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页2015年公共基础知识真题演练2000道附答案

更新时间:2023-05-01 23:2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甘肃省选拨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服务)考试专用复习资料

公共基础知识

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003)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023)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032)

第四章、十八大及其十八届三中全会··044

第五章、法律基础知识 (067)

第六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 (111)

第七章、经济知识 (135)

第八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150)

第九章、近代史纲 (179)

第十章、参考答案 (197)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项选择题(共113题)

1.(2011年一万名)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句话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

B.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

C.意识本身具有创造客观事物的能力

D.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2011年一万名)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方法的依据是()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3.(2011年一万名)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是形象性,另一个是()

A.能动性

B.直接性

C.客观性

D.间接性

4.(2011年一万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C.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D.为人民服务的作风

5.(2011年一万名)“所谓天才,就是一份灵感加上九十九分血汗而已。”这说明()

A.天赋的才能是天才的核心

B.天生的心灵禀赋是成功的关键

C.血汗是指不辞辛苦地勤于实践

D.实践是人的知识和才能的唯一源泉

6.(2011年一万名)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1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7.(2011年一万名)“万物皆备于我”是()

A.形而上学

B.辩证法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8.(2011年一万名)漫步田野,水稻专家与普通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月光下散步,艺术家与天文家的感受是不同的。原因在于()

A.在现实社会中,对于同一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B.个人是认识的最小单位,但却是认识的直接承担着

C.个人的认识不受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D.个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9.(2011年一万名)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社会变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10.(2012年一万名)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2012年一万名)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2.(2012年一万名)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3.(2012年一万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渡让后渡。”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4.(2012年一万名)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的承认

15.(2012年一万名)“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际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6.(2012年一万名)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社会生产方式

B.领导人的水平

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D.国际环境

17(2012年一万名)社会变革的实际是()

A.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B.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C.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18.(2012年一万名)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实践基础上的()

A.制度创新

B.科技创新

C.理论创新

D.文化创新

19.(2012年一万名)马克思主义具有()

2

A.理论创新的理论品质

B.解放思想的理论品质

C.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20.(2013年一万名)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数度基本原理

B.背诵马列原著

C.密切联系群众

D.理论联系实际

21.(2013年一万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绝对运动性

B.自觉能动性

C.客观实在性

D.唯物辩证性

22(2013年一万名)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是承认真理是()

A.客观的

B.主观的

C.可知的

D.正确的

23.(2013年一万名)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社会意识

24.(2013年一万名)“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属于()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5.(2013年一万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共产主义原理》的发表

D.《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发表

26.(2013年一万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工厂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三大差别”归于消失,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三大差别”的是()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27.(2013年一万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A.科学发展观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8.(2013年一万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需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A.一切人群关系的总和

B.一切人际关系的总和

C.一切公共关系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9.(2013年一万名)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这种道德起源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30.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是()

A 坚持先驳论

B 坚持不可知论

C 离开了社会实践,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D 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

31.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

A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 人对人的依赖性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3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运动

C 发展

D 辩证性

33“手中无网看鱼跳”、“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强调的是()

A 劳动者的重要性

B 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3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信息的角度看,反映的发生就是()

A.信息的产生过程 B.信息的传播过程

C.信息的刺激过程 D.接受和保留信息的过程

35.“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3

设这个中心,就是大道理。”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B.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C.要尊重客观规律性 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36.“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现成答案,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回答。”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说明()。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人的认识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3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9.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0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41.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4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4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4.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45.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 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D. 客体、主体、客体

46.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感觉的总和 D逻辑的集合

4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A. 存在

B. 精神

C. 物质

D. 原子

4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49.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A. 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4

B. 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0.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 都是辩证法观点

B. 都是诡辩论观点

C. 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 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5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5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5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5.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 本质和派生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56.“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5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5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 承认世界多样的统一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59.《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6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1999年,理科)。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6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 决定性

B. 预见性

C. 能动性

D. 主动性

6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任意性

5

63.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6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6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66.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67.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 变是世界的本质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6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69.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A. 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唯物辩证法观点

70.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 观察实验方法

B. 逻辑推理方法

C. 矛盾分析法

D. 归纳演绎法

7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72.“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A. 机械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 外因论的观点

73.区分事物质的依据是()。

A. 事物的本质属性

B. 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C. 事物量的规定性

D. 人的直觉

74. 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 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 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 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5.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76.“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点是()。

A. 唯心主义观点

B. 辩证法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机械论观点

6

77.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78.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7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80.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81.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8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83.“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8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85.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8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87.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8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89.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90.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7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9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92.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B.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9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9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95.“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96.未来科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98.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99.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100.道德是指()。

A.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经济基础是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C.上层建筑的核心

D. 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10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物质标志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102.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8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103.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 生产方式

D. 政治制度

10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体系

D.分工协作关系

105.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06.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10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108.“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 国家政治权力

B. 天才人物的创造力

C. 社会生产

D. 阶级斗争

110.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12.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113.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 人的自身需要

B. 人类的共同利益

C. 人的社会关系

D. 人的自然属性

二、多项选择题(共57题)

1.(2011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它具有一维性的特点。下列说法中,符合这一认识的有()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2.(2011年)列宁指出:“国家这种强制人的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人的地方,才会产生出来的。”下列符合列宁观点的内容是()

A.国家是代表全体国民的,是整个社会的代表

B.国家不是永恒的,但它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长期存在

9

C.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基础

D.国家是个阶级概念,是有起源、会消亡的历史现象

3.(2011年)下列各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来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

4.(2012年)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A.创立唯物史观

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D.创立社会主义学说

5.(2012年)面临环境被污染,是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6.(2012年)马克思说:“民主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有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这表明()

A.社会总的发展而单独进行

B.我国的民主建设应是一个短期的渐进过程

C.经济文化发展条件的制约

D.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

7.(2013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2013年)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主要包括()

A.政治思想

B.道德、艺术

C.宗教、哲学

D.法律思想

9.“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0.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 世界统一于存在

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11.科学的物质范畴是()。

A. 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C. 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 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12. 物质是运动的()。

A. 基础

B. 主体

C.内容

D.属性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14.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 多元论的思想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15.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16.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

10

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 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 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18.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9.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

A. 系统论代替了辩证法

B. 唯物辩证蕴含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C. 唯物辩证法排斥系统论

D. 系统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20.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不能创造规律

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

D.人可以认识规律

21.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的现象的有()。

A冰—水—汽 B麦株—麦粒—麦株

C团结—批评—团结 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2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23.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4.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A. 整体由部分所构成

B. 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 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 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5.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26.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 认为凡是现有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 认为事物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2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11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8.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29.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0.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A. 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D.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31.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32.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表现在它是()。

A.认识的来源

B. 认识的初级阶段

C.认识的深化

D.认识的起点

3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A.人的主观意识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3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5.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识有待于深化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36.“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唯我主义者

D.反理性主义观点

37.真理和谬误是()。

A.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B.相比较而存在的

C.相斗争而发展的

D.没有本质区别的

38.“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3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12

4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4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2.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43.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

A.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 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

D.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4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B. 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 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5.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

A. 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

B. 社会存在的反映

C. 个体意识和群众意识的统一

D.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46.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

A.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

B.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

C.人的本质活动

D.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47.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48.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49.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

A. 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

B.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作用是()

A. 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B. 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

A. 人是社会的主体

B. 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D. 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52.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13

53.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5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55.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解放是指()

A. 人性的解放

B. 摆脱自然界的奴役状态

C. 摆脱必然性的束缚

D. 摆脱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

56.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

5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三、判断题(共14题,对的为“Y”,错的为“N”)

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循环论和直线论都是对事物发展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2.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因此二者之间绝对不可以转化。()

3.十九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马布利、欧文在前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5.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客观的原则。()

6.个人的权利、自由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都无从谈起。()

7.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8.人工智能的出现否定了对物质意识的决定作用。()

9.我们通过眼、鼻、耳、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他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知觉。()

10.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11.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应为统治阶级掌握了宣传机器。()

12.列宁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3.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14.辩证法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14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 )

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发展革命根据地

D.占据中心城市

2.(2011年)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祖国和平统一的实践中,曾经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其中“一纲”是指()

A.双方互不派人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B.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国民党

C.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协商后进行

D.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3.(2011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的方针是()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B.团结、教育、改造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利用、限制、改造

4.(2011年)过度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

5.(2011年)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在工作人员分配上()

A.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

B.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各占三分之一

C.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

D.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6.(2011年)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主张是()

A.党指挥枪

B.农村包围城市

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D.枪杆子里出政权

7.(2011年)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采取的形式是()

A.党外合作

B.党内合作

C.建立新的组织

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8.(2011年)在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是()

A.孙中山

B.蔡和森

C.李大钊

D.毛泽东

9.(2011年)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幸亥革命

D.戊戌变法

10.(201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是()

A.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

B.将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

15

C.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11.(2012年)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A.农民问题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领导权问题

12(2012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具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重因素的社会

13.(2012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是()

A.用民主、说服教育的办法

B.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办法

14.(2012年)标志着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D.北伐战争

15.(2012年)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

A.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C.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D.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6.(2012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A.无偿没收

B.和平赎买

C.有偿征用

D.限制发展

17.(2012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脘腰包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18.(2013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A.科学发展观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2013年)毛泽东在1941年5月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界定的报告是()

A.《论新阶段》

B.《反对本本主义》

C.《古田会议决议》

D.《改造我们的学习》

20.(2013年)在我国现阶段,国家的领导阶级是()

A.农民阶级

B.知识分子

C.工人阶级

D.新的社会阶级

2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22.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

A 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的形成

B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形成

C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D 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23.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会议是()

A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八大 D十七届四中全会

24.五四运动以前的历次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作指导

B.没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C.没有分清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

D.没有实行革命的统一战线

25.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任务的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张闻天

26.1930年5月,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 )

A.论证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16

B孕育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思想

C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D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7.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

A.武装斗争问题

B.党的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农民问题

28.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体制是( )

A.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B.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C.工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D.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29.毛泽东所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是指( )

A.软弱性

B.妥协性

C.动摇性

D.两面性

30.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

A.革命指导思想不同

B.革命领导权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

D.革命对象不同

31.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 )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32.“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观点的错误实质在于( )

A.抹煞农民阶级的革命性

B.夸大资产阶级的作用

C.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D.忽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33.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论人民民主专政》

34.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是指( )

A.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

B.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

C.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D.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

35.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 )

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A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

C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D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37.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 )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38.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提出了( )

A.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B.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D.实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39.“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提出这一论断的会议是在( )

A.中共五大

B.中共八七会议

C.中共湘赣边界一大

D.中共六大

17

40.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 )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4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副对联形象地讽刺了()

A主观主义的学风 B宗派主义的党风

C党八股的文风 D官僚主义的作风

42.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说的“伟大的工程”是指( )

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全国胜利

B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建设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D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新社会

4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阶段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44.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护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 )

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4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着两个联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也劳动人民的联盟

C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4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 )

A.利用、团结、教育

B.利用、团结、改造

C.利用、限制、批评

D.利用、限制、改造

4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

A.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48.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政策是( )

A.限制

B.征用

C.没收

D.赎买

49.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50.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

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5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5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8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53.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问题

B.将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问题

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D.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

54.1963年,周恩来指出,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是( )

A享受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官僚主义

55.“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5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二、多项选择题(共22题)

1.(2011年)中共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使党的路线、方针得以顺利贯彻的根本保证。三大作风是()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谦虚谨慎、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C.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D.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2.(2013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工农联盟

D.党的建设

3.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三大政策是()

A.联俄

B.联共

C.扶助农工

D.平均地权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有()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小资产阶级

5.毛泽东指出的中国无产阶级所具有的自己的特殊优点和特点是()

A.人数众多,且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发动广大农民群众

B.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C.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D.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便于组织

6.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下列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中,写于这个时期的有(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反对本本主义》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7.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 )

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D.保护民族工商业

8.抗战时期,中共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争取中间派和实行“三三制”政权的理论根据是( )

A.将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加以区别

B.将民族资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加以区别

C.将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

19

D.将开明绅士及一般地主与大地主阶级加以区别

9.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是( )

A.地主不分田

B.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

C.保护中小工商业

D.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 )

A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1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包括( )

A.中等资产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开明绅士

D.地方实力派

1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 )

A.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C.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

D.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

1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 )

A.群众路线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独立自主

14.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地主大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15.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原则是( )

A.自愿互利

B.互助合作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1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有( )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个体经济

17.50年代,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造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 )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公私合营

18.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19.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主要有( )

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B有理、有利、有节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20.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 )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发达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概括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 )

A.阶级分析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22.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A投降主义 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 D冒险主义

三、判断题(对的为“Y”,错的为“N”)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群众路线;()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1921年7月1日;()

4.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0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快速增长与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

7.对“实事求是”做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是邓小平。()

8.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买办民族资本。()

9.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10.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是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实践中去的思想。因此,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11.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阶段。其中,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具有共产主义性质。()

1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唯一宗旨是打胜仗。()

1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就此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4.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形式。()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建设共产主义

D.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2.(2011年)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前提是()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3.(2011年)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2011年)根据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中共中央从2005年1月起,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

A.“三讲活动”

B.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C.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活动

D.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5.(2011年)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如何把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起来

D.如何把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6.(2011年)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

A.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B.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水平

C.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D.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7.(2011年)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j0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