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

更新时间:2024-03-27 12: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 地球

彗星: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位于月和太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主要标志:太阳黑子 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 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 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 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 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 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 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形状效应。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引起地表热量分布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对地球气候的形成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切过程产生极大影响 ,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1) 地球巨大的体积和质量使其能以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着地球周围的大气,使地球保持一个具有一定厚度和质量的大气层。才有了多种圈层,才有生命。

(2) 地球巨大的表面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场所。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就是地球本身的旋转。它的旋转轴叫地轴,地轴通过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的这种绕轴旋转被称为自转,以别于它绕太阳的公转。

日的概念:恒星日:以春分点为参考点,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太阴日月球为参考点,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通常所说的1日(一昼夜)是指太阳日。

自转角速度:地球各部分都有相同的自转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平均为每小时15°,或每分15′,每秒

15″。

自转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赤道上,自转速度最大,在南北纬60°地方,地球自转的速度减为赤道的一半;至南北两极减小为零。 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潮汐摩擦对地球自转起着“刹车”那样的作用,使它的速度不断减慢。 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变化又分周年变化和半周年变化。前者主要是季风的变化引起的;后者是大气潮汐引起的。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律。

3 .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产生了地方时。

5.对潮汐产生阻碍作用。

地方时:某一地方某一恒星两次经过同一地的时间间隔。

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 证据:恒星周年视差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大;7月初经过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小。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 季节变化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是气候现象。 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的回归运动

2.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3.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4.四季更替 5.五带分布

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太阳的回归运动,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现象——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半球性的。 五带: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划分的。 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 热带是跨赤道的唯一有太阳直射的纬度带;南、北寒带是南、北半球各自唯一的有极昼和极夜的纬度带;南、北温带则是南、北半球从热带到南寒带和北寒带的过渡地带,即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和极夜的地带。 黄赤交角为0时: ①季节消失,温度年较差减小;

②季风消失,干湿度的季节变化也将很小;

③赤道附近更热,中高纬度更冷,径向环流加强; ④极昼极夜消失,热带宽度减小,寒带宽度增加; ⑤季风区降水减少,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

⑥纬度地带性更明显,中高纬度地区的径向分异和垂直分异减弱。

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法线同赤道平面的交角。经度——是两面角,即本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 地球的内部构造特征: 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它们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核。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或M界面。地幔和外核之间的界面,称古登堡面。外核和内核之间的界面,称莱曼面。 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的界面,称康拉德面。(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

等,井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第二章 地 壳

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

条痕:锐器割划矿物后粉末的颜色。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分为十级: 1 滑石 2 石膏 3 方解石 4 萤石 5 磷灰石 6 正长石 7 石英 8 黄玉 9 刚玉 10 金刚石

相对硬度 :指甲2.5 小刀5.5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叫解理。裂开面称解理面。

断口: 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不规则的破裂面。解理不完全,则断口愈显著。

岩浆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分类: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也可划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沉积岩: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类型:碎屑岩类, 粘土岩类, 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或者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

变质岩: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控制变质作用的三要素: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

当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称火山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 在地壳深处冷凝形成的岩石岩叫深成侵入岩;在地壳浅层冷凝形成的岩石叫浅成侵入岩。 岩浆岩的结构:

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和矿物之间相互关系等特征。

1. 按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隐晶质、玻璃质。 2. 按颗粒大小分为: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10 -------5--------2--------0.2mm

3.晶体关系分为:等粒结构、斑状结构、辉绿结构。

玻璃质结构:矿物没有结晶,岩石断面光滑。是岩浆岩喷出地表迅速冷却而成。喷出岩特有的结构。 岩浆岩构造:是指岩石各组成部分在岩石中的排列方式或充填方式。 分类: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剥蚀与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固结成岩作用几种途径: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新矿物的形成。

层理构造:指岩石的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层面构造:如波痕、雨痕、干裂等等。

节理: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 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

断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

海侵(浸)层位: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积相对扩大,称为 “ 海侵 ”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 “ 海侵层位 ” 。 海侵层位特点:

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由于海洋面积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

海退层位: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缩小,称为 “ 海退 ” 。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为 “ 海退层位 ”

海退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海洋面积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

五个环节: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 三个阶段:蒸发、降水、径流。

水量平衡: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收入-支出=变化量

大陆降水量+海洋降水量=大陆蒸发量+海洋蒸发量 大洋年降水量+入海径流量=大洋年蒸发量 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将各圈层与圈层连接在一起;

②使水成为可永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 ③使不同纬度之间水分收支平衡得到缓解;

④海陆之间、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联系的纽带作用; ⑤影响全球气候的情况;

⑥水分循环导致地貌形状变化。 世界洋流结构特点: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南北回归线高压带为中心;在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则逆时针流动;

◆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为中心,在南半球中高纬为西风漂流(由于受南极冰盖影响,具寒流性质);

◆绕极环流:南极周围,受极地东风作用,洋流自东向西流;

◆季风漂流:北印度洋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逆时针流动,夏季顺时针流动。

河流的分段:较大的河流可分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五个部分。

水系形式(5类):扇状水系、羽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树枝状水系、格状水系。

水系特征:河长、河网密度和河流的弯曲系数。 河长:从河口到河源沿河道的轴线所量得的长度。河网密度:指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河道的长度。 河流的弯曲系数:是指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距离之比值。

水系:指由干流和各级支流组成的河流系统。 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 比降:单位河长的落差。

水位: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叫做水位。 流速: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的体积。 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

1)停蓄阶段: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降水进行到大于上述消耗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停蓄于洼地的水也不能立即变为径流,所以这个阶段叫做停蓄阶段。对于径流形成而言,停蓄阶段是一个耗损过程;但是,从增加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和减少水土流失来说,这个阶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漫流阶段:降水进行到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里,叫漫流阶段。

3)河槽集流阶段: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中,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大为增加,叫做河槽集流。河槽集流阶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口外,只有小部分渗过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待洪水消退后,地下水又反过来补给河流。河槽集流过程在降水停止后还将继续很长时间。这个阶段包括雨水由坡面进入河网,最后流出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它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

潮汐分类:高潮 低潮 潮差 大潮 小潮 顺潮 对潮 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

洋流分类:摩擦流(风海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倾斜流、密度流和补充流)和潮流。 全球水量平衡: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长期不变;

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和陆地降水量绝大部分,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只有小部分来源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径流计量:

1.流量Q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Q=Av,A 为过水断面面积;v 为水流的平均流速。 2.径流总量W :在一特定时段内流过河流测流断面的总水量. W = QT,T 为时间(秒);Q 为时段平均流量。 3.径流模数M: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

4.径流深度y :流域面积除该流域一年的径流总量,即得到径流深度

5.径流变率:(模比系数K)任何时段的径流值M1、Q1 或y1 等,与同时段多年平均值M0、Q0 或y0 之比。 6.径流系数α :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 与同期降水量x 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 河流补给:

1.降水补给 2.融水补给 3.地下水补给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5.人工补给 河流分类原则:

1)以河流的水源作为河流最重要的典型标志,按照气候条件对河流进行分类; 2)根据径流的水源和最大径流发生季节来划分; 3)根据径流年内分配的均匀程度来划分;

4)根据径流的季节变化,按河流月平均流量过程线的动态来划分; 5)根据河槽的稳定性来划分;

6)根据河流及流域的气候、地貌、水源、水量、水情、河床变化等综合因素来划分。

我国的河流分类 1.东北型河流 1)由于冰雪消融,形成春汛,春汛流量较小。

2)春汛延续时间较长,可与雨季相连续,春汛与夏汛之间没有明显的低水位 3)河水结冰,结冰期间少量地下水补给。

4)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全年流量变化较小。

2.华北型河流

1)每年有两次汛峰,两次枯水。

2)夏汛和雨期相符合,夏汛与春汛间有明显的枯水期,甚至断流,造成春季严重缺水现象。

3)雨季多暴雨,洪水猛烈而径流变幅大。 3.华南型河流

1)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有充沛的雨量,汛期早,流量大。 2)雨季长汛期也长,梅汛,台风汛。 3)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出现在台风季。

4.西南型河流 包括中、下游干支流以外的长江、汉水、西江上游及云贵地区的河流,一般不受降雪和冰的影响。径流变化与降水变化规律一致,7—8 月洪峰最高,流量最大,2 月份流量最小。河谷深切,洪水危害不大。

5.西北型河流

1)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补给

2)产流区主要在高山区

6.阿尔泰型河流,以积雪补给为主。

7.内蒙古型河流 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或兼有雨水补给。

8.青藏型河流 冰雪补给为主,东南边缘的河流主要为雨水补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jz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