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用药护理

更新时间:2023-11-30 21: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节 用药护理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手段,护理人员能否正确地掌握给药途径和方法,将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和治疗效果。因此,除了要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外,护理人员还应当掌握和熟悉中医的给、用药方法。 一、中药汤剂煎煮法 (一)容器

煎药以沙锅、瓦罐为佳,也可用搪瓷器皿,但忌用铁、铜、锡等容器,以免发生沉淀和化学反应,影响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二)用水

古人对煎药用水非常讲究,如常用流水、雨水、雪水等。现多用饮用水,以澄净清洁为原则。煎药的水量应根据药量、药物质地(吸水性)和煎煮时间的长短来决定。一般,第一煎可加水至淹过药面3~4cm;第二煎加水至淹过药面2cm。水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途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后重新加水,药煎糊就不许服用。 (三)泡药

煎药之前,应先用冷水将药材浸泡30分钟左右,以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四)煎药

煎药应注意火候和掌握好时间。一般先用大火(武火),待水沸后再改用小火(文火),以免水分迅速蒸发,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一般药物,第一煎煮沸后再煎30分钟,第二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解表发散类药和芳香性药物,其煎煮时间应比一般药减少一半;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和滋补药的煎煮时间,应比一般药增加一倍。除个别质地厚重、性味滋腻的补益药可煎三次或多次外,一般一剂药煎两次即可。 (五)取药

每煎药煎好后,应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渣取汁。每剂药各煎的总取汁量为250ml左右,儿童减半。

(六)特殊药物煎法

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如牡蛎、龟板、石膏、石决明等,质重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均应先煎30分钟后再纳入其他药物,以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和解毒。某些质轻、量大或泥沙多的药物,如玉米须、灶心土等,应先煎,取汁澄清,再用此水煎其他药物,称为“煎汤代水”。

2.后入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其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3.包煎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汁时难以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再入煎。

4.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等,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不被其他药渣吸附而造成浪费,应单独煎服,也称为“另炖”。

5.烊化胶质、粘性大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蜂蜜、鹿角胶等,因煎煮时易于粘附于锅和其他药物上,应另行单独溶化,再与其他药物兑服。

6.冲服某些贵重药、细料药、量少的药和汁液性药物,如三七、牛黄、琥珀、沉香、竹沥等,不需煎煮,冲服即可。

7.泡服:某些挥发性强、易出味的药,不宜煎煮,泡服即可。一般是将药物放入杯中,加开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有将药物放入刚煎煮好的中药汁液中泡服。

二、中药给药规则 (一)给药时间

一般药,宜在进食前后2小时服;急性病者可及时多次给药、滋补药、开胃药,宜饭前

服;消食导滞药、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安神药、润肠通便药,宜候前服;驱虫、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调经药,宜在行经前数日开始服用,来月经后停服;解表发汗药可随时服用;某些药物的服用时间应遵医嘱。

(二)给药方法

一般病证每日服中药一剂,急症、高热、危重病人每日可酌情服药2~3剂,或遵医嘱服用;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上下午各一次;丸、片、散、膏、酒等中成药按说明定时服用,一般每日2~3次。一般中成药宜用白开水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祛风湿药可用黄酒送服,以助药力;胖大海、番泻叶等容易出味的药物可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呕吐病人在服药前,可先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生姜片或橘皮,以预防呕吐;病在口腔、咽喉者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神昏病人可给予鼻饲。

(三)服药温度

一般汤剂宜温服,以免过冷过热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凉服;凉血、止血药宜冷服;发汗解表药、透疹药宜热服。

三、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一)解表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应卧床敷被并进热饮(开水或热稀粥),以达发汗驱邪的目的。发汗以微汗为宜,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伤耗阴液。

2.患者应避风寒,禁冷敷。

3.应慎用解热镇痛类西药,以防汗出过多。 4.饮食宜清淡,忌酸性、生冷食品。 (二)泻下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泻下类药一般应空腹服用,因其易伤脾胃,应得泻即止,不宜再服。 2.单纯为通便而服用润下药,应于睡前服用。

3.服泻下类药后,大便次数增多,并可有轻微腹痛,一般便后腹痛即消失。要注意排泄物的质、量、次数等变化,对服药后腹泻较重者,应随时观察病情,以免虚脱。

4.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忌硬固、油腻、辛辣之品。可多食水果和蔬菜。 (三)温里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服药期间宜保暖,防止风寒侵袭。

2.宜进温热饮食以加强药效,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3.温里类药多辛温香燥,易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 (四)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清热类药多属苦寒,易伤阳气,应中病即止,以免损伤脾胃。 2.清热类药宜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 3.脾胃虚寒者及孕妇禁用或慎用。 (五)理气活血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理气活血类药多辛香燥烈,入药以丸散剂多见。

2.理气活血类药性多走串通行,易于耗血、动血,虚证患者和有出血倾向者及孕 妇,应慎用或禁用。

3.服药期间忌生冷寒凉,脾胃虚弱者应注意饮食调护。 (六)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吸收。

2.补益类药易使胃气壅滞,而造成消化不良,故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 或应同时配用消导药。

3.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补益类药。

4.补益类药需长期服用方能见效,应鼓励病人坚持服药。

5.服药期间应忌油腻、辛辣、生冷及纤维素多而不易消化食品。 (七)安神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安神类药应于睡前半小时服用.患者的病室应保持安静。

2.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作好精神护理,特别应使患者在睡前消除紧张、激动情 绪,保持平常心态。

3.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忌辛辣、肥甘、酒、茶等刺激性食品,晚饭不宜过饱。 四、中药外用法与护理 (一)膏药的用法与护理

膏药,古称薄贴,又称硬膏,是以膏药敷贴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膏药是按处方将药物置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加入黄丹再煎,凝结后将熬成的药膏摊在布上或纸上而 成。

1.适用范围有消肿止痛、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拔毒透脓、祛腐生新、祛风胜 湿等作用。用于外科痈疡疖肿,已成脓未溃,或已溃脓毒未尽和瘰疬、痰核、风湿、跌 打损伤等病证。

2.操作及护理方法使用前先将膏药四角剪去,清洁局部皮肤,将膏药放在热源 上烘烤加温,使药膏软化后再敷贴患处。加温时应注意不宜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膏药 敷贴后,应加以适当固定。使用后,应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局部出现丘疹、水泡、红 肿或瘙痒感较重,应随即取下膏药。除去膏药后,局部可用松节油擦拭干净。

(二)药膏的用法与护理

药膏,为药粉与饴糖、蜂蜜、植物油、鲜药汁、酒、醋、凡士林、水等赋形剂调和 而成的厚糊状软膏。敷于肌肤通过皮肤吸收后,可达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驱邪外出等目的。

1.适用范围具有消瘀止痛、舒筋活血、接骨续筋、温通经络、清热解毒、生肌 拔毒的功效。用于痈肿疮疡和跌打损伤各期的瘀血、肿胀、疼痛、骨折等。

2.操作及护理方法先清洁局部皮肤,将药膏涂在大小适宜、折叠为4~6层的桑皮纸或纱布上,敷于患处后包扎,关节部位采用“8”字形或螺旋形包扎。一般2~3天换药一次。

(三)熏洗疗法与护理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或用开水冲泡后,乘热进行全身或局部的浸泡、淋洗、熏蒸、湿敷。通过药物加热后的热力,药力的局部刺激,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和蒸气渗透的作用,达到温通经络、活血消肿、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目的。

1.适用范围熏洗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作用。可用于跌打损伤,肢体关节疼痛和活动不利,以及各类皮肤疾患等,坐浴可用于妇科和肛肠科疾患。

2.操作及护理方法按医嘱正确配置好药液,药液温度一般以40~50℃为宜,洗浴时要防止烫伤。洗浴时间每次30~40分钟,如有必要,可先熏后洗。病人坐浴和全身洗浴时,应注意观察病情,如发现异常,应随时停止洗浴。妇女月经期间,不宜坐浴。除此之外,还可以用熏法进行室内外空气消毒、灭蚊虫和某些皮肤病疾患的治疗。

(四)熨敷疗法与护理

熨敷疗法,是用药物、药液直接加温,或煎汤敷于局部特定部位、穴位上,利用温热和药物的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的目的。熨法有药熨法、盐熨法、醋熨法、坎离砂熨法和水熨法等。

1.适用范围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活血祛瘀等功用。可用于虚寒性脘腹痛、跌打损伤、寒湿痹痛、癃闭、泻泄、腹水等。

2.操作及护理方法按医嘱备好熨敷所需用品,如准备好热水袋、热熨袋或将药物加热装入袋中等。温度要适宜,一般不可超过70℃。将热熨袋放置于需热熨部位,时间为30~

60分钟,温度不足时可加温复用。熨敷期间注意随时听取病人对热感的反应,观察局部情况,以免烫伤皮肤,必要时可随时停止热敷。阳热实证患者不宜使用熨敷法。

(五)掺药疗法与护理

掺药疗法,是将药物制成极细粉末直接撒布于创面局部,以达到去腐生新,清热止痛,生肌收口、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

1.适用范围疮疡创面、皮肤溃烂或湿疹、口腔粘膜炎症或溃疡等。

2.操作及护理方法清洁创面后,将药粉均匀撒布于创面上,用消毒纱布或油膏纱布覆盖,一般1~2天换药一次。去腐拔毒药末,有时会刺激创面,引起疼痛,应告知患者,以便取得合作。

(六)吹药疗法与护理

吹药疗法,是将药物制成精细粉末,利用喷药管,将药粉喷洒于病灶的一种外治法。 1.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掺药法难于达到的部位,如咽喉、口腔、耳、鼻等处的炎症、溃疡等。

2.操作及护理方法准备好药末和喷药管。吹口腔、咽喉时,嘱患者洗漱口腔后,端坐靠背椅上,头向后仰,张口屏气,查清部位,用压舌板压住舌根,手持吹药器,将适量药物均匀吹入患处。吹药完毕后,让患者闭口,半小时内不要饮水进食,一般每日可吹2~4次。向咽喉部吹药时,气流压力不能过大过猛,以防药末直接吹入气管引起呛咳。小儿禁用玻璃管作为吹药工具,以防咬碎损伤口腔。吹耳、鼻时,先拭净鼻腔和耳道,观察好病变部位,用吹药器将药末吹至患处。

(七)鲜药捣敷法与护理

鲜药捣敷法,是将某些具有药用作用的新鲜植物洗净、捣碎,直接敷于患处,利用植物浆汁中的有效成分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等目的。

1.适用范围一切外科阳证,如红肿热痛、创伤表面浅表出血,皮肤瘙痒、虫蛇咬伤等。常用的鲜药有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仙人掌、七叶一枝花、野菊花叶等。

2.操作及护理方法将鲜药放入容器内捣碎或用手揉烂,直接敷于患处,如条件允许应给予固定包扎。使用时应注意洗净药物,清洁局部皮肤,防止感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od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