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2:5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在充分认识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的基础

上,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和新疆地方史实,牢固树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念,无论在哪一个时期,新疆都与内地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统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教学重点:1、国家主权

2、“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3、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及制度

教学难点:1、古代国家的边界与古代国家的主权

2、结合主权理论探讨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3、“新疆”的概念

本章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节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国家与国家主权

(一)国家的产生及其特点 1.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模式 2.国家产生的原因 3.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国家的四个要素

国家、领土、政府、主权。 (三)、古代边界与近现代边界问题 1.边界的定义 2.理想的边界

3.边界的继承性与连续性 4.古代的边界

5.古代边界与近现代边界的联系与区别 6.关于中国的领土和边界问题 (四)、国家主权 1.古代国家主权

2.西方关于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 3.国家主权的属性

二、国家与民族

(一)国家与民族的概念

国家:四个要素——国民、领土、政府、主权

民族:四个共同——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参见第四章第一节之一“民族的形成”) (二)国家与民族的区别 1.产生的原因不同

2.国家的消亡与民族的消亡规律不同 3.国家和民族的表现形式不同 4.国家与民族的“边界”不同 5.国家与民族的稳定性不同 (三)国家与民族的联系

1.国家的形成与民族的形成有联系 2.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民族有联系

3.民族是国家的依托,国家存在的基础是民族 4.国家的疆域与民族的分布区域常常交错重叠

(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欧洲(主要是西欧)的单一民族国家的不同

三、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代“中国”的涵义

历史上的“中国”其涵义也在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我们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完全等同起来,但也不能认为历史上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完全没有联系。

1.“中国”一词的出现

2.“中国”一词的地域涵义

“中国”一名自西周初年出现以来,迄于战国,其所指地域随着对象与时代的不同,也不尽一致。

以“中国”指称内地或中原,主要是为了区别于边疆及其它地区。不过边疆及其它地区也是一相对的概念。 秦汉以后之“中国”,也时时指称全国,即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 3.“中国”一词的文化涵义

4.“中国”一词的王朝或政权“法统”涵义

5.历史上的“中国”所指的范围

总之,“中国”一词不同涵义的变化,充分反映了这样的史实: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无论文化高低,地域远近,是汉族抑或非汉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版图是由中原和边疆共同组成的;现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左右,中国古代社会正处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在古代氏族制度解体并向早期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但它们最终结合而形成了统一的政治一体化的国家——夏朝。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有着深厚基础的。 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秦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秦朝之后,相继有汉、唐、元、明、清等强大的多民族统一政权统治中国,其间虽然统一的国家有分裂割据时期,但却乱而不散,分而复合,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没有中断。而且每一次新的统一,都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表明了中国的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3.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从国家的四个要素即国民、领土、政府、主权为原则,根据历史史实,我们可以明确看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四个特点、 [课后反思]:

第二节 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一、“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一)“西域”的概念

1.“西域”一词的出现及其含义 2.“西域”一词的狭义所指 3.“西域”一词的广义所指

4.“西域”概念的变化反映的问题 (二)“新疆”的概念

清朝统一全国后,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之所以称这些地区为“新疆”,就整个清代以前中国历史的发展来说,并不是“新辟疆土”之意,因为上述地区自秦汉时期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历代中央政权都在这里设官置守,行使主权。之所以将其称之为“新疆”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自然应当归于清朝,因此,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清朝在平定准噶尔政权和大小和卓叛乱以后,在各类文献包括皇帝的谕旨和大臣的奏折中,都把今新疆地区称为“西域”、“新疆”,或并称“西域新疆”。

在当时清政府看来,“西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总称,它包括今青海、西藏、新疆,并且一直到达清朝统治势力所达到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此范围比当时清朝政府称为“新疆”的范围大得多。 由于在乾隆帝完全统一新疆之前,当时的新疆东部地区巴里坤、哈密早已为清朝统治,为陕甘总督所辖,是属于甘肃省的一部分,因此,乾隆帝就把巴里坤、哈密称为“内地”。加之乾隆帝自称为“十全老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十全武功”,他往往把在自己在位时统一的我国某一地区称为“新疆”,由此,清朝政府就把乾隆帝之前已属于自己管辖的今新疆东部地区看作为“旧部”,而把乾隆时期归属自己管辖的今新疆中部、西部地区称为“新疆”。对乾隆帝个人而言,今新疆东部地区在他当皇帝之前就已归属于清朝管辖,是“旧部”,不是属于自己的“武功”。而今新疆中部、西部地区,却是他在位时期,消灭了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势力之后才纳入清朝的管辖之下的,这属于自己的“武功”,因此,对乾隆帝个人来说,这一地区确为乾隆“新开辟的疆土”。 二、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一)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的经济交流

1.文献资料记载的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2.考古资料所反映的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二)汉代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与内地经济联系 (四)隋唐时期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五)明代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六)清代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七)结论

——新疆与内地经济的一体性 三、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一)汉代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 (三)隋唐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四)宋辽夏金元时期

(五)清朝时期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六)结论

文化有着强大的穿透力和粘合力,中华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物质就是其开放性、融合性。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说过“有教无类”。任何一个人,无论其民族、种族、地域,都可以通过教育、教化使成为“君子”,正是这样一个博大的胸怀,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把边疆与内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熔铸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

[课后反思]:

第三节 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汉代:西域都护、西域长史 唐代: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元代:别失八里等处、 行尙书省 明代:哈密卫等

清代:伊犁将军府、新疆省 (一)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二)魏晋南北朝各政权对西域的管理 (三)隋唐时期对西域的管理

(四)元朝统一西域及对西域的管理 (五)清朝对新疆的管理 1.清朝前期对新疆的治理 2.清朝后期对新疆的管理

二、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 。

(一)汉朝在西域的驻军与屯田 (二)唐朝在西域行使驻军权 (三)元朝在西域的驻军 (四)清朝在新疆的驻军

三、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新疆历史的发展证明,历代中央政权在这里也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 (一)汉朝时期西域的贡赋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唐朝在西域的赋税制度 (四)元朝在西域的赋税制度 (五)清朝在新疆的赋税制度 四、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在封建帝制时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

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即使在一个王朝灭亡后,人们仍将新兴起的王朝视为中国的“正统”而加以认同,它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朴素的认同观念。

[课后反思]:

第二章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

开发的地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西域诸民族从先秦

至魏晋至明时期迁徙与发展变化的过程,最后新疆民族格局是在清至民国时期形成的。先秦时期至清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和新疆的民族概况及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1、先秦至民国时期不同民族的迁徙分布

2、秦汉至清代各民族在经济开发中的贡献 3、当代中国和新疆的民族概况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的认识游牧民族的迁徙与定居

2、新疆民族格局的形成

3、各民族在经济开发中的交流

4、如何正确认识人口的增长民族分布的变化

本章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节 新疆的民族迁徙与发展变化

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的西域诸民族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曾有“世界人种博物馆”之称。

关于新疆的远古居民,我们仅在塔什库尔干、和阗、洛甫、民丰、吐鲁番、乌鲁木齐、尼勒克等地发现的距今约2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找到了一些具有人工加工和使用痕迹的石器及用火的遗迹,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也就无法知道这一时期新疆居民的种属。

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新疆古代居民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生存遗迹。从出土的大量石器和陶器,以及聚落的遗址来看,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并且已经有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但仍然没有发现能够说明当时新疆居民种属的人类学资料。

进入青铜时代的新疆古代居民为我们逐步揭开了新疆古代居民种属的神秘面纱。在罗布泊等地的考古发掘中,通过对先后采集到的300多具人头骨的测定分析表明,这些距今约3800~2000年间的古代居民中,既有属于蒙古利亚人种

的黄种人,又有属于欧罗巴人种的白种人,还有兼具两者的混血种,说明了早期新疆居民种属的多样性。

关于先秦时期新疆居民的族属问题,史籍并无明确记载,我们只能从具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秦汉时期开始。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始形成的时期。此时,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族属已较明确,除以地名称谓的当地居民外,有明确记载的主要居民有:塞人、月氏(rou zhi)人、乌孙人、羌人、匈奴人与汉人。

塞人 是公元前6~5世纪左右从中亚及西伯利亚进入伊犁河流域的一个古老民族。汉初,塞人在月氏人的打击下,主支南徙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留居伊犁河流域的塞人则相继融入后来的月氏人与乌孙人之中。

月氏人 早期主要活动于今祁连山以北的河西走廊到天山、阿尔泰山东端之间的草原地区,以游牧为生。秦汉之际,月氏人被匈奴人打败,被迫西迁。他们打败当地塞人,进据伊犁河流域。后来,月氏人在匈奴人和乌孙人的不断打击下,被迫离开伊犁河流域向西南方向迁徙,进入中亚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留在伊犁河流域的月氏人逐渐融入乌孙人和当地居民中。

乌孙人 早期与月氏人和匈奴人一起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天山与阿尔泰山东端之间,以游牧为生。秦末汉初,乌孙人受到月氏人的毁灭性打击,部落瓦解。后在匈奴的支持下,打败月氏人,据有伊犁河流域的丰腴之地。张骞通西域后,乌孙与汉朝结盟抗击匈奴,成为汉朝抗击匈奴的有生力量。

羌人 早期活动于今陕西西部至甘肃和青海的河湟流域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向西、南地区迁移。其中,西迁进入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若羌等,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当地居民的组成部分。并由此为我们新疆留下了“若羌”这个地名。

匈奴人 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在蒙古高原地区。秦末汉初,匈奴崛起,控制了西域,并设置“僮仆都尉”进行管理。

二.魏晋至元时期的西域诸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处于社会大动荡和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的混乱时期。鲜卑、柔然、高车、口厌哒(ye da)、吐谷(yu)浑等民族相继进入西域,促进了西域各民族的大交汇与大融合。首先进入西域的是继匈奴之后崛起于蒙古高原的鲜卑人。

鲜卑人 早期生活在乌桓以北的大鲜卑山一带(今大兴安岭北段)。东汉后期,鲜卑崛起。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与柔然在漠北和西部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进据河西,兵锋直达伊吾(今哈密一带)。随后,北魏先后派兵将柔然势力逐出鄯善、焉耆、龟兹(qiu ci)等地,并在鄯善和焉耆设立军镇,驻兵镇守,并设西域校尉,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在鲜卑人立国及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与其争锋的则是原属鲜卑的柔然人。

柔然人 是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继匈奴、鲜卑之后在蒙古高原兴起的一个新的民族。402年,柔然首领社仑统一蒙古高原,自称“丘豆伐可汗”(意为驾驭开张之王),建立柔然汗国,柔然人的足迹 已到达焉耆以北地区。414年以后,社仑从兄大檀为汗时,柔然已控制了西域的伊吾、高昌、车师、焉耆、龟兹、姑墨等地,与北魏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后在以北魏为中心的北魏、口厌哒、高车联盟的不断打击下,终于在555年被后起的突厥所灭。在柔然汗国灭亡的过程中,高车人起了重要的作用。

高车人 是丁零人的后裔。魏晋南北朝时,称为敕勒或高车。公元4世纪,高车游牧于色楞格河、土拉河及阿尔泰山东部一带,役属于柔然。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及其兄弟穷奇,率所部十余万户脱离柔然,进入西域,在车师前部西北(今乌鲁木齐市一带)建立高车国,并与北魏结盟,很快就控制了高昌、焉耆、龟兹、鄯善、于阗等地,成为西域的主导力量。

吐谷浑人 吐谷浑原为人名。4世纪初,吐谷浑率部由西拉木伦河西迁至青海湖一带立国。5世纪中叶,吐谷浑人进入西域,控制了于阗等地。490年以后,随着柔然、高车、口厌 哒在西域争夺加剧,吐谷浑乘机从高车人手中夺得鄯善、且末。

突厥人 早期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后南迁于贪汗山(今东部天山地区)。5世纪中叶,被柔然人征服,迁居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成为柔然的“锻奴”。552年,突厥在其首领土门的领导下打败柔然,正式称汗建国。此后,突厥先后攻灭周邻各部,控制了以郁督军山为中心,东自辽河以西,西到西海(今里海),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的广大地区。583 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到统叶护可汗时,西突厥势达极盛,控弦数十万,建牙帐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657年,西突厥被唐朝所灭,突厥汗国灭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k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