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蹄部保健基本常识1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23 13:03:01 阅读量: 自然科学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奶牛蹄部保健基本常识(1)-蹄部概述

2015-05-15

跛行概述

何筠 (翼鲲中国) 張廷青博士 (GEA牧场科技部)

注:1. 本文由翼鲲中国技术部翻译,由张廷青博士结合自身多年奶牛养殖经验修改及校对 2. 本文长期连载,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翼鲲中国官方微信。

就奶牛养殖业而言,全球专家公认繁殖障碍、乳房炎和蹄病这三类疾患是影响奶牛场经济效益的大敌。自然,我国也不例外。系列讲座“如何做好奶牛群体繁殖工作?”总共撰写了52篇,基本回答了如何解决繁殖障碍这一棘手问题,但该讲座并未结束,将来还会不定期继续补充在这一领域内的相关科学技术进展和有效现场防治措施。至于乳房炎防治,由于挤奶系统功能是否正常与乳房炎发病率高低(包括体细胞数多寡)密切相关,同时相比较发达国家奶牛场临床兽医实战技能,我国大多数奶牛场临床兽医并不熟悉如何监测挤奶系统功能是否正常。鉴此,GEA藉助荷斯坦杂志平台,专门开辟了“原奶质量管控:挤奶系统基本常识”系列讲座,拟计划用一年半时间普及这方面专业知识。谈及令人头疼的蹄病防治,我国兽医界名满华夏的前辈如齐长明教授、王春敖教授和肖定汉老师均对此付出过艰巨努力和辛勤汗水,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并出版了相关著作。我国奶牛养殖界现场杰出领军人物如杨库、李锡智、陈亮等等,也积累了许多因地制宜适合中国国情相当成功的防治手段。特别值得赞赏的是艾格威公司:多年来长期坚持为自己的广大客户免费修蹄,极大推动了我国奶牛养殖界各奶牛场对修蹄工作的重视。上述种种,奠定了我国奶牛养殖业蹄病防治工作的初步基础。 2014年春,翼鲲中国将其业务拓展至中国奶牛养殖业,积极引进智能化蹄浴系统和相关技术,并无偿在宁夏玖加玖奶牛场首先试用,取得良好效果。这无疑对既往诸多陈旧蹄浴方式以及这些陈旧方式衍连的生态环境破坏是一桩意义深远、雪中送炭似的革命!不过,虽然智能化蹄浴系统和相关技术是有效防治蹄病的一件利器,但却不是万能之剑,因为蹄病的发生乃是多因子造成的。有鉴于此,为有的放矢和更好地推广应用智能化蹄浴系统和相关技术,翼鲲中国专门成立了国外奶牛蹄病防治技术编译组,尝试采用连载方式向大家介绍奶牛蹄部保健基本常识(不涉及蹄部以上部位),本文即是我们连载稿件的初次试笔。

一、奶牛为什么会发生跛行?

奶牛绝大数跛行归因于蹄部(图1),源于蹄部以上部位的跛行主要与机械性损伤有关,我们连载文章将暂不予论述。 图1. 奶牛90%的跛行源于蹄部病变

那么,造成奶牛蹄部病变的原因又有哪些呢?我们在此简括如下: 1. 奶牛活动区的地表过于坚硬、潮湿或粗糙;

2. 牛舍憩息环境差,造成奶牛长时间站立,减少了躺卧时间; 3. 牛舍粪污未及时清理,导致牛蹄长时间浸泡其中; 4. 日粮配方和饲喂方式不当,造成瘤胃酸中毒; 5. 牛舍地表过于光滑; 6. 诊断延误而未能适时治疗; 7. 修蹄技术较差; 8. 修蹄时机选择不当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在此不一一列举。由于跛行是奶牛养殖业常见的疾患,西方奶牛临床学家常使用流行病学术语“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和“发病率(Incidence Rate)”来描述。但中文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实际上很难从字面区分及解释清楚其准确含义,必须对照英文原意才能搞懂。因此,建议同道们不妨将“患病率”理解为“罹患率”,此处指跛行发生的概率;而将“发病率”则理解为“新发率”,此处指某段时间新跛行病例的发生频率。我在拜访全国各地奶牛场涉及到乳房炎防治措施时,常要求努力将月临床乳房炎发

病率降至1.5%以下,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将每月新临床乳房炎病例(同一头牛发生两次应按两次新病例计算)的发生频率降至1.5%以下,用这个例子也许能够帮助同道们更好地理解“新发率”。目前北美奶牛养殖业跛行“罹患率”大概在25%以上,普遍认可应全力降至10%以下才可保证奶牛场最基本的效益。据统计,北美奶牛养殖业跛行“新发率”由22%至51%不等,随季节变化(夏季低而冬季高)和生理状态改变(泌乳期高但干奶期低)而波动。我国杨库领导下的东营澳亚奶牛养殖集团(约2万头泌乳牛)跛行“罹患率”多年不高于6%;而内蒙巴彦淖尔地区的圣牧高科奶牛养殖集团(约3万头泌乳牛)跛行“罹患率”估计在1%上下,该集团如此低的跛行“罹患率”显然得益于当地干燥的气候和柔软的沙漠地表。不过,我国大多数奶牛场的跛行“罹患率”应该会高于北美。

一、 跛行会造成哪些损失?

跛行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跛行本身带来的直接影响,而非治疗成本,基本可归纳如下几方面:

1. 产奶量减少,奶牛跛行在整个哺乳期可造成近20%的产量损失。蹄部疼痛使奶牛采食时间显著缩短,大部分时间卧地不起。如果不采食,奶牛就无法产奶和保持良好的体况。这样的奶牛会顺理成章因低产而被淘汰。据英国的调查显示,出售给屠宰场的跛行奶牛的肉用价值只相当于因其他原因而出售的奶牛价值的一半。

2. 繁殖性能降低,研究表明,跛行能导致产犊间隔延长33天。 3. 弃奶。 4. 护理费用。

5. 高被动淘汰率,根据美国国家动物健康监测系统(NAHMS)数据显示,15%过早淘汰出售的奶牛是由跛行直接造成的。另外,美国国家奶牛群体改良计划(DHI)记录亦显示,跛行是造成奶牛主动淘汰和被动淘汰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繁殖障碍和乳房炎。

如果对跛行造成的经济损失进一步分类,那么蹄底溃疡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白线病和蹄底脓肿;再其次就是趾间皮炎和腐蹄病。

假如以现金方式和“年新发率”来表示各类疾病对奶牛养殖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则可明显发见跛行所致经济损失最高(表1红线所示;美国康奈尔大学C. Guard数据)。 表1. 各类疾病对奶牛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以人民币计算)

一、 为什么饲养管理不当会造成跛行?

业已了解饲养管理不当与跛行“罹患率”和“新发率”两者高低均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对泌乳牛,为追求产奶量高,常促使其尽量采食,同时努力避免消化功能紊乱和代谢性疾病发生。这就需要注意日粮配方合理、TMR混制均匀和投喂到位。泌乳牛产量越高,其对饲养管理的要求就越苛刻,同时导致犯错误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这些错误可能诱发瘤胃酸中毒,被认为是造成跛行最重要的发病原因。

瘤胃酸中毒的特点是瘤胃pH值低(pH值低于5.6;正常应为6.0?6.8)。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或称慢性)两类。急性瘤胃酸中毒的临床症状特点是:腹胀、腹泻、脱水,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inal Acidosis;SARA)的临床症状特点是:瘤胃pH值长时间徘徊在5.6的临界值或更低。与急性瘤胃酸中毒的明显症状不同的是,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患牛常表现出间歇性地采食量下降、反刍次数减少和轻度至中度腹泻(图2)。泌乳牛群中亚急性瘤胃酸中毒非常普遍,但只有少数患牛会呈现明显反常,如蹄叶炎导致的跛行、过度消瘦、偶发性鼻出血(后腔静脉血栓症;图3),以及不明原因的高淘汰率。此外,乳脂倒挂(乳脂率比乳蛋白率低0.2)也是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重要指证之一。

图2.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常见腹泻:注意左侧粪便性状稀薄;但右侧是正常粪便形状。

图3.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所致的后腔静脉血栓症。

影响瘤胃pH值的因素包括: 1. 精粗比例。

精粗比例是奶牛饲喂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日粮粗饲料含量高有助于刺激唾液分泌,而唾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如碳酸氢盐,故能提高瘤胃pH值,从而维持瘤胃pH值在6以上。瘤胃酸中毒最常见的原因莫过于饲喂太多精料(高度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或饲喂太少富含有效纤维的饲料,抑或两者兼具。高度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糖类和果胶,常统称为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淀粉经由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微生物蛋白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未在瘤胃发酵的淀粉则在小肠和大肠内消化。果胶多蕴含在柑橘类果肉和甜菜渣中,极易发酵,但与淀粉不同的是,果胶发酵率随着瘤胃pH值的降低而降低,这对稳定瘤胃内环境起着积极作用。糖类可高度发酵,能在瘤胃内快速完全消化。奶牛日粮中的青绿饲料、糖蜜和新鲜柑橘渣均是糖类的主要来源。

有效纤维(或长纤维)主要来源于粗饲料,是奶牛日粮中的必需成分,主要功能有三: 1) 刺激咀嚼和唾液缓冲物的分泌;

2) 形成网罗食物颗粒的瘤胃草团,促进消化; 3) 高度可消化粗饲料是瘤胃微生物的重要能量来源。 2. 饲料物理形态。

研磨、制粒、切碎或在TMR搅拌车中充分混合都可以调整饲料颗粒大小。如果饲料颗粒过小,则不能形成瘤胃草团,将会降低纤维消化率和瘤胃pH值。唾液分泌量也会因反刍频率降低而减少。奶牛每天需花费超过8小时进行咀嚼,以产生足够唾液量。此外,在牛群休息时,应至少有60%以上的牛只在反刍咀嚼。如果精饲料研磨过细,淀粉充分暴露,将会增加淀粉瘤胃微生物的发酵比例,使丙酸和乳酸增加,从而降低瘤胃pH值,造成乳脂率减低、乳蛋白率升高,并减少产奶量。蒸汽压片玉米、制粒或研磨谷物将破坏淀粉颗粒,虽能提高其在瘤胃中的消化率和促进瘤胃微生物生长,但也会增加瘤胃酸中毒的风险。 3. 采食量。

当日粮中含有大量可发酵碳水化合物时,如增加采食量,将会提供更多可供瘤胃微生物分解发酵的底物,导致瘤胃pH值降低。虽然与之相应所产生的唾液量也会增加,但相对于更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r9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