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奔月的主要过程及其其中的物理学原理

更新时间:2023-12-19 10: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嫦娥一号”奔月的主要过程及其其中的物理学原理

——crpb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嫦娥一号”奔月主要过程的介绍,说明一些与其相关的物

理学原理 。

关键词 圆周运动;开普勒第二定律;第一宇宙速度;动量守恒定律

1 引言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探

月卫星直冲云霄,奔向遥远的月球,成功地进入环绕地球的预定轨道。探月工程是一项很高端的前沿科技问题,尤其是“嫦娥一号”奔月过程尤为复杂,但其中所涉及的物理原理并不太深奥, 其中的一些力学原理以及天体运动的知识在中学物理中就已经学过。

2“嫦娥一号”奔月的主要过程

1.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下升空,成功地进入环绕地球的预定轨道(即16小时轨道)。 2.环绕地球运行

(1)第一次变轨。 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2)第二次变轨。26日17时33分,开始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北京飞控中心向在太空飞行了3圈处于近地点的“嫦娥一号”卫星发送了高精度控制指令,卫星主发动机准时点火,使卫星进入24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这次变轨为卫星在预定时间到达设计的地月转移入口点创造了条件。

(3)第三次变轨。29日18时01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飞行第3圈时,远望三号测量船在近地点顺利发现目标,把相关数据传送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时把有关指令发至“嫦娥一号”卫星。实行这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由24小时周期轨道进入48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将由7万多公里提高到12万多公里。

3.实现绕地、月转移 31日17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接到指令,发动机工作784秒后,正常关机。17时28分“嫦娥一号”在48小时周期轨道上运行1圈后,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只进行了一次中途修正,就直飞月球捕获点。

4.环绕月球运行

(1)第一次制动。11月5日11时3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

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刹车”动作,月球捕获卫星,卫星成功进入12小时绕月椭圆轨道。这次制动的目的是,降低“嫦娥一号”卫星的飞行速度,以防逃逸月球。

(2)第二次制动。11月6日11时3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环月小椭圆轨道。第二次近月制动主要目的是使“嫦娥一号”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使其进入“过渡”轨道,从而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做准备。

(3)第三次制动。11月7日8时24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8时35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关机,第三次近月制动结束。“嫦娥一号”卫星从近月点高度212公里、远月点高度8617公里的椭圆轨道,成功调整到周期127分钟、高度200公里的极月圆圆形轨道,从而正式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

至此,“嫦娥一号”经过长途跋涉,耗时13天14小时30分钟终于成为月球的一颗“人造卫星”。

“嫦娥一号”奔月的主要过程

3“嫦娥一号”飞行过程涉及到的主要物理原理

1.升空过程中的物理原理

在 “长三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送入太空的过程中,要求其发射速度至少到第一宇宙速度及最小发射速度:

v^2/r=g =>v=(gr)^(1/2)=(9.8*6.4)^(1/2)≈7.9(km/h)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嫦娥一号”不至被火箭“抛出”后落回地面。 运载火箭上升过程中所遵从的物理原理是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近似情况下,可视整个系统的动量守恒)

Ft=mv′-mv=p′-p

m1v1+m2v2=m1v1′+m2v2′

即火箭在氢气燃料燃烧后向下喷出火焰所施加的持续反冲力作用下,加速上升,由于“长三甲”是捆绑式分级火箭,每当抛出一级火箭后,整个运载火箭的质

量就大大减小,这样就能获得更大的加速度,直至将“嫦娥一号”的速度提升到发射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v,物体在一定力的作用下,其的质量越小,所能获得的加速度就越大

2. 环绕地、月运行过程中所遵从的物理原理

“嫦娥一号”在环绕地、月运行过程中,分别以地球与月球所施加的万有引力为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飞行的高度不同,其运行的速度不同。

F=GMm/(r+h)^2 (G=6.67259×10^-11N?m^2/kg^2) F=ma=mv^2/(r+h) =>v=(GM/(r+h))^1/2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在椭圆轨道上,行星与所绕天体的连线(矢径r),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相同面积),在近地、月点运行的速度快,而在远地、月点运行的速度慢(即卫星离地、月的距离越远其运行的速度就越小)。

在“嫦娥一号”数次变轨(绕地、月)的过程中,由于其距离地、月表面的高度不同,其绕行的速度也就不一样。

3.绕地、月转移(由“绕地”向“绕月”转移和由“绕月”向“绕地”转移)过程中所遵从的物理原理

由于地球与月球的质量相差甚远,卫星要实现地、月之间的转移,就需要改变其运行的速度,否则就无法逃脱地球或月球的吸引。

参考文献:张传军,“嫦娥”巡天看中华,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11-1

航天器工程 (SPACECRAFT ENGINEERING )2009 18(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mx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