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

更新时间:2023-09-21 11:17: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学教育学》书中重点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概述

一、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

性的特点。

三、 放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首推《论语》和《学记》。

四、 大约写于战国末年的《学记》对古代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作了系统的总结,设计

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比较全面的阐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学原则和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述。 五、 赫儿巴特的《普通教育》,烙克的《教育漫画》等等著作出现推动了教育学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六、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既生

活”“学校即是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他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即教育是生活。

七、 “全面”与“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谓全面教育即“智

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八、 中学教育学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 九、 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十、 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一章

第一节 教育的定义

一、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二、最一般的理解: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具体内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四、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

2.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 3.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五、现代教育发展状况大致表现如下: 1.教育目的多样化。

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 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

4.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 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1

第二章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

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论述题〉

1.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目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2.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有什么形式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形式的教育制度,例如中国和法国,中央政府设置的教育机构掌握各地方的教育组织,行政,经费和监督大权,并且对全国性的教育法令,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大纲,教科书的审核具有较大的决定权。

3. 社会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之相适应。

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4. 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员的权利和机会。 5. 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教育通过宣传思想使人们形成新的见解,进而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教育宣传思想对政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面最广和作用力度最大两个方面。〉 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一个国家民主化的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该国的政体,另一方

面也是与这个国家人们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程度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的知识质量,数量和人的发展水准提出不同的要求。〉

2.社会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作用。〈第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而确立的。第二,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总是以产业结构的现状为依据。第三,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层次结构。第四,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决定了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的制约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充分揭示了经济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必然。经济的发展必然为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更新,为课程培置的调整提供了可能的客观条件。

4.经济对教育人员的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人员的制约作用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制约。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制约。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劳动力是生产力诸多因素中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通过教育,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通过教育,使原来为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段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并不断扩大传播的范围。〉 三、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

第五节 教育与自然环境

一、自然环境对教育的制约

2

1.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目的。 2.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机构。 3.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内容。 4.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人员。 5.自然环境制约着教育途径。 二、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

1.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2.开展环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第六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体制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

第一节 个人发展的含义

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指个体从生命形成到死亡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

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互补性。

第二节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学界普遍的把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二、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有重要作用,是其发展的生物前提。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对人的年龄特征有影响作用。 4.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它不决定人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 (2)人的遗传素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3)人的个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三、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环境包括两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五、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有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第四章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 二、育目的的外部结构来看,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国家的教育目的。

第二层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 第三层次是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

3

1. 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 2. 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调空作用。 3. 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评价作用。

四、中外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形型色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但影响最大的不外个人本位

论与社会本位论两种。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先阶段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六、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2. 受教育者是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七、确立教育目的还需要重视借鉴前人及国外的思想成果。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现阶段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其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奠定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第五章

第一节 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各项规定的总称。 二、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

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社会依据。 a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b,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c,社会人口现状。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中合理有用的部分,借鉴其他国家学制的经验。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 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学校。

二、 1902年,清朝官学大臣张百熙模仿日本学制,拟订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

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历史上的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1904年,清政府令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共同重拟学堂章程,名曰〈〈奏定学堂章程〉〉,她以1902年学制的学制为基础,史称“癸卯”,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三、 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高等专科教育(2-3年)、本科教育(4-5年)和研究生教育(2-6

年)。从层次上可分为全日制、半人制和业余教育三种。

第三节 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六章

第一节 中学教师

一、关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入手:

1. 教师是一种职业。

4

2. 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人员。 可把中学教师界定为:履行中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中等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使命。 二、中学教师的价值

1. 中学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2. 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 三、中学教师的素养

1. 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a,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b,对待学生的态度。 c,对待自己的态度。 d,对待同事的态度。 e,对待家长的态度。 f,对待领导的态度。 2.教师的业务素养

a,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 b,广博的文化知识。 c,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d,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素养。

第二节 中学生

一、中学生的概述:

1.中学生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 2.中学生是未成熟的人。

3.中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中学生的权利:

1.生存权。 2.受教育权。 3.发展的权。 4.受尊重权。 三、中学生的义务:

1.养成良好品德的义务。

2.接受教育,完成学习和发展任务的以为。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切属性。 二、师生关系的特点:

1.教育关系。 2.心理关系。 3.道德关系。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1.教育作用。 2.激励作用。 3.调控作用。

5

第七章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

一、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二、人们普遍认为存在三种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一、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对学生非学术性的影响,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课程。

二、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三、显性课程主要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关联课程)、核心课程。

四、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

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实际上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权利主体共同完成的,只不过它们承担的指责各有侧重,范围也有所不同。

第八章

第四节 中学素质教育

一、素质含义:

狭义的素质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所使用的素质概念。

广义的素质主要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a)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理解素质教育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 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2.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发潜能的教育。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三、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四、德育内容:

1.思想教育。 2.政治教育。 3.道德教育。

五、中学德育要遵循规律,使德育各要素协调统一,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从品德心理结构的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应使知行的培养统一。

2.从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应做到教育与自我的教育统一。

3.从教育的方法觉得看,德育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应使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

4.从教育作用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六、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活动。

七、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美的素材,培养教育者美的素养的教育。

6

八、教育技术是指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技能,构成建其劳动素养的教育。 九、素质教育对课程的基本要求:

1.素质教育目标化。 2.课程目标结构化。 3.课程结构系列化。 4.课程内容结构化。

第五节 中学素质教育课程课程体系够建

一、够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如下: 1.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素质教育的目标。 3.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够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加强整体性兼顾灵活性。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突出基础与反映时代先进水平相结合。 4.增强实用性强调实践性。

第九章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即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在教学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价值作用:

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2.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 三、中学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3.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4.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二节 中学教学过程

一、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简称教学规律,就是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三、本书采用“从教学过程不同层次探讨规律”这一因素来揭示教学规律。 1.教与学的辨证统一规律。

2.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辨证统一规律。 3.教学与发展辨证统一规律。 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可分为: 1.引动阶段。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7

4.运用知识。 5.教学效果测评。

第三节 中学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是指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及教学实践提出的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育目的。

2.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 3.实践依据。

三、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创造性地学以致用原则。 4.因材施教原则。

第十章

第四节 中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整体策划的过程。 二、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分析。 2.内容研究。

3.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的领域: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中学新授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介绍邱学华老师的“六段式”教学设计: 1.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 2.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3.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4.巩固练习(6分钟左右)。 5.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 6.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第五节 中学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定义为: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范型。 第十一章

第六节 教学技术概述

一、教学技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k3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