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gfnia最新2011年任汝芬序列四政治考研冲刺模拟及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15 19: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Time will pierce the surface or youth, will be on the beauty of the ditch dug a shallow groove ; Jane will eat rare!A born beauty, anything to escape his sickle sweep

-- Shakespeare

任汝芬序列四

一、 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3.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的要求表现为

A。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一致B。交换双方的使用价值量相一致

C。交换的数量和比例相一致D。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5. 中国近代小资产阶级属于 A。资产阶级 B。买办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劳动者 6.毛泽东思想确立是在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

7.中共八大确定的今后我国经济建设

的指导方针是

A。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8.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是

A。坚持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

B。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C。坚持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9.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

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D。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 A。人民当家作主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1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无论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2.检验一个人对祖国的忠诚程度的试金石是

A。对中华民族复兴信念坚定程度 B。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程度 C。对祖国领土的眷恋程度 D。对人民感情的深浅程度

13.下列关于法的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B。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

C。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体现

D。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14.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南北问题B。维护世界和平问题

C。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D。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问题

15.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是 A。提高科学化水平

B。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C。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D。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16.2009年8月30日,日本举行第45届众议院选举,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是 A。自由党B。民主党C。民进党D。社民党

第一套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A 2.D 3.D 4.B 5.D 6.B 7.B 8.D 9.A 10.A 11.B 12.D 13.A 14.A 15.A 16.B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

ABC 18.ABD 19.AB 20.ABCD 21.ABC 22.ABCD 23.ABC

24.ABCD 25.BCD 26.ABCD 27.CD 28.BD 29.ABCD 30.ABD

31.ABCD 32.ACD 33.AC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4. 【答案要点】(1)对立统一的学说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切矛盾的对立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既同一又斗争。老子暗示孔子的,其实是矛盾的辩证法。牙齿的强和舌头的弱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二者互相贯穿、

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又是刚强的)。同时,这二者又存在着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

(2)所谓辩证的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老子关于牙齿和舌头的见解,启示我们在全面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时,能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我们党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就是成功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

35. 【答案要点】

(1)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地区、国家间的军事冲突依然存在,加上近来美国频繁地对外用兵,这些都表明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依然对世界和平构成现实的威胁。在传统安全威胁相对削弱的背景下,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有组织犯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难民问题和非法移民问题等被

视为当今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具有威胁性的因素,尤其是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2)国际恐怖主义新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恐怖活动全球化。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国际恐怖网络的建立提供了条件,而且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恐怖分子实施恐怖行动的目标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

二是恐怖组织军事化。世界上现有恐怖组织上千个,一些恐怖组织使用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如“基地”组织就装备有“毒刺”地对空导弹。恐怖组织的军事化还体现在其实施恐怖活动时运用了军事谋略。 三是恐怖分子职业化。“9·11”事件后,一些对社会不满者、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陆续成为职业恐怖主义者。他们接受专业的恐怖训练,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武器,甚至能驾驶飞机、坦克、轮船。 四是“三股势力”合流化。近年来,“基地”组织在进行自身整合的同时,不但加强了与俄罗斯车臣叛匪、伊拉克极端势力的联系和相互支援,还与一些号称是“追求民族独立”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合流,使国际反恐形势更加严峻。

五是恐怖动机复杂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转型,发生恐怖活动的诱因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使得防范和打击更加困难。

(3)近年来,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斗争之所以成效不大,甚至“越反越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对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认识不正确,将它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或文明混为一谈;反恐的方法不对,不是全球合作,而是采取单边主义的办法;不是综

合治理,各种方式的配合,而是单纯的军事手段;加上美国反恐动机不纯,往往以反恐为名行霸权之实,且奉行双重标准,助长了恐怖主义的气焰。

恐怖主义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反对

恐怖主义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武力反恐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认为可以通过军事手段打赢反恐战争,它就注定会失败。

(4)现代恐怖主义恶性膨胀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它与和平与发展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尤其是与冷战结束后南北差距的拉大、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尖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发展以及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主义的抬头有密切的关系。

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地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和磋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36. 【答案要点】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

表团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二)“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瓦窑堡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决定用“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

“工农共和国”,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四)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五)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枢纽,十年内战局面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六)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原则上同意了我党提出的团结抗日主张,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合法地位,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抗日”字样。这说明国民党由内战“剿共”、对日妥协向和平、抗日转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实际承认我党合法地位讲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八)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在统一战线问题上主张“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把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活动限制在国民党允许范围内,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纠正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点: (一)广泛民族性和阶级矛盾复杂性(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

(二)两个政权和两种军队合作。 (三)没有书面共同政治纲领和固定组

织形式。

(四)处于有利而又复杂国际环境之中。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一)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既统一,又独立。

(二)1939年7月我党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中提出三大政治口号:1.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2.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3.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三)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

犯我,我必犯人”自卫立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军事进攻。

(四)我党制定“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策略总方针:1.发展进步势力:即发展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这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中心环节。2.争取中间势力:即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条件:一是共产党有充足力量;二是尊重他们利益;三是对顽固派斗争并取得胜利。争取中间势力是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分重要任务。3. 孤立顽固势力:即孤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我党对他们必须贯彻又联合又斗争政策,斗争不忘团结,团结不忘斗争,二者不可偏废,而以团结为主。同顽固派斗争时,应坚持有理(即自卫原则)、有利(即胜利原则)、有节(即休战原则)原则,达到以斗争求团结目的。 37. 【答案要点】

(1)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是材料2中所列举的六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

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2)第一,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第二,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第三,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第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第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这些基本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3)主要任务是:第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第二,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第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第四,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第五,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

六,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38. 【答案要点】

1.(1)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2)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应当建立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反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服务道德建设既有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一个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上的价值导向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它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1)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2)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它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要诚实劳动、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现象。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道理,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把诚信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来抓,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 3、(1)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道德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外部条件;道德还能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内部条件。

2011年考研政治最后三套模拟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 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摆脱了自然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性关系”,这里“人的依赖性关系”是指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关键在于没有正确解决

A。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客体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B。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 C。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4.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 A。进行社会公共管理的机构

B。作为保卫国家主权完整、抵御外来侵略的工具

C。作为捍卫自由民主、正义平等的工具

D。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5.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作了科学解释的著作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反对本本主义》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6. 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 A. 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

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 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 C.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

D. 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

8.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依法治国

C。保证社会公正D。保持社会稳定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为补充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

C。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

同发展 D。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为补充

11.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分别( ) A。集体主义, 爱国守法 B。为人民服务,爱国守法 C. 为人民服务,诚实信用

D。诚实守信,集体主义

12.某林区村民于小林为盖房欲去山上伐几棵国有林木。父亲对儿子说,未经许可去伐国有林木属乱砍乱伐,是违反《森林法》的。于小林依从了父亲的劝导,该事例说明法具有( )

A。指引作用、评价作用 B。指引作用、预测作用 C。教育作用、评价作用 D。教育作用、预测作用 13.衡量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是

A。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B。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

C。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D。是否为共同理想而奋斗 14.新安全观的核心是 A。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B。利益、信任、平等、合作 C。合作、协商、互利、平等

D。互信、互利、利益、信任 15.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是

A。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

B。把干部的才放在首要位置

C。把干部的德才兼备放在首要位置 D。把干部的政绩放在首要位置 16.2009年3月17日,国民议会通过了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结束该国自1966年以来仅保有政治成员身份而与其“半脱离”的状态。这个国家是 A. 法国 B。德国 C。俄罗斯 D。爱尔兰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 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B.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实行又联合又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18. 下列观点中正确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历史关系的有

A 。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对社会发展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

B。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人创造历史

C.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D。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19.所有制与所有权之间的关系是 A。二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 B。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

D。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20.剩余价值划分为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的比例不变的条件下,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包括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21. 中国无产阶级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有

A.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是实现领导权关键

斗争方针是保证领导权基本策略 C. 建立强大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坚强支柱

D.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是实现领导权根本保证

22.毛泽东所说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

A。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 B。以

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

C。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D。以统一战线为策略原则 23. 解放战争经过的三个阶段是 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 C。战略进攻 D。战略决

战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因为 A。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B。它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C。它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D。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

大勇气

25.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就

要做到

A。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的对外开放格局

B。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C。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D。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6.中国人民解放军是

A。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B。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D。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7. 邓小平说:“美好的前景如果没有切实的措施和工作去实现它,就有成为空话的危险。”这说明

A. 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主要条件

B. 社会实践是联系理想和现实的桥梁 C. 有了理想并不意味着成功,更不意味着已经成功

D. 把理想转变为现实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28.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关于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最值得去追求、人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B。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存在互为基础

C。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D。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

29. 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运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行使国家立法权

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

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可以根据当地民族的具体情况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不能将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义务,它还包含着正确行使权利

D。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

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30.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B。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C。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D。西方国家对我国施加压力的必然选

3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

产党成立八十八年、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相继实现的历史性转变是

A。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B。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C。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

D。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32.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的协议有

A。《海峡两岸空运协议》

B。《海峡两岸海运协议》

C。《海峡两岸邮政协议》 D。《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 33.2009年6月16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正式会晤,胡锦涛在会晤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对四国加强合作提出的意见是

A。增强政治互信 B。深化经济合作 C。推进人文交流 D。提倡经验互鉴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4. 分析下列一组材料:

材料1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

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2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

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材料3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

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

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 ——摘自陶德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 35.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拿破仑曾说过,中国像一头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颤。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但中国以什么方式发展,将在世界上树立什么样的形象,这既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材料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

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从来都没有穷兵黩武、侵略他国的历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反映出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的品格。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想打仗,都不愿被卷入涂炭生灵的战火中,中国同样也是如此。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实现自己的发展,就要顺应天下大势,与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携手努力,为实现各国和谐相处、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不同文明和谐进步的美好前景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材料3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白皮书强调,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发挥建设性作用,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中国已加入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内的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267个国际多边条约,在反恐、军控、防扩散、维和、经贸、发展、人权、司法和环境等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材料4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8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

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2)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和谐的发展。会议还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1和材料2说明中国为什么要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

(2)怎样理解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

(3)如何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36.分析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土改政策及其作用。

37.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全会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有效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

原则是什么?怎样落实这一原则? (3)如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38. 材料一

2009年10月31日,科学家钱学森在北

京逝世。他是功勋卓越的科学家,又是心系祖国母亲的赤子。新中国成立后,他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历尽千难万险,回归祖国的怀抱,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钱学森被评为“两弹一星”的功臣,受到国家的表彰。在荣誉面前,他是这样说的:“说是表彰我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论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我想这里面‘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他说自己成功的秘诀是“祖国时刻在我心中”! 材料二

“不能笼统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民族国家的时代就完全过去了。发达国家之所以对超越民族国家界限感兴趣,是因为这一界限对它们的跨国公司来说,更像资本积累的消极界限除非它们面临更强大的发达国家的欺压。至于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对民族国家界限不能忘情,乃是因为这一界限是它们发展的有力屏障和积极推动者。??就是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与欧洲联盟各国之间的种种利益差异与矛盾,也时刻刺激着欧洲国家人民对美国的不满情绪,从而不时发出“经济爱国主义”的呼声。”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仍是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观念并存的时代。只要民族国

家的界限和利益依旧存在,那末对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意识以及立足于其上的伦理价值取向——爱国主义就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如果说,作为工业发达国家的法国尚且提倡“经济爱国主义”,我们作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面对强手如林的险恶国际环境,就更不能不讲爱国主义

了”。 摘自《哲学研究》1999年第7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钱老的获奖感言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二,谈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套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A 2.C 3.A 4.D 5.A 6. C 7. C 8. D 9. D 10. B

11.C 12.A 13.B 14.A 15.A 16.A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

CD 18.ACD 19.ABCD 20.ABCD 21.ABCD 22.ABC 23.ACD

24.ABCD 25.BCD 26.ABCD 27.BCD 28.ACD 29.CD 30.ABC 31.ABCD 32.ABCD 33.ABCD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4. 【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①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

②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这使得资本主义在一定历史时期还有发展的空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③从价值判断上来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我们党着眼于当前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理论和实践。 (2)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特点不同,自然规律是盲目的无目的无意识地实现的,而社会发展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现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资本主义绝不会自然而然退出历史的舞台,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自觉活动,通过社会革命来推翻、来实现。阿尔温·古尔德纳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并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35. 【答案要点】(1)走和平发展道路,概括起来讲,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2)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是与

50多年来我国的外交思想和方针一脉相承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创新意义。

首先,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我们党反复强调,尽管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进一步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互利合作,继续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些论述和主张,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外交往和参与国际事务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创造性地拓展了我国外交和国际战略的思想。

其次,它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翻开历史不难看出,千百年来,大国的崛起和强盛,往往都是和征伐、杀戮紧密相连的,这曾被认为是逃脱不掉的“铁律”。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也认为,一个大国崛起,必将损害现有大国的既得利益,使既定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发生剧烈的变动,甚至引发战争。大国崛起“铁律”的最近佐证,就是20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两

次世界大战。它们都是由列强争夺霸权、妄图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并且都打破了原有的国际格局,战后则建立了由战胜国主导的新格局。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走谋求世界霸权、侵略他国的道路,而是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新路。 (3)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对外工作。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继续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宽领域,提高合作效果。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同时,也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

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保障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实现各国和谐共处;积极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 36. 【答案要点】 一、土改政策:

(一)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政策,由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

(二)1947年7-9月我党在河北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刘少奇主持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在这个大纲指引下,土改运动在解放区农村迅速掀起。但部分地区一度发生侵犯部分中农利益、侵犯某些民族工商业以及斗地主和富农方法不当等“左”的错误,党中央采取措施纠正。

(三)1947年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提出土改注意的基本原则:1. 必须满足贫雇农要求。2. 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

(四)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党土改总路线:即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二、土改作用:

(一)在政治上,农民翻身后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提高,对我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切分裂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3)努力做好宗教工作,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 (二)在经济上,农民从封建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三)在军事上,解放战争有了巩固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群众基础。 37.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2)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

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

第二,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

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 38. 【答案要点】1.题目中钱老的爱国行为和伟大成就,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的奋斗成果做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征程指明方向。

2.(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并没有也不会过时,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2)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全球的政治、文化一体化。

(3)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4)要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差别,但报效祖国不受限制。

2011年考研政治最后三套模拟题三

一、 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 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2. 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 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3.国际垄断同盟的高级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跨国公司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D。国际经济调节组织 4.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

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D。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5.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特色内容是 A. 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国家所有

B。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C。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

6. “第三条道路”破产的标志是 A. 国民党发动内战 B。国民党取缔民盟

C。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 D。国民党实行重点进攻

7. 我党颁布的第一个土地法是

A. 《井冈山土地法》 B. 《兴国土地法》

C.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8.人民政协的主题是 A。团结和民主 B。政治协商 C。民主监督 D。参政议政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0.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问题 B。阶级斗争问题 C。民族冲突问题

D。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问题

11.下列关于爱情本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性爱把爱情与人世间的其他情感区别开来

B。理想是爱情成长的依据 C。责任赋予爱情更深刻的社会内涵

D。责任的担当,则使得爱情不是自私

得占有对方的感情,而是自觉自愿地为所挚爱的人付出感情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 )为核心,由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

A。宪法

B。马克思主义 C。党的领导 D。人民意志

13.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刑罚制度 A。拘役 B。逮捕 C。罚金 D。没收财产

14.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客观趋势是 A。单极格局B。多极化C。两极格局D。一超多强

15.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定为每年的

A.1月19日 B.3月14日

C.3月28日 D.5月1日

16.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胡锦涛出席会议并提出要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改革。改革应该坚持的方向是

A。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B。建立公平、平等、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C。建立公平、公正、共赢、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D。建立公开、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上述论断中指出

A。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B。历史的发展过程纯粹是必然的 C。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D。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

18. 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A. 麦株—麦粒—麦株 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

C。团结—批评—团结 D.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 19.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体现出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B。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方式 C。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D。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暴力手段

进行的

20.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

A。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

B。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D。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

21. 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两步走是指

A. 旧民主主义革命 B. 新民主义革命

C. 土地革命 D. 社会主义革命

22.近代中国阶级构成是“两头小,中间大”,其中“中间大”是指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23.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有 A. 建立广泛统一战线 B. 坚持革命武装斗争

C. 加强党的建设 D. 实行土地革命 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

A。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C。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D。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

A。化解个人风险,维护社会稳定;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维护社会公平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C。调节积累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6.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的专政实质B。有

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D。有利

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7.在我国,下列关于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B。社会主义在中国,集中地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D。在当今中国,爱国主义首先就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28.下列有关道德的起源、内涵和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

主观条件。

B。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

产生的客观条件。

C。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D。国家强制力不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主要力量

29.下列关于我国宪法所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表述错误的是

A。平等权指,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B。政治自由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创作、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C。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属于言论自由权

D。劳动权与教育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30.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融合和同化

3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的作风是 A。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B。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C。大兴艰苦奋斗之风 D。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 32.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面临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这些考验是

A。执政考验 B。改革开放考验

C。市场经济考验 D。外部环境考验

33.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并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当前,我们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A。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 B。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 C。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 D。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4. 阅读材料: 材料1

600 多年前,明朝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将自己绑在椅子上,椅背上绑着49枚自制“火箭”,点燃后冲天而起,不久“飞鸟”翻滚摔在山脚下······万户虽然被摔得粉身碎骨,

但他却成就了开天辟地的壮举----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飞天”尝试。 材料2

人类“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人类不会永远留在地球这个摇篮里。” 材料3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奔月梦想终于实现。2007年10月24日下午6时,中国首个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奔向月球。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材料3共同说明了哪些哲学道理?

(2)依据三个材料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3)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价值的矛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8世纪中叶的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实现了从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19世纪70年代的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70~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进入了电子时代。仅仅是进入21世纪的几年时间内,世界科技领域捷报频传。信息技术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因特网的全球覆盖面积越来越大,“数字地球”正悄然成型,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绘制成功,纳米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材料2

现在,在欧美和日本等先进国家中与信息产业相关的产值已超过了GNP的50%。国际数据公司 (IDC)的研究报告显示,财富500强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65%。尤其是美国,信息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美国2/3的工人从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已经上升到70%以上,其中教育和培训的份额占20%左右。 材料4

2000年,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为3816万人,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仅占25岁~64岁人口总数的5%左右,而美国为35%(近5000万人),日本为31%,韩国也达到23%。 2000年底,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为4100万人,但高层次人才仅占总人数的5 5%,优秀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缺少能够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学科带头人。

我国软件人才约17万人,仅为美国的二十几分之一,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约4000人,仅为美国的1%。我国数控机床高级操作工短缺60万人,软件产业高级技工缺口42万人。 材料5

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35%,中级技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占15%。目前我国城镇1 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其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5%,而且年龄偏高,青黄不接。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1、材料2、材料3反映出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认

识这些特点?

(2)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正确认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

(3)上述材料4、材料5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36. 分析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内容及其意义。

3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会谈。胡锦涛强调,实践证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了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需要我们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吴伯雄表示,双方政治互信的基础就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多数台湾人民都感受到了两岸交流与协商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更加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摘自《 人民日报 》( 2009年5月27日 01 版) 材料2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

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倡议,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撤除阻隔两岸同胞交往的藩篱,推动自由往来,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年12月31日)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今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

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年12月31日) 材料4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近代民族之艰难奋斗历程,展望未来民族之光明发展前景,我们应该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以更远大的目光、更丰富的智慧、更坚毅的勇气、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年12月31日)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材料4说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3)分析一个中国原则的根据,并结合当前两岸政治、经济实际说明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才能实现和平统一。 38.材料

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请回答:

1.“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2.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其主要任务。 3.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第三套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D 2.B 3.C 4.A 5.D 6. B 7. A 8. A 9. C 10. D

11.C 12.A 13.B 14.B 15.C 16.A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

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

CD 18.BCD 19.ABCD 20.ABC 21.BD 22.BCD 23.ABC

24.ABC 25.ABCD 26.ABC 27.ABCD 28.CD 29.ABCD 30.ABC 31.ABCD 32.ABCD 33.ABCD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4. 【答案要点】(1)材料1、材料2、力系统的升级换代,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社会和精神生活。新科技革命不仅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而且更新了国家实力的内涵,引起了国际间实力对比的材料3共同说明了:①人类有能力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②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③客观存在着的“自在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④ 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进入太空的梦想。

(2)①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②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③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者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表现出来,否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

(3)在发展先进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科技与价值的矛盾,把科学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社会、人的相互的作用的系统中,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作用。 35. 【答案要点】

(1)题中材料1、材料2、材料3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整个生产

新变化,对国家主权的行使与范围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世界军事的新一轮变革,改变了国际斗争的形式和内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因为新科技革命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本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报告和计划,相继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从而使科技竞争日趋激烈。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就此消失

,资本主义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以机器大工业和现

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是不相适应的。从长远来看,其经济与科技方面的优势不仅

不能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而且还会使这些矛盾深化,进而导致资本主义更大的危机。这些矛盾现实表现为:①社会不公程度越来越大。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③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

(3)题中材料4、材料5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上占绝对优势,而我国在这方面处于劣势,社会主义只有充分吸收、利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参与国际合作,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科技和经济成果,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和科技实力。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教育体制

改革,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①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五)毛泽东阐明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二、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③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36. 【答案要点】

一、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论调,毛泽东于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阐明持久抗战总方针: (一)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战争,全部问题根据就在这里。 (二)毛泽东指出中日双方存在互相矛盾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1.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对比,决定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2.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上成熟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因此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三)毛泽东科学预测了抗战发展进程: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阶段。

(四)毛泽东阐明人民战争是争取抗战胜利唯一正确道路:1.“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2.“兵民是胜利之本。”

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战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37. 【答案要点】

(1)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制定和实施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民愿望的实事求是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要继续长期坚持和全面贯彻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大政方针,继续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不断向前迈进。

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巨大进步,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雄厚基础和可靠保障,决定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

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自

己手中,通过交流合作增进感情融合、增加共同利益,通过协商谈判积累共识、减少分歧,循序渐进解决问题。

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

30年的实践还充分证明,“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违背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历史必然。尽管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困难和阻碍,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懈努力,紧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拂逆中国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必然遭到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任何人、任何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2)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我们一定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有利于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于两岸积累互信、解决争议,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谐、昌盛。我们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携手共进,戮力同心,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第五、维护国家

紧依靠两岸同胞,就一定能够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3)一个中国原则的根据。历史上,台湾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理论上,国际法认为,国家主权不可分割,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领土的分割,标志着主权的分割或丧失。法理上,1945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确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中国并在1945年10月25日收复了台湾。事实上,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

当前两岸的政治、经济实际表明,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才能实现和平统一。 第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迄今,两岸敌对状态并未正式结束。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了实现两岸统一,中国政府有权采用任何必要的手段。采用和平的方式,有利于两岸社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和团结,是最好的方式。

第二,中国政府于1979年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的方针时,是基于一个前提,即当时的台湾当局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中国政府考虑到长期支持台湾当局的美国政府承认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也有利于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第三,中国政府在实行和平统一方针的同时,始终表明,以何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是中国的内政,并无义务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和干涉中国统一的外国势力,是为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必要的保障。采用武力的方式,将是最后不得已而被迫做出的选择。 第四,对台湾而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标志着承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可分割,使两岸双方有了共同的基础和前提,两岸双方可以通过平等协商,找到解决政治分歧的办法,实现和平统一。如果否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图谋将台湾从中国领土中分割出去,那就使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不复存在。

第五,对美国而言,承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就要切实执行中美两国政府之间的三个公报和美方的一系列承诺,应当只与台湾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的关系,反对所谓“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阻挠中国的统一。反之,就破坏了中国政府争取和平统一的外部条件。

38. 【答案要点】1.“法治”是一种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法制则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只要有法律和法规存在就有法律制度存在,但不一定就是实行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是法治的本质特征之一。 2.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主要任务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3、法律思维方式特注是: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方法有:掌握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qi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