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大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01 15: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 课程代码:08040107W402 学 分:4学分 总 学 时:48学时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传统文化概论》是全日制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全面准确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培养起他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文化。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思考、研究,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的、正确的了解。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和科学技术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3、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4、能比较准确地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5、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把学习的归宿点落实到开掘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上去。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6、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三、教学内容

引言:“文化”与“文明”

【教学内容】 一、文化的内涵 二、文化的特点 三、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 【教学要求】 了解:文化的内涵 掌握:文化的特点和定义 理解: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之别

第一章 天文与地理

【教学内容】

·1·

一、宇宙观:宇宙生成论、宇宙本体论、宇宙模式论 二、世界观:邹衍“大九州说”、九州与十二州 三、星宿:二十八宿与四象、七曜、北斗与北极、三垣 四、分野:分野种种、评价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天文观、地理观,分野,三垣。

掌握:宇宙生成论、宇宙本体论、宇宙模式论,邹衍“大九州说”,二十八宿与四象、七曜。 理解:中国“天人合一”说

第二章 历法与纪年

【教学内容】

一、历法:不同历法产生的原因、古历概说、阳历、阴阳历、阴历、节气

二、纪年: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岁星纪年、太岁纪年、年号纪年、公历纪年、民国纪年、生肖纪年、黄帝纪年

三、纪月:序数纪月、干支纪月、季节纪月、月名别称纪月 四、纪日:干支纪日、月相纪日、数字纪日、韵目纪日 五、纪时:发展概况及主要纪时方式 【教学要求】

了解:历法的内涵与外延,记述时间的方法。

掌握:阳历、阴阳历、阴历、节气,纪年方法,纪月方法,纪日方法,纪时方法。 理解:历法的发展及记述时间方法进步

第三章 氏族与宗法

【教学内容】

一、婚姻:发展阶段、原始婚姻遗俗、婚姻礼俗、离婚、再婚 二、姓氏:姓氏之别、姓氏来源、名、字、号、笔名-艺名 三、避讳:缘起、种类、方法、评价 四、庙号与谥号:庙号、谥号 【教学要求】 了解:庙号与谥号

掌握:婚姻发展阶段、原始婚姻遗俗、婚姻礼俗、离婚、再婚,姓氏之别、姓氏来源、名、字、号,避讳的缘起、种类、方法、评价。

理解:婚姻发展历程及走向;中国姓氏的独特内涵;避讳的中国特色

第四章 传统礼俗

【教学内容】

一、成年礼俗:少数民族成年礼俗、汉族成年礼俗 二、棺葬礼俗:丧礼、葬礼

三、节日礼俗:春节、寒食与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冬至 【教学要求】

了解:传统礼俗的一般内涵

掌握:汉族成年礼俗,春节、寒食与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冬至,土葬、火葬、悬棺葬

理解:传统节日的中国特色

·2·

第五章 中国宗教

【教学内容】

一、中国儒教:历史、经典、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特征、评价

二、中国佛教:历史、教义、戒律、经典、艺术、各宗派及其特征、评价

三、中国道教:历史、思想渊源、信仰与教义、经典、戒律、名山及建筑、道教神仙、道教文学、道教医药学、道教音乐

四、民间宗教:明教、白莲教、八卦教、罗教。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三大宗教的发展情况,民间宗教的明教、白莲教、八卦教、罗教

掌握:中国儒教的历史、经典、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特征、评价,中国佛教的历史、教义、戒律、经典、艺术、各宗派及其特征、评价,中国道教的历史、思想渊源、信仰与教义、经典、戒律。

理解:三大宗教对传统文化的贡献及影响

第六章 区域文化

【教学内容】

一、区域文化:涵义、文化区域 二、巴蜀文化:历史、特征、评价 【教学要求】

了解:区域文化的涵义、文化区域 掌握: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评价 理解: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 文字与辞书

【教学内容】

一、汉字的起源:起源的传说、考古学的认识

二、汉字的演变:前甲骨文、甲骨文、金文、秦与东方六国文字、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三、辞书举要:《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字林》、《玉篇》、《经典释文》、《字说》与《字解》、《康熙字典》

【教学要求】

了解:汉字的起源的传说、考古学的认识

掌握:汉字演变的过程(前甲骨文、甲骨文、金文、秦与东方六国文字、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重要辞书(《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

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八章 文献与目录

【教学内容】

一、古籍的形成:传说、考古学的认识

二、图书的分类:《七略》、《汉书〃艺文志》、《七志》、《七录》、《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

三、二十五史:何谓“正史”、正史概说 四、古籍的注释 【教学要求】

了解:古籍形成的传说、考古学的认识,古籍的注释

·3·

掌握:重要的图书分类法及代表作(《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成为“正史”的条件及“前四史”

理解:文献、目录学的发展

第九章 饮食文化

【教学内容】

一、主食与副食:五谷与六谷、肉类食物、蔬菜瓜果 二、茶文化:起源、发展、习俗

三、酒文化:起源、发展、习俗(果酒、白酒、葡萄酒) 【教学要求】

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掌握:主食的种类、茶文化著作及习俗、酒文化著作及习俗 理解: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色 四、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引言:“文化”与“文明” 第一章 天文与地理 第二章 历法与纪年 第三章 氏族与宗法 第四章 传统礼俗 第五章 中国宗教 第六章 区域文化 第七章 文字与辞书 第八章 文献与目录 第九章 饮食文化 合计

五、教学参考书:

田广林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全三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全三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罗国杰等主编:《中国传统道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4·

授课学时 2 4 4 9 6 9 3 4 4 3 48 柳诒徴:《中国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

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钟明善、朱正威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义》,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六、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的构成:平时成绩为2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等)中期考试成绩为20%,期末考试成绩为60%。如果没有举行中期考试,则平时成绩为30%,期末成绩为70%。

·5·

《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学;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课程代码:

总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开课对象: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是专业选修课;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着重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技能,达到比较系统地了解社会知识、增强分析社会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这已是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的现实实际,同时,注意吸取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二、教学内容(含教学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3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1.5学时)

一、社会学的由来。

1838年,孔德提出社会学的建立设想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学术背景。1、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大发展使其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2、学术背景:自然科学方法的巨大威力使社会思想家想到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研究社会的科学。这是西方社会学的由来。同时还有坚持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1、“社会学”的词源解释。社会学研究对象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因。

2、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其对象就是由具体的个人结成的现实社会的整体结构与运行过程。

3、社会学的分类。

4、社会学研究对象确立的根据: (1)这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2)这是其对象不断“纯化”的必然结果 (3)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4)现代系统论的确立,人们观念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这是它最基本的特点。 2、综合性

(1)研究视角的综合性 (2)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6·

3、现实性。即直接面对现实。 4、实证性

这集中表现在它重视社会调查上。

第二节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0.5学时)

一、社会学与单一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二、社会学与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三、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2)研究方法不同;(3)社会作用不同。

2、二者的联系:(1)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社会学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第三节 为什么要开展社会学研究(1学时)

一、社会学的理论作用

1、社会学的认识作用:(1)描述作用;(2)解释作用;(3)预测作用 2、社会学的意识形态作用。 二、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1、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帮助政府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 3、 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必要的社会学知识;4、普及社会知识,指导人们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思考题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 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怎样的? 4、研究社会学有何意义?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学的由来

社会学与单一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的理论作用 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7学时) 1、教学内容:

第四节 什么是社会 (2学时)

一、社会的涵义

1、“社会”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的本质,指出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社会与其他动物群体生活的本质区别;3、社会行为规范。

二、社会有机体 1、社会有机体的定义;

2、社会结构,可从三个角度进行考察:(1)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角度;(2)从社会形态的角度;(3)从构成社会的人群共同体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角度。

第五节 自然环境 (1.5学时)

一、自然环境的涵义

·7·

二、自然环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1、自然环境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2、人类也作用和改变自然环境。 二、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自然资源的定义;2、生态系统;3、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4、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及治理措施。

第六节 人口 (1.5学时)

一、人口的概念和内容 1、人口的概念;

2、人口的内容:(1)人口的数量和质量;(2)人口构成;(3)人口的变动。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自然和社会对人口因素的影响。 三、我国的人口问题

第七节 文化与社会 (2学时)

一、文化概述

1、文化的概念;2、文化的特性:(1)复合性;(2)象征性;(3)多样性;(4)共享性;3、文化的构成。

二、文化与社会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文化的决定作用;2、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的社会功能);3、文化的运行规律。

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思考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2、人类的社会生活为什么要与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3、什么是社会结构?对社会结构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 4、试述社会学对文化的理解。

5、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了解:自然环境的涵义 人口的概念和内容 2、教学要求:

理解:社会的涵义 社会有机体

自然环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人口因素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文化概述 文化与社会

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我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第二章 人的社会化 (5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个人在社会中的位臵 (1学时)

·8·

一、人的两重属性和人的本质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二者有区别,不能相互代替;2、二者是统一的。

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 (2学时)

一、社会化的涵义和内容

1、社会化的涵义;2、社会化的内容:(1)教导生活技能;(2)传递社会文化;(3)完善自我观念;(4)培养社会角色。3、社会化的实质,指个人需要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化的过程

1、少儿期的社会化;2、青年期的社会化;3、中年期的社会化;4老年期的社会化(3、4又称“继续社会化”)。此外,还有“再社会化”。

三、社会化与个性的形成 第三节 社会角色 (1.5学时)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1、社会角色的定义;2、它包含的涵义:(1)它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它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和行为期待;(3)它是人的多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复式角色与角色丛);(4)它是构成社会群体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2、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3、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1 、角色扮演;2、角色失调:(1)角色紧张;(2)角色冲突;(3)角色 不清;(4)角色中断;(5)角色失败。

思考题

1、试述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和内容。

2、个人社会化过程的每一阶段有哪些基本特点?何谓人的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3、为什么青年期是个人成长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4、什么叫社会角色、复式角色和角色丛?何谓“镜中之我”?

5、社会角色失调有哪些表现?如何进行角色调适?举一实例说明人的角色冲突。 2、教学要求:

了解:人的两重属性和人的本质 社会化与个性的形成 社会角色的类型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化的涵义和内容 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与个性的形成 掌握: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三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8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初级社会群体 (2学时)

一、社会群体概述

1、概念;2、分类 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3)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4)初级群体与社会组织。

·9·

二、初级社会群体

概念;2、类型:(1)家庭;(2)邻里;(3)儿童游戏群体

第二节 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学时)

一、初级群体的衰落

1、衰落的原因;2、衰落的表现; 二、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消极影响;2、积极影响。

第三节 社会组织 (3学时)

一、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类型

1、什么是社会组织:(1)内涵;(2)基本特征;(3)构成要素;2、社会组织的基本类型:(1)政治组织;(2)经济组织;(3)文化组织;(4)宗教组织;(5)群众组织。3、社会组织的功能。

二、社会组织的目标和手段

1、组织目标的意义与分类;2、组织手段:(1)组织权威;(2)组织规范;(3)组织资源。 三、社会组织的结构 (一)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

1、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1)组织结构的基本单元;(2)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2、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二)社会组织的外部关系 组织环境;2、组织体系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运行与管理 (2学时)

一、社会组织运行与管理的一般过程 1、组织运行;2、组织管理。 二、科层制

1、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权力分层,职务分等;(2)因事设职,专职专人;(3)量才用人,按绩晋升;(4)规章成文,按章办事;(5)公文往来,言行有据。

2、科层制的产生与发展;3、科层制的矛盾与问题及克服办法。 三、社会组织的冲突与协调 1、组织冲突;2、组织协调。

思考题

1、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它有哪些特征? 2、简述初级群体在近现代社会中衰落的原因。

3、什么是社会组织?它有哪些类型?它对人类社会有何作用?

4、什么是组织目标和组织手段?它们对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有何意义?

5、什么叫科层制和科层制化?科层制有何特点?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了解:社会群体概述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群体的衰落

社会组织运行与管理的一般过程 社会组织的冲突与协调 理解: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类型 社会组织的目标和手段 社会组织的结构

·10·

科层制

第四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4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阶层与分层(1.5学时)

一、阶层与分层

1、社会分层的概念;2、社会分层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阶级

1、阶级的起源和本质;2、阶级结构:(1)基本结构与非基本结构;(2)不平等的阶级结构与差异性阶级结构;(3)封闭性阶级结构与开放性阶级结构。

三、社会阶层

1、社会阶层的概念与类型;2、阶层划分的基本方法;3、改革以来我国城乡社会阶层的变化;4、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四、方社会学分层理论的评述 (1学时)

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观点;2、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评述:(1)M.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2)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第二节 社会流动 (1.5学时)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1、社会流动的涵义;2、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关系;3、社会流动发生的必要条件。 二、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

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2、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3、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 三、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社会因素

1、社会分层结构的类型;2、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3、文化价值观念;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分化。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及其意义 1、何谓“合理”;2、其重要意义。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分层?其根源是什么?有何作用?有哪些类型?

2、什么叫阶级?怎样理解阶级的起源和本质?试辨析不平等的阶级结构与差异性的阶级结构。 3、韦伯分层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的根本区别何在? 4、什么叫社会流动?它有哪几种类型?如何理解其作用? 2、教学要求:

了解:阶层与分层 理解:社会阶级 社会阶层

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的评述 社会流动的概念

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

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社会因素 掌握:合理的社会流动及其意义

第六章 社 区 (3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区概述 (1学时)

·11·

一、社区的概念

1、定义;2、构成要素:(1)一定数量的人口;(2)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3)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4)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5)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3、分类与层次;4、研究的意义:(1)社区是认识社会的窗口;(2)可直接为城乡社区建设与发展服务。

二、社区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村与城市 1、农村社区;2、城市社区;3、城乡关系。

第二节 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 (1学时)

一、社区效率与社区发展

1、社区效率:(1)居住效率;(2)生态效率;(3)运行效率;(4)积聚效率;2、社会发展 其普遍要求:(1)优化社区的区位结构;(2)提高社区的价值创造能力;(3)社区管理的科学化。

二、社区服务 1、社区服务概述

(1)含义和特征;(2)内容;(3)重要作用。

第三节 城市化(1学时)

一、城市化概述

二、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方针

1、控制大城市规模;2、合理地发展中等城市;3、积极发展小城市。 思考题

1、什么是社区?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 2、试述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

3、如何评价一个社区的功能及其实现程度?它与社区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4、什么是现代城市化?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试述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方针?(内容、依据及贯彻的具体思路) 了解:社区的概念

社区服务 城市化概述 2、教学要求:

理解:社区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村与城市 社区效率与社区发展 掌握: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方针

第七章 社会制度 (3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 (1.5学时)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与特征

社会制度的涵义,有三层,社会学重点研究的是中间层次的制度;2、社会制度的特征:(1)公认性;(2)强制性;(3)相对稳定性;(4)系统性。

二、社会制度的分类

1、经济制度;2、婚姻家庭制度;3、政治法律制度;4、教育制度;5、宗教制度。 三、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四、社会制度的构成

1、概念系统;2、规范系统;3、组织系统;4、设备系统。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

·12·

1、行为导向的功能;2、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

第二节 制度化和制度改革 (1.5学时)

一、制度化

1、制度化的涵义;2、制度化的作用 二、制度改革

1、制度改革的原因;2、制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它的构成要素和特点是什么? 2、怎样理解社会制度的功能?

3、什么叫制度化和制度的生命周期?研究它有何意义? 4、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体制改革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制度的涵义与特征 社会制度的分类 制度化

理解: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掌握:制度改革

第八章 社会生活方式 (4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生活方式概述 (2学时)

一、社会生活方式的概念

1、概念的定义;2、研究社会生活方式的意义;3、研究社会生活方式的方法。 二、生活方式的社会制约性及其对社会过程的反作用 三、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

1、劳动生活方式;2、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4、闲暇生活方式。

第二节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1学时)

一、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特征

1、劳动是基础;2、不存在阶级的对立;3、集体主义是指导原则;4、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 5、建立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6、要明确判断的主要标准;7、要明确达到的主要途径。

第三节 网络社会的来临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1学时)

一、网络社会的来临

二、网络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广泛影响

1、对劳动方式的影响;2、对消费方式的影响;3、对精神生活与闲暇生活的影响 。 三、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

思考题

1、什么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有什么关系? 2、研究生活方式有何意义?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3、试述闲暇时间的职能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4、什么是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其判断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5、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社会对人类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教学要求:

·13·

了解:社会生活方式的概念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特征,、 网络社会的来临

理解:建立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掌握:网络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广泛影响

第九章 社会变迁 (6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 (2学时)

一、社会变迁的几个问题

1、社会变迁的概念;2、社会变迁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3、社会变迁的动力。 二、社会发展

1、社会发展的内容和意义;2、战后世界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1)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战略”;(2)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基本需求发展战略”;(3)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2学时)

一、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和内容

1、社会现代化的涵义;2、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1)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

经济发展的工业化;(3)社会组织功能的分化与互补化;(4)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5)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 代化;(6)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发达。

二、社会现代化的途径(模式)

1、西方发达国家的途径;2、发展中国家的途径。历史充分表明:“现代化”决非“西化”!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2学时)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前提与基本特点

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前提;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及基本方针

1、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方针。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

1、经济全球化概述;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及对策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变迁?它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为什么说社 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社会发展包括哪些内容?它与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3、什么是社会现代化?它包括哪些内容?

4、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为什么? 5、我国现代化起步时的具体国情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点有何意义? 6、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会产生哪些影响?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变迁的几个问题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前提与基本特点 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和内容

理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及基本方针

·14·

生活方式的社会制约性及其对社会过程的反作用 掌握:社会现代化的途径(模式)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 社会发展

第十章 社会控制 (6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1.5学时)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 二、社会控制的构成和功能

1、社会控制的构成要件:(1)控制主体;(2)控制客体;(3)控制手段。2、社会控制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2)维持社会正常生活;(3)促进社会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社会控制也可能有负功能。

三、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

1、社会控制的类型。可从五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2、社会控制的手段:(1)习俗;(2)道德;(3)宗教;(4)纪律;(5)法律;(6)国家政权;(7)社会舆论。

第二节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1学时)

四、越轨行为概述

1、越轨行为的涵义;2、越轨行为的分类;3、越轨行为的社会作用。 五、犯罪行为的社会控制 六、聚众行为的社会控制

第三节 社会问题及其综合治理 (1.5学时)

一、社会问题的涵义

1、社会问题的定义;2、社会问题的特征:(1)产生的多因性;(2)存在的普遍性;(3)影响的广泛性;(4)治理的综合性。3、社会问题的性质分析。

二、社会问题的分类,这里仅从其产生原因分为三类。 三、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1、发展社会生产力;2、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综合治理;3、着眼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4、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

第四节 网络社会中的社会控制问题 (2学时)

一、网络社会问题

1、网络社会问题的涵义;2、网络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1)网络病毒;(2)网络色情;(3)网络黑客;(4)网络沉溺;(5)网络犯罪。

二、网络社会对传统社会控制手段提出的挑战

1、现有道德控制手段失灵;2、现有法律控制手段失灵;3、市场机制控制手段失灵;4、民族国家控制能力弱化;5、技术保护措施失灵。

三、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的社会控制机制

1、网络社会控制机制的特点;2、网络社会控制机制的手段:(1)网络道德;(2)网络法律;(3)网络行政权力;(4)网络技术控制手段。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控制?它有哪些社会功能?何谓积极的社会控制?何谓消极的社会控制? 2、试比较习俗、道德与宗教这三种社会控制手段作用的异同。 3、试分析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

·15·

4、什么是越轨行为?简述越轨行为的不同类型及所产生的不同后果。(越轨与犯罪有何异同?) 5、什么是社会问题?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6、网络社会问题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7、网络社会的社会控制与传统社会控制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 2、教学要求:

了解:越轨行为概述 犯罪行为的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概念 社会问题的涵义 网络社会问题

理解:社会控制的构成和功能

网络社会对传统社会控制手段提出的挑战 社会问题的分类

掌握: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 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的社会控制机制 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 (5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 (1.5学时)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点

1、社会保障的概念;2、社会保障的特点:(1)社会保障事业的社会化;(2)社会保障成员之间的互济性;(3)社会保障措施的强制性;(4)社会保障结果的福利性。

二、社会保障的作用和管理

1、社会保障的作用;2、社会保障的管理:(1)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2)社会保障的业务管理。 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简介 1、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2学时)

一、社会保险

1、医疗保险;2、老年保险;3、失业保险;4、家庭补贴。 二、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事业;2、社会福利生产 三、社会救济 四、社会优抚

第三节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1.5学时)

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结构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社会化程度低;2、覆盖面小;3、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参与社会保障的观 念淡薄;4、管理体制不顺,立法滞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需要与可能相结合;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3、城乡有别,区域有别;4、统一规划,分类管理。

思考题

·16·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保障的涵义? 2、社会保障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兴起的历史社会背景。 4、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5、试述我国社会保障的历史经验及发展方向。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结构 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点

理解: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的作用和管理

掌握: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十二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5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1学时)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2、特点。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体系;2、方法论。 三、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1、选题;2、准备调查;3、实施调查;4、分析总结。

第二节 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5学时)

一、选题

二、提出研究假设

1、意义;2、研究假设的形式;3、原则。 三、概念与课题的操作化

操作化的涵义;2、概念及命题的操作化;3、研究课题的操作化;4、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四、确定调查方式和方法 五、调查的组织准备

第三节 调查资料的收集 (1.5学时) 一、访谈法 二、问卷法 三、观察法 四、文献法

第四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学时)

一、整理 二、分析

三、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思考题

1、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个层次?它们有哪些特点? 2、建立假设必须符合哪些要求?

·17·

3、问卷的内容有哪几方面?设计问卷要注意哪些问题?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文献法 调查的组织准备

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掌握: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三、成绩评定:

考试。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60%。 四、教学参考书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 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

《世界通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世界通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0805040107204 总 学 时:95 学 分:5

适用专业: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

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史实,并认识和掌握其中的规律。同时了解并掌握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了解世界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情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一章 原始社会(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劳动创造了人类。完全形成的人。 第二节 原始公社的产生和发展

旧石器时代。血缘家族和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金属器时代和社会大分工。父系氏族公社的产生和瓦解。军事民主制和国家的产生。 第四节 原始文化

科学知识的萌芽。文字的发明。原始艺术。原始宗教。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中的人。血缘家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石器时代。原始文化。

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氏族公社的产生原因和繁荣。 掌握:人类家庭婚姻关系的发展和演变。金属工具使用的后果。

第二章 上古亚非文明国家(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上古埃及

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和古王国时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衰落。古代埃及文化。 第二节 上古西亚诸国

两河流域南部的奴隶制成邦和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与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上古西亚文化。

第三节 上古印度

印度河文明和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孔雀帝国和贵霜帝国。上古印度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金字塔。新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新巴比伦王国的繁荣。波斯帝国和大流士的改革。种姓制度。早期佛教。上古亚非文化。

·19·

理解:古埃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种姓制度的基本特征。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

掌握:上古亚非军事帝国的繁荣和迅速衰落的原因。

第三章 希腊、罗马奴隶制国家(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上古希腊

爱琴文明与黑暗时代。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发展和衰落。马其顿和亚历山大帝国。上古希腊文化。 第二节 上古罗马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阶级斗争的加剧和共和制的崩溃。罗马帝国的建立及其盛衰。上古罗马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爱琴文明。荷马时代。雅典和斯巴达。希波战争。梭伦改革。伯里克利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马其顿和亚历山大。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罗马对意大利的征服。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军事改革。斯巴达起义。“三头同盟”。凯撒独裁。元首政治。基督教。

理解:荷马时代为何是黑暗时代。雅典与斯巴达的区别。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高度繁荣。希波战争是古希腊走向繁荣的起点。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罗马如何从小小城邦发展成横跨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元首政治的实质。基督教产生的原因。 掌握: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生和繁荣。

第四章 西欧各国封建制的形成和发展(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

罗马帝国奴隶制的危机与帝国的分裂。古日耳曼人及其社会制度。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日耳曼王国的建立。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和查理帝国

法兰克王国。查理帝国。封建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欧封建统治者对东方的侵略 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侵。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东西罗马帝国。西罗马的灭亡。民族大迁徙。克洛维。查理〃马特的改革。十字军东侵。 理解:民族大迁徙的意义。法兰克国家封建化的意义。查理帝国与现代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渊源。十字军东侵的后果与影响。

掌握: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与日耳曼人的建国。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十字军东侵的原因和主要经过。

第五章 东欧的封建国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俄罗斯

古罗斯国的建立。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基辅罗斯的解体。封建制度的发展与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第二节 拜占庭帝国

查士丁尼的统治。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0·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古罗斯。基辅罗斯。伊凡一世。伊凡四世。查士丁尼。 理解:俄罗斯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城邦国家发展成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掌握:莫斯科中央集权是怎样形成的。

第六章 亚洲的封建国家(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阿拉伯帝国与土耳其帝国 阿拉伯帝国。土耳其帝国。 第二节 印度

印度的封建制度。莫卧尔帝国的兴衰。印度教的兴起。 第三节 朝鲜和日本 朝鲜。日本。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伊斯兰教。印度教。“三国时代”。大化革新。幕府。 理解: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的影响。朝鲜与日本在古代与中国的关系。

掌握:伊斯兰教产生的条件。朝鲜封建社会时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大化革新的原因和意义。

第七章 欧洲中古文化和文艺复兴(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欧中古文化

基督教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城市文学。 第二节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成就。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骑士文学。城市文学。人文主义。 理解:中古西欧基督教会的地位和影响。人文主义的实质。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掌握:文艺复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八章 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新航路的开辟(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

西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二节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早期殖民掠夺和亚非美各国人民反殖民掠夺的斗争。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麦哲伦。哥伦布。教皇子午线。 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解体的关系。

掌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和意义。

第九章 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解体(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英法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英法社会经济的发展。英法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节 德国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三十年战争

·21·

德国的宗教改革。闵采尔领导的德国农民战争。宗教改革的发展。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三十年战争。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思想。闵采尔的宗教改革思想。卡尔文和卡尔文教。耶稣会。三十年战争。

理解:马丁〃路德与闵采尔宗教改革思想的异同。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第十章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7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西班牙对尼德兰的殖民统治。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和革命形势的成熟。革命战争。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北美独立战争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经济和政治。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独立战争的胜利。1787年联邦宪法。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清教运动。长老派、独立派和平等派。克伦威尔。北美13州。大陆会议。华盛顿。《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理解:殖民统治与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的关系。为什么斯图亚特王朝能复辟。英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掌握:克伦威尔军事独裁建立的原因。北美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正确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

第十一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拿破伦帝国 维也纳体系(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一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革命前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革命的爆发。革命发展的三个阶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拿破伦帝国

热月党人的统治和督政府。拿破伦帝国。对外战争及拿破伦帝国的崩溃。

第三节 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

维也纳体系。19世纪20~30年代欧洲革命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三个等级。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政变。雾月十八日政变。拿破伦。大陆政策。神圣同盟。四国同盟。

理解: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的不同特点。人权宣言的意义。法国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原因。拿破伦帝国的实质和帝国对外战争的性质。维也纳体系的实质。

掌握:雅各宾专政采取的内外措施。大陆政策的影响与作用。

第十二章 欧洲工业革命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48年革命(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欧洲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德国工业革命的概括。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共产主义者同盟与《共

·22·

产党宣言》的发表。

第三节 1848年欧洲革命

法国革命。德国革命。匈牙利革命。意大利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六月起义”。

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作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掌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进行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组成部分。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意义。

第十三章 19世纪中期的欧美及日本(7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英国和法国 英国。法国。

第二节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 第三节 美国内战和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第四节 日本明治维新

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内外政策。倒幕运动。明治政府时期的资本主义措施。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自由主义政策。俾斯麦和“铁血政策”。马志尼。加里波的和“红衫军”。独立后美国的领土扩张。林肯和《解放宣言》。克里米亚战争。倒幕运动。

理解:英国自由主义政策的实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必然性。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历史作用。美国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与斗争同内战爆发的关系。林肯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对内战胜利的促进作用。

掌握: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原因。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和意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明治政府所采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各项措施和对日本的影响与作用。

第十四章 19世纪中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亚洲各国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斗争 朝鲜人民反西方殖民的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 第二节 非洲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斗争

埃及人民反侵略者的斗争。埃塞俄比亚的反侵略斗争。 第三节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海地革命。西属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葡属巴西的独立运动。 教学基本内容:

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西蒙〃波利瓦尔。圣马丁。 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葡属巴西的独立。

第十五章 巴黎公社和国际工人运动(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节 巴黎公社

·23·

普法战争和法国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巴黎公社的建立及其革命措施。保卫公社的斗争。 第二节 第一和第二国际 第一国际。第二国际。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普法战争。3〃18革命。梯也尔。“五月流血周”。

理解:普法战争的性质。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公社失败的原因。 掌握:巴黎公社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

第十六章 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英国和法国 英国。法国 第二节 德国和美国 德国。美国。 第三节 俄国和日本 俄国。日本。 教学基本要求:

(5课时)

了解:英国自由党和保守党的轮流执政。费边社。大陆政策和世界政策。美国的两党政治。列宁主义。

理解:各帝国主义国家的特点。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美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第十七章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3课时)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亚洲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涨

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高潮。 第二节 非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瓜分的斗争 埃及人民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大起义。 第三节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古巴的解放战争。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亚洲觉醒”。朝鲜义兵运动。印度国大党。马赫迪起义。古巴“十年战争”。何塞〃马蒂和古巴革命党。

第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战前的国际关系

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大战前的局部战争和战争危机。 第二节 大战的爆发 1914~1916年战争的进程 大战的爆发。1914~1916年战争进程。 第三节 战争的结束 美国的参战。战争的结束。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半

·24·

岛战役。

理解:帝国主义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巴尔干半岛成为战争的火药桶。 掌握:一战的性质与影响、后果。美国参战的原因和影响。

第十九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欧洲革命风暴(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二月革命。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第二节 十月革命后的欧洲革命运动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十月武装起义。《布列斯特和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理解:二月革命后“布党”政策策略的灵活转变。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认识革命政党策略原则的灵活性。

掌握:苏维埃政权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二十章 战后的国际关系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战后的国际关系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 第二节 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美国经济的繁荣。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华盛顿体系。“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美国“柯立芝繁荣”。“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理解:“凡—华体系”的实质。“道威斯计划”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苏联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的成就与失误。

掌握: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从“战共”到“新经”说明了什么。

第二十章 “二战”前的国际形势与“二战”(8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节 世界人民制止法西斯侵略的斗争和英法美绥靖政策的破产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埃塞俄比亚抗意民族解放战争。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西方国家的“不干涉”政策和慕尼黑阴谋。英法苏谈判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二战”的爆发和初期进程

德国进攻波兰。苏芬战争和“东方战线”的建立。德国侵占丹麦和挪威。法国败降。不列颠战役。 第四节 “二战”的新阶段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德国进攻苏联。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二战”的转折点。 第五节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25·

第六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和意大利投降。苏军的反攻、第二战场的开辟和德国的崩溃。日军投降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罗斯福新政。啤酒馆暴动和《我的奋斗》。“第五纵队”。“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东方战线”。“不列颠战役”。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途岛海战。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诺曼底登陆。

理解: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原因。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与战争爆发的关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与后果。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促进作用。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雅尔塔体系对战后的影响。

掌握: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意义。苏联东方战线建立的过程与评价。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过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教学参考书:

林志纯等:《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中古、近代、现代部分)商务印书馆1982~1983年版。 吴于廑:《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刘家和:《世界上古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总评成绩=平时:半期:期末=2:2:6。严格按评分标准评阅。

·26·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政治学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代码:08040107W419 学 分:4 总 学 时:72学时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学概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共和国史、伦理学、逻辑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认识中国政治和世界政治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9课时)

1、教学内容: 一、政治的含义

1、几种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道德政治观、法律政治观、权力政治观、管理政治观、权术政治观、政策论。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理解: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政治理论、中国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比较政治、国际政治等多方面。

三、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如何治理国家;近代,严复等一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引进了西方政治学说,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康有为、梁启超还成为了西方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2、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的三个时期: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前,宣扬“上帝创世”,政治学成为神学的奴隶,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是神学政治家的代表;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政治学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以马基雅佛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理论产生;从19世纪末至今,西方政治学研究被广泛开展,具有多流派、多层次和实用化倾向。

3、政治学的伟大变革: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它实现了政治学的伟大变革,提出国家是阶级组织、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等观点。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1、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27·

一般研究方法: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 (3)理论联系实际; (4)阶级分析; (5)经济分析。 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2、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的意义

(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2、教学要求:

了解:政治的含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理解: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掌握:政治学的伟大变革;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的意义。 3、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2、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要点。 3、伊斯顿“权威性价值分配”论述评 4、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特点及评价 5、学习和研究政治学有什么意义? 6、试述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 阶级论(6课时)

1、教学内容: 一、阶级的概述

1、阶级的产生及定义 2、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

3、人的本质问题: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4、阶级斗争的定义、作用和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1、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存在原因、特点

2、对非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评述:阶级产生的暴力论、阶级产生的分配论、人民资本主义、技术结构阶层论、新中间阶级论。

3、阶级消亡的条件和阶级消亡的进程

4、对“趋同论”的批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种取代关系,而不是“趋同”关系。 2、教学要求:

了解:阶级的产生及定义;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人的本质问题;阶级斗争的定义、作用和形式。 理解: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存在原因、特点;对“趋同论”的批判。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3、思考题:

1、阶级的形成及划分阶级的依据是什么? 2、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是什么? 3、对趋同论的述评 4、阶级消亡的过程

·28·

第三章 国家论(12课时)

1、教学内容:

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1、国家的产生及定义 2、国家的本质与基本职能 3、国家的历史类型 4、国家的消亡 二、国家结构形式

1、决定和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

2、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单一制、复合制、我国一国两制下的国家结构形式。 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国体与政体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2、决定和影响政体的因素主要有:国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差别、阶级力量的对比状况、一定政治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

3、剥削阶级国家的政体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两大类 4、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2、教学要求:

了解:国家的产生及定义;国家的历史类型;决定和影响政体的因素。

理解:国家的本质与基本职能;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国体与政体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掌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思考题:

1、国家的含义及特征是什么? 2、国家的历史类型划分标准何在? 3、资本主义福利国家述评 4、国体与政体关系何在?

5、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四章 国家机构(6课时)

1、教学内容: 一、国家机构的形式

1、国家机构的含义及特点 2、现代国家机构的一般形式 3、国家机构的组建 二、资本主义国家机构

1、三权分立与制衡说及其本质

2、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具体形式:立法机关、国家元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 3、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制衡的具体表现 三、中国的国家机构

1、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2、主要的国家机构: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军事委员会。 2、教学要求:

了解:国家机构的含义、特点、一般形式。

·29·

理解:三权分立与制衡说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具体形式。 掌握:中国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我国主要的国家机构。 3、思考题:

1、国家的历史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2、资本主义福利国家述评

3、试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一院制”和“两院制”的区别和联系。 4、“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中的体现有哪些? 5、如何评价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原则?

6、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对我国有何借鉴? 7、决定和影响政体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 国家管理(6课时)

1、教学内容:

一、国家管理的主要内容

1、国家管理的含义、属性

2、国家管理的基本原则:科学化原则、法制化原则、党政分工原则、民主原则。

3、国家管理的目标:基本目标是社会稳定,近期目标是强国富民,战略目标是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二、现代国家管理理论

1、政府职能的特点及范围 2、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

3、中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 4、有限政府与廉价政府

5、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管理与决策

1、政治决策的一般理论。

2、政治决策的基本要求:科学化、民主化。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决策 2、教学要求:

了解:国家管理的含义、属性、基本原则和目标;政治决策的一般理论。

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中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限政府与廉价政府;政治决策的基本要求:科学化、民主化。

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决策。 3、思考题:

1、国家管理的历史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 3、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4、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理念的内涵是什么? 5、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六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8课时)

1、教学内容: 一、政党的概念和特征

1、政党的概念

·30·

2、政党的一般特征 3、政党的主要活动和作用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标榜“超阶级性”;政党活动围绕议会和选举展开;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资产阶级政党的“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原则。

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类型: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3、压力集团及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影响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 2、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一党制两种形式。 4、苏联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体制的巨变及教训

5、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内容、形式。 2、教学要求:

了解:政党的概念和特征;

理解: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类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掌握:压力集团及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影响;我国的政党制度。 3、思考题:

1、什么是政党,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2、政党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什么是政党制度,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有什么区别? 4、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党体制的巨变对我国有何影响和启迪? 5、西方压力集团和政党的区别何在?它参与政治的方式和途径是什么?

第七章 民主政治(6课时)

1、教学内容: 一、民主政治概述

1、民主政治的含义 2、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3、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 4、法治社会

5、民主政治与政治参与: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接触、游行示威、政治冷漠等。 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1、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生

2、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论:人民主权理论、代议制理论、分权理论。 3、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征:它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民主权利具有广泛性;内容具有广泛性;具有现实或保障性;建设的过程性。

2、政治权利的内容与特征 3、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 4、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31·

5、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7、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渐进过程 8、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2、教学要求:

了解:民主政治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征。

理解:民主政治与政治参与;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生、理论;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

掌握: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3、思考题:

1、民主政治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征何在?

3、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及基本经验有哪些? 4、如何实现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5、如何理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性与渐进性?

第八章 政治文化(6课时)

1、教学内容: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与功能

1、政治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2、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二、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1、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类型的划分: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传统型政治文化与现代型政治文化。

2、: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信念、政治行为准则、政治价值评价、政治动机、政治情感、政治习俗、政治心理等政治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 三、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和特点 2、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3、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4、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5、坚持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四、中国政治文化分析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大一统”国家观;“内圣外王”治世之道。 2、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3、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4、亨廷顿“世界政治文化冲突论”述评 2、教学要求:

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特征、结构、功能;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类型的划分;马克思主义对政治文化类型的划分;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和特点。

理解: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32·

掌握: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坚持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亨廷顿“世界政治文化冲突论”述评。 3、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政治文化的结构何在? 3、分析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

4、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哪些因素对政治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5、亨廷顿“世界政治文化冲突论”述评?

6、坚持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和贯彻的原则有哪些?

第九章 政治发展(8课时)

1、教学内容: 一、政治发展理论概述

1、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流派及其共性特征 3、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4、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二、政治发展的途径:革命与改革

1、政治革命的涵义与特征 2、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3、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 4、政治改革的涵义 5、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6、政治改革的目标与方式 7、政治改革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要求:

了解: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流派及其共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政治革命的涵义与特征;政治改革的涵义。

理解: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政治改革的条件。 掌握:政治改革的目标与方式;政治改革的地位与作用。 3、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发展?

2、政治发展有哪些重要的目标? 3、政治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4、什么是政治革命?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5、什么是政治改革?政治改革的作用? 6、革命与改革的区别。

第十章 国际政治(5课时)

1、教学内容:

一、政治环境与国际政治

1、政治环境的含义

2、政治体系内环境:主要有政治资源,政治模式,政治局势。 3、政治体系外环境:主要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

·33·

4、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 5、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 二、国际政治格局与基本准则

1、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含义

2、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3、中国的对外政策 2、教学要求:

了解:政治环境的含义;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含义。 理解:政治体系内环境和外环境;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 掌握: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中国的对外政策。 3、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政治?

2、为什么说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3、国际政治的基本行为准则有哪些? 4、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三、学时分配

章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四、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总评成绩的构成:期末考试60%;期中考试20%;平时作业20%。 五、教学参考书籍

1、姜安、赵连章、刘彤主编《政治学概论》,高教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教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大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4、王松、王邦佐主编《政治学》,高教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5、王邦佐等主编《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6、俞可平主编《政治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思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思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陈振明著:《政治学前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张小劲、景跃进著:《比较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

总课时 9 6 12 6 6 8 6 6 8 5 课堂讲授 8 6 11 5 5 7 6 6 7 5 作业 1 1 1 讨论 1 1 1 备注 课堂测试 11、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4、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5、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6、[美]拉斯韦尔:《政治:谁得到什么,什么时候得到及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7、[美] 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8、[美]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10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9、[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塞缪尔〃P〃享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纪宝成主编:《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人大出版社2004年版。

·35·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08040107W207 学 分:4学分 总 学 时:72学时 适用专业:人文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门课程是人文教育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并使其初步掌握史料学的常识,为其从事史学研究打下必备的基础。故本课程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为历史古籍介绍,一为史籍文章选读。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之后,能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同时对中国历史要籍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要籍的了解、掌握情况和阅读、运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编 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

序言(2学时)

1、教学内容:

(1)我国史学的产生背景及时间 (2)先秦时期史籍编撰的概况 (3)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方法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我国史学产生的条件及时间;先秦史籍的编撰概况 一般性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4学时)

1、教学内容: (1)《尚书》介绍 (2)学习《尚书〃牧誓》 (3)《逸周书》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尚书》的体例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逸周书》的史料价值;《尚书〃牧誓》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尚书》今、古文的真伪争论;《逸周书》的由来。

第二章 编年体的产生(6学时)

1、教学内容: (1)《春秋》介绍 (2)《左传》介绍

(3)学习《左传〃城濮之战》 (4)《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介绍

·36·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春秋》的体例、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左传》的体例及其史学成就;《城濮之战》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编年体史书的特点;编年体史书的优点与缺点。

一般性了解:《春秋》的作者及注者;《左传》的作者及注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的流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

第三章 国别体的出现(6学时)

1、教学内容: (1)《国语》介绍 (2)《战国策》介绍

(3)学习《战国策〃赵武灵王平昼闲居》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国语》的体例、思想倾向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战国策》的体例、及其史料价值;《赵武灵王平昼闲居》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国别体的概念;

一般性了解:《国语》的作者与本书的编译;《战国策》的编订和流传;

第四章 其余上古史籍(1学时)

1、教学内容: (1)《世本》介绍 (2)《山海经》介绍 2、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世本》、《山海经》的流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

第二编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

序言(1学时)

1、教学内容:

介绍此一时期中国史籍发展的概况。 2、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此一时期中国史籍发展的概况。

第五章 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与发展(10学时)

1、教学内容: (1)《史记》介绍

(2)学习《史记〃秦始皇本纪》 (3)《汉书》介绍

(4)学习《汉书〃艺文志序》 (5)《三国志》介绍

(6)学习《三国志〃诸葛亮传》 (7)《后汉书》介绍 (8)《宋书》介绍 (9)《南齐书》介绍 (10)《魏书》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作者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汉书》对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改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成就;《三国志》、《后汉书》的史学成就;《宋书》、《南齐书》、《魏书》等纪传体史书的贡献;《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艺文志序》、《三国志〃诸

·37·

葛亮传》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纪传体的优点与缺点;

一般性了解: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裴松之等史学大师的生平及史学主张;《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的流传情况及版本信息;

第六章 编年体的继起(1学时)

1、教学内容: (1)《前汉纪》介绍 (2)《后汉纪》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前汉纪》、《后汉纪》的特点及其成就; 一般性了解:《前汉纪》、《后汉纪》的作者及成书经过;

第七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4学时)

1、教学内容: (1)《华阳国志》介绍 (2)《十六国春秋》介绍 (3)《水经注》介绍 (4)《洛阳伽蓝记》介绍 (5)学习《华阳国志〃李宓传》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方志的概念及史料价值;《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方志及地理书的作者、体例以及史学成就;《华阳国志〃李宓传》等选文的标点、注释及翻译;

一般性了解:《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衒之;

第三编 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

序言(1学时)

1、教学内容:

介绍此一时期中国史籍发展的概况。 2、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此一时期中国史籍发展的概况。

第八章 纪传体的大量编修(8学时)

甲、唐代修纪传体史书举要 1、教学内容: (1)《晋书》介绍 (2)《梁书》介绍 (3)《隋书》介绍 (4)《周书》介绍 (5)《陈书》介绍 (6)《北齐书》介绍 (7)《南史》介绍 (8)《北史》介绍

(9)学习《晋书〃祖逖传》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唐代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重大影响;唐朝官修史书的巨大贡献;《晋书》、《梁书》、《隋书》、《周书》、《陈书》、《北齐书》、《南史》、《北史》八部纪传体史书的

·38·

基本体例特点和内容;《晋书〃祖逖传》、《新唐书〃魏征传》的标点、注释及翻译;

一般性了解:唐朝官修纪传体八史的基本经过、情况;《晋书》、《宋书》等编撰者的基本情况; 乙、五代、宋朝修纪传体史书举要 1、教学内容: (1)《旧唐书》介绍 (2)《新唐书》介绍 (3)《旧五代史》介绍 (4)《新五代史》介绍 (5)《通志》介绍

(6)学习《旧唐书〃魏征传》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通志》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特点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和地位;《旧唐书〃魏征传》、《通志〃总序》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通志》等史书的作者及编修经过; 丙、元修纪传体史书举要 1、教学内容: (1)《宋史》介绍 (2)《辽史》介绍 (3)《金史》介绍

(4)学习《宋史〃王安石传》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宋史》、《辽史》、《金史》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特点、内容特点及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宋史〃王安石传》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宋史》、《辽史》、《金史》等纪传体史书的作者及编修经历;

第九章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6学时)

1、教学内容: (1)《资治通鉴》介绍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介绍 (3)学习《资治通鉴〃党锢之祸》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资治通鉴》先进的编修方法、思想特色、在中国史学史的突出贡献;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编年体史书的史料价值;《通鉴〃党锢之祸》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资治通鉴》的参修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书的作者情况;

第十章 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2学时)

1、教学内容: (1)《通典》介绍 (2)《文献通考》介绍

(3)《唐会要》、《五代会要》介绍 (4)其他会要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杜佑的史学思想及《通典》在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马端临的史学成就及《文献通考》在体例上和内容上的特色;郑樵《通志〃二十略》的史料价值;《通典〃食货门〃田制》、《文献

·39·

通考〃田赋考〃屯田》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史学史领域内“三通、六通、九通”等概念的含义;政书体或者典志体这一体裁的特点;《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会要体史书的史料价值;

一般性了解:杜佑、马端临、郑樵等史学家的治学经历;《通典》、《通志》、《通考》的续作情况;会要体的续作情况;

第十一章 纪事本末体的创造(2学时)

1、教学内容:

《通鉴纪事本末》等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袁枢创始纪事本末体的动机及方法、《通鉴纪事本末》的体例特点、内容特色及史学成就;《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通鉴纪事本末〃杨氏之宠》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通鉴纪事本末》的续编、继作情况;

第十二章 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1学时)

1、教学内容:

(1)《元和郡县图志》介绍 (2)《太平寰宇记》介绍 (3)《元封九域志》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太平寰宇记》等方志地理书的史料价值; 一般性了解:《元和郡县图志》、《元封九域志》的修作及价值;

第十三章 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产生(4学时)

1、教学内容: (1)《史通》介绍

(2)学习《史通〃六家》、《史通〃二体》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史通》的体例、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开创性贡献;《史通〃六家》、《史通〃二体》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史通》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第四编 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

序言(1学时)

1、教学内容:

介绍明清两代史籍发展的概况; 2、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明清两代史籍发展的概况。

第十四章 纪传史的续修(2学时)

1、教学内容: (1)《元史》介绍 (2)《新元史》介绍 (3)《明史》介绍 (4)《清史稿》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元史》、《新元史》、《明史》的内容与史学成就;《清史稿》的成书过程及史学价值;《元史〃耶律楚材传》、《清史稿〃食货志〃户口〃田制》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40·

一般性了解:《元史》、《新元史》的成书经历;《清史稿》思想观点上的缺陷;

第十五章 编年史举要(2学时)

1、教学内容: (1)《明实录》介绍 (2)《清实录》介绍 (3)《国榷》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实录体的概念;《明实录》、《清实录》的史料价值;《国榷》的史料价值;《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作铁榜申诫公侯》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实录体的产生及流传情况;谈迁修《国榷》的艰辛经历;

第十六章 纪事本末体的发展(2学时)

1、教学内容:

(1)《宋史纪事本末》介绍 (2)《明史纪事本末》介绍 (3)《圣武记》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等史书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其史料价值;《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的成书过程及版本情况;

第十七章 史论、史考著作举要(4学时)

1、教学内容: (1)《日知录》介绍 (2)《读通鉴论》介绍 (3)《文史通义》介绍 (4)《廿二史考异》介绍 (5)《十七史商榷》介绍 (6)《廿二史札记》介绍 (7)学习《文史通义〃书教下》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政治主张和史学思想;《明儒学案》、《日知录》、《读通鉴论》等史学名著的体例、内容及史学成就;章学诚对中国史学思想的突出贡献及其《文史通义》的体例、内容和成就;三大考史名著——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的史学成就及其影响;《日知录〃宋世风俗》、《文史通义〃书教下》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明清之际经世致用学风的形成;乾嘉时期考据学的兴盛及成就;

第十八章 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学名著(2学时)

1、教学内容:

(1)《天下郡国利病书》介绍 (2)《读史方舆纪要》介绍

(3)《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郡形势》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体例、内容、及其史料价值;《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郡形势》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41·

一般性了解:顾祖禹编写《读史方舆纪要》的目的及经过;《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影响及版本流传情况;

适当补充的基础知识

1、基本工具书的检索、使用方法。包括:《古汉语字典》、《古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等字书与词书的检索方法;《古代中国帝王世系年表》、《中国历史地理大词典》等专业工具书的检索方法。

2、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介绍(包括汉字形体构造、词的本和引申义、词类的活用) 3、文言文标点致误通例。 4、古书的注释、古文的今译。 5、史料分析刍议。

6、古代天文基础知识、古代历法等文化知识的介绍。 三、向学生推荐的教学参考书

1、赵淡元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2、张金龙、魏隽如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张家璠主编:《中国历史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5、张家璠主编:《中国历史文选学习参考资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6、张家璠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7、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 8、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9、《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四、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总评成绩的构成:平时成绩为2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等),中期考试成绩为20%,期末考试成绩为60%。如果没有举行中期考试,则平时成绩为30%,期末成绩为70%。

·42·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课程代码:08040107W401 学 分:4 总 学 时:72学时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人文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通史 政治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教学目标:《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人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楚的了解,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政治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阶级对阶级的斗争,阶级、政党、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有关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的活动,各种类型国家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学说及其发展的历史,等等。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社会效果等方面充实了政治学的研究,其经过科学总结得来的结果,可以与政治思想学说的研究相互验证。 二、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基本规律;王权背景下的政治制度及其特征;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及其特征;民主共和体制下的政治制度等。

理解:(1)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设臵概况 (2)政治制度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掌握:(1)中国国体与政体的演变 (2)国家组织的职能与运作 (3)国家结构类型。

掌握:(1)西方国家制度的模式 (2)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 (3)对当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绪 论

【教学内容】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本线索与基本规律。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学习与研究的目的及其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基本任务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线索和主要特点 掌握:掌握学习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讲 从王权到皇权制度的发展

【教学内容】

一、王权制度的发展和所受到的制约;王权制度的形成;王的名号和权限;王权所受到的制约。 二、皇帝、皇位和皇权:名位制度;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三、王位的皇位继承制度:王位继承—传嫡子制度的确立;皇位继承制度。

·43·

四、后宫制度、后妃制度;女官制度;宦官制度。 五、宫省服御礼乐制度:宫省制度;服御制度;礼乐制度。

六、宗室制度:对宗室分封和管理的规定;宗室制度与封建制度;皇帝制度的特点。 七、皇帝制度的特点。 【教学要求】

了解:历代王朝的历史概况、宦官制度、礼乐制度

掌握:王的名号和权限;王权所受到的制约。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王位和皇位的继承制度。分封制。

理解:皇帝制度的特点。

第二讲 中央行政体制

【教学内容】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发展概况:早期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建;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行政管理体制;公省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以《周礼》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诸使差谴负责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体制;以一省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中央辅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贵族辅政与王权的对立和统一;宰相开府施政辅政制及其运行机制;宰相机构参议辅政制及其运行机制;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三、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相府与诸卿系列的运行机制;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系列的运行机制;六部与寺监府系列的运行机制。

四、职官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教学要求】

了解:进入早期国家的标志。以《周礼》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诸使差谴负责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体制;

掌握: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行政管理体制;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宰相制度;

理解:相权与皇权的关系。职官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第三讲 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学内容】

一、地方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体制:先秦地方体行政体制;秦以后的地方行政体制。 二、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教学要求】

了解:历代地方制度的概况。

掌握:郡县制、道路制、行省制。郡县二级制与州郡县三级制。 理解: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

第四讲 军事制度

【教学内容】

一、兵役制度:郡县兵役;谪罪兵役制;招幕兵投制;世袭兵役制;发奴兵役制;民壮兵役制。 二、军事编制和管理制度:军事编制和兵种配臵;军事管理制度;军理刑罚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历代军事制度的概况。

掌握:兵役制度、军事编制和管理制度。

·44·

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特点。

第五讲 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一、法规的制定和沿革。

二、司法行政制度;中央司法行政;地方司法行政。 【教学要求】

了解:历代法制概况。

掌握:成文法的产生。司法行政制度。 理解: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

第六讲 监察制度

【教学内容】

一、监察行政体制: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 二、监察的职能:谏诤;监督弹劾。

三、监察方法:连坐告密法;遵吏循行法;牵制监督法;密察侦辑法;密奏传呈法;检核簿册法;举劾案章法。 【教学要求】

了解:监察的职能。监察方法。 掌握:监察行政体制。

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第七讲 财政制度

【教学内容】

一、赋税徭役土供制度:赋税制度;徭役制度;土供制度。 二、财政收支。

三、财政行政体制:中央直控的财政体制;地方财政体制。 【教学要求】

了解:历代财政制度概况。财政收支。财政行政体制。 掌握:赋税徭役。

理解: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特点。

第八讲 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

【教学内容】

一、文教机构和工作制度;教育制度;天文历象机构和工作制度;图书管理和修撰国史;医药卫生机构和工作制度。

二、文书制度:诏敕和奏章;国家机关之章的公文形式;文书工作制度。 三、符节玺印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文书制度。符节玺印制度。 掌握:教育制度。

理解:教育制度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九讲 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

【教学内容】

·45·

一、带有民族色彩的管理制度:带有民族传统的管理制度;以统治民族占有主导地位的职合专政。 二、“因俗而治”的民族管理制度: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羁縻府州和都护府;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对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因俗而治”的民族管理制度。

掌握:羁縻府州和都护府。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 理解:民族政策及相关制度的特点。

第十讲 官职管理制度

【教学内容】

一、官吏选拔制度:荐举制度;科举制度;征辟制度;荫袭制度;其他入仕途径。 二、任用制度:任用种类;任用方法;任用限制。

三、考课和奖惩制度:考课期限;考课内容和标准;考课行政;奖惩制度。 四、等级和俸禄制度:等级制度;俸禄制度;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官员任用制度。考课和奖惩制度。 掌握:官吏选拔制度。 理解:等级和俸禄制度。

第十一讲 清末政治制度的主要变化

【教学内容】

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三、“宪法大纲”和资政院咨议局。 四、教育制度的改革。 五、法律制度的变化 【教学要求】

了解:清末政治制度的演变。教育制度的改革。。行政机构的改革。“宪法大纲”和资政院咨议局。 掌握:军事制度。法律制度。 理解: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四、学时分配与比例

各讲教学学时安排参考讲次、学时数: 讲 次 学时数 五、教学参考书 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1、陈长琦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张晋藩等:《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六、成绩评定(考试、考查)

本课程成绩采取综合评定的办法,总成绩包含平时、半期、期末成绩三部分,三者比例为2:2:6;如果没有举行了中期考试,则总成绩包含平时、期末两个部分,二者比例为3:7。

·46·

绪论 2 1 6 2 9 3 9 4 6 5 6 6 6 7 4 8 6 9 4 10 8 11 6 合计 72

《法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法学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0801030404206 学 分:4 总 学 时:72学时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法学概论》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非法学专业学科基础课之一,是我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修课。开设法学概论课程的目的是系统学习法学基本理论和具体的部门法学内容,并能运用之分析实际问题。本课程授课时数72。要求学生掌握法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法学的角度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法理学(10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法的概念、本质、特征及作用,明确法的制定和实施程序。

第一节 法的起源、特征、本质及作用(2课时)

一、法的起源和历史类型(理解)

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而产生。按照其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进行归类,法的历史类型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二、法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掌握)

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国家意志性;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具有国家意志性、法具有阶级性、法具有社会性、物质制约性。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需要,而这种意志和需要的基本内容归根结底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 三、法的渊源、分类与法系(理解)

法的渊源,是指法的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法有不同的分类,按照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修改的程序的不同,法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按照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的不同,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按照法的创制和表达形式的不同,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法系是根据法的历史传统所进行的分类。当代世界主要有三大法系,对资本主义法影响最大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法系在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典编撰、诉讼程序以及概念、术语等方面有许多差别。 四、法的作用(掌握)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个人及社会发生影响的体现。它包括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法的规范作用又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和强制作用。法的社会作用包括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两方面。

第二节 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2课时)

·47·

一、法律规则的概念及结构(理解)

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法律中明确赋予一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一般性规定。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二、法律规则的种类(了解) (一)权利规则、义务规则和复合规则 (二)强行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三)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第三节 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2课时)

一、法律体系(了解)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指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而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法律体系与法制体系、立法体系、法学体系、法系的区别。 二、法律部门(理解)

(一)概念: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划分标准: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 三、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掌握)

当代中国主要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自然资源法和环境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国际法。

一国两制下的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内两种法律制度并存的新格局。

第四节 法律关系(1课时)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了解)

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纽带的社会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理解)

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负有义务的人,通常又称为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 分为自然人与法人、国家、国家机关。

法律关系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它包括 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

三、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了解)

法律关系的形成指的是在主体之间产生了权利、义务关系。变更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或权利义务发生了变化。消灭是指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完全终止。

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消灭的条件:抽象条件是法律规范的存在,具体条件是法律事实的存在。 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它包括事件与行为。

第五节 法的制定和实施(1课时)

一、法的制定的概念、基本原则(理解)

法律的制定即立法,是指国家机关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的活动。

立法的基本原则: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或权力与责任;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持法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48·

二、立法权及我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掌握)

(一)立法权:指创制法律的权限,我国形成了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立法体制。 (二)立法程序

立法程序即法的创制程序,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补充或废止等法的创制活动中的法定步骤与方法。

立法的主要程序有准备阶段、议案的提出、议案的审议、立法议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三、法的实施(了解)

法的实施是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过程,是立法的目的。 法的实效是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实施的程度及其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法的实施的基本环节: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守法。

第六节 法与社会(2课时)

一、法与党的政策(掌握) 法与党的政策的一致性与区别:

两者有相同的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和社会目的,但在意志属性、规范形式、实施方式调整范围、稳定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区别。

正确处理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两者关系表现为思想内容上的指导与被指导,规范效力上的约束与被约束,实施过程中的相互促进。

二、法与道德(了解)

两者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体系和结构不同;作用范围不同;义务特点不同;制裁方式不同。 法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宪法(5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全面认识我国的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课时)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了解)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宪法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二、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了解)

权力属民原则;公有制原则;精神文明原则;宪法至上原则; 三、宪法的作用(理解)

宪法对统治权的作用;宪法对经济制度的作用;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宪法对法制的作用。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2课时)

一、我国的国家制度(了解)

国家制度,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理解)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掌握)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由哪些部分构成,具体指一个国家根据什么原则、采取何种形式来

·49·

划分国家行政单位,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代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单一制和联邦制。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四、我国的经济制度(了解)

我国是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课时)

一、公民的概念(理解)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人民”与公民存在共性,但又有较大区别:人民是政治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公民的范围比人民大;公民与人民的法律后果是不同的。 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掌握)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3、人身自由

4、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与自由 5、特殊社会群体的权利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三、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规定的主要特点

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公民权利义务的现实性;公民权利义务的平等性;公民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1课时)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特征(了解)

国家机构,就是国家机关的总称。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强制性和历史性。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我国的国家机构(了解)

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三章 行政法(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有关国家行政的组织、权限的规定,国家公务员以及什么是公安、司法管理等问题。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2课时)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理解)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行政法体系具有二元结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即行政机关组成、职责、法律责任的法律规范;二是规范管理相对一方,即国家关于经济、文化、社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pd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