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师德

更新时间:2023-09-06 12: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市场经济与师德

市场经济与师德建设

徐书生黄蕙芬

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师德的进步,同时,也使师德建设面临着许多困惑,为此,我们必须首先从理论上探讨师德重构问题,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实现途径,从而使师德建设走出困境,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持。

一、社会转型期师德建设的紧迫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教育道德特别是教师道德的支持和维系。我们从教育领域适应党中央提出的两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过程中,可以看到经济对教师道德的促进作用。

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教师道德也不例外,只不过它又与教师劳动的特殊性相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公正、公平、公开、开放、竞争,让教师从旧的道德观念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新的教育、教师道德、新的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土壤,促进了师德的进步。

与此同时,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促进师德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竞争原则、等价交换原则不加分析和选择地盲目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导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有一定程度的泛起,从而使社会转型期的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

一是师德理想的迷失。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旧的道德体系已经解体,而新的,现代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师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就使得有的教师只讲实惠,而缺乏精神追求,教师的角色意识淡化,出现道德理想的迷失。

二是师德准则的失范,传统的师德规范淡化。建国40多年来的新道德在部分教师中受到怀疑和否定,在文化撞击与经济改革的今天,新旧两种师德观念、道德价值的冲突,已渗透到教师日常生活、教师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教育结构的各个层面。教师时时感受到、经历到这种冲突。例如,在教师的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等道德生活领域,都表现出两种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和对立,都存在双重价值标准问题,从而面临选择的两难困境。

三是师德行为的失序。其主要表现为,教育过程的功利行为强化,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倾向;真善美和假恶丑本来分明的是非标准在一些教师中却含混不清,下海热,跳槽热及第二职业热使得部分教师很少再去谈论师者的仪表和责任心;敬业奉献精神受到“实惠”的侵袭。由于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师德的内在自我约束力和外在制裁力相对脆弱,师德教育缺乏理论化与系统化,而流于形式化和空洞化。诸如此类的变化,不仅对教师而且对教育的对象(学生)都已经和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并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师者教书育人的功能、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四有”新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市场经济与师德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的价值定位

教师的价值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文化的撞击,经济的转型,导致了教师价值的激变性和多元化。在社会生活中,价值本身也是力量的体现。在现代,起码有三种价值观同时并存:“知识就是力量”、“金钱就是力量”、“德性就是力量”,分别代表了知识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德性价值观。三者之中,“金钱就是力量”在自觉的文化中虽然没有得到过多的鼓励,但深潜于部分人的意识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悄然抬头;而“知识就是力量”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颇大。应当肯定,它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但从本质上,它也是一种片面的价值取向,因为知识本身是没有向度的,没有德性的参与,它也可能起消极的作用。“德性就是力量”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它当然也内在地存在着忽视知识,经济价值的倾向,但对这一命题的过分忽视,使得部分教师与学生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忽视人格的造就与培养,形成一种单薄的人格。应该说,现代中国教育的内在问题,当然有一个注重知识的问题,但更突出的是对德性的关注的问题。对德性力量的否定,对教师来说,就是形成平面的也是平庸的人格境界,缺乏献身精神,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德性就是力量”是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德性价值与知识的整合,才能形成教师全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的内在价值结构,教师也才能形成健全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从而真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要求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祖国、为人民培养、教育学生自觉地遵守各项道德规范;教师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要求教师明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目的,正确处理教育劳动过程的各种道德关系,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教师道德或教育道德最核心的本质是给学生以实际教益,具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努力地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师德的实质就是教师怎样使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有益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得到实际的益处。”他还说:“党和国家对一个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要求很多,其中要求教师教书育人是根本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叶圣陶谈师德》)载《上海教育》1983年第11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的核心仍在于奉献与牺牲。这是由教师价值的特点与教师劳动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价值的特点,总是以奉献和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教师在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而奋斗时,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牺牲精神越大,他在道德发展的阶梯上就登得越高,因而也就越具有道德价值。人们常常赞美教师是“春蚕”、“蜡烛”,这正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生命的火光,照亮了千百万青少年前进的道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教师道德情操的典型写照。

但是,“蜡烛论”毕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加以简单的沿用显然是不太合适的。传统价值观的“蜡烛”、“园侗、“渡船”、“粉笔”的比喻既是一种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评价,又是一种职业的道德选择、价值导向。它突显了教师的献身精神与牺牲价值,使教师这一职业具有至上的崇高与神圣性,其特点是牺牲自己而照亮或成全他人,体现了中国教师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经济背景和追求自我实现的文化背景下,这一价值观也需要时代精神的改造。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献身精神,如此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卷”,这是教师所应当提倡的终极价值。但作为一种实践与实现,不能只要求教师“毁灭了自己而

市场经济与师德

照亮别人”,而应当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按照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自我实现也是通过自己的职业成就,其途径有二,一是通过自己的“产品”即培养的学生获得,工人的产品是机器等工业品,艺术家的“产品”是作品,教师的“产品”则是学生,二是自己本身所取得的成功。自我实现的核心是由职业成就所产生的成就感、满足感,以及由此所获得的社会在各方面的认同与承认。因此,自我实现决不意味着个人主义,按照马斯洛的解释,其底蕴是“是什么职业就干什么事”,当然是干得很出色。作为价值选择,教师不但要做“蜡烛”,而且要做“珍珠”。“珍珠”的特点是既照亮别人,又保全自己,实现自己。这种价值观用到教师的职业实践中,就是要求教师在通过学生追求自己的价值实现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也获得专业方面的成就。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自己的教学,科研方面的成果,不是一方毁灭,一方照亮他人,而是教学相长。长期以来,我们提倡“蜡烛”的价值观,对教师献身教育事业起了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突出的就是教师满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上课之外很少思进娶谋发展,约束了教师的实现,同时也很难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教师通过学生的自我实现与通过自己专业成就的自我实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主要方面,但如果后者获得了成功,并且处理好与前者的关系,对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无疑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现代提倡“蜡烛”的职业价值观的同时,要大力提倡“珍珠”的价值观,由此可以避免教师价值的失落,获得教师在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新定位。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样涉及到教育领域教育关系的改变和人们经济利益的调整,需要教师运用道德的力量作出回答。在经济转型期,进行师德教育有许多新的要求、新的内容。

(一)坚定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化师德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方向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经济结构和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必然带来教师道德生活的多样化和多层性。在这种新形势下,必须更加旗帜鲜明地坚定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化师德教育的政治方向保证和理论指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是进行师德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师德教育的思想和道德原则;在当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体表现为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这样,师德教育才有正确的方向。在当前,思想领域要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二是思想僵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但不能限制,而且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但要反对把教育领域的教育原则、荣誉、良心以及人格、国格都变成商品;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物质待遇,又要反对“一切向钱看”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要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科学技术和教育管理知识,但要注意同崇洋媚外或盲目排外的思想观念划清界限。总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深化教育改革有机统一,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深化师德教育和建设。

(二)建立新的师德评价标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所要建立的师德评价标准应该是以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根据,即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新的道德评价的标准。教育工作也只有牢牢地把握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基本点,才能使教育与经济形成合力,使党的教育方针和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落到实处,从而改变教育与经济两张皮的状

市场经济与师德

况。

不过教育为社会经济、生产力的服务,主要是通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来实现的,为学生服务来实现的。因而上述的道德评价标准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领域,则可表述为以是否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是否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新的师德评价标准。

(三)、建立新的师德体系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要建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师德体系,以维系教师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的正常进行。广义的师德不仅限于教师职业道德,而是一个体系,有社会现实道德和理想道德两个层面。

首先是社会现实道德,它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普遍起调节作用和规范作用的道德,它是要求社会生活的所有主体都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道德。从教育领域看,它包括由教师作为一般社会成员遵循的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以及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职业道德。社会现实道德主要着眼于教师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是社会理想道德,它是一种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并指向未来的先进道德,是一种融真善美于一体的道德。它是只要求社会少数先进分子所必须遵守的道德。由于教师为人师表的特殊性,因而教师应是社会理想道德的践履者。这种道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及巨大的社会感召力。社会理想道德的基本法则是社会本位,其基本内容包括:共产主义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信念,以及国家,社会利益为重的价值取向;见利思义、义利并举、以义至上,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等。由于社会理想道德具有先进性,所以现时不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守,但为人师表的教师毫无疑问应该率先垂范。

(四)培养教师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为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的新品格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师德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培养教师勇于改革的品格,造就一代具有开拓精神的社会主义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注重实干、讲究实效的效益观念、开拓意识、拼搏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国际意识等品质将成为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教师仍然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仍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态度,取决于教师道德的支持。教师不会做或不愿做的事,很难让学生学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的身上培养出来。新时期教师道德建设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用终身教育观代替学校教育观,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性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实,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发展生产力确实有效。随着终身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的职能将发生重大变化,学校的责任不再是为青年人准备进入具体的生活,而是为他们做好继续学习的准备,学校的主要作用是为进一步学习而教育,赋予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所必须的兴趣,动机、知识和能力。教师要能够及时准确的领会这些变化,不能局限在狭小的学校教育内思考问题。此外,传统教育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出现了很多只会考试而不会做事的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者并不鲜见;如此应试性教育使得学生素质难以全面提高、使得教育实际效益低下,是教育领域里的短视眼光,应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

市场经济与师德

2.革新师道模式,创建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师道即韩愈的经典概括:“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为人之道,讲授学业,为学生释疑解惑,指点迷津,构成教师三大职能。在这里,传、授、解的主体都是教师,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被教育的客体。但是,时代前进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师道模式已经产生了内在的变化。对“传道”来说,“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剧烈变化的社会与经济大潮面前,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转变自己的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对“受”(授)业来说,由于知识传承的渠道由纵向向横向的转变,也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校与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渠道;对“解惑”来说,文化的撞击,导致了价值的多元化,在知识与价值方面,教师与学生都有许多相同的“惑”需要“解”。这些情况,必然导致教育模式的变化,要求传统的客体性、家长式教育向现代主体性,民主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与此相联系,“师道”模式也要发生变革,如果说传统的“师道”模式是“师道”与“父、(母、兄)道”合一的话,现代师道就应当是“师道”、“父(母、兄)道”、“友道”三位一体,既尊严师道,为人师表,又平等相待,师友合一,由此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师道模式。

3.以德率才,以才养德。就教师的特殊职业要求看,师德是不能离开师能的,无才便是无德;要把培养教师的广博知识与多种技能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素质教育中,扩展学生知识面,增进学生多方面技能将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教师必须先掌握广博的知识与多种技能,这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促使师德充实完善的重要手段。

4.要培养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以及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优良品质。老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是决定教育改革最终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态度。要让学生具有的,教师应先具有。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

从宏观方面来说,应该形成社会性的、全方位的师德教育网络与社会氛围,从微观看,学校既是培养学生的场所,又是进行师德教育的有利场所,是师德建设的主阵地。在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主要有:

(一)强化师德建设的奖惩机制所谓奖惩机制是指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种种现实利益对教师个人行为所进行的赏罚。它通过调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多种现实手段。以利害为中介来促使行为主体选择社会和教育部门所期待或所接受的行为。奖惩机制是调控师德的一个有效机制。它能保证道德的社会功能在教师行为中的实现。能对不具有“自律”精神的教育成员形成一种有力的外在约束,从而有助于教师良知的形成,有力地影响教师个人道德面貌、教育道德面貌乃至整个社会道德面貌。

(二)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德建设队伍领导干部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学校各级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能否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关系到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强调,“领导干部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这样,才能有威信,说话才有力量,工作才有凝聚力,感召力,这是其权力影响力所无法企及的。领导干部是师德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而且应是起示范作用的实践者。道德教育主客体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教师、群众受教育,领导者一定要受教育。教师教育学生,自己也应先受教育。过去的师德建设形式多于内容,理论多于实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与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

市场经济与师德

的师德建设队伍有很大关系。当然,各级各类学校师德建设队伍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地、因时、因校而异,人数、专兼职不限。以高校而言,应建立由院校党委直接领导的,由教育督导处室和师资培训科室为主体,以校内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为兼职指导和顾问的师德建设队伍。

(三)优化道德实践与道德监督的关系教师道德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经济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各种教育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改善。但师德建设的直接推动力,却是教师的道德实践,而道德实践的深化,需要道德监督的保证。只有优化教育道德实践与道德监督关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道德实践充分发挥其道德渗透作用,道德引导作用。教师道德实践,是培养新的教师道德的大学校。教师道德实践的熏陶和体验,要依托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参与,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准。而道德实践活动,要真正达到提高教师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准的目的,必须加强道德监督。道德监督主要是通过道德评价对主体的行为作出善恶价值判断,并把这种价值判断反馈给行为者本人。道德监督包括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加强监督,可促使道德实践形成良性运转机制,确保教育工作者实践道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四)优化师德教育与师德规范的关系,自律与他律辩证统一教师道德要达到规范教师(教育工作者)的结果,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和道德制度建设,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通过师德教育,强化教师的道德自律意识,强化为人师表的角色意识。师德教育,要立足教育实践,引导教师从本职工作的一点一滴处做起,于细微处见精神,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在道德教育进行思想引导的前提下,要使广大教师都遵守道德准则、道德规范,还必须建立必要的道德制度建设,强化他律,建立外在的约束机制,以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文明的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怀,进而有效地提高教育领域总体的道德水平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oy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