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28 00: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丽的夏牧场

-----小学五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 题 学 科 相 关 领 域 教 材 美丽的夏牧场 音 乐 学 段 高 年级 五年级 核心内容: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演唱 相关内容: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识读乐谱、综合性艺术表演;感受与欣赏领域之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表现要素、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书 名: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出 版 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月 是否已实施 是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力图以“通过不同环节与意图地聆听,结合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体验歌曲的哈萨克族音乐风格,并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为指导思想,同时注重在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培养其良好的演唱习惯而进行的综合性艺术表现。 (二)理论依据

以《音乐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为理论依据,即义务教育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表现领域中对3—6年级的演唱要求是: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够用正

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并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反应。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对教材歌曲的分析

《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优美、抒情,具有哈萨克民族风格的儿童歌曲。歌曲描绘了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及草原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草原人民对家乡夏牧场的向往和美好遐想。

歌曲为e自然小调,4 / 4拍,一段体。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一、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调色彩(

表示一乐句,

表示第二乐句)。第五乐句具有明亮的大

表示第五乐句)。歌曲共12小节,5-8小节是1-4小节的重复,11-12小节是

3-4小节的变化重复,在旋律上与第3-4的乐句完全重复,在节奏上稍作变化(示节奏变化部分)。因此,这首歌曲曲谱的实际学习长度只有6小节。

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加上旋律多次反复,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唱,同时也适用于读谱练习,学生在识读乐谱的过程中,难度不大。因此,教唱这首歌先谱后词不会成为学习上的障碍。 2.对相关内容的分析 (1)歌曲风格分析

哈萨克族歌曲特点:哈萨克族歌曲短小精干、曲式结构比较简单;哈萨克族歌曲调式比较丰富,最常见的是自然大、小调式,《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就是e自然小调,第五乐句具有了明亮的大调色彩;节奏节拍也灵活多变,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几种拍子组合而成(在后面的合唱拓展中就有体现);哈萨克族世世代代以游牧为生,其民歌带有很强的牧歌特点;另外,哈萨克民歌旋律常有四、五度以上的大跳,《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就多由四度或五度音构成。

总之,哈萨克族民歌音调散发着浓厚的牧歌气息,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格和个性。 (2)歌曲中的“阿肯”

“阿肯”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类人(民间弹唱艺人),是最厉害的歌者,被尊为“阿肯”的人,是能即兴诵咏的行吟诗人,是弹奏冬不拉的高手,在草原上是受欢迎、受爱戴的民间艺术家,他们手中拿的是哈萨克族常用的乐器冬不拉。 (3)《美丽的夏牧场》合唱曲分析

同名合唱曲《美丽的夏牧场》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一、三乐段只是个别旋律和歌词有所不同,其他部分与教材中的歌曲基本相同。第二乐段与一、三乐段形成鲜明对比。节拍由4/4拍转为3/4拍、调性也发生了变化(小调变大调),使人耳目一新。 (二)学生情况分析

1.音程音准

五(4)班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声音,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演唱歌曲,他们在中低年级阶段重点练习过大小三度音程,唱了很多含有三度音程的歌曲,对三度音程的把握有一定的基础积累。但歌曲反复出现大小二度交替进行,因此歌曲中二度音程的音准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 2.节拍节奏

五(4)班学生能做到听辨歌曲节拍,之前也学过很多首4/4拍的歌曲,大部分学生会划4/4拍指挥图示。演唱的同时能拍击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但视唱环节中对于变化节奏型容易把握不好。

3.识谱视唱

五年级音乐教学采用了听唱和识谱视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乐谱视唱学习,视唱能力有所提高,能基本熟识G大调音阶在五线谱的位置。但下行旋律的识谱速度有待提高,个别词谱结合的地方会有困难。

4.表现能力

学生已经学过用不同的声音表现歌曲(连贯、有弹性的)。基本了解要用气息的支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本学期学习的第七课歌曲《地球是个美丽的圆》也是4/4拍,孩子已经学会了用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对于这首歌曲,需要学生巩固原有知识,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控制气息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

1.歌曲的旋律教学通过对比模仿和视唱相结合的方式。

2.表现音乐通过旋律线及加入打击乐的方式加强学生实践体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放映图片歌词的手段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对比聆听旋律的不同,结合律动和演唱活动,能够表现出歌曲旋律的变化;通过加入打击乐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歌曲的印象;通过教师有效地示范、启发、拓展,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 (四)技术准备

1.制作PPT演示文稿,链接相关音响。

2.用Overture打谱软件制作歌谱。 3.插入歌曲音频、视频制作ppt幻灯片。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前期教学状况:基于授课班级前期的训练和学习,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音色比较统一。G调的识谱视唱及听唱问题不大。歌曲的情绪、速度体会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但通过气息的控制准确地表达歌曲情绪对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问 题 小二度音准把握不好 对 策 1.借助“柯尔文”手势,提示学生“mi-fa”“ti-do”是小二度的关系及两个音的音程走向,利用范唱帮助学生 建立听觉。 2.借助钢琴反复练习听唱小二度音程。 1.黑板写出难掌握的节奏,并带学生口读节奏,手拍节拍。 2.带入歌词手打节拍口读节奏。 个别节奏把握不好

【环节思路】通过分乐句跟琴视唱歌谱体会乐句特点,暗示歌曲结构;通过先后出示乐谱、字母等有趣的接龙演唱,学生愉悦地学会歌曲旋律,熟悉歌曲旋律结构;运用图、声、情、色并茂的效果启发学生用连贯的气息逐渐背唱歌谱。在音乐声中寻找到草原美景,自然引发情感共鸣,体会草原人民对家乡热爱和赞颂的情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层层深入,逐步展开,为学生唱好歌曲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本环节旨在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有机的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中。

(四)词谱结合,歌曲处理

【环节目标】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用音乐感知歌曲的旋律美。

活动 4.1——歌词填唱

1.教师弹奏一、二乐句,学生先默唱再跟琴填唱歌词。 2.学生填词歌唱3、4乐句,教师提示学生的气息及换气。 3.填词歌唱5、6乐句,教师提示“啊”的连贯性及情绪上的递进。 4.教师补充歌曲相关知识:“阿肯”及“哈萨克”在本族语言中的意思。

5.学生齐唱歌曲,教师钢琴伴奏。 可能出现的问题:

【环节思路】在词谱结合的过程中,先听琴默唱,再跟琴填词歌唱,教师及

时纠正词谱结合出现的问题;唱词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力度的处理,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学会用连贯平稳的气息演唱歌曲;让学生了解“阿肯”,哈萨克族的地方民俗、风情;本环节旨在进一步感知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演唱气息。

(五)声势律动,完整表现

【环节目标】拓展表现形式,完整表现歌曲。

1.学生跟多媒体伴奏齐唱歌曲,教师加入铃鼓伴奏。

2.学生学习铃鼓伴奏节奏型,师生合作加入打击乐器表现歌曲。

【环节思路】学生跟多媒体伴奏演唱歌曲的同时,教师加入打击乐器,通过

固定节奏型的律动,引导学生拓展表现形式。本环节旨在通过打击乐伴奏的形式感知音乐和呼吸,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感受歌词中表达的美,感受夏牧场的美,感受歌曲民族音乐的特点。

(六)拓展活动,深化感受

【环节目标】拓展合唱版《美丽的夏牧场》,感受歌曲和声美。

活动 6.1——欣赏合唱版本《美丽的夏牧场》

教师播放合唱版《美丽的夏牧场》视频,学生感受二声部的和声美。 活动 6.2——学习第5乐句的二声部

1.Ppt出示第5乐句的二声部谱例,学生进行识谱视唱。

2.反复清唱第5乐句二声部。 3.师生合作分声部演唱。

4.教师唱第四乐句,学生分声部接唱第5乐句,练习二声部音准。

提示:二声部的第4乐句最后一个音与第5乐句二声部第一个音一样。同时借用“柯尔文”手势带两组学生反复唱第4乐句最后一个音“la”到第五乐句两个声部第一个音的音程。

活动 6.3——师生合作完整表现歌曲

【环节思路】播放合唱版《美丽的夏牧场》,感受歌曲和声美;通过识谱视唱的方法学唱第5乐句二声部;教师清唱为歌曲加入引子,并进行钢琴伴奏,部分学生加入打击乐器,并在第5乐句进行分声部演唱,完整表现歌曲。本环节合唱的拓展旨在不仅烘托歌曲氛围,同时也让学生锻炼和声能力,感受二声部的音乐魅力,同时丰富歌曲表现形式。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1.教师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学习中的大胆尝试和体验,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2.关注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二)评价量规 项目 教学 效果 评价

评价要点 音准、音色 能较准确演唱歌曲曲谱 能利用气息与力度变化富于感情的演唱歌曲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自 评 互 评 师 评 七、教学设计特点

(一)重视音乐审美特点,实现用心感受美

本课以谈话导入夏牧场的景色,通过ppt图文展示及教师范唱,使学生形象的感受歌曲表达的内容。将情感体验作为情感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从最开始的语言、肢体、声音到最后的表情、心灵、感悟,表现,用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打动着自己,陶醉在自己的歌声里。教学重视歌曲的学唱过程,突出音乐学科的审美性特点,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二)歌曲情感贯穿教学过程

以“听唱、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优美连贯的演唱方式。学唱的同时联系歌曲人文背景,引导孩子在对比中感受情感,在演唱中抒发情感。以歌词启发学生感受情绪,从而做到以情带声演唱。

(三)通过视唱及旋律线区分歌曲结构

教学初期通过划旋律线使得学生感受情绪,对比出歌曲相同的乐句,为分析结构做了铺垫。教学中,通过识谱视唱引导学生对比出歌曲结构,方便准确把握准音节奏,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四)设计多种活动形式丰富歌曲表现

本课在歌曲教学完成后,通过师生合作加入打击乐进行歌曲律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歌曲的民族音乐特点。通过拓展合唱版本,锻炼了学生合唱的和声能力,同时丰富了歌曲表现形式。 八、教学反思

(一)以审美为核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我注重以审美为核心,尽可能的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给学生营造听觉的美,让学生能够在美的环境中感受、学习音乐。其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在学唱过程中,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歌曲结构特点,便于歌曲学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简练,有针对性,能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能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为学生创设自然、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进而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向往和探索欲望。

(二)从听觉入手,建立学生的听觉概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教师范唱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设计不同的聆 听形式,播放不同的音源,引发学生有效聆听。通过不同形式的聆听,帮助学生对歌曲旋律的深层感知,能够快速完成歌曲的学唱。

不足:

1.本课在识谱视唱的教学环节中关注音准更多,忽略了个别学生的发声位置。在学生齐唱的环节中没有提醒学生手划指挥图。或许会影响到学生稳定拍感及对音乐韵律的感受。

2.在加入打击乐的环节中,只让个别学生活动,没有让其他学生通过拍腿或拍手一起进行律动,教师关注不到位。

3.在歌曲合唱教学环节里,教学效率低,没有在有效的环节训练扎实的和声,让学生在和声中感知音准。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意,争取让每一个环节都能再完美,让学生更轻松、愉悦、直接的体会到音乐的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v0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