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

更新时间:2023-12-21 16: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 题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考点及考试要求 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等压线和风 太阳辐射在地表上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1、 同一高度上,高气压区气压值高于低气压区气压值;不同高度上,高气压区不一定大于低气压区气压值,如近地面的低气压区气压值高于高空中高气压区气压值;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 2、 等压线(面)、高压、低压 (1) 高、低压的理解:受热时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 (2) 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关系: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3) 应用:①判定气温: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上凸),近地面温度高。 ②判定陆地(海洋)、城市(郊区):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海洋;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陆地。城市的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 热力环流的产生过程是近地面空地受热不均→空气升降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形成风 同一地区近地面与高空比较,任何时候都是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概念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地面与空气只见,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只见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对风速和风向的影响 是形成风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因素,决定风向和风速 只影响风向 影响风速 研究大气水平运动手段之一:等压线 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连线。 1、等压面向“高”空弯曲,气压比同水平面上其他各点“高”,等压面向“低”空弯曲,气压比同水平面上各点“低”。 2、高低压的比较前提是上同一水平面上。 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风 受力作用 受力作用分析 风向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左低右高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背风而立,左前低,右后高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北半球低压中心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压中心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理想状态 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空风 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近地面风 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实际大气中的风 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1、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因陆地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陆地上近地面形成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晚上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陆地上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山谷地区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比同高度的大气温度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入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存在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如果在这些地区布局有废气、粉尘排放的工厂,会造成大气污染事件。 3、城市风:由于市区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由于热岛存在,引起空气在市区上升,郊区下沉,市区和郊区之前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叫城市风。 4、其他:焚风效应、峡谷效应、雨岛效应、蝴蝶效应 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 1、 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左后方,低气压在右前方。 2、 根据等压线的高低的高低及气压场所处的南、北半球确定任意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者左(南半球)偏转30度到45度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图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3、风向表示方法 4、风向的应用 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①定南北半球②定气压高低③定三力④定近地面或者高空 5、风力大小判断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等等压线就越稀疏,则风力就越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m8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