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鸣而死or宁默而生——结辩的攻与守

更新时间:2024-07-04 12: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鸣与勇气等个人性格有关

我们在这儿讨论,就应该抛弃一些极端的、或带有极大主观性的方面,比如个人性格。有的人天生刚烈或生来懦弱,他们的选择大都由自身性情引导,讨论这种建立在个人主观性上的选择并无意义。而是应该看鸣而死、默而生到底哪个更能在个人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更符合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2. 鸣而死有不好的影响,恐怖分子、纳粹等(宁鸣的好处不是宁鸣而死的好处)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方并不否认鸣而死有消极的案例存在。但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两种人生态度的前提,就是认可其双方都有消极与积极的两面。若鸣而死完美得无可挑剔,我们讨论它的意义又何在呢?我们应该把多方面综合起来,比较二者哪个作为人类的价值追求更具引领意义。

而我们来看,诸如恐怖分子、纳粹等这些群体性宁鸣而死的例子,其实是一种偏激、疯狂的极端情况。他们的出发点或许没有错,是坚持自己的信仰或自己民族的骄傲,但由于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对原有价值观的反叛,造成了对社会的危害。但换一个角度想想,恰恰是因为经历过纳粹战争恐怖暴乱的痛苦,人们才懂得了和平理性的可贵,所以它也是有反面教育意义的。

况且,我方在立论时已经申明,这种偏激情况只是一种阵痛,从历史趋势来看,社会是要趋于文明的,而宁鸣而死的利弊将会在博弈中走向进步。

3. 对方太过理想化,不用太执着于信仰、理想之类的东西,活得简单、快乐最重要

为理想而奉献牺牲也不一定不快乐,能实现极大地内心满足。+从社会发展角度考虑的价值倡导

4. 宁鸣而死只是一种态度而不去鸣

大家都学过思修吧,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义是什么,是一种看法和态度。那按对方的逻辑,我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只有一种态度而不去做,那它就然并卵了。但态度是行为的先导啊,有什么样的态度才决定你有什么样的行为。我方判断此辩题的标准是哪种人生观更符合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在讨论宁鸣而死这种人生观引导下所做出的“鸣”的行为。对方辩友不要把二者割裂开

5. 值得被赞扬≠值得被推崇(消防员)≠事情得到解决

在天津爆炸时我们不鼓励所有人都像消防员一样舍己救人是为了维持救援秩序,而不是不提倡这种精神,甘于奉献舍己为人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怎么能不被推崇呢?而且推崇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请对方明确。况且,宁鸣而死需要非同一般的胸怀与魄力,即使我们推崇,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做到,只是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我们希望这个队伍能够壮大罢了。 6. 死的可能性有多大

鸣所付出代价的大小没法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我方与对方都无法划定,但我们可以说,对于一些事关信仰追求的事情、做出不同的选择会影响个人发展甚至存亡的,可以纳入我们讨论的范围内。这里的“死”只是一个象征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在场的有些人来说,如果有人强迫你不能再打辩论了,可能那种感觉生不如死。理想信仰涉及到我们一生的追求、生存的价值、甚至是生命的尊严,它的重要性超越其他任何东西,不可触犯不可被动摇。所以我们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要坚持它,维护它。 7. 鸣的好处不适用于鸣而死

鸣而死的前提是鸣对不对。那么宁鸣而死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追求,为了让世界听到我的声音,是不是跟鸣相契合呢?鸣而死是鸣的一种可能情况,所以鸣的好处它都适用,只是它把鸣的弊端中、我可能要做出牺牲这一点单独拎出来谈了而已。 8. 鸣而死不是一定要死

9. 10.

11. 默而生有更实际的社会增益、生存是一切活动的前提

我们不否认默而生是能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用,但这些效用的产生的根本在于他“鸣”而不是他“生”。人生不是只有鸣而死和默而生两种选择的,也不是所有的“鸣”都会导致死。鸣象征着一种发声,不只是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行为。 在审视宁鸣而死与宁默而生这二者的社会增益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呢?绝大多数选择宁鸣而死的伟人,他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短暂的生,而是在于他们所捍卫的真理、带给我们的警醒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哥白尼将日心说公诸于世后久病而死,但却让后人得以了解宇宙的真面目;“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战士们的鲜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中华民族的气节流芳百世。 退一步说,对方不要只关注“鸣而死”,而忽略了那个“宁”字。宁鸣而死与“死”并无直接关系,重点在于“鸣”。我选择了“鸣”,所以无所谓其代价,即使这个代价是死亡。

我们再来回过头来看看这个辩题,它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一范仲淹的名言为依托,其实是在讲一种价值倡导。透过宁鸣而死,我们提倡一种以理想信仰为最高追求的人生态度,强调一种“为了信仰而活着”胜于“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价值导向。我们为什么要推崇这么一种理想比生命更不可丢弃的态度,其实是因为,趋利避害畏惧死亡是人的本能,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宁鸣而死”的气魄。但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所有人都选择宁默而生,那改革创新谁来进行,社会发展谁来推动。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这样一种精神信仰的传递,激励更多人像马丁路德金一样、像谭嗣同一样,真正为国家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长久忍耐以达到新目的)

可我们留青山的目的何在?不也是为了最后烧柴么。我所有曲折前进螺旋上升,最终都是为了前进与上升啊。对方认为长久忍耐以达到新目的属于“宁鸣而死”,可新目的是怎么达到的?要通过行为通过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鸣”。所以对方是在论证“为鸣而生”而不是“宁默而生”。

但正如对方所举的伽利略等人的例子,他受到教会的折磨生不如死,但为了以后有机会发声,他还是选择了忍受折磨。这其实就是一种牺牲,就是宁鸣而死中的“死”。正如我方定义所言,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宁愿做出牺牲,也就是“宁鸣而死”。 13. 前提:个人VS权威—对立

不一定是个人面对权威时才有不得不做出牺牲的可能,权威与权威、团体与团体也同理。比如美国两党制,民主党与共和党要争夺执政地位,那在大选中失败的那一方失去了行政权,对他们来说是不是也是为了争权而做出牺牲了呢?

我想大众普遍的价值观会认为反法西斯战争属于宁鸣而死的事例之一,那为什么大众会持有这种观点呢?因为虽然战争中牺牲了一些人、他们自己失去了生存的机会,但最终反法西斯联盟整体是胜利的,不符合对方所说的出局。而联盟斗争时正是秉承着为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本民族、不惜一切代价的信仰,宁鸣而死,才能众志成城奋战到底,才换取了我们如今的和平。 权威会竭尽全力维护自己,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没有一个权威可以永远保持住自己的地位,总要有新的血液社会才能不断进步。而挑战权威肯定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那如对方而言,我们宁默而生等待时机,权威就会自己倒下,时机就会自己出来了吗?显然不是,所以宁鸣而死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14. 等事态稍微成熟之后再出来鸣

事态稍微成熟又是怎么判断的呢?如果按对方的逻辑,您方前提是个人与权威对立、相矛盾,那如果事态已经缓和、也就是已经不存在矛盾的时候,您方这个前提就不成立、那就无法证明宁默而生;而如果按对方刚刚所说稍微成熟不是完全解决、那也就是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也就是主体仍可能做出牺牲,那又怎么能证明它只是“鸣”而没有“宁鸣而死”呢?所以我方认为,您方把暂时忍耐等待时机划为您方论点是不合逻辑的

再者说,权威是不会自己倒下的,一定是有人将他推倒。而且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如果没有人站出来鸣、那时代怎么进步。况且我要等权威倒下等时机成熟,可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谁都不知道。如果所有人都这么等下去,社会发展的车轮不就停滞不前了吗?

15. 宁默而生是理性、对自己负责

对方不能说宁鸣而死就完全是不理性的,我们做出任何一个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况且,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不会随着死而结束。宁鸣而死不是一定要死。我们再退一步说,哪怕是死了,作为个人机会丧尽,但他所传递的精神以及留下的财富其实都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我们不应该片面地用生理上的生死或者个人的出局来理解这个辩题。 您方立论中也指出、判断标准是哪方对个人与事态发展有实质作用。按您方的论点,宁默而生只是对自己理性负责,但宁鸣而死在实现小我的同时也能成全别人、成全社会,何乐而不为呢?

16. 宁默而生一直的推动力在哪?方孝孺

对方考虑“鸣”所可能产生的结果这无可厚非,但把重点放在不会产生“宁鸣而死”的可能性的事情上就已经偏题了。我方已经指出,宁鸣而死是对于自己理想信仰的坚持,一些生活上观点上的小事不会上升到信仰追求、也就不存在死的可能性,也就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之内。退一步说,一您方个人与权威对立的前提来看,方孝孺“一语惊散众人”也不符合这个前提啊。 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n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