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观察种子的结构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06 15: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观察种子的结构

一、使用教材

《观察种子的结构》一实验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是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的重要基础。 二、实验器材

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培养皿、碘液、雪豆种子、煮熟的初期萌发的玉米种子(创新)、豌豆阶段性萌发装置(创新)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一) 实验材料和装置的改进:就地取材,删繁就简

以煮熟的初期萌发的玉米种子来代替书中观察效果不够好的生玉米种子。且一半以上的实验材料均来自于学生的收集。还充分整合了学校现有资源,设计了豌豆阶段性萌发装置,方便学生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感知种子顽强生命力。 (二) 实验条件的改善:适应季节,贴近当地

用家用酸奶机萌发种子,起恒温的作用,可加速种子的萌发。煮熟种子以方便胚与胚乳的分离。在萌发种子时采用豌豆种子。因为讲课时正值初冬,正好播种豌豆种子萌发效果好,且萌发时间短。并且成都当地也方便在花鸟市场购买到如上的材料。 (三) 实验过程的优化:实事求是,追根究底

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索活动。一切都强调实事求是,过程中学生按书本操作看不清楚实验材料结构,于是想办法创新新材料煮熟初期萌发玉米种子的解剖及观察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更多参与体验。

(四) 实验数据及效果呈现:任务引导,自主表达

用任务导学案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概念建构及自我表达。观察到的现象会实事求是地绘制于导学案上面,进行投影观察。学生还可以用平板技术和未来课堂软件与教师进行

充分的师生和生生的交互。

(五) 实验学习方法:前置体验,未来课堂 (六) 实验教学方法:生成建构,技术辅助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一)实验原理:

本实验使用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实验原理,强调学生在自主解剖和观察中认清各结构,并能意识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而在鉴定胚乳和子叶的成分时,也采用了“淀粉遇碘变蓝”的化学原理。 (二)实验设计思路:

图1

要设计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要先对学生学情有充分的了解。七年级新生思维活跃,天性好动,专注时间短,我校为示范校,学生对知识有更高阶需求,且善于使用信息技术,而成都当地还有非常丰富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资源。老师“教”的依据还来自于课程标准。为实现课标要求,我进一步确立了“以前置性学习来辅助实验概念建构”的核心理念。我还参考了国内外其他各版本教材,我最终确定了我的实验教学总思路。学生在课前充分体验前置性家庭小实验,唤起生活感悟。在课中利用前置学习素材进行创新实验。在课后延展实验内涵,让普通的实验课得到“从术到道”的提升。

图2

五、实验教学目标(三维一体)

(一)通过收集种子,了解种子形态、大小和颜色;

(二)通过解剖观察和初期萌发种子,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建构种子萌发的概念; (三)提升实验及合作能力,激发生命感悟和环保意识。 六、实验教学内容

单子叶植物及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精心设计了“为世界带来一抹绿”前置体验活动,以微课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实验——收集种子和萌发种子。在课堂之初让学生展示带来的实物,以此引入课题。这个活动效果很好,同学们的想法千奇百怪,从各处搜集了很多奇特的种子。体现了学生无穷无尽的智慧和生机。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实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特别多的疑问。提的最多的是关于种子结构的问题。而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教师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信息,作假设。 (二)初步实验:

在初步实验环节,我设计了五个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概念建构。首先是制定

实验计划,以侦探帮帮忙的趣味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挑战性阅读。还让学生学会了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这一步,我以导学单给出了顺序及安全的指导,引导却不限制学生。此实验过程中,教师直播优秀学生的实验过程,并且未来课堂软件可以即使反馈出学生完成情况,充分交互。学生能很清晰地看清大豆种子的结构并作图,但却无法画出玉米种子的完整结构。按照书本上的操作学生发现,玉米种子胚的内部结构根本看不清楚。一方面由于生玉米种子胚的结构不易剥离,且胚的结构太微小,观察不明显。

图3

(三)深度质疑:

看不清就要想办法看清楚。这是实验材料最大的创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清胚的结构。于是进一步制定实验计划。由生活中啃玉米棒子的场景受到启发,啃过的玉米棒子上总有些白粒,这就是种子的胚。学生意识到煮熟的种子胚很容易脱离。又启发如何放大胚的结构?学生恍然大悟,萌发就是在放大结构!于是再看创新材料,煮熟的初期萌发玉米种子。这是教材方案与改进方案的效果对比图。我们可用酸奶机代替恒温箱,玉米种子更易萌发。学生终于看清了结构,又参考教材和教室网络归纳分析,建构出本节课最重要的概念。

图4

(四)延展提升:

学生观看种子萌发视频并且体验萌发过程,会发现,书上关于种子萌发的实验也有一些缺点,“不易观察,效果不明显,材料不应季,操作细节模糊”。于是我和学生决定一起创造了一种更立体的展示装置。通过我们在课下探究,最终做出了豌豆阶段性萌发装置。我们尝试了不同基质对萌发效果的影响。草炭土易粉渣,沙石营养少,珍珠岩不吸水且不易对比。还是学生从花鸟市场淘来了这种水草泥,它不浑水,不粉化,营养足,透水好。它还是黑色,与根的颜色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易观察。我们还探究了不同种子的萌发效果,发现豌豆种子效果最佳。讲这节课正值初冬,正好播种豌豆,效果明显,且萌发时间短。制作萌发装置时还应注意,种子要提前泡发,每隔一天种下一粒,胚根朝下才能萌发整齐,还需要适宜条件。转动瓶身,即可观测不同阶段变化。实验的最后,学生们生动意识到种子的生命力,当时城市雾霾很重,于是提倡保护环境的精神。

图5

八、实验效果评价

这节实验课,取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整合了现有的实验资源。培养学生能力,提升生物学核心素养!而对实验的不断创新和探索,也极大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是力。我相信,一节好的实验课,也会像一颗求知欲的种子,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学习也一定可以真正发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s7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