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管理

更新时间:2023-08-15 09:35: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府绩效管理专题讲座作业

--2010兰大公共管理学院MPA 陈娅仙

一、对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进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公共事务的复杂等因素,公共政策往往并不像人们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样有效。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更是需要公民的参与

1.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 首先,政策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民众或团体(利益集团)。任何一项政策的实际需求总是来自社会的实际需要,代表公众实际利益和要求的政策总是从民间社会首先萌发。且任何公共政策总是涉及广大民众的,公共政策应是以保护他们的起码利益为目的的。其次,民众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主体,公共政策的执行常常需要施政者与影响对象之间的密切合作。如果后者是被动的、消极的,那么政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或成本大增。政策制定者也只有在充分考虑到政策相对人的态度、利益得失,才能够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

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公共政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公民参与的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唤起公众的参与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深刻性、广泛性、艰巨性都表明,它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投入,广泛参与。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使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参与条件、参与渠道,社会公众才会真正树立起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鼓动起人们的政治热情。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激发公众的政治参与愿望。市场经济体制的构筑过程也就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公民在争取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必然要求过问和参与与自己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政策过程,甚至就某些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向政府讨价还价,施加压力。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为公民参与提供条件,如产权保证、物质和必要的设备保障等。

3.政治现代化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

我国社会主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政治过程必须向民主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从民主化角度来看,人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就应当强化自己的主体地位。公民再也不仅仅满足于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对象)而存在,被动地认可和接受政府的公共政策方案,而是强烈地要求向公共政策系统表达自己的意愿,具体过问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反馈的全过程,使公共

政策能够更充分地代表自己的利益。

虽然我国现阶段,在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存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总体水平较低,存在着公民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公民参与的理性化程度较低、公民参与的能力不足、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较低、政府官员的错误观念等诸多现实问题。但近年来公民参与已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接受与支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格局,是公共政策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对政策中公民参与及政策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1.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就是在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公民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使公民参与经常化、制度化。

2.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方法和渠道。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推广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者可以多采用一些公民参与的方法,如深入交流法、在政策组织中加入公民代表、公民训练、基层意见搜集法、价值取向法等;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公民自己应懂得运用不同渠道去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如个别接触、舆论扩散、集体推动、游说工作等政策参与渠道,这是较为积极和主动的做法。

3.营造有利于我国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为公民参与创

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一般来说,有利于公民参与发展的文化氛围有:一是普遍的平等观念;二是广泛的自主意识;三是强烈的责任感;四是法制原则。为此,必须克服传统政治文化造成的参与中的冷漠和急噪情绪,积极培育公民参与所需要的适度、理性的心理背景。

4.树立政府官员的正确理念。政府部门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政府官员对待公民参与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公民参与的作用发挥。这就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充分尊重公民的人格和合法权利,承认公众在公共政策整个运行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

二、你是怎样理解中国政府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答:我任务我国政府改革的趋势就是建立服务型政府,依法治国,改变目前政策、文件治理的现状,提升法治的地位,建立公平、平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使我们必须要从体制上规划的,使政府由主导转化为服务,建立真实民意、关注政府动态, ,发展民主政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改进公共治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三、你怎样评价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答: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不必多说,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关键的环节,国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去得了很大成果,提升了国有企业的社会竞

争力,但我们更应看到国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国企改革。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角度看,国企改革需要解决的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支持国有经济收缩战线,重点是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当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目标确定以后,也就是国有资本在某些领域“要不要退出”的问题确定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退出”。我们不排除某些国有资本直接以实物形态上改变用途的方式“退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资产专用性存在,首先要解决国有资本变现即由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的问题,否则仍然无法实现“退出”。例如,国有资本要从一个纺织厂退出,该厂的机器设备、厂房、存货等显然不适合国有资本新用途的需要,所以首先要适当的交易者,通过拍卖、股权转让等方式将国有资本变现,而且在变现的过程中应给出合理的价格,不能发生低估国有资本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资本市场,通过这个市场解决国有资本退出过程中的“寻找交易者”、“定价”、“变现”、“转让”等问题。 第二,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核心是大企业的成长和新分工协作体系的形成。近年来出现的产品和企业两极分化,将导致两个重要结果。一个结果是大企业的成长,特别是一批按照国际水准衡量的大企业的逐步形成。商品市场的竞争胜利,给企业“长大”在生产、技术、销售、管理、品牌诸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但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企

业扩展的速度将相对缓慢,有的企业可能就停滞于既有水准。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大都有良好的金融支持系统,比如几乎都是上市公司。这一点也可解释在发达国家上市公司通常只占公司总数的很小比例(如千分之一、二),但大公司却很少不是上市公司的。另一个结果是占到企业总量多数的、在竞争中失败或至少未占到优势的企业,将与大企业之间有一个分工协作关系重新组合的过程。新的分工协作关系包括横向关联(如成为大企业生产体系中的最终产品生产者)、纵向关联(如原材料、另部件供应商,产品推销商)以及混合关联(如跨行业纳入大企业多元化的经营结构)等。现在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对中小企业持一种蔑视态度,认为这些企业,没有规模优势,因而没有竞争力和发展前途。其实,在合理的经济体系中,大中小企业有适宜的比例关系,大多数企业仍然是中小企业。至于“规模经济”问题,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得到大量实证经验支持的观点,所有在竞争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有其规模上的合理性。我们过去的问题主要并不在于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而在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率的联系,如一个行业中大中小企业都生产最终产品。在这种状况下,出路只能是通过收购、兼并、破产、托管等方式重建大中小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最具优势的。

企业产权制度

第三,企业产权制度和内部治理结构中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组织结构的变化,追求组织形态上与国际经验的相似性,如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经理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股本的持股机构等,而容易忽略作为其基础的资本市场的作用。然而,离开了资本市场,产权边界的确定、股东作用的发挥、对经理阶层的监督、经营业绩的评价等都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以人们谈论很多的产权问题为例,如果缺少资本市场上的“交易”,资产的价格将无从确定,产权的价值边界也不可能清晰。其次,在存在市场交易的条件下,资产将向对其评价高的主体流动,进而产生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结果。如果不出现由于流动而产生的效率改进,所谓的“产权明晰”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了。尽管我们无法断言有了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长期困扰我们的产权和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的诸多难题一定能够解决(可能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但若没有资本市场的作用,这些难题肯定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说十几年来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国企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对前面分析过的诸多矛盾的解决,将使我国国企体

制转轨发生一个质的进步,从一定角度看,它将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

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的路径有哪些?

答:(一)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逻辑,农业曾对工业做出巨大历史贡献,因此,工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回馈、反哺农业,而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又集中体现在为农村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上。

资源耗竭和环境退化要求工业“哺育”农业。随着人口膨胀和工业化进程日益推进,资源耗竭和环境退化日益严重。由于农村耕地和林地遭到城市扩张的侵蚀、工业企业相继在农村落户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向农村转移和排放等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中国环境改善的成果主要由城市居民分享,在此情况下,发展农业已从过去单纯注重其经济意义向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并重的方向转变。作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受益者,无论是城市工商业者还是农村工商业者,都应为促进生态恢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我们认为,可采用农业生态建设基金的形式为农业提供生态投入,这笔资金专项用于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以及生态建设。

(二).通过转移支付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我国由于地理、历史、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是市场造成的,因此,也不能通过市场去解决,而要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来解决。要建立规范、公平的转移支付制度和转移支付程序,防止转移支付中的“跑部钱进”;要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规模,减少其他用于非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规模,对年度补助数额不变且长期固定的项目列入中央对地方体制性补助;要加强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清理交叉、重复的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归并;要建立监督评价体系,着力提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效果。

(三)通过纠正政府错位恢复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性质

我国目前在企业推行的职工医疗和养老保险主要是采取国家出大头,企业出中头,个人出小头的办法,这种做法表面看起来挺合理,但实际上却是不合理的。我国有13亿人口,15-65岁的劳动力9.09亿,比发达国家劳动力总数多3亿,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有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农村需要逐步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大约1.5亿人,这种人口状况决定了我国什么时候都无法完全解决就业问题。按现行的做法,没有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个人和企业上交部分就得全由个人自己承担,这样,就会出现许多人

交不起而无法进入社会保障体系。让企业承担政府职能,政府又拿钱来搞企业,这是政府错位,更何况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正规的企业,它们往往通过各种办法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这些都是不符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的。 因此,政府应该完全承担起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取消医疗和养老保险中职工和企业要承担的那部分费用,这样,不论是就业的,还是失业的或没就业的,都可以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唯有这样,才真正符合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

五、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如何进一步完善之?

答: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成就有: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工作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试行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就踏上了不断完善创新的征途,特别是近年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使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有了跨越式发展。政府绩效评估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效能,建设满意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

随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的深入及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绩效评估改革实践产生的借鉴与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泛开展了政府绩效评估活动,如目标责任制考核、公民评议政府、行政效能评估、第三方评价和欧盟的通用评

估框架(CAF)等,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如目标责任制的典范———青岛模式、综合性的效能建设———福建模式、公民导向的实践———杭州模式、第三方评价政府绩效的开端———甘肃模式等。 近年来政府绩效评估的成就突出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政府绩效评估逐渐由政府本位走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政府绩效评估坚持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价值取向,就是指政府绩效评估必须立足于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需求,评估内容、评估标准和评估指标的设计等都应该从社会公众的立场出发,切实反映社会公众的愿望与利益需求,政府绩效的“终极标准”是公民满意度。

答: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我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提高公务员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认识水平。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进行的好坏与公务员对绩效评估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我国长期的官本位思想使得公务员缺少进取心和忧患意识,一些干部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对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麻木不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些人只想当大官,不想干大事,尽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有的人官僚思想严重,习惯于传统的考评总结方式,不调查、不研究、不创新,这都影响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加强对公务员绩效评估方面的培训,包括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专题培训或者在公务员公共管理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首先,要研究、开发和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指标的建立是绩效评估工作开展的前提,无指标就无所谓评估;其次,评估程序的设计和评估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客观公正和简便易行的原则,如果在评估的初始阶段,就把程序和方法搞得错综复杂,很容易使评估对象不胜其烦或望而却步,最终可能导致评估流于形式,甚至导致评估流产;最后,对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要进行动态管理,即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修改、调整和完善政府绩效指标体系。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只要设计科学,政府绩效评估的一级指标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二级指标稳定的期限相对短一些,三级指标可根据政府管理实践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 政府绩效评估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绩效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三)扩大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使民众和第三部门参与政府评估。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探索让民众和第三部门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低,第三方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独立性不够等。要想人民满意,得让人民群众评议,政府每推行一项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受众就是人民群众,这项

政策实施得好不好,该如何改进,民众最有感知力,也最有发言权。但是,由于政府绩效考评制度尚未全面引入民众参评,或者说民众评估只是点缀,成了一些地方政府作秀的道具,不能对政府官员的仕途进退有实质性影响,这就使得政府绩效考评仍然是自上而下的单一评估。2004年年底,省政府委托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而参与评价的是当地的民营企业,这项由第三方评价政府工作的活动被外界称为“兰州实验”或“甘肃模式”。这是政府取信于民走向成熟的一种尝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sx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