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

更新时间:2023-10-14 13: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备课组如何有效地进行集体备课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多元的。”可见,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班级的实际情况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因此,我们备课组一直非常重视集体备课,集备力争做到踏踏实实,力求实效。全组教师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秉承新课改的实施要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传统备课形式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教学理念,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坚持做到了“一个重视”、“一个优化”、“一个反思”。

一、重视学习语文科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我们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全组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科新课程标准,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设计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教案。通过学习、交流探讨,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深深体会到:当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十分不易。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循守旧的教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改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平时积极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共同讨论教学问题,搜集相关教学资源,努力提高备课、上课质量。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㈠自我初备。

也就是集备前的个人准备,可别小看这个人准备,这要求我们必须在集备前熟悉教材,将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设计出教学的亮点。这些都是我们集体备课中能深入有效地交流的保障,如果个人准备的不到位,集体备课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火花闪现,集备必须以个人预备为前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集体合作备课。最后是形成各人各具特色的自备。这就促使我们研究教材、钻研教材。 ㈡集体交流

1、整合教材,合理取舍。

在开学初的第一次集体备课时,我们通读教材,研究各册教材的编排的特点、学习目标,新教材内容多,而且比较活、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如果做到面面俱到,恐怕效果不会很好,于是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汇零为总,整体提高”。针对每个年级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备课组制订了集体备课的方案。同时,我们在每个单元又确定了重点课文,重点教学内容把记叙类、说明类、议论类,寓言童话,小说,精彩语段集锦等多种文体知识点分散到各个重点课文中,精讲精练、重点突出。这样做能够使教师驾驭熟悉各种课型,各种类型的阅读指导讲实练透,通过集体备课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既提高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又使学生受益。 2、集思广义,取长补短。

“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挖掘。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每个单元都有主讲教师,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案,并在教研组活动中通过个人说课、集体研讨、共同修改后定稿。 在备课探讨时,我们能做到用心听,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统一重点、难点;启发引导语言的设计;每位教师都毫无保留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上课前,再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体现个人的特色,作好第二次备课。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集中精力坐下来研讨,把个人教案优点整合,以最佳方式把每个知识点完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从而使课堂质量得到保证。

3、同题出课,去粗取精。

开学至今,我们备课组的老师克服开学初事务繁忙的困难,每个人都上了两节同题课。说实话,这个过程确实很辛苦,备课、讲课、听课、评课、还要写反思,怎能不辛苦。可是想想做教师的哪能不辛苦,虽然辛苦,但是我同样也收获着幸福、充实和快乐。我们通过互相听课大家去粗取精,在每一位老师的课上我们都学到了最为宝贵的东西。我们在互相学习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课堂上存在的一些症结,对教材的理解也比原来深刻了。更重要的收获是我们看到了彼此学生的表现,从对方学生的身上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回过头到在自己班学生身上寻找不足,查漏补缺,取长补短,来提升我们自己的学生。我想这就是我们做教师所要期待的。

三、反思提升,促进发展。

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抓住反思的最佳时机,进行评课反思,备课组定的集备时间为周三的下午,我们同题课就定在周三下午三、四节上,其余时间就研讨,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抓住反思的最佳时机,避免遗忘,反思评课时,大家都怀着真诚的态度来谈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先是讲课的老师说说自己的本节课的设计意图,课堂上的得与失,然后大家再评课堂中的闪光点与不足。每一次评课都能让我受益匪浅。而在这样的评课与反思中我又怎能不策马扬鞭呢!真的就感觉到自己进步了,成长啦!也积垫下来许多教学生涯中最为宝贵东西。我们在集体备课的激动与幸福之余,还将自己的课后反思形成电子文稿,为自己的教学留下痕迹,当我们有机会再教时是个借鉴,也给看的人留下思考和启迪。

集体备课中我们还关注实效与细节。例如,关于如何上好晨读课我们进行专题研讨,具体实施。上初中后学生不愿动口,不愿出声,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在晨读时,要求学生必须大声朗读,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的技巧让学生读准,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还校园一片朗朗的读书声,集备中我们更关注学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由于老师们的常年重视学生的书写,尤其是课堂笔记的书写,我们引导学生如何写规范,整洁的笔记,收效很大,我们学年的学生在书写方面让我们感到很欣慰,孩子们能乐于写字,会欣赏汉学的书写美,而且大多数孩子自己也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每学期举办一次书写大赛,鼓励学生书写规范字,但是学生们认字量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加强了课外阅读的力度,在认字教学中强调方法的多元化。由于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我们的孩子们乐于读书啦。他们在读书中积累好多好的词汇和成语。在课上课下学生学会了运用这些好词。名著阅读是我们重点推荐的阅读篇目,每学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名著故事大赛,效果显著,尤其是名著故事大赛已举办六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很多有创造力的作品至今让人难以忘怀。我们想在语文教学中写字和阅读都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两项训练为学生积垫下来的将是终生受益的东西。也是我们做教师最想给学生的东西。

总之,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不是同伴把“饭菜”做熟,让你直接端给学生吃,而是要你参与“做饭”的全过程,在同伴帮助启发下进行第二遍“蒸炒煮炖”深加工,在集体智慧基础上突出个人的特色,使你端给学生的“饭菜”更加合乎学生的口味。因此我想如何成功的集备,让集备达到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需要我们用理性的目光与辩证的智慧去看待。 1、统纲统领,明晰课改精神

实现语文集体备课的首要前提是统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课改理念为出发点,以提升教学水平为手段,以完善教学方法为途径,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持续进步。集体备课的理念和实施基础是一改过去的“师本位”思想,将学习的舞台、探求的空间、个性的展现让位于学生主体。这种新的备课观将根本颠覆应试教育理念下的备课模式,大大提升备课效率和教学效益,真正展现学生的主体性。

2、互帮互助,提升业务水准

集体备课的最大特色在于“集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凝结集体智慧、共享集体经验、探究集体问题和实践集体成果,以此促成集体进步。教师进步的最大标志在于专业水平的提高,而集体备课恰好搭建了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使教师在互动互助中不断成长,大大缩小了教师的成熟时间,并反作用于集体备课,使之更加高效、成熟,成为实现新课改目标的一把利器。

3、群策群力,深挖教材内涵

新课改理念下要求改变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忽视学生自主实践的模式,淘汰以往强加于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文山题海的过时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互助自助,培养他们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求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摆脱仅仅“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桎梏,并将教材用“活”,用“巧”,从中提炼出学生善于参与、探究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这些理念只有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发挥团体的力量才具有可操作性,也是集体备课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在集体备课的深挖、引申下开始真正与课改思想相挂钩了,备课也彰显出新的生命力。

4、集思集议,激发创新理念

创新,是新课改理念下学生主体意识升华后的表现,也是新课改的精髓所在。如果学生的创新行为能化为学习中的一种潜意识、一种有机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造力不仅是个学习问题,更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集体备课中,每位老师因自身见解不同、阅历不同、环境不同,同一问题可能也存有不同结论。通过不断的讨论与磨合,对一些老问题可能会产生新见解,激发教师的新思路、新解法乃至新认识等。这些突破一方面加以引导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求新思维,达成甚至超过预设的能力目标;另一面教师开始习惯接受“探究式教学”,变“标准答案”为“参考答案”、“开放式答案”,也有利于教师自己的发展。

5、共教共研,营造学术氛围

集体备课的目标除了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有用的语文”外,还包含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促进教师职能向“专家型” 、“学者型”过渡,摒弃以往只专注于“上好课”的狭隘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教师水平的提升使之对新课改的认识更为理性和全面,更能吃透精神,进而固化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集体备课的这一优点将直接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加速教师成长,并最终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

集体备课的价值一方面表现为以上诸元素,另一方面又是由它们所推动的;同时,各元素间并不是孤立不变的,而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语文集体备课的实践

1、明确课改思想,扬弃传统理念 集体备课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升备课效

率,完善教育教学,并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持续进步中。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与要求下,高质量的集体备课必将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如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等,不仔细研究新思想、新模式是无法满足现今要求的;另一方面,对传统理念也应“一分为二”的加以对待,摒弃低效、应试教育下的“满堂灌” ,而对“吃透‘两头’”,“掌握‘双基’”等与新课程三维目标相一致的做法应予以保留。一个先进、完整、操作性强的指导思想是集体备课实践中的第一步。

2、制定备课计划,统筹教学进度

学期之初或某教学阶段,应制定符合实际的集体备课计划,并使之呈现常态化、系统化。这种制度化下的集体备课使教师的认识由“新模式”转变为“正常模式”,有利于将其化为教学的有机整体,促进教师参与实践,提升集体备课职能;集体备课计划的有效制定与实施也可统筹教学进度。对不同发展时期的进度预估有助于合理分配时间,集中精力解决重难点,并可对学情适当调整。精心制定了计划后,便可以参与到具体的实施中来了。

3、拟个案提纲,发挥最大效能 每位老师在备课前都应进行“预备课”,形成书面个案,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位中心发言人,由其介绍主要的备课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其他老师结合自己的“预备课”及教学经验,各抒己见,“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这种最大程度发挥能动性的备课模式使大家能深入研究教材,达成共识,促进共同成长。

集体备课通常意义上是由同学科、同备课组之间老师集体完成的。实践表明,为获得更全面、更完善的备课成果,“集体”的范围还可以适当扩大:一方面,可以邀请相近学科老师协同参与,如语文集体备课可以请历史、物理、化学老师,以拓展学科视野,开阔思路;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外校老师甚至教研员指导参与,不但能互通有无,还可以获得理论与经验的双丰收,促进个人专业成长;其实每次备课组长会议及组长论坛也帮助我们听取不同学科组的建议,使集体备课有的方矢,真正将重点放在“学”字上来。

5、初探“课感”规律,引导“动态生成” 课感是师生对课堂教学的进行状态的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语文学科也一样存在课感,教师由于对语文教材、教法的熟悉,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知识迁移、经验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感觉”。集体备课中不妨交流大家的心得感受和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初步探索其内在规律,培养师生双方的课感共性,并使之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动态生成”强调的是: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历程,是新课程改革追寻的理想境界。传统的备课力求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句话;而实际上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必然会产生种种无法预料的情况(这也是许多以老师遇到过的)。怎样引导这些“动态生成”,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有益过程也可以在集体备课中探讨。

6、重视教学反思,集结回档成案

完成对集体备课实践后,还应重视教学反思:实际授课过程与预设的教学过程之间有什么不同?出现了哪些困惑?有哪些闪光点?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通过冷静的思考和细

心的总结,达到今后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最后,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是集体智慧、经验、心血的结晶,是共同劳动的成果,它激发着我们对教学问题思考、促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和探索教学规律。所以我们还需将它整理归档,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和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pm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