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

更新时间:2023-10-05 03: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充满美。这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审美实践领域逐渐扩大,审美的社会意义日益增加的必然结果。追求审美价值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因此,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学的迫切要求。那种以单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视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为目的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事实上,强调审美化教学的思想源远流长,古今中外有许多大方之家对此作过深刻的阐释。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说教育是“阐明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我国古代至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还有现代的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的教学的美学方法、创造方法,都说明教学是艺术,它具有美的因素,体现着美的规律。教学必须审美化,才能达到艺术化的境界。只是过去学校美育主要局限于艺术教育之中,其主要目的是强调培养训练学生相应的艺术技能、技巧,或者把美育当成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附属物,忽视其独立性,更没有认识到学科教学活动也存在美,没有认识到教学渗透着美育,对学生审美素质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学科教学就成为在教师指导之下的纯认知活动,忽视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教学美育因素,这就自然地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

第 1 页

生活的贫乏,情绪体验的消极。即斯卡特金在《现代教学论问题》所说那样了“我们建立很合理、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粮食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客观事实表明,教学越是重视其审美价值的追求,学生参与的审美活动就越多,审美经验就越丰富,一般心理能力和审美能力就更容易提高,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中审美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教学内容的美,又有通过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表现出来的教学形式的艺术美。

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1优化教学过程 创设审美情境 1.1创情境 赏美景

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动作和文学语言的描绘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培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在《瀑布》一文的教学中,我以电教媒体为突破口,运用情景教学法,使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美得以传递,使美具体化,形象化,吸引学生注意,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第 2 页

教学伊始,我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接着让学生随着录像去领略瀑布的雄伟壮丽,感受瀑布的整体美。望着眼前的美景,孩子们陶醉了,从他们眼中,我看到他们对瀑布的向往,对大自然的向往。

一段精彩的录像,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依托这一情境,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体验美,在语言文字中挖掘美,评价美。 1.1.1感受瀑布声响之美

诗歌第一节先声夺人,用“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开松林”两个比喻句写了瀑布之声。录像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瀑布的声音。“浪涌岸滩”是写瀑布的声音如同浪涛翻涌的声音一样,表现了奔放洒脱之美;而“风吹松林”是写瀑布从上直泻而下,冲击岩石,跌进潭中,发出像松涛一样的吼叫,蕴涵着宏大磅礴之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瀑布流泻过程中的声响之美。 1.1.2感受瀑布的色彩之美

诗歌第二小节,随着峰回路转,瀑布突现,令作者产生“这般景象没法比喻”的感叹。雪白耀眼的瀑布在高高的青山映衬下,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是那么的鲜明壮丽,气势逼人。学生看着眼前的录像资料,不由得惊叹起来,真是壮观啊!情景的设置令学生自然地进入美的画面中去,感受瀑布的色彩之美,体会作者“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着色之贴切。

第 3 页

1.1.3感受瀑布的形态之美

诗的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通过录像资料,学生能形象的感受到无风时,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有风时瀑布“如烟,如雾,如尘“的不同形态之美。作者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飞泻而下,串串乳白色的水珠闪着光亮,整个儿看,就像一道珍珠做的屏风;而当有风吹过时,“珍珠的屏”被飞散开了,水花四溅,水汽徐徐上升,飘,呈现袅袅的轻盈之状,便“如烟”一般;阵风吹来,云雾随风扩散,弥漫,瀑布呈现若隐若现的朦胧之态,便“如雾”一样;须臾细下的水珠在风中四散下落,呈现飘洒自如之姿,又“如尘”一般。

瀑布的声响,色彩,形态无一不美。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无须多讲,学生就能理解和体会比喻的恰当与瀑布的雄伟壮丽了。 1.2创情境 激美感

教学必须进入情感领域,才能进入美的领域,实现教学美育,产生教学美育心理效应。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并引发上升到美感体验,这样才能对学生活动起内在的深层次的推动作用,达到“以学为乐”的境界。

但在通常情况下,教学内容与学生既有时间距离,也有空间距离,加上教师枯燥无味的分析和灌输,更强化了这种距离

第 4 页

感,致使学生感到陌生遥远,很难激起学习的情绪,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在教师严格控制下被动地完成教师一个接一个指令的过程,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审美情境对学生不是强行给予的,而是以学生的审美心理自由出发而设定的。以语言文字这个思想、信息、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的载体为依托,以生动的直观和语言描述创设各种情境,再现教材的相关内容和景况,使教学贴近了学生,使其因感受真切而产生亲切感。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内在的心理倾向趋于教育教学过程,于是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因而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如,有位教师教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开始他就给学生描绘了一幅“烟渚日暮泊舟图”,创设了一个特定的审美情境,从而把学生引入孤舟夜泊那朦胧凄清的氛围之中:在暮色苍茫之中,一叶小舟停泊在薄雾笼罩的小河旁边,诗人立于船头,举目远眺,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低;低头看水,江水清澈,一轮明月就沉浸在眼前的江水之中。随即教师凭借教材内容抓住一个“愁”字,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启开学生的审美心扉,进一步去体味诗人的情感。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对功名曾怀有很大的希望,奔入长安,本想博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但事与愿违,被“明主”所弃,忧郁长期

第 5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r8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