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 关于某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调查

更新时间:2024-01-31 11: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某县某镇农牧业

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05年5月18日)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尤其是实施“两免三补”政策后,农业和农村工作又一次发生历史性重大变革。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环境面前,如何转变乡村干部工作职能和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最近,围绕这一课题,我们深入到某县某镇,就该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感觉是,某镇在转变工作职能上进行了可贵的超前探索,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是新形势下转变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促使乡镇政府工作职能加快由行政管理型向示范服务型的转变。

一、顺应税改后农村工作新形势,立足破解“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职能向哪里转”难题,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1、创办初衷。某镇对事业单位进行整合,组建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可以合理分流,以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势在必行,是大势所趋。但是改革中如何使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安臵、合理分流,是困扰乡镇机构改革顺利

1

进行的一大难题。通过建设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创造条件,提供岗位,能够为乡镇机关富余人员找到出路,有效解决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的问题。二是可以突出示范服务,以解决“职能向哪里转”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镇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职能不再以管理、指令为主,而逐渐向示范服务转型。通过创办经营实体、兴办示范园区、组建科技合作社等形式,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真正促农增收,就是顺应形势需求,兴办并强化某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根本出发点。三是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服务中心宣传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提供优良新品种,能够使当地的种养结构得到逐步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比较效益。综合服务中心还可以通过创办实体等途径,促进乡镇财政增收。同时,通过提供优良种肥、畜种和苗木等农畜产品,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2、运作过程。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是由原镇属三个事业服务中心整合组建的集试验示范、引带服务、农资经营于一体的股份制农牧服务实体。该中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具体运作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探索阶段。时间大体为2001年3月到2002年末。2001年3月农村乡镇进行机构改革时,为有效改变当地农民科技素质低、市场观念差和农业粗放经营的现状,某镇从转变职能、服务

2

三农、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对农业技术推广站、水利站、农机站、畜牧站、林业站等原镇属各事业站所进行整合,组建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三个机构,并投入31.8万元用于房屋维修、购臵药品、培植苗木。固定总资产120万元,流动资金58万元。三个中心以服务为主要目的,全部进行了实体化经营,促使乡镇政府工作职能真正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型向示范服务型转变。当年实现效益10万元。2002年,在原有三个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又投入40万元,用于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屠宰站点和苗圃,固定资产达到160万元,流动资金125万元,当年实现效益15万元。二是完善提高阶段。时间大体为2003年至现在。2003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投入32万元,用于苗圃建设和购臵电视机、摄像机等安装展示设备,建成了具有服务和示范作用的苗圃和优质高效农作物标本展示厅,固定资产达到200万元,流动资金150万元,当年实现效益20万元。2004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和“两免三补”政策实施后,某镇审时度势,按照市场需要和职能转变的要求,将三个中心合并,成立了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并得到了上级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进一步维修原电影院作为经营场所,使中心固定资产达到260万元,流动资金270万元,当年实现收益30万元。今年年初,该中心又通过自筹等方式筹措资金110万元,使中心流动资金达到380万元。从目前运作的情况看,预计全年可实现效益30万元。目前,

3

中心服务范围已涵盖农技、农机、水利、畜牧、林业、文化、劳动力转移等十多个领域;服务内容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服务地域由某镇扩展到某北部6个乡镇和明水县南部各乡镇。经营形式实行股份制。其中,某镇政府占总股份的30%,中心工作人员占70%。

3、人员和机构基本构成。截止目前,中心已有从业人员46人,其中乡镇干部25人(原农业站4人、水利站2人、农机站4人、文化站6人、畜牧站5人、林业站4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28人,拥有农艺师、技术员等职称的35人。固定资产260多万元,流动资金380万元。办公楼占地面积660平方米,拥有办公室、档案室、标本室、库房、销售大厅各一处。按照业务需要,中心设臵了科技指导部和种肥经营部,辟建了科技示范中心园区1处,示范田24处,总面积5160亩。中心园区今年5月初已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科技示范场。“服务+实体”的运作模式已在全县15个乡镇全面推广。今年年初,结合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在省农委、省农科院的指导下,组织指导农户创办了全省第一家农业科技合作社。

二、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通过开展无偿和微利服务,探索创建了“实体+服务”的运作模式

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是农村“两免三补”政策实施后,乡镇职能适应性转变过程中的有益实践。某镇为真

4

正把中心做大做强,对工作定位和运营机制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完善,使税改前乡镇事业机构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淡化,实体化特征和服务性因素明显体现。一是引入了企业化管理机制。某镇注重吸取企业管理经验,对综合服务中心的人员管理、业务开展、资本核算和效益分配充分放权,实现了由政府包办向中心自主办的切实转变。投入大量精力兴办园区、培训农民、经营农资、组织科技合作社。该中心设有主任、会计、技术员、业务员等岗位,主任是中心的法人代表,在农资经营、业务管理上可以充分行使法人职权。价值26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和38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由中心负责管理。镇政府以固定资产和扶持资金入股,中心人员集资入股,每年纯收益的30%归镇政府,70%中心人员分红。中心人员工资奖金与个人工作实绩挂钩,按岗定责,按劳取酬,按股分红。二是采用了市场化运营机制。经过三年多积极运作,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初步构建了面向市场、联结农户、微利经营的发展格局。该中心通过联营联合,与大庆石化集团、南京南化集团、江苏撒特利集团、内蒙古鄂尔多斯农研所等多家省内外大中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物资营销、产品销售和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引进等各个方面实现了与大市场的对接。在用人上,大胆采用竞争上岗、聘任制的方式,面向社会聘用了21名年富力强、具备专业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三是实行了承诺式服务机制。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把处理好服务与经营的关系作为发展的重点,确定

5

了服务农民至上、致富农民为重的工作原则,坚持先服务后经营、先促农增收后搞自身创收,并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确保服务要求和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在进行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同时,以订单等形式联结农户。中心今年共与3000多户农民签订了玉米、大豆、葵花等产品的销售订单。在服务畜牧业发展上,中心实行服务质量与工资奖金挂钩的管理体制,把防疫费的25%作为防疫人员的工资,把工资的40%作为浮动工资,以此约束防疫人员高质高效开展技术服务。

三、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架通了镇党委、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发挥了示范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较好地实现了由行政管理职能向示范服务职能的转变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各级组织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职能要有适应性的转变,这一点已无需争论。而转变职能的关键是通过什么载体、采取什么手段实现。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某镇从示范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的角度兴办的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使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能实现了可喜的转变。他们通过加强服务中心建设,转变工作职能,服务农民群众,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一是大力兴办园区。为使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及时应用于生产,尽快被农民群众认识、理解和接受,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本着村村建园区、服务网络化的原则,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兴办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田。目前,该中心在全镇共建科技示范园区和示

6

范田共25处,总面积5160亩。其中,中心示范园区面积380亩;辟建了以杞柳、中黑防、银中杨为主的总面积达700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在园区的带动下,目前,已有金玉1号、龙单26、兴垦3号、垦农18、合丰47、垦丰5号、龙谷25、龙黍21、龙食葵2号和优质复合肥等20多种在全镇得以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覆盖面已达到90%。同时,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振动深松等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形成了科技兴园区、园区带农户的良性格局。今年5月初,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科技示范场。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切实起到了示范群众、服务群众和组织群众的作用,是党委、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是先进农业科技得以推广的平台。二是开展灵活有效的科技培训活动。为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重点采取组织农户参观对比试验现场、聘请专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科技讲座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为促进科技示范与技术服务的有效结合,增强群众采用良种良法进行科学种田的直观感受,2004年,在示范区内共对优质玉米、大豆、瓜菜、胡萝卜、药材等共78个品种的种子、21种肥料进行了分地块、分品种、分含量的对比试验,并在夏、秋两季开展田间展览,组织全镇90%以上的农民到科技示范区参观学习。并把试验示范成果标本展示出来,把成功项目和品种的标本陈列出来,把相关技术的操作过程制成光盘,到各村屯农户中反复播放。在培训农民上实现了“声、光、实物、图像”

7

相结合。今年年初以来,共举办优质玉米、大豆、葵花种植,药材种植,畜禽养殖和化肥农药的正确使用等技术培训班30多期,直接受训农民7000多人次,不仅加快了良种良法的推广速度,也增强了农民群众学用科技的意识。三是有效开展生资经销服务。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经销中心,经销优质可靠的种肥膜药等生产资料,经销服务范围不但覆盖全镇而且辐射周边县内乡镇和明水南部乡镇。如在提供优质种肥上,中心与农户达成协议,进行承诺式服务,经销进货渠道可靠、价格合理、群众认可的优质种肥,使某镇种肥市场基本消除制假贩假和哄抬农资价格等现象,带动了规范化经营,使本镇农民不出镇就可买到质好价优的种肥,大大方便了农民。今年备春耕生产以来,共经销玉米良种70万斤,优质化肥3200吨。四是积极组建农业科技合作社。为了进一步强化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加快转化先进农业科研成果,促进土地集约经营,中心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于2005年2月指导组建了农业科技合作社,并已在县民政局正式注册,这也是我县与省农科院开展“院县共建”活动和实施国家“科技入户工程”过程中,通过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组建的科技股份联合体。该社成员由省农科院绥化市农科所科研人员、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广人员和农户三方面组成,采取农民、科研部门和农技推广机构“三位一体”参股经营的运营机制。股份比例为: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确定保底产量,农户股份占增产部分的80%;农牧

8

业综合服务中心以生产资料(种、肥、膜、药)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入股,占增产部分的10%;绥化农研所以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包括良种提供和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入股,占10%。现有社员28户,集中种植土地658亩,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购种购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整地施肥、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做到了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业科技合作社的成立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成效:①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这28户共有42个劳动力联手学用科技、推广良种,提高了竞争市场、增收致富能力。②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实现了农民与先进农业科技的零距离接触。这28户当中推行了测土配方施肥、破垄加肥深施肥等先进耕作技术和兴垦3、龙单26及绥农14-3等玉米大豆良种。③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解决了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不利于大型农机具整地问题。这28户集中使用大型农机具进行整地,种地时间比常年提前了5天,亩成本降低了5元。④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率,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户通过入社节省了劳动力。这28户有10个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真正实现了“多数人少种地,少数人多种地”的目的。

四、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兼顾群众利益和乡镇集体利益,适应了转变工作职能和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9

经过三年来的运作,某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解决了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以服务群众、促农增收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普及先进农业科技、推广优良种肥、组织集约化经营、提供可靠的信息和销售服务,让农民真正得实惠,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产前,该中心通过经销种肥、农膜和农药,既起到了平抑物价的作用,又减少了农民生产投入成本。2004年,共为农民节省生产资金近66.4万元。在种子选购方面,中心销售106.6万斤,通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实行最低价销售,平抑了物价,为农民节省资金27.6万元(①玉米面积15万亩,种子70万斤,每斤节省0.20元,计14万元;②大豆面积3.5万亩,种子32万斤,每斤节省0.30元,计9.6万元;③葵花面积2万亩,种子4万斤,每斤节省0.50元,计2万元;④谷糜面积5000亩,种子2000斤,每斤节省2.00元,计1万元;⑤其它作物种子4000斤,每斤节省2.50元,计1万元)。在化肥销售方面,全镇共用化肥6280吨(中心销售3200吨),为农民节省资金85万元(①中心销售二铵600吨,每吨节省60元,计3.6万元;复合肥1400吨,每吨节省80元,计11.2万元;尿素1200吨,每吨节省200元,计24万元; ②个体销售化肥3080吨,受中心销售价影响,为全县最低价格,各类化肥平均每吨节省150元,计46.2万元)。在农膜、农药方面,共节省2万元。产中,通过试验示范为农民提供良种、良法,提高了生

10

产经营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标准,进而实现了增产增收。2004年,全镇90%以上的作物都运用了良种、良法。通过测算,比运用良种、良法之前,玉米每亩增效74元,大豆每亩增效130元,葵花每亩增效150元。全镇共为农民增加效益1678.5万元。仅以大豆生产为例,通过推广合丰47、绥农14等优良品种,单产比普通品种平均增产100斤,按每斤1.30元计算,亩增效益达130元。产后,通过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共为农民增加收入220万元。其中,玉米5万吨,由于统一大量销售,每吨提价10元,计增收50万元;大豆5000吨,每吨提价100元,计50万元;葵花3000吨,每吨提价400元,计增收120万元。第二,解决了乡镇财政增收难的问题。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和免征农业税,使乡镇财政增收渠道狭窄,普遍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境,难以保证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公益事业的顺利兴办。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兴办经济实体,建立微利有偿服务体系,在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的同时,摸索出了依靠中心实现乡镇创收的新路子,已成为镇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2004年,该中心通过销售优质种肥、防疫药品和优质苗木,共为乡镇财政创收30万元。年初以来,该服务中心已为镇财政创收15万元,预计到年末,在解决分流干部工资的基础上,还可为乡财政创收30万元。服务中心靠科技推广和服务,实现了镇财政和中心的双收双盈。第三,解决了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的问题。结合乡镇机构改革,通过兴办实体搞服务,提供了岗位,

11

使乡镇机关富余人员得到了妥善安臵。在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组建之初,面向全镇公开招录工作人员21人,安臵乡镇干部25人,共计46人,占全镇机关干部的46%。这种做法已在全县推开,目前,各乡镇通过组建服务实体,共分流乡镇干部109人。有效地破解了各乡镇“人多没事干”和乡镇机构改革中“人往哪里去”的实际问题。第四,解决了乡镇干部能力素质与新形势下农村工作不适应的问题。面对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和“两免三补”政策实施后的农村工作新形势,某镇通过兴办服务中心,为提高乡镇机关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培养、锻炼干部的才干提供了重要舞台。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经过三年多的运作,使干部在兴办科技园区、开展科技培训、组建科技合作社、经销经营创收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工作作风、市场和科技素质、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叶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原为镇水利站站长,通过三年多来的锻炼,现已成为知科技、懂经营、会管理、善服务的能人,多次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全市先进农技协会会长”、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县政府多次记功嘉奖。

五、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是新形势下转变乡镇工作职能和方式方法的有效途径,其经验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通过调查分析感到,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经验的核心是通过“实体+服务”的运作模式,创建各类载体联结农户,利用市场手段推动职能转变,实现了由行

12

政管理型向示范服务型的根本转变。可以说,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在新形势下的工作实践中产生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它的成功兴办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四点启示。

一是要把兴办事业服务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服务上。某镇的做法启示我们,乡镇事业服务中心只有坚持服务为先、服务为重、让利于民、取信于民,才能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为此,在谋划和运作事业服务中心建设时,要把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定位在切实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搞服务、促增收上,坚持先服务后经营,先致富群众后搞自身创收,从而达到促进农民增收和自身发展壮大的双赢效果。

二是要把兴办事业服务中心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壮大乡镇财力以及加快项目开发建设统筹谋划。通过分析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创办过程,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可为调整、分流乡镇机关富余人员提供岗位;通过经销经营创收,可为乡镇开辟出一块重要的新兴财源;优质高效项目的发展,有利于乡镇的项目开发建设。因此,要坚持统筹发展的理念,在研究、规划和运作事业服务中心建设中,把乡镇机构改革、壮大乡镇财政实力和加快项目开发建设一并纳入进去,统筹兼顾谋划。

三是要选好用好能人。乡镇事业服务中心能否办好,人是关键。在加强事业服务中心建设时,在选人用人上,要注重选用那些事业心强、有一定技术专长和善于经营

13

管理的能人。可根据本地干部能力实际,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配齐配强中心工作人员。也可以放宽视野,打破地域界限,面向乡外、县外、省外聘用能人。

四是要因地制宜确定运作机制。分析某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办好事业服务中心,要注重坚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全方位服务的总体原则。具体可探索采用股份制、承包制、合同制等机制和办法。不论采取哪种机制,乡镇政府都要加强监管和指导,确保事业服务中心建设健康运行。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li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