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例甲真菌病临床类型及致病真菌分析

更新时间:2023-05-10 11: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真菌学杂志 2 1 0 2年 1 O月第 7卷第 5期

C i JMvo. coe 0 2 Vo7. o5 hn c1O tbr 1 . l N . 2

27 8

论著

67例甲真菌病临床类型及致病真菌分析 3梁晓博李廷慧胡蓉杨扬吴建华 (. 1解放军第 39医院皮肤科, 0北京 109;.海长海医院皮肤科,海 20 3 ) 00 12上上 04 3【要】目的摘 了解 67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分类、 3例致病真菌菌种构成及其分布。方法按甲真菌病诊断标准收集近 3

a 6 7例真菌培养阳性甲真菌病患者并临床分类,来 3按真菌学分类标准诊断致病菌种类,析各菌种在临床病种、龄段、分年

性别等的分布。结果

临床分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为主 ( 2 0% ) 7 .6。菌种构成为皮肤癣菌占 6 .9、 9 3%酵母菌占 1 .8、 86%

非皮肤癣菌霉菌占 l .3 19%。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 3 3株 (9 8% )酵母菌中白念珠菌 6 5 7 .6, 7株 ( 6 3%)非皮肤癣菌 5 .0,

中以青霉和曲霉为主。致病菌种的分布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存在差异,均以皮肤癣菌为主。结论但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为主,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致病菌。 【键词】甲真菌病;关 致病菌;肤癣菌;皮酵母菌;霉菌

甲真菌病的临床类

【中图分类号】 R764 .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2 (02 0- 8 - 63 87 21 )7 27 3 3 0 0

Cl ia n e t a i n a d p t o e i u g s a a y i o 3 n c o c ss c s s i c li v si to n a h g n c f n u n l s f6 7 o y h my o i a e n g sL ANG Xio b L i g h i, n YANG Ya g, U Ja— u I a— o, IT n— u HU Ro g, n W in h a

(. eat n厂D r tl y N . 0 o i lD , eig 10 9;. p r et 1D p r metD emaoo, o3 9 H s t 厂P g pa B in 0 0 12 Deat n j m S a g a 0 4 3 h nhi 03 ) 2

D r aooy C ag a H si l em tl, h n h i o t, g p a

【 bt c】 0 jcv T nl eh li l

et e, a oei f gs iru o dcrli ten ugs n i— A s at r bet e o a z t cn a f u s pt gn nu d tbtn n o e tn e e n d li i a y e i c a r h cu si i a rao b w f u a cnc lp t r so n c o c ss w t o i v u g lc l r n 6 7 c s s M e h d F n a ut r n l ia n l s e e p r a at n fo y h my o i i p s ie f n a u t e i 3 a e . e h t u to s u g lc l e a d c i c la ay i w r e— u n s fr d o 3 a e fo y h my o i i o i v e u t yf n a u t ai n Re u t D S w r e mo t r q e t l ia a— o me n6 7 c s so n c o c ssw t p st e r s l b u g lc l v t . s l h i i o s L O e e t s f u nl ci c l t h e y n p tr s O l t e 6 7 c s so n c o c s i o i v u g ut r .Th ae fd r tp y e .y a t a d n n d r tp y i e . fal h 3 a e fo y h my o i w t p s ie f n a c l e n s h t l u e r tso e ma o h t s e ss n o— e ma o h t c mo l s w r 9 3%, 8 6% a d 1 . 3 u d e e6 . 9 1 .8 n 9% r s e t ey h r r i e e c sb t e ai nswi i ee ts x a d a e 1 e p c i l .T e ea e df r n e ewe np t t t df r n e n g .De a v f e h f m r—

t h t eeted mi t s a s C n l s n I otw s B in go, h o ia t l i l y eo y h myo i w t o i o y sw r o n e t i . o cu i nN r et e ig e in ted m n n i c p f n c o c s i p s p e h a rn o h j r cn a t o s h—t ef n a u t r s DL O.Th s r q e t ah g n c f n so n c o c ss i T ih p y o p . i

u g l l e i v c u S e mo tfe u n to e i u g fo y h my o i s rc o h t n s p p u

【 e od】 oyhm cs;a o ndra py; a;ol K y rs nco y i pt g;e t ht y s m u w os h e m o e e t d[ hnJMyo, 1 7 5:8 -8] C i cl2 2,( )2 72 9 0

为了解一定时间内甲真菌病的临床分型、种菌构成及其在一般人群中分布特点,观察本地区病原真菌的变化趋势,并更好地为预防及治疗甲真菌病提供依据,我们对 2 0 0 8年 1 2月~ 0 0年 l 21 2月来本院皮肤科就诊,菌培养阳性的甲真菌病患者,真 从临床及病原学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和方法

检及培养阳性,中男 3 2例, 2 5例,龄 5—其 7女 6年8 9岁,均 ( 15± . 5岁。病程 0 5~3,平 4 . 2 1) . 0a平均 ( . 3 4 )a 7 2± . 2。 12实验方法 .

沙氏培养基 ( D:萄糖 4 .、白胨 S A)葡 00g蛋 1.、 00g琼脂 l、 5g氯霉素 20mg入 1 0 L蒸 0加 0m 0馏水热溶解,2 1 n菌后分装成斜面培养 11C,0mi灭 o管,却备用。用钝刀刮取已病变的指 ( )甲冷趾甲屑接种到培养管中, 2恒温箱培养。根据菌于 6( c=落生长快慢、落形态、养基颜色变化以及在显菌培微镜下大、小分生孢子形态特点等鉴定菌种。酵母菌以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 13统计学方法 .

11临床资料 . 6 7例甲真菌病患者均临床症状典型、 3真菌镜作者简介:梁晓博, (男汉族 ),博士,副主任医师. - all nxa— E m i i gi :a ob 3 9@ y h o c o0 a o.n

通讯作者:吴建华,— i:uh c@13 cm Ema w j— h 6 .o l

中国真菌学杂志 2 1 0 2年 l O月第 7卷第 5期

C i hnJMyo, c br 0 2,o, o5 elO t e 1 V l N . o 2 7

应用 S S 15软件,用检验。 P Sl .采2结果

表 1各临床类型病原菌构成比例 (%) n,T b 1 C m oigpoot no l ia t e ae(n, ) a . o

p s rp ro f i cly scs n i cn p%

2 1菌种及分布 .在真菌培养阳性的 6 7例患者中,定为皮肤 3鉴癣菌 4 2株 (9 3% )其中红色毛癣菌 33株 4 6.9, 5( 9 8% )须癣毛癣菌 5 7 .6, 1株 ( 1 5% )犬小孢 1.4,子菌 1 7株 ( . 5 )絮状表皮癣菌 2 38%, 1株 ( . 4

羹皮癣酵非菌合墨肤菌母 计D S 3 4 (0 5 ) 6 1.8) 6 (5 0 ) 4 9( 2 0 LO 2 7 .9 6(4 3 9 1 .3 5 7 .6) TO DPO S S WO

4 7 .4 9( 7 3 ) 1(8 8 ) 1 .1

2 ( .5 38)

5 81 ) 2( .68 (3 0 ) 3 1 .3 4 ( .5 3 67 )

6 (0 7 ) 1 (3 2 5 ( .2 7 8 .2 1 1 .5) 60 ) 1 (3 2 ) 3 (6 7 0 2 .6 3 7 .4) 0

7% )鉴定为酵母菌 19株 (86% )其中白念 5; 1 1 .8,珠菌 6 7株 ( 6 3% )近平滑念珠菌 2 5 .0, 6株 ( 1 2.

合计

42 (9 3 ) 19 (8 6 ) 7 1 .3) 6 7 (0 ) 4 6 .9 1 1 .8 6( 19 3 10

8% )热带念珠菌 l 5, 7株 (4 2% )季也蒙念珠 1 .9,菌 9株 ( .6 )鉴定为非皮肤癣菌霉菌 7 75%; 6株 ( 19% )其中曲霉菌 3 1.3, 9株 ( 13% )青霉菌 5 .2, 1 9株 (50% )其他霉菌 1 2 .0, 8株 (36% ) 2 .8。 22临床类型与病原菌的关系 .真菌培养阳性的 67例患者中,同临床类型 3不

注: L O远端侧位甲下甲真菌病, D全营养不良型甲真病, D S. T O. P O近端甲下甲真菌病,WO浅表性白色甲真菌病 S. S .

表 2各年龄段病原菌构成比例 (% ) n,T b 2 F nM ir uino nco yoia ieet g a . u g dsi t f yhm cs t f rn e(n, ) tb o o s df a%

中致病真菌种类不同,中 D S、 D其 LO T O和 P O三 S型以皮肤癣菌为主 ( 3组之间两两比较,>0 P . O )S 5,WO型以酵母菌为主 (前 3组比较,<与 P0 0 )见表 1 .1,。 2 3各年龄段甲真菌病菌种分布情况 .

不同年龄段甲真菌病患病率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中 5~l其 4及 5— 4年龄组与 5~ 4 3 4、5 2 3、5~ 4 4 5及 I5 4> 5年龄组患病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 P< .1,5岁以下患病率低,5岁以上患病率高。 00 )2 2 而各年龄段甲真菌病菌种分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均以皮肤癣菌感染为主 ( .5,见表 2。 )

表 3甲真菌病病原菌号陛别的关系 (n, )%Ta . Reain b t e h ah g ncfn u fo y h my oi n b 3 lto ewe n tep to e i u g so n c o c ssa d

2 4男女性甲真菌病患者菌种分布情况 .不同甲真菌病菌种在男女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2 791 P< .0 ) 6 .2, 00 1。男性患者以皮肤癣菌为主 (5 1% )而女性患者则以酵母 7 .8,菌为主 (见表 3。 )3讨论

gn e edr(n, )%

浅部真菌病好发于我国东南沿海温暖潮湿地区,这些地区甲真菌病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但目

前陆续有报道表明,在华北等相对温度湿度较低的 地区,甲真菌病等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本院地区北京西北方向的海淀区,来我院就诊的皮肤病患者大多为附近居民或工作人员,我们对 67例甲真菌病病原菌的分析表明, 3本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的分布大体符合国内流行趋势,但具备自身特点。致病真菌以皮肤癣菌为主,中红其

色毛癣菌占致病菌种第 1位;其次为以白念珠菌为代表的酵母菌 (86% )而非皮肤癣菌霉菌也 1 .8,有相对较高的比例,占 1.3。约 19% 本回顾性研究中,甲真菌病以 D S型最常 LO见,势致病菌种为皮肤癣菌¨, S优 JP O型甲真菌病多由酵母菌引起,符合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关流行病学特征,一方面证实临床类型可能与致病从某

中国真菌学杂志 2 1 0 2年 l O月第 7卷第 5期

C i clO t e 02, o 7 N . hnJMyo, c b r 1 V l, o 5 o 2

28 9

菌种有一定关联。

些酵母菌或非皮肤癣菌霉菌生长较快,容易掩盖

甲真菌病的发病及致病真菌的分布可能受年龄、季节、别影

响 J由于本研究属于回顾性分性,

皮肤癣菌,但如何区分培养出的酵母菌、菌是否霉致病,即如何判定所分离的菌种是否具有病原学意

析,且入选病例均为培养阳性病例,未作发病率故与季节的相关分析。 本组患者职业分布中以工人及服务人员最多。 平均年龄为 ( 2 1 - . 2岁,程分布比较离 4 . 747 2 )病

义。可能需要结合临床特征,以及培养及诊断方法的不断改进,进行综合判断。本人认为对于这种情况,检尤为重要,镜镜检阳性,培养为非皮肤癣菌霉菌,如果培养过程中排除污染,本可以判定其为基致病菌,文献报道,有非皮肤癣菌霉菌虽不能溶解角蛋白,它可以以甲蛋白为营养,甲表面或沿但在裂隙生长。参考文献[]余进, 1李若瑜 .国内甲真菌病病原学的流行病学调查[]中 J.国真菌学杂志,0 6 1 1:6 6 44 2 0,( ) 4,3 .

散, 2等,均 5 3a 1~ 0a不平 .。在患者的年龄构成中,我们发现,甲真菌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能有几方面的原因,可比如部

分老年甲真菌病患者,患病期未重视,没有认真诊治或治疗不彻底,直拖到年老才就诊;者老年一再

人往往伴有其他系统的慢性疾病,糖尿病、血如高压病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加了真菌感染的增危险性;其他原因还包括老年人新陈代谢放慢, 甲的生长速度减慢,因此真菌容易在甲板寄生繁殖。在性别与发病率的相关分析显示,性、性男女的甲真菌病均以红色毛癣菌为主要致病菌种。但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中,性组红色毛癣菌的男

[]李昌吉,志成. 2骆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分离株 DN A同源性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0 0 4 (:4 . J. 2 1,3 8)5 25 5. 4

[]马国群,唯.6 3戴 7 1例甲真菌病病原菌分离培养分析[]中 J.华医院感染学杂志,0 1 2 ( ):1 41 . 2 1,1 3 6 7 8[ V e P a ad a S a eAS Su y o oyhmyoi: 4] er,Pt rhn N,D ml td f nc o cs

w s pea igfni n at fc o[] Ida dMi o rvin g adpt r o i et n J .n inJMe c - l u e fn i n rbo, 0 7 2 1: 35 . il2 0,5( ) 5—6

分离率显著高于女性组;在念珠菌性甲真菌病而中,女性组的白念珠菌分离比例则高于男性组。提

[ 5]吴建华,军.顾致病真菌对甲侵袭性的体外初步研究[]中 J.国真菌学杂志,0 8 3 2 7 -5 2 0, ( ):37 .[ 6]刘洁,雷鹏程,李世荫.1例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甲病理及扫描电镜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0 0,9 6:6 ̄ 3 J. 2 0 2 ( )3 2 6 .[]虞伟衡,强强 .念珠菌性甲病 1例报告[]实用皮肤病学 7章 J.杂志,0 9 2 1:4 2 0, ( )5 .

示在甲真菌病中,注皮肤癣菌较高发病率的同关时,不应当忽视念珠菌类致病真菌在性别之间的差异,能是因为女性经常从事洗涤工作,易引起可容

甲周浸渍及慢性甲沟炎,得本来对甲无侵袭性的使白念珠菌也引起甲损伤。

本研究还从患者中分离出相当比例的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霉菌。由于皮肤癣菌往往生长缓慢,(接第 2 6页 )上 8

[收稿日期] 2 1 7_ 0 01 2[文编辑]施本 慧

[]余进, 4李若瑜 .甲真菌病的病原学.中华皮肤科杂志,0 5 3 2 0,8( ) 5 2 9:9 .

医师应该在临床工作中加强真菌培养检查,加混增

合感染的检出率,防止漏检或误诊。如果对于存在混合感染的患者单纯使用抗皮肤癣菌药物很有可能导致疗效不佳,只有了解浅部真菌感染的复杂性,采用更广谱的抗真菌药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王端礼.]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 . M]北京:民卫生出人版社,0 5 2 -7 . 2 0:42 4

[]张雅洁, 5王立阳,张卓,深圳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病学等.的多中心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0 3 1 ( ):82 . J. 2 0,7 1 2 -9[]戴迅毅, 6张海平,杨莉佳.无锡地区皮肤真菌病及其菌种分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0 5,1 1 6 .4 J. 2 0 2

( ):36 .[]胡志敏, 7江萍,董碧麟,武汉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及菌种等.变迁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0 6 2 1 ) 60 1 J. 2 0,0(0:0 40 .

[]阳眉,玉平, 8冉代亚玲,多点培养法分离培养 10例甲真菌等. 5病病原菌[]中华皮肤科杂志,0 5,8 8 4 2 4 J. 2 0 3 ( ):8 48 .

[]刘丽,, 9赖维龚子鉴, .等足部浅部真菌感染I床诊断与真菌学临检查结果的差异性[]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0 8 1 ( ): J. 2 0,5 52 62 9 5 -5

[]刘斌, 2沈柱.甲真菌病多点平皿培养法与常规试管培养法的比较[]中国真菌学杂志 20 2 1:4 1 . J. 07,( ) 1—6

[]黄怀球, 3赖维,张玉清,等.多点接种真菌培养法在甲真菌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0 5 1 J. 20,9( ) 555 2 9:2 -3 .

[收稿日期] 2 2 0 1 01 - 5. 4[文编辑]卫凤莲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mo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