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4-14 09: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方案实验目的

A分别取气体样品,倒入澄清石灰水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含量B分别取少量液体,各加入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 取一个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氮气,堵住针筒小

孔,将活塞慢慢推入

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

D分别取样品,滴加足量稀盐酸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水

A.A B.B C.C D.D

2.t℃时,Na2CO3溶解度为Ag,现有饱和Na2CO3溶液(100+A)g,溶质质量分数为a%,向该溶液中投入无水碳酸钠Ag,静置后析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Bg,加水使晶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a%,则加入水的质量为( )

A.(100+A)g B.100g

C.100180

286

A

g D.(10 -A·a%)g

3.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选项要求相符合的是

A.向硝酸溶液中不断加水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一份加入二氧化锰,一份不加入二氧化锰

C.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NaCl 溶液蒸发适量水

D.向一定量的稀硫酸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

4.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A CO2与O2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

B酒精与白醋闻气味

C CaCO3与NaCl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D NaOH与Na2CO3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A.A B.B C.C D.D

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物质所含杂质除杂所选用试剂或方法

A CO2CO点燃

B CaO CaCO3高温灼烧

C NaOH溶液Na2CO3适量稀盐酸

D稀盐酸稀硫酸适量Ba(NO3)2溶液

A.A B.B C.C D .D

6.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B.向pH=2的盐酸中加水稀释

C.向一定量的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D.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7.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FeCl2溶液CuCl2溶液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B CaCO3粉末NaCl粉末加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C氯化钾氯酸钾加热

D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通入CO2,过滤

A.A B.B C.C D.D

8.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等质量的氧化钙、氢氧化钙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B.向一定质量氯化亚铁和氯化铝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至过量C.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纯碱溶液至过量D.向等质量的镁、铝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过童

9.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结束后镁一定有剩余

B.反应消耗盐酸的总质量一定相等

C.O—t1时段,产生氢气的质量镁比铁大

D.O—t2时段,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铁相等

10.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鉴别NaCl和NH4NO3固体分别加少量水溶解

B鉴别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分别通入二氧化碳

C除去ZnSO4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SO4加入足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除去K2SO4溶液中混有的少量KOH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A.A B.B C.C D.D

1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

B.一定压强下,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关系

C.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D.向生锈的铁钉缓慢滴加稀盐酸

1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的铁10g与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5.4g,则杂质的质量为()

A.4.6 B.4.4g C.2.8g D.5.6g

13.图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的一种趋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可能是双氧水溶液制氧气,a未使用催化剂,b使用了催化剂

B.乙图:可能是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过程

C.丙图:可能是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丁图:可能是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变化

14.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华同学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并用图像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其中,依据图示现象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15.A—F为初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物质,且A、B、C、D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物质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物质X能用于金属除锈

B.反应②是中和反应

C.反应①②③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D.A、B、E、F一定是氧化物

1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

质)

试剂操作方法

A CO(CO2)氧化铜将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

B FeCl2 (CuCl2溶液)过量铁粉搅拌、过滤

C CuO(炭粉)不用外来试剂在空气中灼烧

D Cu粉(Fe粉)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1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图①是给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

B.图②是向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入氧化钙固体

C.图③是向pH=1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

D.图④是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粒

18.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Al2(SO4)3溶液H2SO4溶液加入足量Al2O3粉末后过滤

B Cu CuO通入氧气并加热

C CaO CaCO3高温煅烧

D H2气体HCl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A.A B.B C.C D.D

19.向一定质量的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M和滤渣N,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滤液

M的颜色可能是无色B.滤液M 中可能含有两种金属离子

C.滤渣N的质量可能大于加入锌粉的质量D.滤渣N中可能含有三种金属

20.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F、G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Q、R都是黑色固体,E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剂、防腐剂(部分反应条件和产物略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④为吸热反应

B.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A

C.图中涉及的物质类别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D.图中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

21.NaCl是重要的资源,其应用与生产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应用①操作的主要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

B.应用②在制备烧碱的过程中,水参与了反应

C.应用③为提高产率应先通NH3,再通CO2,制备过程中还能得到一种化肥

D.生产中提纯粗盐时可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再过滤、蒸发22.如图,将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放入左、右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金属均有剩余,(U型管内为水,初始液面相平,反应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右试管中溶液为浅绿色

B.两试管中所得溶液的质量相等

C.U型管中液面左升右降

D.右试管比左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

23.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具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 .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C.向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连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D.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2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工业上采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和氮气

②氢气、甲烷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③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熔点和硬度都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高

④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⑤干冰灭火既能降温,又能隔绝空气,而且灭火后不会留痕迹

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

A.②③⑤⑥B.①②④⑥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25.下列有关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整理有错误的是

A ①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②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B

①人体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

②缺Ca会引起骨质疏松

C ①灌装汽水时加压,是为了增加气体溶解的量

②碎鸡蛋壳加入食醋,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D

①明矾具有净水作用

②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A.A B.B C.C D.D

二、实验题

26.某食品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该食品已放置两月有余。请你对下列问题进行探究。

(1)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继续作干燥剂?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取足量的小纸袋中的固体放

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触摸杯壁

可继续作干燥剂

(2)猜想:小纸袋中的物质除含有CaO外,还可能含有Ca(OH)2和;

(3)请设计实验证明(2)中你所填的物质是否存在。

27.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下左图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后,小明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为。

(2)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提出问题)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那些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

猜想二: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

猜想三: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氢氧化钙;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碱性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根据反应现象得到了如上右图所示的图像。

(结论)分析图像数据得出,废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一定不

是。

(拓展提高)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你的做法是。

28.实验一: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B中两种仪器的名称(导管利胶塞除外)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用G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填“a ”或“b”)处通入。

实验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同学们在制出二氧化碳后又进行

:

了相关的系列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2)D装置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D装置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

(3)E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F装置中盛放的药品是__。

(4)G装置的作用是___。

29.为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设计下列实验方案:将稀硫酸溶液逐滴滴人含

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有无色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pH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c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0.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某化学小组同学对其进行下列研究.(査阅资料)

①NaN3受撞击会生成Na、N2

②NaN3遇盐酸、H2SO4溶液无气体生成

③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④NaN3的制备方法是:将金属钠与液态氨反应制得NaNH2,再将NaNH2与N2O反应可生成NaN3、NaOH和NH3

(问题探究)

(1)汽车受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分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

(2)工业级NaN3中常含有少量的Na2CO3,其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为测定某工业级NaN3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罝:

①小明同学认为通过测定装置I中反应前后B的质量差,再通过相应计算,就可测定

Na2CO3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认为不可行,其理由可能是___________(答出一种即可)

②小明同学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装罝Ⅱ,请分析:装置Ⅱ中A的作用是

___________.若无装置C,对测定结果造成的影响是(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③根据装置Ⅱ,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有:

a.称量装置D

b.称量样品,检査装置气密性

c.打开弹簧夹,鼓入空气

d.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和玻璃塞,注入足量的稀琉酸,关闭活塞和玻璃塞.其正确的顺序为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可重复)

④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时,至少需要测定___________个数据.(填数字)

31.在学习盐的性质时,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溶液M(如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探究一 M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1)(提出猜想)该组同学认为M溶液的溶质有两种可能:①是,②是CaCl2.(收集资料)CaCl2水溶液呈中性.

(2)(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M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猜想①正确,碳酸钠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二过滤后澄清滤液中会有哪些溶质?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和Na2CO3;猜想二:_____;猜想三:NaOH

(3)(实验验证)同学们针对“猜想一”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

没有气体产生“猜想一”不成立

他们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

(4)(继续探究)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滤液中溶质的组成.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分别取少量滤液于A、B两支试管中,A中加入CaCI2溶液,B中加入溶液若A中产生白色沉

淀,B中没有沉淀

“猜想一”成立

“猜想二”成立

“猜想三”成立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A、别取气体样品,倒入澄清石灰水,实验现象区别不明显,不能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含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向水和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过氧化氢中有气泡冒出,水中没有,能达到实验目的;

C、用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氮气,堵住针筒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气体能被压缩,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能达到实验目的;

D、向碳酸钠溶液和水中分别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冒出的是碳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水,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t℃时,Na2CO3溶解度为Ag,现有饱和Na2CO3溶液(100+A)g,溶质质量分数为a%;向该溶液中投入无水碳酸钠Ag,静置后析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Bg;加水使晶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a%,说明所得溶液还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就相当于计算该温度下溶解Ag无水碳酸钠所需要的水的质量,该温度下,Na2CO3溶解度为Ag,说明加入100g水该温度下正好饱和,所以加入水的质量为100g,故选B。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稀释酸性溶液,溶液pH升高;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温度不变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

【详解】

A、向硝酸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酸性减弱,pH升高,但是不能升高到7,更不能大于7,对应关系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加入二氧化锰,反应速率快一些,但是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对应关系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NaCI溶液蒸发适量水,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对应关系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向一定量的稀硫酸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钠先和稀

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对应关系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A、根据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B、根据酒精具有芳香气味,白醋有酸味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详解】

A、取样品,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取样品,闻气味,有芳香气味的是酒精,有酸味的是白醋,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 正确;

C、取样品,加水溶解,会形成溶液的是氯化钠,不溶于水的是碳酸钙,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取样品,滴入酚酞,溶液显碱性,都会变成红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错误.故选D.

【点睛】

5.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除杂的原则是所加试剂与杂质反应的同时不能引进新的杂质,主要物质可以多但不能少;A选项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下不能燃烧;B选项高温灼烧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引进了新杂质;D选项稀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硝酸,引进了新杂质;故答案选择B

考点:物质的除杂

6.D

解析:D

【解析】

A、向一定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铁和硝酸镁不反应,每56份质量的铁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溶液的质量减小,图像中表示溶液的质量增大,错误;

B、向pH=2的盐酸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酸性减弱,pH值增大,但不会大于7,错误;

C、向一定量的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

溶液时,生成的氢氧化铜会与溶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等盐酸完全反应后,才出现氢氧化铜沉淀,与图像不符,错误;D、向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滴加同浓度的稀硫酸,横坐标是硫酸质量,在硫酸量不足是产生氢气多少跟硫酸质量有关,硫酸加入到一定质量时铁反应完,最终镁产生氢气质量大,与图像相符,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7.D

解析:D

【解析】

A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过滤,溶液中只有氯化亚铁,符合除杂要求;B、碳酸钙沉淀难溶于水,加水溶解后过滤,固体只有碳酸钙,洗涤,烘干后得纯的碳酸钙;C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得固体只有氯化钾;D二氧化碳和和氢氧化钠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的质量比可知等质量的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分别和稀硫酸反应,氧化钙消耗的盐酸的量更多,正确;

B、镁先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镁导致溶液的质量减少,镁将氯化亚铁中的铁完全置换出来后再与氯化铝反应生成铝和氯化镁,溶液的质量会增加,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正确;

C、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导致溶液的酸性减弱,当碳酸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pH=7,继续滴加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碳酸钠,由于碳酸钠呈碱性,故溶液的pH>7,正确;

D、镁的活动性比铝强,故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更快,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的质量比可知等质量的镁和铝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消耗的硫酸的质量更多,错误。故选D。

9.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Mg反应速率大于Fe,两者生成的氢气的量一样。A、由Mg+ 2HCl ="=" MgCl2 + H2↑

Fe + 2HCl ="=" FeCl2 + H2↑,24份质量的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56份质量的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那么生成同量的氢气,消耗的Fe的质量大于Mg,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生成同量的氢气,Mg肯定有剩余,正确;B、由方程式可知,氢气的量相同,消耗的盐酸的量也相同,正确;C、由图可知,正确;D、由方程式可知,生成同量的氢气,消耗的Fe的质量更多,因此错误。

10.D

解析:D

【解析】

A、分别加少量水溶解时,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吸热的是硝酸铵,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时,无明显现象的是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钙,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加入足量的锌粉,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铜得到硫酸锌溶液,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时,氢氧化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除去氢氧化钾的同时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钾,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D.

11.D

解析:D

【解析】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水,溶液酸性减弱,但是仍为碱性,则溶液的pH会逐渐减小至接近7,但不会小于7,错误;

B、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错误;

C、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氯化钠不会继续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改变,错误;

D、向生锈的铁钉缓慢滴加稀盐酸,铁锈先与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当铁锈完全反应后,铁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直到铁完全反应后氢气的质量不再改变,正确。故选D。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详解】

设铁的质量为x

Fe+H SO=FeSO+H

溶液质量差量

2442

56256-2=54

x55.4g-50g=5.4g

5654

=

x 5.4g

x=5.6g

则杂质的质量为10g-5.6g=4.4g

故选B。

13.B

解析:B

【解析】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所以a是使用催化剂,b是未使用了催化剂;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中不变,但是反应中固体的总量减小,所以分解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加,反应结束后不再改变;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只发生一个反应,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所以溶液的变化只有两种;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碱的浓度降低,碱性变弱,溶液的pH变小,但不会等于7或小于7.故选B

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NaOH溶液逐渐滴加到含有CuCl2的稀盐酸中时,等消耗了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后才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未生成沉淀的阶段是NaOH与HCl发生中和反应。图示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故不符合题意;

B、稀盐酸逐渐滴加到含有CaCO3的NaOH溶液中,等消耗了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后才开始有气体生成,说明未生成气体的阶段是稀盐酸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图示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故不符合题意;

C、稀硫酸逐渐滴加到含有CuO的NaOH溶液中,等消耗了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后溶液才开始变蓝,说明未生成蓝色溶液的阶段是稀硫酸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图示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故不符合题意;

D、稀硫酸逐渐滴加到含有Ba(NO3)2的NaOH中,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说明稀硫酸一开始便与Ba(NO3)2反应,无法判断稀硫酸是否与NaOH发生反应。图示无法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根据在酸碱的化学性质中,酸与碱混合优先发生中和反应,等到中和反应完全反应完后,加入的过量的酸或碱再与其他物质反应来进行答题。

15.D

解析:D

【解析】

由A~F为初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物质,A、B、C、D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A能转化成B,B能转化成C,C能转化成A,且A、B、C都能与X反应,若A为氧化钙,则B为氢氧化钙,C为碳酸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A、B和X反应的产物相同,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和稀酸(如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代入检验,推导正确。故A为氧化钙;B为氢氧化钙;C为碳酸钙;D为氯化钙;E为水;F为二氧化碳;X为稀盐酸。A、物质X能用于金属除锈,正确;B、反应②是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正确;C、反应①是氧化钙和盐

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②是氢氧化钙和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③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D、经推断A为氧化钙;B为氢氧化钙;E为水;F为二氧化碳,错误。故选D。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化铜不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错误;

B、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反应后过滤,得氯化亚铁溶液,符合除杂要求,正确;

C、碳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铜不反应,剩余固体只有铜,符合除杂要求,正确;

D、铁是活泼金属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与盐酸不反应,能达到除杂目的,正确。故选A。

【点睛】

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7.C

解析:C

【解析】

A、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变,所以应该是横线,故A错误;

B、氧化钙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使原溶液中溶剂减少,会析出溶质,溶质减少,溶液质量也随之减少,故B错误;

C、向pH=1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酸性越来越弱,PH越来越大,如果纯水PH为7,但酸不可能没了,所以无限制的接近于7,而不能到7,故C正确;

D、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粒,溶质变成了硫酸锌,溶液质量增加,反应结束后,就不变了,故D错误.

故选C.

18.B

解析:B

【解析】

A、除Al2(SO4)3溶液中H2SO4溶液,加入足量Al2O3粉末,氧化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过量的氧化铝经过滤除掉,所得只有硫酸铝溶液;

B、Cu中有CuO杂质时,通入氧气并加热,使主要成分铜变成杂质氧化铜;C 除CaO中碳酸钙,高温煅烧时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得固体只有氧化钙;D除H2气体HCl气体,通过NaOH溶液时可将杂质氯化氢反应掉,,再通过浓硫酸,除掉水蒸气,最后只得氢气。选B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锌、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所以向Fe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锌粉,锌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铜,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锌再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M和滤渣N,向滤渣N 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了滤渣中一定有铁、铜,可能有锌,溶液中的CuSO4完全发生了反应。

【详解】

A、若溶液中的铁完全被置换出来,溶液变为无色,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确定铁是否完全被置换出来,故溶液可能是无色,故A正确;

B、若溶液中的铁没有被完全置换出来,滤液中含锌离子和亚铁离子两种金属离子,故B 正确;

C、锌与FeSO4、CuSO4发生的是置换反应,锌置换出铜或铁都会使固体的质量减小,所以滤渣N的质量小于加入锌粉的质量,故C不正确;

D、当锌有剩余时,滤渣N中含有锌、铜、铁三种金属,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一种较活泼的金属(钾钙钠除外)与几种活泼性不如它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首先置换出来的是活泼性最弱的金属,最后置换出来的才是这几种盐溶液中活泼性最强的金属。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F、G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所以F、G可能为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D高温会生成F,所以D可能是碳酸钙,F可能是二氧化碳,G可能是一氧化碳,E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剂、防腐剂,所以E为氯化钠,A和B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氯化钠,所以A和B是碳酸钠和氯化钙中的一种,Q、R都是黑色固体,F与R反应生成G为一氧化碳,所以R为碳,G与Q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Q可以为氧化铜;B和C反应产生氯化钠和二氧化碳,所以B 是碳酸钠,C是盐酸,A就是氯化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A、反应④是碳和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正确;

B. D为碳酸钙,A为氯化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正确;

C. 图中涉及的物质类别没有涉及碱,故错误;

D.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碳和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故正确;

故选C。

2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应用①是用固体溶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操作的主要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选项A正确;

B、应用②是电解食盐水制备氢氧化钠。在这个过程中,食盐和水是反应物,生成物是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水参与了反应,选项B正确;

C、应用③中先通NH3使食盐水呈碱性,有利于CO2的吸收,生成更多的碳酸氢钠,提高产率,该反应中同时生成氯化铵,氯化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选项C正确;

D、生产中提纯粗盐时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再过滤,滤液中含有过量的NaOH、Na2CO3,最后蒸发得到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NaOH、Na2CO3,不能得到纯净的氯化钠,选项D不正确。故选D。

【点睛】

粗盐提纯过程中,每一步加入的过量试剂必须在后续步骤中除去,否则不能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22.A

解析:A

【解析】A、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氯化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故右试管中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的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正确;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与足量的锌、铁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但消耗的锌的质量更多,故左边试管中溶液的质量更大,错误;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即左右两边的压强相等,那么U型管中液面持平,错误;D、锌比铁活泼,故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更快,即左试管中产生的气泡速率快,错误。故选A。

点睛:等质量的金属(生成物中金属的化合价相同)与相同的酸反应,若酸过量,那么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生成的氢气的质量越多;若金属过量,那么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

23.A

解析:A

【解析】

A、红磷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反应后密闭容器中仍含有氮气等气体,故压强不可能降为0,故错误;

B、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正确;

C、向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连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先与稀盐酸反应,故刚开始没有沉淀生成,当稀盐酸反应完全后,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当氯化镁反应完全后,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不变,故正确;

D、锌比铁活泼,相等的时间内锌生成的氢气多,等质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的酸反应,铁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uy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