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 释山》小记-精品文档

更新时间:2024-02-27 22: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尔雅.释山》小记

摘 要:《尔雅?释山》的核心内容是考察山川地理自然环境。通过分析《释山》对五岳及各种形、貌构造的山的专名与通名的训释方式,简要阐述其训诂特点及其体现的文化观,并总结了《尔雅》地理训诂的成就。 一、《尔雅?释山》概述

《尔雅》为十三经之一,在传统学术长河中素有通经之“阶路”、学问之“梯航”的盛誉;在语言文字学史上被奉为训诂学的鼻祖;在词典学史上拥有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词典”的桂冠。同时, 《尔雅》也是中国地名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它开创了地名训诂集释的新体例,并对先秦秦汉地名通名与部分专名进行了系统的汇释,创立了地名训诂方式,对此后两千多年的地名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释山》“河南华”条下沈“《尔雅》者,正名之书也。”何九盈进一步论证说,《尔雅》的正名内容包括“辨名物”和“释方言”两个方面,“《周礼?地官》说,大司徒的职责之一就是要辨九州之‘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湿之名物’,又《天官?庖人》说:‘掌共(供)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所谓‘辨名物’是指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名号与实体进行分辨,将分辨的结果笔之于书,就成了名书了。我们看《尔雅》中的释丘、山、兽、禽等篇,就可以证实《周礼》

所说的‘辨名物’,乃实有其事,非纸上空谈……”

《尔雅?释山》比较单纯,主要是知识性的资料,介绍了人母的占代文化和名物,其核心是考察山川地理自然环境,这是引导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奥秘的梯航。此篇断句不易,理解起来也比较凼难,这是因为距古已远,现代人不了解古代社会各方而的情况,习俗、文化、名物称谓古今差异比较大。

《释山》的主要内容是训释五岳及各种形貌的山,共收专名l1个,通名39个。其所释众山之名和不同构造、不同形貌的山名之外,又有山上的各种构造、形貌以及方位的名称,如对崧、岑、峤、扈、岿、岌、?、峄、蜀、密、堕、隆、赚、?、霍、鲜、陉、礅、署、岵、岐、埒、泶、崔嵬、?、涧、滇、岫等不同类别的山川地理形势及山地名称进行的界定。 二、《尔雅?释山》的训释方式

《释山)的训释方式为被释词在后训释词在前,如:“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释地名时明其方位,如“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另外,“《释山》中的词义几乎都是作为‘属中之别’来定义的,如: ‘山大而高,崧:山小而高,岑;锐而高,峤。 《释山》解释地名以义训为主要方式,直陈语义,一语中的。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云:“义训者,训诂之常法,通导言,辨名物,前人所以诏后,后人所以识古,胥赖乎此。其法或直言其义,或陈说其事,或以狭义释广义,或以虚义释定义,或递桐为训,或

增字以释,类例虽众,要其为析疑解纷一也。”《释山》对地名专名与通名的训释,释义精炼、质朴,达到了义训的基本要求。 具体地讲, 《释山》对地名通名的训释方式有以下^利, 1.描写形状。即对地名词所标志的地物形状等加以描写,如:“山小而高岑;锐而高峤:卑而大扈;小而众岿。” 2.比拟地貌。将地貌与类似的事物相比拟,如:“山如堂者,密;如防者,盛。”

3.对举为训。如:“多草木,岵:无草木,峡。”“大山宫小山,霍。小山别大山,鲜。”

4.递解为训。如:“山三袭,陟;再成,英:一成,坯。” 5.说明解释。如:“石戴土,谓之崔嵬:上戴“,为?。” 6.音训。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读音非常接近,如“独者,蜀。…独”与“蜀”均属屋韵,为叠韵同源词。郝疏:“蜀本桑虫,其性孤特,故《诗》言‘蛸蛸蜀’以兴,喻敦彼独宿,是蜀有独意,蜀形类蚕,今木妻霞县北三十罩有蚕山,孤峰独秀,旁绝倚连,旧名为蚕,和于《尔雅》矣。”这里把单独的山峰为何用“蜀”解释的源流讲清楚了。“独”与“蜀”构成一个历时的词源系统,词源义指孤独,各是“独”与“蜀”义位中的一个义素。从同义为训的角度看,“独”与“蜀”构成一个平面共时的同义词系统,它们是一物异名,《方言》曰:“独,蜀也。南楚谓之独。”其义位是独立的山峰,这个意义是两个词表示的同一概念。 三、《尔雅?释山》释五岳考

《释山》篇首云:“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而后下文又渭:“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先后两种说法,且地理方位亦并不一致,故后世对此解释就各有异同。五岳之说的由来,相传早在上古五帝时, 《尚书?尧典》载舜代尧巡行五岳,即东岳(岱宗)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高。此说托为尧时,相传已久,实际情况当有待进一步论证发现,故《汉书?郊祀志》日:“昔三代之居皆河洛之^HJ,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豢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迭必迭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也殊,小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宫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但秦祀名山很多,不限于尧时的五岳,不同时期亦各有不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常祀名山有十二处,以崤为界,东有太室(即嵩山)、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西有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山、鸿冢、渎山(岷山)。当然亦超出了五岳的范…,但崇封的礼数则相同,所以真正为后世习称的“五历”,其实始于汉武帝时,武帝于元封元年(前110年)始封泰山,至天汉三年(前98年),前后十三年中遍于五岳。封祀五岳的同时,还有四渎。这种连带性的名山大川之祭与以前时代亦相同,至汉宣帝时,又确实以今河南嵩山为中岳,山东泰山为东岳,安徽天柱山为南岳,陕西华山为西岳,河北恒山为北岳,此中除了南岳后来又有改定外,其

他基本上得以稳定(另有北岳因政治疆界的原因个别时期有所更改,但距离变动不大)。《释山》所述“五岳”,前后两说,正是出于儒家经典与各历史时期有多种不同说法的实际反映。 四、《尔雅?释山》反映的文化观

(一)《释山》凸现出一种山脉经纬的天地之道以及对壮美山川的无尚崇拜。

《释山》表现了周秦的天文地理。《释山》与《释水》究三山五岳之脉络,究九河四渎之源流,以见其地理知识的增进。周秦之时,由于人们交往的扩大,视野的开阔,积累了一些地理知识,出现了系统的地理著作,如《禹贡》、《山海经》等。《尔雅》所释即采于此。

巍巍中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就是崇尚自然山水的民族。在“华夏民族思想精神逐渐丰富深化、自我意识日趋拓展的文明化过程中,与“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产生了以崇高壮美为主旋律的山岳 理念。这种理念反映到《释山》中,它首先训释的是五岳,并对山形地貌进行了详细解释和描绘,可见古人对山的崇拜、理解和详尽研究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尔雅?释诂》:“乔、嵩,高也。”则证明了古人眼中的山是崇高的,并以这种崇高为至美。 (二)《释山》体现了周代的大一统政治观念。

三代至秦汉以前,人们对山岳的崇拜与信仰,不仅在于对山岳的自然崇拜,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神权与政权的合一,在人们的

宇宙观中,山岳已成为保持着宇宙的秩序与持久性的象征,是人间统治地位和权力、领土、征服的象征。如《国语?周语上》谓:“昔夏之兴也,融降于祟山;……商之兴也,祷杌次于丕山;……周之兴也,鬻蔫鸣于岐山。”其旬义指国兴,神灵必会在山岳出现。 至《尚书?舜典》,已有东、南、西、北四岳。“岳”又写作“璇”,意为“山高而尊”。“岳”是“巍峨”的音转。含有崇高之义。尧舜时四方部落的首领尊为“四岳”。尧为部落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见《淮南子?泰族》);舜继位后,四岳推举禹帮助舜,可见四岳权力之重。《诗经?大雅?菘高》云:“菘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侯)及申(伯)。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藩,四方于宣。”甫侯与申伯是四岳之后代,为辅佐周宣王实现中兴的功臣。此诗将二人辅周中兴之功,归于山岳神灵意志的体现。此后统治阶级往往将“英贤之产,归于岳降。” 周代在大一统政治观念的影响下,将中央四方九州各立一座名山,称为五岳、九镇。这反映了对天下地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故《释山》谓五岳:“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另外,《说文?山部》日:“岳,东岱,南霍,西华,北恒,中嵩室。王者所以巡狩所至。”可以看出,在五岳地位奠定的同时,以这些被视为天地之象征、神灵之所居,形象崇高壮伟和岁时祭祀的岳镇为框架,不仅逐渐形成了华夏的名山体系,而且赋予了名山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 五、《尔雅》地理训诂的成就

《释山》与《释地》、《释丘》、《释水》共同体现了古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人们观察环境的思路,符合上古人们普遍的想法。所以不能孤立地看《释山》的训诂成就,而应联系其他三篇来共同阐释。

《尔雅》开创了地理训诂汇编的先例,将散见于秦汉典籍中有关地理训诂的材料,分门别类,有系统地缀集于《释地》、《释丘》、《释山》、《释水》之下,总结了秦汉典籍中地理训诂的成果,对山川原隰、河流溪谷、洲域泽薮等的专名与通名进行集中而又有条理的训释。

《尔雅》地理训诂的成就为此后两千年间的地理训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尔雅》以前的地理训诂,还只处于零散状态。如《古梁传》僖二十八“天王守于河阳……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温,河阳也。”但这些典籍中的地名材料,与后来的地名训释有所不同。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训释地名,而是叙述史实,寻找立论之依据。到了《尔雅》,才将各类地名专名与通名加以全面研究,系统归类,汇集成条理畅达、类例分明、阐义清晰的分类词典。它对地名条分缕析,或综述一类地名,分别部署,或详其形貌,别其异名,或标明所属,辨其位置,为以后的地名训诂提供了依据与方法,在地名训诂学上具有开创之功。

《尔雅》的贡献还在于它对秦汉汉语地名的系统训释,为研究汉语古地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晋郭璞《尔雅序》日:“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辨同实

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尔雅》对研究汉语古地名是极有价值的。如果没有此书,很难对古地名进行全面研究。先秦典籍中所载地名虽然比《尔雅》多,如《左传》所载地名即达1194处,涉及地名通名90个,与《尔雅》通名重复的仅24个。其未见于《尔雅》的66个通名,绝大多数为人文地理类通名,如州、国、城、都、县、市、里、关、巷、庄、屋、社等。与《尔雅》重复的24个通名均为自然地理类通名,但《尔雅》所载山川地理类通名有许多却是先秦典籍未载的小自然地域通名,共计达95个。如果没有《尔雅》,后世之人很难系统了解上古居民对所处地理环境中涉及的小山、小丘、小水、小谷是如何命名的,从而对上古地名的层级系统缺乏全面的知识。因为中国古代的地名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变与发展的系统,其上古、中古、近古的地名专名与通名,都有不同的面貌与特点,这其中有一些基本词已沿用数千年都没有改变,如山、河、江、原;但也有不少随着历史的变迁出现而又消失了,如畴、泽、邑等;也有一些虽仍使用,意义却发生变化,而千年来很少有人对上古地名作语言训诂系统的总结,《尔雅》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地名作总结的著作,其在地名语言学上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尔雅》创造了地名词典的一种重要编排体例,为后来的《释名》、《通雅》以及后代的地名专科词典所仿效,如《释名》之

训释地名之体例就明显借鉴了《尔雅》而在语源探索上自成一格。《骈雅》仿《尔雅》也有“释地”一章,《通雅》释地舆,亦借鉴了《尔雅》而分成方域、水注、地名异音、九州建都考、释地五子目。可见, 《尔雅》一书对后代地名训释之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ne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