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7 02: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嘉兴市人民政府文件 嘉政发“2011”30号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嘉兴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此件公开发布)

— 1 —

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5)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章 — 2 —

发展基础……………………………………………………(5) 发展环境…………………………………………………(12) 指导思想…………………………………………………(13) 发展目标…………………………………………………(15) 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20)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23) 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26)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27) 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32) 优化城乡布局……………………………………………(32)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36) 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37)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42)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42)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44) 强化生态安全保障………………………………………(46) 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49)

第一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9) 第二节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52) 第三节 建设人才强市……………………………………………(54) 第六章 切实加强社会建设………………………………………(56) 第一节 积极扩大社会就业………………………………………(56)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九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十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58)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0)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62) 共建社会和谐环境………………………………………(63)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67) 提高市民素质……………………………………………(67) 提升城市文化形象………………………………………(68) 繁荣文化事业……………………………………………(70)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72) 持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74) 大力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74) 提升经济区域化水平……………………………………(76) 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77) 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80) 建立不断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的体制机制…………(80) 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81) 完善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行政体制……(82) 规划实施保障……………………………………………(84)

— 3 —

第一节 完善发展规划编制体系…………………………………(84) 第二节 加强项目支撑……………………………………………(85)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86)

附图:1.嘉兴市产业布局示意图

2.嘉兴市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示意图 3.嘉兴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布局示意图 4.嘉兴市服务业集聚区布局示意图 5.嘉兴市城乡布局示意图 6.嘉兴市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示意图 7.嘉兴市综合交通体系布局示意图 8.嘉兴市生态布局示意图

— 4 —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全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的重要阶段。《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嘉兴市委关于制定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未来战略目标,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推动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的目标,全面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滨海开发、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科教兴市、和谐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关注民生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96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410元。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334.3亿元,年均增长1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6.8亿元,年均增长21.5%。五年

— 5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459亿元,年均增长16.6%。全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99.4亿元,年均增长16.4%。 万元864202005年

6.743.462010年 图1 嘉兴市人均GDP“十一五”期末情况结构调整显现新成效。?十一五?期间,嘉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7.3∶58.8∶33.9调整为2010年的5.5∶58.5∶3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7.2%,比?十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光伏太阳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主体、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高效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成效明显。

创新能力实现新提高。201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比2005年提高0.91个百分点;五年全市累计专利授权数达22517件,是?十五?期间的6.9倍,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步伐加快,全市人才总量达到71万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院(校)地合作,市县联动,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高度。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28.2

— 6 —

亿美元,出口总额达160.4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1%、17.9%。?十一五?期间,五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71.9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95倍,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比?十五?期间提高9.6个百分点。境外投资快速增长,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五年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60家,比?十五?期间增加50家,境外投资总额达4.2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0倍。嘉兴滨海新区2010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89亿元,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比?十五?末实现翻番。开发区开发开放力度加大,嘉兴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内开放成效显著,五年实际到位工业内资657.8亿元。

亿美元250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20011.5712.2216.6213.613.3516.1161412108650161.1198.33172.05228.242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亿美元1815010099.22126.540图2 嘉兴市“十一五”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呈现新面貌。抓住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全面启动实施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两分两换?试点有序推进。?两新?工程建设取得阶

— 7 —

段性成效,全面实施?1640?工程,联动推进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主副中心城市同步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里程达到7048公里,新建高速公路200公里,沪杭城际高铁建成通车,城市防洪工程建成,区域集中供水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面普及,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52%。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文化事业继续快速发展,?三体系一名城?建设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十项工程全面启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公共图书馆乡镇分馆和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模式。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第十四届省运会。城乡社区社团社工建设切实加强。嘉兴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487元和14365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2%和12.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1。被列为全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城市,城乡劳动者平等充分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五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实现全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接轨,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

— 8 —

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调整机制,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体系,全民社保机制基本形成。

元300002500020000161891500010000500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800789521016311538126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4812012817828143652469327487图3 嘉兴市“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新提升。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9岁。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耕地、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大,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进一步完善,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趋好转,市区空气优良率达90.4%,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林木覆盖率达到17.9%。2010年,预计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0.778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1%,完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嘉兴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所辖县市全部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民主法制建设再上新水平。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人民代表大

— 9 —

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日益完善,爱国统一战线日益巩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爱国人士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平安嘉兴?、?法治嘉兴?建设全面推进,实现市、县(市、区)平安建设?五连冠?,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被中央综治委命名为2005至2008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人民群众安全满意率连续六年位居全省前列。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带动力强的大企业缺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压力增大,经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区域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尚需加强,城市功能和品位有待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还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求。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污染整治特别是水环境整治等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依然比较薄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仍需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

— 10 —

表1 嘉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纲要 完成情况 规划目标 基本序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年均 年均 评价 号2010年 目标值 增长% 增长% 超额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000 12 2296 12.4 完成 超额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60000 11.7 67410 12 完成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1.2个 0.42个未达3 % 40 36 值比重 百分点 百分点 目标 超额4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23 13 176.8 21.5 完成 超额5 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200 12 5459 16.6 完成 超额6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660 12 799.4 16.38 完成 超额7 五年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65 - 71.9 - 完成 完成8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00 15 228.2 18.1 目标 2个 1.2个 未达9 城市化水平 % 60 52 百分点 百分点 目标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0.18个超额10 % 1.5 — 2.1 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百分点 完成 3.06个未达11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50 — 45.3 百分点 目标 超额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23700 8 27487 11.2 完成 超额1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12000 8 14365 12.4 完成 企业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超额14 万人 80 — 145 — 人数 完成 符合15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 % >90 — 97.86 — 要求 符合16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95 — >95 — 要求 符合17 五年新增就业岗位 万人 22.5 4.5 28.5 — 要求 符合18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 3.5 — 要求 符合19 人口自然增长率 ‰ ≤1.5 — 0.67 — 要求 符合20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 0.78 [-20] 0.778 [-20.1] 要求 符合21 化学需氧量* 万吨 3.08 [-15.1] 3 [-16] 要求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符合22 二氧化硫* 万吨 4.69 [-15] 4.4 [-21] 要求 注:1.[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2.带*号指标2010年指标值为预计数。

— 11 —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嘉兴面临的发展形势和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调整和变革期。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这既对我市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外向度经济结构和粗放型增长模式带来严峻的挑战,加大了我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同时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为我市转型升级、调整结构、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长三角有望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杭州着力推动都市经济圈发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都将有利于推进与沪杭同城、拓展嘉兴发展的战略空间。同时,长三角区域内城市在发展中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要求嘉兴创新发展思路,实现竞合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的节点城市。

从自身看,嘉兴具有块状经济发达、县域发展均衡、城乡差距小的特色优势,经济活力较强,国际化程度较高。这些为我市?十二五?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十二五?期间,嘉兴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功能提升、社会发展转型的繁重任务,必须引起全市上

— 12 —

下的高度重视。嘉兴要谋求在更高平台上实现又好又快新跨越,只有树立更加先进的发展理念,大力度推进转型升级,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积极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才能让全市人民更加公平地、更高质量地享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成果。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积极抢抓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统筹协调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全面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与沪杭同城、城乡一体化、创新引领、服务业优先发展、滨海开发带动、生态立市和文化兴市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全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转型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二五?时期我市城市发展定位是: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全

— 13 —

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健全,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团队和人才的引进、培育步伐不断加快,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优势产业提升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嘉兴历史文化得到全面弘扬,城市人文环境明显改善,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具有时代特征的江南水乡文化得以彰显。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城乡生态环境舒适优美,生产、生活与生态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文化与生态相生共荣,?越韵吴风?和?水乡绿城?交相辉映。

——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区域联动发展,滨海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更高程度满足,基本形成居住舒适、出行便捷、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安全稳定的宜人宜居环境。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嘉兴要倡导宜人和谐的城市发展理念,依托独特的江南水乡自然禀赋和越韵吴风文化特质,坚持?特色化?城市发展取向,突出?现代化?城市发展内涵,构建?网络型?城市发展框架,形成?田园式?城市发展风貌,在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的基础上,努力把嘉兴建设成为城市与乡村相得益彰、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发展与共享互促共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 14 —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要重点把握以下要求:

着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积聚创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围绕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突出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规划。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和网络型大城市建设,强化要素集聚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彰显城市独特个性和文化魅力,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之城,在城市化推进中提高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健全民主法治,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发展的普惠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转型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力争实现?四个高于?,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

— 15 —

省平均水平。具体指标分为四大类25个指标。

——经济结构更趋优化。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到2015年,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7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0亿元,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65亿美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创新发展更有成效。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

——生态环境更显优美。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99.81万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总量均达到省下达目标。全市林木蓄积量达到156万立方米。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并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6300元和247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 16 —

80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70万人,两项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大于95%。

表2 嘉兴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1 2 类别 指标名称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 亿元 元 亿元 亿美元 亿元 % % % % 年 % 万亩 吨标准煤/万元 立方米/万元 吨/万元 万吨 万立方米 万人 % 元 元 ‰ 岁 万人 % 2010年 2296 2015年年均增长指标 目标值 (提高) 属性 3700 10% 预期性 9.7% 预期性 11% 预期性 10% 预期性 14% 预期性 67410 107000 176.8 228.2 799.4 52 36 2.1 17.2 - 45.3 - - - - - 136 28.5 3.5 27487 14365 0.67 78.9 145 - 300 365 1540 60 3 经地方财政收入 4 济进出口总额 发5 展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 7 8 城市化水平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创9 新发10 展 11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2 13 耕地保有量 - 预期性 1.2个百42 预期性 分点 0.1个百2.6 预期性 分点 1.56个百25 预期性 分点 10.5 - 预期性 50 299.81 - - - - 156 30 <4.0 46300 24700 ≤2.0 80 170 >95 - 预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14 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源 环15 境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16 17 18 19 20 主要污染物排放 林木蓄积量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约束性 完成省下约束性 达指标 完成省下约束性 达指标 完成省下约束性 达指标 完成省下约束性 达指标 - 约束性 - - 约束性 约束性 民21 生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2 改人口自然增长率 善 23 人均期望寿命 24 25 两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11% 预期性 11.5% 预期性 - - - - 约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注:1.两项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2.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深入实施

— 17 —

以下发展战略。

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抓住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沪杭高铁通车等机遇,进一步发挥我市区位、交通及人文优势,明确功能定位,注重市场和行政推动配合,强化工作协调,深化合作交流,以交通基础设施对接为基础,推进与沪杭产业发展、要素配臵、公共服务、政策环境等领域的同城化,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关联发展,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依托城乡区域发展相对均衡的优势,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机遇,以新型城市化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全面深化?十改联动?,扎实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加快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实施创新引领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为目标,以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健全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

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把握发展规律,优化发展环境,以服务业优先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强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实施滨海开发带动战略。把握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深化滨海新

— 18 —

区开发开放,坚持以海带陆、以陆兴海、海陆联动,推动港口与城市、临港产业与腹地经济、岸线资源与陆域资源等联动发展,形成滨海与腹地互促共进、协调发展新格局。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以?三清两绿?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水、气、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生态化改造为重点,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构建结构合理的生态经济体系、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和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体系,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依托嘉兴独特的地域文化,大力推进?三体系一名城?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综合素质,使文化成为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 19 —

第二章 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实施?三大倍增计划?,促进产业结构从工业经济为主体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转变,推动?嘉兴制造?走向?嘉兴创造?。

专栏1 三大倍增计划 服务业增加值倍增计划:围绕服务业重点产业,突出重点平台建设,着力推进重点项目,抓好政策机制完善,到2015年底,服务业增加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超过1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左右。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倍增计划: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创新驱动、政府扶持的原则,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鼓励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实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和核电关联产业产值超百亿元,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两倍。 大企业数量倍增计划:开展?十百千?大企业梯队培育行动,引导经济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鼓励支持规模企业做强主业,进行产业链并购整合,向大型化、专精特新发展,进一步推动企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培育10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100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10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 第一节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服务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一番,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超过60%。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等。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

— 20 —

嘉兴现代物流园、嘉兴综合物流园和嘉兴港物流园区等建设;重点扶持嘉兴港、嘉兴内河集装箱码头等海河联运物流,积极发展嘉兴空港物流;引进培育一批龙头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科技服务业。加快嘉兴科技城、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做强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鼓励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等行业,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科技服务的产业化。商务服务业。重点建设嘉兴国际商务区,吸引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企业运营总部、分公司、职能性总部落户。依托我市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展览,培育新的会展品牌,拓展和提高会展品牌知名度。大力发展会计审计、涉外律师、电子商务、企业咨询、资产评估等高端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存贷款年均增量和信贷资产质量在全省的位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债券融资规模及占直接融资的比重,增强保险业的经济补偿、社会管理和资金融通三大功能,保险深度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大力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资本实力,延伸营业网点,并逐步实现跨区域发展,积极吸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等新型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金融要素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杭州、宁波区域金融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以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金融后台等服务外包业态,在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领域取得进展,力争把嘉兴

— 21 —

建设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五年累计实现服务外包营业额60亿元。以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等为载体,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创意等产业,逐步形成完善的创意产业链和创意品牌。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进一步提升旅游休闲、商贸、房地产等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旅游休闲业。整合区域内南湖、湘家荡、西塘、九龙山、南北湖、乌镇、盐官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突出培育革命圣地红色游、古镇古村文化游、江南水乡生态游、休闲购物游四大品牌,努力把嘉兴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长三角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旅游总收入在?十一五?基础上再翻番,实现旅游经济强市目标。商贸业。优化城乡商业网络,提升新兴业态比重,加强商贸中心、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建设,加快市中心商贸区、江南摩尔、高铁中央商务区、中港城等现代商圈建设,改造发展中国茧丝绸市场、海宁皮革城、洪合及濮院羊毛衫市场、嘉兴汽车商贸园等各类专业市场,提升服务环境和服务能力,增强辐射功能,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商贸城市。房地产业。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业发展,优化商品房结构,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发展成品住宅,鼓励科学理性消费,引导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着力破除行政性垄断,实现各类所有制企业市场准入一视同仁。积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继续鼓励企业?退二进三?。打造服务业发展大平台,大力开展服务业标准试点示范,

— 22 —

加大对服务业品牌的培育、支持力度,鼓励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落实服务业税费优惠政策,抓好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的实施,强化服务业发展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工作推进机制和服务业统计制度,提高服务业综合管理能力。

第二节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若干个千亿级产业,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现代工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倍增,大企业数量倍增,实现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和标准,加快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皮革、化纤、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产品制造、新型元器件、光电子等产业。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航空配套装备、光机电、船舶制造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关键汽车零部件制造,促使嘉兴成为全国重要的零部件制造基地。纺织业重点发展多种纤维混纺、复合、交织面料,真丝、纯棉等天然纤维面料及产业用纺织新产品。服装业重点提升高档女装、毛衫、皮衣和休闲服饰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把嘉兴建成全国高档纺织和品牌服装的研发、制造、展示、贸易基地。皮革制品业重点向沙发、箱包、汽车座垫等装饰用革及其它皮制品领域延伸。化纤制品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聚酯短纤及长丝,鼓励发展产业用纤维,实现高新技术纤维和复合材料产业化。化工业重点提升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学原材料和

— 23 —

基础化工原料四类产品,促进化工行业向绿色化工、清洁化工转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建立完善产业准入政策和退出机制,坚决淘汰水泥、粘土制砖、制革、印染、电镀、造纸、化纤、小化工等行业落后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调整转移影响城市风貌、占地多、效益低的落后产能和劣势企业。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导向,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核电关联六大产业。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国家级化工新材料基地、国家级新光源(LED)基地、物联网产业基地、中国核电城、高效环保压缩机产业基地等。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组织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加强重点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推动银行机构、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合作联盟,整合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

专栏2 全市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向 新能源产业。加快构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特种纤维、产业用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新材料等。 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着力培育物联网产业,加快物联网研究院、物联网产业基地和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物流等一批示范项目,促进软件、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余温余热利用、高效照明产品、节能服务等节能产业,污染防治、环境质量监测、环保服务等环保产业。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医药生物、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核电关联产业。重点发展核电装备制造、核电运行服务、核技术培训、核技术应用等产业,打造中国核电城。 — 24 —

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实施集群化发展,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完善以区域集聚、龙头带动、专业配套为基础的协作体系,以技术研发、品牌经营、工业创意为基础的创新体系,以专业市场、物流仓储、公共平台为基础的服务体系,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

专栏3 重点打造12个现代产业集群

1.南湖汽配机电产业集群 2.秀洲新能源产业集群 3.嘉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4.嘉善和海宁太阳能产业集群 5.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 6.海盐核电关联产业集群

7.海宁经编产业集群 8.海宁皮革制品产业集群

9.桐乡濮院和秀洲洪合针织产业集群 10.桐乡洲泉化纤产业集群

11.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 12.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大力培育引进大企业。进一步推动企业集聚发展,聚焦规模企业集团,引导经济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鼓励支持规模企业做强主业,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进行产业链并购整合,向大型化、专精特新发展,实施大企业数量倍增计划,开展?十百千?大企业梯队培育行动,即培育10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100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重点企业,10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突出重大外资项目,招商引资要进一步聚焦世界500强以及知名跨国公司的核心业务,聚焦超亿美元的基地型、旗舰型项目。突出重大内资项目,聚焦央企和国内一流民企,在重点领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推进建筑业发展。加快建筑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企业为依托、劳务分包企业为基础、中介服务

— 25 —

企业为支撑的合理行业格局,推动行业?多元化?发展。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行项目总承包,鼓励企业联合共赢,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大力提升产业水平,用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的管理理念改造我市传统建筑业。积极推广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坚持扶持与监管并举,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施工总产值1500亿,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五个一百?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服务城市、依托城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生态化和农民职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十二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深入实施50万亩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大力推广粮经复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模式,稳定粮食战略产业,积极发展蔬菜、果品、水产、蚕桑、食用菌、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培育种子种苗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优化养殖业,推广多品种养殖,其中生猪存栏量控制在200万头左右。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5%。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发展壮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规模,创建100个以上知名农产品示范品牌。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培育现代农业新型主体。继续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土地流

— 26 —

转规范有序,发展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率达到50%以上。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土地合作、专业合作、劳务合作等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农业营销公司、农业经纪人组织等新经济组织,全市新增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以上。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完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专业大户)?的?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机制,实施?亿千龙头?工程,全市培育100个以上农业龙头示范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大力培育现代职业农民。通过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和实施学历教育计划、农业专业技能和?绿色证书?培训计划,促进传统农民素质提升,力争培养1000名以上现代职业农民带头人。

提高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各类涉农服务资源整合,开展电子商务、仓储配送、连锁经营、品牌营销等多元化服务。实施专业合作工程,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全程代理和耕作托管等农业专业化服务。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大力实施标准化、高效化生产。推进农作制度的创新,促进农业的高产高效持续增收。完善初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行产地、条型码等产品标识,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农业新型主体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第四节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以集约发展为方向,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发展载体,推进生产要素加速集聚,形成新的战略增长极,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形成“一核两临三沿”产业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

— 27 —

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开发程度等,优化市域生产力布局,形成?一核两临三沿?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一核”,即把嘉兴主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引领全市转型发展的现代产业集聚核心。“两临”,即规划建设以嘉善、平湖、海盐为重点的东部临沪经济区,以海宁、桐乡为重点的西部临杭经济区,推动嘉兴全面融入沪杭,构建沪杭现代服务业延伸基地和先进制造业转移基地。“三沿”,即规划建设以临港产业、核电关联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为重点的沿杭州湾北岸产业带,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沿沪杭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产业带,以生态经济、特色文化、旅游休闲为重点的沿申嘉湖高速公路产业带,充分发挥?三沿?要素流通功能,强化?三沿?产业发展竞争力。

加快建设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一心三片?总体框架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要求,加强高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构建高端商务、科技研发、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航空产业、物联网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在内的九大产业功能区块。强化集聚区建设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以形成现代化城市社区网络为核心,完善各项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布局,成为拓展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到2015年,集聚区内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24.6平方公里,打造形成长三角城市群国际商务中心、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先行区、嘉兴市高端要素集聚新城区。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滨海新区。把握浙江海洋经济发展

— 28 —

示范区列入国家战略的机遇,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全力实施滨海开发带动战略,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充分利用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品牌,延伸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探索生态型化工新材料发展新模式,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核电设备、石化成套设备、港口机械设备、海洋环保设备等大型装备制造业,打造临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全面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口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以化工、煤炭、粮食、钢材等大宗商品、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港口物流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依托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南北湖风景名胜区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等旅游景观,开发游艇、邮轮、航空等高端产品,打造长三角滨海休闲旅游胜地。优化岸线资源配臵,加大港口资源整合,加快独山港区、海盐港区对外开放进程,提升港口能级和滨海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推进电子口岸和?大通关?建设,逐步发展保税仓储、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等航运服务业。争取到2015年,嘉兴港实现货物吞吐量1亿吨,成为亿吨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万标箱,成为长三角国际化现代新港口;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30%,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国内特色临港产业新高地、环杭州湾和谐生态新港城,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重要组成部分。

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农业机械化,整合农业要素资源,推进农业发展大平台建设,力争建成100个农业园区和100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完善组团模式和联动机制,推进

— 29 —

临沪、临杭等边界经济区建设,建成融入沪杭、吸引高端要素资源的重要平台。放大国家级开发区的品牌效应,着力提升省级开发区和市镇工业园区的产出水平,重点推进20个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统筹整合55个市镇工业园区。顺应消费结构升级新变化和制造业服务化新趋势,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打造40个左右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服务业集聚区。

— 30 —

专栏4 全市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在建国家级农业园区:嘉兴农业科技园区、平湖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 在建省级农业园区:湘家荡现代农业综合区,南湖区凤桥现代农业综合区、世合现代农业综合区,秀洲区新塍现代农业综合区、北部湿地农业及现代渔业园区,嘉善县西塘—姚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大云—惠民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平湖市新广现代农业综合区、林埭现代农业综合区,海盐县湖山现代农业综合区、凤凰现代农业综合区,海宁市长安农业综合示范区、沿江农业综合示范区,桐乡市石门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运北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等36个;

规划新建农业园区:市级及以上64个;

粮食生产功能区:秀洲区王店镇建设村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塍镇天福村粮食生产功能区,平湖市新埭镇兴旺粮食生产功能区、广陈镇民主粮食生产功能区,海盐县秦山镇粮食生产功能区、沈荡镇粮食生产功能区,海宁市袁花镇双丰村粮食生产功能区、斜桥镇黄墩村粮食生产功能区,桐乡市濮院镇红旗漾塘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崇福镇联丰塘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等100个。

全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

在建国家级开发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出口加工区(A区、B区)2个; 在建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嘉兴工业园区、秀洲工业园区、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善经济开发区、平湖经济开发区、海盐经济开发区(大桥新区)、海宁经济开发区、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桐乡经济开发区(含崇福经济区、高桥新区和临杭经济区)、桐乡濮院针织产业园区等11个;

在建、规划新建市级及以上制造业集聚区:浙江(嘉善)临沪经济区,平湖独山港区、临沪产业园,中国核电城,海宁连杭经济区(海宁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尖山新区,嘉兴滨海新区等7个;

统筹整合55个市镇工业园区。

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在建省级产业集聚区: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含嘉兴国际商务区等);

在建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嘉兴科技城、嘉兴现代物流园、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等5个;

在建、规划新建服务业集聚区:嘉兴内河港物流园区、长三角总部花园、月河历史街区商圈、嘉兴国际中港城、湘家荡旅游度假区、嘉兴创意创新软件园、嘉兴综合物流园、空港物流园、秀洲电子商务园区、嘉善南大门高铁站周边服务业集聚区、嘉兴港现代物流产业园(嘉兴港综合物流园、平湖独山港综合物流园、海盐临港现代物流园)、中国核电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南北湖风景名胜区,海宁城西?双百万?市场群集聚区、许村家纺市场集聚区、桐乡市乌镇国际旅游综合体、濮院毛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崇福皮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等市级及以上服务业集聚区34个左右。

— 31 —

第三章 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能力,加快县(市)城区与滨海新城、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推进市域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优化城乡布局

突出市域总体定位和整体特色,强化各县(市)优势功能和个性特征,合理布局主副中心城市、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加快形成?1640300?城乡布局体系,实现城镇形态和功能的大跨越。

提升中心城市聚核功能。建立协调发展的空间功能分区和科学合理的空间开发秩序,促进优质资源、高端要素集聚,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半径,成为市域综合服务中心、总部经济中心、休闲旅游中心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提升嘉兴中心城市首位度。

——完善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以?提升中部核心,打造南部新城,拓展东西两翼,构建北部‘绿肺’?为导向,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中部核心区要加快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商贸、文化、旅游、金融、房地产、专业服务等资源整合,推动形成环城河以内商业金融核心区和南湖以南行政文化功能区。南部要加快推进嘉兴国际商务区建设,突出发展高端商务业和现代商贸业,推动形成区域

— 32 —

总部经济集聚地、新兴服务业创新地、嘉兴南翼新城区。东部要统筹南湖区商圈、嘉兴科技城、嘉兴工业园区和湘家荡旅游度假区发展,推动形成嘉兴科技创新新高地。西部要统筹推进嘉兴经济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功能区、秀洲工业园区、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嘉兴机场区块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产业转型先行区。北部要争创国家湿地公园,加速创新要素集聚,推动形成生态创意区和现代渔业区。

——加快中心城市重点功能区块发展。围绕竞争力提升和要素集聚目标,优化发展六大重点功能区块。改造提升老城区,通过加快旧城改造,挖掘古城文化资源、推进商圈扩容升级和特色街区培育,着力提升老城区历史文化内涵和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功能,塑造古城特色和现代文明交融的城市形象。高起点规划建设国际商务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高端产业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服务功能,积极构建中央商务区核心区。高标准建设南湖、秀洲新区,实施中心城市行政区域差异化发展,南湖新区以科技城和嘉兴工业园西区为主体打造科技引领核心区。秀洲新区以浙江科技孵化城(嘉兴)和秀洲工业园区为引领构建秀洲中部创新平台。绿色低碳发展湘家荡区域,以建设高品质生态环境为前提,重点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区、都市农业区、东郊生态林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区。优化提升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共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积极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对外开放引领区、生态宜居新城区和现代产业集聚地。

积极推进副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按照区域总体布局,增强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桐乡城区和滨海新城枢纽功能,加强各县(市)

— 33 —

的分工与协作,加快建成基础设施良好、城市管理到位、服务体系健全、发展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

——嘉善县。以建设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为总目标,扎实推进经济、社会、管理全面转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长三角中心区经济重地、主动接轨上海前沿高地、城乡一体发展先行之地,努力建设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的现代新城。

——平湖市。以优化空间布局、推动转型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保障民生、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开放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为重点,把平湖建设成为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

——海盐县。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乡一体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保障改善民生,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建设杭州湾临港型新兴产业基地、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休闲胜地、长三角开放型创业和谐福地,着力打造现代化滨海宜居城市。

——海宁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强市、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城乡转型、社会转型、体制转型,努力建设长三角?经济活力强市、文化旅游名市、生态宜居新市?。

——桐乡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集聚转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全方位开放,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全面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 34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进社会和谐,打造转型发展经济强市、江南水乡文化名市、生态宜居幸福新市。

扎实推进“两新”工程。坚持保护耕地和农民利益,深化?两分两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注重资金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着力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

——加快推进新市镇培育。围绕增强城市节点功能,按照?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配强?的原则,深化扩权强镇改革,完善规划布局。适度调整镇(街道)区划,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培育形成40个左右新市镇,把新市镇作为主、副中心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功能组团来规划,着力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承纳农村人口转移集聚的主要载体和网络型大城市建设的关键节点。推进特色镇区发展,传承和发扬市镇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保护和运用好市镇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加快要素集聚,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多业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和旅游名镇。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把若干城镇规模大、区位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新市镇培育成为小城市,成为推进我市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到2015年,争取全市有三分之二的新市镇基本形成集聚水平高、城市功能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小城市雏形。

——做精做优城乡一体新社区。完善?1+X?村镇布局,着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功能向农村辐射。全面实施百个示范性城乡一体新社区工程,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加强特色村落保护和城乡一体新社区组织

— 35 —

建设、管理,建成一批富有时代特征和江南水乡特色的城乡一体新社区,为城镇化加速提质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贯彻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总体布局,以优化开发为市域开发主导功能,合理点状布局重点开发区域、生态经济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域、禁止开发区域,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完善区域开发政策。

提升优化开发区域核心竞争力。按照协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要求,推进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率先转变,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率先形成,成为嘉兴市域核心功能区和最佳宜居宜商区。

推动重点开发区域集聚集约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进新型城市化、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产业、人口等各项资源要素合理集聚,逐步发展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引导生态经济区域和农产品主产区域适度有序发展。生态经济区域以生态修复、保护环境为主,适度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引导超载人口的有序转移。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进一步加强以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等为重点的农业建设,使之成为保障全市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

— 36 —

加大禁止开发区域保护力度。依据相关法规规定,对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禁止开发区域,进行严格空间管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控制人口流入,鼓励企业和居住人口迁出,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使之成为我市重要自然资源的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涵养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区。

配套形成相关政策、规划体系和考核办法。依据国家、省法规、政策体系要求,加快制定相应的财政、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栏5 市域空间主体功能区布局 类 型 定义 具体范围 除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以外区域,指开发强度已经较高、环境优化开发主要包括嘉兴市区及各县(市)的中心城区、容量接近饱和、不宜大规模区域 各类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镇级工业开发的区域。 功能区等。 指重点进行工业化城市化重点开发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嘉兴滨海新区等重开发的地区,是区域发展的区域 点开发区域。 战略重点。 指限制开发区中资源环境生态承载能力相对较强,在保护限经济生态的前提下可适度发展制区域 适宜产业地区。 开发农产区品主指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域 产区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区域。 域 禁止开发具有极高生态保护价值和区域 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区域。 钱塘江口、海域生态保护区;杭州湾北岸山地生态保护区;嘉善北部、秀洲北部、桐乡西南部、海盐千亩荡水域保护区;大运河骨干水系沿线保护范围和风貌协调区域。 农业主产区、省级农业园区及除上述区域之外的其它耕地。 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饮用水源保护区核心区。 第三节 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全面完善以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

— 37 —

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坚持市域一体化、高效可持续的原则,发展综合交通体系。在协调好铁路布局和城市发展关系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构建网络化、集约化、高标准、大动力的铁路运输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铁路总里程达到290公里以上。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建设,实现市域30分钟交通圈,1小时通达上海、杭州、绍兴、苏州等周边城市。不断完善中心城市交通体系,研究推进与沪杭城际轨道交通对接和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探索城市快速路网建设,提升城市道路设施承载能力。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公交枢纽、首末站、停靠站,优化公交线网,启动水上客运巴士试点,方便城乡居民出行,到2015年,力争市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5%。围绕?港航强市?建设综合性现代化港口目标,加强独山、乍浦和海盐三个港区建设,加快疏港公路、航道、锚地等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畅的集疏运系统,开辟具有一定规模的近洋干、支线外贸航班航线,实现嘉兴港口岸全面开放。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重点建设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350公里,建成一批内河港泊位,完善嘉兴内河国际集装港区功能。到2015年,内河港口年吞吐量达到1.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5万标箱。加快推进嘉兴军民合用机场建设。

— 38 —

专栏6 综合交通重点工程 铁路建设:启动建设通苏嘉城际铁路、沪乍杭铁路,推进沪嘉甬(跨杭州湾)城际铁路项目。 轨道交通:研究推进主要由中心城区线网、市域线网和接轨沪杭线网组成的嘉兴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对基础设施廊道的规划控制。 公路建设:建成嘉绍跨江通道北接线、钱江通道北接线一期工程,加快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二期工程,积极推进钱江通道北接线二期工程等省际对外高速公路。 快速路网系统建设:完成中心城区快速路网的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快速路初期骨架路网,优化完善市区公交线路布局,规划建设2~3条BRT线路,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实现快速公交与普通公交的有效衔接。规划建设各副中心到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的快速公交联系通道。 港口航道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外海生产性码头泊位33个,新增年货物吞吐能力约5000万吨。到2015年,全港将拥有各类外海生产性码头泊位6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9个。重点改造?三横?(即杭平申线、湖嘉申线、杭申线航道)、?三纵?(即京杭运河、乍嘉苏线航道、丁诸线航道)、?一联网?(即海河联运联网工程)。重点建设?一港六区十六个重点作业区?的嘉兴内河码头。 空港建设:建成嘉兴军民合用机场,发展航空物流、飞机维修、商务包机、航空产业人才教育培训及航空配套产业,建设空港产业园。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系综合规划,积极推进防洪抗旱减灾、饮用水安全、水生态保护工作。深入实施水资源保障工程。开工建设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嘉兴部分),建成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太浦河取水工程,嘉兴市区贯泾港、海宁长水塘生态湿地保护工程,嘉善长白荡、海宁鹃湖、桐乡凤凰湖、海盐千亩荡水库等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会同杭州市加快开展从千岛湖等地引水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完善防洪防台抗旱体系。实行联圩并垸,开展新一轮的圩区整治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整治,优化小河小浜,完善合理水系布局,提高调蓄能力和内涝治理能力。完善全市防洪预警调度信息化控制体系,完善基层防汛体系,提高预警能力和防汛调度响应能力。全面推进水生态治理。探索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全市水面保洁工作,加强水生态环境

— 39 —

保护。继续开展滩涂围垦。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推进电源建设,建成嘉兴电厂三期和秦山方家山核电项目。优化电网结构,大力推进电压序列优化工作,新建500千伏桐乡变电站、洪明变电站,扩建500千伏由拳变电站,分别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0座、110千伏变电站36座,新增变电容量2121万千伏安,打造适度超前的智能电网。提高能源储运能力,抓紧建设浙能嘉兴独山煤炭中转码头,做好港口、铁路和公路煤炭装卸和运输通道能力衔接,保障煤炭安全高效供给。建成覆盖主副中心城市的天然气管网,增加清洁能源使用量。加快建设西气二线输气管道,形成多气源保障。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场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积极扶持光伏发电,大力推广太阳能、地热利用。推进农村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备。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建设城乡一体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积极推进3G移动通信网建设,适时向4G演进;试点建立云计算中心。加快重大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整合、提升空间地理信息和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建库、利用水平;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加大?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等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深化政务信息公开,基本形成?网上一口受理、在线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加快社会保障、卫生服务、城市管理、应急联动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物联网建设,完善物联网产业链,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信息安全基

— 4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q2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