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实验报告讲解

更新时间:2023-03-13 20: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振动与控制系列实验

姓名:李方立 学号:201520000111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实验1 简支梁强迫振动幅频特性和阻尼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单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

2、学会根据幅频特性曲线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f0和阻尼比。

二、实验装置框图

图3.1表示实验装置的框图

振动传感器 激振器 力传感器 质量块 简支梁 动态分析仪 扫频信号源 计算机系统及分析软件 打印机或 绘图仪 图3-1 实验装置框图

K C X M

图3-2 单自由度系统力学模型

三、实验原理

单自由度系统的力学模型如图3-2所示。在正弦激振力的作用下系统作简谐强迫振动,

设激振力F的幅值B、圆频率ωo(频率f=ω/2π),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式为:

d2xdxM2?C?Kx?Fdtdtd2xdx2?2n??x?F/M2dtdtd2xdx?2????2x?F/M2dt或 dt (3-1)

式中:ω—系统固有圆频率 ω =K/M

n ---衰减系数 2n=C/M ξ---相对阻尼系数 ξ=n/ω

F——激振力 F?Bsin?0t?Bsin(2?ft) 方程①的特解,即强迫振动为:

x?Asin(?0??)?Asin(2?f??) (3-2)

式中:A——强迫振动振幅

? --初相位

A?

B/M22(?2??0)2?4n2?0 (3-3)

式(3-3)叫做系统的幅频特性。将式(3-3)所表示的振动幅值与激振频率的关系用图形表示,称为幅频特性曲线(如图3-3所示):

M X C 3-2 单自由度系统力学模型 3-3 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

图3-3中,Amax为系统共振时的振幅;f0为系统固有频率,f1、f2为半功率点频率。

K 振幅为Amax时的频率叫共振频率f0。在有阻尼的情况下,共振频率为:

fa?f1?2? (3-4) 当阻尼较小时,fa?f0故以固有频率f0作为共振频率fa。在小阻尼情况下可得

2??

f2?f12f0 (3-5)

f1、f2的确定如图3-3所示:

一、 实验方法

1、 激振器安装

把激振器安装在支架上,将激振器和支架固定在实验台基座上,并保证激振器顶杆对简支梁有一定的预压力(不要超过激振杆上的红线标识),用专用连接线连接激振器和DH1301输出接口。

2、 将测试系统连接好

将力传感器输出信号接到采集仪的1-1通道。点采样控制栏的运行参数按钮

,设置

参考通道为1-1,将速度传感器布置在激振器附近,传感器测得的信号接到采集仪的1-2通道。

3、 仪器设置

打开仪器电源,进入控制分析软件,新建一个文件(文件名自定),设置采样频率、量程范围、工程单位和标定值等参数,在数据显示窗口内点击鼠标右键,选择信号,选择显示时间波形1-2,开始采集数据,数据同步采集显示在图形窗口内。

4、 调节DH1301扫频信号源的输出频率,激振信号源显示的频率即为简支梁系统强迫振动

的频率fy。

5、 改变输出频率:把频率调到零,逐渐增大频率到50Hz。每增加一次2—5Hz,在共振峰

附近尽量增加测试点数。并将振动幅值及对应频率填入表3-1。 6、 验证上述实验结果:分析软件进入到频响函数分析模块。

? 设置信号源频率,起始频率:5Hz,结束频率:100Hz,线性扫频间隔:1Hz/s。 ? 设置分析软件,平均方式:峰值保持;信号显示窗口内,选择显示频响函数1-2/1-1

曲线;

? 开始采集数据,输出扫频信号给激振器。直到扫频信号达到结束频率,手动停止扫

频。

? 频响函数曲线类似图3.3。

五、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数据 表3-l

频率(Hz) 振幅 40 5.5 41 6.6 42 7.7 43 10.2 44 15.3 45 21 46 19.5 47 15.8 48 12.4 2、根据表3-1中的实验数据绘制系统强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曲线。

3、确定系统固有频率

f0=45Hz (幅频特性曲线共振峰的上最高点对应的频率近似等于系统固有频率)。

4、确定阻尼比?。按图3.3所示计算O.707Amax,然后在幅频特性曲线上确定f1、f2利用

式(3.5)计算出阻尼比。

由图3-4得f1=44,f2=47。带入3-5式得?=0.033

实验二 简支梁固有频率测试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共振法测试固有频率的原理和方法;(幅值判别法和相位判别法) 2、学习锤击法测试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原理和方法;(传函判别法)

3、学习自由衰减振动波形自谱分析法测试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原理和方法。(自谱分析法)

二、实验装置框图

激振器 力传感器 振动传感器 简支梁 动态分析仪 扫频信号源 计算机系统及分析软件 打印机或 绘图仪

图1-1 实验装置框图

三、实验原理

对于振动系统,经常要测定其固有频率,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简谐力激振,引起系统

共振,从而找到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另一种方法是锤击法,用冲击力激振,通过输入的力信号和输出的响应信号进行传函分析,得到各阶固有频率。

1、简谐力激振

由简谐力作用下的强迫振动系统,其运动方程为:

??Cx??Kx?F0sin?et m?x方程式的解由x1?x2这两部分组成:

x1?e??t?c1cos?Dt?c2sin?Dt?

式中 ?D??1?D2

c1、 c2 常数由初始条件决定

x2?A1cos?et?A2sin?et

其中

A1???q?2??e2?2??22e???4?2?e2A2???2q?e?2??22e??4?2?e2,

q?F0m

X1 代表阻尼自由振动基,X2代表阻尼强迫振动项。

自由振动周期 TD?

2??D?e强迫振动项周期 T?2?e

由于阻尼的存在,自由振动基随时间不断地衰减消失。最后,只剩下后两项,也就是通常讲的定常强动,只剩下强迫振动部分,即

x?通过变换可写成

??q?2??e22???22e??22e?4??cos?et???2q?e?2??22e??4??22esin?et

x=Asin(ωet-?)

222式中 1222 e2

A?A?A?q? ????1????4?2?e2????4?

??arctg

?2?e??A2??arctg?22??A1????e?

eu ?设频率比

??ε=Dω代入公式 则振幅

滞后相位角

因为q/ω2=(F0/m)/(K/m)=F0/K=xst 为弹簧受干扰力峰值作用引起的静位移,所以振幅A可写成

A?q?2?1?u?22?4u2D2??arctg2Du1?u2A?1?1?u?22?4uD

22xst??xst

其中β称为动力放大系数=

122

?1?u??4u2D2动力放大系数β是强迫振动时的动力系数即动幅值与静幅值之比。这个数值对拾振器和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

当u=1,即强迫振动频率和系统固有频率相等时,动力系数迅速增加,引起系统共振,由式

x=Asin(ωet-?) 可知,共振时振幅和相位都有明显变化,通过对这两个参数进行测量,我们可以判别系统是否达到共振点,从而确定出系统的各阶共振频率。 (1)幅值判别法

在激振功率输出不变的情况下,由低到高调节激振器的激振频率,通过振动曲线,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某一频率下,任一振动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幅值迅速增加,这就是机械振动系统的某阶固有频率。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在阻尼较大的情况下,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出的共振频率稍有差别,不同类型的振动量对振幅变化敏感程度不一样,这样对于一种类型的传感器在某阶频率时不够敏感。 (2)相位判别法

相位判别是根据共振时特殊的相位值以及共振前后相位变化规律所提出来的一种共振判别法。在简谐力激振的情况下,用相位法来判定共振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方法,而且共振时的频率就是系统的无阻尼固有频率,可以排除阻尼因素的影响。

激振信号为:f=Fsinω

t 位移信号为:y=Ysin(ωt-?)

?=ω速度信号为:yYcos(ωt-?)

2

?=-ωy加速度信号为:?(一)位移判别法

sin(ωt-?)

将激振信号输入到采集仪的第一通道(即x轴),位移传感器输出信号输入第二通道(即y轴),此时两通道的信号分别为:

激振信号为:f=Fsinω

t t-?)

位移信号为:y=Y sin(ω共振时,ω

=ωn,?=π/2,x轴信号和y轴信号的相位差为π/2,根据利萨

n

如图原理可知,屏幕上的图象将是一个正椭圆。当ω略大于ω或略小于ω

n

时,图象都

将由正椭圆变为斜椭圆,其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因此图象由斜椭圆变为正椭圆的频率就是振动体的固有频率。

ω<ωn ω=ωn ω>ωn

1-2 用位移判别法共振的利萨如图形

(二)速度判别法

将激振信号输入到采集仪的第一通道(即x轴),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输入第二通道(即y轴),此时两通道的信号分别为:

激振信号为:f=Fsinωt

?=ωYcos(ωt-?)=ωYsin(ωt+π速度信号为:y共振时,ω

/2-?)

=ωn,?=π/2,x轴信号和y轴信号的相位差为0,根据利萨如图原

n

理可知,屏幕上的图象将是一条直线。当ω略大于ω或略小于ω

n

时,图象都将由直线

变为斜椭圆,其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因此图象由斜椭圆变为直线的频率就是振动体的固有频率。

ω<ωn ω=ωn ω>ωn

图1-3 用速度判别法共振的利萨如图形

(三)加速度判别法

将激振信号输入到采集仪的第一通道(即x轴),加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输入第二通道(即y轴),此时两通道的信号分别为:

激振信号为:

f=Fsinωt

2

?=-ωy加速度信号为:?Ysin(ωt-?)=ω2 Ysin(ωt+π-?) /2,x轴信号和y轴信号的相位差为π/2,根据利萨如

n

共振时,ω=ωn,?=π

图原理可知,屏幕上的图象将是一个正椭圆。当ω略大于ω或略小于ω

n

时,图象都将

由正椭圆变为斜椭圆,其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因此图象由斜椭圆变为正椭圆的频率就是振动体的固有频率。

ω<ωn ω=ωn ω>ωn

1-4 用加速度判别法共振的利萨如图形

(3)频率响应法(传函判别函数判别法——动力放大系数判别法)

通常我们认为振动系统为线性系统,用一特定已知的激振力,以可控的方法来激励结构,同时测量输入和输出信号,通过传函分析,得到系统固有频率。

响应与激振力之间的关系可用导纳表示:

Y?1k?1?u?22ej?

?4u2D2??tg?1?2Du1?u2Y的意义就是幅值为1的激励力所产生的响应。研究Y与激励力之间的关系,就可得到系统的频响特性曲线。在共振频率下的导纳值迅速增大,从而可以判别各阶共振频率。 (4)自谱分析法

当系统做自由衰减振动时包括了各阶频率成分,时域波形反映了各阶频率下自由衰减波形的线性叠加,通过对时域波形做FFT变换就可以得到其频谱图,从而我们可以从频谱图中各峰值处得到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

四、实验方法

(一)、幅值判别法测量 1、安装仪器

把接触式激振器安装在支架上,调节激振器高度,让接触头对简支梁产生一定的预压力,使激振杆上的红线与激振器端面平齐为宜,把激振器的信号输入端用连接线接到DH1301扫频信号源的输出接口上。

把加速度传感器粘贴在简支梁上,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振动测试通道。 2、开机

打开仪器电源,进入DAS2003数采分析软件,设置采样率,连续采集,输入传感器灵敏度、设置量程范围,在打开的窗口内选择接入信号的测量通道。清零后开始采集数据。 3、测量

打开DH1301扫频信号源的电源开关,调节输出电压,注意不要过载,手动调节输出信号的频率,从0开始调节,当简支梁产生振动,且振动量最大时(共振),保持该频率一段时间,记录下此时信号源显示的频率,即为简支梁振动固有频率。继续增大频率可得到高阶振动频率。 (二)、相位判别法

1、将激励信号源输出端信号接入采集仪的振动测试通道用外输入数采1-1(X轴),加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接采集仪器的振动测试通道1-2(Y轴)。加速度传感器放在距离梁端1/3处。

2、打开仪器电源,进入DAS2003数采分析软件,在打开的窗口内,点击鼠标右键选择信号的时间波形1-1和1-2,选择“X-Y记录仪方式”,利用利萨如图显示两通道的数据。 调节信号源的频率,观察图象的变化情况,将加速度传感器换成速度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分别测试,观察图象,根据共振时各物理量的判别法原理,来确定共振频率。

1、 调节DH1301的输出电压来调整激振器的激振力大小,从而调整传感器的输出幅值大小。

(三)、频响函数(传递函数)判别法测量 1、安装仪器

把力锤的力传感器输出线接到采集仪1-1通道,点采样控制栏的运行参数按钮参考通道为1-1,把速度传感器安放在简支梁上,输出信号接到1-2通道。 2、开机

打开仪器电源,进入DAS2003数采分析软件,设置各项运行参数,选择频响分析模式。 3、测量

用力锤击简支梁中部,就可看到时域波形,点鼠标右键信号选择,选择频响曲线1-2/1-1,频响曲线的第一个峰就是系统的一阶固有频率。后面的几个峰是系统的高阶频率。移动传感器或用力锤敲简支梁的其他部位,再进行测试,记录下梁的各阶固有频率。

,设置

(四)、自谱分析法

1、安装仪器 把加速度传感器安放在简支梁上,输出信号接到振动测试通道1-1通道。 2、开机 打开仪器电源,进入DAS2003数采分析软件,设置各项运行参数,选择频响分析模式。

3、测量 用力锤击简支梁中部,就可看到时域波形,点鼠标右键信号选择,选择自功率谱,就可得到自功率谱曲线,第一个峰就是系统的第一阶固有频率。后面的几个峰是系统的高阶频率。移动传感器或用力锤敲简支梁的其他部位,再进行测试,记录下各阶固有频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将用位移、速度、加速度判别共振的结果图分别绘出来。

2. 比较各种方法得到的各阶模态频率。 频率(Hz) 测试方法 幅值判别法 第一阶频率 43.8 第二阶频率 123.8 第三阶频率 450.0

实验3 被动隔振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隔振的基本知识。 2、学习隔振的基本原理。 3、了解主动隔振效果的测量。

二、实验装置框图

电机调节器 动态分析仪 计算机系统 及分析软件

图4-1 实验装置框图

打印机或 绘图仪 三、实验原理

振动的干扰对人、建筑物以及仪表设备都会带来直接的危害,因此振动的隔离涉及到很多方面。隔振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减少振源振动传至周围环境;二、减少环境振动对物体或设备的影响。二者原理相似,性能也相似。原理就是在设备和底座之间安装适当的隔振器,组成隔振系统,以减少或隔离振动的传递。有两类隔振,一是隔离机械设备通过支座传至地基的振动,以减少动力的传递,称为主动隔振;另一种是防止地基的振动通过支座传至需保护的精密仪器或仪器仪表,以减少振动的传递,称为被动隔振。

在一般隔振设计中,常常用振动传递比T和隔振效率η来评价隔振效果。主动隔振传递比等于物体传递到底座的振动与物体的振动比,被动隔振传递比等于底座传递到物体的振动

与底座的振动之比,两个方向的传递比相等。一般,由物体传递到底座时常用力表示,由底座传递到物体时则用位移、振动速度或振动加速度表示,这样便于应用。

隔振效率:???1?T??100%

传动比T: T?

式中D为阻尼比,u=振频率的比。

只有传递比小于1才有隔振效果。因此T<1的区域称为隔振区。

1、当f0?f?1?D2u2?1?u?22?D2u2ff0激振频率和共

2f0时,T>1。系统有放大作用;

图4-2 隔振系统图

2、当f=f0时,系统发生共振,传递比极大; 3、当2f0?f?3f0时,作用有限

4、3f0?f?6f0时,隔振能力低(20—30dB); 5、6f0?f?10f0时,隔振能力中等(30—40dB); 6、f?10f0时,隔振能力强(>40dB); 7、阻尼比D对T的影响。 1)虽然在ff0?2的范围内,阻尼比的增大有效地降低共振时的位移振幅,但对

ff0?2的隔振区,却反而使传递比增高,对隔振不利。

2)在ff0?2时,阻尼比D在此范围内变化时,T值的差异不大。

因为主动隔振传递到底座的振动会被底座吸收,所以衡量主动隔振效果常用力的传递比,本实验仍用振动加速度来计算,所以只是主观判断有无隔振效果即可,具体传递比和隔振效果计算见被动隔振试验。

四、实验步骤

1、仪器安装

把空气阻尼器和质量块组成的弹簧质量系统固定在底座中部,加速度传感器放上面,接入数采仪的电荷通道,速度传感器放在底座上,接入采集仪的应变通道将调速电机安装到隔振器上,电机连线接到调压器上。

2、开机进入控制分析软件,设置采样频率等参数,正确输入传感器灵敏度,设置双通道时间和频谱示波,并将加速度通道信号积分处理,变为速度显示。

3、改变激振频率(电机转速),分别测量20Hz,40Hz,60Hz时,两传感器的振动幅度。 4、根据所测幅值计算传动比和隔振效果

隔振传动比:

T?A1A2隔振效率:???1?T??100%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

1kg空气阻尼器隔振器被动隔振测试结果

频率f 20 40 60 第一通道振幅A1 第二通道振幅A2 1.0 0.1 1.1 1.8 0.9 0.7

由上表可知,在频率为20Hz和40Hz,时起到隔振作用。在频率为60Hz,反而起到增振效果。

传动比T 0.56 0.11 1.57 隔振效率 44% 89% -57%

实验4 简支梁模态测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测力法模态分析原理;

2、学习测力法(锤击法)模态测试及分析方法。

二、实验仪器安装示意图 力锤

动态分析仪

力传感器 振动传感器 简支梁 计算机系统及分析软件 打印机或 绘图仪

图2-1 实验装置框图

三、实验原理

1、模态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模态分析方法是把复杂的实际结构简化成模态模型,来进行系统的参数识别(系统识别),从而大大地简化了系统的数学运算。通过实验测得实际响应来寻求相应的模型或调整预想的模型参数,使其成为实际结构的最佳描述。

主要应用有:

用于振动测量和结构动力学分析。可测得比较精确的固有频率、模态振型、模态阻尼、模态质量和模态刚度。

可用模态实验结果去指导有限元理论模型的修正,使计算机模型更趋于完善和合理。 用来进行结构动力学修改、灵敏度分析和反问题的计算。 用来进行响应计算和载荷识别。

2、模态分析基本原理

工程实际中的振动系统都是连续弹性体,其质量与刚度具有分析的性质,只有掌握无限多个点在每瞬间时的运动情况,才能全面描述系统的振动。因此,理论上它们都属于无限多自由度的系统,需要用连续模型才能加以描述。但实际上不可能这样做,通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归结为有限个自由度的模型来进行分析,即将系统抽象为由一些集中质量块和弹性元件组成的模型。如果简化的系统模型中有n个集中质量,一般它便是一个n 自由度的系统,需要n 个独立坐标来描述它们的运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是n个二阶互相耦合(联立)的常微分方程。

模态分析是在承认实际结构可以运用所谓“模态模型”来描述其动态响应的条件下,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寻求其“模态参数”,是一种参数识别的方法。

模态分析的实质,是一种坐标转换。其目的在于把原在物理坐标系统中描述的响应向量,放到所谓“模态坐标系统”中来描述。这一坐标系统的每一个基向量恰是振动系统的一个特征向量。也就是说在这个坐标下,振动方程是一组互无耦合的方程,分别描述振动系统的各阶振动形式,每个坐标均可单独求解,得到系统的某阶结构参数。 经离散化处理后,一个结构的动态特性可由N阶矩阵微分方程描述:

??Cx??Kx?f?t? (1) x M??,??分别为N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向量;M、K、x 式中f(t)为N维激振向量;x,xC分别为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通常为实对称N阶矩阵。

设系统的初始状态为零,对方程式(1)两边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可以得到以复数s为变量的矩阵代数方程

Ms?Cs?Kx?s??F?s? (2)

2??式中的矩阵

Z?s??Ms?Cs?K (3)

2??反映了系统动态特性,称为系统动态矩阵或广义阻抗矩阵。其逆矩阵

2 H?s??Ms?Cs?K???1 (4)

称为广义导纳矩阵,也就是传递函数矩阵。由式(2)可知

X?s??H?s?F?s? (5) 在上式中令s=jω,即可得到系统在频域中输出(响应向量*)和输入*的关系式

X????H???F??? (6) 式中H(ω)为频率响应函数矩阵。H(ω)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

Hij????

Xi???Fj??? (7)

等于仅在j坐标激振(其余坐标激振为零)时,i坐标响应与激振力之比。

在(3)式中令 s?j?可得阻抗矩阵

Z????K??2M?j?C (8)

??利用实际对称矩阵的加权正交性,有

???TM??????mr其中矩阵 ? ? ?? 1, ? 2 , ? , ? N ?称为振型矩阵,假设阻尼矩阵C也满足振型正交性关系

?????T?K??kr?????? ????TC???cr?????????

??????

代入(8)式得到

??Z??????T?zr???

2z?k??mr?j?cr rr式中

????1???? (8)

??H????Z???因此

?1?????zr???N???T????

?ri?rjHij?????22????j2?r?r?? (10) m???r?1rr

krcr2,?r?上式中, ?r?mr2mr?rmr、kr,分别为第r阶模态质量和模态刚度(又称为广义质量和广义刚度)。mr、?r、?r分别为第r阶模态频率、模态阻尼比和模态振型。

不难发现,N自由度系统的频率响应,等于N个单自由度系统频率响应的线形叠加。为了确定全部模态参数,

mr、?r、?r,(r?1,2,?,N)实际上只需测量频率响应矩阵的

一列(对应一点激振,各点测量的 H ?? ? 或一行(对应依次各点激振,一点测量的 H ?? ? T))就够了。

试验模态分析或模态参数识别的任务就是由一定频段内的实测频率响应函数数据,确定系统的模态参数——模态频率?r、模态阻尼比?r和振型

?r???r1,?r2,?,?rN?T,r?1,2,3,?,n(n为系统在测试频段内的模态数)。

3、模态分析方法和测试过程

(1)激励方法

为进行模态分析,首先要测得激振力及相应的响应信号,进行传递函数分析。传递函数分析实质上就是机械导纳,i和j两点之间的传递函数表示在j点作用单位力时,在i点所引起的响应。要得到i和j点之间的传递导纳,只要在j点加一个频率为?的正弦的力信号激振,而在i点测量其引起的响应,就可得到计算传递函数曲线上的一个点。如果?是连续变化的,分别测得其相应的响应,就可以得到传递函数曲线。

然后建立结构模型,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模态拟合,得到各阶模态参数和相应的模态振型动画,形象地描述出系统的振动型态。

根据模态分析的原理,我们要测得传递函数模态矩阵中的任一行或任一列,由此可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要得到矩阵中的任一行,要求采用各点轮流激励,一点响应的方法;要得到矩阵中任一列,采用一点激励,多点测量响应的方法。实际应用时,单击拾振法,常用锤击法激振,用于结构较为轻小,阻尼不大的情况。对于笨重、大型及阻尼较大的系统,则常用固定点激振的方法,用激振器激励,以提供足够的能量。

力锤头的选择: 橡胶头 0~800Hz 尼绒头 0~2000Hz 铝头 0~3000Hz 刚头 0~3000Hz以上 还有一点是用单点拾振法,当结构常因过于巨大和笨重,以至于采用单点激振时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把我们感兴趣的模态激励出来。或者是在结构同一频率时可能有多个模态,这样单点激振就不能把它们分离出来,这时就需要采用多点激振的方法,采用两个甚至更多的激励来激发结构的振动。

(1) 结构安装方式

在测试中使结构系统处于什么状态,是试验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种经常采用的状态是自由状态。即使试验对象在任一坐标上都不与地面相连接,自由地悬浮在空中。如放在很软的泡沫塑料上;或用很长的柔索将结构吊起而在水平方向激振,可认为在水平方向处于自由状态。另一种是地面支承状态,结构上有一点或若干点与地面固结。

如果在我们所关心的是实际情况支承条件下的模态,这时,可在实际支承条件下进行试验。但最好还是自由支承为佳。因为自由状态具有更多的自由度。

四、实验步骤

有一根梁如图2-2所示,长(x向)500mm,宽(y向)50mm,欲使用多点敲击、单点响应方法做其z 方向的振动模态,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图2-2 梁的结构示意图和测点分布示意图

(1)测点的确定

此梁在y、z方向尺寸和 x方向(尺寸)相差较大,可以简化为杆件,所以只需在 x方向顺序布置若干敲击点即可(本例采用多点敲击、单点响应方法),敲击点的数目视要得到的模态的阶数而定,敲击点数目要多于所要求的阶数,得出的高阶模态结果才可信。此例中x方向把梁分成十六等份,即可布十七个测点。选取拾振点时要尽量避免使拾振点在模态振型的节点上,此处取拾振点在六号点处。 (2)仪器连接

仪器连接如图2-3所示,其中力锤上的力传感器接动态采集分析仪的第一通道(即振动测量通道),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接第二通道(振动测试通道)。

图2-3 仪器连接及传感器分布示意图

(3)打开仪器电源,启动DHDAS2003控制分析软件,选择分析/频响函数分析功能。

在新建的四个窗口内,分别显示频响函数数据、1-1通道的时间波形、相干函数和1-2通道的时间波形。 (4) 参数设置

打开动态采集分析仪电源,启动DHDAS2003软件,选择分析/频响函数分析,打开新窗口,点击右键,信号选择/选择频响函数。 分析参数设置

? 采样率:1.28KHz(分析频率取整) ? 采样方式:瞬态 ? 触发方式:信号触发 ? 延迟点数: -200 ? 平均方式:线性平均 ? 平均次数:4

? 时域点数:1024或2048 ? 预览平均:√ 系统参数设置 ? 参考通道:1-1

? 工程单位和灵敏度:将两个传感器灵敏度输入相应的通道的灵敏度设置栏内。传感器灵

敏度为KCH(PC/EU)表示每个工程单位输出多少PC的电荷,如是力,而且参数表中工程单位设为牛顿N,则此处为PC/N;如是加速度,而且参数表中工程单位设为m/s2 ,则此处为PC/ m/s2

? 量程范围:调整量程范围,使实验数据达到较好的信噪比。调整原则:不要使仪器过载,

也不要使得信号过小。

? 模态参数:编写测点号和方向。采用单点拾振法时,如果测量1号点的频响函数数据,

在1-1通道(力锤信号)的模态信息/节点栏内输入1,测量方向输入+Z;响应通道(加速度传感器信号)内输入传感器放置的测点号,方向为+Z。 注意:

? 移动敲击时,当力锤移动到其他点进行敲击测量时,就必须相应的修改力锤通道的模态

信息/节点栏内的测点编号。每次移动力锤后都要新建文件。

? 用力锤敲击各个测点,观察有无波形,如果有一个或两个通道无波形或波形不正常,就

要检查仪器是否连接正确、导线是否接通、传感器、仪器的工作是否正常等等,直至波形正确为止。使用适当的敲击力敲击各测点,调节量程范围,直到力的波形和响应的波形既不过载也不过小。

? 预览平均方式打开后,软件在每次敲击采集数据后,提示是否保存该次试验数据。需要

学生判断敲击信号和响应信号的质量,判断原则为:力锤信号无连击,信号无过载。 (5)数据预处理

? 调节采样数据

采样完成后,对采样数据重新检查并再次回放计算频响函数数据。一通道的力信号加力窗,在力窗窗宽调整合适。对响应信号加指数窗。

? 设置完成后,回放数据重新计算频响函数数据。 (6)模态分析

? 几何建模:自动创建矩形模型,输入模型的长宽参数以及分段数;打开节点坐标

栏,编写测点号;

? 导入频响函数数据:从上述实验得到数据文件内,将每个测点的频响函数数据读

入模态软件,注意选择测量类型:单点拾振测量方式

? 参数识别:首先光标选择一个频段的数据,点击参数识别按钮,搜索峰值,计算

频率阻尼及留数(振型)。

(7)振型编辑

模态分析完毕以后可以观察、打印和保存分析结果,也可以观察模态振型的动画显示。

图2-4 前四阶振型

(8)动画显示

打开振型表文件和几何模型窗口,在振型表文件窗口内,按数据匹配命令,将模态参数数据分配给几何模型的测点。进入到几何模型窗口,点击动画显示按钮,几何模型将相应模态频率的振型以动画显示出来。在振型表文件内鼠标选择不同的模态频率,几何模型上就相应的将其对应的振型显示出来,如图12-4为简支梁的前四阶振型的彩色动画显示。

在几何模型窗口内,使用相应按钮可以动画进行控制,如更换在视图选择中选取显示方式:单视图、多模态和三视图;改变显示色彩方式;振幅、速度和大小,以及几何位置。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

1、 记录模态参数

模态参数 频率 阻尼比

第一阶 39.12 0.13 第二阶 120.25 0.66 第三阶 186.92 1.22 第四阶 246.63 0.11 第五阶 313.16 0.16 2、打印出各阶模态振型图

一阶模态

二阶模态

三阶模态

四阶模态

五阶模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v2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