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更新时间:2024-01-05 23: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六章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

1.文化概念的演变与文化的构成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2)文化的构成 ①文化特质与文化模式

文化常常可以划.分为“文化特质”的基本单位来考察。一种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风俗,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习惯,或是一种观念。一组相关的文化特质称为“文化模式”。

②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稳定和发展既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破坏作用。 ③显形文化与隐形文化

显形文化是指寓于文学、事件和人的行为之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身临其境的观察和聆听能够直接描述出来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式样。隐形文化是指隐含在人们的意识中,只能用抽象和推理的方式概括出来的某个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心理倾向或情绪反应方式。

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又称为观念文化,处于文化体中的核心位置。精神文化的内容十分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广泛,包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知识系统等,其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更具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也更为人们和社会所关注。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分别处于文化体的中间层次和外部层次,是精神文化在社会组织制度和物质形态上的凝聚和体现。

(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变化与发展的一面。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二、学校文化

1.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包括对教育意义和功能的理解,对人才、质量标准的看法,对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观念等等。 2.使理念成为共同追求

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但理念停留在文件上或少数人的头脑中还不能形成学校文化,重要的是要把办学思想和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共同认识和追求。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要使广大的教师认同先进的办学理念,最重要的是发动教师、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活动,在活动中内化为自己的理念。 3.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以教师的发展为本。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 三、教师文化 1.教师的文化类型

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风气、人际关系、角色特点的总体特征。教师角色的特点和风格是教师文化的集中表现。教师文化不仅是教师个人特点的体现,而且是教师群体、价值取向、教育理念的体现。教师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划分,划分标准不同,所展示的类型也就各异。 (1)根据教师的学生观和管理特点划分

著名教育学者哈格里夫斯把教师在教室中的角色分为三种类型:驯狮型、娱乐型、浪漫型。

①驯狮型。对于驯狮型教师来说,教育是教化学生的进程,而学生则被看作野性的未驯化的“动物”。教师认为对学生有益的事就是“驱使”他们学习。教师是他所教学科的专家,他要维护这门学科的标准并把学生提高到所需的水平。学生的角色就是吸收摆在他面前的知识。纪律必须严格,考试应经常进行。 ②娱乐型。娱乐型教师认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使教材有趣味,因而喜欢用精心设计的所谓“发现法”之类的有趣方法进行教学,并常常使用各种音像技术,他用很多时间来巡视教室,看学生是否在按主题专心学习。 ③浪漫型。浪漫型教师从另一观点出发,认为学生天生乐意学习,学习是人的本能,教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应能够自由选择他们所希望学习的内容,课程应由学生与教师共同选择,而不是由教师预先设置。教师与学生的关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系必须以信任为基础,分数是靠不住的,因为对学生最为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2)根据教师群体的自我发展观划分

根据教师群体的自我发展观,可把教师文化划分为消耗型和发展型。 ①消耗型。消耗型教师群体认为,教师之于学生是知之较多者,是道德训导者,教师的职能主要是把自己已知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②发展型。发展型教师群体能够强烈感受社会的迅速变化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他们将师生关系理解为互动关系,自觉地不断地自我充实和提高,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形成了有组织的或非组织的讨论、研究氛围,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

2.教师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及行为方式是课堂气氛及师生相互作用模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不同文化特征和活动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同。教师文化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如下:

(1)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的自我概念与对学生的了解、期望相结合,产生了课堂纪律、组织和内容等,形成了特定的课堂情境。

(2)学生也有其自我概念和对教师的了解,这些因素产生了学生对教师要求和期望的反应。

(3)教师对学生的各种反应进行解释、评价,形成对学生经验性的了解。这种新的了解和认识,可能使教师修改他对学生的某些要求和期望,并能改变教师的自我概念。教师与学生间的这种互动,使得教师对学生的了解逐步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了解也逐步加深,双方彼此做出一定的反应。 四、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征。

1.学生文化的成因

学生文化的产生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这表现在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表现在某些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其生活经历中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3)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生的反应也就随之各异。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气氛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为难免打上深深的所属家庭的烙印,他们是带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走进学校的,并且会在学校中或维持、强化这种特征,或经由群体问的交互作用改变、调整这种特征。 (5)社区的影响

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般总会形成与社会生活共同体相应的规范与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习得了社区的文化特征,并把它带到学校中来。 (6)学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的影响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学校外部除社区文化之外,还受着其他一些文化形态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3.学生亚文化的类型分析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波拉德对中学女生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学生可以分成界线分明的三类人。第一类可称为“好孩子型”,第二类可称为“玩笑者型”,第三类可称为“坏孩子型”。

(1)“好孩子型”的学生能力中等,不擅长体育,认为自己有一个友好的小团体,她们对教师的态度恭敬,喜爱安静的活动,尽量不惹教师生气,避免惹是生非,所以对较为枯燥无味的学习也能忍受,喜欢秩序井然、按部就班的课堂。

(2)“玩笑者型”的学生学习能力强,愿意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喜欢体育;她们愿意和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但也喜欢与教师开玩笑,当教师所讲的课枯燥乏味时,她们往往想把课堂变得更有意思些,她们的乐趣不外乎在上课时传纸条之类的小把戏,她们的行为很少超出教师的忍耐限度,以免招惹大是大非,她们不愿意在学习上遭受挫折,但对一些爱挑剔的教师和脾气坏的教师也敢于提出批评。

(3)“坏孩子型”学生学习差,行为粗野,她们的伙伴关系不稳固,很多时间都花费在这些事上;她们敢与教师作对,教师稍有批评,她们就受不了;她们总和别的小团体打斗、争夺,对“好孩子型”和“玩笑者型”的学生往往不屑一顾。

这三类学生都有自己的自我概念,并得到同类其他同学的认同与支持。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4.学生文化研究与学校教育

对于学生文化,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代际分析;二是结构分析。研究学生文化的目的,在于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来说,在学生文化这一问题上,需关注到下列几点:

(1)认识自己;

(2)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多种不同的学生文化; (3)运用文化的观点去诊断和分析;

(4)要认识到生活区域和交往密切的群体对学生文化的重要性;

(5)不要轻易地试图去系统地改变学生文化,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文化是可以改变的;

(6)在与边缘群体相互作用时,注意运用文化的观点。 五、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师生双方互动的产物。狭义的课程文化主要指教材文化;广义的课程文化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一切经验的过程。

1.课程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课程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所定社会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二是指课程在设置结构、内容安排、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2.课程文化的批判与重建 (1)对课程文化的批判

对课程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主流中心课程”的批评。认为这种课程是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优势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宗教等族群。

②对兼顾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的课程的批判。认为如果课程总是试图去兼顾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那么,教科书中有关社会问题的内容,做得最好,是支持不同集团的价值;做得最差,是把各集团的价值加以折中、调和。如果将政治、历史论争中的一些重要方面剔除在外或加以削减,则会造成在有些情况下教科书内容的不真实、不完整,并显得呆板、乏味、表面化。

③对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材料的批判。认为这些材料经常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萨德克概括了教学材料中6种形式的偏见:视而不见;成见;选择与失衡;失实;片断与孤立;语言。

(2)课程文化的重建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课程同样面临着选择的问题,且由于文化积累至今已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丰富得多、复杂,导多,对课程的文化选择要求更为严格。既维持社会成员思想行为的一致性,又增进各群体问的相互尊重和了解,就成了课程面临的“两难选择”。

3.课程中的性别文化

课程文化中的性别偏见由来已久,直接投射社会文化的意见和主旨,对学生性别的认同和归属影响甚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kpx.html

微信扫码分享

《当代教育学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