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更新时间:2024-07-06 14: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时代性,现今的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具体包括:①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②爱国主义教育;③理想教育;④道德教育;⑤集体主义教育;⑥劳动教育;⑦自觉纪律教育;⑧民主法制教育。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定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通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当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美国教育学家柯尔伯格说过如果把学生单纯当作“德性的口袋”,简单化地强行往这个口袋里装填,灌输道德概念,他们不真正理解,道德判断能力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然而,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大都局限在口头的说教上;局限在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制度上;局限在对学生的行为的约束上;局限在对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意识的处罚上,甚至有人把实行的“德育工作”当成提高学生成绩的手段。实际上这样做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能培养学生的“奴性”而阻碍了学生辨别“真”“伪”“美”“丑”“善”“恶”的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意识的发展。 俗话说得好:“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长期以来教育导导致的“重智轻德”偏差阻碍了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与提高,使之很难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的德育在学校里是一个薄弱环节,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只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学校工作也大多重分数、重经济效益。致使许多学生理想淡化、思想僵化,精神萎靡、目光短浅、物欲膨胀、急功近利、及时行乐的思想十分严重,有的学生则崇尚感性,鄙视理性、好逸恶劳、喜欢踏着别人的肩膀走路;有的则不求进取、不学无术、成天贪玩鬼混、还死顾面子、无德无识。他们不但失去坚定的政治信仰、没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良好的品性,而且人与人之间缺乏友善的态度,话没说清就动手动脚,毫无人情味;为了一点小事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有的轻生自杀,心理随挫折的能力极差。如此种种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正是当年陶行知先生所批评的“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

当今留美学生中的卢旬枪杀案、浙江金华的徐力杀母事件、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袁鑫自杀事件,浙江永嘉桥头镇中学的学生枪杀事件、清华大学学生的伤熊事件……,这些事实证明现在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克令人忧心,每一次事件的发生无疑是向教育界敲响一次警钟;每一次事件的出现也就是对教育者的一次严厉警告。

总之,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道德约束力弱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出现模糊不清的困惑;一是少数中学生推崇及时行乐,缺乏理想、胸无大志、没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不强;二是拜金主义泛滥,唯利是图,心中无他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三是无政府主义思想抬头,无组织无纪律,打架斗殴、赌博、看淫秽书刊和影视等现象有上升趋势;四是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文明素质、社会道德意识差,待人接物没有礼貌、乱扔废物品、随地吐痰等;五是少数学生在家娇生惯养、心理素质差、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缺乏上进心。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现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上海南开中学的一次演讲中说:“现在社会变迁很大,而多流于偏废只重物质、不讲道德,尽管学富五车而行为可丝毫不顾。这种错误,我们既已觉察出来,就应该竭力矫正,学行并重,才可避免畸形发展的弊病。所以,现在的教育者不但

不能以?教书、教学生?为满足,即使他能?教学生?还没有尽他的教之能事,他应该更进一步地教学生们?行些?些什么?简方之,就是做人之道,这样才能算好的教育。

张先生这段话,很值得借鉴,他要求我们要重视德育,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如果我们放弃或不把它放在应有的地位,我们的很多工作就会出现偏差,学校教育就达不到教育学生做一个?好人?和?有用的人?的目的”。 3.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他的《道德教育论》中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有:①要根据儿童习惯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②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③奖惩结合,切忌体罚;④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据此,学校德育工作应采用以下方法途径来教育青少年学生注重学会做人,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 3.1优化教学,渗透德育思想。教学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各科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因此,结合各学科特点,自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养文明习惯,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3.2美化环境,营造德育氛围。环境是校园文化直观外在的反映;学校无小事,事事在育人;学校无空地,处处在育人。良好的氛围、优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随时注意发挥德育环境的感染熏陶作用。做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健康的文化感染人,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

3.3塑造形象感召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的形象就是学校德育工作旗帜。学校应实施“铸师魂”工程,要求老师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具有“红烛”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具有“楷模”风范;严谨治学,知识渊博,具有“学者”素质;爱生如子一视同仁,具有“慈母”品性。“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使学生耳濡目染,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良好的道德教育。

3.4开展活动教育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和苏霍姻林斯基都非常重视集体教育。学校应开展集娱乐性、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它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要素。学校本着“寓教于乐”,“从长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主题的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向革命烈士学习的活动。

3.5利用学校舆论宣传工具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我们如果不用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占领宣传舆论阵地,社会上各种反动腐朽思想就会乘虚而入,侵蚀中小学生的头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论述中强调在道德教育中必须使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他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中的最终结果,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与行为一致的主要标志,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学校必须充分发挥现有的广播、校刊、墙报、好的电影片、录相片、阅览室等宣传工具的作用,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将会

不断出现,学校德育的理论,也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理论同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正确了解社会,看待社会现象,提高断送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的,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道德信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学校德育工作是德育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联系,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回避现象、空尚说教,只会削弱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须面对现象,正视矛盾,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做实、做好、做活。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能够适应新世纪挑战和考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新时期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工作置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首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2000多年优秀的教育传统,也继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传统,反映了人的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

德育为先的思想一直是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和目的表述中的基本内容。德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健康的思想,高尚的人格是学校德育追求的结果。站在一定的高度,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学校德育,依靠学校德育。《纲要》从长计议,从全面提高国家未来的主人的素质这一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德育工作的首要性,重要性和全面性。

然而。现实不容乐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巿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不断涌现,社会中高才低德的人越来越多,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以下是个人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浅见。 一、新时期中学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德育认识存在误区

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对德育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各种不良现象和行为,让学生看不清德的价值。在以中考成绩看成果、论英雄的背景下,不少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做人”的功利思想;有的家长认为德育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有的德育工作者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传授、轻体验”的思想倾向。这些认识误区直接影响了德育效果。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作为德育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还存在理论性太强、不切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同时,因为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造成了德育课不受欢迎、德育教学实效性差等问题。曾有一家教育网站对1800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60%的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基本没有发挥作用,80%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对自己的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

3.德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中学德育队伍存在心理不够健康、人员不够稳定、工作不够专业等问题,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思想品德教师在部分学校都是不能胜任所谓“主科”的“副科”教师,教育水平有限,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出现了只愿“教书”不愿“育人”的现象。 4.德育对象现状不容乐观

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早恋、自杀、离家出走、沉迷网络、抽烟喝酒甚至是违法犯罪等事件不断出现,可以说德育对象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中学德育问题成因分析 1.德育观念陈旧

许多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的深远意义和规律认识不够,对新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变化认识不够,对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等的发展变化认识不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仍然采取“我说你听”模式,依赖老经验,凭借老方法,导致德育失效。从个体上说,不利于学生“成人”;从总体上说,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 2.德育主体偏失

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实效不强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侧重教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有的学校开展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时常常不能从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出发来精心设计德育方案以至于缺失了最重要的道德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未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德育方法简单

德育工作者的爱心、耐心、细心、专心对德育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德育教师在德育实践中常常不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的德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如对待学生迟到的问题,有的教师就直接采取批评教育、找家长告状、纪律处分等方法简单对待,而没有通过深入调查迟到现象背后的根源,也就谈不上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了。

4.德育环境复杂

当前,社会大气候不利于品德教育,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只能观其现象,而不取其本质,5+2=0的德育工作的必然结果。家庭结构较以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单亲家庭、留守学生代理监护等现象不断出现,家庭教育问题日渐突出。一些家长要么过分溺爱孩子,要么简单粗暴,要么放任自流,另有一些家长根本没有教育可言,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压力。而且当前中学生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比如迷恋网络游戏等。 三、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1.树立“有效德育”观念

新时期要求教师树立“有效德育”的观念。有效德育即德育的有效性,它是确立德育核心地位的特点。德育有效性存在隐性和显性的特点,同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特点。因此,开展德育工作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努力提高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活动的有效性;要建立健全高效的运行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严格的约束机制、有力的激励机制,从而促进德育工作良性循环、提高德育实效性。 2.充实、更新德育内容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德育内容精华的基础上,要根据学校育人目标和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和创新德育内容。组织爱心义卖活动,开展校园礼仪文化节、国防教育节、校园读书节等活动,让学生在“过节”的氛围中去感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交友及如何养成文明习惯。充实、更新、延伸德育内容,让德育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对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3.积极构建德育网络

当前,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己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注重由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小德育”模式向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模式转变。学校充分利用社区德育资源,调动家长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大德育格局。这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和重要环节。如学校附近的医院、派出所、敬老院、企业、纪念馆等,都可以成为学校德育的有效资源。学校还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参与德育活动,改变德育由学校单一开展的局面。 4.营造和谐德育氛围

营造和谐德育氛围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构建文明、洁净、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健康、互动、协调的良好社区教育环境。各学校可以以构建“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为目标,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主动加强与社区单位的联系和互动,不断净化、美化、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同时在学校自主范围内,进一步完善德育评价机制,将会取得一定的实效。

5.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德育有效性能否实现。笔者认为,提高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队伍整体素质的途径是走德育队伍专业化道路。即完善德育队伍培训体制,推动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多元评价和激励制度,加强德育工作研究,开展德育科研和校本培训,掌握德育教育规律和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等。

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的主阵地,所以学校应始终不渝地把德育工作放在整个教育的首位。但是由于受教育评估体制和社会、家庭等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小学,德育却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流于形式,德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受不良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德育工作。“应试教育”的困扰和社会对学校不公正的评价,以及教育评估机制的不完善,致使学校严重存在重分数、轻德育等,教师重“教书”,忽视“育人”的现象,团队组织、班务工作如同虚设,德育管理机制松软,体系欠完备,学校德育目的、内容与形式在具体实践中被扭曲了。

2、社会不良因素对德育工作的冲击。以捞钱为目的的录像厅、游戏厅、台球场、溜冰场、网吧越来越多,渲染凶杀打斗色情的录像可以说渗透到了每个角落,严重腐蚀着少年儿童纯洁的心灵。一些流行歌曲矫揉造作,萎靡颓废,麻醉着意志薄弱的少年,致使他们道德情感淡漠,行为滑坡,是非、荣辱、美丑观念混杂。

3、家庭不良因素对德育工作的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只管学生吃饱吃好,穿戴时髦,事事包办,从不过问学生的学习、品德,致使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的学生,生活处理能力有效期,动手能力不强。虽然他们生活在农村,却鄙视体力劳动,贪图安逸享受。还有些家长工作之余喝酒、打牌、跳舞、搓麻将,学生耳闻目睹,对家长的放荡行为和陋习司空见惯,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他们花钱无度,常吃零食、打游戏机、看录像、拉朋友、进饭馆、点菜喝酒,刻意追求无拘无束、空洞无物的潇洒人生。更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教子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对孩子们的期望过高,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自己的孩子,要他们跨出农门,光宗耀祖,因而对孩子要求苛刻,或者是简单地采用物质刺激的方法,使他们缺乏信心,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甚至厌学、逃学。

二、德育工作转化的对策

1、学校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首先,在组织机构上,建立由校长负责,行政、工会、团队齐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从思想、政治、组织上加强领导,形成以学校、行政、团队、班级为基点的工作网络,保证一把手抓德育工作到位,从而形成以管理育人为前提,思想教育为先导,教书育人为基础,服务育人为保障,环境育人为依托的“合力育人”局面。紧紧围绕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目标,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三为主”原则,即学校为主各方配合,教师为全员负责,学校为主全面渗透,做到“四个结合”,即总体目标

与分段目标相结合,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相结合,课内渗透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其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列为德育教育之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和主要内容,必须遵守务实求效的原则,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爱他人、爱自己结合起来。扎扎实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使学生明确爱国与自身的关系,把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化、具体化。在德育工作中应建立“目标导向、系统管理、网络检查、综合测评”的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即紧紧围绕“育人”这个总目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观,通过切实的制度,规范行为,细化各级功能,全方位抓好德育管理和行为管理,建立相应的检查小组,形成网络,把德、智、体、美、劳综合测评指标体系与学生评优、评奖挂钩,教职工评优、评先进与职称晋升挂钩,促进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最后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计划地改变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校园绿化、美化力度,真正做到每个角落都育人,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约束功能、导向功能、审美功能和激励功能。

2、社会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依托。要达到学校德育的最佳效果,我们必须改变学校德育的封闭状况,确立大德育观,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依托社会教育,借助社会力量,来健全德育工作。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要积极同周边单位和主管部门联系,有计划有目的地聘请公安干警和政法干部为辅导员,举行法律常识、交通规则、安全知识讲座和法制报告。邀请劳动模范、老党员、退役军人、

老教师来校和学生谈人生,用他们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质、坎坷的生活去感化同学们的心灵,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应经常组织师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依靠社会力量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教育活动,利用纪念日,重大庆祝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用演唱、演讲、板报和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公德。指导学生读好书,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等,要坚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

3、家庭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先行与延伸,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学校要与家庭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联系(有条件的地方可办家长学校)共同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针对学生及家教中的共性问题,以及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通过自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树立自强自立意识,提高自理自立能力。家长应积极指导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要教育孩子会生活、会劳动、有爱心,应从最基础的道德情感方面加以培养,继而教育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科学知识,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伦理道德,使孩子的情感容量更大,心胸更广阔,品行更加高尚。

总之,在德育工作中,要敢于突破,从学校德育的单渠道向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多渠道、立体化运行方式转化,要坚持“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社会教育为支点,学校教育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学校应主动去联合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育人的重担,以务实的态度、求实的精

神、灵活有效的手段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他们的头脑,以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发布者:黄环宇 发布时间: 2011-10-7 21:18:4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r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