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11-24 18:07: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氧化还原反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 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所学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学习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我在教材处理上采用动画模拟生动地还原出Na与Cl2反应得失电子情况,采用先举例再归纳的教学策略总结出四大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在初中化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也具备了化合价的知识,初步认识了化合价的变化跟电子的转移有一定关系,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需要借助一些具体手段帮助理解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从三种不同角度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四大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氧化”与“还原”这一典型矛盾,培养学生“对立与统一”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难点:理解电子的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则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从三个角度层层递进、由表及里,一环一环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模拟,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从而突破难点。 2、说学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遵循由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

【过渡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将从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3min)

让学生回顾初中化学的四大基本反应以及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再让学生判断“2CuO+C==2Cu+CO2”属于哪一类,学生不能根据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明确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的(目的:通过“氧化”与“还原”这一典型矛盾,培养学生“对立与统一”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2、理论探究,获得新知(30min)

A、【从化合价升降角度】让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2CuO+C==2Cu+CO2、H2O+C==CO+H2、CuO+H2 ==Cu+H2O”三组氧化还原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目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

B、【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再追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有升降”学生根据初中知识知道“元素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有关”;教师通过动画模拟还原出“Na+Cl2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和“H2+Cl2反应电子转移情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元素得失电子”(目的:通过对教师由表及里、一环一环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模拟,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 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从而突破难点。)

C、通过精心选题让学生练习判断那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根据习题总结归纳出四大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这里我巧用了一个笑脸形式呈现,这样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方便学生记忆

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5min)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习(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

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板书设计

为求板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现将板书划分为三版: 左板: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中板: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右板:三、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环扣一环问题的提出,学生积极思考,在新旧知识冲突里不断深化完善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通过动画模拟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将抽象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依据“探索性教学”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思想,本着“问题式教学”、“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教育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方案,现从六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节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物质(金属)的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复习初中有关金属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共性知识。②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③通过实验掌握钠的有关化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体验钠的性质的实验研究过程;掌握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和记录;通过实验验证对性质的推理与猜测;通过对钠的性质的研究提高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与水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的性质的研究;学习方法的引导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良好实验素养的养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镁铝铁等金属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其部分性质,但知识相对比较简单,知识脉络也是比较零散,不是很系统,还未形成元素化合物的分析研究方法。本节内容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讲述看似零散,但是其中隐含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比较、猜想推断、实验设计、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已经对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将会在学习时更加清晰、有条理、系统化,学生的自身能力将得到较大提高。

三、教法分析 1、 边讲边实验

(1)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比如Na的切割 、Na与O2、H2O的反应实验,教师在演示一些操作重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和钠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学生对钠的性质就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2)学生动手实验与填写实验报告相结合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引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而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生实验之后,学生能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回顾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既有老师提出问题,也有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既有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有师生讨论。如可以在Na和O2、H2O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Na在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结构上分析原因,从整体上把握金属的性质。

3、通过比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如学生在学习钠和氧气反应的时候,通过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比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Na与O2反应的实质。 四、学法指导

1、积极回忆思考,先温故后知新 通过观看已学的部分实验的视频,回忆金属的物理和化学共性,进而思考钠的性质。

2、认真观察,获取感性新知 认真观察Na的实物及Na与O2、H2O反应的实验现象,初步了解钠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3、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概括,获取理性新知 从结构与性质关系的高度认识金属的性质,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对钠的性质的认识。从对钠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得出物质的一般研究方法。

4、认真阅读课本,联系实际,交流讨论,将所学所知应用于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堂

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金属矿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金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展示历史上一些比较出名的金属物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金属在我国已有比较悠久的使用历史;我还将让学生自己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本节课的兴趣。

2、 复习旧知

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剪辑,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镁可以在空气中燃烧,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为后面即将学习钠的性质打下基础。 3、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

铁、镁等金属都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去思考金属钠和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以及为什么。通过镁等较活泼金属与酸反应实质的分析,让学生思考活泼金属钠能否与水反应以及为什么。 4、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

展示一瓶钠,让学生注意其保存存方法,演示钠的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这一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感受钠活泼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把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Na2O2及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推测出Na和H2O反应生成的气体是H2。

5、设计实验,培养动脑动手能力

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Na和H2O反应生成的气体是H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仪器能不能改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 6、课堂小结

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共同的反应本质,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同时通过镁与酸、钠与水反应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在具体反应中的体现,进而从反应的难易程度认识到化学性质的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共性之外金属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性,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 7、作业

利用你的原有化学知识,结合本节课内容,围绕金属提出一些问题,选择出你所感兴趣的,去图书馆或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六、教学反思

学生虽然都是第一次接触本节课的内容,但是整体教学目标基本得以实现,课堂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成功之处和需改进的地方。

成功之处:①学生活动较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讨论、设计实验中来。②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对钠的一个较完整的研究体系,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③改变了以往此类课的切入点,不拘泥于先物理性质再化学性质的传统模式,遵循了学生认识问题的思维模式。④强调了物质的研究方法:观察—物理手段—化学手段和不同条件下产物的对比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的新课程理念。

有待改进:①时间比较紧,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②学生人均动手机会还需加大。③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还需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个别指导不够。④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意识有待加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uz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