20212025年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调研报告和某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稿合编(共五则)

更新时间:2023-08-22 08:27:01 阅读量: 报告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20212025年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调研报告和某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稿合编

2021 --5 2025 年 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调研报告和 某 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 稿合编

0 2020 年某市 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材料稿

我市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 期间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 增强人才服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十四五”区域 竞争能力和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十三五”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 施 XX 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发了《关于 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 X 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 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 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 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 人才市场条例》、《XX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 XX 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 XX 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的若干规定》等 X 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

各级党委政 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 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 借助 XX 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 XX 名、国内外知名专家 XX 名,全职引进博士 XX 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 XX 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 XX 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 XX 与 X 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 XX 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 XX 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 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 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市党委政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 XX 产业“人才高地”。创建了 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效应。大力实施面向 X 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市专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 立市科

技创新团队 X 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 X 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 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 XX 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 来,市组织 XX 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 XX 个职业工种、XX 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 XX 人、技师 XX 人、高级技师 XX 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XX 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 XX 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 XX 万人。实施 XX、XX 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 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 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 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 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 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 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 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 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 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 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二、“十三五”人才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从宏观上看: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 总人口比例为 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X 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X 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 X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 X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 X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X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在职人选 X 人,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 才队伍结构来看,传统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 多,产业化人才少;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继承型 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 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 X 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 X 万人、缺少 X 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 X 万人、装备制造缺 X 万人、XX 产业缺 X 多人、新材料缺 XX 多人、现代农业缺 XX 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 “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

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 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 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

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 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 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

三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以考评定津贴、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分配

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

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 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 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 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 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 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 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 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 度。

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 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年度、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 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 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 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 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 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 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

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 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 XX 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 XX 经济区建设、XX 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 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 XX 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 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 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

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 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 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 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 XX ”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落实工作,着力打造 XX 四大“XX”品牌。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看建筑类央企发展趋势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会对建筑行业央企的市场经营提出更大的挑战,建筑类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应该朝着业务细分方向更精准,区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经营、强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同时,重点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筑类央企“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纵深发展。

国际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 基于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饱和,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各大建筑央企国际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政府框架项目的进一步收紧,“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国际上面临的不应该中资企业内部的竞争,而是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从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逻辑上来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将会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的推进国际化,依靠技术、质量、资金等综合实力与国际标杆企业开展竞争,业务同质化的央企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合并,减少海外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强做优”,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市场化——占领细分领域品质至高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建筑业也将会朝着“高品质、高科技、惠民生、强运营”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各大建筑类央企尤其是下属二级单位,作为国家队在细分业务领域上做精做优,而不是同质化竞争,为了短期考核目标到处打猎,

鳄鱼老虎一起抓,忽视建立细分业务核心优势,则会导致企业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暂的政策机遇,后续增长动力也存在严重不足。

面临“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央企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跨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纵连横,提升综合项目运作能力,打造细分市场的品质项目。笔者认为,未来只有具备专项细分领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而在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十四五”规划上一定要开展排查式、系统性的外部市场研究,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优势,内部与外部两者步调一致才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区域化——守住重点优势区域几座城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国家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至关重要,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区域情况,开展区域布局,笔者认为在守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适度区域布局。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有些企业盲目加快全国区域布局,但由于人力资源、资源投入的限制,往往导致区位优势区域的项目没有深入挖掘,自身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如何守住自己的“山头”,充分挖掘自己“山头”的优质项目,这就要求企业在区域发展上,立足区域长远发展,站位更高,从政府的角度看待项目,从民生的角度看待项目,解决区域发展的痛点,集合项目前后端的优势产业

链上下游资源,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区域生态圈,建设一批惠及民生的高品质大项目。

同时,打造狼性的经营文化,在经营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针对央企下属三级企业且主要市场来源于集团内部市场,加大这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外要市场,向外要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2021 --5 2025 年某 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0 7480 字文稿

“十四五”是公司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和机遇期,同时也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从宏观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智能制造风起云涌,人们更加重视绿色低碳、安全环保,传统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智能替代等竞争压力;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大力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从技术发展趋势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向各领域渗透融合,释放出裂变式的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给世界产业竞争格局深刻调整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为集团公司加快由大变强、

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从公司自身发展要求看,行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主战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集团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公司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这些大趋势、新形势,既为公司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同时也给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公司“五大”发展战略,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来补短板、提能力、促创新,对内推动运营模式、管控方式转变,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运营新模式和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控新方式,对外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打造“互联网+”新业态,推动各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形成数据驱动业务创新的新能力。

“十四

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学习贯彻和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互联网+”为主攻方向,按照“统筹推进、融合发展,集成共享、协同智能”工作方针,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能。

“十四

信息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到 2025 年,建成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平台、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构建齐

全有效的信息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控机制(简称信息化“421 工程”),公司整体信息化能力和“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持续保持在国家信息化水平第一方阵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目标,“十四五”将着重围绕四大平台、大数据分析应用开展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一、建设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构建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控新模式,促进管理创新、管理提升。

1、进一步加大 ERP 等系统建设力度。完成集团公司 ERP 大集中推广和集团直属单位 ERP 建设,实现 ERP 在集团范围内全面覆盖。优化财务合并报表架构,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合并效率。建设集团一体化投资优化管控、财务预算管理等系统,提升投资组合管理和分析决

策能力,实现资金和预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成共享服务技术平台,支撑财务、人事、IT 等共享服务运营。

2、进一步加强系统优化和深度集成。从经营管理全局角度出发,全面梳理财务、投资、物资供应等管理领域业务流程,优化专业线条的业务链,完善提升 ERP、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审计管理、风险管理、业务公开等系统功能,实现端到端业务贯通以及系统紧密集成和数据共享,整体提高经营管理平台的集成共享水平。

三是加强综合协同应用。建立定制化的个人工作平台,形成统一入口、集中待办和移动化的协同处理机制,实现日常办公的业务协同,提升用户工作体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建设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平台,提升生产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

1、推进供应链与物流、安全、环保、质量等系统建设。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开展全产业链优化、专业公司优化和区域优化应用,提升一体化优化水平;建设大物流系统,实现上中下游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安全管理系统功能,强化施工作业过程安全管控,完成 6 家企业推广。完成环保管理、质量管理系统在企业推广,实现企业环保的过程管控、原料及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深化智能化管线系统应用,完善智能巡查、完整性管理等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安全运行、风险防控水平。

2、推进资源企业数据资源应用和智能资源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数据云服务体系,构建大数据分析环境,高效支持生产和科研应用。

完成资源信息化业务协同系统(EPBP)推广建设。开展资源信息化业务软硬件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处理、解释、数模建模等主流软硬件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信息化业务综合研究能力。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形成专业化、系列化软件产品,打造核心业务能力。稳步推进智能资源信息化业务建设,开展资源信息化业务动态

监测与分析、设备资产管理等应用,打造 2 家智能资源信息化业务示范区。

3、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完成 MES 系统升级,实现调度指令与物料移动协同联动。完成能源管理、工艺管理、碳资产管理和公用工程管理等系统推广建设,深化流程模拟技术应用,新建 20 套先进控制系统,提升企业生产控制、节能减排水平;开展 3 家智能工厂建设,打造智能工厂升级版,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供应链协同一体化和设备资产设计运营一体化,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提升资源优化、安全环保、降本增效水平,培育 1 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

4、推进销售企业站级一体化系统和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建设。完善提升零售管理、实验室信息管理(LIMS)等系统功能;建立站级标准化体系,整合升级卡系统,实现各类卡统一管理,支撑物流站一体化运营;基于供应链协同和大物流系统,搭建销售物流专业应用,支撑一体化物流计划调度优化,提高物流管控水平;试点建设站级设备物联网,实现标准、高效、一体化与自动化业务运营,打造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示范。

5、推进工程单位信息化建设。在专业工程单位开展生产运行管

理、远程作业支持、项目管理等系统建设,实现现场施工数字化和移动化管理,实现钻井和压裂施工现场动态跟踪、实时监督,提升一体化工程服务能力。在专业工程单位开展集成化协同设计、数字化交付系统、工程设计数据库的完善提升,进一步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水

平,提高工程软件资源利用率;实现设计系统与 ERP、项目管理等系统集成,为工厂数字化交付奠定基础。

6、推进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建设科技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科技项目门径管理、成果管理、专利管理、知识管理等一体化管理,有效支撑总部、企业(含直属研究院)两级科技管理;完善电子实验记录、实验室信息管理、科技情报分析等科研专业系统,建设远程技术诊断与支持系统,为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开展协同工作、远程技术诊断提供平台支撑;建设科技协作创新平台,支持科研资源共享和科研方式创新。

三、建设 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助推“互联网 + + ”商业新业态发展,促进服务创新、价值创造。

1、提升统一电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功能。建立统一的客户标准化数据体系和客户模型,整合各类交易数据、客户及行为数据、运营数据,为开展大数据分析、挖掘客户潜在商业价值、科学制定营销策略提供支撑;实现统一对外服务窗口(95XXX)、服务标准,通过客户识别、语音导航等智能化手段实现客户精准化服务。

2、加大统一电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完成产品销售 CRM 系统推广建设,提升客户体验,增加客户粘性,促进线上用户

量与交易量双增长;完成中端产品销售、高端产品销售 CRM 系统升级。加强各专业电商推广应用, “专业 e 贸”电商发展客户 300 家,

持续创新高端产品销售电商业务模式;高端产品销售电商拓展个性化定制、客户众筹等新业务,带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业务创新;深度挖掘供应链核心资源价值,做大做强采购、销售、金融和综合服务 4 大核心业务,进一步拓展平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建成统一的支付与金融服务系统。实现 B2B、B2C 第三方支付功能,借助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多种支付方式和渠道,为公司各专业电商提供支付服务;拓展供应链金融、企业理财等金融业务,逐步形成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建设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提升

T IT 服务能力和信息安全水平,支撑业务应用、协同创新。

1、建设完善企业私有云。“十四五”基础设施云资源规模达到 35 万核、30PB,75%应用系统云上部署;建设开放共享的平台云,提供身份认证、地理信息、移动应用等共享服务,支撑业务部门和企业快速设计开发业务应用。

2、推进数据中心和网络建设。建成总建筑面积 3 万平米的绿色节能云数据中心;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加快融合通讯网络建设,支撑物联网应用;建立网络分级保障体系,实施流量优化,扩容网络带宽,数据承载能力提升一倍。

3、大力推进信息安全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管控中心功能,提高风险综合分析能力。完成互联网统一出口建设,实现对所有企业的集

中管控;加强云平台安全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云环境;开展泛终端安全建设,实现各类终端安全接入;建立信息安全实验室,形成信息安全内部攻防对抗机制,提高漏洞发现与处置能力。

五、构建大数据应用体系,推动各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创新发展。

1、建设统一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数据集市。整合归集经营管理、生产营运、客户服务等层面数据以及外部市场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集市,为总部和企业提供大数据分析应用支撑。

2、推动各业务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在经营管理层面,重点建设资源优化、投资组合优化、风险预测等大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能力;在生产营运层面,重点建设油藏动态分析、生产运行优化、供应链与物流优化、设备预测性检修、安全环保等大数据分析应用,提高生产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客户服务层面,重点建设客户行为、交易及营销等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高增收创效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3、建立数据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制定数据资源共享应用管理办法,建立数据资源归集、更新和共享应用机制,提高数据资源准确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建立数据资源开放目录,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形成标准统一、充分共享、安全可控的数据管理体系。

近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 ERP 大集中建设,今年底完成集团公司 ERP 大集中推广,集团直属单位 ERP 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完成集团公司财务报表优化提升;二是认真组织智能工厂试点提升和第一批推广企业建设工作,发挥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结合各专业公司实际,稳步推进智能资源、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设计和建设;三是加强智能化物流、安全、环保等系统的深化应用; 四是加快统一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大物流、支付与金融服务等系统设计研发和试点应用;五是加快互联网统一出口和统一身份管理系统建设,全面部署国产化桌面安全管理系统。

第二部分

规划实施具体要求

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发布,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信息化意识,从公司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抓好信息化各项任务的细化分解和组织落实。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合力,着力消除“短板”,积极营造“两化”深度融合良好氛围。

(一)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强化“六统一”管理。

一是强化信息化的组织领导。总部和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决策信息化规划计划、信息安全等重大事项,统筹协调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企业年度信息化项目计划必须经企业

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才能上报总部,公司年度信息化项目汇总计划必须经总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才能纳入集团整体投资计划;要坚持信息化“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亲自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与应用。

二是强化规划、顶层设计的统筹管理。公司各级信息化建设都要在“六统一”原则下进行,总部负责在“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基础上,

完善细化顶层设计,明确统一的信息化建设部署、实施标准、安全基线、应用规范,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各专业公司加强“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顶层设计的落地和实施,依据总体规划,制定本专业公司的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分册,报总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企业依据集团公司总体规划和本专业公司专项规划,形成本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和路线图,由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实施。

三是强化项目计划与立项的统筹管理。顶层设计落实的好不好,关键取决于对信息化需求把控、计划统筹、立项匹配是否到位。因此,信息部要会同发展计划部等部门统筹信息化计划管理,统一编制年度信息化项目计划,明确信息化项目分类、投资规模、投资渠道,投资要根据信息化项目的分类列入总部年度信息化建设投资计划或列入各事业部(专业公司)年度投资计划。只有计划统筹管理了,才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低标准建设、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问题。在具体

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上,都要执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对于涉及全产业链应用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物流服务等,各事业部(专业公司)必须在统一搭建的公共基础平台上进行本专业应用建设。

四是加强运维费用保障,建立费用分摊机制。随着公司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服务器、应用系统等已成为公司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产力,一旦出现网络中断、系统宕机,势必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因此,信息化管理部门要进一

步完善制度标准,强化运维管理,切实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总部和企业在编制年度费用预算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运维费用并给予资金保障。同时,要强化信息化成本意识,建立健全费用分摊机制,由信息部会同财务部制定信息化费用分摊管理办法,对于总部统一组织建设的信息系统,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向各单位分摊信息化费用。

(二)完善信息标准化体系,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一是落实信息化标准管理职责。按照“归口管理、业务牵头、统一发布、强化应用”的管理原则,信息部要统筹抓好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完善、制度建设,统筹负责技术标准建标等工作;各业务部门、事业部要认真抓好相关业务应用标准、数据标准的制定、审核、执行和应用工作。

二是完善信息化标准内容。完善经营管理层面的应用标准,建成以智能工厂、智能资源为核心的生产营运层面应用标准;完善投资、生产设施、安全环保等数据标准;制定云平台、大数据、移动应用、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

三是加强信息化标准应用与考核。进一步完善提升信息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各类信息化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线上管理;完善信息化标准应用管理流程,定期对项目建设单位和各企业标准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加大标准应用的考核力度。

(三)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一是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谁

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抓好各级信息安全责任的分解落实,牢固树立公司信息安全“一盘棋”意识,切实抓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信息部要统筹抓好信息安全的规划、制度、标准、检查监督等管理;事业部(专业公司)和企业要各司其责,做到职责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人,特别是落实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二是强化信息安全“三同步”管理。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安全防护与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做好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闭环管理,杜绝系统“带病”上线运行。

信息部要统一组织、严格把关,认真抓好信息化项目的安全方案审查、上线检查、等保测评与备案等工作。

三是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查与考核。信息部要每年组织各单位开展信息安全自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及时通报国家、集团公司的有关要求和信息安全事件。每年根据安全管理、安全建设、安全检查评估结果、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与处置等情况,对各单位信息安全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企业领导人员绩效考核挂钩。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信息化技能。

一是畅通信息化人才成长通道。总部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通道和激励措施,设立信息化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和信息化成果评奖序列,加大信息化首席专家、高级专家的选拔,加大信息化创新成果评选表彰与奖励力度。

二是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各单位要注重信息化专业人才

培养,尤其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造就一批信息化领军人才、技术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定期开展各类信息化培训,加强对领导人员、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各层次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定期组织信息化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全员信息化技能。

三是加大软件开发支持力度。结合公司业务发展和战略布局,以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为主攻方向,鼓励 IT 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开展专业应用软件开发,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打造自主软件产品系列。同时,参照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成功推广应用的软件研发人员给予奖励。

(五)实施“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

为了避免建设和应用“两张皮”现象,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2019 年—2023 年期间将在全集团组织开展以“深化应用,创新创效”为主题的新一轮深化应用活动。

本轮深化应用以促进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以经营管理、生产营运、客户服务三大平台的信息系统应用为重点。一是经营管理平台重点加强系统的规范应用、集成应用、数据共享,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经营决策水平;二是生产营运平台重点推进系统的协同优化应用、智能化应用,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智能化运行水平;三是客户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统一电商、物流、支付与金融、微信营销等系统的综合应用、多元化应用,进一步提高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发展。

“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是关系到公司构建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的重要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共同推进。信息部要做好计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建立深化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事业部(专业公司)和

企业的应用主体作用,共同组织开展宣贯、交流、检查、评比等各项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信息通信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科学技术,在公司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意义重大、潜力无限,做好信息化工作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务实创新,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为打赢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攻坚战提供强力支撑,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篇:2020年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和某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合编

0 2020 年 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和某 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 合编

0 2020 年某市 全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我市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 期间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 增强人才服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十四五”区域 竞争能力和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十三五”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 施 XX 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发了《关于 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 X 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 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 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 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 人才市场条例》、《XX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 XX 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 XX 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的若干规定》等 X 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

各级党委政 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 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 借助 XX 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 XX 名、国内外知名专家 XX 名,全职引进博士 XX 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 XX 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 XX 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 XX 与 X 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 XX 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 XX 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 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 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市党委政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 XX 产业“人才高地”。创建了 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效应。大力实施面向 X 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市专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 立市科

技创新团队 X 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 X 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 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 XX 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 来,市组织 XX 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 XX 个职业工种、XX 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 XX 人、技师 XX 人、高级技师 XX 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XX 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 XX 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 XX 万人。实施 XX、XX 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 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 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 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 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 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 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 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 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 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 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二、“十三五”人才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从宏观上看: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 总人口比例为 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X 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X 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 X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 X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 X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X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在职人选 X 人,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 才队伍结构来看,传统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 多,产业化人才少;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继承型 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 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 X 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 X 万人、缺少 X 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 X 万人、装备制造缺 X 万人、XX 产业缺 X 多人、新材料缺 XX 多人、现代农业缺 XX 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 “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

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 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 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

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 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 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

三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以考评定津贴、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分配

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

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 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 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 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 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 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 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 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 度。

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 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 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 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 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 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 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 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

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 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 XX 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 XX 经济区建设、XX 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 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 XX 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 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 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

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 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 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 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 XX ”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落实工作,着力打造 XX 四大“XX”品牌。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看建筑类央企发展趋势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会对建筑行业央企的市场经营提出更大的挑战,建筑类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应该朝着业务细分方向更精准,区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经营、强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同时,重点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筑类央企“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纵深发展。

国际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 基于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饱和,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各大建筑央企国际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政府框架项目的进一步收紧,“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国际上面临的不应该中资企业内部的竞争,而是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从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逻辑上来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将会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的推进国际化,依靠技术、质量、资金等综合实力与国际标杆企业开展竞争,业务同质化的央企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合并,减少海外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强做优”,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市场化——占领细分领域品质至高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建筑业也将会朝着“高品质、高科技、惠民生、强运营”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各大建筑类央企尤其是下属二级单位,作为国家队在细分业务领域上做精做优,而不是同质化竞争,为了短期考核目标到处打猎,

鳄鱼老虎一起抓,忽视建立细分业务核心优势,则会导致企业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暂的政策机遇,后续增长动力也存在严重不足。

面临“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央企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跨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纵连横,提升综合项目运作能力,打造细分市场的品质项目。笔者认为,未来只有具备专项细分领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而在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十四五”规划上一定要开展排查式、系统性的外部市场研究,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优势,内部与外部两者步调一致才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区域化——守住重点优势区域几座城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国家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至关重要,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区域情况,开展区域布局,笔者认为在守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适度区域布局。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有些企业盲目加快全国区域布局,但由于人力资源、资源投入的限制,往往导致区位优势区域的项目没有深入挖掘,自身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如何守住自己的“山头”,充分挖掘自己“山头”的优质项目,这就要求企业在区域发展上,立足区域长远发展,站位更高,从政府的角度看待项目,从民生的角度看待项目,解决区域发展的痛点,集合项目前后端的优势产业

链上下游资源,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区域生态圈,建设一批惠及民生的高品质大项目。

同时,打造狼性的经营文化,在经营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针对央企下属三级企业且主要市场来源于集团内部市场,加大这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外要市场,向外要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某 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 0 5850 字范文

X XX 镇人民政府

XX

一、镇情简介

XX 镇地处 XX 县北部。东连 XX 市,南接快 XX 镇,西交 XX 县,北临 XX 镇。镇区距县城 24 公里,距 XX 市 16 公里,镇域内路网密集,国道集锡线,县道横孤线纵贯全境。通丹、通沈、通长高速,梅集铁路经由境内。

2005 年合乡并镇由原 XX 镇、马当镇、干沟乡和葫芦套乡合并为XX 镇,合并后共有行政村 16 个。2016 年 XX 国际内陆港务区成立,划走 XX 村、庙东村、德胜村、北甸子村、大连川村和西岔村 6 个村,现在还未正式完成交接,大多数公共事务还由 XX 镇代管; 葫芦套村划归市医药高新区代管,但扶贫工作还由 XX 县负责。

现我镇行政区划辖 9 个村和 2 个社区:马当村、曙光村、向阳村、八道沟村、干沟村、正岔村、迎门岔村、青沟村、孤砬子村、XX 社区、铜山社区,总户数 7112 户,总人口 15284 人,其中农业人口 2496户,7111 人。9 个村幅员面积 185.31 平方千米,林地面积 10294 公顷(15.4 万亩),耕地面积 1512 公顷(2.3 万亩)。(划走 7 个村幅员面积 137.37 平方千米,林地面积 12290 公顷,耕地面积 937.6公顷),域内有 XX 河(29.2KM)与横道河(19.5KM)两条河流。

XX 镇以工业经济为支柱产业,辖区内以化工、矿产、医药等企业为主导。现有 企业 34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6 家,分别为东宝集团、化工股份、鸿宝药业、东宝五药、巨仁堂药业、通源新能源; 其他中小微企业 28 家。近年来,中基华交通、荣邦沥青、天瑞建材、宇航商砼等老牌企业均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XX 双龄铁矿已恢复生产,企业效益稳定增长。2019 年税收入库 8500 万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 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工业立镇、生态兴镇、产业富镇、文化美镇”为重心,荣获全国重点镇、吉林省综合改革与经济发展试点镇、省级十强镇、省级生态镇、省级精神文明镇、“吉林好人·引领风尚”省级示范镇、市甲级经济强镇等荣誉称号。

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一)县级重点项目 2020 年 XX 镇纳入县级重点项目 3 个。

1.治马线道路项目(马当村—青沟村—孤砬子村段)。该路段全长 9.9 公里,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图纸设计阶段,预计 7 月中旬开工,10 月末竣工通车。

2.振豪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 3000 万元,占地面积 220 亩,预计年产值可达到 200 万元,带动劳动力就业 30 人,解决贫困户就业 12 人。项目建成后,将会成为 XX 镇新型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于 2019 年 6 月开工,预计 2021 年末全部完工,现已建成暖棚 7 栋,总面积 11 亩,其中 2 栋种植草莓,3 栋种植大樱桃成树,1 栋培植大樱桃幼苗,1 栋大棚养殖畜禽。目前在建大棚 1 栋,计划新建大棚 2 栋,继续扩大草莓种植采摘规模。

(3)马当垃圾处理厂项目。该项目总投资 2050.24 万元,其中债券 800 万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 300 万元,自筹 950.24 万元。占地 1.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共计 4000 平方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马当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约 800万元,日处理污水 200 吨。目前已开工实施,管道铺设阶段完毕,现污水处理主体建设正在施工中。

2.教师周转房项目。总投资 350 万元,选址马当村,建筑面积 1400平方米,辐射 XX 镇中学、XX 镇小学、葫芦套学校、马当学校。该项目由县教育局牵头,现已履行招投标手续。

3.干沟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 360 万元,其中争取城镇化项目资金 300 万元,镇配套 60 万元,改造干沟村巷路油路约 26000

平方米,改造文化广场 12000 平方米,建设 3 道漫水坝。初步设计已完成,现进入评审阶段。

4.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争取项目资金 2800 万元,实施全镇 9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涵盖道路、桥涵、护堤等涉及农田项目。该项目已完成工程设计,现已进入招投标阶段。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今年我镇计划在现有 5 个村集体项目基础上,2020 年新上 5 个项目,实现村村有项目,村村有收入。

1.干沟村特色中草药材桑黄菌项目。投资 20 万元,以村集体自营方式管理经营,使用村集体土地 1.5 亩,建设 5 栋冷棚,该项目三年产生收益,每栋产量 400 斤,按照市场价格 300 元/斤,每栋大棚纯利润 8.2 万元,共收益 41 万元,平均每年利润达 14 万元。

2.正岔村中草药种植项目。计划投资 10 万元,租用农民土地 6亩,每亩地租金 500 元,种植穿龙骨。预计 2021 年收益 5 万元。

3.迎门岔村蓝莓种植项目。投资 20 万元,租用农户土地 15 亩,每亩地租金 500 元,种植蓝莓。项目实施后预计 2022 年纯利润可达11 万元。

4.曙光仿野生大叶芹项目。总投资 3 万元(村集体自筹),已于四月末栽种,2021 年 5 月份上市,每亩产量 500 斤,市场价格在 5元左右,每亩产值 2500 元,每亩纯利润达 1000 元,每年村集体收益3 万元。

5.八道沟村中草药种植项目。投资 35 万元发展贝母基地,项目以合作社方式经营,集体筹集 15 万元,9 户农户筹集 20 万元。2021 年收益 20 万元,集体收益 8 万元; 2022 年收益 36 万元,集体收益 15 万元。

以上村集体项目均已正式启动,进入日常管理阶段。

2019 年,我镇正岔村为薄弱村,青沟村、干沟村、迎门岔村为空壳村,2020 年计划消除 1 个薄弱村和 3 个空壳村全部消除,集体经济收入 10 万元以上村至少达到 5 个。

三、乡村振兴基本现状 2016 年 XX 镇区划调整后,我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对 9 个村进行统筹推进,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绿美化景点建设,积极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我镇马当村、曙光村、向阳村、干沟村为标兵村; 八道村沟、孤砬子村、正岔村为先进村; 青沟村、迎门岔村为达标村。

(一)

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 2100 万元改造 11.35 公里干曙线水泥路和曙光村外环路、青沟村水泥路工程,新修建浆砌石河堤 3000 余延长米,桥梁 2 座; 投资 600 万元实施干沟 3.7 公里柏油路项目,投资 600 万元,实施正岔、迎门岔、向阳、八道沟、青沟村巷路油路改造工程;

投资 360 万元实施干沟村、孤砬子村 6.7 公里巷路柏油路新建工程; 投资 560 万元实施马当村、正岔村围墙边沟一体化工程; 投资 500 万元实施孤砬子、青沟、曙光、向阳、八道沟围墙边沟一体化改造工程;

(二)绿美化景点建设 投资 470 万元重点打造马当—八道沟—干沟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在公路沿线和高架桥下交汇处,新建绿化景点6 处; 投资 400 万元实施马当村综合文化广场项目; 投资 53 万元打造马当村省级绿化示范村屯,投资 57.6 万元打造正岔村省级重点村建设; 全镇新增景点 19 处,补植云杉大苗 5000 株,新栽植绿化树 2 万余株,栽花 73.5 万株。投资 30 余万元实施干曙线水泥路绿化补植项目; 投资 70 万元实施孤砬子村、青沟村、向阳村、八道沟村文化墙建设工程; 投资 85 万元实施曙光村围墙新建改造项目,投资 75 万元实施马当村围墙一体化工程。投资 60 万元,在干曙线沿线新建景点 3 处。投资 50 万元打造马当村和正岔村 5000 平方米文化墙; 投资 40 万元新建八道沟村村部,投资 70 万元打造马当村、曙光村、干沟村、八道沟村、正岔村、向阳村 6 个党史村史馆。投资 22

万元,新建垃圾收集池 83 个,垃圾收集箱 15 个。2020 年投资 25万余元实施正岔村、青沟村、马当废弃垃圾场、县道正英线道路(正岔村——迎门岔村——四棚岭上交界)、马当小学和马当新垃圾分类厂苗木绿化项目。

(三)人居环境整治 2019 年实施 XX 河专项治理行动,镇村共投入资金 195 万元,实施了干沟、正岔、迎门岔以及哈泥河水源地青沟河坝前压柳、坝上坝后栽树工程 19.9 公里,共埋柳树干 43 万棵,坝上植树 21753 棵; 投资 850 万元实施八道沟村、青沟村、孤砬子村侵蚀沟治理项目,共治理侵蚀沟 45 条,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10.44 平方公里。2020 年我镇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与北为公司协调配合,狠抓道路卫生、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突出问题,动用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清理河道 72余台次,出动车辆 1500 余次,垃圾清运 3000 余吨。目前全镇北为保洁员 90 人,专职河道保洁员 9 人,同时为应对偏远村组道路无法满足垃圾清运车行驶条件,北为公司与我镇积极协调,计划新建垃圾池,配备垃圾箱等,雇佣四不像进行垃圾清运; 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和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力度,村屯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明显提高。

2019 年全镇改厕 180 户,2020 年改厕 130 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厕全覆盖。

(四)村集体经济发展 1.马当村无公害蔬菜项目(韭菜大棚)。2017 年投资 62 万元(镇政府投入 15 万元,荣邦沥青 15 万元,东宝

集团 5 万元,村干部 6 人每人入股 1 万元共 6 万元,村集体投入约 9万元,组织部 5 万元,棚膜补助 7 万元),建成冷棚 7 栋,暖棚 3 栋,总占地面积 19 亩。

2019 年马当村被确定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村,在原有基础上投资 102 万元(组织部 50 万元,村集体 52 万元),新建冷棚 2栋,暖棚 5 栋,占地面积 18 亩,项目年纯利润达到 20 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 6 万元,贫困户 13 户 24 人每人分红 800 元,农户入股分红 2 万元,剩余 10 万元用于合作社后续生产和扩建。同时,解决劳动力就业 43 人,其中:雇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10 人,带动村民就业 33 人,每人每年可增收 1500 元。

今年将利用 97 万元的国家专项资金继续扩大项目规模,建设暖棚2 栋,占地约 4 亩左右,争取连续性收割韭菜,填补产值空白期。2020年 1 月—6 月,马当村蔬菜大棚项目,收入约 22 余万元。

2.向阳村中草药材种植项目。2018 年村集体自筹 50 万元,种植龙胆草(50 亩)、威灵仙(15 亩)、苍术(3 亩)和白鲜皮(2 亩)共 70 亩。2019 年向阳村新成立 XX 县助民中药材有限公司,增加投资 80 万元(扶贫资金 10 万元,村集体自筹 70 万元),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中药材种植项目运营周期为三年,前两年投入资金,第三年方可产生效益。2019 年发展龙胆草 50 亩、苍术 5 亩、桑黄大棚6 个。2020 年龙胆草见效 50 亩,预计收益 70 万元,净收入 15 万元。2021 年中药材种植项目村集体预计获利 80 万元,净收入 20 万元。

3.XX 百禾汇食品有限公司项目。向阳村招商引资项目,于 2018年开始建设,今年 10 月试运行。总投资 700 万元,占地面积 2726 平方米,建筑面积 1690 平方米,预计年产值可达 400 万元。该项目以食品深加工、精加工为主,如泡菜、罐头、蔬菜泥、果泥、婴幼儿辅食等。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验收、回购,预计收购 1000亩五谷杂粮和蔬菜; 收购年出栏散养土鸡 1000 只,年出栏有机猪 100 头。该项目将带动向阳村劳动力就业 30 余人,优先解决残疾人、贫困户就业 6 户 8人,每年可促进农民增收 40 万元,同时,向阳村以地上物(老村部)作价款 40 万元入股该企业,每年分红 2 万元,该企业转让或转卖之前一次性支付给向阳村 40 万元。

4.青沟村蔬菜大棚项目。选址于青沟村四组(治马线路边),2019年投资 27 万元(农经局 9 万元、棚膜经济补助 2 万元、镇政府补助16 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种植蔬菜和瓜果,新建暖棚 2 栋,占地面积 3.9 亩。2020 年计划投资 50 万元(组织部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建设暖棚 2 栋,占地面积 5 亩。争取扶贫资金 30 万元入股该项目,带动项目建成后,预计村集体增收 8 万元。

5.孤砬子村返魂草项目。总计投入 20 万元。2018 年投资 14 万元(组织部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发展 38 亩返魂草,2019 年投资 6万元(组织部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 1 万元,县建设银行支持 5 万元)进行补植,2020 年预计收入 6 万元左右。

四、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2020 年扶贫开发系统有贫困户 152 户 275 人,因病 98 户 75 人、因残 52 户 98 人、丧失劳动力 2 户 2 人、患慢性病 99 人; 危房户 57 户,其中 C 级 37 户、D 级 20 户。除八道沟村 9 户 14人和青沟村五组 4 户 7 人外全部通自来水。万户大排查发聩问题 106个,现已整改 83 个。镇政府投入 5.5 万元对全镇 44 户贫困户粉刷墙壁、维修顶棚、雨搭、更换门窗和维修老化电线等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新申报青沟村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项目 30 万元,将带动。

1.进一步提升两不愁三保障。一是加大基本医疗保障宣传力度。包村领导、包村干部联合卫生院开展入户再排查,为贫困户讲解健康扶贫政策,安排每村一名扶贫工作人员协助贫困户办理医疗报销手续。二是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在孤砬子村新建房屋 1 处; 维修贫困户住房、围墙、大门、雨搭、吊棚等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的 22 户,对八道沟村钟瑞义家原有危房、德胜村王荣花家邻居危墙进行拆除; 解决贫困家中墙漆脱落、墙面发黑等问题 49 处; 完成 39 户贫困户庭院道路铺垫、硬化工作。三是 2019 年全镇贫困人口中有 14 名在校生,未出现因贫辍学现象,有 2 名贫困学生享受雨露计划政策,每人每学期 1500 元。

2.扶贫项目实现全覆盖。累计投资 486.8 万元(县级以上扶贫资金 138 万元,县级部门帮扶 137.8 万元,企业帮扶 20 万元,镇本级26 万元,村级自筹 165 万元),实施扶贫项目 16 个,2019 年贫困户

分红 21.42 万元,人均增收 770 元,累加县级扶贫项目分红,人均增收可达 1341 元 。

3.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一是全镇 34 个贫困户已从事本村公益性岗位,并签订用工协议,工资总额 12.24 万元,人均收入增加 3600 元; 二是新农合参保率 100%,新农保适龄人口除 1 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外全部缴纳; 三是小额信贷发放 15 人,总金额 3.01 万元。四是全镇低保贫困户 109 户 155 人,低保金核算准确、发放及时,不存在低保金漏发情况。

五、其他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XX 镇二轮土地确权 9 个村共 1694 户,册内测量确认面积15342.53 亩,册外地测量确认面积 12576.79,合计确认面积 27919.32亩。2019 年 XX 镇农作物播种面积 27919 亩(册外地 12576 亩),其中籽粒玉米种植面积 14188 亩,大豆种植面积 4666 亩,瓜菜种植面积 1680 亩,中草药村 3032 亩,其他农作物 4353 亩。生猪存栏 1.1万头,育肥牛存栏 5000 头,育肥羊存栏 4500 只,蛋鸡存栏 21 万只,肉鸡存栏 2 万只。

2.开展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我镇对辖区内 9 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排查,未发现违建别墅; 镇安监站对各村、社区和企业单位进行拉网式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行动 7 次、专项整治 4 次;

对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及烟花爆竹零售点进行检查指导 33 户次,检查覆盖面达到 100%,依法下达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 3 份; 开展夏秋百日攻坚活动,检查企业 30 家,消除安全隐患 12 处; 省专家对辖区 7 户危化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隐患 10 余处,立即整改 8 处。

3.2019年新农保参保人数7023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1258人,新增就业人数 360 人,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 2 个,劳务输出 4300人,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36 人次,累计 14 万余元。

4.2019 年共召开扫黑除恶专题会议 12 次,党委会议 7 次,联席会议 2 次,组织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进企业宣传 32 家,受理涉黑信访举报 5 件,立案处理 1 件,了结 4 件; 2020 年,我镇目前共排查信访隐患 32 件,建立三级包保联防联控责任机制,信访问题得到有效稳控,并积极化解。当前亟需化解的一是干沟木材园区占用征收农民土地问题,二是化肥厂老区供暖、搬迁和职工医保问题。

5.深入开发文化旅游资源。XX 镇名起源于 XX 河,满语为“额尔敏”河,意为奔腾的马驹,是满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在镇政府往东偏北 2 公里处有清朝康熙年间皇室为祭祖所设祭台遗址,史称 XX台。同时我镇地处长白山脉的松花江流域,所辖青沟村是正宗的松花石产地之一,也是松花石砚文化发祥地,松花砚曾被清康熙皇帝封为“御砚”。我镇 2020 年积极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经查阅相关文史资

料,现已确定在北甸子村剜眼沟曾经有过伏击日伪军战斗遗址,计划总投资 159 万元,建设纪念碑、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设施。

第三篇:20212025年某乡镇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规划和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两合编

2021 --5 2025 年 某 乡镇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规划 和 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 两合编

某 乡镇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规划 0 6970 字材料稿

2016 年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 xxx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制定的工作目标,以发展社会经济为主线,以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民生政策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全镇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十三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X 镇立足区位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式、凝聚内生动力,农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认真贯彻落实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镇已流转土地 X 万多亩,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种植各类蔬菜 X 多亩,种植中药材近千亩,大棚西瓜种植 X 多亩,小麦良种繁育 X 多亩,牲畜存栏 X 万头,渔业养殖水面 X 多亩。探索发展集中连片、规模高效的新兴产业经营模式,集约化生产效应凸显,全镇多元富民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

二、强化 招商 引资和项 目建设

着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一是制定实施了《X镇工业发展实施方案》《X 镇工业发展奖补细则》;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 X 镇进驻规模企业有 X 水泥制品有限公司、X 纺织品有限公司、X 纺织品有限公司、X 有限公司、X 县 X 纺织有限公司,年产值近 X 亿元。二是积极打造 X 高速出入口轻工业板块,大力发展以“X 纺织”“X 纺织”“X 纺织”为核心的纺织制造产业,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目前我镇共完成招商引资近 X 亿元,其 X 塑业投资 X 万元正在有序建设;投资 X 余万元的 X 宇耀纺织品有限公司已经建成,正在运营。

三、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

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关键指标,依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各类工程,扎实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镇 2014 年建档立卡贫困户 X 户 X 人,2015 年,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回头看后,建档立卡贫困户 X 户,贫困人口 X 人。2014 年脱贫 X 户 X 人;2015 年脱贫 X 户 X人;2016 年脱贫 X 户 X 人,X 村、X 村出列;2017 年脱贫 X 户,X 人;2018 年脱贫 X 户 X 人,贫困村 X 村顺利出列。2019 年拟脱

贫 X 人,2020 年实现全面脱贫,同全省、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发展

卫生健康工作成绩显著:五年来,X 镇卫生健康工作均达到或超过既定目标,计划生育自 2016 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在努力提升人口素质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年出生率达 X‰;奖励扶助政策落到实处,做到应享尽享;婚检、孕检、基因检测等各项工作均都能按照县要求的如期完成。卫生工作按照既定工作目标,争创“群众满意医院”,基本完成上级下达各项任务。稳步推进医改工作,积极进行医疗改革,使老百姓得到更大的实惠;逐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家庭签约服务项目,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X 人,家庭签约人次 X 人,其中贫困人口签约 X 人,办理慢性病本 X 人,全部进行了管理;做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国家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均在 X%以上,全面实现了孕产妇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加强乡村一体化工作,投资 X 余万元全部建成“规范化乡村卫生室”,各卫生室配置了水冲式厕所,改善了卫生室环境,引进执业(助理)医师 X 人,进一步提高卫生室医疗服务水平。

社保任务圆满完成: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狠抓社会保障、劳动监察、就业扶贫等民生工程在我镇的落实。每年养老保险缴费率达 100%,到龄人员信息采集完成任务数 100%,全民参保任务达100%,就业脱贫全部实现百分之百帮扶,百分之百就业。社保所组织就业技

能培训、创业培训各 X 次,培训人数达 X 人,X 人实现成功创业,申请创业补贴 X 人,共计 X 万元。创办就业扶贫驿站 X 处,建成X 处,现已吸纳就业贫困户 X 余人,并且全部签订劳动合同。

民政工作落实到位:落实低保工作,维护了我镇的社会稳定,使扶贫户、困难户的生活得到了救济和保障,目前我镇农村低保户 X 户,X 人,其中扶贫户有 X 户 X 人,城市低保 X 户,X 人,政策全部落实到位。优抚工作:已为我镇优抚对象 X 人,享受 60 周岁退役士兵补贴的 X 人做好登记造册和抚恤金发放工作。临时救助工作:我镇共救助完成因病因灾人员 X 户,给予每户 X-X 元不等的救助金,确保临时救助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我镇 80 周岁以上老年人 X 人已逐人登记造册,每人每年 X 元高龄补贴已发放到位。X 位百岁老人,每人每年 X 元的长寿保健费也已享受。为 X 位特困供养对象,按时发放五保金,确保五保老人生活无忧。认真落实殡改工作,同时对死亡人员的火花费用进行补助。

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坚持育人为本,不断优化教育结构,致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全镇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学前教育不断发展、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管理规范有序。

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吸纳社会志愿者队伍,引领群众参与各类赛事节庆活动。对全镇 X 个镇级、X 个

村级文化中心完善配套设施,落实人员管理、资金配套、队伍建设、活动开展、资料完善等措施,确保文化中心发挥社会效益,真正服务群众。2019 年 4 月 3 日,X 县文化东部协作区双基运营现场会在我镇 X 村综合文化中心召开。

五、完善基层党建,服务中心工作

以十九大精神和 xxx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水平。一是镇村完善 X 个便民服务中心,严格落实《X 镇关于加强村室建设提高便民服务工作水平实施意见》,实行全程代理,深受群众好评。二是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创建工作,站东村、洪河村成功创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其余 X 村均顺利通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验收;三是做好镇村干部量化考核工作,按照月考核、年评比的原则,对镇村干部进行量化考核,进一步激发了镇村全体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在脱贫攻坚、扫 H 除 E 和秸秆禁烧工作中开展无职党员评先评优活动,通过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秸秆禁烧工作中的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基础社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三是社会矛盾较多,维护稳定的形势仍然严峻。四是少数党员干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

“十四五”发展规划

新时代,新征程。2021 至 2025 年,X 镇将抓住“弯道赶超”的新机遇,实现跨越大发展。X 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式,汇聚兴镇富民力量,到 2025 年,将 X 镇建设成为“生态 X、文明 X、和谐 X”。

一、指导思想

X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 xxx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作为核心目标,激发 X 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X%,到 2025 年 GDP 达到 X 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X%,到 2025 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 X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X%,到 2025 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X 元;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加快发展教育。幼儿入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100%。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依托“双基”工程建设,保障群众生活便利,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完成各村卫生室改造。提高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落实计生政策,开展民政、扶贫、社会救济工作,保障民生。

三、“十四五”战略重点

“十四五”时期我镇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提质增效

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坚持完善和创新乡村振兴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

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在乡村振兴建设上取得新亮点,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 X、文明 X、和谐 X”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发展

一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坚持“三不原则”大力开展领导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创新推动产业招商、全民招商、精准招商,特别是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做好招商工作,吸引他们中的优秀者返乡创业,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加大金融招商力度,推动村镇银行和网点建设工作。

二是加快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 X 省道至工业园区 10米大道,加快园区绿化工程建设,实现园区供水、道路、供电、通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同时,以加工、制造企业为主,做大做强工业聚集区,最大限度的争取土地、政策支持,完善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锁定医主打产业,将聚集区规划用地划分功能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招商引资,规范入园企业投资量,推动聚集区产业全面升级。三是加快产业园建设。打造具有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带动作用的小微产业园。聚集区集生产、加工、网络营销、农家乐为一体,以规范化管理和规模化种植的

形式,全面提高种植效益,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进行市场化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三)坚持标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工作基本结束,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突出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巩固我镇脱贫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四)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再提高

社保工作惠及全民:加强培训,提高我镇劳动力素质。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把用工需求与培训衔接起来,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考核发证、推荐上岗等方式,实行先培训后输出。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又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稳定和提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规范管理,完善服务,抓好典型,搞好示范。将严格按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序,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杜绝民工盲目外出、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加大外出务工人员致富典型的宣传力度,使他们尽快加入劳务输出的行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养老保险继续加大宣传,让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参保,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全力提高办学品位和水平,基本构建起布局合理、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比“十三五”期间有明显提高,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促进全镇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凸显科技兴镇力量。优势产业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和技术水平整体提升,推动优势资源的产业化技术开发,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实效。全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批与我镇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设施,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用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

提高卫生健康水平:计划生育工作依然坚持“三个不变”,推动“三个转变”,确保“三个到位”。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和数量,切实把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实施卫生院综合楼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卫生院硬件设施建设;以创建等级卫生院为契机,提升卫生院服务能力,争取 2020 年创建二级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更新医疗设备;继续推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开展健康教育,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提高群众先防病后治病的意识;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村卫生室人员流动机制,不断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方便人民群众就医;进一步加强完

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严格落实民生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依托镇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养老服务站,确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全方位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工作机制。规范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低保工作的透明化、规范化,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政策,确保特困供养老人吃好、穿暖、居住环境优美、有病及时医治。推进殡改工作再上新台阶,提倡新型丧葬形式,移风易俗,厚养薄葬。

办好文化服务大众。我镇将认真落实新时代社会实践所的运营机制,申报新建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实景展览,发挥特色优势。指导督促各村举办群众性乒乓球、篮球、拔河、掼蛋、象棋、广场舞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把免费开放和举办活动纳入村级工作考评,推进全镇文化事业的更好发展。

(五)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组织保障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县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持续用力推进,努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 X 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发展壮大村级

集体经济。二是在村党支部设置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无职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会一课”、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落实。三是完善镇村三级量化管理考核机制,加强镇村干部量化考核管理。严格镇、村干部行为规范,按照镇、村干部量化管理方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村为主”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工作督查力度,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六)科学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学习贯彻落实 xxx 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 X 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抓重点、提质量、增动能、强基础,实现 X 镇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产业兴旺大发展。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土地开发复垦,加快休闲农业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生态宜居新农村。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健全、生态宜居的示范村,培育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重点示范村。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构建乡村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医疗、卫生、养老、义务教育服务体系提质增量工程。乡风文明促和谐。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开展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

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治理婚丧陋习、天价彩礼、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乡村治理显成效。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加快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建设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平安家庭。生活富裕奔小康。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乡风文明,社会风尚良好,让百姓住的安心,吃的放心,过得舒心,玩得开心,实现乡村环境美、生活富、百姓乐的和谐统一。

(七)强化服务职能,加大政府自身建设

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强化服务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科学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用制度管人,规范行为。积极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 X 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1 --5 2025 年某 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0 7480 字文稿

“十四五”是公司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和机遇期,同时也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从宏观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智能制造风起云涌,人们更加重视绿色低碳、安全环保,传统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智能替代等竞争压力;新常态

下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大力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从技术发展趋势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向各领域渗透融合,释放出裂变式的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给世界产业竞争格局深刻调整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为集团公司加快由大变强、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从公司自身发展要求看,行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主战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集团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公司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这些大趋势、新形势,既为公司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同时也给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公司“五大”发展战略,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来补短板、提能力、促创新,对内推动运营模式、管控方式转变,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运营新模式和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控新方式,对外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打造“互联网+”新业态,推动各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形成数据驱动业务创新的新能力。

“十四

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学习贯彻和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互联网+”为主攻方向,

按照“统筹推进、融合发展,集成共享、协同智能”工作方针,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能。

“十四

信息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到 2025 年,建成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平台、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构建齐全有效的信息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控机制(简称信息化“421 工程”),公司整体信息化能力和“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持续保持在国家信息化水平第一方阵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目标,“十四五”将着重围绕四大平台、大数据分析应用开展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一、建设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构建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控新模式,促进管理创新、管理提升。

1、进一步加大 ERP 等系统建设力度。完成集团公司 ERP 大集中推广和集团直属单位 ERP 建设,实现 ERP 在集团范围内全面覆盖。优化财务合并报表架构,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合并效率。建设集团一体化投资优化管控、财务预算管理等系统,提升投资组合管理和分析决

策能力,实现资金和预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成共享服务技术平台,支撑财务、人事、IT 等共享服务运营。

2、进一步加强系统优化和深度集成。从经营管理全局角度出发,全面梳理财务、投资、物资供应等管理领域业务流程,优化专业线条的业务链,完善提升 ERP、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审计管理、风险管理、业务公开等系统功能,实现端到端业务贯通以及系统紧密集成和数据共享,整体提高经营管理平台的集成共享水平。

三是加强综合协同应用。建立定制化的个人工作平台,形成统一入口、集中待办和移动化的协同处理机制,实现日常办公的业务协同,提升用户工作体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建设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平台,提升生产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推进供应链与物流、安全、环保、质量等系统建设。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开展全产业链优化、专业公司优化和区域优化应用,提升一体化优化水平;建设大物流系统,实现上中下游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安全管理系统功能,强化施工作业过程安全管控,完成 6 家企业推广。完成环保管理、质量管理系统在企业推广,实现企业环保的过程管控、原料及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深化智能化管线系统应用,完善智能巡查、完整性管理等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安全运行、风险防控水平。

2、推进资源企业数据资源应用和智能资源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数据云服务体系,构建大数据分析环境,高效支持生产和科研应用。

完成资源信息化业务协同系统(EPBP)推广建设。开展资源信息化业务软硬件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处理、解释、数模建模等主流软硬件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信息化业务综合研究能力。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形成专业化、系列化软件产品,打造核心业务能力。稳步推进智能资源信息化业务建设,开展资源信息化业务动态监测与分析、设备资产管理等应用,打造 2 家智能资源信息化业务示范区。

3、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完成 MES 系统升级,实现调度指令与物料移动协同联动。完成能源管理、工艺管理、碳资产管理和公用工程管理等系统推广建设,深化流程模拟技术应用,新建 20 套先进控制系统,提升企业生产控制、节能减排水平;开展 3 家智能工厂建设,打造智能工厂升级版,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供应链协同一体化和设备资产设计运营一体化,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提升资源优化、安全环保、降本增效水平,培育 1 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

4、推进销售企业站级一体化系统和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建设。完善提升零售管理、实验室信息管理(LIMS)等系统功能;建立站级标准化体系,整合升级卡系统,实现各类卡统一管理,支撑物流站一体化运营;基于供应链协同和大物流系统,搭建销售物流专业应用,支撑一体化物流计划调度优化,提高物流管控水平;试点建设站级设备

物联网,实现标准、高效、一体化与自动化业务运营,打造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示范。

5、推进工程单位信息化建设。在专业工程单位开展生产运行管

理、远程作业支持、项目管理等系统建设,实现现场施工数字化和移动化管理,实现钻井和压裂施工现场动态跟踪、实时监督,提升一体化工程服务能力。在专业工程单位开展集成化协同设计、数字化交付系统、工程设计数据库的完善提升,进一步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提高工程软件资源利用率;实现设计系统与 ERP、项目管理等系统集成,为工厂数字化交付奠定基础。

6、推进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建设科技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科技项目门径管理、成果管理、专利管理、知识管理等一体化管理,有效支撑总部、企业(含直属研究院)两级科技管理;完善电子实验记录、实验室信息管理、科技情报分析等科研专业系统,建设远程技术诊断与支持系统,为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开展协同工作、远程技术诊断提供平台支撑;建设科技协作创新平台,支持科研资源共享和科研方式创新。

三、建设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助推“互联网 + + ”商业新业态发展,促进服务创新、价值创造。

1、提升统一电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功能。建立统一的客户标准化数据体系和客户模型,整合各类交易数据、客户及行为数据、运营

数据,为开展大数据分析、挖掘客户潜在商业价值、科学制定营销策略提供支撑;实现统一对外服务窗口(95XXX)、服务标准,通过客户识别、语音导航等智能化手段实现客户精准化服务。

2、加大统一电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完成产品销售 CRM 系统推广建设,提升客户体验,增加客户粘性,促进线上用户

量与交易量双增长;完成中端产品销售、高端产品销售 CRM 系统升级。加强各专业电商推广应用, “专业 e 贸”电商发展客户 300 家,持续创新高端产品销售电商业务模式;高端产品销售电商拓展个性化定制、客户众筹等新业务,带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业务创新;深度挖掘供应链核心资源价值,做大做强采购、销售、金融和综合服务 4 大核心业务,进一步拓展平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建成统一的支付与金融服务系统。实现 B2B、B2C 第三方支付功能,借助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多种支付方式和渠道,为公司各专业电商提供支付服务;拓展供应链金融、企业理财等金融业务,逐步形成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建设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提升

T IT 服务能力和信息安全水平,支撑业务应用、协同创新。

1、建设完善企业私有云。“十四五”基础设施云资源规模达到 35 万核、30PB,75%应用系统云上部署;建设开放共享的平台云,提供

身份认证、地理信息、移动应用等共享服务,支撑业务部门和企业快速设计开发业务应用。

2、推进数据中心和网络建设。建成总建筑面积 3 万平米的绿色节能云数据中心;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加快融合通讯网络建设,支撑物联网应用;建立网络分级保障体系,实施流量优化,扩容网络带宽,数据承载能力提升一倍。

3、大力推进信息安全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管控中心功能,提高风险综合分析能力。完成互联网统一出口建设,实现对所有企业的集

中管控;加强云平台安全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云环境;开展泛终端安全建设,实现各类终端安全接入;建立信息安全实验室,形成信息安全内部攻防对抗机制,提高漏洞发现与处置能力。

五、构建大数据应用体系,推动各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创新发展。

1、建设统一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数据集市。整合归集经营管理、生产营运、客户服务等层面数据以及外部市场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集市,为总部和企业提供大数据分析应用支撑。

2、推动各业务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在经营管理层面,重点建设资源优化、投资组合优化、风险预测等大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能力;在生产营运层面,重点建设油藏动态分析、生产运行优化、供应链与物流优化、设备预测性检修、安全环保等大数据

分析应用,提高生产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客户服务层面,重点建设客户行为、交易及营销等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高增收创效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3、建立数据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制定数据资源共享应用管理办法,建立数据资源归集、更新和共享应用机制,提高数据资源准确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建立数据资源开放目录,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形成标准统一、充分共享、安全可控的数据管理体系。

近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 ERP 大集中建设,今年底完成集团公司 ERP 大集中推广,集团直属单位 ERP 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完成集团公司财务报表优化提升;二是认真组织智能工厂试点提升和第一批推广企业建设工作,发挥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结合各专业公司实际,稳步推进智能资源、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设计和建设;三是加强智能化物流、安全、环保等系统的深化应用; 四是加快统一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大物流、支付与金融服务等系统设计研发和试点应用;五是加快互联网统一出口和统一身份管理系统建设,全面部署国产化桌面安全管理系统。

第二部分

规划实施具体要求

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发布,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信息化意识,从公司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抓好信息

化各项任务的细化分解和组织落实。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合力,着力消除“短板”,积极营造“两化”深度融合良好氛围。

(一)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强化“六统一”管理。

一是强化信息化的组织领导。总部和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决策信息化规划计划、信息安全等重大事项,统筹协调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企业信息化项目计划必须经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才能上报总部,公司信息化项目汇总计划必须经总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才能纳入集团整体投资计划;要坚持信息化“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亲自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与应用。

二是强化规划、顶层设计的统筹管理。公司各级信息化建设都要在“六统一”原则下进行,总部负责在“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基础上,

完善细化顶层设计,明确统一的信息化建设部署、实施标准、安全基线、应用规范,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各专业公司加强“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顶层设计的落地和实施,依据总体规划,制定本专业公司的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分册,报总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企业依据集团公司总体规划和本专业公司专项规划,形成本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和路线图,由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实施。

三是强化项目计划与立项的统筹管理。顶层设计落实的好不好,关键取决于对信息化需求把控、计划统筹、立项匹配是否到位。因此,信息部要会同发展计划部等部门统筹信息化计划管理,统一编制信息化项目计划,明确信息化项目分类、投资规模、投资渠道,投资要根据信息化项目的分类列入总部信息化建设投资计划或列入各事业部(专业公司)投资计划。只有计划统筹管理了,才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低标准建设、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问题。在具体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上,都要执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对于涉及全产业链应用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物流服务等,各事业部(专业公司)必须在统一搭建的公共基础平台上进行本专业应用建设。

四是加强运维费用保障,建立费用分摊机制。随着公司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服务器、应用系统等已成为公司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产力,一旦出现网络中断、系统宕机,势必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因此,信息化管理部门要进一

步完善制度标准,强化运维管理,切实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总部和企业在编制费用预算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运维费用并给予资金保障。同时,要强化信息化成本意识,建立健全费用分摊机制,由信息部会同财务部制定信息化费用分摊管理办

法,对于总部统一组织建设的信息系统,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向各单位分摊信息化费用。

(二)完善信息标准化体系,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一是落实信息化标准管理职责。按照“归口管理、业务牵头、统一发布、强化应用”的管理原则,信息部要统筹抓好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完善、制度建设,统筹负责技术标准建标等工作;各业务部门、事业部要认真抓好相关业务应用标准、数据标准的制定、审核、执行和应用工作。

二是完善信息化标准内容。完善经营管理层面的应用标准,建成以智能工厂、智能资源为核心的生产营运层面应用标准;完善投资、生产设施、安全环保等数据标准;制定云平台、大数据、移动应用、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

三是加强信息化标准应用与考核。进一步完善提升信息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各类信息化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线上管理;完善信息化标准应用管理流程,定期对项目建设单位和各企业标准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加大标准应用的考核力度。

(三)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一是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谁

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抓好各级信息安全责任的分解落实,牢固树立公司信息安全“一盘棋”意识,切实抓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信息部要统筹抓好信息安全的规划、制度、标准、检查监督等管理;事业部(专业公司)和企业要各司其责,做到职责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人,特别是落实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二是强化信息安全“三同步”管理。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安全防护与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做好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闭环管理,杜绝系统“带病”上线运行。信息部要统一组织、严格把关,认真抓好信息化项目的安全方案审查、上线检查、等保测评与备案等工作。

三是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查与考核。信息部要每年组织各单位开展信息安全自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及时通报国家、集团公司的有关要求和信息安全事件。每年根据安全管理、安全建设、安全检查评估结果、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与处置等情况,对各单位信息安全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企业领导人员绩效考核挂钩。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信息化技能。

一是畅通信息化人才成长通道。总部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通道和激励措施,设立信息化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和信息化成果评奖序列,加大信息化首席专家、高级专家的选拔,加大信息化创新成果评选表彰与奖励力度。

二是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各单位要注重信息化专业人才

培养,尤其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造就一批信息化领军人才、技术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定期开展各类信息化培训,加强对领导人员、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各层次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定期组织信息化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全员信息化技能。

三是加大软件开发支持力度。结合公司业务发展和战略布局,以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为主攻方向,鼓励 IT 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开展专业应用软件开发,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打造自主软件产品系列。同时,参照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成功推广应用的软件研发人员给予奖励。

(五)实施“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

为了避免建设和应用“两张皮”现象,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2019 年—2023 年期间将在全集团组织开展以“深化应用,创新创效”为主题的新一轮深化应用活动。

本轮深化应用以促进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以经营管理、生产营运、客户服务三大平台的信息系统应用为重点。一是经营管理平台重点加强系统的规范应用、集成应用、数据共享,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经营决策水平;二是生产营运平台重点推进系统的协同优化应用、智能

化应用,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智能化运行水平;三是客户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统一电商、物流、支付与金融、微信营销等系统的综合应用、多元化应用,进一步提高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发展。

“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是关系到公司构建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的重要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共同推进。信息部要做好计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建立深化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事业部(专业公司)和企业的应用主体作用,共同组织开展宣贯、交流、检查、评比等各项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信息通信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科学技术,在公司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意义重大、潜力无限,做好信息化工作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务实创新,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为打赢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攻坚战提供强力支撑,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20212025年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和计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计划稿合编

2021 --5 2025 年 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 和计局十三五工作总结 及 “十四五”工作计划 稿合编

2021 --5 2025 年某 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 0 7480 字文稿

“十四五”是公司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和机遇期,同时也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从宏观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智能制造风起云涌,人们更加重视绿色低碳、安全环保,传统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智能替代等竞争压力;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大力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从技术发展趋势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向各领域渗透融合,释放出裂变式的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给世界产业竞争格局深刻调整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为集团公司加快由大变强、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从公司自身发展要求看,行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主战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集团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公司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这些大趋势、新形势,既为公司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同时也给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公司“五大”发展战略,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来补短板、提能力、促

创新,对内推动运营模式、管控方式转变,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运营新模式和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控新方式,对外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打造“互联网+”新业态,推动各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形成数据驱动业务创新的新能力。

“十四

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学习贯彻和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互联网+”为主攻方向,按照“统筹推进、融合发展,集成共享、协同智能”工作方针,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能。

“十四

信息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到 2025 年,建成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平台、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构建齐全有效的信息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控机制(简称信息化“421 工程”),公司整体信息化能力和“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持续保持在国家信息化水平第一方阵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目标,“十四五”将着重围绕四大平台、大数据分析应用开展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一、建设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构建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控新模式,促进管理创新、管理提升。

1、进一步加大 ERP 等系统建设力度。完成集团公司 ERP 大集中推广和集团直属单位 ERP 建设,实现 ERP 在集团范围内全面覆盖。优化财务合并报表架构,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合并效率。建设集团一体化投资优化管控、财务预算管理等系统,提升投资组合管理和分析决

策能力,实现资金和预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成共享服务技术平台,支撑财务、人事、IT 等共享服务运营。

2、进一步加强系统优化和深度集成。从经营管理全局角度出发,全面梳理财务、投资、物资供应等管理领域业务流程,优化专业线条的业务链,完善提升 ERP、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审计管理、风险管理、业务公开等系统功能,实现端到端业务贯通以及系统紧密集成和数据共享,整体提高经营管理平台的集成共享水平。

三是加强综合协同应用。建立定制化的个人工作平台,形成统一入口、集中待办和移动化的协同处理机制,实现日常办公的业务协同,提升用户工作体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建设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平台,提升生产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推进供应链与物流、安全、环保、质量等系统建设。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开展全产业链优化、专业公司优化和区域优化应用,提升一体化优化水平;建设大物流系统,实现上中下游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安全管理系统功能,强化施工作业过程安全管控,完成 6 家企业推广。完成环保管理、质量管理系统在企业推广,实现企业环保的过程管控、原料及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深化智能化管线系统应用,完善智能巡查、完整性管理等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安全运行、风险防控水平。

2、推进资源企业数据资源应用和智能资源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数据云服务体系,构建大数据分析环境,高效支持生产和科研应用。

完成资源信息化业务协同系统(EPBP)推广建设。开展资源信息化业务软硬件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处理、解释、数模建模等主流软硬件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信息化业务综合研究能力。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形成专业化、系列化软件产品,打造核心业务能力。稳步推进智能资源信息化业务建设,开展资源信息化业务动态监测与分析、设备资产管理等应用,打造 2 家智能资源信息化业务示范区。

3、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完成 MES 系统升级,实现调度指令与物料移动协同联动。完成能源管理、工艺管理、碳资产管理和公用工程管理等系统推广建设,深化流程模拟技术应用,新建 20 套先进控制系统,提升企业生产控制、节能减排水平;开展 3 家智能工厂建设,

打造智能工厂升级版,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供应链协同一体化和设备资产设计运营一体化,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提升资源优化、安全环保、降本增效水平,培育 1 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

4、推进销售企业站级一体化系统和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建设。完善提升零售管理、实验室信息管理(LIMS)等系统功能;建立站级标准化体系,整合升级卡系统,实现各类卡统一管理,支撑物流站一体化运营;基于供应链协同和大物流系统,搭建销售物流专业应用,支撑一体化物流计划调度优化,提高物流管控水平;试点建设站级设备物联网,实现标准、高效、一体化与自动化业务运营,打造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示范。

5、推进工程单位信息化建设。在专业工程单位开展生产运行管

理、远程作业支持、项目管理等系统建设,实现现场施工数字化和移动化管理,实现钻井和压裂施工现场动态跟踪、实时监督,提升一体化工程服务能力。在专业工程单位开展集成化协同设计、数字化交付系统、工程设计数据库的完善提升,进一步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提高工程软件资源利用率;实现设计系统与 ERP、项目管理等系统集成,为工厂数字化交付奠定基础。

6、推进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建设科技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科技项目门径管理、成果管理、专利管理、知识管理等一体化管理,有效支撑总部、企业(含直属研究院)两级科技管理;完善电子实验记录、实验室信息管理、科技情报分析等科研专业系统,建设远程技术诊断

与支持系统,为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开展协同工作、远程技术诊断提供平台支撑;建设科技协作创新平台,支持科研资源共享和科研方式创新。

三、建设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助推“互联网 + + ”商业新业态发展,促进服务创新、价值创造。

1、提升统一电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功能。建立统一的客户标准化数据体系和客户模型,整合各类交易数据、客户及行为数据、运营数据,为开展大数据分析、挖掘客户潜在商业价值、科学制定营销策略提供支撑;实现统一对外服务窗口(95XXX)、服务标准,通过客户识别、语音导航等智能化手段实现客户精准化服务。

2、加大统一电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完成产品销售 CRM 系统推广建设,提升客户体验,增加客户粘性,促进线上用户

量与交易量双增长;完成中端产品销售、高端产品销售 CRM 系统升级。加强各专业电商推广应用, “专业 e 贸”电商发展客户 300 家,持续创新高端产品销售电商业务模式;高端产品销售电商拓展个性化定制、客户众筹等新业务,带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业务创新;深度挖掘供应链核心资源价值,做大做强采购、销售、金融和综合服务 4 大核心业务,进一步拓展平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建成统一的支付与金融服务系统。实现 B2B、B2C 第三方支付功能,借助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多种支付方式和渠道,为公司

各专业电商提供支付服务;拓展供应链金融、企业理财等金融业务,逐步形成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建设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提升

T IT 服务能力和信息安全水平,支撑业务应用、协同创新。

1、建设完善企业私有云。“十四五”基础设施云资源规模达到 35 万核、30PB,75%应用系统云上部署;建设开放共享的平台云,提供身份认证、地理信息、移动应用等共享服务,支撑业务部门和企业快速设计开发业务应用。

2、推进数据中心和网络建设。建成总建筑面积 3 万平米的绿色节能云数据中心;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加快融合通讯网络建设,支撑物联网应用;建立网络分级保障体系,实施流量优化,扩容网络带宽,数据承载能力提升一倍。

3、大力推进信息安全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管控中心功能,提高风险综合分析能力。完成互联网统一出口建设,实现对所有企业的集

中管控;加强云平台安全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云环境;开展泛终端安全建设,实现各类终端安全接入;建立信息安全实验室,形成信息安全内部攻防对抗机制,提高漏洞发现与处置能力。

五、构建大数据应用体系,推动各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创新发展。

1、建设统一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数据集市。整合归集经营管理、生产营运、客户服务等层面数据以及外部市场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集市,为总部和企业提供大数据分析应用支撑。

2、推动各业务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在经营管理层面,重点建设资源优化、投资组合优化、风险预测等大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能力;在生产营运层面,重点建设油藏动态分析、生产运行优化、供应链与物流优化、设备预测性检修、安全环保等大数据分析应用,提高生产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客户服务层面,重点建设客户行为、交易及营销等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高增收创效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3、建立数据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制定数据资源共享应用管理办法,建立数据资源归集、更新和共享应用机制,提高数据资源准确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建立数据资源开放目录,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形成标准统一、充分共享、安全可控的数据管理体系。

近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 ERP 大集中建设,今年底完成集团公司 ERP 大集中推广,集团直属单位 ERP 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完成集团公司财务报表优化提升;二是认真组织智能工厂试点提升和第一批推广企业建设工作,发挥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结合各专业公司实际,稳步推进智能资源、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设计和建设;三是加强智能化物流、安全、环保等系统的深化应用; 四是加快统一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大物

流、支付与金融服务等系统设计研发和试点应用;五是加快互联网统一出口和统一身份管理系统建设,全面部署国产化桌面安全管理系统。

第二部分

规划实施具体要求

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发布,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信息化意识,从公司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抓好信息化各项任务的细化分解和组织落实。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合力,着力消除“短板”,积极营造“两化”深度融合良好氛围。

(一)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强化“六统一”管理。

一是强化信息化的组织领导。总部和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决策信息化规划计划、信息安全等重大事项,统筹协调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企业信息化项目计划必须经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才能上报总部,公司信息化项目汇总计划必须经总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才能纳入集团整体投资计划;要坚持信息化“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亲自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与应用。

二是强化规划、顶层设计的统筹管理。公司各级信息化建设都要在“六统一”原则下进行,总部负责在“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基础上,

完善细化顶层设计,明确统一的信息化建设部署、实施标准、安全基线、应用规范,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各专业公司加强“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顶层设计的落地和实施,依据总体规划,制定本专业公司的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分册,报总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企业依据集团公司总体规划和本专业公司专项规划,形成本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和路线图,由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实施。

三是强化项目计划与立项的统筹管理。顶层设计落实的好不好,关键取决于对信息化需求把控、计划统筹、立项匹配是否到位。因此,信息部要会同发展计划部等部门统筹信息化计划管理,统一编制信息化项目计划,明确信息化项目分类、投资规模、投资渠道,投资要根据信息化项目的分类列入总部信息化建设投资计划或列入各事业部(专业公司)投资计划。只有计划统筹管理了,才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低标准建设、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问题。在具体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上,都要执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对于涉及全产业链应用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物流服务等,各事业部(专业公司)必须在统一搭建的公共基础平台上进行本专业应用建设。

四是加强运维费用保障,建立费用分摊机制。随着公司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服务器、应用系统等已成为公司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产力,一旦出现网络中断、系统宕机,势必

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因此,信息化管理部门要进一

步完善制度标准,强化运维管理,切实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总部和企业在编制费用预算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运维费用并给予资金保障。同时,要强化信息化成本意识,建立健全费用分摊机制,由信息部会同财务部制定信息化费用分摊管理办法,对于总部统一组织建设的信息系统,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向各单位分摊信息化费用。

(二)完善信息标准化体系,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一是落实信息化标准管理职责。按照“归口管理、业务牵头、统一发布、强化应用”的管理原则,信息部要统筹抓好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完善、制度建设,统筹负责技术标准建标等工作;各业务部门、事业部要认真抓好相关业务应用标准、数据标准的制定、审核、执行和应用工作。

二是完善信息化标准内容。完善经营管理层面的应用标准,建成以智能工厂、智能资源为核心的生产营运层面应用标准;完善投资、生产设施、安全环保等数据标准;制定云平台、大数据、移动应用、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

三是加强信息化标准应用与考核。进一步完善提升信息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各类信息化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线上管理;完善信息化标准

应用管理流程,定期对项目建设单位和各企业标准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加大标准应用的考核力度。

(三)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一是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谁

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抓好各级信息安全责任的分解落实,牢固树立公司信息安全“一盘棋”意识,切实抓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信息部要统筹抓好信息安全的规划、制度、标准、检查监督等管理;事业部(专业公司)和企业要各司其责,做到职责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人,特别是落实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二是强化信息安全“三同步”管理。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安全防护与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做好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闭环管理,杜绝系统“带病”上线运行。信息部要统一组织、严格把关,认真抓好信息化项目的安全方案审查、上线检查、等保测评与备案等工作。

三是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查与考核。信息部要每年组织各单位开展信息安全自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及时通报国家、集团公司的有关要求和信息安全事件。每年根据安全管理、安全建设、

安全检查评估结果、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与处置等情况,对各单位信息安全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企业领导人员绩效考核挂钩。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信息化技能。

一是畅通信息化人才成长通道。总部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通道和激励措施,设立信息化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和信息化成果评奖序列,加大信息化首席专家、高级专家的选拔,加大信息化创新成果评选表彰与奖励力度。

二是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各单位要注重信息化专业人才

培养,尤其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造就一批信息化领军人才、技术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定期开展各类信息化培训,加强对领导人员、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各层次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定期组织信息化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全员信息化技能。

三是加大软件开发支持力度。结合公司业务发展和战略布局,以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为主攻方向,鼓励 IT 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开展专业应用软件开发,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打造自主软件产品系列。同时,参照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成功推广应用的软件研发人员给予奖励。

(五)实施“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

为了避免建设和应用“两张皮”现象,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2019 年—2023 年期间将在全集团组织开展以“深化应用,创新创效”为主题的新一轮深化应用活动。

本轮深化应用以促进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以经营管理、生产营运、客户服务三大平台的信息系统应用为重点。一是经营管理平台重点加强系统的规范应用、集成应用、数据共享,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经营决策水平;二是生产营运平台重点推进系统的协同优化应用、智能化应用,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智能化运行水平;三是客户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统一电商、物流、支付与金融、微信营销等系统的综合应用、多元化应用,进一步提高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发展。

“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是关系到公司构建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的重要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共同推进。信息部要做好计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建立深化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事业部(专业公司)和企业的应用主体作用,共同组织开展宣贯、交流、检查、评比等各项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信息通信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科学技术,在公司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意义重大、潜力无限,做好信息化工作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务实创新,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为打赢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攻坚战提供强力支撑,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某 审计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工作计划范文稿 0 7850 字

“十三五”期间,我局认真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县委、县政府、县委审计委员会的坚强领导和上级审计机关的精心指导下,我局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县委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xx”和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法履行“经济体检”功能,主动作为,担当尽责,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更好的发挥了审计监督对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护航作用。组织实施的县财政 20xx 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项目被省审计厅评为全省表彰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的县 20xx 年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和甘州区 2018 年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使用“一卡通”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被市审计局评为全市优秀审计项目;20xx 年被评为全县重点工作先进单位。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审计工作

(一)依法履职尽责,积极有效发挥审计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局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贯彻落实省、

市审计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大了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部门的审计监督力度,审计业务及相关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十三五”期间,重点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审计监督:

1.加强民生项目资金审计,促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一卡通”资金审计、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县新型农村医疗基金、城镇医疗保险等一批全国、全省和全市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通过审计,深入查找了各项惠民政策在贯彻执行当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国家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经济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

2.加强财政资金审计,促进依法理财水平不断提高。

围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进一步拓展预算执行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以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对县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同时延伸审计了县公安局、人社局、检察院、商务局等系统和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以及部分镇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点审计了预算编制、调整、预算收支执行和预算平衡情况,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审计中注意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层面研究财政问题和提出审计建议,注重审计的整体性、效益性和建设性。重点关注“全口径”预算体系建设、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关注“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培训费管理使用情况;

关注财政存量资金规模和结构、政府资产负债、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等。将所有纳入县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单位,审计人员实时采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数据,及时核实审计疑点,查处和纠正违纪违规问题,有效促进了财政预算单位和个人自觉增强财经法纪意识,实现了由事后“亡羊补牢”向事前警示防控的转变。

3.强化专项资金审计,促进专项资金健康有效运行。

结合我县实际,把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资金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对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县 20xx 年现代农业肉羊产业项目、粮食局国有资产管理中心 x万吨储备库建设项目、县双创示范专项资金等进行了审计。在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的同时,注重分析、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的问题,维护民生和经济安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项目单位进行了整改和纠正,促使各项专项资金规范管理、有效运行,最大发挥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加强对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对县县农业综合开发 xx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县20xx 年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县 xx 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县 xx 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县 xx 村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或结算进行了审计,有效促进项目建设资金安全

运行。发挥审计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的成本控制、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监督服务作用。

5.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权力运行不断规范。

受县委组织部委托,对领导干部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查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单位“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机制有效结合起来;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是否存在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现象,是否发生资金截留挪用、体外循环、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提高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单位资产账实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账外资产、资产未经规定程序随意处置,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通过审计,增强了领导干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财经纪律的意识,促进了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提高了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依法理财能力。对 25 个单位领导干部进行离任交接,真正做到“阳光交接”、“阳光备案”。同时,将部门和各镇专项资金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汇总纳入财政同级审报告中反映,增加了同级审报告的份量,受到人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6.加强对公务支出和公务消费的审计。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和省市县相关规定,在审计工作中,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为审计重点,严格依据国家审计工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

“约法三章”要求,加强“三公”经费、会议费使用和楼堂馆所建设等方面审计。通过审计,加强对存在问题的揭示和整改,促进了机关单位厉行节约和反对铺张浪费。

7.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按照县委安排,制定了《xx 县审计局开展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将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前审计业务工作同部署。组织全体干部赴开发区烈士陵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全体党员干部在纪念碑前举行了重温入党誓词仪式,为革命烈士敬献了花篮,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通过纪念活动,全体党员干部身心受到极大的鼓舞,纷纷表示要追寻先辈的足迹,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迎接“七一”党的生日,丰富审计机关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审计队伍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局工会于组织开展了生动活泼、趣味丰富的职工运动会。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鼓舞干劲,开展了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活动,经民主推荐,授予 x 名同志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按照县委办关于开展“三纠三促”专项行动方案的要求,局党支部对“三纠三促”专项行动进行了研究部署,将重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了各股室,明确了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专项行动有序推进。结合主题教育,认真梳理在履行职责不担当、为民服务不作为、落实任务弄虚作假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查摆出的问题,一一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建立了整改台账,划定了整改时限,明确了整改责任,并狠抓整改落实。

8.生态宜居搬迁和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按照全县精准扶贫相关要求,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大走访、回头看”活动,利用一周时间,挨家挨户逐户调查了解,对民联乡杨庄村、刘信村农户进行走访,同群众和村组干部交谈、讨论,掌握群众详细情况、重点宣传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强农惠农政策和农村低保、五保、大病医疗等救助政策,全面排查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思想困惑问题、邻里家庭矛盾纠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切实将双联行动“大走访、回头看”的要求落到实处。按照县生态环境问题“大发现大整治”专项行动相关要求,对 xx 乡 x 个行政村进行“十走”行动,全面彻底发现生态环境和环境卫生问题,现场移交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员,确保生态环境问题大发现大整治城乡环境卫生大清洁大整治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全县生态宜居搬迁工程启动以来,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生态宜居搬迁大动员大宣传大推进大落实工作;同时选派干部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9.统筹力量,全面完成领导交办各项任务。

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审计力量,全面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坚持机关管理,努力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1.抓质量,提升审计工作能力和水平。严格实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要经过审计组长审核、分管领导复核、审理机

构审理,各级人员按照职责分工,对审计程序和质量认真把关,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随时纠正,随时处理,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完善了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对审计报告进行集体会诊,确保审计程序合法、事实确凿、定性准确、处理处罚适当、审计建议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活动,通过股室互评、领导点评、综合评审,使审计人员在评选中相互学习、在交流中共同提高。通过上述措施,形成全员抓质量、全过程控制质量、全力打造“审计精品”的良好局面。

2.抓整改,提升审计工作的执行力。为了确保审计查出问题切实得到整改和纠正,一方面建立了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送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包括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审计建议和意见的采纳情况以及采取的整改措施等。另一方面凡 5 年内曾经审计过的单位,再次审计时,把前次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审计实施方案,进行查证核实并列入审计评价。坚持边审计、边督促整改,定期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对审计查出问题逐一盯紧落实。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合力推动整改。

3.抓创新,增强审计发展的驱动力。“十三五”期间,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加快审计转型,拓宽审计视野,提升审计工作水平,及时转变思路,改进审计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县政府出台了《xx 县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管理办法》。对于列入审计计划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我局以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方式委托进行审计;对于未列入计划的项目,由建设单位

自行委托符合资质条件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审计,结果报审计局备案。深入推进审计机关购买社会服务工作,着力缓解政府投资审计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不断推进投资审计转型提效。

4.抓宣传,提高审计工作的影响力。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审计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在中国审计、中国审计报、xx 审计、xx 日报、xx 法制报、xx 日报、新 xx、中国审计监督网、xx 省审计厅网站等媒体发表各类信息及理论文章 xx 篇次。

5.抓硬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按照金审工程建设和县审计机关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的要求,推进以“金审三期”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制定报批《xx 县大数据审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推进审计大数据平台建设,收集存储了涉及惠农、新农合等 20xx 年以来的基础资料,与西安金瀚途软件公司合作建成了 xx 县大数据审计平台,并结合实际应用开展了中、县医院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今后开展大数据审计打下了基础。

(三)从严管理队伍,坚定不移打造审计铁军 1.抓班子,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合力。局党组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从严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请示报告、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组政治责任,切实履行好局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职责。不折不扣地抓好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和重要安排事项的贯彻执行。健全完善了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考勤制度及党员承诺、意识形态责任清单

等制度,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着力推动党组工作规范化开展。主动适应从严治党的新常态,把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要位置,认真贯彻“三重一大”集体决策、主要领导“四个不直接分管”和“末位表态”等制度,健全完善党组议事决策程序,对重大事项均通过会议集体研究决定,涉及法律法规的重要事项均由法律顾问审核把关。

2.抓培训,提升全员综合能力。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学习培训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上级审计机关、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职称考试和提高学历教育、以会代训、知识竞赛等措施,加大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先后组织参加了审计署视频集中培训、全市审计人员培训、计算机中级培训和基建审计软件培训等,聘请省审计厅工程师对我局全体人员进行了计算机实践培训;根据市审计局统一安排,组织 x 名业务骨干赴南京审计大学进行为期 5 天的培训;组织业务骨干人员共 x 人赴 xx 县审计局就信息化建设及大数据、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进行了实地学习考察。完成了县审计局机构改革工作,积极向组织推荐干部到重要岗位任职,x 人取得了高级审计师资格。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加全省审计机关集中整训和为期 x 天的全市审计系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进行了为期 x 天的政治业务知识培训。选派 x 人(次)参加了审计署、省厅举办的大数据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程投资等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了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3.抓廉政,树立清正廉洁的审计形象。把廉政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着力加强了廉政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规定,增强审计干部严格守规、廉洁从审的自觉性和在构筑反腐倡廉体系中的责任感、使命感,筑牢思想防线。加强了制度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落实责任分解,责任督促,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四个关键环节任务,形成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切实抓好常态化党纪党规执行,深化廉政教育,对党员形成经常性的提醒、告诫和监督。加大对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的制约和监督,把风险防控融入审计权力运行的各环节。全局干部职工对结干亲进行了如实申报和承诺。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和“四严禁”工作要求,切实做到廉洁审计。“十三五”期间全局领导干部和审计人员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二、当前审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全县审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审计技术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尤其是在运用推广大数据和信息化审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个别部门和单位对审计查出问题重视不够,致使部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进度缓慢;三是审计人员不足和审计任务重的矛盾仍然突出。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三、“十四五”工作思路目标和重点

“十四五”期间,我县的审计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李克强总理的讲话要求,全面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审计委员会的安排部署,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职能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一)围绕中心工作,全面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强化与部门、单位之间横向协作,充分共享信息数据和审计成果,积极构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位一体”审计工作格局。做好重大政策跟踪、扶贫、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统筹融合,实现“一个审计组,一次进点,一审多项,一果多用”。一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重点关注重大项目投资落地、“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实以及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情况等,促进重大政策落地见效; 围绕五大投资公司运行,重点关注企业发展情况、投资效益情况等,揭示存在的问题。二是服务打好“三大攻坚战”。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现行脱贫标准执行和落实、扶贫资金精准安全和高效使用,持续推进扶贫审计,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围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求,探索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

和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关注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等重点支出以及政府债务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三是服务财政资金提质增效。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扩大审计覆盖面,重点关注一般性支出,压减“三公”经费和会议费使用、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盘活,以及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关规定执行情况,促使部门把钱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预算管理绩效。四是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民生大事、难事、急事,积极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保障资金等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扎实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聚焦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客观反映问题,准确界定责任,审慎作出评价,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权力规范运行。

(二)坚持全程管控,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一是严格审计执法行为。健全完善审计计划、方案编制、现场实施、复核审理等环节的操作规程,构建起环环相扣的审计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严格按照权限、规则、程序开展工作,始终做到依法文明审计。二是精准把握监督重点。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开展审计,注重揭示和反映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分析,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做到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三是强化项目实施。严格落实审计质量分级管控责任制,对不同环节出现的审计质量问题,严肃追责问责。确保每个审计环节都精雕细琢,每个程序都精益求精,着力打造审计精品。

(三)强化跟踪督促,全面提升审计整改成效。进一步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压实被审计单位整改主体意识,积极督促制定整改措施、规范内部管理。对整改难度较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客观对待,限期改正。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把党管干部、纪律检查与审计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清单制度、销号制度、回访制度等,推动审计整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及时报请县委、县政府、县委审计委员会或纪委监委严肃追责问责,促进源头治理,切实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

(四)推动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信息运用能力。持续推进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构建审计对象数据库,实现被审计对象信息化管理。推动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信息共享,努力实现实时监控、动态监测的联网审计。将大数据应用贯穿到审计全过程,积极探索开展大数据审计,发挥大数据支撑精准审计和宏观分析“两个作用”,变审计人员“路上跑”为审计数据“线上跑”,变“现场找线索”为“带线索到现场”,切实提高审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加快开发能被大多数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应用的审计分析模块,推动大数据审计普及化。(五)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与审计业务工作同安排、同推进、同落实,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把党建工作作为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必须肩负的政治担当、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真正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把压力逐级传导到审计组和审计人员。紧紧围绕新时代机关

党建总要求和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各项规定,探索建立标本兼治的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推动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做到“审计工作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以良好的审计业绩彰显党建工作成效。做好审计干部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弥补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坚持精准培训,培养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问题的高手、大数据应用的强手,努力锻造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第五篇:20212025年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和银行十三五规划总结及“十四五”规划工作思路合编

2021 --5 2025 年 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 和银行十三五规划总结 及 “十四五”规划工作思路 合编

2021 --5 2025 年某 集团公司“十四五”信息化工作规划 0 7480 字文稿

“十四五”是公司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和机遇期,同时也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从宏观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智能制造风起云涌,人们更加重视绿色低碳、安全环保,传统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智能替代等竞争压力;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大力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从技术发展趋势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向各领域渗透融合,释放出裂变式的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给世界产业竞争格局深刻调整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为集团公司加快由大变强、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从公司自身发展要求看,行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主战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集团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公司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这些大趋势、新形势,既为公司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同时也给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公司“五大”发展战略,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来补短板、提能力、促

创新,对内推动运营模式、管控方式转变,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运营新模式和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控新方式,对外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打造“互联网+”新业态,推动各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形成数据驱动业务创新的新能力。

“十四

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学习贯彻和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互联网+”为主攻方向,按照“统筹推进、融合发展,集成共享、协同智能”工作方针,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能。

“十四

信息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到 2025 年,建成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平台、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构建齐全有效的信息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控机制(简称信息化“421 工程”),公司整体信息化能力和“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持续保持在国家信息化水平第一方阵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目标,“十四五”将着重围绕四大平台、大数据分析应用开展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一、建设集成共享的经营管理平台,构建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控新模式,促进管理创新、管理提升。

1、进一步加大 ERP 等系统建设力度。完成集团公司 ERP 大集中推广和集团直属单位 ERP 建设,实现 ERP 在集团范围内全面覆盖。优化财务合并报表架构,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合并效率。建设集团一体化投资优化管控、财务预算管理等系统,提升投资组合管理和分析决

策能力,实现资金和预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成共享服务技术平台,支撑财务、人事、IT 等共享服务运营。

2、进一步加强系统优化和深度集成。从经营管理全局角度出发,全面梳理财务、投资、物资供应等管理领域业务流程,优化专业线条的业务链,完善提升 ERP、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合同管理、审计管理、风险管理、业务公开等系统功能,实现端到端业务贯通以及系统紧密集成和数据共享,整体提高经营管理平台的集成共享水平。

三是加强综合协同应用。建立定制化的个人工作平台,形成统一入口、集中待办和移动化的协同处理机制,实现日常办公的业务协同,提升用户工作体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建设协同智能的生产营运平台,提升生产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推进供应链与物流、安全、环保、质量等系统建设。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开展全产业链优化、专业公司优化和区域优化应用,提升一体化优化水平;建设大物流系统,实现上中下游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安全管理系统功能,强化施工作业过程安全管控,完成 6 家企业推广。完成环保管理、质量管理系统在企业推广,实现企业环保的过程管控、原料及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深化智能化管线系统应用,完善智能巡查、完整性管理等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安全运行、风险防控水平。

2、推进资源企业数据资源应用和智能资源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数据云服务体系,构建大数据分析环境,高效支持生产和科研应用。

完成资源信息化业务协同系统(EPBP)推广建设。开展资源信息化业务软硬件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处理、解释、数模建模等主流软硬件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信息化业务综合研究能力。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形成专业化、系列化软件产品,打造核心业务能力。稳步推进智能资源信息化业务建设,开展资源信息化业务动态监测与分析、设备资产管理等应用,打造 2 家智能资源信息化业务示范区。

3、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完成 MES 系统升级,实现调度指令与物料移动协同联动。完成能源管理、工艺管理、碳资产管理和公用工程管理等系统推广建设,深化流程模拟技术应用,新建 20 套先进控制系统,提升企业生产控制、节能减排水平;开展 3 家智能工厂建设,

打造智能工厂升级版,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供应链协同一体化和设备资产设计运营一体化,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提升资源优化、安全环保、降本增效水平,培育 1 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

4、推进销售企业站级一体化系统和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建设。完善提升零售管理、实验室信息管理(LIMS)等系统功能;建立站级标准化体系,整合升级卡系统,实现各类卡统一管理,支撑物流站一体化运营;基于供应链协同和大物流系统,搭建销售物流专业应用,支撑一体化物流计划调度优化,提高物流管控水平;试点建设站级设备物联网,实现标准、高效、一体化与自动化业务运营,打造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示范。

5、推进工程单位信息化建设。在专业工程单位开展生产运行管

理、远程作业支持、项目管理等系统建设,实现现场施工数字化和移动化管理,实现钻井和压裂施工现场动态跟踪、实时监督,提升一体化工程服务能力。在专业工程单位开展集成化协同设计、数字化交付系统、工程设计数据库的完善提升,进一步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提高工程软件资源利用率;实现设计系统与 ERP、项目管理等系统集成,为工厂数字化交付奠定基础。

6、推进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建设科技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科技项目门径管理、成果管理、专利管理、知识管理等一体化管理,有效支撑总部、企业(含直属研究院)两级科技管理;完善电子实验记录、实验室信息管理、科技情报分析等科研专业系统,建设远程技术诊断

与支持系统,为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开展协同工作、远程技术诊断提供平台支撑;建设科技协作创新平台,支持科研资源共享和科研方式创新。

三、建设互联高效的客户服务平台,助推“互联网 + + ”商业新业态发展,促进服务创新、价值创造。

1、提升统一电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功能。建立统一的客户标准化数据体系和客户模型,整合各类交易数据、客户及行为数据、运营数据,为开展大数据分析、挖掘客户潜在商业价值、科学制定营销策略提供支撑;实现统一对外服务窗口(95XXX)、服务标准,通过客户识别、语音导航等智能化手段实现客户精准化服务。

2、加大统一电商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完成产品销售 CRM 系统推广建设,提升客户体验,增加客户粘性,促进线上用户

量与交易量双增长;完成中端产品销售、高端产品销售 CRM 系统升级。加强各专业电商推广应用, “专业 e 贸”电商发展客户 300 家,持续创新高端产品销售电商业务模式;高端产品销售电商拓展个性化定制、客户众筹等新业务,带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业务创新;深度挖掘供应链核心资源价值,做大做强采购、销售、金融和综合服务 4 大核心业务,进一步拓展平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建成统一的支付与金融服务系统。实现 B2B、B2C 第三方支付功能,借助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多种支付方式和渠道,为公司

各专业电商提供支付服务;拓展供应链金融、企业理财等金融业务,逐步形成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建设敏捷安全的技术支撑平台 ,提升

T IT 服务能力和信息安全水平,支撑业务应用、协同创新。

1、建设完善企业私有云。“十四五”基础设施云资源规模达到 35 万核、30PB,75%应用系统云上部署;建设开放共享的平台云,提供身份认证、地理信息、移动应用等共享服务,支撑业务部门和企业快速设计开发业务应用。

2、推进数据中心和网络建设。建成总建筑面积 3 万平米的绿色节能云数据中心;扩大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加快融合通讯网络建设,支撑物联网应用;建立网络分级保障体系,实施流量优化,扩容网络带宽,数据承载能力提升一倍。

3、大力推进信息安全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管控中心功能,提高风险综合分析能力。完成互联网统一出口建设,实现对所有企业的集

中管控;加强云平台安全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云环境;开展泛终端安全建设,实现各类终端安全接入;建立信息安全实验室,形成信息安全内部攻防对抗机制,提高漏洞发现与处置能力。

五、构建大数据应用体系,推动各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创新发展。

1、建设统一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和数据集市。整合归集经营管理、生产营运、客户服务等层面数据以及外部市场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集市,为总部和企业提供大数据分析应用支撑。

2、推动各业务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在经营管理层面,重点建设资源优化、投资组合优化、风险预测等大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能力;在生产营运层面,重点建设油藏动态分析、生产运行优化、供应链与物流优化、设备预测性检修、安全环保等大数据分析应用,提高生产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客户服务层面,重点建设客户行为、交易及营销等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高增收创效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3、建立数据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制定数据资源共享应用管理办法,建立数据资源归集、更新和共享应用机制,提高数据资源准确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建立数据资源开放目录,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形成标准统一、充分共享、安全可控的数据管理体系。

近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 ERP 大集中建设,今年底完成集团公司 ERP 大集中推广,集团直属单位 ERP 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完成集团公司财务报表优化提升;二是认真组织智能工厂试点提升和第一批推广企业建设工作,发挥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结合各专业公司实际,稳步推进智能资源、智能物流服务站试点设计和建设;三是加强智能化物流、安全、环保等系统的深化应用; 四是加快统一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大物

流、支付与金融服务等系统设计研发和试点应用;五是加快互联网统一出口和统一身份管理系统建设,全面部署国产化桌面安全管理系统。

第二部分

规划实施具体要求

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发布,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信息化意识,从公司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抓好信息化各项任务的细化分解和组织落实。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合力,着力消除“短板”,积极营造“两化”深度融合良好氛围。

(一)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强化“六统一”管理。

一是强化信息化的组织领导。总部和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决策信息化规划计划、信息安全等重大事项,统筹协调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企业信息化项目计划必须经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才能上报总部,公司信息化项目汇总计划必须经总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才能纳入集团整体投资计划;要坚持信息化“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亲自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与应用。

二是强化规划、顶层设计的统筹管理。公司各级信息化建设都要在“六统一”原则下进行,总部负责在“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基础上,

完善细化顶层设计,明确统一的信息化建设部署、实施标准、安全基线、应用规范,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各专业公司加强“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顶层设计的落地和实施,依据总体规划,制定本专业公司的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分册,报总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企业依据集团公司总体规划和本专业公司专项规划,形成本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和路线图,由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实施。

三是强化项目计划与立项的统筹管理。顶层设计落实的好不好,关键取决于对信息化需求把控、计划统筹、立项匹配是否到位。因此,信息部要会同发展计划部等部门统筹信息化计划管理,统一编制信息化项目计划,明确信息化项目分类、投资规模、投资渠道,投资要根据信息化项目的分类列入总部信息化建设投资计划或列入各事业部(专业公司)投资计划。只有计划统筹管理了,才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低标准建设、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问题。在具体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上,都要执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对于涉及全产业链应用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物流服务等,各事业部(专业公司)必须在统一搭建的公共基础平台上进行本专业应用建设。

四是加强运维费用保障,建立费用分摊机制。随着公司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服务器、应用系统等已成为公司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产力,一旦出现网络中断、系统宕机,势必

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因此,信息化管理部门要进一

步完善制度标准,强化运维管理,切实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总部和企业在编制费用预算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运维费用并给予资金保障。同时,要强化信息化成本意识,建立健全费用分摊机制,由信息部会同财务部制定信息化费用分摊管理办法,对于总部统一组织建设的信息系统,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向各单位分摊信息化费用。

(二)完善信息标准化体系,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一是落实信息化标准管理职责。按照“归口管理、业务牵头、统一发布、强化应用”的管理原则,信息部要统筹抓好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完善、制度建设,统筹负责技术标准建标等工作;各业务部门、事业部要认真抓好相关业务应用标准、数据标准的制定、审核、执行和应用工作。

二是完善信息化标准内容。完善经营管理层面的应用标准,建成以智能工厂、智能资源为核心的生产营运层面应用标准;完善投资、生产设施、安全环保等数据标准;制定云平台、大数据、移动应用、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

三是加强信息化标准应用与考核。进一步完善提升信息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各类信息化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线上管理;完善信息化标准

应用管理流程,定期对项目建设单位和各企业标准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加大标准应用的考核力度。

(三)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一是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谁

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抓好各级信息安全责任的分解落实,牢固树立公司信息安全“一盘棋”意识,切实抓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信息部要统筹抓好信息安全的规划、制度、标准、检查监督等管理;事业部(专业公司)和企业要各司其责,做到职责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人,特别是落实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二是强化信息安全“三同步”管理。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安全防护与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做好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闭环管理,杜绝系统“带病”上线运行。信息部要统一组织、严格把关,认真抓好信息化项目的安全方案审查、上线检查、等保测评与备案等工作。

三是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查与考核。信息部要每年组织各单位开展信息安全自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及时通报国家、集团公司的有关要求和信息安全事件。每年根据安全管理、安全建设、

安全检查评估结果、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与处置等情况,对各单位信息安全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企业领导人员绩效考核挂钩。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信息化技能。

一是畅通信息化人才成长通道。总部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通道和激励措施,设立信息化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和信息化成果评奖序列,加大信息化首席专家、高级专家的选拔,加大信息化创新成果评选表彰与奖励力度。

二是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各单位要注重信息化专业人才

培养,尤其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造就一批信息化领军人才、技术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定期开展各类信息化培训,加强对领导人员、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各层次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定期组织信息化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活动,提高全员信息化技能。

三是加大软件开发支持力度。结合公司业务发展和战略布局,以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为主攻方向,鼓励 IT 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开展专业应用软件开发,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打造自主软件产品系列。同时,参照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成功推广应用的软件研发人员给予奖励。

(五)实施“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

为了避免建设和应用“两张皮”现象,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2019 年—2023 年期间将在全集团组织开展以“深化应用,创新创效”为主题的新一轮深化应用活动。

本轮深化应用以促进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以经营管理、生产营运、客户服务三大平台的信息系统应用为重点。一是经营管理平台重点加强系统的规范应用、集成应用、数据共享,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经营决策水平;二是生产营运平台重点推进系统的协同优化应用、智能化应用,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生产管理和智能化运行水平;三是客户服务平台重点推进统一电商、物流、支付与金融、微信营销等系统的综合应用、多元化应用,进一步提高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发展。

“深化应用,创新创效”行动计划是关系到公司构建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的重要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共同推进。信息部要做好计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建立深化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事业部(专业公司)和企业的应用主体作用,共同组织开展宣贯、交流、检查、评比等各项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信息通信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科学技术,在公司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意义重大、潜力无限,做好信息化工作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务实创新,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为打赢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攻坚战提供强力支撑,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银行“十三五”规划总结和“十四五”规划工作思路 0 3380 字范文稿

“十三五”期间工作情况及“十四五”期间工作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 XX 县支行“十三五”期间,XX 县人民银行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行的正解指导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金融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三五”期间总体工作情况

截止 2020 年 6 月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 9 家,较 2015 年末新增 3 家;全县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 60.53 亿元,比 2015 年末增加 17.48 亿元,年均增速 7.08%;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57.32 亿元,比 2015 年末增加 34.4 亿元,年均增速 20.48%,存贷款余额均实现较快增长。

1、落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发挥基层央行职能作用。“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基层货币政策快速传导作用,形成金融业和地方经济

的横向沟通机制。通过货币政策的日常传导,把握地方经济金融运行状态,瞄准 XX 县经济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强了金融的供给适应性,及时引导各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确保辖内经济金融良性发展。

2 、贯彻扶贫工作精神,金融扶贫精准发力。“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根据中央及上级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 XX 实际及时传达贯彻上级行的扶贫信贷政策,要求各行积极支持农村扶贫工作,开展贫困户调查及相关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向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再贷款 6.75 亿元,并积极认真做好扶贫再贷款后续监测及核查工作。在扶贫再贷款的推动下,XX 县农村商业银行推出了扶贫和移民产业信贷通、下岗再就业贷款、烟农贷款、光伏贷等多种金融扶贫信贷产品,精准对接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贫困农户生产生活。主要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及经济组织从事春备耕生产、农产品加工、种养殖业等,用于贫困户建房、购房等消费资金需要。

3 、贯彻绿色金融理念,绿色融资初显成效。“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本着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的宗旨,督促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积极与 XX 县以及各乡镇企业及农户发生业务往来,大力服务 XX 县农户及可持续发展中小微企业。“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累计向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支持小微企业再贷款 1.9 亿元。截止至 2020 年 6 月底,辖内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 21.29 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 37.14%,其中,生态旅游贷款 9.46 亿元,低碳工业贷款 6.58 亿元,有机农业贷款 3.44 亿元,乡村振兴贷款 1.66 亿元。XX 县绿色产业融资总量在全县社会

融资总量占比接近 40%,绿色信贷余额占全县各项贷款余额的 34%,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涉及环境、安全等重大风险企业的贷款余额为零,对于“两高一剩”行业坚决实行退出机制,有效的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4 、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十三五”期间人民银行为了改善 XX 县乡村金融服务环境,支持 XX 县乡村振兴发展,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关于推进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制定了《XX 县乡村信用户创评实施方案》。按照政府主导、人民银行牵头、各方参与、服务社会的整体思路,推进 XX 县乡村信用户创建工作,切实发挥信用信息服务乡村经济主体融资功能。通过 XX 县乡村信用户创建、评选活动,切实提升 XX 县乡村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优化乡村金融生态环境。稳步推进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等经济主体信用档案建设,多渠道整合社会信用信息,完善信用评价与共享机制,促进乡村地区信息、信用、信贷联动。用 3 年左右时间完成对 XX 县乡村特色、主导产业经济主体的信用创评工作,在全县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信优获利、信劣失财”的良好社会风气,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金融动力。

“十三五”期间,在人民银行的引导下 XX 县金融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与较高的目标定位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金融业总体规模还不够大,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距离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金融组

织体系尚不够健全;法人机构规模有待提升,金融发展重大支撑项目较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事业的渠道、方式等创新不足;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仍需加强;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金融人才数量不足,创业创新环境还需优化;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防控金融风险上升、强化金融监管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

“十四五”期间工作思路

总体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县金融业将呈现出总量稳健扩张、存量加快调整的特点,根据“十三五”全市金融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当前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初步制定以下“十四五”规划目标,争取到“十四五”末,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我县将再新增银行业金融机构 2 家、全县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增至 100 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95 亿元,年均增速同比均超越十三五期间,存贷款余额均实现较快增长,辖内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金融业态进一步丰富,金融执法队伍基本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对地方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1 、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增强政策灵活性和 针对性。按照国家金融形势发展规律,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做大做强信贷规模一是围绕县域重点项目抓投放,切实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项目为导向,全面服务县域储备项目,着力发挥中长期贷款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二是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围绕普惠金融抓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坚

持回归本源、回归县域,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要降低对抵押物的过渡依赖,逐步提高信用贷款的比重。。三是持续推广使用小微客户融资平台,全面落实贷款市场报价(LPR)传导机制,推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行。

2 、着力“金融创新”工程,激发全县金融活力。一是激发“链条效应”,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紧紧依托 XXXX 禀赋优势,继续加大对全县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支持,打造旅游产业链、毛竹产业链、面包产业链、白茶产业链等产业集群。二是加强政银企合作、创新企业信贷产品。认真落实银企对接协议,引领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既“锦上添花”,更“雪中送炭”。三是引导全县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优势、结合 XX 发展的实情,切实做好细分市场、错位发展工作,深入挖掘金融市场潜力。四是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建设。大力推进“旅游+农业”战略,加快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积极探索适合我县旅游发展的信贷模式,全力支持打造旅游品牌。继续做大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

3 、推进“依法行政”工程,切实加强金融管理。一是深入推进生态价值产品实现建设,继续开展好金融知识普法宣传工作。二是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新要求,突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前瞻性,切实维护好县域金融稳定。三是督促金融机构及时做好重大事项和重要信息上报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大与县委县政府、经贸委、金融办和工商、税务等部门协调沟通,多层次多角度的把握金融风险动向,做到早预防、妥解决。

4 、实施“金融普惠”工程,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继续在“金融宣传”上做文章。改进宣传方式,扩大宣传效果,认真贯彻落实利民惠民便民支民政策。二是继续在“金融服务”上下功夫。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创新人民币反假工作机制。三是继续在“一行一品”上出成效。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充分激发全县金融活力,助推 XX 科学发展。四是继续强化县域优势项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馈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5 、打造“信用 XX ”工程,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以企业、农村、社区和区域四大信用工程创建为重点,持续开展信用乡(镇)评比、授信工作,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二是协助各家银行快速有效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切实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三是构建“银司合作”机制,实现金融维权资源整合利用、纠纷联合调处、消费权益得以维护的目标。四是以培植孵化信用载体,积极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快推动 XX 县农业产业化。

6 、打造“稳定 XX ”工程,全力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全力防范银行风险。压紧压实银行保险机构风险防控和案件治理的主体责任,继续加大案件防控力度,加强对重点机构、重点风险和重点业务的现场督查。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和地方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认真总结攻坚战经验,不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及时补上监管漏洞。二是着力提升行业监管水平。认真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配

备必要的金融监管力量,加大金融监管专业知识培训力度,提升金融监管业务水平,全面做好金融监管任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w9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