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

更新时间:2023-08-15 01:14: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

(2)社会救助。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是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6

| 评论(3)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一是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二是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失业者、遭到不幸者;三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贫;四是社会救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及社会群体。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安置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中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 孙志筠

主要内容

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与现状 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三,建立与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 四,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 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与现状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这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阶段,自然灾害救济,五保 户供养,合作医疗,抚恤优待等构成了这一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 度的基本内容.具有明显的集体保障色彩. 二是自1978年以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农村社会保 障进入了改革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 村医疗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正在不断推进,农村社会 保障制度在这一阶段得到迅速发展.农民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问题成为这一时期的新特点.

(一)关于合作医疗

1,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历经几起几落.

1958年-1968年:合作医疗村覆盖率从10%提高到46%又下降到20%. 1968年—1980年代中后期:合作医疗村覆盖率从20%提高到70年代 中期的90%,但是在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后又趋衰落,80年代中后期覆 盖率不足5%. 198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合作医疗村覆盖率从不足5%提高到 1997年的17%,但是此后又逐步下降,2001年低于7%.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没有建立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 是靠政治动员推动,因而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一)关于合作医疗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自2003年起稳步 推进.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发布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 推进.新型合作医疗与传统合作医疗相比,一是各级财政对其给 予了大力支持.二是组织管理提高到县级.

(一)关于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情况

1.1自2003年启动试点以来,总体进展顺利,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 1.2 截止2006年6月底,试点县1399个,覆盖农村居民4.95 亿,其中参合农民3.96 亿,参合率80.1%. 1.3 2006年上半年已筹集资金111.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补 助55.39亿元.此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2.3亿元也已于7月下达. 1.4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2007年试点面将达到60%,2008年 争取在农村基本推行.

(二)关于农村社会救助

1,建国以来, 农村自然灾害救济工作力度逐步加大. 2,1963年确立了农村五保供养制度.1998年农村税 费改革试点后,对五保供养经费渠道进行了调整,原 由"村提留,乡统筹"负担的五保经费,改为各级财政 负担,五保供养制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3,2003年民政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 (民发

[2003]158号),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启动的同时, 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也开始推进,到2005年底,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基本在全国建立. 4,近年来,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尚不具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继续按照"政府救济,社会互 助,子女赡养,稳定土地政策"的原则,建立和完

善了农村特困户 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

(二)关于农村社会救助

农村社会救助进展情况

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2..4亿元, 中央财政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9.5亿元.2006年1—3月,共 救助 1225 万人次,其中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156 万 人,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支出 4.88 亿元. 2006年上半年,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为443万人,农村五保供养 资金支出14.98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58万人,资金支出 15.25亿元.农村特困户救济人数881万人,资金支出6.7亿元.

(三)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1991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 案》,在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地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试点.但是,当时绝大多数试点不具有明显的社会保险特征. 2,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短暂的扩张后,农村养老保险受客观 现实条件的制约而陷于停顿和萎缩,国务院从90年代后期开始对 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整顿. 3,近年来,东部沿海少数发达县市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但总的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尚 未成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

总的来看,中国政府近年来更加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 济社会发展,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支持力度也在 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 当前农村工作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

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 产组织形式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制度性障 碍,而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民 工和失地农民的出现,又对农村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挑 战.具体而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制度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二)保障程度低,覆盖范围窄,发展不平衡 (三)农村社会保障事权与财权划分及其财政支出责任 不明确 (四)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机制不健全 (五) 农村社会保障的组织管理成本较高,基础工作有 待进一步规范

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讲,由于受体制,机制,管理水平及现实承受 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总 体来看相对滞后,保障面较窄,保障水平偏低.因 此,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农村社会保障 投入力度,逐步使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 疗得到有效保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是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建立与完善中国农村社会 保障制度的思路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应坚持重点突出,广泛覆 盖,项目合理,水平适当,管理规范,操作简便的原 则. 既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 会保障事业的投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促进 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 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承受能力,农村现实状况和其 他客观约束条件,以农民最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为重 点,针对必要项目以有效途径提供适度水平的保障. 三,建立与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 障制度的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的几项主要工作:

(一)积极探索和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创新,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公共 卫生工作 (二)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制度和 推进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为突 破口,建立更加规范和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制 度

(三)以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为依托,妥 善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 保障问题 (四)以家庭保障为主做好农村养老保 障工作,逐步加大社区保障和国家救济 力度,少数发达地区可探索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

(一)积极探索和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制度创新

先探索,后统一,鼓励和允许地方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模式,进而确定规范,统一的制度模式. 在坚持保大病为主的同时,探索"保大兼小"的合作医疗保障模 式,建立家庭账户的地区可探索将家庭账户基金调整用于小病统 筹. 探索行之有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办法.

(二)建立更加规范和有效的农村社 会救助制度

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建立以集中供养为主和分散供养 为辅的新型农村五保供养机制. 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提高运行效率. 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 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农村低保制度.

(三)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 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原则: 以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为依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做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以促进就业为重点 区别身份纳入城镇和农村社保体系 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重点是工伤,大病风险

(四)农村养老保障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 基本实现工业化; 农村人口下降到一定程度; 经济发展水平到一定程度. 发展方向: 加大政府救济力度,保证贫困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 经济发达地区可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仍应坚持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 政府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养老制度; 四,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

(一)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 财政支持政策和筹资政策

(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财政支持政策

(一)健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的财政支持政策和筹资政策

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农民个人缴费标准, 状大基金规模. 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完善筹资模 式,改进补助资金安排方式. 整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和农村医疗救 助补助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财政支持政策

整合五保供养,定期定量救济,临时救济以及扶 贫,救灾等各项农村社会救济项目,统筹安排资 金. 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多渠道筹集基金. 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给 予适当补助,避免地区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谢谢!

南通市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明确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从南通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既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也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更是统筹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一、南通市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现状

南通市常住人口为770.8万人,其中现有农村劳动力为284.4万人。截止2010年10月底,已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含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为177.06万人,实际覆盖率为62.2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收入59亿元。养老保险金领取人数100.17万人,其中85.7万农民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

1、新老农保制度实现了稳妥衔接。市、县均出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和新农保实施细则,从政策层面保证了新老制度的合理对接,确保了制度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2、基础养老金发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全市共有85.7万名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的农民通过审核,开始享受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待遇。

3、新型农保扩面取得了新业绩。普惠制的新型农保政策优越性通过各地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宣传,已深入人心,农民参保热情空前高涨。

4、新型农保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建立。全市通过加强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特别是加强村级平台建设,形成了城乡一体、上下贯通、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工作体系,为新农保的推进提供了保证。

二、南通市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存在问题

虽然南通市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展开,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农民对公平公正享受社会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制约农村养老保障功能发挥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等方面问题也日趋凸现。

1、保障水平亟待提高。从参保农民缴费情况看,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投保档次,目前29万到龄农民人均领取的养老金只有120元,只有城镇职工养老金的1/8,再考虑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经济因素,最终拿到手的养老金难以真正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2、筹资制度亟待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虽然明确了个人、财政、集体三方筹资机制,但政府财政补贴标准偏低,带有明显的象征性,缺乏吸引力。由于不少地区集体经济薄弱,集体补助很难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3、增长机制亟待建立。现行农村养老保险金领取政策,仍然执行的是1992年民政部公布的《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是个人储蓄积累式的养老模式,养老金的计发标准是按照参保个人账户积累总额计算,多投多领,养老标准终生不调,不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调整,缺乏增长机制,没有吸引力。

4、监督机制亟待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既有商业保险的技术难度,又有依法管理的政策难度。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集农村养老保险缴费征缴、管理,而养老保险基金集中于各县(市)区财政专户,运作情况未能及时向投保人公开,缺乏相应的有效监督。

三、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1、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统一领导和区别对待相协调。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原则,突破城乡分割的格局、突破重城市轻农村观念的束缚、突破各级财政只管城镇社保不管农村社保的做法,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当作国家长治久安、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计,从战略的高度上统筹安排、科学指导、稳步推进。一是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根据GDP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幅度,同步提高财政补贴的标准,二是通过政策扶持、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等途径,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集体经济对农民的补助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办法规范集体对农民的补助;三是根据经济状况的地区差异和群体差异,实施分类指导,满足不同农民群体的社保要求,四是维护原参保对象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新老农保的衔接问题,维护农村社会保障的权威性和延续性。最终实现“全民皆保”的目标。

2、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低起点和广覆盖相协调。农村养老障的立足点必须是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是农村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因此,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起步阶段,要按照广覆盖、低起点原则,制订一个适度的缴费基数,使低收入者缴得起,高收入者有动力。一方面合理界定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出资的比例,增加财政在个人账户的实际积累所占有比重,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社会保障,不断扩大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另一方面立足现有财政实力和社会承受力,着眼低水平起始,循序渐进,稳步提高惠民标准,并允许不同地域享受标准存在差异。

南通市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2-04-10 21:32:52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明确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从南通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既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也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3、坚持“城乡衔接”的原则,农村社保与城镇社保相协调。农村与城镇养老社会保障,从保障目标上看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从保障项目上看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从保障原理上看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一是要牢固树立城乡社会保障同步发展理念,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各种壁垒和障碍,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机会平等和身份统

一。二是要注重强化城乡社会养老保障的兼容与互补,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社会养老保障的衔接通道,着力做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城镇养老保障向农村延伸。三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倾斜力度,在搞好城镇社会保障的同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反哺农村的功能,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步建立起

享受标准随经济发展自然增长机制,让广大农民切切实实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享受到更多实惠。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4、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整体设计和逐步推进相协调。发达国家和苏南等先进地区的实践表明,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经济承受力为保证,农村养老保险设计时间一般要滞后于城镇养老保障制度数十年,既不能过于提前,也不能过分滞后。但南通市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条件已趋成熟。一方面要求我们克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为时过早”的观点,增加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切实将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纳入经济社会的全局来谋划布局,逐渐使农村养老保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财政实力与农民利益要求的关系,本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扎扎实实谋划好各项基础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

5、坚持“制度管保”的原则,安全管理与保值增值相协调。农村养老基金是社会养老保障的核心,充足、稳定的基金来源和安全、保值的资金管理是保证农村社会保障顺利展开的基础。在确保养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基金保值增值。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基金管理力度,保证基金安全完整。要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督机构和高效的运作机构,完善相应的财务核算、审计、监督等项制度,形成由管理机构内部监督稽核、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专业部门监督、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网络,促进基金收支公开、透明、安全、高效。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和支付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实现基金收益最大化。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资金管理经验,改革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方式,适当放宽基金投资的政策性限制,多种方式实现资金的增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m5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