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整理
更新时间:2024-05-08 19: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 1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3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 4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 7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 9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 10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说课稿 ............................................................................... 15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说课稿 ............................................................................... 17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 18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 ............................................... 21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 ............................................... 23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 25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28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第一课时) ......................................................................... 28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第二课时) ......................................................................... 29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 ................................................................... 31
I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
1
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
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
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
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
2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粒子。(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5)1摩尔小麦约含6.02*1023个麦粒。 2.填写下列空白
(1)1molO中约含有 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 个H2SO4; (4)10molNa+中约含有 个Na+;(5)28mol电子中约含有 个电子; (6)1.204*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4、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 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 说学法
3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个性中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性。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程
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那么,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 ℃、101 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积,填好表中空格。(可将学生分为3~4组分别完成。)
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
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① 物质粒子的多少;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3.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 [教师引导]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 L。
[设问]在其他条件下,气体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从而引入气体摩尔体积) 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5.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浓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4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 能力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2)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 “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在下次上课时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
5
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拓展升华
6
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当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 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 B.450mL1.5 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1.5 mol/L氯化钾溶液 D.50mL0.5 mol/L氯化铁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mol/L, 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 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一时间,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下列练习。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收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 “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7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 2.学法指导
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四.说教学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融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8
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2、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 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
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
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1.3、重点 、难点
重点: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
9
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说学法
3.1 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3.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4、说教学程序
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 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做Na2SO4与KCl,BaCl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
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 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CuSO4和NaOH,Na2CO3和HCl的复分解反应,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教材把《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一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
10
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合乎情理(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符合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所以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
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
维的逻辑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
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德育目标: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1.3、重点 、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
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2、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知识有层次结构为基础,通过分析,讲解,让教师的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认识。
11
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提问,讨论达到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4、多层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巩固提高,为此按照上面思路要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完成教学目的,并适时指导学生有关的学习方法,和将采用讲述,讲义等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教学方法,把教师的认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识体系,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 3、说学法
3.1 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发应叫做还原反应。”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2学法指导
通过学情分析我采用的主要是探索引申、分析讨论的教法,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层层推进,所以学生就沿着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特征及其本质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H2还原CuO的这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氢、铜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针对此问题,紧接着提出Na在Cl2中燃烧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顺势引导学生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然后提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分析讲座的学习方法,学生不难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深刻理解,氧化与还原这两个相反的过程总是同时存在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原因是,一种物质失去电子,必定同时在另一种物质得到电子,它们是相反的,又是互相依存的。这样一来,学生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思考分析,突破了重点,提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与物征。另外通过练习掌握了表示电子转移情况的方法后,其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增强记忆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学习方法。 4、说教学程序 4.1 教材处理
(1)分散重点、难点:课时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与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第二课时突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氧化剂、还原剂等十个、五组概念。
(2)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系统概念的建立为主线,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并以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基本概念;同时加以一定量的应用、练习来巩固、深化和发展概念。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
(3)用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知识本身较为抽象复杂,且高一学生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所以学习此内容时会感到困难,而且氧化剂、还原剂等十个、五组概念易混淆,为了方便记忆,
12
由简入深的方法进行记忆。比如说:通过简单的反应(Zn+2HCl==ZnCl2+H2↑)来记忆各个概念。这样就可以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4.2 教学环节的解决办法 (1)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①复习化合价概念,抓住化合价的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通过分析氢气跟氧化铜的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氧失氧、化合价的升降、电子转移一环扣一环地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从而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例如讲氧化剂和还原剂时,应着重说明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夺得电子而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后的生成物叫做还原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让学生认识到氧化剂和还原剂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
③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疑点的解决办法
①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关系: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看具体的而定.
②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只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而不取决于得失电子的多少。得失电子的难易往往可以通过反应的条件和反应的程度加以判断,一般说来,反应条件越容易,反应的程度越剧烈,则得失电子越容易。例如:Na和盐酸反应比Al和盐酸反应剧烈。
③元素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一般常见的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具有还原性;处于最高价的元素具有氧化性;而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通常以一种性质为主。如S、Cl2以氧化性为主。
说明:以上所述解决办法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故下面教学程序将不再重述. 4.3 教学程序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引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请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① 2Mg + O2 = 2MgO (提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学生随意发挥: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②H2 + CuO = Cu + H2O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置换反应、还原
反应)
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
科学家早以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最原始最基础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问②中只属于还原反应吗?否。还属于氧化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统一,不能分开的。知识是有阶段性的,许多概念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提问)③2Na+ Cl2 = 2NaCl 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不是)
13
事实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愕然。)
(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讨论)①②③三个反应的新的共同点,可提示从化合价角度分析。
学生讨论、分析、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新课]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探究)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展开思考、打下伏笔) (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复习)反应H2 + CuO = Cu + H2O 中H2因得氧发生氧化反应,最终H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CuO因失氧发生还原反应,最终Cu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第二课时 (设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性思维)以NaCl 、HCl的形成加以分析。
(结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移)。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为了方便记忆,给出口诀:高失氧,低得还,中间看情况。 (讲述)氧化剂、还原剂概念
要求: 理清五对概念: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为了方便记忆,结合简单的方程式(Zn+2HCl==ZnCl2+H2↑)
和口诀: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
到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充实概念)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联系实际)氧化还原反应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由学生提出观点,相互补充后整理得出)略。
(目的是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5、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14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C+CuO====Cu+CO↑
得氧:C 氧化反应 化合价升高 失电子 失氧:CuO 还原反应 化合价降低 得电子 二、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关系分析与应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说课稿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3、重点 、难点
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
15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三.学法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16
(六)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本节课内容的延伸,而且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讲,它包含了金属化学性质几个重要的化学性质既:金属与酸和水的作用;以及一些特殊的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如,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本课时的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地掌握金属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时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技能目标: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与水的反应)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够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1.3、重点 、难点
重点: 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的反用。
难点:钠与水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因反应比较剧烈,在学生没有实验经验的情况下,我选择的教学方法为,条件允许的话,我就做为演示实验,让同学们根据提前给出的一些提示自己总结出实验现象,并试着做出科学的解释。根据实验现象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17
2. 运用对比的方法:钠能与水反应,那么铁呢,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进行反应。
3. 在铝与氢氧化钠的溶液的反应教学中,也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总结出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学法
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复习初中学习的金属与酸的反应,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表,在氢以前的金属遇到酸时,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提出疑问让同学们思考“金属遇到水会如何呢?”并练联系生活实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游泳到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通过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事例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接着下面进行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对上面的悬疑找到答案。
(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进行演示实验钠与水的反应,在做实验时,提醒学生观察反应时钠所处的部位,形态,钠球的运动和大小的变化情况,周围水雾的产生和发出的响声,以及溶液的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现象,并正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不可以与冷,热水反应,能否与水蒸汽反应呢?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如将铁烧红插入到水中,或将铁粉与水蒸汽在高温下反应等。 引导学生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和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合理设置,最终选择一种装置进行实验。
(四)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这部分仍然采用学生的主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金属不但能与酸反应,而且还有些特殊的金属在不但与酸发生反应,而且还能与碱发生反应。
(五)总结:在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后,要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找出金属的共性。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钠,铝,铁分别与氧气、水反应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差异。还要让学生了解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是所与金属共同具有的性质,而是少数金属的特性。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个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鉴于“物质的量”一章知识难度较大,为了分散难点,也为了围绕着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方程式定量计算中的运用,提炼出运算规律,所以新教材专门编入这一节。
本节教材的显著特点是:
18
1.揭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数量关系——紧扣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配平系数,跟反应微粒个数的比例关系,扩大到微粒集合: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
2.涉及化学反应中多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通过物质的量(n)与质量(m)、摩尔质量(M),标况下气体体积(Vm)及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C)的换算关系等变换公式,形成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系统,所以难度较大。
因此,课文选用了三道例题,各设两问以适当分解其综合性;各例题综合度依次渐增。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这三道例题,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习题的训练力求落实。教学中还要注意强调做题格式的规范。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1.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2.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3.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进行化学
方程式的计算。
2.2 能力目标1.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灵活运用公式计算;
2.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学习,学会分析推导有关化学方
程式系数的计算;
3.通过例题和习题,学会综合分析和逆向思维; 4.通过一题多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2.3情感目标1.通过比较化学量的差异和联系,建立各化学之间的关系网络;
2.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
态度;
3.通过课堂反馈习题,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3.教学重难点: 1.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单位的使用。
3.综合计算题中思维过程及能力的建立。
二、教法: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可适当的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为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三.学法
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枯燥,使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克服懒惰的心理,从被动变为主动,灵活的运用公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教 学 活 动 要 点 ▲回顾初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明了反应物、反应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还根据配平系数明确表示出化学反应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数目(化学计量数γ)的关系。进而可以扩大到表示物质的量的关系: 教 与 学 活 动 建 议 ▲引入新课的途径: ①复习第三章所学几个重要的概念的涵义及换算公式: ②复习初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特别是配平系数表示的意 19
义。 ▲根据化学方程式配平系数的含义,阐明“化学计量数(γ)和“单位为一”的内涵,再扩大到阿伏加德罗常数倍成为mol。左栏各层次的推论,由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例题的研讨:可采用课本的例题,也可将课本例题改为学生自学,另选相对应的题目作补充例题。 ▲例题的处理采用学生“自学——理解——讨论——列式——计算”的方法,也可以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的方法,切忌教师“一言堂” ▲[例题1]思考讨论: ①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怎样写?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②配平系数表示了什么关系? ④如何例出对应比例以求得 n(H2SO4)? ⑤如何根据n(H2SO4)求得 m(H2SO4)? ⑥本题在作题格式上有哪些要注意? 一、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课本例题1](题目略) 二、物质的量浓度及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应用于化学方▲ [例题2]思考讨论: 程式的计算 ①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课本例题2](题目略) ②如何求出m(矿)中MnO2的物质(1)先求出n(MnO2) 的量? ③如何根据n(MnO2)求得n(HCl)?又如何由n(HCl)和C(HCl)求得V[HCl(ag)]? ④如何根据n(MnO2)求n(Cl2)?再由n(Cl2)换算成V(Cl2标况)? 能不能由n(MnO2)直接求V(Cl2)? (计算过程略) 20
(2)再求参加反应的浓盐酸体积V[HCl(ag)]: ▲在解答出[例2] V(Cl2) 后,进一步研讨: ⑤能不能利用HCl+ MnO2 同一个方程式,同时求所需V[HCl(ag)] 和生成的V(Cl2)? (3)又求反应生成的标准状况下Cl2的体积V(Cl2): (以此引出[例题3]) ▲[例题3]思考讨论: ①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课本例题3](题目略) ②能否同时利用n=V?C直接求出 C(NaOH)? ③能否在求出 C(NaOH)的同时,求n(NaClO)? 在同一个化学方程式中同时求两种不同物质有关的量: ④在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列比例时,“上、下”单位有何特点?“左右”单位有何特点?(以此引出小结要点)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归纳小结]讨论:通过例题的计算,同学们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n、M、C、Vm有关数据,有哪些规律性的体会? ▲通过讨论围绕以下几方面应有所收获: 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系数在计算中发挥的作用。 ②运用 化学方程式列比例。 和V(ag)?C = n 将其它物理量与n 进行换算,以n值代入③列比例“上、下单位要一致,左右单位需对应。” ④要养成讲究计算格式的习惯,以[例3]的格式规范计算过程。 板书设计:略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21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上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的了解金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是建立在金属单质性质的基础之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部分电子转变为金属阳离子生成金属化合物,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金属,为以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钠的常见的几种化合物(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的化学性质及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知道什么是焰色反应,并记忆几种常见的化合物的焰色反应所呈现的颜色。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3、重点 、难点
重点: 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碳酸钠和碳酸钠的性质及其差异;焰色反应 。 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的差异性。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本节课的实验和科学探究都比较多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形式来完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一些必须让学生亲身体会得实验,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溶于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的出有关的结论,体验实验的作用。 正确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和阅读材料,找出图画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三.学法
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通过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学习了金属钠,那么我们所知道的金属钠的化合物有哪些? 同学们经过思考会回答出前面学过的有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回忆这些化合物的颜色和状态。回忆初中阶段学过的氧化钙与水反应的方程式,模仿次方程式写出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那么过氧化钠的呢?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否合氧化钠一样呢?为了验证这一疑问,提出做一个演示实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在做这个实验时,给同学们提出几个值得注意和观察的地方。1.实验放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2.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会有什么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引导学生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通过常识的引入:过氧化钠可以作为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来讲解其原理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22
(二)通过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二者的水溶液性质的异同,以及他们的热稳定性。
(三)通过演示实验,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焰色反应以及焰色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小结。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上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的了解金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是建立在金属单质性质的基础之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部分电子转变为金属阳离子生成金属化合物,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金属,为以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打下基础。本节教材主要学习Al2O3、 Al(OH)3和 KAl(SO4)2的性质。学习Al2O3、Al(OH)3的性质时,主要突出他们的两性。本节课比较适合采用理论推测、实验探究、验证等方法进行教学。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Al2O3、Al(OH)3的性质,掌握Al2O3、Al(OH)3与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了解明矾的性质和用途。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3、重点 、难点
重点: Al2O3、Al(OH)3的两性
难点: Al2O3、Al(OH)3与碱的反应。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教学过程中拟采用理论推测、实验探究、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等方法进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我认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通过推测物质的性质,然后通过实验给以验证,再进行归纳、总结,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也能比较快捷地突破Al2O3、Al(OH)3与碱反应这一教学难点。关键的问题是实验操作的准确。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归纳出物质的性质。1、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验;
2、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通过这些方式组织教学,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和合
23
作学习的习惯,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 三.学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来获取知识,完成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学习中要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 四、教学过程
课题:铝的主要化合物 [教学思路]
铝在原素周期表中的位置——Al2O3的性质——Al(OH)3的性质——KAl(SO4)2
——铝盐的用途——拓展——小结——巩固练习
1、氧化铝的性质(约需9分钟左右)
Al2O3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物,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认识它的物理性质;再通过探究实验——即:Al2O3中加盐酸,Al2O3加NaOH溶液,Al2O3中加入NH3·H2O学习它的化学性质。Al2O3的两性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里只是用几个探究实验来进行验证。
最后要求学生得出Al2O3的性质。学生通过观察,加上教师的引导,实验得出Al2O3的性质。
2、氢氧化铝的性质(约需18分钟) 通过探究实验二:Al(OH)3加盐酸;Al(OH)3加NaOH溶液,Al(OH)3加NH3·H2O,观察Al(OH)3是否溶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
Al(OH)3在学生的思维中就是碱,那么它能够与NaOH反应,很多学生就有点想不通了,那么教师在这里就应着重通过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来分析:Al(OH)3是一种弱电解质,它电离时生成的H+和OH-都很少,当向Al(OH)3里加酸时,H+立即与溶液里少量的OH-起反应生成水,这就会使Al(OH)3按碱式电离,使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使Al(OH)3不断地溶解;当向Al(OH)3里加入碱时:OH-立即与溶液中少量的H+起反应生成水,这样就会使Al(OH)3按酸式电离,使平衡向左移动。同样,Al(OH)3也就不断地渗解了。只要学生掌握了,那么Al(OH)3与酸、碱反应的化学程式的书写就变得简单了。(H2O+AlO2-+H+
Al(OH)3
Al3++3OH),Al(OH)3 )
另外,Al(OH)3的化学性质是这节课的重点,在此,老师有必要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再做一个补充实验:在NaAlO2中溶液中加入盐酸或CO2,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写出化学方程式。
2AlO2-+CO2+3H2O=2Al(OH)3↓+CO32- AlO2-+CO2+2H2O=Al(OH)3↓+HCO3- AlO2-+H++H2O=Al(OH)3↓ AlO2-+4H+=Al3++2H2O
3、硫酸铝钾——(约3分钟)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学习
24
KAl(SO4)2,只要求学生了解其物理性质和KAl(SO4)2在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即可。
4、知识拓展(约3分钟) 5、教师小结(约3分钟)
教师在学习完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小结 6、巩固练习(约9分钟)
通过2道练习题来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三、铝的重要化合物 1、氧化铝——Al2O3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两性氧化物 2、氢氧化铝——Al(OH)3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H2O+AlO2-+H+
Al(OH)3
Al3++3OH-
酸式电离 碱式电离 Al(OH)3+ OH-=AlO2-+2H2O
2AlO2-+CO2+3H2O=2Al(OH)3↓+CO32- AlO2-+CO2+ 2H2O=Al(OH)3↓+HCO3- 3、硫酸铝钾——KAl(SO4)2 KAl(SO4)2=K++Al3++2SO42- 明矾——KAl(SO4)2·12H2O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以钢铁、铜合金为例,认识合金的性能及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的方法。
3..通过介绍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重要作用和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合金的特性
2.合金材料的应用与材料的选择 难点:金属材料的选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从材料的发展史和今天的高科技材料简 介导入 知识回1.金属材料包括哪些? 顾 2.什么是合金?合金有哪些特性? 25
新 知 学 习 学习交流 知识导入 归纳整理 学习交流 过渡 试列举我们生活周围的用品有哪些是金属材料制成的。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是金属?哪些是合金? 一.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 合金的特性 阅读:教材P55 (1)合金的熔点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熔点都低 (2)合金的硬度和强度比纯金属的大,合金的密度较小 (3)合金具有不同成分金属的特殊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 硬铝是Al、Cu、Mg、Si的合金,它可以用来作制造飞机的材料,与同学交流一下,这种合金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它的主要成分是Al,为什么不可以直接用Al来制造飞机? 合金材料分为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 材料,其中钢铁是最重要的黑色金属材料,而铜合金是人类使用最早的有色金属。 1.铜合金 (1)人类对金属认识的早晚与该金属的阅读:教材P55—56 性质有什么关系? (2)铜合金的种类有哪些? 列举铜合金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应用? 2.钢 钢和铁有什么区别? 铁是如何炼成钢的? 碳素钢 低碳钢 中碳钢 高碳钢 组成 元素 含碳 量 性能 用途 合金的性质与成分有什么关系?合金中元素含量的多少对合金的性质有何影响? 3.铝合金 知识导入 学习探究 学习交流 知识导入 复习回顾 归纳整理 钢 阅读:教材P56 合金钢 结合铁合金的组成和性能讨论回答 学习探究 知识导入 学习交流 说说你所知道的铝合金有哪些用途?有哪些优良的性能? 26
思考交流 应用 实践 铝合金的用途非常广泛,但人类用铝的历史却很晚,为什么? 铝制器具不能用来盛放醋、酸梅汤和碱水等物质。如果盛放这些物质的话,铝制器具就容易被腐蚀。请你尝试分析其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并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知识导入 学习交流 4.金和银 应用 实践 知识导入 活动天地 归纳整理 金、银、铜、铁、锡合称“五金”,而金、银、铜则更是金属家族中的贵族,它们曾做过货币,又被制作成高贵的装饰品,同时,金牌、银牌、铜牌又是对胜利者的奖赏。试分析它们受宠的理由。 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不能用于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 ) A.测定密度 B.放入硝酸中 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 二. 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指导学生带着“如何选用材料”的任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市场调查,同时完成教材提供的“实践活动”任务。 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实践体会,上一次汇报课。总结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27
板书设计 一. 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 合金的特性 :(1)硬度 (2)熔点 1.铜合金 (1) 青铜:Cu Sn Pb (2) 黄铜:Cu Zn Sn Pb Al (3) 白铜:Cu Ni Zn Mn 2.钢 碳素钢 钢 合金钢 铁合金 生铁 二.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中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安排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是常见的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 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 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率,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础。故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好本节课,能使学生认识到常见无机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二氧化硅的一些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对硅酸的物理化学性质有个初步了解。
(2)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认识硅的化合物的广泛用途,体会化学的创造性与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2)难点: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二.说教法
采用对比法,联系二氧化碳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介绍二氧化硅等新知识。 联系和对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比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8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引导和启发学生把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的都是酸性氧化物这一特点加以比较,把它们的性质都罗列出来。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由于讲课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对整个世界充满着好奇。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把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对课堂知识的学习上。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回忆旧的类似知识,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多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化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1.课的引入: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地壳中哪种非金属元素含量最多?”,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接着继续问,“那么非金属元素中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是哪种元素呢?”来引出硅这个主角。
2.从硅的原子结构上对其作个大概的介绍。指出硅是一种亲氧的元素,从而引出了二氧化硅和硅酸。
3.课堂上让同学们尽情讨论已经收集好的二氧化硅的广泛用途。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播放一些有关的实物,照片或录像,增强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从这些实例来总结出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如质硬,不溶于水,熔点高,硬度大等。并且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引出除氢氟酸外,一般不与其他的酸反应。
4.启发学生根据SIO2,CO2都是酸性氧化物这一特点,把它们的性质一一列出来,加以比较,然后引导学生从SIO2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出发,认识SIO2不与水反应及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对硅酸的教学:通过演示实验,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4-1,根据实验现象写出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说明实验中产生的透明的凝胶既为硅酸溶胶。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演示硅胶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的所用到的情景。让同学们总结其性质,和作用。
6. 对本节课做个小结。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第二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中第二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这节课安排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是常见的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 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 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率,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础。故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好本节课,能使学生认识到常见无机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9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硅酸盐,硅的存在与性质 ; 通过对硅酸盐工业产品的了解,感受硅酸盐矿物的应用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的密切关系。
(2)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认识硅的化合物的广泛用途,体会化学的创造性与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2)难点: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二.说教法
采用对比法,联系二氧化碳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介绍二氧化硅等新知识。 联系和对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比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引导和启发学生把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的都是酸性氧化物这一特点加以比较,把它们的性质都罗列出来。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由于讲课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对整个世界充满着好奇。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把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对课堂知识的学习上。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回忆旧的类似知识,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多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化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1.课的引入: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地壳中哪种非金属元素含量最多?”,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接着继续问,“那么非金属元素中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是哪种元素呢?”来引出硅这个主角。
2.从硅的原子结构上对其作个大概的介绍。指出硅是一种亲氧的元素,从而引出了二氧化硅和硅酸。
3.课堂上让同学们尽情讨论已经收集好的二氧化硅的广泛用途。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播放一些有关的实物,照片或录像,增强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从这些实例来总结出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如质硬,不溶于水,熔点高,硬度大等。并且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引出除氢氟酸外,一般不与其他的酸反应。 4.启发学生根据SIO2,CO2都是酸性氧化物这一特点,把它们的性质一一列出来,加以比较,然后引导学生从SIO2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出发,认识SIO2不与水反应及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对硅酸的教学:通过演示实验,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4-1,根据实验现象写出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说明实验中产生的透明的凝胶既为硅酸溶胶。通过多媒
30
体向同学们演示硅胶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的所用到的情景。让同学们总结其性质,和作用。
6. 对本节课做个小结。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 氯中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前一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延伸,共同完成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一主题的学习,又是以后学习无素周期律的基础,所以本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氯气是典型的非金属,本节学习化学特有的科学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影响其存在制备和应用”,对以后研究其它非金属及其分合物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氯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②掌握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的金属化合,氢气在氯气中的
燃烧,氯气与水以及碱的反应
(2)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并完成实验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舍勤的成就和遗憾,体会质疑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品质。
②经历人类认识燃烧的三个阶段,体会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③关注氯气泄漏事件,能够对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
的判断。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2)难点:氯气与水反应,氯气与NaOH,Ca(OH)2溶液反应 二.说教法
本人充分挖掘教材的化学史料,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辅以启发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使所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迁移性能。
三. 说学法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在第二章中学生对分类法已有所了解,本节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并以新的知识为载体,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充分利用实验,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非金属性质的印象,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教
31
学的问题性和探究性。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课的引入:通过提问学生“前世生在海洋中,练得一身晶莹,三餐离它不行,遇水无影无踪”是说得什么物质?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指出氯元素是一种重要的成盐元素。
2.让同学们阅读科学史话,并总结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首先,氯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与大多数的金属化合物化合。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学习过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试着写出氯气与一些常见的金属反应时的化学方程式。
4. Cl2不但能与金属反应,它还可以与非金属反应,过渡到通过演示实验H2在Cl2中的燃烧,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试着写出化学方程式,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烧的本质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燃烧有一个新的认识,即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32
正在阅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整理05-08
城镇建设百日会战动员会上的讲话04-12
学校拟对2015届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张小莉等4976名学生授予01-06
蒙冤之后作文400字07-12
朗文国际英语教程2(side by side2)unit5 SBS2 Unit 508-29
语文基础知识—修辞手法的判定及作用03-30
听教育专家常作印老师讲座有感12-04
百日安全生产活动实施方案11-1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高中化学
- 人教
- 必修
- 整理
- 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8课《有趣的生肖邮票》教案人美版
-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
- 富源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 评审书
- 放射性矿石
- 晋西实习报告
- 外脚手架无塔吊拆除专项方案
- 浅谈新形势下路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初中物理: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
- 中国温湿度传感器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图文
-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 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 9unit1-6翻译句子
- 言语交际学论文
- 2011年证券交易 重点
- 困境与根源: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实考察(1)论文_困境与根源:我国
- 我的unity面试题
- 最悲催的十个风投案例:多干正事,别玩概念
- 2011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
- 2017~2018学年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单元测试(B卷)
- 电子密码锁电路程序设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