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探索
更新时间:2023-07-22 06: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山地城市规划思想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山地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探索
——以宜川丹州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为例
袁 磊
【摘要】 本文以宜川丹州新区为例,规划采用地域特色的山地城市为设计路径,力图探索一个符合山地城市特点,体现山水园林、和谐宜居和生态低碳的山地生态型城市新区,进而在符合山地特点的同时,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展现地域文化,最终为山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方法和设计
【关键词】地域特色;山地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
1.引言
山地是自然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3
以上,而山地型的城市约占总城市的一半左右,山地城市
独特的自然资源,不仅是维护城市生态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山地特殊的生态屏障
和山地环境以及社会历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山地城
市的建设和发展,较之其他平原地区面临的问题更多、矛
盾更尖锐。宜川县丹州新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地区,随着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推进,城市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怎
么去合理利用山地、丘陵进行新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图1 区位分析图
2.规划背景
宜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境内有蟒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被誉为“黄河之心,民族之魂”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距西安364公里,距延安160公里, 309国道、201省道和G22高速在县城内通过,交通发达、运输便利,但城市发展也受到了交通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包括龙文化和祖根文化遗迹;
传说开
天辟地始祖盘古曾在此“卜婚”;《水经注》记载“禹治水,壶口始”;词作家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就诞生在黄河壶口岸边,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
丹州新区位于宜川老城区西南部,处于城市主要的南北发展轴上,规划用地约为2平方公里。基地南高北
低,有南川河自南
向北穿过,东西两
边为海拔150米
的山体,是陕北黄
土高原的一部分,
现状内零星分布
有一些村庄用地,
其余多为林地及图2 丹州新区在宜川县城中的位置 老城区
园地,基地最南侧为高速出入口,此外201
来城市的重要门户。
本次规划我们从整个城市层面入手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新区的地形条件、地域文化、功能定位、用地布局和开发策略等问题,通过分析新区周边现状条件和总规对丹州新区的功能布局要求以及新区现在及未来发展的机遇,对丹州新区的发展目标为:宜川县重要的城市副中心,宜川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示范区,地域特色文化的城市展示区和黄河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旅游集散区。
3.宜川县丹州新区建设地域特色的山地生态城市的原因
3.1 丹州新区位于山地生态格局关键节点
由于丹州新区地处狭长的谷地内,两边山体地势起伏,坡度较陡,夏季雨水集中,对山体侵蚀能力强,易发生地质灾害,在这种特殊的山地环境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较低,使山体系统表现出不稳定性和生态基地的脆弱性,同时加上对山体的干扰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都会引起生态系统的衰退和演变,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甚至迅速崩溃。同时由于丹州新区特殊位置和地位,加上南高北低,南川河在基地西侧流过,这就使得丹州新区成为了宜川县重要的生态格局关键节点。
3.2 总规目标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
2013年宜川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出要走“生态立市、山水结合、建设地域特色
的山地生态型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同时宜川县“四山两河”旅游规划提出要建设“黄河之畔,延东水乡,秀美宜居,精品城市”,以打造“山水园林和生态优美的文化旅游城市”。
3.3 丹州新区具备建设地域特色山地生态城市的优秀本底
宜川县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同时地形复杂的环境造就了丹州新区多样化的地貌特征和生态资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丹州新区这种山地型城市将会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同时丹州新区由“山、水、田、林”共同构成,“山”指七郎山和宝塔山,“水”南川河水系,“园”指基地内的植被优良的园地,“林”指两边山体上的树林。这些都为丹州新区建设地域特色的山地生态型城市创造良好的资源条件和生态本地。
4.宜川县丹州新区建设地域特色的山地生态城市的意义
4.1 实现“宜居宜川、健康宜川、生态宜川、平安宜川”城市发展目标
宜川县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视城乡规划工作,并把生态理念作为重中之重,把实现“宜居宜川、健康宜川、生态宜川、平安宜川”作为城市发展目标,是引领全县人民奔小康的5项重要举措。“五个宜川”也是开放之基,是宜川建设山地生态城市的五块基石,通过打造软硬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宜川的吸引力。“五个宜川”还将积聚宜川的发展后劲,这种后发优势,将使宜川越干越有底气,真正实现城市发展目标。
4.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号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宜川
县是陕西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要以保护生态资
源为依托,以“山地生态城市”建设为载体,以绿
色生态健康产业为主导,立足实际践行生态文明新
理念,切实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积极探索一条
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可持续
发展的新路子。
图4 基地地形GIS分析
5.建设地域特色的山地生态城市的主
要路径
5.1 前期用地适应性评价及环境承受能力的研究
丹州新区地形起伏多变,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可建设用地也受到有限的制约,造成建设用地分散,凌乱,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城市功能的有效组织,但是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点,也成为建设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利条件。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积极和巧妙的利用山地资源,前期用地适应性评价及环境承受力的研究成为新区进行规划设计的重要前提条件。
前期用地适应性评价包括地形高程、工程条件、水文地质和农田保护等因素,通过构建评价因子数据库利用GIS对评价因子进行有限重值,将新区内的建设用地分为适宜建设用地、较适宜建设用地、较不适宜建设用地和不适宜建设用地四类,并依据适应性评价和高程划分出来的可以改造的用地进行相应改造。
同时又对新区内环境承受能力进行分析,并构建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从生态变化、环境变化、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和单因素评价方法对新区建设前、建设中和建设后的环境承受能力
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5.2 结合本区域及场地自然特色构建空间
生态格局
丹州新区受两侧山体和南川河流的限制,使
得空间有很强的限定感和方向感,对场地的利用
也有很大的影响。规划通过场地内的原生地理环
境进行分析论证,奠定了与自然共生的基础,同
时采用融合的手法谨慎对待自然地形,以期实现
真正意义上的山地生态设计,进而将自然特色和
生态廊道融入到场地的建设中。
场地中的生态敏感区域如:山体、河流和冲
沟予以保留,规划为开放空间或绿色廊道,使之图5 生态格局架构成为丹州新区的观景点或者纵横交错的楔形绿地和线性公园,同时将沿河的开放空间和东西两边的自然山体联系起来,使山、水、林、景混为一体。
规划还对城市的生态格局进行整合,特别是高速公路沿线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将农田、绿地等与城市其他开敞空间连接起来,构建连接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走廊,突出丹州新区在
城市格局中的过渡和衔接作用。
5.3 基于地形特征和公交导向的综合道路交通
综合道路交通规划是基于新区内的地形两侧高中间低的现状,通过运用GIS、CAD和DESIGN等软件进行高程分析以及土方平衡测算,力求路网合理,并按路网功能划分为生活区路网、商业区路网和生产区路网,保证道路与各种用地性质的高效配套。生活区注重路网依据地形和景观相互协和,商业区路网则适当增加路网密度,保证有序开发和交通便捷,同时突出公交导向在综合系统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形成基于地形的综合道路交通系统。
综合交通设计和其他交通设计形式无缝对接,结合出租车、社会停车场等形成一站式的交通服务系统。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基础,促进慢性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依托城市道路,建立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的慢慢行交通廊道,构建区内慢行交通系统网络。
5.4 合理的山地城市慢行系统
新区规模比较小,南北长不到三公里,东西长一公里,用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方式进行交通联系,所花的时间在半小时左右。通过对南川河滨水两岸进行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滨水休闲带的建设,为市民慢性交通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发展慢性交通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净化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全民健身运动也是非常有效的办法,慢性交通将在整个县城的发展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时慢行系统还与公共生活、半公共生活空间有效的联系起来。在中心商业区与商业活动结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步行公共空间——全天候的步行公共系统,并在组团发展中体现交通服务发展SOD的理念;并与组团的周边社区应当形成各自的步行集中点,并应当形成贯通的步行网络。
5.5 采用先进的生态技术
丹州新区引用生态城的规划设计理念,以降低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从而减轻其对能源的消耗,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同时考虑其他的环境措施,包括:结合气候特征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包括遮光、自然通风和绿屋顶等一系列简单易行、低成本的无源建筑技术来减少对供暖与空调的依赖,引进新的绿色科技来增加能耗效率;电力公交车取代部分机动车的使用。
图6 绿色建筑节能示意图一 图7 绿色建筑节能示意图二
5.6 山地城市整体风貌的塑造
新区整体风貌区设计提出“以景带游、以游促商、以商带居”的发展思路和指导思想。规划主要在山地城市的构筑方面从视线控制、建筑限高及建主色调等手段,体现与山地城市相适应的风貌区规划设计手法。设计通过对片区开展整体景观效果分析,利用片区较为丰富的地形地貌特征,组织具有山地特色的景观秩序;结合片区制高点打造天然观景平台,构筑景观优美、富有情趣的视线通廊;利用山坳及山体突出部分,打造视野开阔的观景平台及公共活动空间;开展由制高点面朝各方向的视线景观效果分析,以此确立最佳观景点和面向南川河的主要视线廊道;依据山地地形的层次感和丰富的纵深感,制定范围内各地块建筑限高,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环境具有明显的山地城市特征。
基于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元素的考虑,新区整体风貌设计综合考虑了宜川县更为广泛的区域文化、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及社会生活方式等元素。在建筑色彩的选取和控制方面,设计强调尊重本土建筑风格,同时注重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充分融合和协调,以此确定的灰色系主体建筑基调,不仅传承了宜川本地的传统建筑风貌,且能很好的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5.7 泄洪通道的系统规划
宜川是个多山的城市,加之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长期以来,宜川主城区的防洪系统不够健全,排水、排涝系统的建设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滞后于城市建设,特别是随着丹州新区的开发,一些自发的建设破坏了原始的地形地貌,使自然排水流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流原有蓄洪、泄洪功能不断下降。
基于以上问题,在新区的规划设计中,通过对现代城市水灾规律的总结和宜川县城的具体情况,确定了城市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并对现状南川河道泄洪能力分析,对主要排水流域及泄洪通道进行梳理,编制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泄洪通道专项规划,提出切实可行
的规划控制管理要求,同时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从而减少或消除在极端气象情况下对城市造成的危害,保障城市安全正常运行,提高和加强新区的预防和抵御洪涝灾害的综合能力。
根据城市防洪要求、现状特征及泄洪通道划分原则,将新区划分为六个泄洪通道,分别为南北向的南川河和高速两边的分洪河流,同时根据地形和现状对东西向的三条泄洪通道进行梳理和拓宽改造,防止山洪雨水和其他地址灾害。
图8 水系防洪控制图 图9 土地利用规划图
5.8 创新的控规编制方法
控规基于新区特有的地形条件,区别于平原地区的编制方法,灵活运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标准》进行规划的编制和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首先明确总规各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其次是进行分专业领域分析,得出每个指标实现的关键技术环节;再次分析相关技术和控制手段,通过量化校核确定分项控制目标;最后通过与传统控规进行整合。
规划还从规划可控、空间可落的角度充实提升传统控规内容,使总规指标体系转化为控规层面的多项控制要素后得以落实,从而形成与传统控规有所区别的山地的地域性控规编织技术。通过明确的指标要求和详细的控制规定,有效控制和指导各类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使总规各项要求真正得以实施。
6.地域特色的山地生态城市空间形态
6.1 空间结构
根据新区整体空间特点,规划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一核、四心、一轴、一带、五片区”
模式。
图10 空间形态平面图 图11 功能结构规划图
一核:新区核心(商务办公中心)
既为公共核心景观,同时又为公共服务设施中心。
在规划区东侧围绕南川河中心设置市民广场,使得人们更为便利的到达核心景观区,同时周边设置购物中心、文化设施、商务办公楼、高级酒店等。培育多种公共活动,进而大力拉升核心景观区周边的地产经济价值。形成以湖为中心,集商务商贸、文化娱乐、商业办公闲等多种功能的公共活动中心。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
依托规划区内的景观大道,形成一条南北发展的城市主轴线。
一带:滨水景观带
依托南川河及周围景观绿化,形成一条有地方特
色的滨水景观带。
逐步实施对南川河河道的污染治理改造,依靠得
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打造拥有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
光、灵气的水岸和绿荫的风情。力求保持自然生态,
景观造型追求与山水格局和谐的城市景观带。
五片区:分别商务办公区、生态居住区、教育科
研片区、特色展示区、商贸服务区。
6.2 开放空间系统
规划强化绿色开敞通廊对新区的渗透,重点控制
图12 开放空间系统分析图
景观大道两侧绿化,依托道路形成绿化通廊,同时强化东西山体对基地的绿色因子的影响,结合滨水景观区形成丹州新区山体、滨水绿地自然景观的界面。
注重保留现状四条冲沟打造楔形生态廊道,使绿色廊道有效贯穿区内,保护生态的同时,利于景观环境的建设。对四周的山体尽可能减少建设,降低对山体的破坏,并将植被良好的地段规划为山地森林公园。
为了引导城市形态和滨水空间的环境品质,对河岸两侧绿化带外50米范围内进行建筑高度控制,该范围内建筑檐口控制在30米,拒绝生硬岸线设计,鼓励提倡丰富多样的岸线景观,可运用退台、挑台、坡道和亲水栈道多种岸线设计方法,提高滨水空间可达性,营造具有活力的滨水景观。
6.3 门户区空间节点规划
具有起伏变化地形的山地城市,其门户空间不仅
是城市内外分界地段,而且高低错落的山峦丰富了城
市空间层次和城市形象,形成了良好的视觉美感,是
其他类型城市所不能及的。
丹州新区是宜川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链接区,此区
域在地理位置和交通意义上十分明显,承担着“城市
南大门”的职能,随着宜川城市进一步发展,在形象
与精神上体现宜川特色的“南大门”将进一步凸显。
根据这一重要的特征对新区三个主要的景观节
点规划。
商务办公中心节点围绕滨水广场形成丹州新区的核心区,将来将发展为整个宜川县的重要的节点区域。围合门户广场的街区大多数都设置成商业写字楼,底层配备零售商业,高密度的住宅区环绕写字楼布置,高密度的住宅与写字楼的搭配对于门户广场全天候的城市活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商贸服务中心节点,是人们在高速路下来进入宜川的第一站,主要以商贸、服务、酒店和展示为主,结合宜川优质的水果产业,形成具有特色的交易中心,从而成为展示宜川特色形象的最佳节点区。
商业服务中心节点,主要为周边的居住做配套服务,因为该区域是经青兰高速进入丹州新区的必经节点,同时地域特色的居住风貌区成为该区域的一大亮点。 图13 空间节点分析图
6.4 城市天际线
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是形成山地生态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区规划结合了不同地段的坡度起伏特征及地质条件,将建筑进行自然灵活布局。同时对层数相对较高的建筑布置在较为平缓的地带,而层数较低的建筑则布置在山坡地带。坡度较大的地带可根据各临道路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差这一山体特征,充分利用所在地形的具体条件,进一步采取错层、跌落、跃层、退台、爬坡、吊脚、架空等多种灵活手法设计建筑群体,使建筑和山体形成自然和谐的充一整天,创造良好的天际线。
图14 天际线分析图
7.结语
山地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本土特色的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设计不仅仅服务于人类,而且更服务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环境,最终达到人与自己的和谐共处和美丽中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安均 闵月辉,编制山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思考,先锋论坛,2011 (7):29
[2]郑兆唯 赵光 徐婧,基于复杂地形的山地城市规划编制方法浅析——以万州高铁片区规划为例,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2 (7):1-8.
[3]孙黎,山地城市的泄洪系统规划与保障思路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泄洪通道专项规划为例,四川建材,2011(4):162
[4]杨彦 周潮,山地城市门户空间设计研究——以延安市为例,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8):120-124
[5]雷诚 赵万民,山地城市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8(3):71-77
[6]向睿 康盈,山地城市风貌区塑造的规划设计要素与实施要点——以重庆鸿恩寺地段传统风貌区建设为例,城乡规划,2011(4):77-83
作者简介:袁 磊(1983— ),男,在职研究生,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创规划师,工程师。
正在阅读:
山地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探索07-22
幼儿园勤奋教师工作总结范文07-27
2012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重点09-26
新药厂GMP认证流程11-09
立林L8智能化可视对讲系统简易说明书05-07
防范“激情犯罪” 共建和谐家园06-10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整合01-06
零缺陷管理手册03-22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生态型
- 山地
- 规划设计
- 探索
- 实践
- 城市
-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