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测度方法综述

更新时间:2023-04-20 18: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本概念入手,着重介绍以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为基础和以 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测度体系,并试对人力资本测度方

法做一个综述。

关键词:人力资本;测度方法;综述

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需要进行投资,而这种投资行为获取的人力资本流量、 存量究竟为多大,这就需要对人力资本投入和产出进行测度,本文从人力资本 的概念入手,力图对人力资本的测度方法做一个综述。

一、人力资本测度的角度

对劳动力要素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导致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的提出,另一方面 对人力资本概念不同程度的理解也决定了人力资本测度的角度。

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本看作是活的资本、投资的结果、能带来收益的资本。 作为活的资本,它凝结于劳动者体内,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健康、 体能,其中真正反映人力资本质量的是劳动者的智能,人力资本数量即为拥有 智能来创造价值的劳动力的数量。但是对这种无形的劳动力智能本身无法进行 精确度量。因此测度人力资本一般从两个角度:一是从人力资本的直接投入角 度度量,即认为人力资本由投资费用转化而来,没有费用的投入就不会得到, 因此对人力资本的计量,是对人力资本投入费用的归集;二是从人力资本的产出

的角度度量,认为劳动力拥有的人力资本价值,可通过生产劳动的转移、交换、 并实现价值的增值而体现,对人力资本贡献的度量实际上也是对人力资本存量 的测度。

二、人力资本测度方法的雏形

应该说人力资本测度方法是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的,对 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同时也伴随着对人力资本计量方法的研究。

在西方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阐述中可以找到有关人力资 本测度的基本思想,其劳动与产出的静态分析模型:L=G+q,其中L为劳动力 数量,G为产出,q为劳动生产率,虽然他们不否认劳动者技能的作用,但以经 济增长中劳动投入要素为基准的测度模式,人力资本存量等同于劳动力的数量,

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测度方法。

具有人力资本测度方法的雏形的是经济学家沃尔什、丹尼森。沃尔什于 1935年出版了《人力资本观》一书,在该书中,他从个人教育费用和个人收益相

比较来计算教育的经济效益;丹尼森在他的劳动与经济增长模型中,将投入要素

尤其是劳动投入要素分得比较详细:dG/G=ct +(3 dK/K+y dL/L+-+(p dX/X, 式中K、L、 、X为丹尼森对投入的分类,p、Y、 、cp分别为各投入要素 的份额,且P+Y + +cp=l。其中,对劳动投入的细分和测量是丹尼森模式在前 人方法基础上的一大进步。他把劳动力构成的各种因素,如就业、工作时间、教

育程度、性别和年龄等都考虑在内,并利用各种不同特征的劳动小时收益作为权

数对劳动投入进行加权,得出劳动投入指数。丹尼森运用该模式不仅测定了经济

增长中的劳动投入贡献,而且还进一步度量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这无 疑确立了经济增长关系中具有人力资本要素内涵的理论框架,也是西方学者有关 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测度的首次尝试。

之所以称他们的研究是人力资本测度方法的雏形,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完整 的人力资本要素引入测度模型,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没有对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 和投入产出比率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测度。然而,这些不太成熟的理论思想和定量 分析方法,却是人力资本测度体系形成和日益完善进程中所必不可少的。

三、以人力资本投入产出过程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测度

1. 舒尔茨的研究。

舒尔茨是从探索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而逐步踏上研究人力资本的道 路的。1960年,舒尔茨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演说,明确提出了人 力资本的概念,认为迅速扩大的人力资本存量,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 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力的投资主要包括教育投资、保健投资和劳 动力迁徙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标准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未来收益,包括个人预

期收益和社会的预期收益,要大于它的成本,即:收益率=预期收益/成本,其 收益率原则上同物质资本收益率测算相同。

尽管舒尔茨的计算方法的边界条件还存在一些值得人们探讨的不足之处, 如不应仅把工资差别的原因看作为受教育程度不同,人力资本存量也不应完全 由工资收入来代表等等,舒尔茨还是第一个提出了人力资本测度模型,从而在 方法论上奠定了人力资本测度体系的基本框架。

2. 贝克尔的研究。

贝克尔同样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后天投资获得,并影响以后时期的生产 率和收益,因此,用丁 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也同样适用丁 人力资本 研究。贝克尔的研究以微观为主从人类家庭入手,他的贡献之一是首次用传统 的微观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均衡模型。即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 本的当前值等于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同时,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教育、培训 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的研究也具有开创意义。

四、以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的人力资本测度

技术内生性增长理论的思想源头是阿罗《边干边学》中指出的,阿罗把经 济增长完全归功于学习过程和技术的外部效应,试图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 的外生技术进一步内生化,根据这一理论思想,罗默、卢卡斯分别提出了各自 的经济增长模型,虽然他们对经济增长中的最终动力源泉的理解有所不同,但 他们却都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本在这个过程中重要性,卢卡斯则更是强调了人力资 本在这个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而从人力资本测度角度来看,论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也是 从产出价值的角度对人力资本做的一个测度。

罗默在1986年发表了《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书中他建立了两个增长模 型:简单的两时期模型和简单的两部门模型。罗默的增长率方程显示,人力资 本尤其是R&D部门的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两部门模型的 思路是:R&D部门的人力资本HA创造知识和技术的积累,知识和技术进步用新 资本品种类和数量A体现,进而A和生产部门的L和Hy产出Y,但在此过程中 罗默忽略了教育部门及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决定

性作用和由此引起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就是说他只将知识和技术内生于资 本的积累,而忽略了知识和技术在人力资本自身增长中的巨大作用,因此严格 地讲罗默模型并未解决人力资本度量的任何问题,只是阐述了技术进步与人力 资本的相互关系,提高了该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的解释力度。

卢卡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运用更加微观的 方法把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概念、索罗的技术进步和罗默的知识积累具 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以期解释持续经济增长问题。 两资本模型和两商品模型区分了人力资本所产生的两种效应:即舒尔茨型的通过 正规或非正规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所产生的“内部效应”与阿罗的“边干边学” 形成的人力资本所产生的“外部效应”。

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评述:在研究经济增长时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 型不仅把人力资本纳入增长模型使之内生化,而且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 应”和“外溢效应”,把对一般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强调变成了对特殊的

知识即生产某一产品所需要的“无形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强调,此理论原 意是在经济增长中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并以此为根据来调整经济增长速度,预

测经济增长趋势,提供方法和工具。然而,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来看,这种 测度角度同时也是对人力资本自身积累不同方式的量化描述,这种计量体系使 人们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更深入、更细致、更具体化、数量化了,是人力资本测 度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种类型。

五、人力资本测度方法评述

无论是舒尔茨、贝克尔,还是卢卡斯、罗默的测度体系,其方法上的缺陷随 着时间的推移都可以被不断出现的新的方法所完善。统计计量工作不会永远停 留在原有的高度上,它只会向前发展。然而,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理论的 研究现状来看,尚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

首先,从方法上看,由于人力资本投入的产出效益往往不直接表现为实物 产值的增加,而总是表现为人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增加。只有把人力资本投 入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去时,人力资本的价值才间接地由经济活动的结果中体

出来。投入的教育、卫生保健、培育子女等生产性支出有多少形成了人力资本 的增量,经济活动的结果增量中有多少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的作用,这些不确 定性使人力资本价值必然存在难以精确估量的问题。因而从宏观层次上衡量人 力资本投资对实现经济社会目标的作用程度,则显得更为力不从心。

其次,单纯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独形成生产能力,人类活 动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综合产生的,是两者结合的过程。人们很难把人力 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作用从这“集体产品”中分离出来。同时,在现代社会生 产中,不同的人力资本也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对生产活动产生影响。这就存在

不同质人力资本和不同产权人力资本的如何综合计量的问题,应该说评价单个 人力资本对集体生产的贡献必然涉及到更多的研究领域,所以,即使舒尔茨、贝

克尔、卢卡斯、罗默等人的研究业绩是这方面的杰出的成果,也未免带有某种 片面性,或夸大某些因素的作用,或缩小了另一些因素的作用。

再次,人力资本与其他任何资本的区别正在于,其承担者是人,而不是实 物,人有思想,有意识,有个性,有情感,有社会交往和个体经验等。难以想 象其个人的思想、经历和感情不会影响其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现代激励理论 早已证明:人力资本的激励水平将极大地影响其存量价值的体现。有时这种影 响可能是决定性的。

最后,在一定经济体制条件下,政策、体制运行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也是不 可忽视的。不考虑这些因素,理想化套用人力资本测度体系则很难与经济发展的 实际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亚当 斯密.国富论.北京:中华书局.1949.

2.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qi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