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更新时间:2023-05-29 03: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现代文阅读

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高考现代散文阅读的一般 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 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 的方法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筛 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信息的整合及其表述。

现代文阅读多年来一直是公认的高考中最难把握的部分。 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两点较为主要: 一是文学作品阅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答题既涉及 理解、鉴赏,又涉及表述,训练很难系统适度; 二是命题的文本选用没有客观标准,难易的差异很大, 题目的设置与表述也缺乏科学的规范,设题指向多有不明。结果学生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却拿不到分,导致许多师 生对此采用了“放弃训练、考试撞运”的态度。这不仅影响 高考成绩,更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唯其如此,对 高考散文阅读的认识,在复习中就显得更加重要。

☆考纲解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 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 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 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和人文精神。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考什么?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⒈分析综合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⒉鉴赏评价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⒊探究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词语含义;2.句子含义;3.布局谋篇; 4.归纳内容要点;5.作者观点态度;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

词换成另一个 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 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 (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 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 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 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 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 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 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 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 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 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 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 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 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 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 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 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 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 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 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 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 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 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 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 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 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以 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 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

非,美丑 更加鲜明。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 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 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 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 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 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 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强烈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 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 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 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 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分清层次, 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 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 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 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以否 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 强化作用。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层递:突出特点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 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 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 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 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 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 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 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 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 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 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 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如: A、

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 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 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 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 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 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㈠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 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宁夏卷》第12题: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 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 答案为: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 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 事产生波澜。 《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 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 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广东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 样写有哪些作用?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 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 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 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 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 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 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㈡中间段的作用 《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 (1)_____(2)______。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 “重西湖”。 《安徽卷》第15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 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第15题: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 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 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重庆卷》第16题:(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 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16

题:(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江苏卷》第16题:“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 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 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 作用? 第16题: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 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 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 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17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 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 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 写。 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 是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 具体内容。 答题的思路: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 写到下文(具体内容)。

㈢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 或兼而有之。 《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 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 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 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 激发人们思考。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如四川卷的这道题,这一句 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也就是“看不懂”。其实,“看不 懂”正是道出了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 “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 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 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 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 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 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 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 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sp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