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古城景区古整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商业计划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02 02: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绝密

精品项目咨询

1

内部

目录

第1章 概 述…………………………………………………………5 1.1 项目名称与编制单位 5 1.1.1 项目名称……………………………………………………………………………….5 1.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5 1.2 编制依据……………………………………………………………………………………….5 1.3 报告编制范围………………………………………………………………………………..6 1.4 项目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建设目标…………………………………………………….. … 3 1.5 结论及建议………………………………………………………………….……4 1.6 结论与建议…………………………………………………………………….……7 第2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9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9 2.2 项目背景……………………………………………………………………………………..10 2.3 建设的必要性………………………………………………………………………………11 第3 章旅游资源评价………………………………………………………………….13 3.1 旅游资源类型及其分布…………………………………………………………………..13 第4章 客源市场条件与旅游规模预测………………………………………………..15 4.1 国内市场………………………………………………………………………………….15 4.1.1 市场规模………………………………………………………………………..15 4.1.2 出游方式和出游目的……………………………………………………………….15 4.2 海外市场…………………………………………………………………………………….16 4.3 市场分析…………………………………………………………………………………….16 4.4 SWOT分析……………………………………………………………………………..17 4.4.1 优势……………………………………………………………………………….17 4.4.2 劣势………………………………………………………………………….17 4.4.3 机遇………………………………………………………………………………….18 4.4.4 威胁……………………………………………………………………………….19 4.5 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预测……………………………………………………………20 4.5.1 环境容量预测…………………………………………………………………20 4.5.2 日接待规模………………………………………………………………………21 第5章 场地以及建设条件…………………………………………………………………22 5.1 建设场地……………………………………………………………………………………22 5.2 建设条件………………………………………………………………………………22

2

5.2.1 历史沿革…………………………………………………………………………..22 5.2.2地理区位…………………………………………………………………………….23 5.2.3 资源概况……………………………………………………………………………23 5.2.4 自然条件……………………………………………………………………………25 5.2.5 民俗风情……………………………………………………………………25 5.2.6 动植物概况……………………………………………………………………….27 5.2.7 基础设施建设概况………………………………………………………………27 5.2.8 人口及社会经济概况………………………………………………………..28 5.2.9 旅游资源……………………………………………………………………………29 5.2.10 对外开放………………………………………………………………………30

5.2.11政府政策指引…………………………………………………… 30 5.2.11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思想及改善的措施………………………………… 32 第6章 项目建设区总体开发战略………………………………………………………….. 33 6.1总体发展战略……………………………………………………………………………33 6.1.2总体发展目标……………………………………………………………………33 6.2 定性定位…………………………………………………………………………………….34 6.2.1 定性……………………………………………………………34 6.2.2 定位………………………………………………………………………………..34 6.3 总体布局及结构……………………………………………………………………………34 6.3.1 总体布局原则………………………………………………………………34 6.3.2 总体策略………………………………………………………………………35 6.3.3 总体构思…………………………………………………………………………..35 6.3.4 设计元素提取……………………………………………………………………36 第7章 总体规划方案…………………………………………………………………………39 7.1 功能分区…………………………………………………………………………………….39 7.2 规划方案…………………………………………………………………………………….39 7.2.1景观工程规划原则…………………………………………………………………….39 7.2.2古城墙周围绿化…………………………………………………………………….39 7.2.3天启门的重建……………………………………………………………….39 7.2.4停车场设计……………………………………………………………….40 7.2.5三星级厕所…………………………………………………………………….40 第8章 基础设施的工程的规划………………………………………………………..... 41 8.1给水排水设计说明……………………………………………………………………...........41

3

8.1.1设计依据…………………………………………………………………………....41 8.1.2设计内容……………………………………………………………………........41 8.1.3室外排水设计……………………………………………………………………........41 8.1.4建筑排水设计……………………………………………………………………........42 8.2电力电讯工程规划……………………………………………………………………........43 8.2.1技术标准……………………………………………………………………........43 8.2.2设计范围………………………………………………………………………........43 8.2.3配电及照明系统………………………………………………………………........43 8.2.4防雷保护及接地系统…………………………………………………………........44 8.2.5通信系统………………………………………………………………………........44 8.2.6有线电视系统………………………………………………………………........44 8.2.7监控系统………………………………………………………………………........44 8.2.8背景音乐广播系统……………………………………………………………........45 8.2.9停车场微机管理系统…………………………………………………………........45 8.2.10电气节能…………………………………………………………………........45 第9章 环境影响评价……………………………………………………………………........46 9.1环境概况………………………………………………………………………........46 9.2主要环境问题和产生的原因………………………………………………………........46 9.3环境目标………………………………………………………………………………........46 9.4环境影响标示…………………………………………………………………………........46 第10章 环境保护规划……………………………………………………………........48 10.1环境保护目标……………………………………………………………………........48 10.1.1总体目标………………………………………………………………………........48 10.1.2具体目标………………………………………………………………........48 10.2环境保护规划………………………………………………………………........48 10.2.1污染源的控制……………………………………………………………........48 10.2.2环卫设施规划……………………………………………………………........49 10.2.3历史文化保护规划…………………………………………………………........50 第11章 项目管理……………………………………………………………………........51 11.1建设项目管理………………………………………………………………........51 11.1.1景区开发领导小组……………………………………………………………........51

4

11.1.2经营机构………………………………………………………………........51 11.2项目实施管理…………………………………………………………………........52 第12章 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53 12.1建设工程……………………………………………………………………........53 第13章项目目实施进度…………………………………………………………………........54 13.1编制原则…………………………………………………………………………........54 13.2实施条件……………………………………………………………………........54 13.3实施进度安排…………………………………………………………………........54 第14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5 14.1投资估算依据……………………………………………………………………........55 14.2投资估算方法………………………………………………………………………........55 14.3投资估算说明……………………………………………………………………........55 14.4资金来源及筹措……………………………………………………………………........56 14.5投资估算表(见附表)………………………………………………………........56 第15章 项目建设的社会、环境效益评价…………………………………………………........61 15.1景区开发的社会评价…………………………………………………………........61 15.2景区环境效益评价…………………………………………………………………........61 第16章 结论和存在问题…………………………………………………………........62 16.1结论意见…………………………………………………………………………........62 16.2存在的问题和建议…………………………………………………………........62

5

第1章 概 述

1.1项目名称与编制单位

1.1.1项目名称

贵德古城景区古整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咨询证书:13320070002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建】城规外(2008010) 1.2编制依据

1.国家法律

《中华人民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 2、国家规范

《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1983)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

6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旅游而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3、地方法规

《青海省贵德县县城总体规划》(2000) 《青海省贵德县旅游发展规划》(2008)

《青海省贵德县文化观光旅游片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7) 《青海省贵德县文化观光旅游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06) 4、其他

《贵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十五”计划》 1.3报告编制范围

(1)建设项目背景和必要性分析; (2)贵德县当地旅游资源评价; (3)市场条件预测与分析: (4)项目总体设计及相关经济分析 1.4 项目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建设目标: 1.4.1 建设项目的主要问题

(1)旅游人数多,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不完善是贵德古城现在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体现在旅游观光车辆停放混乱,没有特定的停放地点;其他一些基础性的设施缺乏,如公侧等。

(2)古城墙周围绿化面积少,且缺乏保护

古城周围现在除一排白杨树以外暂无其他绿化,这使得古城周围环境差,且使古城失去了一层天然屏障。

7

(3)古城墙部分已损坏

古城墙是贵德古老历史的代表的,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风雨冲刷,加之一些人为的破坏,使其部分受损。

1.4.2 建设目标

近年来,随着贵德县旅游业的急速发展,到贵德古城的游客比较多,但是由于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游客只能以单纯的观光为主,其人文景观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用时因停留时间短,消费少,给当地旅游经济带来的效益不大。为了增强品牌景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以及设计有吸引力的产品项目,使旅游业能更好的带动商业及休闲活动,使历史文化景点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基于上述情况,我们针对贵德古城提出以下几点建设目标:

(1) 增加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2) 对古城东、西、北三面进行一定面积的绿化处理,在美化城市环

境的同时兼可对古城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 对已经损坏的古城墙进行整修和重建。 1.5结论与建议

8

1.5.1结论

南古城门的恢复;古城周围景观设计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适应贵德县大力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需要,大打贵德县文化旅游品牌,充分依托贵德贵德景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借西部大开发强劲东风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挖掘该旅游区的潜力,实施该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非常必要,是十分迫切的。本工程建设条件落实,建设方案可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国家要求,应尽快批准实施,发挥效益。

1.5.2建议

1.加强项目规划设计的论证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做好与贵德县旅游总体规划的衔接,必须按照规划的要求实施,尽快进行项目的详细规划设计论证。

2.加强项目的前期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建设项目的有关程序,在进行充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作出项目决策,并按程序报批。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优化设计方案,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

3.加强建设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建立多各资金筹措渠道,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用好管好资金,真正为项目建设发挥作用。

4.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完成,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旅游功能的优势。

9

第2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方式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兴起的一种精神消费活动,是最为大众化的一种精神文化享受,也是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的具体体现。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集团物质和精神消费的出现的升级,给旅游业带来了空前机遇和锦绣前程。国家民众的生活水平超过温饱线时,人们已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物质需求,要进行多样性的精神追求。而旅游在人们精神追求中最具有科学性、文明性、大众性特点的一种活动,已经被人类社会所接受和钟爱。人们在旅游中尽情地享受大自然为人类展示的壮美画卷,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健身壮体。旅游者在惊与险中追求刺激和畅快,在疲劳中得到快乐和休息,在景色中获得激情和动力,使精神境界得以充实,身心得到洗涤、旅游使人们在自然逍遥、清静无为的山水中感悟人生,追求人格的境界,生情悟性。尤其是人们长期处于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使身心中已经隐藏着一种随时进发的“动”的欲念,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渴望走进大自然中,让心灵和肉体得以放松。所以说旅游已经不是简单的自由游戏和简单的娱乐,而是融消费、娱乐、求知、健身于一体的活动,可满足各文化层次、各年龄段、各社会地位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已经是当今社会一种最时尚,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消费活动。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强有力地跻身于社会经济结构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前,发达国家的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有些国家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有了长

10

足的发展,旅游消费从集团逐步扩展到居民家庭和个人,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成为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优势产业。尤其是国家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出台的旅游投资、鼓励旅游消费的政策和措施,吸引投资商对旅游业的关注。国家已经出台的放长假和带薪休假政策,增大了职工旅游消费的时间和空间,为旅游消费营造了风调雨顺的大气候。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实施,贵德县将更加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近几年,贵德县的经济得到了急速空前的发展,而旅游业在其间的比重越来越大,每年来自全省各地和海内外近百万游客到贵德县赏清清黄河的参观玉皇阁。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实际,扎扎实实地把贵德县的各项工作做好,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21世纪的挑战

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开发,正处于国家政策到位,旅游消费者市场红火的黄金段第位,已经向临界点靠近。 2.2项目背景

青海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大省,正在全力贯彻实施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力度。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无疑是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业也被省委、省府列为西部六大支柱产业加以重点扶持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旅游业进行指导,明确了全省旅游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制定了发展目标,以及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青海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旅游业将是青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为此,本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当地国民经济以

11

及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明朝初期青海地区河湟“三卫城”之一,至今仍保护比较完整的贵德古城位于河阴镇北大街北端,北距清清黄河1华里。城呈正方形,周长2278米,高11.7米,底宽9.3米,顶宽4米。夯土城墙,占地61亩。城墙四周有箭垛32个,南北面箭垛相距40米,每个底宽为16米,顶部成9X9的正方形。

贵德古城始建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花了七年时间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竣工。竣工后,从甘肃河州移民48户来贵德开垦守诚,并且免了他们的赋税。以后从河州拔世袭百户王猷、周鉴、刘庆三人各携带眷属来贵德守御城池,后来设了王、刘、周三屯。

万历十八年(1590年)贵德古城增建,后有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和民国八年(1919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次维修,开有南北城门,南门称天启门,北为平安门。门外各有瓮城,南城门顶建有城楼,北城门顶东侧建有城楼。城外有深5米,宽10.7米的护城壕沟。1958年因拓宽城内外道路,将古城南门及城楼等拆毁,至今除南面城墙破损外,东、西、北三面保存完好。1986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与贵德文庙及玉皇阁古建筑群一同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贵德古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贵德县古老历史的见证。 2.3建设的必要性

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用整个景区的挖掘、整理、保护,从而带动整个景区的综合水平的提高。不仅可提升旅游景区的档次和品位,推动贵德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为县域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贵德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贵德古城历时几百年时间,仍然屹立在此,城中保留有以玉皇阁为核心的古建筑群,居住用地占据了绝大多数,都是以庄农民居的形式存在,城西分布较为集中,其中广场东西两侧局部有依托民局发展起来的农家乐,

12

还包括图书馆,近几年新建的现代建筑博物馆以及小学,并且规模较大,古城南部的医院、商贸集市、古城内的南门街两侧的零售商业设施混杂布局。

古城内建筑多为一层建筑,新建博物馆为两层,但是体量庞大,尺度以及色彩与古城格局不协调,有待改造,位于东南角的小学教学楼高度太高,影响了古城视线;古城外多为多层建筑,多古城的视线影响较大,古城是贵德县城市风貌的核心代表之一,古城周边及内部混乱的城市风貌严重影响了古城价值的体现。

贵德县城环境优美,碧水环绕,绿树成荫,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使贵德成为青海省东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系列旅游品牌如“天下黄河贵德清”、“梨花节”、“贵德古城”、“贵德”等成为贵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以上情况说明,贵德古城不仅仅是古老历史的见证,更是现在贵德旅游业的顶梁柱之一,为此贵德古城的整治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无论对古对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古城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能增强本地乃至我国的文化底蕴,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二,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更舒服、更便捷的旅游环境,以促进贵德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3

第3章 旅游资源评价

3.1旅游资源类型、分布以及主要旅游资源介绍

贵德地处黄河谷地,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贵德明清古建筑群的发现和钱其琛副总理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使贵德县的旅游业开始红火起来。据贵德县旅游局相关人事介绍,每年来自全省各地和海内外近百万游客到贵德县赏清清黄河的参观玉皇阁。

古城拓展轴不仅是城镇发展的三大轴线之一,也是以古城为核心城镇发展的展现贵德城镇风貌的重要轴线。古城拓展轴跨黄河两岸,北至北海殿景区,分布有北海殿、清聆河咏水岸、黄河春涨、贵德古城、城市活力核、旅游集散中心、贵德等旅游景区。

北海殿:以大自然生态为主题的北部区域的门户,其功能定位为特色居住和商业,其风貌以体现田园风貌,居住旅游度假为主,加强绿化和空间的设计。

清聆河咏水岸:以水上活动为主题突出码头水安风貌区,商业休闲,文化娱乐等设施的布局应与河岸自然生态紧密结合,建筑形式及不破坏自然生态风貌为主,点状布局其中。

黄河春涨:延续古城风貌的低密度居住休闲文化区和商业娱乐区,以居住、游憩、娱乐、商业等为主要功能,旅游商业社区采用临街式公共空间商业模式组织商业街区。

贵德古城:古城特色风貌区城镇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以居住、旅游、商业、历史文化为主要功能,明清古建筑群及延续民居“庄廓”肌理的古城保护风貌区。

城市活力核:现代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发展想融合的活力核心,以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为主要功能,营造层次丰富的商业广场公共空间体系,内外向型商业街共同打造城市风貌的公共空间。

旅游集散中心:三河地区的交通门户区域,旅游集散为主,配臵相应的旅游配套和文化服务设施,结合开敞空间和交通站点设臵展现片区特色的城市景观。

14

贵德:宗教文化旅游区,观赏游憩,明末古建筑群落风貌。

15

第4章 客源市场条件与游人规模预测

4.1国内市场 4.1.1市场规模

4.1.2出游方式和出游目的

旅游者的职业构成

从表1所列《问卷调查游客职业构成》反映的情况来看,企业管理人员占总签卷旅游人数的23.3%,占第一位,公务员占问卷数的18.04%,占第二位,依次是其他人员、军人、工人、学生、服务销售人员、离退休人员、农民,占比重最小的是专业/文教科技人员,只占3.53%。

表1:问卷调查游客职业构成

项 目 1.公务员 2.企业管理人员 3.专业/文教科技人员 4.用务销售人员 5.工 人 6.军 人 7.农 民 8.离退休人员 9.学 生 10.其 他 11.总 计 问卷数 179 232 35 65 86 90 46 60 69 130 992 比重(%) 18.04 23.38 3.53 6.55 8.67 9.07 4.64 6.05 6.96 13.11 100 位次 2 1 10 7 5 4 9 8 6 3 16

由表2可见,来贵德的游客中,以纯旅游为目的的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人数居多,分别占问卷总数的25.6%和37.4%,其他依次是商务活动12.3%,探亲访友8.4%,文化体育交流7.2%,会议活动4.9%。

表2: 旅游者旅游目的构成

项 目 合 计 观 光 度 假 商 务 会 议 疗 养 朝 拜 探亲访友 文化体育交流 其 他 4.2海外市场

从海外客源的构成看,贵德古城景区的国际游客占游客的20%左右,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是海外客源的主流,并且,海外游客出游方式多以团队方式出游。

青海青藏国际旅行社的有关负责人认为,今年下半年,要尽量压缩旅行社的开支,冷静思考并为开拓明年的客源市场做准备,他们准备继续开拓新的客源市场——韩国。 4.3市场分析

17

调查卷数(份) 992 252 370 122 49 13 20 84 72 9 比重(%) 100 25.6 37.4 12.3 4.9 1.3 2.0 8.4 7.2 0.9 位 次 2 1 3 6 8 7 4 5 9 本省客源市场潜力很大。

许多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也没到贵德的景区游玩过,据不完全统计,青海的本地人,70%的人没去过贵德,市场的潜力很大。

周边甘肃、西藏、新疆等周边省份也存在臣大的潜力,由于距离相对较近,公路交通便利,便于游客驾车出行,人民可以利用五月一日、端午节、中秋节等日组织短途旅行,贵德是众多游客较好的选择。

沿海发达城市近年来倡导的生态游和探险、猎奇、民俗文化等诸多的游赏项目和游赏方式的大力开展。随着在新世纪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国际旅游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青海作为藏系文化统的主要区域,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4.4Swot分析 4.4.1优势

贵德古城位于县城北部,可于贵德其他著名景区形成呼应。

贵德县气候宜人,生态及自然环境条件与青海省其他城市相比较优越,有“南海溪声”、“南海揽胜”之称。

贵德县位于环青海湖———塔尔寺旅游环线上,周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进行产品和线路的组合。

旅游资源独特,吸引力强。 4.4.2劣势

古城产品开发不到位,游客的参与性少,游览停留时间短; 景区的管理工作滞后,游览卫生质量不高;

古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游览环境质量不高; 古城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知名度小于周边同类文化精品旅游资源,如塔尔寺容易对贵德造成遮蔽效应;

18

浓郁的地方文化面临冲击,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带来的却是来自内地的瓷砖、玻璃幕墙、莫名其妙的水泥塔楼。浓郁的地方文化面临冲击。这不仅仅是个城市风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未来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4.3机遇

西部大开发的浪潮有利于中、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人们认识西部、走进西部,为西部地区的旅游景区吸引客源争取更多的机会市场。

青海玉树民用机场开工建设。青海三江源地区首个民用机场——玉树机场开工建设。青藏铁路的开通,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加快发展青海省生态旅游、打造高端旅游品牌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古城景区也不言而喻的会收益。

高原旅游名省形象宣传有声有色。由8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3家国内重要门户 网站、19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参加的“打造高原旅游名省——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大型采访活动成功举办,全国共有三十多家新闻网站推出了以打造“高原旅游名省”为主题的“青海行”专题;邀请著名专家举办“树立青海意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论坛;尼泊尔国家电视台等10家新闻媒体记者走进青海参观考察;激情穿越柴达木线路在“CCTV完美假期旅游线路大赛”中位歹,J最有魅力的“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我省环西宁旅游圈、祁连美景、玉树风情等旅游线路分别亮相央视2套、9套及北京电视台;在广东、江苏设立了青海旅游形象店,展示青海旅游形象,就近招徕组织游客,给贵德景区的旅游发展带来的契机。

节庆活动精彩连连。第六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首届青海湖国际沙雕节、中国夏都乡村国际旅游长跑赛、第四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游客眼中的大美青海大众摄影展及中国青海〃郁金香等节庆活动,向世人展示了神奇、神秘、神圣的大美青海魅力,对有效宣传青海、提高青海知

19

名度、吸引和招徕更多海内外游客,从而推动贵德县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旅游区域合作持续推进。“北京青年代表团青海行”旅游团首次走进青海,了解大美青海旅游资源、产品和线路;省政府考察团赴四川学习考察旅游文化产业;年内分别与北京、辽宁、四川、陕西、西藏签订旅游区域合作协议,拓展客源地市场,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与澳门签订旅游包机框架协议,进一步扩大我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开通了南京至西宁、沈阳至西宁的旅游包机。旅游区域合作持续推进给拓展贵德的客源市场。

当地政府开发旅游的决心以及对旅游业投入日益加大,为整个贵德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好的宏观标境。

贵德县处于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这里的人们,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有休闲度假的需求和愿望。

科学规划全面展开,《青海省贵德旅游发展规划》、《青海省贵德县文化观光旅游片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青海省贵德县文化观光旅游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4.4.4威胁

旅游产品不具有市场的垄断性

旅游者对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增强,对目的地接待的硬件、软件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临周边密集分布的其他观光旅游景点的激烈竞争。

西藏3.14事件对使青藏高原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今年“3〃1 4”事件后, 青海各家旅行社接待量都大幅下降,与往年同期相比,宾馆入住率下降3 0%。青海省旅游局一位负责人表示,今年5月份以来,来青旅游的人少,旅行社的旅

20

游大巴车很多都闲臵着,与往年同期旅游大巴一车难求的现象截然相反。

金融危机事件冲击着中国旅游业,也冲击着贵德景区的旅游发展。 4.5环境容量与游人规模预测 4.5.1环境容量测算

计算古城景点旅游资源极限日容量公式为:C=(T/T0)X(A/A0) 其中:C—极限容量(人) T—每日可开放时间(小时) TO—人均每次利用时间(小时) A—资源空间规模(m2或m)

A0—人均最低利用空间(m2/人或m/人)

但需要说明的是,上式只是表示景区环境的极限容量,而非规划容量,考虑到开展旅游活动类型、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的旅游承载能力,实际上只能按容量下限计算。每年可游天数按照300天计算,可得出景区的年游客容量。

古城景区的年游客容量

景区 2A(m2或m) A( 0m/人或m/人)T小时 T0小时 C日容量/C年总万/人次 人次 贵德 10601 20 8 古城游人规模预测

2 2120 年 份 预计游客人数(万人次) 2007 20 2008 15 2009 30 2010 40 2011 50 注:2008年由于受到3.14事件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贵德县2008年旅游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另外,考虑到国家出台的拉动内需的正策。之后将逐步趋于稳定的增长状态。

21

4.5.2日接待规模

2008年: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按照可游玩天数280天计算,平均每日接待游客500人。

2011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按可游天数280天计算,平均每日接待游客1800人。

22

第5章 场地以及建设条件

5.1建设场址

该项目建设场地位于贵德古城周围,其中包括古城外围东、西、北三面的绿化景观设计和南城们的恢复工程。

东、西、北三面的绿化范围为城市市政公路与古城墙外延1.5米范围内,该范围内除一排白杨树外无其他植物,零星的有农家居住;市政公路与场地内部最高高差为3米左右。

原南门附近现为城市街区,建筑物多以4-6层为主,数目繁多。 5.2建设条件 5.2.1历史沿革

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今贵德设立河关县,隶金城郡,此后,历经东汉、东晋、北魏、北周、隋、唐、宋等诸朝,至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设贵德州(治在河阴),隶陕西行中书省河州路管辖。这是贵德地名的首次出现,明洪武三年(1370年),仍沿元制臵贵德州,遂改贵德为归德,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归德守御千户所致由西宁县丞管理,改“归德”为贵德,民国2年(1913年),改贵德厅为贵德县,隶甘肃省西宁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厚,贵德县隶属青海省人民政府直辖,1953年12月,海南藏族自治区(后为州)成立,

23

贵德县隶属海南藏族自治州至今。

贵德初建于明末,清代、原建筑于1 9 5 8年后陆续拆毁。1 9 8 4年群众集资重修菩萨殿、文峰亭。现在景区的保留完好的建筑为:太清宫、贵德、殿前有硬山顶式建筑的过厅、西王母宫、文峰亭、文峰阁。 5.2.2地理区位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黄河上游龙羊峡与李家峡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8′8″~101°47′50″,北纬35°29′45″~36°23′35″,东西宽63.4公里,南北长90.6公里,总面积3504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扎麻日根山5011米,最低点松巴峡上口2170米。东与化隆、尖扎县相邻,南与同仁、泽库县接壤,西与贵南、共和县毗连,北与湟源、湟中两县交界,贵德县城河阴镇,在县境中部黄河以南,东北距省会西宁114公里,西北距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恰卜恰恰相反158公里,贵德位于贵德县城南2.5公里处的梅茨山脚下。 5.2.3资源概况

贵德县资源分布情况如下: 资源种类 水资源 分布情况及总量 地表水:全县多年平均总量为3.55682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总量噗2.0165亿立方米,入境总量为1.54032亿立方米。 地下水:全县地下水多年平均综合补给量为2.568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为1.157亿立方米,山丘区为1.411亿立方米。 地热:罗汉堂曲乃亥,泉口水温86?,出水量1175吨/目,河西乡温泉沟,泉口水温92?,出水量1710吨/日 水能:除黄河水能以外,其他河流理论水能蕴藏量为47079千瓦

24

森林资源 全县林业用地366042亩,疏林地17095亩,灌木林173330亩,未成林造林地93350亩,亩圃用地1839亩,封山育林8725亩。全县有活立木总蓄积量430万立方米。 草场资源 全县草场面积为4198716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9.7%,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89.31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2.92%。 土地资源 全县总面积35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2190亩,水浇地115875亩,浅山地28343亩,脑山地27982亩。 矿产资源 境内探明的小储量矿藏有铜、铁、铅、锰等。 铜:赛门卡牙铜矿点,位于罗汉堂乡昨那村西南角约4公里处。蕴藏量约1270吨,平均品位3.45%,多切山铜矿点,位于罗汉堂村东南10公里处,蕴藏约149吨,还有野牛山、豆后浪和都秀滩铜矿点。 锰:在县城东北部的江拉。 铅:在罗汉堂乡叶后浪村附近。 铁:在东沟乡高红崖附近。 萤石、煤:在尕让乡红山咀附近。 钼:在常牧乡上岗察。 镍:在尕让乡格什江。 石膏:在尕让、河西、河阴等地分布。 石灰岩:在罗汉堂的多拉及河东乡的白石崖、浪欧后一带分布很广。 砷:在常牧乡都秀地区,储量约1292吨,平均品质22.8%。 沙金:在黄河河谷地带和龙春河两岸。 25

旅游资源 贵德县三河地区及尕让乡已发现古文化遗址共58处。其中玉皇阁、文庙等保存完整,另有白马寺、罗汉堂寺、珍珠寺等一批保存相对完好的佛教寺院。有古堡寨、古城廓遗址53处,较为知名的还有“贵德八景” (黄流春涨、沸泉冬温、东山烟雨、南海溪声、素古积雪、仙阁插云、龙池灵湫、羊峡古碑),贵德名胜众多,还有峡谷蚀貌、白塔映日、河滨翠珠、古柳拂市、神崖滴水、坐曲飞瀑以及以“天下黄河贵德清”而闻名德黄河水上旅游等景观共同构成了贵德丰富的旅游资源。 5.2.4自然条件

贵德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北部,流程76.8公里。全境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呈现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四山环抱的河谷盆地。海拔最低的松巴峡口2710米,最高的阿尼直海山5011米,县城海拔2200米。贵德深居内陆,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湿多雨,冬季漫长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年平均气温7.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显低气温-23.8?。年平均降水量251-559毫米, 全年无霜期258天,作物生长期223天,年日照时数为2928小时。 5.2.5民俗风情

贵德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独特而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文化。

社火是汉民族群众性的大型娱乐活动,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开路灯、龙灯、杨林、狮子、旱般、拉花姐、八大光棍、眉户戏等。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是民间演社火的日子,为春节增添热闹的气氛。

贵德藏族舞蹈主要有古老的集体舞蹈,动作既粗犷又优美,表情奔放,不受

26

场地、时间的限制。河西乡下排村的藏舞颇负盛名,已被收入《中国舞蹈集成》青海分卷内。佛教寺院的民族舞蹈,藏语称“羌姆”,汉语称为“跳神”、 “跳官经”。其内容多取保护寺院安宁、驱邪降魔、祝愿地方风调雨顺、人畜两旺、五谷丰登之意。跳神活动每年在农历正月、十月的寺院法会上举行,舞姿时而粗犷奔放,时而细腻婀娜,气氛庄严肃穆。

每年四月末至五月初举办的“梨花艺术节”,是县内规模较大的群众游园会。届时伴着漫天的梨花芬芳,游客络绎不绝,于梨园、林地和河边,欣赏怒放的梨花、唱歌、跳舞、啜饮,充分表现了生活的美满与乐趣。在梨花节上,还有物资交流、商贸洽谈等活动,节日规模盛大。

一年一度的六月会,旧称丰登会,是集文体活动与物资交流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俗活动,在农历六月二十左右举行。农历六月是高原的黄金季节,此时的贵德树木成荫,绿草成茵。参会的人成群结队而来,使这里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六月六的滴水崖是贵德的沐浴节,其活动别具风情。滴水崖是位于河东乡黄河南岸的一处沙石崖头,隔河与虎头崖相望,崖下常年滴水不断,被誉为“神崖滴水”。

民间传说六月六这天用崖水洗浴可驱瘟除病,所以这天汉、藏群众纷拥而来,接水洗浴,并取水回家。人们在浴后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举杯劝酌,引吭高歌,造出一片花儿、拉尹的海洋。

贵德“梨花艺术节”

史册记载表明,贵德历史悠久,古文化灿烂绚丽。瓜果种植始于明代,因而清康熙年间《河州志》就有“贵德州地方,多水田,瓜果蔬乐”之记载。而梨中尤为“长把梨”引以为豪,名闻遐迩,成为贵德的代名。贵德辖内所有果树中梨树占七成左右。当你漫步在田间地头,坐客在农家小院,嗅之清香诱人,食之甘

27

甜爽口。当你走过葱郁的梨花园,一股淡淡的香味,一丝清洌的自然气息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迷醉。这时你屏住呼吸,静神闭目,深深地吸一口清洌的空气,仿佛全身充满透亮。自公元一九九八年每年四月中旬举办的“梨花艺术节”,是县内规模较大的群众游园会,届时伴着漫天的梨花芬芳,游客络绎不绝,于梨园、林间或河边,欣赏怒放的梨花,唱歌、跳舞、啜饮、民族服饰表演、射箭、拔海,充分表现了人们生活的美满与乐趣。在“梨花节”上,还有物资交流,商贸洽谈等活动,实为一大盛况。 5.2.6动植物概况

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早獭、香獐、雉鸡、兰马鸡、雪鸡、石鸡。中药材主要有大黄、秦艽、羌活、柴胡、雪莲、茵陈、甘草、冬虫夏草、野枸杞等,储量约1.7万吨。其它还有发莱、柳花莱、蕨麻, 被誉为“高原山珍”。

5.2.7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交通

公路方面,贵德县初步建成了以省道干线为骨架,县乡道路为脉络的交通网络体 系。自2004年湟贵二级公路建成通车以来,彻底改变了西宁至贵德路段一到雨雪天气就泥泞不堪的现状,前往贵德的车程也大大缩短。西宁—湟中—贵德公路是省道西(宁)久(治)公路的组成路段,是省会西宁连接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以及通往四川的重要通道之一。西宁至湟中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车速为lOOkm/h,湟中至贵德长74.4km,为二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80km/h。县城公路里程达591km。其中,投资达1134万元的村级硬化道路项目全长54.9km,使各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

铁路方面,西宁铁路交通四通八达。兰青、青藏铁路线经由西宁横贯全省,联通北京、上海、青岛、西安、兰州、格尔木。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

28

西宁作为青藏门户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航空方面,西宁曹家堡机场是青海省唯一的二级机场,也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空中交通枢纽,已开通了直通北京、上海、西安、太原、兰州、成都等数十个大中城市的航班。

供水

农牧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兴农力度加大。1999年实施以西河灌区农业合开发项目为主的30余项水利工程,解决了河东东山、王屯、河西温泉等干旱缺水地区的农田灌溉问题和河西拉芨盖、贺尔加等5个村的人畜饮水困难。在希望台、黄河滩等村实施雨水集流工程,解决了8500人、20000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改善和扩大农田灌溉面积2000亩。千户等4个村的低压线路整改工程和常牧乡的500台太阳能电源投入使用。 一批农田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邮电通讯

邮政、电信业务量不断上升。全年完成邮电业务量 元,订销报纸累计 份,办理邮政函件 份。安装电话17000余部,办理电报业务 份。

5.2.8人口及杜会经济状况

贵德县总面积3703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底,贵德县总人口为1025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679人,总人口中汉族50665人,占51.53%,藏族37256人,占34.98%。回族12499人,占11.89%,土族1634人,占1.25%。境内共有藏、回、土、撒拉、满、蒙古等十四个少数民族,贵德全县人口主要分布于三河地区,这里分布的人口占全县人口的57.09%,这里也是贵德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2008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14151万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14.2%,

29

其中第一产业15548万元,比上年增长4%,第二产业71668万元;>匕上年增长16.9%,第三产业26935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实现农业产值28514万元,比上年增长18.19%。全县牲畜总增率为43.98%,出栏率为44.06%,商品率为40.14%,年末牲畜存栏为40.10万头(只),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 5.2.9旅游资源

贵德县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黄河途经贵德境内的清清河水近年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然而在赏了清清黄河水后,人们又惊奇地发现这里还有一处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贵德县文庙和玉皇阁是贵德县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这处古建筑群位于贵德县河阴镇,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 5 8 9年),为巩固统治,教化民风,保佑“皇图永固,时岁享昌”,乃“恭择城中场地,创修玉皇圣阁”,历时四年峻工。至清道光十七(1 8 3 7)年,玉皇阁重建、扩建工程告峻。清同治六年,回民起义,玉皇阁〃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群是光绪年间依次重建。该建筑群占地面积6 1亩,建筑面积4 9 1 5平方米,是一处庙观相互毗邻,集儒、道、佛为一体,掮弃门户之见,并存相依,布局独特的古建筑精品。

整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单体建筑以甘肃、青海两地做法为主,富丽堂皇,布局国内罕见,极具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文庙包括棂星门、泮池、乡贤名宦祠、七十二贤祠、大成殿等十二个单体建筑。中大成殿是供奉中华民族伟大先哲孔子之神位,历来为文人祭祀孔子和集会的场所。

除玉皇阁和文庙外,贵德明清古建筑群还包括供奉着关羽、岳飞和马祖三尊神的关岳庙、汉式建筑,藏传佛教寺院大佛寺、仍留有清光绪时期壁画2 0平方米的城隍庙等。

30

贵德地处黄河谷地,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贵德明清古建筑群的发现和钱其琛副总理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使贵德县的旅游业开始红火起来。据贵德县旅游局梁海珍局长介绍,每年来自全省各地和海内外近百万游客到贵德赏清清黄河,参观玉皇阁。

5.2.10对外开放

贵德是一个旅游胜地,不仅历史悠久,还有别致的高原景色和自然风光,旅游景点遍布全县各地。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推进贵德经济建设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良好机遇。为了深化贵德改革开放的力度,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加快贵德经济发展的优惠办法》,给在贵德县境内投资兴办企业者一系列的特殊优惠政策。为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所有投资者投资项目的审批实行一条龙服务,并充分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2.11政府政策指引

近年来,贵德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县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始终把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对旅游业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始终坚持“打基础、创牌子、上效益”的原则,在大力宣传人文景观用独特自然环境的同时,积极开发黄河两岸旅游资源,增设旅游景点和设施,较好地完善了服务体系。在地方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贵德积极筹措资金,先后投资3300万元对境内的玉皇阁、珍珠寺、文昌圣阁等古建筑进行了维修和重建,完成了以服务于旅游为主的温泉宾馆、贵德宾馆、城西饭店和6家定点餐馆的修建和装修,初步建成了集休闲、娱乐、住宿为一体的旅游配套设施。通过官方和民间共同协作的方式,贵德每年都在举办“梨花节”、“沐浴节”、“六月会”等文化与物资交流活动。贵德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玉皇仙阁为主的古建筑群游览区,以河滨公园、温泉宾馆为主的旅游度假休闲区,以神泉药浴为主的疗养休闲区三条旅游线,具备了集娱乐、商贸、购物、游泳、浴疗、健身康复为

31

一体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贵德县的旅游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旅游热”初步形成。2000年贵德县被列为青海省重点旅游城市,并在积极申报国家三星级旅游县。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来此旅游的人数明显增加,旅游经济效益也日渐显露。仅2000年,接待省内外游客1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40万元。

为了推进旅游业的纵深发展,目前贵德县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色,编制了旅游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充分依托贵德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民族风情,风景观光、寻古野营、温泉洗浴、采风问俗等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全面提高,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使之逐步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十五”期间,按照“突出旅游资源优势,合理利用资源,发挥群体优势,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和适度建设”的六大原则,在确定近期和远期目标后,重点抓好旅游发展规划设计,加快重要景区景点的列发建设,加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继续开辟突出贵德特点,具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广泛开展与省内外特别是西部省区间的合作;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努力开发地方旅游产品,支持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旅游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在进一步加大贵德对外宣传力度的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训旅游管理人才及导游人员,绘制贵德导游图,在西宁设立大型宣传广告牌,在贵德黄河北岸建立“天下黄河贵德清”石碑,成立贵德、黄河、温泉三家旅行社,开发旅游产品,合理调整优化旅游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一线、两带、三区、四园、六点、八景”的格局。即:开辟黄河古道旅游航运线;建立黄河南北两岸两个开发带;开发旅游度假区、民俗文化区、黄河古道碧水丹霞三个重点旅游区;建设香柳园、杏花园、桃花园、梨花园四个生态园;创办黄河之窗、水上乐园、沙滩浴场、温泉药水浴、珍稀植物园、垂钓基地六个特色旅游点;维修和恢复“古八景”。 5.2.12 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思想及改善的措施

32

为进一步推动贵德旅游产业的发展,贵德县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积极探索推动旅游工作科学发展的新载体和新措施,推动全县旅游产业的新发展、新跨越。

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开拓旅游客源市场。以“大美青海”香港宣传活动、北京市旅游企业洽谈会和兰州市旅游招商会等大型旅游推介促销活动为平台,大力宣传贵德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面树立贵德旅游良好形象。邀请甘肃省中国旅行社等36家大中型旅行社及部分甘肃省新闻媒体进行旅游考察,签订合作协议400余份,为助推贵德县旅游业稳步有序发展注入了新在活力。扎实开展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工作。建立旅游投入机制,实施多渠道筹资,多层次开发,重点实施了6处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设施完备的农家院建设项目。加大对玉皇阁、贵德、文昌宫等旅游景点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加强了七彩峰丛地质公园、黄河湿地公园、黄河少女雕塑和“天下黄河贵德清”石碑设立等旅游开发项目的申报、落实和开发建设工作,为打造全省旅游休闲度假区奠定了基础。

加大旅游市场整顿力度,强化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全面实施对旅游市场的整顿规范。截至目前,对全县的景点、农家院和各大宾馆进行了6次全面清查整顿,检查面达100%。提升贵德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餐饮、住宿行业的服务质量,加快旅游服务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相继举办了导游培训班和全县旅游行业经营业主、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班,培训人员达220余名。此外,投资40万元成立了高原江南旅行社。

33

第6章 项目建设区总体开发战略

6.1总体发展战略

针对贵德古城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保护与整治结合,主要采取保留,改善,修复和拆除相互有机结合的保护与整治方式。 6.1.1总体发展原则

1.延续性原则:贵德保护区保护规划应当在充分研究,分析上层次的各项的规划,并对上层次个规划整合和深化,保证规划的延续性。

2.真实性原则:尊重贵德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原真性,保持村落传统风貌、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所代表的时代产物的识别性,其易于识别的最初品质或特征不被破坏,禁止不以历史性为基础的更改和恢复行为。 3.完整性原则:在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同时,重点保护构成贵德古村落整体空间环境和风貌特色的建筑群落、人文环境和自然特色。 4.整体保护和分类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的保护真实历史信息,处理好保护区内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护区与外围协调控制区的关系等。 5.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整治、改善和更新的原则:严格控制保护区被建筑规模,逐步、适度疏导人口,坚持长期整治、坚持小规模的有机整治。

6.“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改善保护区的居住,工作条件和环境质量,正确处理保护区的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7.可操作性原则:保护规划应当为规划管理服务,重视并加强规划实施计划及措施的制定,成为实施保护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6.1.2总体发展目标

1.恢复历史环境:强调整体保护,而非单体式保护,保护整体空间格局,古城天际轮廓线,以古城为节点的城市轴线空间,从而保护古城传统历史文化传承和传统产业间经济发展,保留有价值的原住民居住地,改善其生产与生活环境。

2.整治历史环境: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并保护历史痕迹的同时,艺术的修复已破坏部分,局部做到修旧如旧,挖掘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包括手工艺、

34

节庆、民俗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古城的原真性,避免无特色的商业旅游开发。

3.改善居民生活:加固居民房屋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尤其是妥善处理污水排放以及垃圾运输系统等,保护生态环境。 6.2定性定位 6.2.1定性

1.贵德古城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省级知名旅游休闲景区; 6.2.2定值

由于是文物,按规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内涵,遗址必须得到保护; 由于具有价值遗址应承担城市的旅游开发、文化展示的功能,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贵德应提供休闲和交流空间。

1.址保护;

2.址旅游文化开发; 3.址空间设计;

项目确定从遗址保护、遗址旅游文化开发、遗址空间设计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把内在的神与外在的形结合考虑,确保遗址空间环境再生。

6.3总体布局及结构 6.3.1总体布局原则 1.恢复景区资源的原真性; 2.保护资源的整体性; 3.新旧协调原则; 4.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5.保护规划与建设规划相衔接原则;

35

6.3.2总体策略 1.遗址保护优先; 2.遗址旅游文化开发; 3.遗址空间环境设计; 6.3.3 总体策略及构思 6.3.3.1规划用地分析

古城核心区规划面积为35.6公顷,以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保护和恢复古城风貌为主要规划目标,其中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古城中大部分用地,规划面积为16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43.7%,规划居住用地为7.3公顷,占总规划用地的19.8%,规划绿化用地面积为7.4公顷,占总规划用地的20.1%。

6.3.3.2 保护与整治分区

规划保护区可以采用保留、改善、恢复和拆除四种保护与整治方式: 保留区:对于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标志性的,对构成保护区传统风貌和主要空间界面有不可替代作用的,代表地域特色的或代表某种特定建筑类型的建筑,构筑物区域可采用保留的方式。

改建区:改善主要是针对构成区域整体风貌具有重要作用,但建筑质量和保存状况不太好的传统风貌建筑,其改善方法为强化其传统特征部分,同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卫生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恢复区:主要是针对部分被自然和人为破坏的古城墙以及古城南门进行恢复性建设,以恢复历史真实面貌。

拆建区:该区域中,对“一般建(构)筑物”的立面和形体中不符合保护区整体风貌的部分进行强化性的整修,如采用传统建筑符号,部分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和改变建筑色彩等手段,减小他们与保护区环境的冲突,使之与整体建筑风貌和传统建筑想协调,对与保护区整体传统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拆除的保护与整治方式。

36

保护主要包括北部的城隍庙、三清宫以及玉皇阁等,还有古城内的主要的历史文化古迹,包括马朝选宅、四川会馆等等(需要进一步确定保护价值)进行外观复原性改造,以及内部功能的挖掘利用。

新建的目的是为重新塑造古城门形象,为旅游提供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是在原有建筑物上进行立面改造和加建、扩建甚至重建,例如博物馆,以达到风貌协调的目的。

保留是对构成古城基地的民居等建筑进行保留,并适当进行外观整治。 6.3.4贵德县总体规划—古城风貌控制引导

规划将古城及周边保护区按照不同的保护和控制要求划分为三个层次:古城保护区、环境协调区和环境控制区。 1. 古城保护区

建筑风格及形式:居住建筑旧庄廓维持土筑围墙、厚实的大门组成的四合院;新庄廓延续庄廓肌理及其院落形式,公共建筑除保留玉皇阁、城隍庙等明清古建筑群的中国传统中轴线左右对称形式之外,其他新建公建采取仿古形式,建筑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应符合传统风貌要求,以保持和古城内的整体建筑机理和景观风貌相协调。

建筑高度:建筑高度根据高度分区规划的控制确定:古城遗址和核心区域建筑高度控制为1,局部特别区域可放宽至2层高度;新建筑应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筑,应在适当的条件下予以改造。

建筑色彩:保持建筑外观整体以当地土黄为主色调,仿古建筑部分采用青砖、灰瓦、白墙、朱红柱廊等传统用材和明清典型的七彩遍装法彩绘; 建筑功能: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功能以居住、旅游及配套设施等为主,严禁出现和古城历史文化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相悖的功能建筑物。开发强度:地块建筑密度≤40%;容积率≤0.8;绿地率≥35%

景观界面:保持面向玉皇阁的景观界面,保证文庙、人佛寺、观岳庙等重要景观节点对区域的影响,沿规划道路形成连续景观界面,对现状街道景观进行改造。

生态环境:严格保持保护区内的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水体等;保护文物

37

古迹周边的生态环境,已实现“一体化保护”的保护思想。

保护更新方式:对保护区内与历史风貌无冲突建筑物予以保留;对有冲突的应根据风貌、质量可改善的程度进行整修、拆除和更新。 2.古城环境协调区

建筑风格及形式: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为上,更新重建的建筑应采用具甘肃、青海建筑风格的中低层建筑形式,也保护区和协调区的建筑相协调。 建筑高度:建筑层数控制为三层以内,在不影响玉皇阁高点观望视线的情况下允许4-5层建筑出现,采用坡屋顶传统建筑;结合现状特点,允许现状建筑维持现有高度,街坊内部建筑高度应严格按照“高度控制”进行控制,对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筑,应在适当的条件下予以改造。

建筑色彩:色彩以甘肃、青海传统建筑的灰、白、黄为主色调,临古城保护区一侧的建筑应采用与保护区内建筑相协调的色调。

建筑功能:以居住和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文化娱乐、旅游配套为主 开发强度:地块建筑密度≤40%;容积率≤0.8;绿地率≥35%

景观界面:建筑内容和景观、绿化等应根据保护要求,取得与保护区和建筑控制地带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界面过渡; 面向环境协调区的街道应形成连续的、与协调区相协调的景观界面。

生态环境:对治理为主的区域应采取减法原则,将区域进行“抽疏补绿”的工作,改善规划区的人居和生态环境。

保护更新方式:对与整体风貌和功能不协调的建筑必须更新和整治,有困难的应改造其外观和色彩以达到环境的统一。 3.古城环境控制区

建筑风格及形式:建筑风格形式除临近协调区一侧宜保持与协调区建筑风格之外,新建建筑风格可多样化,但整体建筑应尽可能采用具甘肃、青海的建筑风格,以求与保护区及协调区的整体风貌相互协调统一。

建筑高度:对整个区域协调区,新建筑应鼓励低层,原则上不超过4层,鼓励采用坡屋顶传统建筑。

建筑色彩:建筑色彩宜淡雅,临协调区一侧的建筑应采用与协调区内建筑相协调的褐、灰、黄褐色调。

38

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有少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开发强度:地块建筑密度≤35%;容积率≤1.8;绿地率≥35%

景观界面:通过城市景观轴线沟通外部景观与保护区内部空间,以连续的空间界面展现城市空间景观。

生态环境:新建地块保证足够绿地率,对以整治为主的区域应将区域进行“抽疏补绿”的工作,完善绿地系统建设,形成与周边区域相协调的城镇景观风貌。

保护更新方式:新建建筑必须与古城整体风貌相协调一致,对与整体风貌和功能不相协调的建筑必须更行和整治,近期拆除有困难的应改造其外观,远期应搬迁和拆除。

39

第7章 总体规划方案

7.1功能分区

本报告重点研究贵德县古城景区整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个规划系统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古城墙周围绿化、天启门的重建、停车场和三星级厕所设计。 7.2规划方案

7.2.1景观工程规划原则 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尊重历史、保护历史的原则 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的原则 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 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 7.2.2古城墙周围绿化

古城墙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很罕见的文物古迹,为此,我们在对其做周围绿化设计时不仅考虑美化古城周围环境,改善城市整体风貌,同时还考虑到对其进行实质性的保护。绿化区为古城周围城市市政道路和古城墙中间部分,具体设计如下:

1. 为实现对古城墙的保护,在城墙外设臵3米的散水,以防止雨水破坏城墙。

2. 城墙周围绿化主要为栽植当地特有的桃树,主要有黄心肉桃树、红心肉桃树、水蜜桃树、蟠桃树、毛桃树五种,初步统计共500棵左右,其高度依次递减,以保证不对游客观赏城墙产生障碍和保护城墙的目的.

3. 地面为黄河石散铺,更好的烘托出城墙的庄重,取材方便,利于后期维护,减少投资。

4. 在其间布臵一个0.5米*0.5米的排水渠,黄河石覆盖,但不影响排水。

7.2.3 天启门与古城北门的重建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r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