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阶段质量检
更新时间:2024-04-06 06: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一至第三课)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它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趾支离无脤”“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
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德充符》中,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塑造了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他们不但得到了妇女的爱慕,而且也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重用。
C.在庄子看来,形貌奇丑的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虽然认为“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但并不排斥形体与精神双美兼得的现象的存在。
解析:B项中,并没有“重用”之表述。原文中第二段“卫国的哀骀它,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但题干中为“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得到了国君的重用”,故选B项。
答案: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哀骀它之所以得到爱慕是为了更有力地反驳以孔子为代表的排斥丑怪之美的儒家美学。
B.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而贯休笔下的人物怪异甚至丑陋,与儒家美学的追求迥乎不同。
C.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D.贯休笔下庞眉大目、孕颐隆鼻的罗汉形象与庄子笔下的“趾
支离无脤”“瓮盎大瘿”一脉相承。
解析:C项,文中意思是说,贯休的丑人劲画得力于庄子道家美学观。题干中“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因果不当。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
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大大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D.在庄子看来,孔子所遭受的“天刑”指的是他在精神上只知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
解析:A项中,原文是说对精神美的“重视和追求”,得到“发展”。此处是说庄子的美学思想。
答案: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大力将军 蒲松龄
查伊璜,浙人,清明饮野寺中,见殿前有古钟,大于两石瓮;而
上下土痕手迹,滑然如新。疑之。俯窥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贮何物。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益骇。乃坐饮以伺其人;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①,堆累钟下。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已复合之,乃去,移时复来,探取食之。一座尽骇。查问:“若个男儿胡行乞?”答以:“啖多,无佣者。”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乞人愀然虑无阶。查遂携归,饵之,计其食略倍五六人。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曰:“是我师也。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会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记忆。即命仆马,投刺于门。将军趋出,逆诸大门之外。视之,殊昧生平。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少间登堂,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既坐,方拟展问,将军颐少动,一姬捧朝服至,将军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为。众妪捉袖整衿讫,先命数人捺查座上不使动,而后朝拜,如觐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忆举钟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华筵高列,家乐作于下。见将军日无别作,惟点姬婢养厮卒,及骡马服用器具,督造记籍,戒无亏漏。一日,执籍谓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将军不听。按籍点照,古玩床几,堂内外罗列几满。查固止之,将军不顾。稽婢仆姓名已,即令男为治装,女为敛器,且嘱敬事先生,百声悚应。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乃返,别查。
注:①糗,干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查遂携归,饵之 饵:给……吃 .
B.逆诸大门之外 逆:背对着 .C.众妪捉袖整衿讫 讫:完毕 .D.稽婢仆姓名已 稽:查考 .解析:逆,迎接。 答案:B
5.下列言行全都能表现吴将军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3分) ①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②十年之别,颇复忆念 ③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 ④而后朝拜,如觐君父 ⑤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 ⑥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
A.①②④ C.②③⑥
B.④⑤⑥ D.①③⑤
解析:①是查伊璜的行为,③描述一个客观事实。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查伊璜在野外的寺庙中发现巨大古钟,好几个人抓耳挠腮皆无法掀动;而当时身为乞儿的吴六一却能轻易掀开。
B.查伊璜见吴六一力大不凡,就鼓励他投身军队;又见他贫苦无助,就把他带回家,厚赠之后让他上路。
C.查伊璜听说吴将军与自己有旧,但已经记不起来到底是谁;即便如此,他仍然带着仆人骑着马,上门投递名片。
D.吴六一十多年来一直不忘查伊璜赐金之恩;见面之后不仅礼节备至,而且把自己的家产和奴婢分了一半给他。
解析:“抓耳挠腮”不对,是抠住古钟的双耳往上抬。 答案:A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竟然用一只手抬起钟,另一只手捧着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几回才放完。
(2)是叔父一辈的人,跟将军您怎么会有旧交情? (3)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出于您的丰厚的赏赐。 【参考译文】
查伊璜,浙江人,清明时节在野外的寺庙里喝酒,看到大殿前面有一座古钟,比两个石瓮还大;上面留有泥土的痕迹和手印,都是新近才有的。查伊璜感到疑惑,俯身往钟里看,有一个竹筐,不知存储着什么。让好几个人抠住钟的双耳,用力往上掀,一点都不能抬动,就更加吃惊了。于是就坐着喝酒来等(在钟下放东西的)那个人。过了没多久,有个乞丐进来,带着(乞讨)获得的干粮,把它们堆积在古钟底下。(他)竟然用一只手抬起钟,另一只手捧着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几回才放完。把钟合上以后才离开,过了一会又来,手伸进去拿东西吃,满座的人都很吃惊。查伊璜问:“那个男儿,你为什么要做乞丐呢?”回答说:“吃得多,没有人雇佣我做事。”查伊璜因为他健壮,鼓励他去参军,乞丐发愁,觉得没有凭借这样做。查伊璜带着他回家,给他吃,算起来食量是常人的五六倍。为他换了新的衣鞋,又给他五十两银子作为路费。
过了十多年,查伊璜的侄子在闽地做官,有个将军叫吴六一,忽然来拜见。说话之间,问道:“伊璜是您的什么人?”回答说:“是叔父一辈的人,跟将军您怎么会有旧交情?”吴说:“他是我老师。作别十余年,很是想念。麻烦您转告先生,请他光临。”适逢查伊璜来到,于是就告诉他,伊璜全不记得这个人。立刻命令仆人备马,在吴将军门前投递名片。将军快步跑出,在大门外迎接伊璜。伊璜看他,觉得一点也不认识。私下里怀疑将军弄错了,但是将军弯着腰,越发恭敬。过了一会来到大堂,那些卷帘、搬座的人,都是年少姬妾。坐定,正想问清楚,将军动了动脸色,一个姬妾捧着官服到来,将军就起身换衣,查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众位姬妾为将军整理衣袖完毕,将军先让几个人把伊璜按在座位上,不让他动,然后行朝廷上的礼节,如同拜见君王。查大吃一惊,不理解为什么这样。朝拜完毕后,将军就穿着便服在他身旁陪坐,笑着说:“先生记不起那个举钟的乞丐了吗?”查这才明白。过了一会,高举盛宴,家里的歌妓在底下奏乐。伊璜见将军每天不做别的,只是清点姬妾奴婢的人数和骡马器用的数量,督促下人登记,告诫他们不要漏了什么。一天,拿着登记的文书对查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出于您的丰厚的赏赐。奴婢器物,我都不敢自己占着,请允许我分一半给您。”查大惊不接受,将军不顺从。按照文书点数,古玩和家具,几乎放满了厅堂内外。查坚持阻止,将军不理。考查奴婢仆人姓名完毕之后,就让男的备办行装,女的收拾器物,并嘱咐他们恭敬地服侍先生,底下都惶恐地答应。又亲自看着奴婢登上马车,马夫整治好骡马,这才回去,与查作别。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①画夹②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③烟雨归雁,坐我潇湘④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②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③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④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每句诗的意思,诗的第一句写画中景,烟雨、归雁,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醒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景,有力地突出了诗人思乡之切和画境之真。解答时要突出“由画境到真景,再到画境”的思路。
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答案:(1)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2)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3)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史铁生:与灵魂对话,命定寂寞
曹飞跃
不知死,焉知生。
1972年,史铁生因先天性脊椎裂导致双腿残疾,返京养病。1974年,他进入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务工,并开始文学创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因急性肾损伤弃职归家,笔耕至病殁。
他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架飞机,“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
遗言”;正因为“在最狂妄的年龄上”突遭此变,他孤愤悲忧,不得不常年遁世于地坛,自逐于那一片荒芜之地,他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曾有多少百无聊赖的时光,他观察“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蜜蜂、蚂蚁、瓢虫、鸣蝉,以及在草叶上滚动、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的露水;曾有十五年的光阴,他目睹散步的中年夫妇由盛及老,唱歌的小伙子在墙角整理歌喉,捕鸟的汉子在树丛中撒网,漂亮的兄妹在“灯笼树”下拾起“小灯笼”……而他仍然孤寂。
在地坛的所思所系构成了史铁生余生写作的母题。他把孔子的话倒过来,说“不知死,焉知生”。众多跟他接触过的文坛朋友都明了,史铁生是“一个永远活在‘问题’里的人”,但在生死大悟之后,虽久卧病榻,也不妨乘物游心。
2010年5月,史铁生与作家周国平对谈,那也是他生平最后一次重复论及自己为何要写作的原因:“写作是怎么回事?其实我写作就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苏格拉底说,要认识你自己,真是这么回事。没有别的原因……永不解决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那你说这岂不是荒诞吗?最后你发现作为一个永恒的过程而言,只有美是它最终的解答。别的都很荒诞。只有美可以是不断超越的。”
思辨的写作,命定的寂寞。
史铁生说自己从小就“怵窝子”,对世界有恐惧,如非横遭突变,可能永远不会做一个作家,而会在恢复高考后读理工科的大学,然后平凡度世;但是,他的命运并没有按照这一轨迹行进。
1998年,由于患有严重的尿毒症,史铁生开始“透析”治疗。2006年,《南方周末》记者夏榆探访尚在医院的史铁生,看到他的动脉血液经塑料管进入透析机,滤掉毒素之后再经静脉回到体内,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长达九年、1 000多次的针刺,就使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史铁生自己也在《病隙碎笔》中写道:“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
每周三次、每次四个半小时的透析治疗,续命之余,也极大地消耗了他的身体。他的写作,因此只能局限在每周四个上午的几个小时,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即是他花了三年的所有上午写就的。他不参加活动,绝少接受采访,如果和朋友聚会,他要提前半天什么也不干,攒下精力和朋友说话。
曾经有人评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但这未必合乎史铁生的自我体认。他曾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尤其反对以身体的残缺来划分人群或者立场,自觉超越伤残者
对命运的哀怜自叹,进而关切普遍性生存和精神伤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表示,史铁生的写作是跟灵魂对话,这命定是寂寞的,“他的寂寞是心灵发出的,不是装出来的;他的彻底个人化,也不是装给大众看的,因为他从不哗众取宠。在这个反潮流也能成为潮流的时代,史铁生应该是最能被包装的,但他永远不会被大家“利用”。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书曾经感动过众多读者,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欢他的笔法。此前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有人说我的写作太过思辨,没办法,这可能就是我的命。大概我总是坐在四壁之间的缘故,唯一的窗口执意把我推向‘形而上’。”
史铁生晚年住在金台路,由妻子照料,生活并不宽裕。作家陈村早年拜访,“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为了预祝史铁生六十大寿,邻居王耀平送了他一个装蛐蛐的“拉子”(笼子),原本期望可以送蛐蛐伴他,不料竟成他去世前的唯一信物。
史铁生曾无限流连于地坛,并因此感恩自己的命运。如今的地坛园林规整,无颓墙,无荒草,也没有雨燕自林中飞出,搅动这皇家祭坛的落寞;京城的初雪久候未至,2010年最后一次残阳夕照,唯有冷风凛冽中飘来几不可辨的气味,知史铁生者,遂了然那气味中,或亦有一缕是属于十数年前那个作家的,他坐在轮椅上,感知四季更迭、天地洪荒。
(选自2011年《看天下》第1期,有删节)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人物传记并非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史铁生的生平,而是围绕史铁生的思想、特点并对其进行了诠释。
B.文中详细地介绍史铁生有关“透析”治疗的过程,是细节描
写,为后文引出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作铺垫,这又是“以小见大”,表现了他对朋友的真诚。
C.文章通过史铁生的文坛朋友、周国平以及陈村等人的评论来表现史铁生深刻的思想以及他面对困境所展现出来的从容、坚强的品质。
D.“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在文中的意思是人生经过磨难能够活下来是一种幸运,没经历像史铁生那样生死体验的人去妄自谈论生死是一种矫情与造作。
E.如今的地坛园林规整,不再荒凉落寞,它曾属于十几年前坐在轮椅上、感知四季更迭、天地洪荒的史铁生。
解析:B项, 详细地写“透析”的过程主要是为写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深刻感悟作铺垫。C项,非周国平的评论,而是史铁生与作家周国平的对谈。E项,原文“也没有雨燕自林中飞出,搅动这皇家祭坛的落寞”。
答案:AD
12.史铁生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联系本文分析史铁生为何对地坛情有独钟。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史铁生横遭突变的际遇、地坛与史铁生命运的相似点、史铁生在地坛里得到的思悟等方面来回答史铁生对地坛情有独钟的原因。
答案:(1)在最狂妄的年龄上,突遭此变,他孤愤悲忧,而地坛的荒芜恰恰给了他排遣自己心中的苦闷的空间。(2)地坛曾是皇家祭祀礼仪之地,而现在是剥蚀了琉璃,淡褪了朱红,坍塌了玉砌雕栏,地坛的变化与史铁生的命运变化有相似处,所以作者更能理解“它的
意图”。(3)史铁生在地坛中看到了美好的景致,体会到人间平凡而又温馨的生活,这些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让他看到生活的希望,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崭新的哲思。
13.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史铁生的“与灵魂对话,命定寂寞”?(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理解“与灵魂对话,命定寂寞”的意蕴,然后从生活上、写作上和思想上这三个方面来谈“与灵魂对话,命定寂寞”的具体体现。
答案:(1)在生活上,他感受到他人的温馨、幸福与美好,而自己却仍然寂寞。“大概我总是坐在四壁之间的缘故,唯一的窗口执意把我推向‘形而上’”。(2)在写作上,在地坛的所思构成了他写作的母题,他把孔子的话倒过来说“不知死,焉知生”;他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用美来做最终的解答,不断地超越美。(3)在思想上,尤其反对以身体的残缺来划分人群或者立场,自觉超越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自叹,进而关切普遍性生存和精神伤残。在反潮流的也能成为潮流的时代,史铁生应该是最能被包装的,但他永远不会被大家“利用”。
14.史铁生“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句话给你哪些启示?结合你的人生阅历谈谈你的感悟。(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对灾难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等方面谈自己的感悟。
答案:(1)时时刻刻都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时光,珍爱生命。(2)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对现在所拥有的一
切心存感恩。(3)面对任何不幸,要从容,甚至是微笑面对,要有一种坚强乐观的品质。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政府关门意味着什么?许多国会和白宫职员休假之后,一些美国媒体开始一五一十地讨论这一看起来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
B.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 并要他赶快请客。 ....
C.因为有了充足的伏笔铺垫和出人意料的结尾,莫泊桑小说《项链》的情节显得波澜壮阔,悬念丛生,让读者回味无穷,赞叹不已。 ....
D.在以“高中阶段要不要文理分科”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表现可谓半斤八两, 势均力敌,所以格外精彩。 ....
解析:A项,一五一十:①以五为单位往下计数。②比喻叙述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C项,“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修饰对象错误,“情节”应是“波澜起伏”。D项,褒贬误用,“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所以选B。
答案:B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深圳地铁2号线已开通,新车厢内车门的两侧上方分别设置了黄色的紧急对讲器和红色的紧急解锁装置,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乘客可以通过这两个装置与运营管理部门取得非常便捷的联系。
B.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可观,但也存在着广为社会诟病的教育官僚化、精神羸弱、操守失范等。为此,《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的新目标。
C.尽管许多梦想没有实现,但我曾真诚地向往过,为此努力过,付出过心血,我自己对这样的经历来说,始终是宝贵的。
D.国家质检总局4月8日晚再次发布公告,扩大禁止从日本进口食品、农产品的品种和产地范围,进一步加强检验检疫监管。
解析:A项,语序不当。可删去“非常便捷的”,在“通过这两个装置”后添加“非常便捷地”。另外,“车门的两侧上方”有歧义,“两侧”应调到“车门”前。B项,成分残缺。可在“存在着广为社会诟病的教育官僚化、精神羸弱、操守失范等”后加“问题”。C项,不合逻辑。应改为“这样的经历对我自己来说”。
答案:D
1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________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⑥④②③①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②①⑤③④⑥ D.⑥③⑤①④②
解析:第一步,确定首句。比较⑥②两句,其中第⑥句中的“有兴趣”跟“国学热”在内容上紧密相连,故选⑥。第二步,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序。第⑥句中的“本是”与第③句的“但”构成转折关系;第③句中的“‘轻浮’的文化争论”与第⑤句中的“随便地进行谈判”在内容上紧密相连;而第①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第⑤句的解说;第①句与第④句构成递进关系。
答案:D
18.请根据王维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7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围绕“朝”“雨”“浥”“轻尘”进行扩写,语言要有一定文采,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早晨的细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19.阅读下面的漫画和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1)用简明的语言描述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宏兔大展”了吗?“钱途无量”了吗?日常生活享受“口蜜腹健”(营养液广告词)了吗?……户外广告以及某些媒体大肆使用这些似是而非的成语。某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一位语文老师。请你为这位语文老师拟写一段“答记者问”。(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描述画面内容时要注意两名年轻人所站的位置、动作神态及所喊出的话语内容;拟写 “答记者问”时要注意符合语文老师的身份,要指出滥用成语的危害,观点要明确。
答案:(1)两名年轻人踩在一本厚厚的成语词典上,声嘶力竭而又兴高采烈地大喊“宏兔大展”“咳不容缓”“钱途无量”。
(2)成语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强,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奇葩。它们具有较强的凝固性,不能随意改动。篡改成语、滥用成语都是对母语文化的不尊重,也是社会上一些人心态浮躁的反应。滥用成语会给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民族文化带来不良影响,应该坚决制止。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立意指导】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
采用书信体形式反映当下社会现象的材料作文。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考生来说,
写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重要概念,多维度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
角度一:作为名人母校的旧教学楼不能拆除,虽然矮旧,却有其“特殊性”,代表了一段历史,一种情怀,一个时代的回忆,一份文化的内涵。切不可为了眼前小利而忽视了其历史人文价值!《莫让人文情怀止于现代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留住一座楼,延续一份情》《拆老建新不是现代化》等。
角度二:旧教学楼矮小、简陋,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阻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对在校学生是不公平的。不是所有的旧房子都要保护,切不可落入“为保护而保护”的窠臼。学校传承的是文化,回忆的是情怀,旧教学楼大可不必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理由。《勿让“历史”成为发展的羁绊》《辞“旧”方可迎新》等。
角度三:现代化并不一定要拆老建新,而主张保护老房子,也不代表就否定现代化。二者应该做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拆除的是楼,留下的是情》《要现代化,更要文化》《在保护中发展》等。
针对这则材料,考生可以见仁见智。不论从哪个角度,信写给谁,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做到情文并茂,事理交融,就不失为一篇佳作。
在格式上来说,必须是信的形式,这个有别于普通作文格式。题目没有作要求,可以自拟,可根据你的立意拟一个贴切的题目,也可以直接写“给×××的一封信”。书信的格式的规范写法:
①标题可以写“给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的一封信”。 ②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尊敬的”等。
③问候语:如写“您好”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④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⑤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或者写“祝你学习愉快”,“工作愉快”等。或者都不用写。
⑥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名字统一为“小林”,写在祝颂语下方的右侧。再下一行写日期。“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例文】
致校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长: 您好!
关注到贵校教学楼是否拆除的问题,我对校方抉择艰难表示理解。一方面是实际需要,一方面是特殊的历史记忆价值,经过熟思,我更支持拆除。
这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见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的成长,是学校历史记忆价值的承载者,这正是校方、校友及其他相关人士最为不舍与纠结的一点。诚然,这份感情令人感动,但不可否认的是,世上任何一座建筑都有其记忆与情感的牵连与价值,除非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文物不可拆除,倘若我们总拘泥于情感中,我们如何进行新时代城市现代化的建设?
况且这座教学楼的矮小、简陋与老旧确实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也许您会认为我并非与校相关的人士,自然无法体会到这份特殊性的“非凡意义”,那么我们可以从学校及教学楼的属性来看。学校
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场所,教学楼是支持教学的建筑载体,而非文物保护单位。教学楼的拆留首先自然以是否满足教学要求为抉择标准,因为这是教学楼最主要的存在价值。确实,它的特殊价值很重要,但它的保留价值可以说被现实中的矛盾——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需要经费等逐渐稀释。学校作为教育单位,首当将土地资源和经费在教育活动方面的利用最大化。
当然,这座教学楼的特殊价值并不等价于它的保留价值,也不会随之被稀释。既然它的现实保留价值降低,我们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贮藏、延续这份历史与情感价值的厚重。由此角度也可以说,保留建筑也并非保护这份特殊价值唯一且必需的手段。
和您分享一句美言:“我对故乡的思念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区域,而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心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样的道理,校方校友等对于学校的情感也不止于一座建筑,当这份情感与现实需要发生冲突时,它是可以凭多种形式保存的。例如,校方可以为这座教学楼做精致的留念资料,如影像、书面的信件作文资料等,这样就把对教学楼的情感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形式保存。校方也可以仿制旧教学楼的小型雕塑作为校史资料。若有计划在此重建教学楼,也可在满足现代化发现需要的前提下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老楼的记忆元素等。真诚希望以上拙见对校方有所帮助。同时,为贵校发展致以诚挚祝福!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正在阅读: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阶段质量检04-06
东营河流概况03-25
毕业设计论文夹具设计04-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爱国篇06-26
鹤壁市参加全省2012年统一考录公务员进入面试确认名单11-07
2013年高考英语考纲词汇abc05-14
晚霞作文600字07-15
300MW火电机组热力系统选择05-19
手工填写倒闸操作票复习参考09-24
摄影常识基础:快门速度和快门优先02-0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选读
- 选修
- 学年
- 人教
- 传记
- 中外
- 语文
- 阶段
- 检测
- 质量
- 作品
- 2018
- 2019
- 实验报告3-微生物细胞形态及菌落特征观察 - 图文
-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周练物理试卷(课改
- 北京市西城区2015届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图文
- QC小组活动提纲 - 图文
- 废水COD组分表征方法体系构建与应用
- 人教版语文 一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 中级财务管理模拟试卷(6)
- 三年级语文素养试卷
- 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与规划全书电子书
- 2014中考数学 代数应用性问题(2)
- 学校现代化管理之路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 玩具火车轰隆隆
- 2009年注册咨询工程师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真题及答案
- 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结课论文
- 攀枝花市高2012级高三第四次统考数学(文史类)参考答案
- 设计院制度
- 邵东最新市场简报 2013.3.1 - 图文
- 文氏族谱
- 日本语能力试験文法
- 实验数据处理期末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