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课程教案

更新时间:2023-12-05 22: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引言

第一节 幼儿学习的特性

幼儿学习的特点:幼儿学习的广泛性、无意性、无序性、情意性、差异性。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1、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2、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非学术性 3、幼儿园教育形式的非正式性

4、幼儿园教育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第三节 用游戏课程充分发挥潜在课程和潜在学习的作用 一、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

二、采用适于幼儿教育和管理的方式

三、提供平等、慈爱、温暖、愉快的心理氛围 第一章 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游戏的概念 一、什么是游戏 二、游戏的词义

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

(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对成人,游戏只是一种陪衬和调剂

对儿童,游戏是最主要的活动或基本的活动形式 (2)游戏的目的不同

成人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休息或放松

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来积累经验,促进发展 (3)游戏的内容不同

成人游戏多有竞争意味的规则游戏,带有相当的功利性。 儿童的游戏多为带有想象色彩的象征性游戏,较少功利性。 第二节 游戏的基本理论 一、经典游戏理论

二、现代游戏理论

第三节 我国儿童游戏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幼儿游戏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 1、大肌肉的发展-四肢、躯干 2、小肌肉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1、注意力 2、观察力 3、记忆力 4、想象力

5、思维能力

(三)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1、自由游戏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游戏激发了儿童的探究行为

3、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创造性水平 (四)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1、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

2、疏导消极情绪,情感宣泄,克服恐惧感 3、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美感 (五)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体现为: 1、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

2、培养幼儿的合群行为 3、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

4、发展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 5、锻炼幼儿的意志

二、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

(一)游戏与课程的关系

(二)幼儿园课程中几种诠释游戏存在的模式

弗罗斯特等根据各种课程对游戏的重视程度,把西方幼儿园课程分为非游戏模式和游戏模式两大类型。在游戏模式中,又根据游戏的运用方式,分为非干预模式,重视特殊类型游戏的课程模式,重视各种类型游戏的游戏课程模式等。 1、行为主义课程模式属于非游戏模式。

2、银行街课程方案属于重视特殊类型游戏的课程模式。

3、以皮亚杰理论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属于重视特殊类型游戏的课程模式。 4、瑞吉欧课程方案属于非干预课程模式。

5、前苏联幼儿园课程模式属于重视特殊类型游戏的游戏课程模式。 (三)我国游戏与课程融合的几种形式 分离型;交叉型;融合型。

第五节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现 一、”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解 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现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具体做法: 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 第二章 幼儿游戏的特征、结构及类型 第一节 幼儿游戏的特征

一、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 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5)游戏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二、国外对学前游戏特征的分析 1、纽曼“三内说”

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2、克拉斯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四因素论) 灵活性;肯定的情感;虚构性;内部动机 3、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加维,1982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

(1)游戏是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即使有时并一定表示 出快乐,但游戏者仍然作出积极的评价。

(2)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

(3)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4)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5)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

4、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克罗伊斯认为游戏有六种特点: (1)自由。 (2)松散。 (3)易变。

(4)非生产性。

(5)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 (6)虚构的。 5、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1983年,对游戏行为的特征归结为六个方面: (1)内部动机。 (2)对于手段的注意 。 (3)我能拿它做什么。 (4)想象或虚构。

(5)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不是来自游戏之外 。

(6)游戏者积极参与。

三、游戏的特征 (一)描述性特征

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 3、游戏是探究不同的行为

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 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二)本质性特征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四、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 1、愉快与严肃:(1)游戏是愉快的活动。(2)游戏不是非严肃的活动。(3)游戏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2、手段与目的:(1)游戏无外部强加的目的。(2)游戏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3)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3、自由与约束:(1)游戏是自由的。(2)游戏是有规则约束的。(3)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4、假想与现实:(1)游戏是假想的活动。(2)游戏活动源于现实又从属于现实。(3)游戏用假想改造现实。

5、练习与探索:(1)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是探索的后继活动。(2)游戏水平在探索中提高。(3)游戏是在利索能及范围里的探索。

6、活动与幻想:(1)游戏是活动者的积极参与。(2)幻想状态是内化了的游戏。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结构及类型

一、游戏的基本结构

(一)游戏主题:即游戏的中心议题和主要内容,它是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在游戏过程中的具体反映。游戏主题并非社会生活事件的简单原则,而是儿童创造性地加工,改造的产物。

特点:

1、社会性: 2、灵活性 3、复合性。

(二)游戏规则:即游戏活动中限制,调节游戏主体的行为和互动关系的规则。规则的功能在于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性。

特点:

1、差异性 2、强制性 3、灵活性

(三)游戏角色:即游戏中儿童扮演的人物或形象。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儿童凭借创造性想象,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表现出对角色及其关系的理解,进而认识角色所反映的社会本质及人际关系。

分类:

1、象征性角色 2、互动性角色

3、造型性角色

(四)游戏情节:即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大多数游戏主要依靠角色扮演展开游戏情节。情节使得游戏内容丰富的同时,也保证了游戏形式的多样化。

分类:

1、趣味性情节

2、故事性情节 3、社会性情节 二、游戏的类型

(一)按照儿童对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比勒(Bihler)根据他长期对儿童游戏实践的研究,提出了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因此,将游戏划分为:

1、机能性游戏:又称感觉运动游戏,练习性游戏,实践性游戏,这类游戏主要由看、听、尝、闻、触摸等刺激儿童的多种感官,同时,儿童通过反复做某种动作或重复某种活动以获得快感,并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

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或角色游戏,儿童喜欢模仿同伴或者成人的行为,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再造想象占优势,因此,儿童经常会通过模仿或再造想象扮演角色再现成人世界的活动。

3、结构性游戏 :又称结构游戏,是指儿童运用积木、插塑、黏土、沙、纸等材料进行的造型活动。

4、规则性游戏:又称鉴赏游戏,主要是指儿童通过视觉和听觉手段欣赏图画、故事、电影、电视而获得乐趣的游戏。

(二)按照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水平分类

1、无所事事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行为缺乏目的,东游西逛,注视碰巧引起兴趣的事,行为具有很强的随机性。

2、旁观行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他人游戏,偶尔与他人也有交谈,有时提出建议或问题,但是行为不介入他人的游戏。

3、单独游戏:幼儿在交谈距离之内的伙伴旁边玩或者与伙伴玩不同的玩具,专注地玩自己的游戏,但不和附近的幼儿交谈。

4、平行游戏:是3~4岁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幼儿玩着和附近幼儿相同或相近的玩具,但是不与其他幼儿交流。

5、联合游戏:是4岁以后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幼儿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进行相似但不相同的游戏,往往由于材料的借入或借出有交流和沟通,也会有动作的自发配合,但是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缺乏对材料、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共同计划和组织。 6、合作游戏:5岁以后这种游戏会越来越多。共同的主题;分工合作;计划组织 三、按照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分类——皮亚杰 1、感觉运动游戏 2、象征性游戏 3、结构性游戏 4、规则游戏

四、按照儿童游戏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度分类

1、本体性游戏 定义:是指儿童不是按照成人意愿游戏或者受外界强加因素的影响而游戏,而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发、自愿、主动地进行的活动。 意义:儿童是游戏的主人

游戏类型: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自由游戏都属于本体性游戏。 2、工具性游戏

定义:是指可以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教师把教育的目标、内容融化于游戏中,使儿童在玩中学习,以更好的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意义: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观察者、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

游戏类型: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和体育游戏都属于工具性游戏。 五、按照儿童游戏中交往关系的不同分类 1、亲子游戏 2、师幼游戏 3、同伴游戏

六、我国游戏分类

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规则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 第三章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 一、环境创设的原理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1、环境: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2、幼儿园的环境: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

广义环境: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又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

狭义环境:仅指幼儿园的内部环境,幼儿园内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 (二)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作用

制约作用;启迪与激励作用;平衡作用;补偿作用。

(三)幼儿园物质环境的结构和功能 1、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基本要素

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

空间布置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

2、幼儿园物质环境的结构 不同的分类:

(1)从范围来看:园区环境、教室环境、区角环境

(2)从三维空间来看:地面环境、墙面环境、空中环境 (3)从性质来看: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3、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功能:保育和教育

(四)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与教育目标 一致性原则: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发展

发展适宜性原则:适合幼儿年龄特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适合幼儿兴趣、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

参与性原则: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动态性原则:跟随主题的进程适时变化。

艺术性原则:让孩子的作品更突出地、更美地展示。

操作性原则:能与幼儿积极互动,方便幼儿操作,方便更换。

经济性原则:从当地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废物利用, 一物多用,不浪费资源,不盲目攀比。

启发性原则:使环境创设中的教育内容对儿童具有启发性。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要求: 1、满足安全的要求 2、满足教育的要求 3、满足活动的要求 4、满足审美的要求 5、体现儿童化 6、体现个性化

?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参考因素

风格统一,特色鲜明;色调高雅,自然清新;高度适宜, 经济实用;选择废旧材料、半成品材料;样式呈现立体直观。

第四章 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第一节 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

一、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第一,为游戏开展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保证幼儿游戏的有效展开,主要包括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场地和游戏材料等)、保证游戏时间、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等。

第二,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认真细致的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倾听幼儿的游戏语言,准确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如游戏中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幼儿对游戏的态度、持续的时间、幼儿外部与内心的表现等等,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

第三,根据幼儿的特点和游戏情况适时适当适度地参与幼儿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发挥教师的带动作用,促进游戏合理、有效发展,拓展游戏情节,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第四,组织幼儿愉快的结束游戏,引导幼儿收拾整理游戏环境,及时评价总结幼儿的游戏情况,以确定幼儿是否需要转化游戏主题、改变游戏环境,如增加游戏时间、完善游戏场地、丰富游戏游戏经验、补充和更换游戏材料等,为以后的游戏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

(一)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

1、平行式介入法

是指教师为了引导幼儿模仿,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的游戏材料和游戏情节。 当幼儿不会操作游戏材料、游戏情节过于单一或缺乏创新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式,借助暗示的方式指导幼儿。

2、交叉式介入法

是指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与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的情景中展开师幼互动,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引导幼儿游戏的进展。

教师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进展,借助游戏的语言或行为,直接引导幼儿的游戏,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二)借助游戏材料介入 (三)借助语言介入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幼儿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和特点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二)常见问题

三)角色游戏的指导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开放性原则

3.整合性原则

二、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结构游戏的定义与特点

1、定义: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构造物体形象的游戏。 2、基本特点:

1)从材料看,是一种素材玩具材料。 2)从行为看,是一种构造活动。

3)从认知看,是一种空间知觉和象征能力的体现。 二)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条件 1、信任、平等、尊重、自主的精神环境 2、开放、丰富、富有启发性的物质环境 1)提供游戏场地 2)提供游戏时间 3)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

3、丰富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二)引导幼儿认识结构材料,学习建构技能 (三)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指导 (四)适时参与幼儿的游戏

三、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表演游戏的定义与特点

1、定义:表演游戏时幼儿根据各种故事(故事主要来源于文艺作品)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

即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对话、独白、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

2、特点

1)与角色游戏相比较

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都有角色,两者都通过语言、行为、表情等扮演角色,演绎故事情节的发展。但二者在故事主题与情节的来源以及表演的故事结构性欲规则要求方面存在差别。 (1)故事主题和情节来源上的差别 (2)故事结构性与规则要求上的差别 2)与文艺表演相比较

(1)表演游戏时幼儿自娱自乐的游戏

(2)表演游戏是以文艺作品为依托的幼儿创造性表演 (二)表演游戏的分类 1、桌面表演 2、木偶表演 3、影子戏表演

(三)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1、选择适合幼儿表演的文艺作品

2、创设适合表演的游戏环境 3、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表演技能

1)幼儿在表演游戏中所需具备的基本表演技能 (1)语言表达技能 (2)唱歌表演技能

(3)形体表演技能

2)教师培养幼儿表演技能的常用方法 (1)教师示范表演 (2)师幼共同表演

4、引导幼儿积累社会经验,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表演 四、幼儿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规则游戏的定义与结构、分类

1、定义:规则游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创编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 2、结构

(1)游戏任务 (2)游戏玩法 (3)游戏规则 (4)游戏结果 3、分类

(1)智力游戏:又可以分为感官游戏、比较异同的游戏、分类游戏、记忆游戏、数学游戏、语言游戏和走迷宫、纸牌和棋类游戏等。 (2)体育游戏

(3)音乐游戏

(二)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1、做好规则游戏的准备工作 1)改编适合的规则游戏

2)教师首先要熟悉规则游戏

3)确定游戏时间、准备场地和材料

2、教会幼儿正确地玩游戏

3、组织幼儿积极参与,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4、做好游戏结束工作

第三节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一、物理环境因素对游戏的影响 (一)游戏机会 1、有无参加游戏的机会 2、是否“均等”的机会 3、是否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 (二)游戏时间 (三)游戏场地

影响因素:游戏场地的大小、在室内还是户外、场地的结构和密度等。 空间密度计算公式

空间密度=(活动室的大小-不可用空间的大小)/儿童的人数 空间密度为2.32平方是有效的可用空间。 二、社会环境因素对游戏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的影响 1、母子(女)关系的影响

2、父子(女)关系的影响

(二)家庭结构和氛围的影响——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特殊家庭 (三)师幼关系的影响 (四)同伴关系的影响 (五)电视及电脑的影响

(六)幼儿园课程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三、儿童个体差异对游戏的影响 (一)个别差异的影响

(二)年龄差异的影响 (三)个性差异的影响

(四)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亲子游戏与亲子关系

第一节 亲子游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定义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主要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的游戏,是成人与幼儿交往的重要方式。 亲子游戏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游戏。 二、亲子游戏的发生、发展 1、父母单方跟孩子的交流 2、孩子与之呼应

3、孩子能主动逗引成人

4、孩子发起游戏

亲子游戏可以划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

1、嬉戏性游戏

是指挠痒痒、举高高、藏和找、追和跑等活动,这类游戏以触觉、肢体运动为中心,目的在于情感上的交流和情绪上的满足,带有浓厚的“亲情”性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u8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