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是决策的报告

更新时间:2024-02-28 17: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行政决策与咨询

美国著名的行政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学者马文曾对高层管理者进行调查,对他们提出三个问题:“你每天花时间最多在哪些方面?”“你认为每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在履行你的职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结果,90%以上的回答:决策。

据有关统计,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五千亿元以上,相当于1980年全国国营企业固定资产的总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作出了及时正确的决策,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使国家开始走上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

1.根据所学行政学的有关知识评析西蒙的观点。 2.马文的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3.最后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您认为如何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请围绕以上问题,做一个调查报告,报告字数不少于800字。

材料题报告

1.西蒙的观点“管理就是决策”,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他主要是从强调决策在管理过程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角度来讲的,也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决策是行动的先导,行政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需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都首先依赖于行政决策。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和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行政决策。当然,行政决策不是行政管的仅有内容。

2.马文的调查结果说明了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是行政领导者的基本职能和重要技能。 3.最后两段材料说明了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的成败。 4.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必须做到: (1)建立民主的、健全的行政决策体制; (2)运用行政决策的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

(3)遵循现代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4)行政决策民主化、法制化、加强监督等

如何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行政决策特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根据一定的情况和条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握大量的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做出决定的过程。

行政决策具有不同于其他决策的特点。主要有:行政决策主体是特定的,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决策主体;由于行政管理的范围和内容极其广泛,行政决策的客体是广泛的;既定的行政决策不仅对行政组织成员,而且对各级行政组织的管辖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有约束力,表现出行政决策的一定权威性。 行政决策在整个行政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2.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3.行政决策从根本上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成败。

一、 行政决策环境

行政决策环境是指与行政决策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以及对行政决策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总和。 (1)、行政决策环境决定、限制和制约行政决策 环境对政府管理提出一系列的客观要求,行政决策由此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和方向,环境给行政决策提供有利的或者不利的限制条件,行政决策及决策的所有人员,都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其决策心理、行为必然要受到环境的影响。 (2)行政决策必须适应行政环境 即行政管理必须符合特定的行政环境向它提出的要求和条件。 (3)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行政决策的发展变化 社会革命或社会变迁,行政环境发生了变化,行政决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4)行政决策对行政环境有反作用 行政决策可以利用行政环境提供的实际条件和要求,选择切合实际的行政目标,确立科学的行政关系。通过实现行政目标而达到影响和改善行政环境的目的。

决策行为是决策者主观条件与客观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这就是说,不能把决策科学化看成仅仅是决策者的事,似乎只要决策者提高素质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就完全可以避免决策失误,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决策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他的决策行为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决策行为实际上是决策者个人的主观因素(动机、智慧、能力、性格、气质等)和社会环境(体制、制度、形势、舆论、气氛等)两方面因素的结合。应当看到,决策的科学化不仅仅取决于决策者(即使决策者的主观因素方面,也不是不受约束的),决策环境同样同决策科学化的关系极为密切。

决策者个人的智力、能力、信息和时间是有限的,同决策的要求相比往往有不少差距,这就是主观约束。当决策者处理某项决策时,还会受到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各种法律法规、自然资源、人才结构等的制约,这就是客观环境约束。决策者既不能由于这些约束而不做决策,也不能超越这些约束去做决策(虽然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改善主观约束条件,但他不能等到主观约束解除之后才做决策),他只能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尽力使决策行为达到总体的最大的合理性。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决策行为是决策者的主观意愿在主、客观条件约束下的产物。

二、行政决策体制和行政决策者 行政决策体制,就是决策权力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和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的总体制度体系。它有两个构成要件:一是决策权力。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作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决策者,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二是决策主体,决策者与决策参与者共同构成

决策主体。决策权力会从各个角度进行分化,如纵向分化和横向分化,向决策者和决策参与者等,形成不同的决策体制。现代行政决策体制一般由中枢系统、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三部分组成。 1、从基础上入手,重点强化软环境 (1)切实加大措施,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其后备人员乃至全体公务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并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更新他们的认识理念和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很好驾驭各种复杂情况,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提高他们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与科学决策的能力。 (2)切实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作风。要改写各级领导乃至全社会对民主的理解,民主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精神,是渗透到每个社会成员身心与血液的一种精髓。民主绝不是摆设,不是为某种需要而存在,而是同生存本身一样是人的一种需求,应该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只有这样的条件下,真正的民主才将成为可能,各种不民主的行为才将失去市场,遭到唾弃,社会才会更快的进步。 (3)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的法制意识和法制水平。民主是管理的基础和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但管理本身还是要靠法规和制度,这是社会组织约定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才是管理的要义。而管理的失当往往一方面是没有相应的规范,另一方面是规范本身不科学、不公正,再一方面是领导者不能带头遵守规范。说到家,还是没有理解规范的意义。因此,法规意识的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别有特殊的意义。 2、从制度上切入,严格刚性措施 (1)制定并施行科学性较高的决策程序。A、制定领导干部学习制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认识水平,武装科学头脑,改变思维方式;B、制定并施行调查研究工作制度,深入实际,搞好决策前期调研,做到不调研的问题不决策;C、建立科技顾问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做到大的项目不论证不决策,防止决策失误。(2)制定并施行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决策程序。A、对可以公开的重大决策制定并施行社会问卷调查制度,广泛征询社会意见和反应,倾听群众声音;B、对重大决策实行新闻公开制度,向社会公示;C、制定并施行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制度,广开民主渠道;D、在决策程序上坚持会议讨论制和实行集体表决制(特殊情况除外)。 (3)制定并施行法制化水平较高的决策程序。A、积极支持各级人大立法并做好立法的前期工作;B、强化行政立法活动和立法行为,提高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法制水平和执法能力,促进政府决策法制水平的提高,保证科学决策并贯彻实施;C、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决策,不越权行政;D、严格履行决策的法律程序,依法决策。 (4)围绕决策活动制定切实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限制领导者乱用权力,越权行政,特别是把重点放在抑制“一把手”的个人专断和权力扩张上。对“一把手”要围绕决策行为和民主作风进行专项考核,对个人专断、越权行政、违法行政者要视同违纪处理,对造成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以强化这方面的限制。

三、行政决策执行

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实施决策指令,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它具有经常性、实务性、强制性、果断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行政执行不同于行政管理,也不同于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是不同的、不能相互替代的两种活动。虽然这样,它们之间还是有密切联系的,行政决策是行政执行的依据,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的落实。

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达到预测目标的实现途径,为了使其能够忠实、有效地得以实现,应该遵循民主原则、准备原则、迅速原则、创造性原则、跟踪检查原则、毅力原则和条理原则。

一个行政执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 行政执行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编制行动计划、做好思想动员、组织落实、财物准备。 (2) 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沟通、协调和控制。 (3) 行政执行活动的总结:主要是对行政执行情况的全面检查,实事求是地对行政执行的情况进行评定,对行政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身处转轨时期的中国,随着国际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激烈,政府的行政职能明显加大,行政决策的重要性也将日益突出。而要增强国力,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所在,就是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就是在理论指导下,按科学决策原则和程序以及科学决策方法来分析事物,作出决定。而掌握和运用科学决策原则和程序以及科学决策方法,正是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1.掌握科学决策原则 (1)目标原则。由于任何一项决策都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制定,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与决策目标的明确和适中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进行行政决策时,首先要明确目标,并使这一目标符合实际,这样才能使决策内容更加接近现实。目标原则可使决策避免舍本求末的现象,使整个决策过程更加有效率。 ( 2 )信息原则。行政决策的正确化程度取决于决策过程中信息情报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程度,信息情报资料不但是决策的原料,也是决策的基础。决策的科学性是和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量成正比的。决策者不但要充分地掌握信息,而且还要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处理,从而得出正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 3 )预测原则。预测是决策的基本前提。行政决策要对未来的行政行为做出设想,必然带有一定的预测性。这种预测不是盲目的,必须建立在可靠的信息和系统的分析前提下,只有在任何决策之前都对决策过程的全貌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充分的估计,才能使行政决策的内容达到科学和可靠。 (4)择优原则。决策的本质在于择优。由于客观环境变化复杂,行政机关和行政领导者决策时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出最优方案。择优原则的实行,是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 5 )可行原则。如果一种行政决策最终不能实行,那么,它就是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这就要求经过优选的行政决策必须切实可行。这种可行性要求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充分考虑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承受条件,从而保证决策的顺利实现。 ( 6 )动态原则。由于行政决策的制订、执行和修改是一个很长的动态过程,所以在整个行政决策过程中应时刻关注社会环境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在具体实施行政决策时,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并随时进行决策的追踪和检查,一旦发现决策内容与客观实际不一致时,应该及时进行调整,以防不测。 ( 7 )民主原则。是指决策的形成必须经过民主程序,保障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决策过程,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体现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以保证决策的质量(正确性和可行性的统一)。离开民主化,决策科学化不可能达到较高水平。人们在重大决策过程中同时提出民主化和科学化两个概念,这是决策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 (8 )创新原则。创新是生命力、竞争力的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缺乏了创新能力,就要落伍。一个领导者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加快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思对于我国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创新是新世纪的呼唤,是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向跨世纪的领导干部提出的迫切要求。

2.掌握科学决策程序。 所谓决策程序,也叫决策过程,是指由决策问题的提出到拍板定案所经过的主要步骤。一般决策程序都必须经过下列四大程序: (1)确定目标。行政决策是为了解决行政管理活动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决策目标是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而确定的。因此,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是行政决策程序中首要的步骤。 (2)拟订方案。所谓方案,就是决策者为实现预期的决策目标所选择的途径和手段。拟订方案是指对决策目标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假设、推理和判断,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准备一系列行动方案的过程。拟订方案必须具备下列几个特点:第一,围绕决策目标必须拟订多种被选方案;第二,拟订的方案必须具有预见性;第三,拟订方案的同时就必须开始方案的检验和审定。 (3)最佳抉择。就是对各种被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化方案的阶段,它是决策程序中最关键的步骤,其中包含两个紧密衔接的环节:一是对所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做出评价;二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从中选优,拍板定案。在选择方案时常有以下四种方法:第一,是多中选

一。第二,合多为一。第三,重新拟订。第四,暂缓抉择。 (4)追踪决策。就是在决策方案实施后加以严密的监控,随时观察其发展的趋向是否和方案相一致,如发现有可能危及决策目标的情况,应对原方案进行及时的修正或再决策。在这一阶段,信息的真实反馈非常重要,它是追踪决策的前提。那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只能给科学的追踪决策造成障碍,是决策科学化的大敌,应千万注意和避免。 3、掌握科学决策方法。 科学决策方法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定性决策方法和定量决策方法。两种决策方法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

题,真正科学的决策应把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之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最好的效应。 定性决策方法:国外常称为“软技术”方法,它主要是靠决策者应用社会科学原理,根据个人的经验和判断能力,从对决策对象本质属性的研究入手,通过定性研究,了解方案的性质、可行性和合理性,然后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行政决策“软技术”方法也被称为专家创造力方法,即主要依靠专门人才在决策中的分析判断来进行决策。 定量决策方法:国外常称为“硬技术”方法,他主要是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决策问题,它其实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决策对象进行数量研究和计算,用它来比较和进行方案选优。

五、行政决策的法治化

我国已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方略,为了践行这 一治国方略,实现我国行政决策法治化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针对我国在行政决策法治化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实现。

(一)提高决策者的法律意识 实践证明,即使有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再好的法律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而不起作用因此,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行政决策法治化来说,决策者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特别是法律责任意识决策者要知法,应经常学习和研读法律,分清楚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为依法决策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决策者还必须守法,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严格按照法定的行政决策程序进行决策,决不能超越法律,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通过完善行政组织法等法律,明确行政决策的权限 为了更为明确细致地划分政府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级、之间的决策权限,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各级政明确哪些职权应该上收,哪些应该下放,或是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等。我们要实现政府与人大的决策权划分清晰,则必须完善宪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尤其要清楚地界定人大及其常委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拥有的职权和权限。 (三)将行政决策程序法律化,使行政决策程序受到法律规制 行政决策程序立法越不完善,就越容易产生不良决策和违法决策我们应根据决策法治化的要求,使行政决策程序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得以体现。然而,我们没有必要把行政决策程序的各个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而只需将那些最为重要的程序制度法律化。这些行政决策程序包括:公开程序决策、规划程序、可行性论证程序 、听证程序、 咨询程序、审议和批准程序等。 (四)完善行政决策监督体制,强化对违法决策者的责任追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强化对违法决策者的责任追究:(1)完善人大审议和追究制度,使各级政府能够切实做到重大决策必须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讨论和审议。(2)修改行政诉讼法 ,将行政主体制定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的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增强司法机关对行政决策的监督,这是行政决策法治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3)强化决策主体问责制度,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使责任明确化。所有参与决策活动的主体,诸如信息提供者、方案拟订者、参谋咨询者、决策决断者执行者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u4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