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池莉和方方的创作异同

更新时间:2023-06-07 02:1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方方 池莉

作家作品新论21

浅析池莉和方方的创作异同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摘要:池莉和方方作为武汉文坛的代表人物,虽然生活和创作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她们的创作却呈现很大差异:方方的知识分子立场,池莉的市民立场;方方在文学圈内的被认同,池莉在民众中的流行;方方批判审视的创作态度,池莉接受发现的创作态度。

关键词:新写实主义非女性化写作市民立场知识分子立场同为武汉当代著名女性作家,年龄相似,出名时间相同,生活经历也颇有重叠。在创作上都是以中篇小说见长,都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其笔下人物的生活环境也多数在武汉这座城市。同为武汉书写的代言人,同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池莉和方方表面看来有许多共通之处。但熟读她们作品的人肯定会感受到她们创作风格和态度的差异,以及她们受众群的不同。

(一)共同点:关注普通人生活,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非女性化写作姿态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女小说家书写的著名评论家王绯所言:

性别姿态可以分为两种:女性姿态书写;中性姿态书写。前一种,是作为女人,带着纯然的女性性意进行写作;后一种,是作为普泛意义上

[1]

的人,摒弃性别意识的写作。”(注:无疑他是把池莉和方方都归结为

邢婷婷

双扬;《托尔斯泰围巾》中的以张华、徐迪娜为代表的善良小市民,她善良、大度,都是她充满感情并赞赏的人物。可以说,在世俗们热情、

生活中的生活能力高低是池莉对笔下人物生活价值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因此,池莉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就很值得寻味:不以为然甚至嘲《不谈爱情》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庄建非嫌弃自己没有文化的妻子讽。

吉玲,但离开了妻子,吃饭问题都没法解决。《你是一条河》中辣辣的小叔子王贤良因为读书而一事无成,竟然得不到心上人的青睐。《你以为你是谁》中的大学教师李老师更是被作者刻画成虚伪迂腐,愚不可及的人物。《托尔斯泰围巾》中以王鸿图、聂文彦夫妇和饶庆德夫妇为代表的小知识分子,他们常常表现的小鸡肚肠、斤斤计较。

对小市民生活态度的褒奖和对知识分子生活的嘲讽,可以归结为池莉的市民写作立场。但我更愿意把原因直接归为池莉的接受生活的立场。即活着最重要,活好最重要。生活就是生活本身,真实的接她赞赏受它,过好它是最重要的。因此她对笔下的小市民充满温情,他们艰难热情的生活,理解他们为生活的种种小心计小花招,欣赏他们生活的智慧。“命运”、“志气”、“道德”﹑“尊严”这些“大词”是很少在池莉的作品中出现的。她对市民阶层,对市民生活的特殊感情同样可以从她对武汉这座城市里看出来。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生活秀》等作品中,读者了解了花楼街,了解了武汉的《不谈爱情》

尤其是《致无尽岁月》这部作品,表面是个历史几十年的爱情故鸭脖。

事———一个男人,总是想带女人去“更好”的地方,开始是冬天没有冻疮的北方,后来是海滨城市美丽的珠海,再后来德国……实际讲述的是对故乡的眷恋———女人一辈子没有离开武汉。

方方认为她和池莉有所不同“,好比两台电脑,我和她是个人有个人的模式……池莉的语言技巧运用得很好,并且很注重读者的感受,对于形而上的东西她的把握可能差一些。另外在她的小说里,风

[2]

格多少有一些太市民化了点。”

以两位女作家在1987年的成名作《烦恼人非女性化写作的范畴。)

《风景》来看,确实不同于以往的大多数的女性作家的写作:没生》和

有爱情的书写,或是剖析内心发现自我。她们两个都坚持现实主义,即所谓新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以中立的写作态度来发掘生活的琐不谈爱情,没有浪漫,只有碎本质,将关注点凝聚于普通市民的生活。《烦恼人生》写的是一名赤裸裸真实的活着的艰难,没有美化和升华。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生活,24小时的烦恼。在他一天的生活里,烦恼一个接着一个,这就是他的人生,实际上也是当时千千万万人的烦《风景》则更为残酷的为我们揭示了现实的一种生恼人生。而方方的

活:以武汉平民区“河南棚子”为背景,描绘“父亲”一家十一口人的生存境况和生活状态,酗酒、吵架、打架、奸淫、勾心斗角是这一家生活粗俗的活法和粗陋的心灵,构成了别样的的主要内容。粗俗的人物,

“风景”。但我们却无法否认它的真实。在关注普通人生活,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面,无疑她们是共通的,是描写平民与凡俗人生的代表性作家。

(二)创作立场的不同:接受生活和审视生活

我认为这一点在她们的作品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池莉始终对小市民生活充满热情,并不遗余力的赞扬其旺盛的生命力。她的小说很通俗化,总是有那些日常的烦恼和冲突,让读者闹心的同时也会心。因为真实得就像自己或周围人的生活。《烦恼人生》中的为房子、儿子、票子而窘困的小工人印加厚;《不谈爱情》中花楼街贫民家庭出身想靠恋爱大捞一把的女孩吉玲;《你是一条河》中想尽了方法养活自己和儿女的母亲辣辣;《生活秀》中为支撑事业和家人费尽心思的来

从方方的早期成名作《风景》就可以看出,她是用审视和批判的视角来关注笔下人物的生活的。“既有人世间的争夺和倾轧也有市井以知识者的悲悯和超越目光观生活的温暖,还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照广阔时空中芸芸众生的哲与思是方方作品的一个特征。《风景》给我们展示了贫穷和愚昧孕育下的残忍麻木生活;《桃花灿烂》粞由于个人和环境而造成的爱情和人生的悲剧;《落日》里由于生活的压力,什么感情恩义最终都被碾成齑粉,活着的老母被推进火葬场。《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中令人触目惊心的人格分裂的黄苏子……她的作品总是平实中透露冷峻,透彻现实。《中北路空无一人》、《落日》、《万箭穿心》和《有爱无爱都刻骨铭心》等等作品都是无奈冷酷的基调,绝无女作家的顾影自怜的通病。她是以审视和拉开一定距离来对待生活的。这种距离使方方的作品不具有即时的阅读快感,而是需要读者的思考和经历和之产生共鸣。对人性丑恶的揭露,对人生无助的展示,常常会让读者有湿冷绝望之感。方方本人也说过:“在我站起来生

堂,却是失意者的地狱;文明与丑陋的交和使天堂与地狱交接在一无论是在结构的构思方面,还是在语言的运用起。但我们不难看出,

上抑或是人物形象的表现上,穆时英和他的小说都是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而他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新文学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集二.1984年

[2]读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张晓茹.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3期

[3]穆时英“都市体诗化小说”的艺术特征.张舒丹.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3期

[4]穆时英现代都市小说的意象世界.黄静.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期

方方 池莉

22作家作品新论

活着,为了生命的壮丽

———解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济南大学文学院

王伟玲

反,它激励着人们从颓废中崛起……意识到自己必死,而又畏惧去

死,对死的畏惧犹如晨钟暮鼓,使人惊醒,催人奋发,这就是死亡观对人生的积极意义。史铁生是存在主义的践行者,他知道“死是不能代而是一种理的,任谁也不能从他那里取走他的死。死不是一个事件,

[2]p276

现象”。因此他放弃了悲观厌世,由求死转向了求生,他认为活比死更需要勇气。

(二)解读“残疾”的审美价值

史铁生发现了人类广义的残疾,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不仅生理上,也有心理上的,诸如丑陋、自卑、懦弱等也是一种残疾。在他观察的园子里,有因为苦闷而练长跑却总是错过机会的人,有长的漂亮却弱智的小姑娘。这些缺憾究竟是上帝的不公还是人生的常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曾谈到:“在此在中始终有某种东西亏欠着。只要次在作为存在者存在着,它就从不曾达到它的整全。但若它赢获了这种整全,那这种赢得就成了在世的全然损失。提尽存在的亏欠等

”由此看来,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亏欠。用海德于说消灭它的存在。

格尔的话说,亏欠和不整全是人的存在方式,即人人都生活在残缺和不整全的状态之中,仅仅是残缺的样式不同罢了。有人生理上残疾,而有人心理上不健全,相比之下,心理上的残缺才是真正的残疾。史铁生虽双腿残疾,但是心灵健全,他要为人类的全面健康而呐喊。他承担的是生理上的残缺,但此时早已看透生死的他已经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懂得这是人生的常态。如果他因此而消极颓废,放弃人生的追求,那才是真正的残疾。

史铁生把人类的各种残缺、残疾归为世界多样化的原因。这个世界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因为命运造就的同时又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在这些分配与承担中不存在公平与否,因为“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一切都是偶然性。我们看到世间的人生百态:有机智和愚钝,漂亮和丑陋;有健康和残疾,善良和恶劣,高尚和卑下,这些偶然性造成的差别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史铁生说:“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人类正

在史铁生眼里,身体的残疾不是是在差别中显示出自己的独特存在。

不可接受的苦难,也不再是上帝的不公,而是塑造自我生命的条件和

黄英杰

内容摘要:史铁生是不幸的,但他坦然地面对苦难,以审美的态

度肯定人生,积极探寻“死亡”的意义并深刻解读“残疾”的审美价值,通过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寻求精神上的救赎,把生命的意义引向过程。最终他把个人的解脱转向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苦难死亡残疾精神救赎活着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围绕着人生的苦难以及在苦难中的挣扎,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真谛:不管人生多么不幸,生命中总有坚不可摧和充满乐观的精神存在,活着就是要不断地完善生命的过程。

一、对苦难的审美态度(一)探寻“死亡”的意义死亡是什么?西方哲学家从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哲学探索:毕达哥拉斯说它是灵魂的暂时解脱;海德格尔则认为“死是一种此在刚一存

[2]

刚一降生,人就立刻老的足以去死”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

p282

。在海德格尔眼里,向死亡存在即向人的本真状态存在,这恰恰是此在的存在方式。

史铁生经常“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一直想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了好几年终于明白了:

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

[1]

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他看来,死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就像一个孩子在外面玩久了必然要回家一样。

的确,没有死就没有爱和激情,就没有冒险和悲剧,也就没有欢乐和痛苦,更没有生命的魅力。总之,没有死就没有了生的意义。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皆因短暂而更显珍贵,一切痛苦和严肃的感情因为牺牲才显得更加真诚。因此,死亡虽一度剥夺了生,却又赋予生以更加深刻的意义。

既然看穿了死的本质,史铁生便决定活下去。史铁生的行动就是:以不屈的意志挣扎于生命的短暂与命运的无常之中,用生命去体验人生的困境,突破个人的局限,用心灵书写永恒的华章。人生不过是奔向死亡的一段历程,但死亡对人来说并不意味着万事皆休;相

活时,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战胜所有困难,好好生活。活得不好,也很少抱怨别人。只是一但我坐到桌前,开始写小说时,我的心便开就仿佛有一个无底的洞,总也沉不到底。这个时候,我就是始往下沉。

[3]一个悲观主义者,无论如何都乐观不起来。”

态度总体来说是尊敬推崇的,而她本人也认为自己是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写作的。

(三)其他方面的一些比较

两人都善于运用地域语言,吸收武汉人的一些方言俚语,或幽默俏皮,或质朴凝重,有着独特的“湖北佬”风格。但方方的语言显然更为厚重内敛。池莉的作品倾向于叙事,方方的作品倾向于抒情;池莉的作品倾向于自然,方方的作品倾向于提炼;池莉的作品画面流动感强,方方的作品思想深沉性强。所以池莉的作品适合改电视,便于视觉的欣赏;方方的作品更为适合捧在手心,变成电影、

认真阅读,细细享受。

参考文献:

[1]王绯,方方.超越与品味[J].当代作家评论,1996,(5)[2]方方在中国地质大学的采访稿[3]方方.献给我生活的城市[M].方方文集

但显然方方的立意绝不是仅限于此。在她的作品中,痛感于人物的无助绝望时,我们也会产生思考。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悲剧?正如《桃花灿烂》中星子追问自己,是什么吃掉了粞一样?他自己?家庭?周围的人?还是别的什么?

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问题上,方方表现的和池莉迥然不同。她在《祖父在父亲心中》塑造的祖父形象: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却心怀国家,面对外来侵略时,以一己之力铮铮铁骨勇于抗争。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虽然父亲的形象与之相比有些黯淡和懦弱,但显然,作家更多的把原因归结为宏观环境和时代。在她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同样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她对知识分子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pj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