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及讲解答案

更新时间:2023-05-24 06: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参考答案】B【解题分析】这道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理解和确认。题干是王安石的著名诗句,从哲学意义上分析该诗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上句“风定花犹落”是说“静中有动”,下句“鸟鸣山更幽”是指“动中有静”,两句合起来正是体现了动映成趣,即“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选择此题,必须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再分析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此种类型题从形式上看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抓住答题的规律,这一分应很容易得到。特别是该题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时候,列举的一个典型的例题,也是相关辅导材料上的原题,凡是听过课的,做过题的,都应毫不费力找到正确答案。如果有的考生丢分,或是误选A项。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参考答案】C【解题分析】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对可能性概念的确认。可能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具体可区分为: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大的可能性和小的可能性。该题的目的是要求考生找出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依据。唯物辩证法认为,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区分的依据就是在“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C项)。所谓可能性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能找到变成现实依据的,相反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变成现实根据和条件的就是不可能了。此题的题干给定的内容是《孟子》中的一段话,之乎者也似乎很难,但后面问的问题“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这就等于说,孟子的话在题中只是辅助的作用,理不理解,懂没懂,曰的是什么已不重要,对于选择该题没有障碍。考生只要看过书,听过课都能轻松得到这一分。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参考答案】D【解题分析】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第一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与自然经济形态相联系。在这个阶段中,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第二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商品经济形态相联系。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已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第三历史阶段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一阶段中,人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该题对于那些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牢固、审题不认真的考生来说,最容易由于误选B项或A项而丢了这一分。其实该题并不难,只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问的关键句“根据人的发展状况”,然后到选项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中找到有关与“人的发展”相关的那个选项就会轻松得到这一分,即便是根本不懂得选项是什么意思都没关系。该题再一次提示考生,到了考场上一旦遇到自己不太理解,复习时没有复习到位的问题的情况下,认真的反复审题,找关键语句是多么重要。该题的正确选项是D。

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参考答案】B【解题分析】这道单项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的制约下有其独立发展的规律性,具体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或叫做不一致性;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发展的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题中列宁这段话是讲述了,虽然作为奴隶是处在同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等社会存在的条件下,但他们个人的社会意识则完全不同。列宁具体指出了奴隶中的三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及其表现。这正好体现了“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B项)的基本原理。该题考的是最基本的理论,没有任何难点。如果考生得不到这一分,说不过去。

5.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参考答案】B【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货币的本质的掌握。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B是正确选项。

6.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争夺的是

A.形成级差地租I的超额利润B.形成级差地租II的超额利润

C.形成绝对地租的超额利润D.形成垄断地租的超额利润

【参考答案】B【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级差地租II的掌握。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因为租用了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交给土地所有者,便构成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它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指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或地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级差地租。可见,土地本身由于农业资本家投资而产生或者增加了级差地租Ⅱ,所以才有了对于级差地租Ⅱ的争夺。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7.作为商品的资本是

A.商业资本B.借贷资本C.产业资本D.流通资本

【参考答案】B【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借贷资本的特点的掌握。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商业或银行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而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资本形式。借贷资本与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等职能资本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也即是资本商品。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8.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A.党的二大B.遵义会议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D.党的七大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参考答案】C【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六届六中全会内容的掌握。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号召全党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并应用到中国的实际斗争中去。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答案。备选项A党的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B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地位并独立自主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D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备选项ABD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9.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A.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B.兵民是胜利之本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答案】A【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八七会议内容的掌握。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我党及时召开了八七会议。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批判了陈独秀在军事问题上的错误,指出从前我们骂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群众运动。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因此,备选项A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B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的;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的,因此备选项BCD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10.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

A.对抗性的敌我矛盾B.非对抗性的敌我矛盾C.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D.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参考答案】A【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内容的掌握。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不是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批评、教育的政策,或者民族资产阶级不接受我们的这个政策,那么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会变成敌我之间的矛盾。因此,备选项A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参考答案】D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知识点。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

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诚实守信D.爱国主义

【参考答案】A【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一知识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

1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人权,认为首要的人权是

A.参政权、议政权B.自由权、平等权C.生存权、发展权D.选举权、被选举权

【参考答案】C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知识点。中国共产党作为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保障和发展人民的各项权利作为根本任务,并将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1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根本任务B.根本原则C.本质属性D.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C【解题分析】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15.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答案】A【解题分析】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16.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最高领导人做出的一项重大政治决定。这表明 A.两国的合作重点已转向文化领域B.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已发生根本变化C.“国家年”活动将成为中俄双边长期交往的主线D.双方将全面提升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水平【参考答案】D【解题分析】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参考答案】AD【解题分析】这道不定项选择题考查考生对意识本质的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于这些基本观点考生都能把握。该题所给定的人们关于对龙的形象的各种说法,正好体现了意识的本质,即“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 原型 ”(D项);从内容上看,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来源于客观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型。但是虚幻的观念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也就是列宁所概括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A项)。但并非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模仿(B项),人的主观性还可以根据现实进行想象或对现实进行虚幻的反映。B答案也是错误的,AD二项则是该题的正确选项。该考点既是考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考点,也是老师辅导时指出的重中之重,而且题中给定的选项,也是在课堂上老师要求考生一一必须记在资料中对应知识点上的内容,没有任何难点,必得的2分。

1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ABD【解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质的不定项选择题,涉及到的原理有: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人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观三个主要部分的内容,有了一定难度。但是如果考生认真仔细阅读题干给定的内容,也不难得到这2分。题中所讲的事情,首先说明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D项),显然不是说“人与自然是相互利用的关系”(C项);还说明了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B项);还指出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A项)。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排除错误选项C,ABD三项就成为该题的正确的选项了。大部分考生选出A项和D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会出在B项和C项上。有的考生会由于没有太深层的理解题中所讲的事情,而漏选B项丢了这2分,或者是由于误选了C项而失去这2分。该题又提示了考生,在复习时不仅要机械记忆一些基本理论观点,更要灵活的理解和运用这些观点。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BD项。

19. 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参考答案】ABCD【解题分析】这又是一道综合性质的不定项选择题。所考到的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第二个总特征永恒发展;认识论中的创新问题;历史观中的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该选择题虽然涉及到的原理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但根据题干中所给定的大家非常熟悉的具体内容进行选择,也是不应该有问题的。不用理解杰克逊的感想,仅从刘翔打破了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男子110米跨栏比赛的世界记录,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了“创新是无止境的”(A项);“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B项);从辩证法的角度还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D项),亦即“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C项),没有永存的事物。这样ABCD选项全面满足了题干内容的要求,所以都是正确选项。

20.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具体的、现实的人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D.社会全体成员

【参考答案】ABC【解题分析】这道不定项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确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主要在于他的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物,而是指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的人(A项),它首先是“作为个体的个人”而存在着(C项);由此构成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B项)。这样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个人”而存在着,它又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指社会全体成员(D项)。因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个特殊规定,不能包括也不可能包括敌对分子和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那些社会成员。该题也是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考点,没有太大的难度,是应该得分的一道题。如果丢分的话,会出现在C项和D项上。有的考生会是由于漏选C项或多选D项而失去这2分。发生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对基本理论掌握的不扎实、不全面、不灵活所造成的。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BC三项。

21.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

A.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无关 B.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有关 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变化无关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

【参考答案】BD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决定和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的因素的掌握。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同时,它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化。当商品供不应求时,消费者竞相购买,商品价格就会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上升;而供过于求时,生产者被迫压价,价格就会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当货币价值变化时,商品价格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再者,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必须按生产价格出卖。生产价格的形成,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形成前,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价格以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为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由此可见,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不仅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而且也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商品的生产价格变化有关。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D。??????????????? 22.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A.提高剩余价值率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D.节省不变资本

【参考答案】AD【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提高利润率的途径的掌握。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1)剩余价值率。它与利润率呈同方向变化。(2)资本周转速度。它与利润率呈同方向变化。(3)不变资本的节省。它与利润率呈同方向变化。(4)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呈反方向变化。(5)原料价格的变动。它与利润率呈反方向变化。等等。由此可见,提高剩余价值率、节省不变资本是提高利润率的途径,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只会使利润率降低。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D。

23.生产要素市场包括 A.土地市场B.商品市场C.资本市场D.劳动力市场

【参考答案】ACD【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生产要素市场内容的掌握。市场体系的构成按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属性来划分,是由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构成的。生产要素市场由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信息市场等构成。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CD。

24.G-W-G'是

A.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D.资本总公式

【参考答案】AD【解题分析】该题考查对G-W-G'这一公式的掌握。G-W-G'(G+ΔG)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所以,通常把它称作资本总公式,这个公式反映了资本运动的目的在于,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以取得货币增值(ΔG)为目的,为卖而买。另外,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从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看,每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都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资本职能,进行各自的循环,从而形成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这三种资本循环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G-W…P…W'-G'。简写为:G-W-G'。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P…W'-G'.G-W…P。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W'-G'.G-W…P…W'。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D。? 2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所建立的统一战线有

A.国民革命联合战线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参考答案】AC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问题的掌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一是大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二是在抗战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备选项A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BD分别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当时处于国共两党对抗阶段,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26.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我们要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学风问题主要是指

A.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问题B.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C.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

D.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参考答案】BCD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延安整风运动内容的掌握。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因此,备选项BC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27.20世纪50年代中期,邓小平多次强调,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来自几个方面的监督,具体包括

A.党内的监督B.人民群众的监督 C.海外人士的监督D.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参考答案】ABD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共八大内容的掌握。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党要领导得好,就要接受党的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无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因此,备选项AB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28.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

A.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B.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C.有效调节过高收入D.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参考答案】ABCD【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一知识点。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由此可见,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BCD。

29.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B.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C.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D.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参考答案】ACD【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依法治国这一知识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可见,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CD。

3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农民,具体措施有

A.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B.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C.发展农村文化事业D.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参考答案】ABC【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知识点。本题内容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正确选项是ABC。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参考答案】ABCD【解题分析】本题是“形势与政策”题。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的。

32.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有利于

A.促进城乡税制的统一B.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C.逐步清除城乡差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D.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

【参考答案】ABCD【解题分析】本题是“形势与政策”题。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33.中非合作论坛是首脑外交的新形式。中国国家主席、副主席和总理及非洲4国的总统和非洲统一组织秘书长参加了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并发表讲话;14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及44个国家的88位部长参加了2003年第二届部长级会议;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更是吸引了非洲4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首脑外交对中非关系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A.推动了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B.增进了友谊,促进了贸易往来

C.体现了平等观念D.开辟了“南南合作”的新路

【参考答案】ABCD【解题分析】本题是“形势与政策”题。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适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四是她从已有的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4分)(2)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分)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2分)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2分)

【解题分析】这道分析题是典型的理论大综合性质的一道题。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题中给的背景材料,考生都能读的懂,也不难理解。题中提的问题也很直接,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分析背景材料。由于该题所要求回答的原理限定在了“认识论”这个范围,给的背景材料通俗易懂,理论无论如何也能答上一些,运用原理分析问题也能有话可说,不至于一无所知,无从下笔。回答分析此题,有的考生会在第一问上出现问题,可能会不知道运用的原理是什么。实际上只要掌握认识论的几个重要的观点,如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活动、人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即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无限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就得到一多半的分数,再将这些原理根据所提问的两个问题的需要分开运用,甚至分别重复说都不会有问题的,都会得到分数的。该题所要求回答的理论,是老师在最后冲刺辅导的课堂上所圈定的三大综合原理(要求重点背)之一的内容。如果丢分的话,只会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丢在回答原理和分析实际不够全面上。

35.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经济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不仅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也有国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经济成分,也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时。有人以“八宝饭”为例做了形象比喻:八宝饭中的糯米是主要成分。没有糯米不是八宝饭,但糯米本身并不就是八宝饭;八宝饭里还有其他成分,红枣、莲子、核桃、花生、红豆、砂糖等,没有这些成分也不是八宝饭。但这些东西本身也不同于八宝饭。只有把糯米和其他成分组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才是八宝饭。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断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要点】(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在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3分)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取得了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因此得到改变和发展。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分)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本质上符合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它否定了剥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它既有利于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第四,它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又克服了改革开放前经济体制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4分)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关系”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几个知识点。题中的三个问题非常明确,不看材料就可以直接答题。答好该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回答第一问“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关键在于指出:(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2)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 回答第二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关键在于指出:(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取得了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因此得到改变和发展。(3)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回答第三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关键在于指出它的四个方面的主要表现,这在教科书中是有明确表述的。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36.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减租。即规定地主照原租额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货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0%。下表系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的数据。

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单位:%)

阶层 地主

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其它户数

抗战前3.6

7.2

28.4

54.0

5.5

1.8

减租后

2.4

6.7

38.0

47.0

2.5

3.4

土地

抗战前

29.5

21.0

29.5

19.0

0.8

0.2

减租后

13.5

17.5

42.5

22.5

0.6

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当地土地流向及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简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3)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结合此表说明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

【答案要点】(1)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农村直接的剥削者,地主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率明显降低;直接的被剥削者,广大贫雇农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量有所增加;中农的户数和土地占有量明显增加。上述土地流向及各阶级、各阶层户数的增减,表明封建势力在削弱,农民的经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4分)

(2)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进行抗日的民族战争;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进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3分)(3)上表说明,封建势力虽然有所削弱,但封建的剥削关系仍然存在,少数地主仍然占有较多的土地;广大农民,特别是贫雇农,占有的土地仍然较少,他们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减租减息政策是一项适用于抗日战争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政策。要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3分)

【解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减息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一切能够抗日的力量而制定的土地政策。一方面,既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地主、富农得到一定的租息,有利于团结绝大多数地主、富农共同抗日,从而支持了长期抗战,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另一方面,减租减息政策是与内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有根本区别的,是把农民的眼前利益与将来利益联系起来,把局部利益与全民族利益联系起来。减租减息政策并不表明我党从根本上放弃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经济纲领,而是在抗战特定时期实行的一种灵活政策。抗战一结束,在《五四指示》中便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土改政策,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此,答对本题关键是紧紧围绕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减租减息政策进行全面、辨证地分析。

37.材料1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经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料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 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材料2

“十一五”时期资源节约方面的主要指标

指标2010年与2005年相比

属性(注)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增加到0.5预期性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55.8提高到60%预期性

注: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指标

指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属性

耕地保有量减少0.2亿公顷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增加1.8%约束性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何种要求?

(2)??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案要点】(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2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2分)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2分)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4分)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几个知识点。题中的两个问题非常明确。答好该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回答第一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何种要求?”关键在于指出:(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并指出其内涵。(2)结合材料指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回答第二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在于指出:(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2)建设资源型、环境有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做到的四个方面。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1材料1中东区域示意图

截止2005年底,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12000亿桶,其中中东地区为7427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62%,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列的5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都位于波期湾地区。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

材料2二战后中东局势一直动荡不定,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其中仅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战争。而1980年9月发生的两伊战争,则整整打了8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更是牵动了整个世界。时至2003年3月,美、英又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迅速占领了伊拉克。2006年7月,黎以之间再次爆发大规模的冲突。至于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从未间断过,军事政变、内战和恐怖暗杀等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可以说,在战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区像中东那样经历如此长期和频繁的战争与冲突。

结合地图和所给材料分析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答案要点】(1)从地图中可以看出,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围绕其外缘或深入其内陆,为中东地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提供了便利。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及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的咽喉要道都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2分)因此,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必然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场所。在冷战时期,中东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地区。冷战后,美国更是将夺取中东控制权视为其“世界新秩序”的重要一环。(3分)?

(2)中东地区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是西方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地,这里的能源运输线是西方的“生命线”。因此,谁控制了这一地区,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的命脉,进而左右国际关系的进程。(3分)?

(3)错综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也是影响中东稳定和发展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2分)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这一问题。这是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结合题中中东区域示意图和所给材料,答好该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1)指出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使其必然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场所。(2)指出中东地区的能源因素。(3)指出中东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因素。

选做题II: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该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答案要点】(1)和谐世界并不是无矛盾的世界。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对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同一性是

考研政治真题及详细讲解

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2分)世界文明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文明都是这个统一世界的一部分,它们在竞争中共存;任何文明都不能离开世界文明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科学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求同存异,共同发展。(3分)注:如果考生从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角度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不超过3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它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是一种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道路,是大国崛起的一种新形式。(2分)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和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对任何国家、地区或集团构成威胁。相反,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分)?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知识点。这是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结合题中所给材料,答好该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问: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回答时要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个原理来说明。

第二问: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回答时一是要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二是要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l2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