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临习《蜀素帖》

更新时间:2024-05-19 06: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米芾及其《蜀素帖》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世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才华横溢而狂放不羁,故又称?米颠?。《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工夫,可谓已登堂人室。其真、草、隶、篆、行兼擅,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意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诗帖,还是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有如利剑斫阵,振迅天真,出人意表。米芾借古开今,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后世几乎把他与二王同誉。米芾之书,对今人理解二王可谓是—本上好的教科书。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的影响最大。

蜀素是北宋时蜀地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为邵氏家藏二十余年之物,只在卷尾写了几句,欲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这种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一直到北宋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38岁的米芾才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诗八首,这就是《蜀素帖》(右图为作品局部)。此帖纵29.6厘米,横284.2厘米,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身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此帖清代落人高士奇、王鸿绪、傅叵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与同期的《苕溪诗帖》均代表了米芾行书的最高成就。

1 / 23

二、《蜀素帖》的笔画特点

米芾自称学褚最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蜀素帖》笔画总体趋于丰厚,因是书于绢素之上,故多渴笔,略显刚健,用笔侧锋、中锋掺杂,起笔落笔变化多端,有?云烟卷舒飞扬之态?。此帖笔法多变,纵横挥洒,洞达跳荡,方圆兼备,刚柔相济。其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

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枯润相生。该帖之字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米芾?刷字?与?八面出锋?的独特风格。

(一)横

《 蜀素帖》中的横画,最常见的是翘锋横,垂直或斜势下笔,锋尖或长或短、或圆或直地翘露,给人以灵动多姿、意气风发之感,如图一?年?、?杜?、?古?三字。平锋横偶也出现,轻快利索,但一般都较短,如图二?送?、?轩?、?焉?三字。另有一种垂锋横,虽然为数不多,却是特色,如图三?青?、?言?、?彦?三字,向右上顿人起笔。至于藏锋横,在该帖中不仅多而且笔势富变化,裹头或圆、或翘、或垂,不一而足。实际运用中,尤其一字中有多横时,上述

2 / 23

横画往往是掺杂出现的,如图四?骂?、?鬼?、?辞?三字。说到底,横画的变化主要是起笔方向的变化,在临习中要着意体现出米芾?八面出锋?的高超技能,当然还要同时结合粗细、长短的变化。

(二)竖

《蜀素帖》中竖画起笔的变化与横画类似,大抵也分露锋、裹锋两类,如图五中?林?字;露锋的又有先顿再行笔与直接插入行笔两种,后一种如图五中?华?、?年?二字。竖画的行笔有时前后轻重悬殊,如图六中?神?、?将?、?书?三字;更多的变化则表现在整个笔势的竖直、左弯(如图七中?报?、?作?二字)、右弯(如图七中?上?字)或正反S状(如图八中,?南?、?湖?、?断?三字),可谓备极变化。米芾追慕的二王、褚遂良均有迂回笔法,S形笔画应该是古为今用了。 (三)撇

撇画是略带纵势的,因此《蜀素帖》中撇画的起笔也与竖画差不多。要说该帖中撇画的独到之处,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形态:其一,是一种精短的呈三角形的短撇,如图一中?公?、?和?、?迢?三字,笔短而气足、意远;其二,是一种收笔顿折(如图二中?返?、?太?、?岸?三字),有时带钩回(如图三中?乃?、?发?、?威?三字)的竖撇;其三,是一种秃尾撇,写时推笔下行,有欲收而未收到底的意味(如图四中?底?、?便?、?伪?三字)。该帖笔画略无程式,如图

3 / 23

五中?瞻?、?辰?、?屈?三字中的撇,位臵原本相同,在米芾笔下却各具风姿,?米颠?才情由此可见—斑。

(四)捺

一般书家的捺画,无非顺、反两种,《蜀素帖》中固然也常用。但除此之外,最多、最具个性的一类是以?插入抽出?法写成的笔直(由图六中?袂?、?漫?、?献?三字)或拱起的捺,由于粗重处的靠前、居中或靠后等变化及弯曲度的不一,实在是风情万种,与撇画连用时,尤见利剑斫阵之痛快(如图七中?舍?、?人?、?支?三字)!另有尖头曲尾捺(如图八中?波?字),同样可窥《兰亭序》中?欣?字或褚遂良的迂回笔法。在走之底中,平直如横(如图八中?连?字),或重笔插入再抽出、头重尾轻(如图八中?逢?字)的平捺,更是米芾行书的一个记号了—』口便出尾如常人的平捺,起头也总归是重的。 (五)钩、提

米芾在该帖中的钩,谓之穷极变化是并非夸张的。有不出钩(如图一中?野?、

4 / 23

?行?、?武?三字)、圆钩(如图二中?雨?、?苎?二字)、折钩几类。折钩有时斜翘,往往竖到底时须调换笔锋(如图二中?月?字),有时下垂(如图三中?有?、?亭?二字),而以先折出再钩起的?鹰嘴钩(提)?最独到、最常用。如图三中?茱?及图四中?诗?、?为?、?初?三字,由于折出或钩出的方向、粗细、长短不一,所以形态纷呈。可以说在历代书家中,米芾的钩是用得最活的了。 (六)点

《蜀素帖》中点的灵活变化,丰富得简直难以归类。有的浑实粗重(如图五中?齐?、?漫?、?松?三字),有的尖巧跳跃(如图六中?漫?、?皎?、?之?三字),或仰(如图七中?利?字)、或俯(如图七中?亭?字)、或倚(如图七中?与?字)……同一字中的各点,更无一雷同(如图八中?皎?、?泛?、?业?三字)。这些变化,说到底是源于米芾能集古人笔法之大成与他自我的大胆开拓;而运用起来又是那么的协调,这关键靠的是气息的同?质?。 三、《蜀素帖》的偏旁部首

偏旁部首是复合字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它已经具有结字的意味。可以说,《蜀素帖》中所有偏旁部首的变化

都很丰富。当然,这些变化是有—定规律可循的,我们无论读帖还是临写,都应悉心对照、分析、归纳。 (一)三点水旁

《蜀素帖》中三点水的变化很多:有时参照楷书写法,将三点分别写出,而三点的笔意、紧松不同,或作带有牵丝写法,如图一中?泛?字和紧接着的?洞?字;有时第二点和第三点连写,或三点同时连写,各点的轻重、笔姿却有变化,如图一中?满?、?湖?、?漫?和紧接着的?洞?字;挑画先平出然后再挑起的一种,在帖中与?鹰嘴钩?等形成呼应;第二点和第三点有时近似于一笔短竖,如图一中

5 / 23

?流?字。

(二)单人旁、双人旁

《蜀素帖》中单人旁普遍紧凑,而且较强调撇。但竖画还是有长短之别。如图二中?传?字之竖相对较长,

两笔断开,靠气脉连通,显得虚灵;而图二中?仙?、?保?二字的竖画就很短了,整个偏旁感觉紧实;其次在于两笔搭配的交接点并不固定,时高(如图二中?俗?字)时低(如图二中?作?字);而撇画的笔势有的方尖、有的圆浑(如图二中?偏?字)、有的凹曲得很明显(如图二中?作?字),竖画也仪态万方(如图二中?传?、?仙?、?保?三字),更增加了书写的丰富性。

双人旁的式样似乎更活,如图二中?得?字和图三中?行?、?径?二字,各成佳构,或许是因为多了一个 可变的撇画的缘故。 (三)言字旁

言字旁在此帖里出现了三种写法。图三中,?诗?字是属于类同楷书的写法;?诵?、?谬?二字中以点替

代了两横和?口?;?语?、?托?(旧时作言字旁,与?托?是两个字义)二字则一如简化字——其实是草书写法,因为汉字简十七时有一条思路就是将许多草书写法楷化。言字旁的头点和首横,在笔姿、疏密上也时作变化。 (四)木字旁、提手旁、禾字旁

6 / 23

《蜀素帖》 中木字旁通常的写法分有点和以挑代点两种。米芾睿智地靠调节横画、撇画的高低和竖画的居中或右挪、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来获取不同的情态,如图一中?楼?、?樯?、?松?三字。?相?、?柏?字的木字旁,竖画的右移与下段的弱化最是胆大,实在令人叫绝。这些艺术处理,在提手旁、禾字旁中也明显展现。如图二中?捉?字的提手旁左倾,笔画萦带紧实,?拾?字在竖底先退一步再出钩,?扬?字的起笔水平,从容却新颖;禾字旁因为多一撇,撇势与撇、竖的开合使它的变化较木字旁又多一层,如?种?、?穗?两字。 (五)竖心旁

竖心旁两点时紧时松、时高时低,起点锋芒的藏露、方向的欹正均有不同。中竖尤其多姿,或束腰、或丰腰,或挺直、或微微流转,或一端粗重、或竖尾挑起,不一而足。如图三中?情?、?怀?、?惟?、?怜?、?慎?五字。 (六)衣字旁、示字旁

这两个偏旁在《蜀素帖》中是一样的,既可以作楷书写法,如图四中?初?、?袂?二字,虽然竖画的正欹、长短有变,但都往往粗厚、紧实,似谦恭貌;又可以作草书写法,简洁而意态轩昂。图四中?祜?字强调头点,身躯束缩;而两个?神?字,前者简而紧,后者虽然松疏,却笔松意紧,耐人回味。 (七)宝盖头、党字头

宝盖头与党字头依照其横笔的直或圆,可以分两类。其横画本身时长时短,弧度也不同,加以上点、左点与钩笔的方向、粗细、长短之变化,所以形态实则是不少了。如图一宝盖头?宫?、?寒?、?安?三字(?安?字古人即便在楷书中,一般也都不把点单写,行书则更会并入下部了);又如图二党字头的?裳?、?常?、?党?三字,头上的三点时放时缩,忽而又像风吹草帽似地悬浮着。 (八)草字头

7 / 23

《蜀素帖》中草字头也有两类:一种如楷书样式,如图三中?叶?、?英?二字,末笔常有变化;另一种为

横向对应的两点下面书一横画,如?暮?字。由于点比横、竖相对灵活,因此情形就更是变化多姿了。如图四中?慕?字两点似乎在欢舞雀跃,趣味盎然;?花?字的横画略微拱起,也较别致;?英?字的两点似姐妹相挽而行。

(九)走之底

前文已经述及走之底中平直如横或重笔插入再抽出、头重尾轻的平捺,是米芾行书的一个特征。其实,《蜀素帖》中走之底的头部也是千姿百态的,如在图五中,?道?字像一只鸬鹚立于船头;在?逐?字那里,整个?鸬鹚?写成连绵在头点下的一笔弧线状;在?过?字中,?鸬鹚?索性就变成—竖。 (十)两点底

《蜀素帖》中两点底的字也有好几个,读来均很有味。如图六中,?吴?字细挺,如闹钟的脚;而第一个?舆?字一重一轻斜扬,像在蹦跳,又似探出一条腿,笔断意连,第二个?舆?字下两点一长一短,像在?稍 息?,却都厚实稳重。 四、《蜀素帖》的结字特点

(一)掌握字形结构是初学者临帖的主要目标

点画与点画的组合是书法学习的两大课题。二者何为重点,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线条的品位是作品艺术品位的关键,线条是书法的生命。点画美不仅要求点画的形状(俗称笔锋)美,还要求点画的?质?、?韵?、?力?均达到一定品位。

8 / 23

广大初学者对线质的理解往往缺乏,而郁艮的精力与实用的需求又不容许在这方面专事攻克,所以初学者起初不必苛求线质,而应重在考察笔锋与字形(下文以此为前提)。

笔者一直认为在品评初学者(而非书法家)的临摹习作时,应将字形臵于首位指标而将笔锋放在其次。这正如人的长相,体形、脸蛋起决定作用,穿戴服饰与发型只能是锦上添花。—个汉字是否美观主要取决于点画组合成的框架,笔画形状的美丑对整个字来说影响相对次要。以楷书为例,不妨先写一个只有字形结构匀称美观而点画本身稚拙的字,再写另一个只有点画的笔锋美而字形结构奇丑的字,虽然都不美,但它们依然可以比较,显然前一个要美观得多,这就是因为它具备了单字美的最主要因素——组合美。

(二)《蜀素帖》的结字规律 1.收放对比

初习者往往易于均匀地安排笔画,不敢或不知道如何使笔画组合有疏有密,所以字形不生动,流于平庸。清代刘熙载在《艺既〃书概》中说:?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处不嫌疏,密处不嫌密。??彼此互相乘除?意指疏处不妨加倍地收紧,密处不妨加倍地放逸,彼此形成强烈的对比。结字中的收和放是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收放类似于此。《蜀素帖》中的收

9 / 23

放对比,可谓极尽其能事,最臻佳妙,艺术感染力非常强。总体而言,该贴结字中宫紧束、外围放逸展拓。具体考察,其收放又可分以下几种情况:上收下放,如图一中?无?、?肩?、?可?三字;下收上放,如图二中?味?、?业?、?资?三字;中收上下放,如图三中?襄?、?具?、?书?三字;上下收中间放,如图四中?劳?、?老?、?学?三字;左收右放,如图五中?娥?、?帆?、?蜍?三字;右收左放,如图六中?集?、?舆?、?泽?三字;中收左右放,如图七中?湖?、?九?、?秋?三字;中放左右收,如图八中?佳?、?惟?、?江?三字。另有两种特殊的收放方式:长笔放,即将原本并无紧密处的字中某一笔画写得较通常时长,如图九中?中?字的竖画起点明显很高,?女?字的横画向左舒展,?同?字则拖长了右下角,相应的其,他部位就有了收的意味;多维收放,如图十中?青?字,从横向来看是上放下收,但从上面的竖画出头很短来看,上面又是收的;?何?字的单人旁上放下收,而右旁是上收下放;?握?字的右部横向收缩,在纵向上又是放的了。 2.轻重对比

用笔的轻重(体现为笔画的粗细)对比并非每—件作品所必需,有些作品也可以不强调用笔的轻重,但在《蜀素帖》里,米芾的很多结字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如图一中?岁?、?子?、?溪?、?多?、?云?、?清?六字的轻重对比,就较一般行书来得明显。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用笔何处轻、何处重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有的上部重,有的下部重,有的左部重,有的右部重;有的笔画多数粗重,只在一二笔处轻细些,如?岁?、?子?、?多?、?云?四字;有的却正好相反,只有少数重笔,如?溪?、?清?二字。 当然也不乏轻、重笔画数相伯仲的。

10 / 23

该帖中不少字用笔的轻重对比是很强烈的,可以谓之大粗大细。如图二中?舒?、?须?、?缘?、?渔?、?俳?、?具?六字,其轻细处实在只有粗重笔画的十分之一了,可见米芾书写时用笔是何等的?提得起?与?压得下?。如此大轻大重已属不易把握,但米芾更可贵的是能使这些笔画和谐地共处一字之中。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线质、力感的统一,粗而不肿、细而不软,都健拔遒劲;其次是笔画搭配时,细笔画往往都注意了紧凑,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系统大于各部分之和,四五个细笔画紧凑在一起的分量是可以等于七八画的,所以这就相对地调节了粗细的失衡。对立与统一,是—切艺术最根本的规律。

在粗重笔画中,还有一类?结块?的。如图三中?本?、?醉?、?娑?、?震?、?涣?、?濯?六字,都有—处数个笔画纠结交融,形成一个?块?。显然这不是失误,而是米芾在结字中营构重笔的另—手法。明末王铎最喜欢用的涨墨法,或许是受到了米芾的启发。 3.参差、险夷处理

《蜀素帖》是米芾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此时他的书法技巧已经炉火纯青,因而天性的狂放不羁必然体现在他的书法中。

该帖中有众多的字结构参差,如图一中?劲?、?物?、?蟾?、?夷?四字普遍左边的重心高出很多,而图二中?地?、?仕?、?遗?、?对?四字却正好相反;又有部分上下结构的字,如图三中?灵?、?亭?、?光?、?学?四字,上下错位,往往下部右移,或上部右倾。这些奇诡的结体,变幻灵动,似乎随意布势、不衫不履,实则富于情趣,嵌布在一般字列中,使节奏更加丰富。

11 / 23

还有的结字,各偏旁部首的俯仰斜正并不一致,并以欹侧为主,奇险率意,表现了动态的美感。这些偏旁部首又并非各自为阵,而往往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欹正相生,有机统一。比如图四中?霄?、?暑?、?资?、?毕?四字,字态很像杂技演员在走钢丝,悠悠晃荡,但又终归均衡。又如图五中?载?、?取?、?射?三字,都像在伸懒腰,字势上张,但同时底下的长笔画、重笔画或下垂画稳住了?字脚?。而?群?字左右各趋所向,似乎要分离,但因为左右轴线在下方彼此撑住了,如同两小儿勾手抵脚后仰,显得既开张又紧密。

当然,《蜀素帖》里的字并非都如上述那样终能稳住重心。即便稳住了,绝大多数仍微微左倾,少数则微微右斜。像图六中?之?、?年?、?前?、?郎?四字,更明显是倾向一边。书法毕竟主要是作为整体来着眼的,这类字正是该帖行气跌宕多姿的重要因素。 4.增减笔画

增减笔画是行书中常用的手段,它有助于书家能动地调节字态与疏密、轻重,如图一中?底?字所加的点。但在米氏《蜀素帖》中,增减笔画主要体现为钩、挑的增附或减约。前文已经提到的?鹰嘴钩(挑)?就是属于笔画的增附,是米芾行书的一个独特标记,其例又如图一中?政?字的挑。而有时为了避免雷同,或需要空透一些,钩起的部分又可以被简略掉,如图一中?才?字。口字旁写作两点、两口字写作三点(如图二中?破?、?吟?、?器?三字)在该帖中也司空见惯。还有很多以点或短横、短竖取代若干笔画的‘隋况,如图三中?为?、?兴?、?乐?三字。有时,一些短小笔画很自然地在萦带中被省略,如图四中?虹?字的点、?附?字的撇、?易?字的短横等等。增减笔画并不是很随便的,它是出于美化的需要,

12 / 23

并且要以不至于让人无法认读或错读为前提。 5.同字异态

在米芾的行书中,即便一字中反复出现的笔画也都形态不同,就更不要说同一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字了。《蜀素帖》的结字虽然有规律,但并没有走向程式化,同样的字在此、在彼的面目一定是不雷同、甚至是迥异的。为了领会书家的意图,我们可以试着将某两个?同字异态?的字互换位臵,看看有何不妥。此外,在该帖里还有一些部首成对出现的字,也同样注意到了变化。

(三)间架结构把握好后,应将注重点放在起、转、收的精微笔法上

一位书法家在营构字的间架结构时展露的个性特点,是他独到笔法的重要方面。但,更为精微的笔法往往体现在笔画的起、转、收等地方。间架结构把握好后,应将注重点放在这些地方,临写、对比、找出误差,再重新临写,反复推敲,力求准确。

就楷书而言,字的间架结构与精微的起、转、收都吃透了,则所临的范帖也就基本学到家了。但,对于行

书,尤其《蜀素帖》这样行气极尽变化的字帖来说,还有一个章法问题。 五、《蜀素帖》的章法特色

从总体看,《蜀素帖》通篇的若干空格处调节着作品的块面节奏,众多?粗重点?(实际是字)与?虚弱点?此起彼伏,似满天繁星,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但由于《蜀素帖》是画有竖格的,所以在行距上的变化显然无法施展,因此,对该贴章法的分析,就得主要着眼在?行气?上。 (一)行气轴线多变

这里指的轴线在字中本无,是为了便于分析每个字的动态而采取的一种手法。《蜀素帖》中的行气总的来讲是从容流转、跌宕多变的。就具体的轴线连缀分析图

13 / 23

来看,可大致分为两类: 1左欹平行式连缀

如图一,每个字上部都微微向左斜欹,很显然,一段段的轴线都没有连通,可是整体的行列看上去又确实是气脉连贯的,什么原因?原来,虽然每个字倾斜的角度并不完全一致,但大体上是平行的,因此这一共同的倾向成为一份隐在的凝聚力。另外,我们通过考察各行的共性,又可发现:虽然单字都斜,但是若将整行作为—个条块,这一条块的轴线居然是直贯或分组直贯的——这正是左欹平行连缀中另—份隐在的凝聚力。 2.摆动式连缀

相对而言,这种体式是《蜀素帖》中的主要行气。如图二,每个字的轴线都很少同向,但有不少线段是上下衔接的,没有连通的较少,整体的行列看上去似乎是一面长条的酒旗在微风里略略摇曳,虽然并不?直?贯,但气脉又确实是?连?贯的——那些错位本来就不明显的偶尔的断口,有如句子中的逗号,通视之非但没有真的断气,相反却调节了行气的节奏。如果我们考察各行的连线,又可见这一行行的轴线无一雷同,皆各逞风姿。

《蜀素帖》的行气轴线多变,在全篇中,以上两种连缀是交替出现的,从而形成了?篇法?的微妙节奏。

(二)大小、长扁、轻重、松紧的节奏变化

《蜀素帖》的行气节奏中,除了前述轴线连贯的微妙之外,在字与字的组合上还具有多种对比变化。

1、大小的变化。这也可以说是行气的收与放。如图一,第一行多数字较大,而?片?、?玉?二字和?帆?字的左部较小;第二行?霜?、?新?、?继?三字偏大,?好?、?作?、?诗?三字就小得多。这两行是毗邻的,在大小上又注意

14 / 23

避免了同步。另一行多数字较小,而?深?、?湛?二字和?具?、?底?二字偏大。

2、长扁的变化。如图二,右行中?列?、?与?、?对?等字字形较颀长,而?仙?、?千?二字和?久?字比通常要扁得多;另一行里的?锦?、?璧?二字和?一?、?州?、?雨?三字也是分别朝长、扁上处理,形成交织、对比。

3、轻重的变化。这里指的是从整行着眼的粗细笔画排布。如图三,第一行起字?肘?字的轻重适中,?少?、?俳?二字较重,下面一组就轻细得多,至?老?、?学?二字又粗重起来;第二行?夷?、?漫?二字很重,下面渐轻,?官?字最轻细,然后复转粗,但?三?字大大收窄,使两边空灵,?径?字中间放松,使行气在此也宽舒起来,至?资?字底又紧,?取?字又转而宽舒。另一行,则是先轻——再重——再轻——又重——再轻。

4、松紧的变化。这里指的是行内字距的疏密调节。如图四,第一行的两略点及?中?、?泽?二字几处较松,其他地方较紧,而?月?、?团?二字更是相互抱合了;第二行?占?、?已?二字和?岘?、?山?二字两处密,其他地方较松。此外,对这两行的行气作多角度的节奏分析,不准发觉其中除了蕴涵前述轴线连贯的微妙之外,在字与字的组合上,其实也是大与小、长与扁、轻与重、松与紧等多种变化手段兼而用之的。——《蜀素帖》的行气多半如此,所以节奏来得尤为灵活,视觉审美效果当然也就很好了。

15 / 23

学习《蜀素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读帖很重要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李瑞清《玉梅花盒〃书断》),这是着眼于书外功的正确论断。而读帖,即对碑帖的研读,并不是去?阅读?其文意,而是指反复考察、揣摩范帖可视可感的笔法、字法、章法上的精妙之处。读帖不仅是书内功,而且其重要程度被不少书法家强调为超出了临帖,著名书法家吴丈蜀论书诗句?二分笔砚三分看?中的?看?即指读帖。

书写说到底主要是大脑指挥中枢控制下的活动,笔线的行程实际上是意念的流程与外现。当然,其中也包含因手熟而衍生的下意识。可是,对于初学者,无论写哪一种书体,意念对用笔的指使都可谓自始至终——正确的用笔动作是写出正确笔迹的前提,正确的意念是正确用笔动作的前提,而读帖是充分感知、正确领会范帖的笔法、字法、章法的首要前提。读帖能强化我们对范字的记忆,提高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能力。正如黄庭坚《论书》所言:?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人们常说?得心应手?,?得心?是?应手?的前提,而?得心?只能来自勤于读帖、善于读帖。那么如何读帖呢?笔者这里将个人学书浅见分述如下四点: 1.以解析动势为根本

对《蜀素帖》进行整体气息的感知,具体形态的分析、揣摩,对于学书者来说,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气息由形态透出,形态又根本取决于动势。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学习者应对《蜀素帖》中一点一画的形态、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整体的布局反复揣摩、领会,而尤应以解析动势为核心。依笔画顺序,想像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情绪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

16 / 23

过程,也就是以?意念?去模拟米芾的创作过程,这样可以把握《蜀素帖》的精髓、风貌、神采,正如黄庭坚所谓?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我们还应尽可能去将《蜀素帖》与米芾的其他书迹,或与其他书家的经典行书范本作对比,分析其动势的异同之处,这样有利于理解该帖独具的特征及其来龙去脉。 2:读帖与临写的结合——心摹手追

读帖过程应与临帖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奏效。读帖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临帖与脱帖。要以读帖为主、读与临结合,以读帖形成的认识指导临写,以临写的结果来检验读帖中尚未深入或理解错误的地方。如此反复,才能相互促进。《蜀素帖》的动势、行气变化无穷,尤其需要心摹、手追双管齐下。(左图为《蜀素帖》局部)

(二)局部与整体的结合

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这是绘画写生中十分注重的法则,碑帖的临习也是这样。学习《蜀素帖》时,应首先统观全帖,把握住其既潇洒痛快又沉雄厚实的总体气息,进而注意前文分析的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的具体形态。局部揣摩、分析后,再打开视野统观全局,重新从理性的高度对整体予以更正确的把握。 1.成组对临、背临

临写时,起初当然是应该着眼于单字。然而,一旦基本掌握了结字规律并能熟练摹写,就要关注行气。这一阶段里,成组对临是十分必要的。《蜀素帖》因为写在格子中,所以最微妙、最容易被忽视的正是字与字的组缀。局部与整体的分析、感知、临写,并非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应当彼此结合、反复交替又相互交织。只有对《蜀素帖》反复、充分地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感知、临写,我们对范帖的理解才能不断深入。这样长期不懈、日积

17 / 23

月累,就—定能做到笔随人意。 2.正确支配视觉注意

初学者临帖进入结字阶段后,普遍把握不好范字的间架结构,其根源是在读帖或力求以笔墨再现范字的书写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支配视觉注意的方法。有很多初学者全神贯注地读帖或书写,结果写出的临作一笔笔细察还都不错,而字架子的误差连他们自己都不忍再看。针对初学者常见的错误,笔者要强调:在书写活动中,每一笔画自身无法决定自身,其粗细、长短、位臵都必须由它所处的环境来决定,这就要求必须强化周围注意能力。至于笔画的一招一式,我们不是忽视,而是因为它是简单的程序,所以完全可以较少注视,而主要交给手指的?感觉?去完成——这种感觉不是视觉,而是类似于以?盲打?操作电脑键盘时的一种头脑对动作的有效支配。

为了使初学者能加深理解,笔者找到了一个贴切的比拟说法:假如将视觉注意比拟成光的话,则我们要像打手电筒那样将光辐射出去,投射在一个面上,而不能像在太阳下放一块放大镜,将光聚在一个焦点上,并用这个视觉的焦点去煨烫每一个笔画。如果将错误观察方法称为散点或线型观察,那么笔者所要强调的便是在书写环节同样必须加以面型观察。《蜀素帖》中的笔画变化太丰富、太微妙,初学者往往最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线条上而忽视了结字(行气就更难以兼顾),所以正确支配视觉注意显得特别必要。(右图为《蜀素帖》局部) 七、以《蜀素帖》为基础的创作

(一)?集古字?与背临是从临摹走向创作的桥梁。

初学书法者以正确的方法临摹某一碑帖,相当一段时间后能写得与范帖基本相似的大有人在。此时可以试着学以致用,写些创作作品。可是由临摹一跃而进入创作,势必会有一定的困难。而面对的新问题一多,就连原帖中有的范

18 / 23

字,写在作品中往往也不再那么顺手了。所以,由临摹走向创作最好能有一个过渡。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少壮未能成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至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37岁时的米芾,已不是对诸家作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在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蜀素帖》中所蕴涵的信息量是很丰富的,不但有二王、颜鲁公、褚河南等诸家痕迹,而且又呈现出米芾自家的多种色彩。

?集古字?是米芾从临摹晋人走向自我风格的过渡阶段,我们不妨也以此作为桥梁。可以找些诗词联句,尽量追从《蜀素帖》的体格来营构。首先选较多字都为《蜀素帖》原本中出现过的,这就可以保证在书写时能得心应手,并逐渐培养、增强自己?拟创?该体生字的能力。一旦?拟创?生字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对常见书法幅式与章法处理也都能熟练运用,随便书录任何一段文字都能基本符合昕临范帖的风貌,则真正的创作便开始了。 (二)以动式为核心,勿拘于模式

我们以?集古字?、?拟创?为临摹与创作的衔接,但这并不等于照搬《蜀素帖》的形体模式。前文分析的那些结字、行气之种种变通规律,在我们拟创作品时正该化用。所以,原来藏锋的可以写尖,原来大的可以写小,原来粗的可以写细……反之亦然。并非一定要变,而是要因地制宜。尊重原帖应该从大处着眼,从规律着眼;死扣模式、生硬拼凑,必然违背《蜀素帖》的根本精神,反而走向原帖的反面了。(图为《蜀素帖》局部)

19 / 23

米芾 《蜀素帖》 临摹解析(翁志飞)

米芾,北宋皇祐三年——大观元年(1051~1107年),自署姓名芾或黻。翁方纲谓自元祐辛未,始书用芾,以前皆书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宣和时擢为书画学博士。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等。

《蜀素帖》因其用蜀地所织绢素书自作诗卷,(乌丝栏)故称《蜀素帖》,此卷作于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芾时年38岁。

以下就书史上对其书法的品评来谈此作的技法特征与艺术特色:

1、《宣和书谱》云:?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好事簪缨之流,出其所有奇字,以求跋语,增重其书而芾喜之,即为作,古纸临仿,便与真者无辨。?此则记载说明:(1)米芾各种书体都精能,这是他成功的基础,因为各种书体之间技法是可以互补的,只有这样才能独有四面,对用笔的方向、势的把握才能极尽变化又沈著飞翥。(2)米芾善于观察,精于临摹,临摹法帖能到丝毫不差的地步,为其集古字奠定了基础,精于临摹则说明对古人技法能心领神会并能表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既提高了识见,又丰富了手的表现力。

2、黄庭坚《山谷题跋》云:?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札,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气耳。?山谷在这里着重强调米芾尚于取势,笔势强劲。米芾自己也说:?臣书刷字。?刷就是重侧锋取势,是学二王书法的切身感受,也是

20 / 23

其书法的成功所在,相比于晋人,米芾书法过于跳荡,不如晋人简旷,所以有?未见孔子?之讥。

3、赵构《翰墨志》云:?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昔有人讥支遁道人爱马不韵,支曰:‘贫道特爱其神骏耳’。余于芾字亦然。?确实,观米芾此作,用笔、取势左右逢源、俯仰粘得,毫不经意,逆势、刷掠于晋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人用散卓笔,较晋人笔要软,所以,米芾特别强调逆锋,以逆锋取势,他强调?八面出锋?,原因也在这里。

4、朱履贞《书学捷要》载其《提笔法》云:?陈寺丞,名昱,伯修之子也,好学书,尝于枕屏效米元章笔迹,书杜少陵诗。一曰,元章过之,见而惊焉。因受以作书提笔之法,曰:‘以腕着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楷乎?’元章笑顾小史,索纸,书其所进《黻扆赞表》,笔画端谨,字如蝇头,而位臵规模,一如大字。伯修父子,相顾叹服,因请其法,元章曰:‘此无他,惟自今以后,每作字时,无一字不提笔,久之当自熟矣。’?由此则记载可知,并非如赵构所说的芾于真楷不甚工,而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只是不轻易写而已,并且是悬腕书写,可见其功力之深。从另一方面来说楷书是行草书的基础,小楷更是如此,用笔要求精准、肯定、果断、节奏舒畅,用墨要求珠圆玉润,历代行草大家都擅小楷,只是这门技艺他们自小就会的,所以很少在书论中提及。

以上四则评论正适合于《蜀素帖》,此为其中年力作,是集古字,特别强调侧锋取势的典型范本,用笔极尽变化,其学晋人正如董其昌所云:?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临写此帖应特别注意入锋、逆锋的角度,点画的衔接及用笔提按节奏的变化等。同时将其与字势结合起来,临写不宜过大,只要比原作稍大即可,临写时要强化其用笔的方向、力度、字势,不然就会写得平匀。这样多读、多临、多体会,必定会有收获的。

21 / 23

读临《蜀素帖》求真趣

林鲁宁

行书,既有楷书的平易性,又有草书的流美感;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要想学好行书,

不注重对传统的学习,是无法取得成绩的。纵观行书的发展史,行书大家很多,如开一代新风的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王铎等。

古人云:学书?取法乎上?。我学习行书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入手。《兰亭序》很美,不论用笔、结体,还是布局,都具有秀逸、柔媚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临习,却觉得《兰亭序》太秀、太媚、太美,太完美了,美得像二八少女,却弱不经风。可能还遗留着其师卫夫人?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的妩媚书风,?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但讲求平淡、萧散、恬静的意境可学。后改临颜真卿《祭侄稿》,颜书一反王书秀美之风,创造了奇伟秀拔、圆劲苍古的壮美书风。后有觉得颜书太雄壮,给人的感觉是骇目惊心,又觉得不适合我的内向性格以及平淡、恬静、超脱的追求。

后来,我选择了米芾行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米书的 特征是:?风墙阵马,沉着痛快。?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刷字?。其字行笔迅速,挥扫自如。结体以奇反正,以不稳求平稳,奇险跌宕,表现出一种追求个性、追求意趣的艺术品格和文人气质。

在学米书过程中我重点临米芾的《蜀素帖》。学习中我有?五个结合?:

一、临帖与读帖的结合。读帖是临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读帖。读帖不同于看帖,要认真地分析笔法、结体、章法、意趣、神韵等诸多因素。一是读用笔。《蜀素帖》中锋、侧锋兼用,且用得恰到好处,增加了字体的婀娜风采。许多字起笔多为露锋、侧锋,而收笔多藏锋,如竖笔特别是长竖及走之、底捺的收笔多为藏锋。这样既与多数锋芒毕露的侧、露锋形成对比,又形成一种内蓄的力量。米芾用笔提按、使转极其丰富,过渡自然 。在笔锋入纸的一刹那笔锋翻折提按,丰富了笔法变化,如?苎?的第一笔的起笔与?南?的第三笔起笔。?苎?的起笔是先侧锋入纸,向右横后转为竖。有横折的笔,大多是由使转完成转折,给人劲健圆畅之感,如?南?、?调?、?满?等字。 二是读结体。米书结构险峻,但整体和谐生动,美观潇洒,在保持字体平衡的同时,好用险笔。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低

22 / 23

右高,显得欹侧多姿,但无歪斜之感。如?作?、?秋?、?须?等字。三是读布局。在《蜀素帖》中除了?路不?、?石且?两处字与字之间以实笔相连外,其它字字独立,但字与字之间却笔断意连,整篇的气息贯通如一,且左右顾盼、前后呼应,把正侧、偃仰、疏密等对立因素统一于全篇之中,自然而不做作,协调完美。

二、临帖必须点面结合。即先临单字抓住其笔画、结构特征,再临整行,注意篇幅的用墨、气息、节奏等因素。临帖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其形,而是深刻体悟碑帖中的精神,如用笔的提按、转折;运笔的直折向背;字形的秀丽洒脱以及八面出锋的翻转跌宕以达到米书?风墙阵马、沉着痛快?的特点。?沉着?是指运笔迅而不飘,疾而不滑,点画有力,笔笔不苟;力在其中锋,尖毫未轻灵而跳跃,却不纤弱轻佻,神采飞扬而筋骨劲健。?痛快?是说未书八面出锋,用笔悠然而不为律缚,如快剑 阵,雄武潇洒,字态俯仰之间相见娇润丰致。只有理解了这些特征,临写出的字才能得其神韵。

三、临写《蜀素帖》须与米芾其它帖相结合。《蜀素帖》是写在绢上的,飞白的特征很明显,为了进一步体会这种特征,可以去临习《虹县帖》,从中体会?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感觉。米芾大字善刷,但尺牍小品用笔细腻、精到,耐人寻味。如《苕溪帖》、《非才当剧帖》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米芾字的特点,从而提高书写能力。

四、临写与探源相结合。米芾是个?集古字?的大成者,他本师二王,上朔秦汉六朝,转益多师,广泛吸取了古代书法的精华,创造了独具特风格的书法艺术。如米芾自称刷字的飞白笔法特征,就源于小王的飞白论。如小王的《鸭头丸帖》。学米字要广泛学习前人尤其是魏晋时期的书法,从中获得更多的营养,才能真正理解米字,写米字才能丰富而不单薄。正如其自称:?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为何祖也。?

五、临书与创作相结合。边临写边创作,学以至用,并不断的反馈学书的得失,不断地总结提高。还应从工具上不断地实践,寻求更好的材料。如笔应选尖狼毫,以表现米书提按轻巧跳跃,正侧用笔生动的特征。纸应选质地较粗、半生熟、不太吸水的,以表现笔画精到、有飞白的效果。

23 / 2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mm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