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

更新时间:2023-10-07 08: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共行政研究前沿结课论文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治理研究

姓名:王娇妮

学号:1001070422

班级:行政管理10-0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治理研究

摘要:由于社会现象日趋复杂,所能够引发危机的因素也随之剧增,导致近年来突发性公共

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地域不断扩大,中国已进入“突发事件”高发的年代,而突发事件一旦被网络媒体所传播,短时间内会引起民众关注,相关报道被重复报道或转载得

[3]

以迅速传播,从而形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和引领社会进步,也能导向错误,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本文结合近几年民众集中关注的突发事件,对网络舆情折射的社会热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目前各基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管理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政府治理

[1]p1[2]

一、网络舆情概念解析及其影响

(一)概念解析

近年来,我们所面对的突发事件显得比以往更加频繁、其影响越来越广泛、灾害后果越

[4]p3

来越严重,突发事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上讲,是指一定区域内突发然发生的规模较大且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难;广义上讲只在组织或者个人原定计划之外或者在其认识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伤性或者潜在性危害的一切事件。而网上舆情是指民众通过互联网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在网下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或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被以文本、视频、图片等形式上传到网络后,引起网民以跟帖、论坛留言、博客等形式参与讨论的舆论。

网络舆情热点起始后,由于网民关注,网络扩散、放大、炒作,网络舆情热点迅速演变

[5]

为境内外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形成一股“网络波涛”。网络舆情传播呈现非线性散播路径和交叉、重复、叠加式传播覆盖,具有传播爆炸性特点。由此,突发事件发生后, 经过网络媒体这一舆情“放大器”、“传播器”的高倍放大和快速传播,会在极短时间内会造成舆情喷涌,形成重大舆情危机事件。

(二)网络舆论的影响

1、公共危机事件话题敏感,容易刺激公众情绪。 公共危机事件本身在现实中就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在网络时代,网络舆论的不可操控性决定了这些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将被完整的展现,极易与公众之间产生共鸣,乃至演化成整

[1]P152

个社会关注的公共危机事件。

2、网络舆论是公共危机事件扩大化的催化剂。 网络将公共事件完整的展示在网络平台上,并给了公众充分的讨论机会,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并加速蔓延,当出现那某种主导性意见的时候,其产生的强大感染力会促使普通事件演变为公共危机事件。

以杭州飙车案来说,原本只是普通的恶性交通事故,最终却演变成为影响政府形象的公共危机事件,影响长达半年。在这中间,网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事件初始阶段,网络舆情是直接诱发飙车案扩大化的导火索,“富二代”、“钱权交易”等关键字的切入煽动了人们的仇富心理以及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而纸质媒体和电视的及时跟进报道,等扩大了网络舆情的影响,导致事件不断扩大化。

二、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形成情况可以从舆情的空间走向两方面来考量:一种是某个区

域被公共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借助网络,在网络中广为传播,另一种情况则是网友发表言论或者上传视频(如视频恶搞《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借助网络平台引起网友注意并引发争论。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状况反映着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危机事件中瞒天过海的倾向,“重堵轻疏”的思想仍占主流。 在传统信息管理中,政府认为负责人的政府是不可以随便发布消息的,这种习惯将决定何时公开信息的权利全盘交给行政机关,信息公布之都存在极大的随意性与不负责任性。重救轻防、事后设防的观念,往往会导致信息披露“滞后”,政府行为失当。不能否认,因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不少地方还存在这样的情况: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人员的第一反应是封杀消息外传。而当网络上谣传四起时,才迫不得已公开发表声明,花费数倍的力气去挽救。但这个时候,民众的质疑和猜测已经满天飞,政府陷入被动,政府的公信力也大打折扣。 (二)各主体信息沟通不畅,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化解,越有利于网上舆情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在杭州地铁塌方事故中,信息良性互动的缺失,引发网民对责任认定的巨大不满,造成了严重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缺乏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常态化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对妥善的公共危机应对策略来说,信息的顺畅沟通应对突发事件,我国实行的是临时专门机构管理模式,即针对某一特定危机事件,在一个临时性、非常设机构的领导下,由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部门来应对危机事件。缺乏专门的、常设的机构来从事突发事件的管理工作。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传播方式单一。

危机事件的应对决策,依赖于上级政府的考量,而上一级政府的信息来源,比较单一的局限与下级地方政府的报告,层层审批的繁冗程序导致信息传递速度的缓慢,这对政府部门应对需要紧急决策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关于网上舆情紧急状态与行政紧急处置、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已不合时宜。对待突发事件时,我们的工作人员要么反应缓慢,要么为了推卸责任,草率地发布一些不合常理、经不起推敲的结论,新闻报道中“第一责任人”的缺失,对待重大网上舆情延报、不报而造成延误时机等问题,在目前现行的管理制度中,这些问题都无法追究责任人。

三、政府管理探索分析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既反映了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状态,反过来又影响着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如不及时掌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并在适当时间进行有效干预,则可能造成突发事件事态扩大,并可能引发新的突发事件,从而造成政府管理工作的被动和处置难度增加。

网络舆论的发展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公众监督政府的一个利器[1]P165,当然需要正确的引导。

(一)加快网络主流媒体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主流媒体的作用 基于网络舆论复杂性与不可控性的特点,网络主流媒体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网络主流媒体是指在网络中能够起到主导作用的,受公众关注度高且具有良好声誉的网络媒体。主流媒体一方面通过自身平台扩大各种公共事件的交流与传播,另一方面也在通过讨论、专栏等功能对传播的内容进行引导,对部分不实言论进行删减,以起到发展网络舆论并予以适当管理的功能。

(二)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及时向公众提供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公共关系学理论强调,信息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谣言止于公开,如果发生公共危机

事件,却难以听到官方的声音,就会使社会公众对政府及相关部门产生严重的质疑[1]P166,网络主流媒体以其及时性、准确性的报道能够使各种不真实的言论在公开透明的声音下自动消弭。

(三)健全管理制度,改进官员问责方式

塑造责任政府形象是现代社会危机管理中政府的基本要求,面对突发事件,加强官员问责有利于促进事件及时解决。但目前的问责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敷衍舆论和群众的工具,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不少“问题官员”在事发后不久就被重新安排甚至升迁,如在瓮安事件和三鹿毒奶粉事件后不久,相关责任人就悄然在异地复出。因而改进问责制度的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头,落实到直接负责人。

(四)日常预警机制的建立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日常预警原则市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最优化原则,要在各级政府建立常设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门。各级政府要将应急管理作为日常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与政府常态管理结合起来。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对于各种社会实践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政府危机管理也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所需完善和发展的领域。如何在公共事件中正确对待网络舆情并且对其加以合理引导是政府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重要课题,政府应妥善解决网络舆论所可能带来的危机,以期实现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1]闫玉新. 《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政府何去何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2] 周葆华. 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生态及其影响:新媒体事件的视角[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20.

[3] 李弼程,林琛,郭志刚.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探讨[J]. 情报杂志,2010(7):54-57. [4]计雷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5]李俊逢. 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分析[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2):18-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w6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