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红木灯具研究

更新时间:2024-05-08 10: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明清红木灯具研究(上)

明清红木家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家具史上闪耀着光芒,历来为人们所关注、推崇。人们对它们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著述颇多。然而在这些红木研究者的著述中红木灯具研究却比较罕见,红木灯具历来被归为其他类家具或者被冠名为杂项。同时我国灯具史料对木制灯具提及甚少,对红木灯具几乎没有记载,间或在宫灯一栏中以“细木为骨架”一笔带过。

其实从相关史料和现存实物来看,红木灯具都称得上是红木制品中的精品,灯具史上的高峰。它结合了红木文化艺术和传统灯具艺术的精髓,是我国工艺美术中的瑰宝,非常值得人们研究。

一.红木灯具与红木家具

前面提到,无论是红木文化艺术史料还是灯具史料对红木灯具到底是家具还是灯具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界定。说它是灯具它却有着与家具一样的材质,同样的结构和做工,而且造型优雅、款式多样,从工艺和文化气息上丝毫不输于普通红木家具。而且在传统木制建筑空间中与其他各类陈设融为一体,显得十分的和谐。说它是家具它的主要功能却是进行人工照明,给人们带来光明驱除黑暗,而不具备家具应有的凭倚、支撑和收纳等功能。因此在我看来红木灯具本质属

性应该是灯具,它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与家具类似是特定时代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结果。它和历史上的青铜灯具、陶瓷灯具乃至现在的玻璃灯具一样都是为人们创造光明而存在的,是我国灯具史中的光辉一页。 二.传统红木灯具种类与功能分析

明清时期,尤其是进入清朝以后,红木灯具款式众多,常见的有置于桌案几架上的台灯、悬挂于楼堂庭院的宫灯、手持引路的提灯、装于墙上的壁灯、置于地上的落地立灯等。它们主要由灯座、灯杆、灯芯、灯罩几部分构成。木质部分使用的红木材料有:紫檀、黄花梨、红酸枝等,制作灯罩的材料主要有:薄绢、白纱、动物皮、玻璃等。它们的有机组合形成各类别具一格的红木灯具。 1. 红木台灯

红木台灯是室内使用的一种小型灯具,主要放置在书桌或案几上,相当于书灯。其实它的名称已经将其使用范围和特点表述出来了:它主要用于近距离照明,是传统室内空间书房和卧室的必备之物。台灯主要由灯座、灯罩、灯芯三部分组成。其中灯座是整个台灯的支撑主体,也是最显现工匠们技艺的地方。匠人们运用他们独特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形式各异的台灯。台灯的

红木座屏式桌灯

灯罩也形式各异,有方形、圆形、椭圆形等等。灯罩往往用特殊的纸张、丝绸、羊皮、玻璃做成,这些材料光线通透性较好,而且光线柔和不刺眼,制造出静谧、祥和的室内气氛。最为关键的是,灯罩能够挡风,保持火光的稳定性,同时也大大增强了灯火的使用安全性。 2. 红木落地立灯

红木落地立灯是将灯架直接放在地上的灯具。它在中国传统室内空间中使用比较多,具有室内补充照明和装饰、陈设作用。红木落地立灯一般置于室内角落处,作为室内的补充光源。落地座灯的灯架修长秀美,纤细高挑,宛如现代模特亭亭玉立,在结构上可分为固定式和升降式两种。它们既可以不依靠桌子或椅子放置,又可随意搬移,放置在室内,与家具配套,还可起到陈设作用。

固定式灯架高度不能改变,其底座常用十字或三角形的座墩,中立灯杆,杆头上托平台,或承灯罩,灯杆上端有直端式和曲端式两种。直端式灯杆置烛台,下饰花牙,曲端式灯竿上端曲转下垂,悬挂吊灯,也可称为挑杆落地灯。

升降式灯架结构较复杂,有多种巧妙的结构控制灯的高度。当时室内照明用的蜡烛或油灯放置台上,往往做成架子形式,底座采用座屏形式,灯杆下端有横木,构成丁字形,横木两端出榫。纳入底座主柱内侧的直槽中,横木和灯杆可以顺直槽上下滑动。灯杆从立柱顶部横杆中央的圆孔穿出,

孔旁设木楔。当灯杆提到需用的高度时,按下木楔固定灯杆。杆头托平台,可以放灯碗,外面再套上牛角灯罩。这样,灯架支撑牢固,而且不易被风吹灭,功能全面又极其方便。升降式灯架南方俗称“满堂红”,因民间喜庆吉日都用其设置厅堂上照明而得名。

落地立灯的底座也是形态各异,有固定式三足的,四足的,也有双足平行式的。底座上一般都配有各种纹饰的站牙和花牙,雕工精细,造型优美,将整个灯座装饰得精美绝伦。灯罩色彩往往以淡黄和白色为主,与深色红木灯座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相互映衬,十分显眼。整个落地立灯仿佛茫茫夜色中被高高举起的明珠一般璀璨夺目。

3. 红木宫灯

宫灯,原是皇家专利,原本只有宫廷里才能使用,后来皇帝将其赏赐给王公大臣,这才传出宫外。府上若是点着宫灯,那是非常有身份有面子的象征。因为是宫廷用物,所以宫灯制作起来便格外讲究。从选料、磨光,到制作、雕刻,半点马虎不得。木料往往选择紫檀、红木、花梨、楠木等,因为这些高档木材经打蜡磨光后柔和自然,尤显典雅华贵。宫灯的制作更是精

六角红木宫灯 红木宫灯

雕细琢。据说传统的北京宫灯要经过56道工艺,挖竹篾、洗竹竿、钻座眼儿,样样都得靠手工。 遥想当年,浩荡的紫禁城就是在这种宫灯的装饰下,于威严之中透着纤巧,于尊贵之中透着灵秀,将皇家的气派渲染得淋漓尽致。

宫灯位置往往比较固定,一般悬挂在传统室内空间的横梁上或者天花板上,数目较多,造型十分丰富。几乎在所有空间都可以放置宫灯,无论是卧房这样的私密空间,还是厅堂、连廊这样的公共活动空间都可以悬挂,是室内空间的主要人工照明,相当于现在的室内吊灯或吸顶灯的功能。宫灯传入民间之后,经过工匠的设计演绎,造型更加丰富别致,形状不拘一格:有套嵌式的、单筒式的、四角方形的、六角方形的、八角方形的、圆形的等等。宫灯一般用红木做支架,用玻璃、薄瓷、优质宣纸、动物皮革做灯罩,配上各式精美的镂雕牙板,挂上红色的垂穗,十分漂亮。直到现在,室内设计师们也经常将之运用在室内陈设设计中。 4. 红木提灯

红木手提灯笼存世稀少,不易见到,但是从现存的物件来看还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手提灯笼类似于小型的吊灯,只是结构上要相对简洁,重量上也相对轻巧一些,适合人长距离、长时间的提拿。它主要用来作为移动性照明使用,具有现在的手电筒与路灯的功能。在行走途中如有短暂停留,手提灯笼可以悬挂或者站立,因此它一般都具有可移动性和

可悬挂性。红木提灯由提竿、灯笼组成。提竿拉开光源与人体的距离,这样灯笼照射的范围相对较大。由于红木本身的可加工性,工艺精良的手提灯笼无论是提竿还是灯罩都竭尽所能满雕密饰,整个灯笼就是一件红木雕刻艺术品,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5. 红木壁灯

壁灯是指挂于墙壁上的各种灯具,不论造型与材质,不论挂于何种墙上,均归此类。红木壁灯便是其中一类。红木壁灯比上述的手提灯笼可能更为罕见,只能在一些大的私家园林或者皇家园林中才能够见到。它的原始雏形就是固定在墙壁上的烛台。红木出现以后人们创造性地将红木运用到传统壁灯的制作中。壁灯的主要功能是对院落的角落、过渡空间做固定的局部照明,很大程度上有替代手提灯笼的功能。紫檀固定式灯座

酸枝木可升降灯座 黄花梨三足落地灯

它的造型特点是:体量较小,造型精致小巧,一般呈扁平状,

这样就使得壁灯占用空间小,质量很轻。这种设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适合墙壁悬挂,能够抵挡一定的风力,避免火烛被风吹灭。基于此壁灯一般用红木做灯架(保证足够的强度和耐腐蚀性),用玻璃做灯罩(更强的抵挡风吹的能力)。

6. 红木烛台

在国人的印象中烛台一般都用金属制作,譬如铜制、银制、锡制等。然而当红木出现以后,同样也成为制作烛台的材料。红木烛台造型上没有太多的独特之处,往往模仿传统金属烛台的造型设计,但在质感上自有一番独特情趣。红木烛台色彩凝重,表面光滑可鉴,比金属烛台更具温情,让人更容易接近。

明清红木灯具研究(下) 三.红木灯具特点总结

通过对这些红木灯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红木灯具具有以下特点:

1.实用性与装饰性和谐统一

灯具的首要功能在照明,红木灯具也秉承了这一基本属性。台灯陪伴文化精英们度过无数不眠之夜,立灯象婀娜多姿的少女矗立床头守护主人安然入梦,宫灯更是把盛世华堂照耀得金碧辉煌。它们为人们驱走黑暗,带来光明,扩大了人们活动的空间,延续了人们活动的时间,打破了自然赋予人类的枷锁,提高了古人的生活质量。红木灯具能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同时更能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

古代工匠为了加强灯具的装饰效果,把自己的智慧和技艺融入到灯具的设计与制作中,或雕刻或镶嵌,形成造型各异的作品。灯具的其他辅助材料对整个灯具的装饰也起到画

龙点睛的作用。譬如:在宫灯的边角系上红红的挂穗、在灯罩上彩绘各种戏曲图案、植物纹样等等。这样,一件红木灯具就形成了既有照明功能又有装饰效果的工艺品,无论放置何处它们都是那么优雅,那么引人驻足。

2.材质优美、制作工艺精良

红木材料自身纹理优美,色彩幽深,经过打磨和长期使用会溢出包浆,在表面形成光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高贵。它的深沉色彩与室内粉墙形成的强烈对比,与传统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室内空间典雅的陈设。红木灯具制作工艺十分精良,运用了传统家具制作过程中特有的榫卯结构,这样不仅部件连接牢固,而且外观线条十分流畅。红木灯具往往在各部件的连接处都会安装雕花牙板,既美观又增加了结构强度。

3.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作为舶来品的红木与我国的文化信仰、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镶嵌艺术、木作工艺有机结合,发展形成一门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红木文化艺术。红木灯具也处处散发出这种艺术魅力。

在整体装饰上木制部件的雕刻纹案往往取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纹样,反映出人们的审美信仰。灯罩上绘制的图案多

取材于民间传说、戏曲图文的图案,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善恶取向,如灯罩上的大红福字、寿字、喜字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祷。在造型设计上,先人们追求灯具的玲珑剔透、小巧精致,这既是照明的物理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需求即古人所崇尚的内心空灵、虚无与安静。

四.对红木灯具的几点思考 1. 红木灯具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从基本的物理化学知识来看,木材是易燃品,并不适合作为灯具的制作材料。然而,我们的先辈却打破常规用它制作了很多令人赞叹的红木灯具,突破了灯具用金属、石料、陶瓷等材料制作的限制。这可谓是我们祖先的一个勇敢的创新,也是我国灯具史上的一朵奇葩。

红木是特殊时代引入的特殊材料,它们质地坚硬、色彩深沉、纹理华丽,具有很强的耐久性,受到世人的推崇,人们对之趋之若鹜、孜孜以求。在人们对红木近乎溺爱的浪潮中,红木灯具也大量涌现出来,经历了明清甚至民国几百年的历史,长盛不衰。然而随着红木材料的日渐短缺,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材料的研制与发现,光源的由火过渡到电,木制灯具逐渐被玻璃、金属、塑料灯具所取代,如同历史上青铜灯具、陶瓷灯具一样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消失在历史

的长河中。红木灯具虽然现在偶有运用,但都是室内设计风格的点缀与陪衬,陈设意义大于实际应用意义。 2. 红木灯具具有贵族气息

其实从现存的古代实物来看,木质灯具除了用红木材料以外还会运用诸如榆木、榉木之类的硬杂木做材料,但无论从硬度、色泽、纹理、耐久性、耐腐蚀性上来看远不如红木类木材优秀。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木具有其他木材所不具备的的独特优势,是木材中“贵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种贵族性更加表现的淋漓尽致。红木十分稀少,经济价值高,往往为权贵所垄断,对它们的拥有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封建社会,权贵往往是掌握文化艺术知识的精英分子,他们具有很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和生活鉴赏能力。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也融合到灯具的设计中去,丰富了灯具的文化艺术内涵。他们对高档生活的无度追求在客观上促进了红木文化艺术的发展。因此红木灯具作为室内的高档陈设是普通阶层所望尘莫及的,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富含贵族气息。

3. 红木灯具是中国灯具史上的一个高峰

自从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这一重要生存技术后,最原始的照明工具——火把就诞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学会利用松脂、植物油、煤油为燃料,以陶土、

青铜、石材为基本载体,创造和发展了固定的照明工具——灯具。从春秋至两汉时期,人们用青铜、石材、陶土制作灯具。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用青瓷制作灯具。隋末唐初,新材质不断运用到油灯的制作中,有铜、铁、锡、银、玉、石、木、玻璃等。明清之际,新的制作材料不断出现,人们用青花和粉彩瓷、玻璃、珐琅、红木制作灯具,其中红木最初运用在皇宫的宫灯制作中。随着红木家具的兴起人们尝试用木结构工艺制作各样灯具。这些灯具选材高档,做工精细,色彩搭配高雅,成为高档室内空间的不可缺少的经典生活用具和陈设,而红木灯具是我国灯具史上的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 施大光等 《中国古代家具拍卖图鉴上》 [M] 辽宁画报出版社 1996

2. 施大光等 《中国古代家具拍卖图鉴下》 [M] 辽宁画报出版社 1996

3. 吴叶红 《家具与室内环境》 [M] 科学出版社2000

4. 陆志荣 《红木小件》 [M]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5. 王世襄 《明式家具研究》 [M] 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9

6. 王世襄 《明式家具珍赏》 [M] 文物出版社 2003

7. 马甫生 《中国古典家具》杂卷项 [M] 深圳摄影出版社2003

8. 周震国 《明清家具上》 [M] 深圳摄影出版社2003

9. 周震国 《明清家具下》 [M] 深圳摄影出版社2003

10. 张耀引 《论中国传统灯具设计之“神性”》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走出手法 1.在跋涉中迷失

建筑设计的起点是问题的发现,终点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境界。

人们使用石头、木材、水泥;人们用它造成住宅、宫殿;这就是营建,创造性在积极活动着。

但,突然间,你打动了我的心,你对我行善,我高兴了,我说:这真美。这就是建筑。艺术就在这里。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

建筑设计的过程,作为从起点到终点的长途跋涉,需要很多很多。技术、方法、手段??

一个初出茅庐的建筑师,在这个跋涉过程中难以圆满地到达终点,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缺乏上述条件的积累。——这是无法否认的。从建筑设计的起点——问题的发现开始,就需要经验的积累。

然而,一个熟练的职业建筑师,经验积累了足够多,相应的手法也积累得足够多时,是否就能够圆满的抵达建筑设计的终点呢?

我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现实却有太多的例子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

最常见的情况是,在跋涉中迷失。 迷失于手法的诱惑。 2.钢索

此岸与彼岸之间,只有一条钢索。

为了顺利地到达彼岸,你苦练走钢索的技巧。

经过多年的苦练,你终于能够自如地行走于钢索。你得意于你的绝技。于是你向周围的人们炫耀,你沉醉于他们的掌声和鲜花。

一时,你成为了一位光彩夺目的明星。

现在你可以轻松地跨过钢索到达彼岸了。但,你已经忘记了你原初的目标。任由两岸间的那条钢索在寂寞中锈迹斑斑。 手法,就是走钢索的技巧。没有它,你无法继续前行。然而,它会诱惑你停留于此地,不再前行。 走吧。

跨过钢索,彼岸的路,仍然很长。

3.疲于追赶

昨天,流行过断山花、欧陆风。今天,正在流行着飘板、斜柱、表皮??

沉醉于手法者,一生都在疲于追赶。

因为他们的作品有娴熟的技巧,但却没有更本质、更底层的东西。如同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却缺乏底蕴的美女,随着韶

华的逐渐逝去,不得不用昂贵的时尚化妆品来掩盖每天都在增加的皱纹。

诚然,我们也不能无视时尚。如欧陆风的流行,是公众对建筑细部开始有最粗浅的认识时的产物。我们无法用欧陆风流行之前那些缺乏细部的、粗糙的伪“现代主义”作为打击欧陆风的武器,因为那看起来像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对年轻女孩没有来由的仇视。

然而,这些流行如果仅仅是手法、是衣服的话。我们将无法阻止它们一天天地走远、消失。甚至更悲惨的,成为笑柄。

4.手法·方法·境界

当一个建筑的设计手法不再被采用,但其代表的独特的设计方法仍然延续的话,那个建筑会成为经典。

因为方法不仅仅是一个流行的表象,而是更进一步地提供了扎根于特定时代的解决方案。

而当一个建筑的手法和方法都不再被采用,但建筑本身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的时候,那个建筑会成为不朽。

因为它们达到了建筑设计的终点,一种直指人心的境界。

艺术评论家丹纳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

??莎士比亚,初看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奇迹,从别个星球上来的陨石,但在他的周围,我们发见十来个优秀的剧作家,如韦白斯忒,福特,??都用同样的风格,同样的思想感情写作。他们的戏剧的特征和莎士比亚的特征一样;你们可以看到同样暴烈与可怕的人物,同样的凶杀和离奇的结局,同样突如其来和放纵的情欲,同样混乱,奇特,过火而又辉煌的文体,同样对田野与风景抱着诗意浓郁的感情,同样写一般敏感而爱情深厚的妇女。??到了今日,他们同时代的大宗师的荣名似乎把他们湮没了;但要了解那位大师,仍然需要把这些有才能的作家集中在他周围,因为他只是其中最高的一根枝条,只是这个艺术家庭中最显赫的一个代表。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

可是,虽然使用着同样的手法和方法,那些剧作家已经不再被人们提起了,只有莎士比亚的作品还在被人阅读者、体味着。

比起那些剧作家,莎士比亚只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 直指人心的境界。

5.错位

2000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是:《城市,少一些美学,多一些伦理》。

而中国建筑的互联网上曾经有过《建筑学与道德》的话题。而话题的参与者大都用冷嘲热讽外加满腹牢骚对这个话题一笔带过。

而谈起建筑设计,“手法就是一切”、“建筑就是形式的美加功能的顺”这些肤浅、似是而非的论点却大有市场。 有人说这代表着一种错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国际建筑界开始思考“少一些美学”时,中国的,作为一个群体的建筑师们,能够达到熟练运用“手法”、达到“形式的美”、“功能的顺”的人却仍然不多。“美学”似乎还是中国建筑师作为整体来说没有突破的一个环节。

这种错位带来了追赶上的偏差。很多人从来自中国现状的立场,断章取义地从原版书籍上去寻找库哈斯、霍尔或努维尔等人的“手法”。

于是,流行的建筑风格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拼贴建筑”。在建筑表现水准的掩盖下可能会令人惊讶,但如果成为一种真实,却往往令人啼笑皆非。 手法只是工具,绝对不是一切。

“伦理”作为西文的翻译,似乎难以被贴切的理解。但可以肯定,“伦理”更多地与策略、方法相关,或者说,是在策略、方法之上的更本质的“立场”。而“美学”却总是与手法相联系。 6.种树

五年前,我写过一篇随笔,题目是《果树与筐》: 有一个筐,里面装的苹果个个又大又圆.一棵果树,上面结了很多非常好吃的果子,但却偶尔有几个果子非常瘦小,苦涩.卖筐的人当众吆喝:“这个筐比果树好多了!你看,树上有不好吃的果子,我的筐里却一个没有!”

这个故事当然很可笑,然而,作为中国建筑师的我们,是否总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呢?

我们欢呼过现代主义,却没有人着眼现代主义的果树,只是把现代主义的果子放在我们的筐里。果核偶有发芽,也不被重视的任其自生自灭。

我们争论过后现代主义,争论过解构主义。但,支持者认为他们能够被放入我们的筐中,反对者认为他们与我们的筐不能相容。仍然没有人注意果树。

对比、协调、比例、尺度??这些最基本的构图原理竟然变成了我们包容一切的筐。

后来,有人说了:“学人家的,人家不买账。”于是,我们转向了自己的传统。然而,向传统中寻找营养,是寻找果树、果苗呢,还是寻找新果子放入包容一切的筐?

一棵果树需要栽种、嫁接、调理,可能会中途死掉。相比之下,采摘果子放入筐中容易多了。但—— 为了有我们自己的果子,种树吧!

相对于“美学”和当代西方的错位,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简单的调整为从“伦理”,从立场、策略、方法上“追赶时代的潮流”? 当然不是。

但我们也许会利用、借鉴这些策略和方法,找到属于我们本土的建筑的问题,并相应的求解出扎根于此地的解决方案。 写到这里,我们的讨论回到了开篇时说的,建筑设计的起点:提出问题。

然而,在手法的诱惑下,这一步常常被忽略了。

7.走出手法之后

走出手法,并不是完全拒绝手法。而是拒绝炫耀手法的诱惑,恢复手法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的地位。

从提出问题开始,找到建筑创作的立意和基本起点。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融入自己感性的理解和灵感的火花,而最终力图达到直指人心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要时时地提防着炫耀手法的冲动毁掉建筑的纯粹。

走出手法之后,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能否最终走到建筑创作的终点,直指人心,我不知道。因为还有很多的难点要克服,还有很多的诱惑要拒绝。

但我知道,要继续走下去,必须在经验的积累达到一定的时刻之后,走出手法。

我们可以想象前面提到的走钢索者。当另一位拥有其它绝技的人去享受众人的鲜花和掌声时,他失落。很多年之后,当习惯了寂寞时,突然有一天他回忆起了让他掌握走钢索的绝技的最初动机:到达彼岸。于是,他回到了最初的地方,从锈迹斑斑的钢索上走了过去。但他已经不知道,前面更长的路,他已经老迈的年龄是否能够支持他到达最后的终点。

哈佛校长给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演讲

?

按照这所古老大学的奇怪的传统,我应该是站在这儿,告诉你们那些永恒的智慧。我就站在这个讲坛上,穿得像个清教徒牧师一样——这个打扮也许已经吓到了我那些高贵的先人们,让他们以为是巫婆现身(校长是女的,译者注)。这会让英克利斯(Increase)和考特恩(Cotton)父子俩(他们反对清教,译者注)忍不住想审判我的。但是,我还是要站在这儿,跟你们聊聊。

你们已经上了四年的大学了,我当校长还不到一年;你们认识三任校长,我只认识大四一个班的学生。那么,经验是什么?也许你们应该搞清楚。也许我们可以互换一下角色,我可能就会以哈佛法学院惯有的风格,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自说自话。

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似乎都做到了——不管程度多少。但我最近才知道,从5月22日开始你们就没有晚饭吃了。虽然我们会把你们比作已经从哈佛断奶的孩子们,但我从没想到会这么彻底。

再让我们来说说那个“自说自话”吧。让我们把这个演讲看作是一个答疑式的毕业生服务,你们来提问题。“浮士德校长,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在哈佛读四年?校长,四十年前你从学校毕业的时候,肯定学到不少东西吧?”(四十年了。我可以大声地说出我当时生活的每个细节,和我获得布林莫尔学位的年份——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但请注意,我在班里还算岁数小的。)

其实,这个答疑环节你们早就从我这儿预定了。你们问的问题也大概就是这类的。我也一直在想该怎么回答,还在想:你们为什么为这么问。

听我的回答。2007年冬天,助理就告诉我要有这么一个演讲。当我在Kirkland听中午饭的时候,在Leverett吃晚饭的时候,当我在我上班时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甚至当我在国外碰见我们刚毕业的学生的时候,同学们都会问我一些问题。你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不是问课程计划,不是提

建议,也不是问老师的联系方式或者学生的空间问题。实际上,也不是酒精限制政策。你们不停地问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很多都去了华尔街?为什么我们哈佛的学生中,有那么多人到金融、咨询和电子银行领域去?”

这个问题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回答,我要用的是威利萨顿(一个美国银行大盗,译者注)的回答。你们可能知道,当他被问到为什么要抢银行时,他说“因为那儿有钱”。我想,你们在上经济学课的时候,都见过克劳迪亚·戈丁和拉里·凯兹两位教授,他们根据七十年代以来他们所教学生的职业选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发现,虽然金融行业在金钱方面有很高回报,但还是有学生选择了其它的工作。实际上,你们中有37个人选择做教师,有一个会跳探戈的人要去阿根廷的舞蹈诊疗所上班,另一个拿了数学荣誉学位的人要去学诗歌,有一个要在美国空军受训作一名飞行员,还有一个要去作一名治疗乳房癌症的医生。你们中有很多人会去学法学、学医学、读研究生。但是,根据戈丁和凯兹的记录,更多的人去了金融和咨询行业。Crimson对去年的毕业生作了调查,参加工作的人中,58%的男生和43%的女生去了这两个行业。虽然今年的经济不景气,这个数字还是到了39%。

高薪、不可抗拒的招聘的冲击、到纽约和你的朋友一起工作的保证、承诺工作很有趣——这样的选择可以有很多种理由。对于你们中的一些人,也许只会在其中做一到两年。其他人也都相信这是他们可以做到最好的一份工作。但,还是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其实,比起回答你们的问题来,我更喜欢思考你们为什么会问。戈丁和凯兹教授的研究是不是正确的;到金融行业是不是就是“理性的选择”;你们为什么会不停地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看似理性的选择,却会让你们许多人无法理解、觉得不尽理性,甚至有的会觉得是被迫作出的必要的选择?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困扰这么多人呢?

我认为,你们问我生活的意义的时候,是带着指向性的——你们把它看成是高级职业选择中可见、可量度的现象,而不是一种抽象而深不可测的、形而上学的尴尬境地。所谓“生活的意义”已经被说滥了——它就像是蒙提·派森(Monty Python)电影里可笑的标题,或者说是《辛普森一家》里的那些鸡零狗碎的话题一样,已经没有任何严肃的涵义了。

让我们暂时扔掉哈佛人精明的处世能力、沉着和不可战

胜的虚伪,试着来寻找一下你们问题的答案吧。

我想,你们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你们不想只是做到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而且还想过得有意义。但你们又不知道这两个目标如何才能同时达到,你们不知道在一个大名鼎鼎的公司中有一份丰厚的起薪,并且前途很有保障,是不是就可以让你们自己满足。

你们为什么要焦虑?说起来,我们学校这方面也有错。从你们进来的时候,我们就告诉你们,到这里,你们会成为对未来负责的精英,你们是最棒的、最聪明的,我们都要依靠你们,因为你们会改变这个世界。这些话,让你们个个都胸怀大志。你们会去做各种不平常的事情:在课外活动中,你们处处体现着服务的热情;你们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因为你们关注地球的未来;在今年的总统竞选中,你们也表现出了对美国政治改革的热衷。

但现在,你们中的许多人迷惘了,不知道这些在做职业选择时都有什么用。如果在有偿的工作和有意义的工作之间做个选择,你们会怎么办?这二者可以兼顾吗?

你们都在不停地问我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关于价值、试

图调和那些潜在竞争的东西、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认识,等等。现在的你们,到了要作出选择的转换阶段。作出一个选择——或工作、或读研——都意味着失去了选择其他选项的机会。每次决定都会有舍有得——放弃一个可能的同时,你也赢得了其他可能。对于我来说,你们的问题差不多就等于是站在十字路口时的迷茫。

金融业、华尔街、“招聘”就是这个困境的标志,它带来了比职业选择更广更深的一系列问题。不管你是从医学院毕业当了全科医生或者皮肤科医生,从法学院毕业进了一家公司或者作了一名公设辩护律师,还是结束了两年的Teach for America项目,在想要不要继续教书,这些问题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困扰你们。你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你们既想活得有意义,又想活得成功;你们知道你们所受的教育,让你们不只是为自己的舒适和满足而活,而且还要为你们周围的人而活。现在,到了你们想办法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了。

我想,还有一个原因使你们焦虑——这个原因和第一个原因相关,但又有所不同。你们想过得幸福。你们一拥而上地去选修“成功哲学”和“幸福的科学”,想从中找到秘诀。但我们怎么样才能幸福呢?我可以提供一个不错的答案:长大。调查数据说明,越老的人——比如我这个岁数的人——

比年轻的人感到更幸福。但可能你们都不愿意等。

当我听着你们说你们面前有如何的选择时,可以听出来,你们在为搞不明白成功和幸福的关系而烦恼——或者更确切地说,什么样的成功,不仅能带来金钱和名望,还能让人真正地幸福。你们担心工资最高的工作,不一定是最有意义、最令人满足的工作。但你们想过没,艺术家、演员、公务员或者高中老师都是怎么过的?你们有没有思考一下,在媒体圈里该怎么生存?你们是否曾试想过,在经过不知道多少年的研究生学习、写了不知道多少篇论文之后,你们能否找到一个英语教授的工作?

所以,答案就是:只有试过了才知道。但是不管是画画、生物还是金融,如果你都不试着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果你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生活的路还很长,总有机会尝试别的选择,但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这个。

我把这个叫作职业选择中的停车位理论,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和同学们说这些。不要因为你觉得会没有停车位,就把车停在离目的地20个街区远的地方。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到你应该去的地方。

你可能喜欢投资银行、喜欢金融、喜欢咨询,它们可能是最适合你的。也许你和我在Kirkland碰到的一个大四学生一样,她刚从西海岸一家很有名的咨询公司面试回来,她问:“我为什么要做这行?我讨厌坐飞机,我不喜欢住酒店,我不会喜欢这个工作的。”那就找个你喜欢的工作吧。要是你醒着的时间里,都在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你也不会感到幸福的。

但是,最最最最重要的是,你们要问出这个问题——问我或者问你们自己。你们选择了一条路,也就选择了一份挑战。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到达那儿。这是好事。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我们的错。关注你的生活,思考怎样才能把它过好、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对:这些也许是博雅教育给你最宝贵的东西。通识教育让你自觉地生活,让你在你所作的一切中寻找、定义价值。它也让你成为一个自我的分析家和批评家,让你从最高水平上掌握你生活的展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博雅教育让你自由。它们赋予你行动、发现价值和作出选择的能力。不要静止不动,要随时准备接受改变。牢记那些我们告诉你们的远大理想,就算你觉得它们永远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可以指引你们,让你们到达那个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

彼岸。你们的未来在自己手中。

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你们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了。无论如何,常回家看看,和我们分享你的幸福生活。

?

转贴之前的几句话:

1.不要和中国人谈道德,因为这些道德严重缺乏律己性,而超标准地具有绑架他人的能力。 我们必须尊重经济学

近来学校在积极地筹备和推行教学改革,我觉得很多想法虽好,但是因为没有看到这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反而事倍功半,甚至无疾而终。

我从美国回来最不能适应的,就是很多很多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完全没有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常常把美好的愿望单边主义地强加在别人地身上,希望我们生活的社会乃是人人皆圣贤,处处是雷锋,“人人为我”,唯独我不为人人。这样的做法,如果没有一些在成熟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冲击,会变成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然而这样的缺乏最朴素的经济学做支撑的想法,却是我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mw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