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fang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研究

更新时间:2024-04-14 07: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文标题: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研究 STUDY ON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AWARDED BY THE PULITZER PRIZE 论文正文:

绪论

今天,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和客观性报道鼎足而立,已经成为美国新闻界乃至整个西方新闻界的主流流派之一,其影响不可小觑。

如日中天的调查性报道滥觞于20世纪初美国的黑幕揭发运动。当时,以《麦克卢尔》、《柯里尔》、《世界主义者》和《人人》等杂志为代表的新闻界,向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弊端发起了猛烈的攻讦,推动了进步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扒粪者”(黑幕揭发者)和富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如林肯〃斯蒂芬斯的《城市的耻辱》、艾达〃塔贝尔的《美孚石油公司史》、托马斯〃劳森的《疯狂的金融》以及戴维〃菲利普斯的《参议院的背叛》等。这些“扒粪者”成为调查性报道的先驱,而他们的作品作为开山之作,为日后调查性报道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调查性报道在美国新闻界趋于成熟和流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72年《华盛顿邮报》的一组报道。当时的青年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经过长达半年多的调查,写出了揭露美国选举丑闻的“水门事件”系列报道,举国轰动,并直接迫使当时的总统尼克松下台。这被认为是美国新闻史上空前的调查性报道,是调查性报道的里程碑,《华盛顿邮报》因此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极负盛誉的普利策新闻奖之公共服务奖,在美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极为光辉的一页。另外,这一时期关于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卡车司机工会等问题的揭露,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这一时期,现代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成形了,其特点是记者在报社的支持下,进行长期的、大量的、艰苦的调查和访问,用详尽而确凿的资料、采访记录、数据等,就某一问题进行全面而透彻的解剖,并有效地推动所揭露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记者不偏不倚,用事实说话,保持客观、中立、平衡的态度。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由著名的报纸编辑和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从1917年开始,每年颁发一次,用以奖励贡献突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初,普利策新闻奖只包含4个奖项,以后慢慢增加至现在的14个奖项。其中,“调查性报道

1

奖”是在1985年被增设的。这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调查性报道由于容易引起轰动而被众多媒体广泛采用,成为美国新闻界非常流行的报道方式。接着,1975年,美国成立了“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协会”,在该协会的协调和指导下,美国的调查性报道进一步蓬勃发展起来。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的评奖标准是:“由个人或者团队

1 完成的、堪称调查性报道出色典范的单篇文章或者系列文章”。○

1985年至今,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出了20篇/组调查性报道。其中,绝大多数获奖作品由多名记者组成的团队完成。1995年-2004年10年来的获奖作品全部都是系列文章而非单篇文章,由于本文的文本来源——普利策新闻奖官方网站(www.pulitzer.org)资料的缺失,1985年-1994年的情况不详。

和英美等新闻事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调查性报道仍显稚嫩。因此,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尤其是向作为美国新闻典范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正是本文写作的意义所在。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本分析。

本文使用的文本主要是从普利策新闻奖官方网站上获取的1995年-2004年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英文原文。考虑到基于中文文本的论文会更有价值,因此,在做论文之前,我首先将1999年-200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英文原文翻译成了中文,一共5组文章,约18万汉字。这项原创性的工作奠定了我整篇论文的基础。

2

2 第一章 概貌分析○

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报道样式和我国相比有所

不同。因此在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它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 从篇幅上来看,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篇幅较长,一般英文原文在1.5万字左右,译成汉语在3万字左右。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一:1999年-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篇幅长

度概览 获奖时间 1999年 2000年 全文篇幅 (英文原文) 16,797字 全文篇幅 (译成汉语) 34,000字 23,000字 9,554字 2001年 43,000字 22,096字 2002年 37,000字 18,464字 2003年 44,000字 24,082字 第二、 从刊发形式上来看,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分几次刊发,而不是一次性地全部刊发。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二:1999年-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刊发形

式概览 获奖时间 1999年 刊发形式 1998年1月11号刊发1篇、1998年2月1号刊发1篇、 1998年2月8号刊发1篇、1998年2月9号刊发1篇、 1998年2月15号刊发1篇、1998年2月22号刊发1篇、 1998年4月5号刊发1篇 1999年9月29号刊发4篇、1999年10月13号刊发3篇、 1999年12月28号刊发2篇 2000年2月19号刊发1篇、2000年3月10号刊发1篇、 2000年3月17号刊发1篇、2000年3月22号刊发1篇 2000年8月16号刊发1篇、2000年11月16号刊发2篇 2000年11月29号刊发1篇、2000年12月20号刊发2篇 2001年9月9号刊发3篇、2001年9月10号刊发4篇、 2001年9月11号刊发4篇、2001年9月12号刊发3篇 2002年4月28号刊发1篇、2002年4月29号刊发1篇、2002年刊发4月30号3篇、2002年11月17号刊发1篇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分析:大致来看,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刊发形式有三种:

3

第一种是定期刊发。最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的获奖作品。《华盛顿邮报》在做这组报道时,采用了定期刊发的方式,分别于2002年9月9号、10号、11号、12号连续4天之内,将共计37,000万汉字的全部14篇稿件刊发完毕。

第二种是不定期刊发。最典型的例子是2001年的获奖作品。《洛杉矶时报》在刊发这组报道时,采用了随写随发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刊发日期。比如,3月份刊发了三篇文章,而4月、5月、6月、7月断档,8月份又刊发了一篇文章。另外,从2000年2月19号刊发第一篇文章,到2000年12月20号刊发完毕,该组报道的时间跨度很大。

第三种形式介于前两者之间,有时定期刊发,有时又不定期。最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的获奖作品。《纽约时报》在做这组报道时,最初是定期刊发:2002年4月28号发出该组报道的第一篇,接着29号刊发一篇,30号刊发三篇。但是直到半年以后的11月17号,最后一篇才被刊出。定期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

其实,研究刊发形式本身意义不大。比较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刊发形式,了解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者处理采访和写作二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定期刊发说明:记者已经掌握了和所做选题相关的所有资料,已经采访了和所做选题相关的所有对象,并且已经完成或者基本完成了全部文章的写作。因此,可以在几天之内把整组文章作为重磅炸弹集中推出去。

不定期刊发说明:记者已经掌握了和所做选题相关的部分资料,已经采访了和所做选题相关的部分对象,并且确定或者基本确定自己所做的选题新闻价值很大,值得继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可以先根据已有材料推出一部分文章,然后继续充实资料和采访,并且继续关注选题涉及的现象的发展,随时准备进行进一步的报道或者追踪报道。

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说明:记者已经掌握了和所做选题相关的所有资料,已经采访了和所做选题相关的所有对象,并且已经完成或者基本完成了全部文章的写作。因此,可以在几天之内把整组文章集中推出去。与单纯的定期刊发不同的是,记者会继续关注选题涉及的现象的发展,并且用较多篇幅加以报道。

第三、 从报道效果上来看,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报道效果显著,常常能够起到改变政府政策的作用。

表三:1999年-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报道效果概览

4

获奖时间 报道内容 1999年 揭露了迈阿密市长选举结果的不公正,列举了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欺诈、贿赂和无知现象。 2000年 揭露了朝鲜战争早期,美国士兵在南韩的一座桥边犯下的罪行:杀害了几百名韩国平民。 报道效果 “推翻了原来的选举结果”(引自获奖评语) “去年,韩国政府以技术缘由拒绝了一份由幸存者起草的赔偿申诉,……但是自从美联社公布了老斤里事件报告,……美国军方和韩国政府均宣称将进行一个调查。 另外,从9月29日的报道起,在美国和韩国都陆续出现了其他关于韩国平民死于美军之手的事件。 ……国防安全部部长威廉〃科恩上周说,……‘我们将会对那些申述做一个调查。’”(报道原文) 促使FDA官员召回其中的一种问题药品(推断) 2001年 揭露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因为人为原因导致7种不该上市的药品上市,因此给病人们带来了巨大伤害。 2002年 1993年到2000年,哥伦比亚特区一共有229名因受到忽视或者虐待而被送入儿童保护机构的孩子死去。文章揭露了特区政府在此间所负有的责任。 2003年 揭露了纽约州私人福利院对成年精神病患者的虐待。 “促使华盛顿的儿童福利系统得到检查”(引自获奖评语) 未知 以上列举的“报道效果”,有的引自作品获奖时评审委员会给予的评语,有的直接来自获奖作品本身所包含的追踪报道,还有的可以从文章中进行推断。

由表三可以看出,调查性报道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可能会引起政府部门对某件事的关注,比如2003年的获奖作品,至少会使政府部门意识到私人福利系统问题的严重性;可能会使政府部门改变态度,比如2000年的获奖作品,使得美韩政府和美国军方的态度由忽视问题转变为正视问题;可能会促使政府部门改变决策,比如2001年的获奖作品,他们无比执着的追踪报道促使FDA尽快召回了问题药品;可能会使政府部门审视自己的机构设臵,比如2002年的获奖作品,使得华盛顿的儿童福利系统得到检查;甚至会使政府部门改头换

5

面,比如1999年的获奖作品,直接导致已成事实的选举结果被推翻。

因此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性报道一经刊出,会对政府决策和社会生活产生强大的干预能力。

第二章 选题分析 第一节 报道题材分析

所谓新闻报道题材,指的是新闻作品具体报道的事件或现象。根据对1995年-2004年共10组作品的分析,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

6

获奖作品的题材可以被归为三类:揭露包括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内的政府腐败;揭露包括行业、公司在内的盈利机构腐败;揭露其他方面的腐败。这里的“腐败”,指的是“(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

3 混乱、黑暗”。○

从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之间,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一共评出10组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详情见下表。

表四:1995年-2004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报道题

材概览 获奖时间 1995年 报道内容 揭露了当地警方滥用残疾人补助金 报道题材 政府腐败 获奖媒体 1996年 揭露了加利佛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助产诊所使用不道德的欺诈手段,获取就诊妇女的卵子并提供给其他家庭使用,后来促进了相关改革。 1997年 报道了在联邦政府旨在资助低收入土著美国人的住房计划中普遍存在的腐败和不公平现象,并促进了迫切需要进行的改革。 1998年 揭示了国际拆船业在工作过程中,因为拆卸废弃船只而对工人和环境造成的危害。所谓国际拆船业,指的是因冷战结束时美国军方卖掉军舰而诞生在破败港口的鲜为人知的行业。 1999年 揭露了迈阿密市长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欺诈、贿赂和无知现象,被揭露对象包括竞选的双方,也包括选民。

《长岛新闻报》 (Newsday, Long Island, N.Y.) 其他腐败 加利佛尼亚州《奥伦奇记录 报》 (Orange County Register) 政府腐败 《西雅图时报》 (Seattle Times) 盈利机构腐败 《巴尔迪摩太阳报》 (Baltimore Sun) 政府腐败 《迈阿密先驱报》 (Miami Herald) 7

2000年 揭露了朝鲜战争早期,美国士兵在南韩的一座桥边犯下的罪行:杀害了几百名韩国平民,报道迫使五角大楼对此展开调查。 2001年 揭露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因为人为原因导致7种不该上市的药品上市,因此给病人们带来了巨大伤害。 2002年 1993年到2000年,哥伦比亚特区一共有229名因受到忽视或者虐待而被送入儿童保护机构的孩子死去。文章揭露了特区政府在此间所负有的责任,文章导致了该市儿童福利系统的改革。 2003年 揭露了纽约州私人福利院对成年精神病患者的虐待。 2004年 揭露了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一支精锐排“老虎军”的暴行。 政府腐败 美联社 (Associated Press) 政府腐败 《洛杉矶时报》 (Los Angeles Times) 政府腐败 《华盛顿邮报》 (Washington Post) 盈利机构腐败 政府腐败 《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 《刀锋》 (The Blade) (一)1995年至2004年报道题材总体比例分析 分析:由表一可以看出,在10组调查性报道中,1995年、1997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4年所揭露的都是政府腐败,占总量的70%;1998年和2003年所揭露的是盈利机构腐败,占总量的20%;1996年所揭露的是政府和盈利机构之外的其他方面的腐败——知名大学的研究机构腐败,占总量的10%。

结论:调查性报道揭露对象的主体是政府机构,其次是盈利机构。 (二)1995年至2004年报道题材发展趋势分析

分析:由表一可以看出,在10组调查性报道中,揭露政府腐败的题材一直是重点。

2001年左右,美国新闻界掀起一股揭露大公司腐败的狂潮,能源巨头安然公司、IT企业世界通讯公司、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公司以及美国最大的复印机生产商施乐公司等等先后被爆出财务丑闻,并因此破产或者陷入窘境。但是,从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

8

道的获奖情况来看,2001年前后的报道题材仍然是政府腐败,而不是公司丑闻,具体来看:2000年的获奖作品报道了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2001年的获奖作品揭露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管理失误,2002年的获奖作品揭露了华盛顿儿童保护系统的漏洞。

结论:10年来,调查性报道揭露对象的主体一直是政府机构,其次才是盈利机构,没有变化。

另有一组数据支持这一结论。统计表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一向以揭露揭露政府腐败的新闻为最, 经济报道所占比重向来较小。在1917年-1990年的580个新闻奖中,约有40%属于此类新闻,另有40%属于战争、犯罪、公民自由、种族关系、政治、自然灾害、国际

4 等新闻,只有20%是包括经济新闻在内的各种专题报道。○

美国国内设有大大小小300来个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80多年来,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委员会始终坚持自己的新闻理念:视公共利益为生命,把人的生死放在最重要的位臵。因此,尽管近年来财经新闻越来越受到媒体推崇,但是普利策新闻奖依然不为所动,一直坚持自己的评审标准。从最近十年的文本情况来看就是,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绝大部分是揭露政府腐败、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文章,当年轰动一时的公司造假丑闻无一入围。

第二节 报道关注对象分析

表五:1995年-2004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报道关

注对象概览 获奖时间 1995年 1996年 报道内容 揭露了当地警方滥用残疾人补助金 揭露了加利佛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助产诊所使用不道德的欺诈手段,获取就诊妇女的卵子并提供给其他家庭使用。 报道了在联邦政府旨在资助低收入土著美国人的住房计划中普遍存在的腐败和不公平现象。 揭示了国际拆船业在工作过程中,因为拆卸废弃船只而对工人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9

关注对象 残疾人 存在生育障碍的妇女 1997年 低收入土著美国人 1998年 拆船工人和环境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揭露了迈阿密市长选举结大众 果的不公正,列举了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欺诈、贿赂和无知现象。 揭露了朝鲜战争早期,美国被冤杀的韩国平民 士兵在南韩的一座桥边犯下的罪行:杀害了几百名韩国平民。 揭露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病人 理局因为人为原因导致7种不该上市的药品上市,因此给病人们带来了巨大伤害。 1993年到2000年,哥伦比孤儿、被忽视或被虐待儿亚特区一共有229名因受到童 忽视或者虐待而被送入儿童保护机构的孩子死去。文章揭露了特区政府在此间所负有的责任。 揭露了纽约州私人福利院成年精神病患者 对成年精神病患者的虐待。 揭露了越南战争期间,美国被冤杀的越南平民 的一支精锐排“老虎军”的暴行。 (一)1995年至2004年关注对象总体比例分析 分析:由表二可以看出,在10组调查性报道中,1995年、1996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关注对象为儿童、妇女、病人残疾人这些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占总量的50%;1997年和1998年的关注对象为低收入者以及从事危险职业的工人,占总量的20%;2000年和2004年的关注对象为战争受害者,占总量的20%;1999年的报道内容是选举欺诈,因此关注对象比较空泛,占总量的10%。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新闻界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他国受害者的关注,这反映了他们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信仰。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历史上发生了两次历时较长的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美国士兵伤亡惨重。但是,在朝鲜战争爆发49周年和越南战争爆发40周年之际,美国新闻界却用了较多的精力关注曾经被这两场战争伤害的他国的平民。

2000年的获奖作品是这样报道朝鲜战争的: 该组报道以下边的文字作新闻由头。

?这是一个没有人愿意提及的故事,在朝鲜战争早期,美国士兵曾经在韩国郊区的一个铁路桥下面枪杀了数百名无辜平民。

10

但当这些家庭提出要得到正确对待的时候,却遭到了美国和汉城政府的否认和拒绝。?

该组文章一共9篇,分3次完成了报道。以下分别是3次报道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报道:

1美国和韩国政府拒绝了朝鲜战争期间被冤杀的平民受害者家○

属的申诉,文章采访了遇害者家属及幸存者、美国老兵、美国军事法专家,回忆当时的情景或者评价此类事件,并引用了政府官员的处理意见。 ——发表于1999年9月29日

2韩国难民对当时情景的回忆,○“那是关于被美军飞机轰炸而后被美军扫射的惨痛记忆”。 ——发表于1999年9月29日

3美国老兵对此事的态度,○一些人拒绝接受报社的调查,一些人表示愤怒因为当时不知情,其他人则不吐不快。

——发表于1999年9月29日

4朝鲜战争的时间线索。 ——发表于1999年9月29日 ○

第二次报道:

1在美军撤退过程中发生的另外几起屠杀难民的事件。○文章并报道了上述文章的效果: ——发表于1999年10月13日

去年,韩国政府以技术为由拒绝了一份由幸存者起草的赔偿申诉,他们是发生在1950年7月老斤里事件的幸存者。但是自从美联社公布了老斤里事件的报告,其中美国士兵的证词证明曾经有一场无辜难民屠杀事件之后,美国军方和韩国政府均宣称将进行调查。

另外,从9月29日的报道起,在美国和韩国都陆续出现了其他关于韩国平民死于美军之手的事件。

这些报道的真实性有待证实,但是国防安全部部长威廉〃科恩上周说,调查完老斤里事件之后,‘我们将会对那些申述做一个调查’,他没有具体说明五角大楼将会进行什么样的调查。

2朝鲜战争期间,北朝鲜方面虐待了美军俘虏。 ○

——发表于1999年10月13日 3披露了一封解密的信,发信人是当时的美军第一骑兵师指挥○

官,信中描述了他当时是如何以平民的生命为代价,下令炸毁韩国境内的一座桥的。 ——发表于1999年10月13日

第三次报道:

1得到军方档案支持的美国目击者和韩国人称,○难民遭到了来自空中的炮火袭击。 ——发表于1999年12月28日 2目击者称,美军投在庇护所附近的炸弹导致了百人伤亡。 ○

11

——发表于1999年12月28日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0的获奖作品旨在还原历史真相——美军在韩国一个名叫“老斤里”的村子里冤杀了很多平民,并且可能在韩国的其他地方冤杀过平民,并促进问题——幸存者的申诉被驳回——的解决,而从报道效果来看,该组文章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此战中,开赴朝鲜半岛的美军损失惨重,伤30多万人,死5.6人。然而,在朝鲜战争爆发49周年之际,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委员会没有将荣誉授予回顾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报道,而是客观地将调查性报道奖颁发给了揭露本国军人对他国百姓带来的灾难的报道。

结论:儿童、妇女、病人残疾人这些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是记者们关注的焦点;低收入者以及从事危险职业的工人也受到了记者们的关注;值得尊敬的是美国新闻界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他国受害者的关心。

(二)1995年至2004年关注对象发展趋势分析

分析:由表二可以看出,在10组调查性报道中,前五年的关注对象分别是:残疾人、存在生育障碍的妇女、低收入土著美国人、拆船工人和选举欺诈受害者;后五年的关注对象分别是:被冤杀的韩国平民、被7种危险药品伤害的病人、孤儿以及被忽视或虐待的儿童、精神病患者和被冤杀的越南平民。

前后五年关注对象的区别,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显性”和“隐性”的区别。

这里的“显性”,指的是1995年-1999年的调查性报道所挖掘的内幕有比较明显的征兆,所关注的对象有比较广泛的分布。举例来说,1997年获奖作品的内容是,由于低收入土著美国人的住房条件很差,所以联邦政府开展了一项旨在帮助他们的住房计划,但是记者调查发现,该计划的实施存在普遍的腐败和不公平现象。在该组文章中,记者所挖掘的内幕——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腐败和不公平有比较明显的表现,那就是低收入土著美国人住房的破旧不堪、拥挤等等,而所关注的对象——低收入土著美国人的人数较多,分布较广泛。1995年、1998年和1999年的情况基本相同。但是这五年中也存在一个特例,那就是1996年的获奖作品,揭露了加利佛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助产诊所对存在生育障碍的妇女的欺诈。

所谓“隐性”,指的是2000年-2004年的调查性报道所挖掘的内幕没有明显征兆,所关注的对象也没有广泛分布。举例来说,2002年获奖作品的内容是,从1993年到2000年,哥伦比亚特区一共有229名因受到忽视或者虐待而被送入儿童保护机构的孩子死去,文章

12

揭露了特区政府在此间所负有的责任。在该组文章中,记者所挖掘的内幕——特区政府在儿童保护系统工作中的疏漏,并没有非常明显的表现。不难想象,从1993年到2000年的8年之间,虽然哥伦比亚特区平均每年发生20几个孩子的夭折事件,但是这个数字对于拥有成千上万个孩子的城市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记者所关注的对象——已经死亡的孤儿和被忽视或被虐待的儿童的数量仅仅就是229名。其余四年——2000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的情况基本相同。

结论:越来越少地关注“显性”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多地关注“隐性”的弱势群体。

第三节 报道角度分析

表六:1999年-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报道角度概览 获奖时间 1999年 报道内容 迈阿密市长选举结果不公正。列举了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欺诈、贿赂和无知现象。 朝鲜战争早期,美国士兵在南韩的一座桥边犯下的罪行:杀害了几百名韩国平民。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因为人为原因导致7种不该上市的药品上市,因此给病人们带来了巨大伤害。 1993年到2000年,哥伦比亚特区一共有229名因受到忽视或者虐待而被送入儿童保护机构的孩子死去。文章揭露了特区政府在此间所负有的责任。 纽约州私人福利院对成年精神病患者的虐待。 报道角度 体制的缺陷 2000年 还原历史真相 2001年 体制的缺陷 2002年 体制的缺陷 2003年 体制的缺陷 分析: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的报道角度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着眼于系统完整深入地还原事件或现象的真相,另一种着眼于分析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根源或体制原因。举例来说,中央电视台的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的报道角度通常属于前者。而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中的绝大部分则恰恰相反,他们想要揭示的,是现象背后的体制缺陷。

在1999年-2003年的5年中,只有2000年的作品是例外。这是因为,其他作品报道的都是当时的新闻,而2000年的作品要揭开的

13

是半个世纪以前一段尘封的历史——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士兵曾经冤杀了几百名韩国平民。因此对于这组报道来说,最重要的是先要还原历史真相,然后才谈得上剖析悲剧发生的原因。

下边分别以1999年和2002年的获奖作品为例,具体分析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报道角度。

1、1999年的获奖作品——导致迈阿密市长选举结果被推翻。 该组报道揭露了迈阿密市长选举的不公正。文章写道,大批缺席选票在11月份迈阿密市长选举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是哈维尔〃苏亚雷斯市长在缺席选票的拥有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那么前任市长乔〃卡罗洛将会在11月4日的选举中大获全胜。

该组文章一共7篇,分7次完成了报道。以下分别是7次报道的标题:

1在迈阿密市长选举中,很多人为了10美元而投票 ○

2选举人跨越了迈阿密的边界线 投票处不禁止外地人 ○

3可疑策略影响了市长选举 ○

4一些迈阿密雇员跨越边界线投票 ○

5犯人也投票 ○

——但这是犯罪

6苏亚雷斯的顾问因贿选被调查 ○

见证人说,他提供现金并执行计划 7非赢利组织在收集选票中起了作用 ○

概括起来说,这7次报道的报道内容分别是:

1揭露了选举不公正的现象之一——竞选双方不同程度的贿选。○ 2揭露了选举不公正的现象之二——普通选举人的违法行为,○具体来说就是一部分已经不在迈阿密居住的选举人由于恋旧、由于喜欢迈阿密的政治气氛甚至由于觉得迈阿密的投票点离自己上班的地方距离较近等等看起来很琐碎的原因而跨越边界线,到迈阿密来投票。这是违法的。法律规定:只有住在当地的人才能在当地投票。

3揭露了选举不公正的现象之三——竞选的一方出现的违法行○为,具体来说就是支持现任市长苏亚雷斯的竞选选务工人在选举过程中使用了践踏选举法的策略:他们用假地址登记选举人;他们未经允许就给选举人的缺席选票打上孔;他们用坚持说自己没有投票的人的名字投票;他们自己投了可疑的选票。

4揭露了选举不公正的现象之四——政府雇员的违法行为,○具体来说就是迈阿密的一部分政府雇员跨越边界线投票。这是违反选举法的。法律规定:只有住在当地的人才能在当地投票。

5揭露了选举不公正的现象之五——罪犯的违法行为。○这里所谓

14

的“罪犯”

,指的是已经出狱但被剥夺了选举权的曾经的罪犯。这些人之所以不该投票而投票,原因有二:一是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不够,罪犯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剥夺了选举权,二是选民登记体系存在漏洞,工作人员本应该记下所有罪犯的名字,然后把他们的名字从选举人名册中删除,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

6一个典型个案的剖析—— 现任市长苏亚雷斯的顾问涉嫌贿○

选,报道了相关人士和目击者的访谈,以及该顾问方面的自我辩护。

7揭露了选举不公正的现象之六——非盈利组织的违法行为。○具体来说,就是一家得到政府资助的非盈利组织的成员收集了可疑的缺席选票,为当时竞选的一方、现任市长苏亚雷斯助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组文章揭露了迈阿密市长选举的不公正,但记者并不是仅仅把眼光停留在表面现象,比如说竞选双方的贿选上,而是综合挖掘了普通选举人、政府雇员、罪犯、非盈利组织在其中不同的违法行为,有点有面,从而揭示出竞选体制的各个方面所存在的弊端。

2、2002年的获奖作品分析。

1993年到2000年,哥伦比亚特区一共有229名因受到忽视或者虐待而被送入儿童保护机构的孩子死去。该组报道揭露了“整个儿童保护程序”存在的问题。

该组文章一共14篇,分4次完成了报道。以下分别是4次报道的总标题和报道量:

第一次报道的总标题为“十年的致命错误”,包括3篇文章。 第二次报道的总标题为“残疾人 被遗忘的人”,包括4篇文章。 第三次报道的总标题为“婴儿有险”,包括4篇文章。 第四次报道的总标题为“调查的失败”,包括3篇文章。 具体来看,这4次报道的报道内容分别是:

1概括总结了华盛顿儿童保护系统存在的诸多漏洞 ○

整个儿童保护程序中的每个步骤上都存在失误:

医生、教育工作者、律师和其他有责任对虐待和忽视儿童的行为进行投诉的人,很少用特区设立的紧急热线向警察或社会工作者报告情况。……

如果人们打进了热线,社会工作者和警察又常常不能进行彻底调查。……

特区开始追踪监测某个孩子的情况后,也总是漏洞百出。社会工作者很少能够按照要求进行两周一次的家访。……而在罗伯特祖母家里监测孩子情况的社会工作者,竟然不知道孩子的父亲就在家

15

里。……

警察或社会工作者把孩子从家里带走之后,安全处所不好找,而且服务也很难跟得上。……

并分析了产生漏洞的原因,比如各个部门之间难以配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量太大等等。

2剖析一个侧面——残疾儿童的状况。○该组报道收录的4篇文章分别从一个残疾女孩惨死的详细经过、一个收养家庭的不法行为以及另外3名残疾儿童的死亡调查着手,进行了点面结合的分析。

3剖析一个侧面——婴儿的状况。○该组报道收录的4篇文章分别对问题家庭生育的婴儿的悲惨状况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和个案分析,同样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4剖析一个侧面——暴力家庭里孩子们的状况。○该组报道收录的3篇文章分别是:详细描述了一个男孩如何在儿童保护系统本可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惨死于患有精神病的母亲手中;简要介绍了另外6名儿童的死亡经过。

可以看出,该组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

第一次发表的文章开门见山:华盛顿儿童保护系统存在诸多漏洞。

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发表的文章则分别从残疾人、婴儿和暴力家庭三个不同侧面、用大量血淋淋的事实印证了漏洞的存在。

结论:这些获奖作品的报道角度,绝大多数是直指不良现象背后的体制缺陷而不仅仅是进行现象描述或者着眼于一人一事,个别作品则着眼于还原事件或现象的真相。

16

第三章 采访分析

有学者认为,新闻稿件的成功“七分在采,三分在写”。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情况恰恰印证了这种说法。

一、采访时间分析 表七:1999年-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采访时

间概览 获奖时间 1999年 报道内容 揭露了迈阿密市长选举结果的不公正,列举了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欺诈、贿赂和无知现象。 揭露了朝鲜战争早期,美国士兵在南韩的一座桥边犯下的罪行:杀害了几百名韩国平民。 揭露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因为人为原因导致7种不该上市的药品上市,因此给病人们带来了巨大伤害。 1993年到2000年,哥伦比亚特区一共有229名因受到忽视或者虐待而被送入儿童17

采访时间 5个月 2000年 至少“数月” 2001年 “历时两年” 2002年 “为期一年”

2003年 保护机构的孩子死去。文章揭露了特区政府在此间所负有的责任。 揭露了纽约州私人福利院对成年精神病患者的虐待。 “整整一年” 上表中加了引号的采访时间,表示该数据来自当年的获奖作品原文。

结论:调查性报道需要花费的采访时间很长,平均为一年。其中最短为5个月,最长为2年。

二、采写者人数分析 表八:1999年-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采写人

数概览 获奖时间 1999年 报道内容 揭露了迈阿密市长选举结果的不公正,列举了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欺诈、贿赂和无知现象。 揭露了朝鲜战争早期,美国士兵在南韩的一座桥边犯下的罪行:杀害了几百名韩国平民。 揭露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因为人为原因导致7种不该上市的药品上市,因此给病人们带来了巨大伤害。 1993年到2000年,哥伦比亚特区一共有229名因受到忽视或者虐待而被送入儿童保护机构的孩子死去。文章揭露了特区政府在此间所负有的责任。 揭露了纽约州私人福利院对成年精神病患者的虐待。 采写人数 17人参与采访 8人执笔成文 2000年 3人采访成文 2001年 3人采访成文 2002年 1人采访成文 2003年 1人采访成文 结论:调查性报道虽然工程浩大,但由于不急于见报,周期较长,所以需要的人力并不多,1-3人足矣。值得说明的是,1999年的获奖作品参与人数较多(17人参与采访8人执笔成文),这是因为当年的采访时间紧张,从市长选举结果公布到报道结束一共只有半年时间,这比一般的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所用的时间短了至少一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美国调查性报道所投人力不多的原因在于:美国的大众化报纸普遍重视调查性报道,因此进行报社结构设臵时,

18

除了会在国内、国际、财经、体育、时尚等专业领域安排记者之外,他们往往还会在调查性报道这一块专门安排记者,而专做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一般就是几个人。举例来说,《华盛顿邮报》一共有200多名采编人员,他们的具体分工是:国内47人,国际31人,体育20人,财经/商业47人,时尚33人,评论7人,旅游6人,健康5人,家园4人,烹饪6人,了望1人,邮报杂志7人,书评4人,摄影6人,每周电视4人,周末4人,儿童4人,版面编辑3人,专门从事有关

5 事件的民意测验报道2人,深度调查性报道5人,等等。○

三、采访方式分析 表九:1999年-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采访方

式概览 获奖时间 报道内容 1999年 揭露了迈阿密市长选举结果的不公正,列举了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欺诈、贿赂和无知现象。 2000年 揭露了朝鲜战争早期,美国士兵在南韩的一座桥边犯下的罪行:杀害了几百名韩国平民。 2001年 揭露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因为人为原因导致7种不该上市的药品上市,因此给病人们带来了巨大伤害。 2002年 1993年到2000年,哥伦比亚特区一共有229名因受到忽视或者虐待而被送入儿童保护机构的孩子死去。文章揭露了特区政府在此间所负有的责任。 2003年 揭露了纽约州私人福利院对成年精神病患者的虐待。 采访方式 静态采访、面访、电话采访、书面采访、现场采访 静态采访、面访、新闻发布会、现场采访 静态采访、面访、电话采访、书面采访 静态采访、面访、电话采访、书面采访、列席会议、现场采访、数据库分析 静态采访、面访、书面采访、列席会议、现场采访 结论:在采访方式方面,调查性报道有两大特点: 一是大量的静态采访。所谓“静态采访”,就是指记者采访之前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真正的采访做准备。因为调查性报道涉及的是需要挖掘的新闻内幕,因此文献资料方面的准备格外重要。各报记者具体的静态采访量在表十中体现得很明显。

二是多种采访方式综合运用,包括静态采访、现场采访、面访、电话采访、书面采访、新闻发布会采访、列席法院的听证会或审判等等。其中,2002年的获奖作品还采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搜集到的600多条相关信息进行了数据库分析。之所以综合运用多种采访方式,是因为调查性报道是“揭丑”的报道,难度较大。记者们只有

19

综合运用多种采访方式,多次采访,多方采访,才能挖掘出尽可能多的新闻。

四、采访量分析 表十:1999年-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采访量

概览 获奖时间 报道内容 采访量 1999年 揭露了迈阿密市长选举结果的静态采访: 迈阿密市选举人不公正,列举了选举过程中出现名册、选举法法条 的各种欺诈、贿赂和无知现象。 动态采访:数十名政府官员雇员、选举人、曾经的罪犯、选务工作者、非赢利组织成员 2000年 揭露了朝鲜战争早期,美国士兵静态采访:“军方降低了保密在南韩的一座桥边犯下的罪行:级别的档案文件” 杀害了几百名韩国平民。 动态采访:“对全国范围内老兵的采访”、对数十位韩国受害者家属及幸存者的采访 2001年 揭露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静态采访:“上千页州记录、因为人为原因导致7种不该上按照信息自由法案获取的数市的药品上市,因此给病人们带据” 来了巨大伤害。 动态采访:“对60多位前任和在职的管理局官员”、数位病人及家长、多家制药公司高管及发言人的采访 2002年 1993年到2000年,哥伦比亚特静态采访:“180名孩子的死区一共有229名因受到忽视或亡状况记录:死亡记录、警方者虐待而被送入儿童保护机构报告、尸检报告、社会工作者的孩子死去。文章揭露了特区政笔记、医院记录和内部死亡概府在此间所负有的责任。 要”;相关机构为保护儿童提出的670条建议 动态采访:“对政府官员和家庭成员的上百次采访” 2003年 揭露了纽约州私人福利院对成静态采访:“5000页州政府年年精神病患者的虐待。 度检查报告”、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州档案、法院和法医记录以及精神病和医疗病历 动态采访:“200次采访工作人员、病人及其家属、36次访问福利院” 上表中加了引号的采访量,表示该项说法来自于获奖作品原文。 结论:调查性报道采访量很大,一方面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文件、记录等,另一方面需要采访大量的知情者,尽可能地把事情查

20

得水落石出。

五、采访特点分析

从1999年-200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文本倒推采访可以发现,这些文章在采访方面有一些共同特点:

1、主动性

和其他体裁的新闻作品相比,以“揭丑”为主的调查性报道对记者的主动性要求更高。这是因为,只有做一名行动记者,充分发挥主动性,才能挖掘出内幕新闻,做出轰动的调查性报道。

以1999年的获奖作品为例,该组文章揭露了迈阿密市长选举结果的不公正,列举了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欺诈、贿赂和无知现象。全文一共7篇,分7次完成了报道。通过这些报道,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优秀的调查性报道记者是如何发挥主动性,挖掘新闻,报道新闻的。

面对市长选举结果的公布,记者职责内的反应应该是报道新闻,可是《迈阿密先驱报》记者选择了质疑选举结果。

面对可疑的贿选操作,一般人会怀疑作为被选举人的政客,可是《迈阿密先驱报》记者不仅将暗箱操作归咎于被选举人,也剖析了选举人当时的错误心态。

面对可能黑白颠倒的选举结果,《迈阿密先驱报》没有仅仅将责任归结到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身上,而是一步一步地挖掘出了竞选双方、普通选举人、政府雇员、犯人和非赢利组织等各方在市长选举中的违规举动,揭露了迈阿密市选举系统的所有漏洞。

最终,《迈阿密先驱报》通过自己的报道推翻了当时已成事实的选举结果。这一结论来自于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委员会当年给予该组文章的评语。

2、多信源

对于调查性报道来说,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是保证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的前提,也是记者们免予陷入新闻官司的基本手段。

从1995年-2004年的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来看,所有报道都坚持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即使是对于关键的细节,这些报道也坚持使用多信源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可以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在多信源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

以2000年的获奖作品片断为例可以发现,在关键的细节中记者们坚持使用多信源。以下文字节选自该组作品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是从总体上对老斤里事件进行描述:

克恩说,火力平息以后,他,普里斯和另外一个退役军人在下水

21

道中至少发现了七具朝鲜士兵的尸体。

但是肯塔基州邓维尔的普里斯说,他不记得做过类似的搜索或是在下水道中发现过乔装改扮成农民的朝鲜士兵。当问及此事的时候,其他士兵同样无法回忆起曾经在那里见到过朝鲜士兵。

克恩回忆起那时的确发现了一些武器,黑塞尔曼称其他人发现了一把冲锋枪,普里斯则只是听说过关于武器的传言。

在美联社单独采访二十四名幸存者的时候,他们都说不记得有朝鲜军人或者冲向美军的射击。

以上文字在求证美国士兵的开火对象到底是什么人?全部为手无村铁的平民,还是夹杂了使用武器的朝鲜士兵?为了求证这个细节,美联社记者采访了克恩、普里斯、另外一个退役士兵、黑塞尔曼以及24名幸存者。用20多个信源还原一个细节,这个被还原的细节一定是可信的,是非常接近事实真相的。

3、重证据

调查性报道记者调查的过程,本身就是为所报道的事件或现象搜集证据的过程。而体现在文章里,记者们重证据的表现主要有三点。

第一、重视人证。

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以及有评价能力的专家等等,都可以作为支持记者立场的证人。

以2003年的获奖作品为例,当时,《纽约时报》的记者们200次采访工作人员、病人及其家属、36次访问福利院,基本上采访完了所有应该采访的对象。

对读者来书,这样重人证的报道显得更加可信。而对记者来说,一旦遇到新闻官司,这些曾经被采访过的对象都可以作为人证来证明报道的真实性。

第二、重视物证。

在调查性报道采访之前,记者会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包括查阅政府记录、档案、法律法规等。

同样以2003年的获奖作品为例,当时,《纽约时报》的记者们查阅了5000页州政府年度检查报告、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州档案、法院和法医记录以及精神病和医疗病历。这些文字资料在必要的时候都可以用作物证。

第三、重视故事的证据效力。

当事人的故事本身就是极具说服力的证据。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非常重视用故事来说话。

以2002年获奖作品为例,该组文章的英文原文总字数为18,464

22

字,其中,非常明确的故事包括明确到标题就叫“一个孩子的故事”或者“孩子们的故事”的故事所占的总字数为10,346字。或者说,故事所占比例大概是五成五。这些当事人的故事——大都是孩子们如何惨死的详细个案——对于证明报道的真实性是很有帮助的。

第四章 写作分析

第一节 客观的写作

调查性报道是“揭丑”的报道,因此客观报道新闻,不仅是一般记者的职业要求,更是调查性报道记者自我保护、避免官司缠身的重要手段。

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来表现其客观性:

第一、大量引用采访对象的话,大量引证资料。 第二、平衡报道。 一、使用引语和资料

数据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在表现客观性方面所作的努力有多大。

表十一:1999年-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引述

情况概览 获奖时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全文篇幅 Said Show According to Wrote 四种用法 英文原文 使用量 使用量 使用量 使用量 总计 22 7 5 431 16797字 397 9554字 22096字 18464字 24082字 165 205 160 258 15 26 25 58 6 34 18 57 4 27 30 12 190 292 233 385 上表中的“Said”翻译成汉语就是“说”,该动词前边通常是某个人或者是某些人,后边接直接引语或者间接引语。

上表中的“Show”翻译成汉语就是“显示”,该动词前边通常是“records”或者“files”,合起来就是“记录显示”或者是“文件显示”的意思,表示信息的来源。

上表中的“According to”翻译成汉语就是“根据”,该介词后

23

边通常是某个人或者是某个文件,合起来就是“根据某人的说法”或者是“根据某文件记载”的意思,表示信息来源。

上表中的“Wrote”翻译成汉语就是“写道”,该动词前边通常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后边接直接引语或者间接引语。

通过表十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推导。

在1999年的获奖作品中,said、show、according to、wrote这四种明确表示消息来源的词语总的使用量与文章的总字数之比约为1/40。

在2000年的获奖作品中,said、show、according to、wrote这四种明确表示消息来源的词语总的使用量与文章的总字数之比约为1/50。

在2001年的获奖作品中,said、show、according to、wrote这四种明确表示消息来源的词语总的使用量与文章的总字数之比约为1/75。

在2002年的获奖作品中,said、show、according to、wrote这四种明确表示消息来源的词语总的使用量与文章的总字数之比约为1/80。

在2003年的获奖作品中,said、show、according to、wrote这四种明确表示消息来源的词语总的使用量与文章的总字数之比约为1/60。

结论:很明显,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非常注重引述采访对象的话和印证资料。平均起来,基本上每60个单词或者说每4-5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表示引用的单词。和我国国内的调查性报道相比,这个频率非常高。

二、平衡报道 在写作过程中,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非常注意平衡报道。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记者们总是会将表达机会给予所有相关人员,并充分报道各方观点。对于暴露和揭丑为核心的调查性报道来说,这也是记者自我保护,免于陷入新闻官司的手段。

举例来看,在2001年的调查性报道(该组报道揭露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即FDA由于人为原因导致7种不该上市的药品上市,因此给病人们带来了巨大伤害)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对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即FDA的评价。原文是这样写的:

?他们已经丢掉了自己的指南针,已经忘记自己到底为谁服务。?得克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莱缪尔〃A〃莫伊博士在1995年至1999年期间供职于FDA的咨询委员会。?不幸的是,公众为此付出了代价,

24

因为公众相信FDA是岗哨,他们在看守大门。?

FDA的转变在医疗实践中能够被直接感受到,堪萨斯城医疗办公室的糖尿病专家威廉〃L〃艾斯利博士说。3年前他请求FDA重新评估曲格列酮,因为他治疗的一位病人用药之后引发了肝功衰竭。

?过去,FDA只为一个目的服务。?艾斯利说,?医生能够确定自己所开的药是相当安全的。现在你想知道他们都作了什么样的评估。?

……

?所有的药品都有危险;大部分药品有严重危险。?FDA药品审查中心主任珍妮特〃伍德科克博士如是说。她还补充道,有些被召回的药品?虽然不是救生药,但非常有价值,召回虽然是必要之举,但的确也是损失。?

……

6个月前,FDA另一位管理人员弗洛伦斯〃豪恩博士向制药企业的领导表达了类似看法:?我认为从被召回药品中得到的教训让我们更为警惕。?

然而更快、更好地合作的必要性依然存在。

?我们在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坚持高标准的同时,决策速度更快、过程更透明。?12月12日,FDA局长简〃E〃亨妮在全国出版俱乐部内的演讲中这么说。

记者们在请高校专家莱缪尔〃A〃莫伊博士对FDA进行评价的同时,并请地方医疗机构的人士威廉〃L〃艾斯利博士作了评价。这二人对FDA持否定态度。

同时,记者们还请了FDA内部的专家和官员珍妮特〃伍德科克博士、弗洛伦斯〃豪恩博士和简〃E〃亨妮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这三人对FDA持肯定和理解的态度。

平衡地选择采访对象,这样会显得整篇报道非常客观,并避免麻烦缠身。

第二节 故事的写作

用讲故事的方法写新闻,这在新闻界是被广泛认可的写作手法。在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中,为了吸引读者,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证据效力,这一方法同样被广泛运用。

一、讲故事的手法分析

从1995年-2004年的情况来看,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都是以组稿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获奖的调查性报道都不是单篇稿件,而是一组稿件组成的系列。报社或者通讯社出稿的时候,

25

可能是一篇一篇地连续发表,也可能是几篇几篇地连续发表。

那么大致看来,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会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讲故事:

用专门的篇章来讲故事,或者在组稿的全部报道中穿插故事。 2002年的获奖作品非常典型地采用了第一种写作手法,即在用专门的篇章来讲故事。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使整组报道显得结构紧凑、条理清晰,起到增强报道效果的作用,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操作起来会有难度,因此很少被采用。2002年的获奖作品之所以采用,是因为当时的《华盛顿邮报》在刊发报道时,所有稿件已经确定,因此会有充足的时间来调整文章的前后顺序,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

具体来看,2002年的获奖作品是这样讲故事的:

该组文章一共14篇,分4次完成了报道。以下分别是4次报道的标题:

第一次报道:总标题为?十年的致命错误?。包括3篇文章,以下分别是3篇文章的标题

1受到?保护?的儿童因政府不作为而死 ○

城市网络的关键错误导致40人死亡;机密文件揭示政府的多项疏漏

2试图重建信任 ○

新上任的服务局局长不保证工作一定成功

3为了问心无愧 工人走了 ○

分析:第一次的报道中没有专门讲故事的文章。

第二次报道:总标题为?残疾人 被遗忘的人?。包括4篇文章,以下分别是4篇文章的标题:

○1一名被收养的女孩被送走之后 孤独而死

儿童保护机构没有到特拉华州去监测她的病情

2没人要的孩子无可选择 ○

3一个孩子的故事 ○

4孩子们的故事 ○

分析:第二次的报道中全部都是专门讲故事的文章。其中,第一

1讲了一个故事;第二篇文章也就是○2讲了一个故事;篇文章也就是○

3讲了一个故事;4讲了两个故第三篇文章也就是○第四篇文章也就是○

事。

第三次报道:总标题为?婴儿有险?。包括4篇文章,以下分别

26

是4篇文章的标题:

○1得不到帮助的娇弱婴儿夭折

新生儿交给问题母亲,特区几乎不闻不问

2 孩子们的故事 ○

3 孩子们的故事 ○

4 没电、没希望的家 ○

分析:第三次的报道中大部分篇幅是在专门讲故事。其中,第一

2讲了一个故事;篇文章是概括性介绍;第二篇文章也就是○第三篇文

3讲了一个故事;第四篇文章也就是○4讲了一个故事。 章也就是○

第四次报道:总标题为?调查的失败?。包括3篇文章,以下分别是3篇文章的标题:

○1孩子遇险,却无救生索可抓

精神病母亲威胁儿子的安全,特区警方和儿童保护机构却无所作为

2 孩子们的故事 ○

3 孩子们的故事 ○

分析:第四次的报道中全部都是专门讲故事的文章。其中,第一

1讲了一个故事;第二篇文章也就是○2讲了一个故事;篇文章也就是○

3讲了五个故事。 第三篇文章也就是○

2003年的获奖作品则比较典型地采用了第二种讲故事的手法,即在组稿的全部报道中穿插故事。

这种手法比较多地运用于调查性报道中,是因为由于调查性报道常常包含追踪报道和后续报道,因此不太可能一开始就把所有文章的布局都考虑清楚,而常常是随机应变,随时调整,所以故事最好是随时穿插进去,而不是单列成篇。

具体来看,2003年的获奖作品是这样讲故事的:

该组文章一共6篇,分4次完成了报道。以下分别是4次报道的标题:

第一次报道:总标题为“残破的福利院|最后的归宿 对精神病患者来说,这里意味着死亡和凄惨?

分析:在对精神病患者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过程中,记者穿插了4位已过世的病人的故事,占用了2/3以上的篇幅。

第二次报道:总标题为“残破的福利院|梦想破灭的地方 这里,生活就是脏和乱?

27

分析:第二次的报道本身就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对象是一家名叫“海港庄园”的私人福利院。文章分了几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对这家存在诸多违法行为的福利院进行了描述和剖析。在此过程中,记者穿插了3位已过世的病人的故事和一对姐妹工作人员的故事。

第三次报道:总标题为“残破的福利院|经营者们”。包括3篇文章,以下分别是3篇文章的标题:

○1无法表达、孤立无援和现金的来源

2精神病患者到了看起来好不了多少的福利院 ○

3精神病患者被锁藏在私人疗养所 ○

分析:第三次的报道中包含了数十个小故事,既包括有关不法的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的,也包括有关精神病患者的。

第四次报道:总标题为“纽约输出精神病患者,转嫁负担到其他州” 分析:在报道消息的同时,这部分一共讲述了3位精神病患者的故事。

二、故事所占比例分析 从理论上讲,我们完全可以对从1999年到200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中故事所占比例进行精确的统计。但实际上,由于时间紧迫,加上意义不大,所以在此只以结构比较简单的2002的获奖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以下是2002年获奖作品各部分内容的简单分类:

第一次报道:总标题为?十年的致命错误?。

1受到?保护?的儿童因政府不作为而死 ——非故事 ○

城市网络的关键错误导致40人死亡;机密文件揭示政府的多项疏漏

2试图重建信任 ——非故事 ○

新上任的服务局局长不保证工作一定成功

3为了问心无愧 工人走了 ——非故事 ○

第二次报道:总标题为?残疾人 被遗忘的人?。包括4篇文章,以下分别是4篇文章的标题:

○1一名被收养的女孩被送走之后 孤独而死——故事

儿童保护机构没有到特拉华州去监测她的病情

2没人要的孩子无可选择 ——故事 ○

3一个孩子的故事 ——故事 ○

28

4孩子们的故事 ——故事 ○

第三次报道:总标题为?婴儿有险?。包括4篇文章,以下分别是4篇文章的标题:

○1得不到帮助的娇弱婴儿夭折 ——非故事

新生儿交给问题母亲,特区几乎不闻不问

2 孩子们的故事 ——故事 ○

3 孩子们的故事 ——故事 ○

4 没电、没希望的家 ——故事 ○

第四次报道:总标题为?调查的失败?。包括3篇文章,以下分别是3篇文章的标题:

○1孩子遇险,却无救生索可抓 ——故事

精神病母亲威胁儿子的安全,特区警方和儿童保护机构却无所作为

2 孩子们的故事 ——故事 ○

3 孩子们的故事 ——故事 ○

2002年获奖作品英文原文的总字数为18,464字,其中,非常明确的故事所占的篇幅,也就是第二次和第四次报道的全文以及第三次报道的后三篇文章的总字数为10,346字。故事所占比例大概是五成五,就是说,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会用一半以上的篇幅讲故事。

或者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讲故事是调查性报道记者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第三节 两种报道方式的写作分析

大致看来,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可以分为两种报道方式:一种是边调查边写作的追踪报道,另一种是结束调查之后开始写作的完成时报道。那么与此相对应,就有两种写作方式。在1999年-2003年5年间,2001年的获奖作品和2003年的获奖作品分别采用了以上两种写作方式。

一、追踪报道的写作方式分析——以2001年获奖作品为例 该组报道揭露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即FDA因为人为原因导致7种不该上市的药品上市,因此给病人们带来了巨大伤害。

该组文章一共10篇,分8次完成了报道(其中第6篇和第7篇同时见报,第9篇和第10篇同时见报)。以下分别是10篇报道的标题和见报时间:

29

1主要医师敦促召回曲格列酮 ——2000年2月19号○ 2迟迟不召回曲格列酮令人担忧 ——2000年3月10号○ 3反对曲格列酮的医师面临着被FDA解雇的威胁 ○

——2000年3月17号

4治疗糖尿病的药品曲格列酮撤出市场 ——2000年3月22号○ 5FDA的批准以及召回曲格列酮的拖沓 ——2000年8月16号○ 6出现死亡之后 FDA发现药品批准问题 ——2000年11月16号○ 7FDA弱化了有关罗肠欣安全性的争论 ——2000年11月16号○ 8罗肠欣因存在安全隐患被召回 —— 2000年11月29号○ 9新政策如何让7种致命药物上市 —○—2000年12月20号 10个案研究:一次又一次警告被抛诸脑后—○—2000年12月20号 概括起来说,这10篇报道的报道内容分别是:

1揭露了新药曲格列酮的安全性问题——曾经深入参与审批工○

作,并一贯支持饱受争议的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曲格列酮的医师,已经敦促该药撤出美国市场。原因主要是:每位服用曲格列酮的病人都存在患上肝功衰竭的可能性,并且没有可靠的避免办法。服药时间越长,病人患上肝功衰竭的风险就越大。

文章介绍了FDA的专家和局长等高官对于曲格列酮的疗效和危险的不同判断。

?我看不出,已经知情的医生能以什么理由给病人用这种药(曲格列酮)。?1月24日,医疗官员罗伯特〃I〃米斯宾发电子邮件给他的上司,?我还看不出,FDA有什么理由迟迟不采取措施,(将曲格列酮)撤出市场。?

伍德科克告诉时报,管理局?此时?仍然相信曲格列酮的疗效大于风险。

以及曲格列酮对病人实际造成的危害和为制造商创造的销售额。 管理局药品审查中心主任珍妮特〃伍德科克博士……说,FDA接到了85份肝功衰竭报告,怀疑?多半?和服用曲格列酮有关。伍德科克说,其中58位病人死去,另有10人需要肝脏移植。

从1997年3月开始已经销售了18亿美元。

2追踪报道——要求召回曲格列酮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越来越○

多的FDA医师开始表示担心:继续拖延只会夺走更多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文章描述了FDA内部对曲格列酮的不同态度。迄今为止,马洛索斯基及其他FDA专家的意见与管理局药品评估与研究中心副主任默里〃M〃伦普金博士相互矛盾。伦普金与上司药品审查中心主任珍妮特〃伍德科克博士继续支持曲格列酮。

30

再次提及曲格列酮对病人实际造成的危害和为制造商创造的销售额。

并披露了一则新消息:曲格列酮的制造商华纳朗博特公司顾问麦吉尔提交了供述材料。

麦吉尔……她从1994年起开始辅助该公司进行曲格列酮的临床试验。

3月1日,麦吉尔写信给FDA。她声称,公司没有恰当地报告可能遭受了肝部伤害的两位病人的情况。另外,她承认自己在监控试验方面有缺陷。

3追踪报道——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正在对一名医疗官员施加解○

雇威胁。最近几周以来,该官员一直敦促召回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曲格列酮。

文章介绍了这名医疗官员对曲格列酮的态度以及当时的处境。 FDA威胁要解雇罗伯特〃I〃米斯宾博士——这一事件在《时报》本周获得的电子邮件中得到了详细说明。

从1月份开始,米斯宾和其他最少四位FDA医师——大多数更加资深——已经告诉同事,曲格列酮应该被召回,因为它可能会导致肝功衰竭和死亡。

再次提及曲格列酮对病人实际造成的危害和为制造商创造的销售额。

描述了FDA药品评估与研究中心主任默里〃M〃伦普金博士对待曲格列酮的态度。在过去的3年半时间里,伦普金向曲格列酮提供了决定性支持,接着对伦普金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详细描述。

4追踪报道——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于周二说,○备受欢迎的治疗糖尿病的药丸曲格列酮——该药得到政府?快速?批准却导致了数十人肝功衰竭和死亡——将会迅速从美国市场上撤出。

文章首先报道了曲格列酮被召回这一消息。

接着再次提及曲格列酮对病人实际造成的危害和为制造商创造的销售额。

然后回顾了曲格列酮最终被召回的曲折过程。比如,面对着日益增长的死亡数字以及众多保险公司和医院的不信任,华纳朗博特公司和FDA的高层官员继续支持曲格列酮。后来,情况有所改变。

自1997年3月曲格列酮投放市场以来,FDA和华纳朗博特公司对该药的使用说明进行了4次改动,而不是选择召回药品。

并和英国药品管理局的做法进行了对比,FDA的态度和英国药品管理局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于1997年12月监督公司召回了曲格列酮。1999年3月,英国当局称,出于安全考虑因而曲格列酮不准再

31

度使用。

最后补充了药品被召回之后的情况。但是,召回药品并没有让公司的麻烦结束。去年,不断有人代表病人或者他们的幸存者,在各州和联邦法院提起产品责任案件投诉。

5追踪报道——联邦检察官正在调查政府快速审批却缓慢召回○

曲格列酮的问题,神奇的治疗糖尿病的药品曲格列酮和63例肝功衰竭引发的死亡联在了一起。

文章介绍了调查的大概情况,包括检察官以及证人等。

再次提及曲格列酮对病人实际造成的危害和为制造商创造的销售额。

6追踪报道——FDA首次承认,在处理曲格列酮的问题时可能采○

取了错误步骤。

文章第一次借报告内容提出FDA在运作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管理局最近提交的报告,治疗糖尿病的曲格列酮被召回之后,FDA有关处方药规章的主要方面都面临着重新评估的问题。根据报告,有两点?教训要记取?:FDA应该对已经批准面世的药品的安全性予以更多关注;管理局应该重新审视?现在(内分泌和新陈代谢药品)咨询委员会对药品风险所提出的质疑是否充分。?

7揭露了新药罗肠欣的安全问题——在上市的前8个月中,○该药一共造成了5人死亡。还有一些人遭受了肠道手术——其中一位病人切除了结肠。49位病人患上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缺血性结肠炎。

文章第一次明确地下结论:《洛杉矶时报》研究发现,官员们在调整决策时和制药商站在一起。管理局的重新评估仍在继续。

并列举了制药商葛兰素公司为了保证罗肠欣的销量而采取的措施,以及FDA官员的纵容。

代理人暗示,一些人的入院治疗可能是因为本已有之的并发症或者其他药物引起的。出于竞争考虑,公司行政人员说,葛兰素公司反对FDA所提出的在药品使用说明上添加?黑盒子?警告的建议

FDA官员对一位审查员在批准前所提的问题漠不关心。他们挑选了一名顾问到葛兰素公司,协助建议批准罗肠欣的咨询委员会开展工作。他们允许葛兰素公司不在罗肠欣的使用说明上添加明显的?黑盒子?警告。尚未进行药品和缺血性结肠炎之间关系的重要研究,管理局就批准了罗肠欣。

几个月来,面对着FDA流行病学家所搜集的数据,官员们并没有打算召回该药。

提到了罗肠欣对病人实际造成的危害和为制造商创造的销售额。 在上市的前8个月中,该药一共造成了5人死亡。还有一些人遭

32

受了肠道手术。

根据信息服务公司IMS健康的调查,截至8月,罗肠欣共为葛兰素公司创造了4,210万美元的销量。

8追踪报道——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收到5例和该药有关的○

死亡报告以及若干肠道手术报告之后,制药商葛兰素威康公司宣布召回。

报道了最新消息之后,文章提出了涉及FDA体制弊病的问题。 本次召回引发了新疑问:对于那些并非救生药的药品,FDA为何要加快审批速度?

文章接着回顾了快速审查制度的历史,以及罗肠欣出现问题之后,制药商和FDA所采取的不力措施。

与此同时,文章提到了罗肠欣对病人实际造成的危害和为制造商创造的销售额。

9综述稿件——新政策如何让7种致命药物上市 ○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了FDA的现状和问题。

长期以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以缓慢的速度批准处方药新品。他们坚守医生的信条:?首先,确保无害。?

1990年代早期,对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的需求改变了政治气候。国会让管理局与制药企业密切合作,以便使新药能够更快上市。克林顿总统敦促FDA的领导人,要像?伙伴,而不是对手?那样地信任制药企业。

FDA实现了自己的新目标,但为此所付出的生命代价现在开始显现。

从1993年起批准的药品中,已经有7种因为出现了死亡和严重副作用的报告而被撤出市场。《洛杉矶时报》历时两年的调查显示,FDA批准药品时,根本不予考虑危险迹象或者管理局内部专家的坦诚警告。接到病人受害的报告之后,又迟迟不把药品召回。?

接着比较详细地描述FDA的工作对病人带来的痛苦。

然后是专家分析FDA的工作状态以及FDA药品审查中心主任珍妮特〃伍德科克博士本人的态度。

?他们已经丢掉了自己的指南针,已经忘记自己到底为谁服务。?得克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莱缪尔〃A〃莫伊博士在1995年至1999年期间供职于FDA的咨询委员会。

FDA专家指出,批准和召回都控制在伍德科克及其行政人员手中。当考虑召回新药时,他们同时就面临着对自己以前批准的否定。

她在最近的采访中提到,否决新药让她感到很伤脑筋,因为新药的研制可能至少花掉了公司1.5亿美元的经费。她在1997年3月的

33

文章中承认有商业压力。?关心消费者利益的人士希望药品好好改进,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够在上市之前得到彻底评估。?伍德科克……写道,?另一方面,经济压力迫使药品尽早上市,这样做亦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回顾FDA转变的诱因。

FDA改变的诱因产生于1988年,当时的艾滋病活跃分子……要求快速审批试验性药物,至少给那些面临死亡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

政治压力不断增大,FDA开始顺从于此。1991年,FDA的官员们告诉国会,他们正在加快审批速度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壮了胆的企业胃口更大了。他们提议治疗其他绝症或者?严重?疾病的药品也应该加快审批速度。

对?严重?这一形容词的灵活解释,大大敞开了艾滋病危机敲开的规定之门的缝隙。?

讲述新规定出台的过程,以及FDA一些责任感强的审察员的感受:快速审批让他们觉得?赶时间的压力很大?。

介绍了行业官员的保证和事实之间的差距。

主要的行业官员说,美国人完全不必担心药品批准数量的激增。 但是在最近两年的采访中,前任和现任的FDA专家多次提到,有些药品缺乏?安全有效?的有力证明,却被批准使用了。他们还说,有些药品的使用说明上缺失了重要信息。

10个案研究——详细披露了以下8种药品的审批过程、○对病人造成的危害以及FDA和制药商其后的反应。

西沙必利:一种治疗胃灼热的药,现在和儿童死亡扯上了关系 格雷沙星:使用说明回避死亡

右芬氟拉明:致命的减肥丸上不起眼的警告 溴芬酸:止痛片威胁肝脏健康

博思嘉:143人的突然死亡未能阻止批准 罗肠欣:官员预知后果致命 曲格列酮:急速批准 缓慢召回

扎那米韦:官员质问 感冒早好一天是否值得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该组文章属于比较典型的边调查边写作的报道方式。从写作方式上来看,该组文章从追踪个案入手,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一两个个案,而是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在报道进行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了概括总结,水到渠成地挖掘出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1993年的改革导致了FDA药品审查系统不可避免的缺陷,以尽可能地保证整组报道结构的完整。

二、完成时报道的写作方式分析——以2003年获奖作品为例

34

1960年代,纽约像其他州一样决定关闭或者大幅削减精神病院的数量,当时的精神病院常常是病人们几十年受罪的地方。接收被遣散病人的,是营利性福利院。该组文章揭露了营利性福利院系统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

该组文章一共6篇,分4次完成了报道。以下分别是4次报道的标题和见报时间:

第一次报道:残破的福利院|最后的归宿 对精神病患者来说,这里意味着死亡和凄惨

——发表于2002年4月28号

第二次报道:残破的福利院|梦想破灭的地方 这里,生活就是脏和乱

——发表于2002年4月29号

第三次报道:包括3篇文章,以下分别是3篇文章的标题

——发表于2002年4月30号

○1残破的福利院|经营者们

无法表达、孤立无援和现金的来源

2精神病患者到了看起来好不了多少的福利院 ○

3精神病患者被锁藏在私人疗养所 ○

第四次报道:纽约输出精神病患者,转嫁负担到其他州

——发表于2002年11月17号

概括起来说,这4次报道的报道内容分别是: 1第一次的报道大概包含了以下几部分内容: ○

概述私人福利院系统的缺陷:所有的福利院都被相同的系统问题所困扰,比如工人缺乏培训,管理存在漏洞。其中一部分更差,病人过早死亡、病人不能受到良好的照顾、工作人员没有文化、工作人员数量太少。

典型个案——在热浪期,福利院为经营者配备了空调,可是病人们不仅没有空调,连电扇都常常因电路问题转不了。3名病人因此被热死。

典型个案——很多病人自杀。既有点上的描述,也有面上的概括。 典型个案——一名病人被室友杀死。非常细致地描述了这名病人的彬彬有礼、简单快乐,室友明显的暴力倾向以及私人福利院工作的种种失误:之前,他刺伤过姐姐和继父,毒打过弟弟,并且狠揍过岳

35

父,只是他住院几个星期。精神病学家已经指出过查普曼的暴力倾向,然而他还是在1990年代中期被公共庄园接收,并在那里住了四年。福利院里病人之间的斗殴和其他暴力冲突并不鲜见。命案发生之后常常得不到调查。……

典型个案——照料中的死亡。比较详细地报道了三名病人因医治不及时而死去,揭露了很多福利院在管理和照料方面共同存在的最根本缺陷。

2第二次的报道本身就是一个典型个案——对象是一家名叫○“海港庄园”的私人福利院,文章分了几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对这家存在诸多违法行为的福利院进行了剖析:

为了应付州检察官的检查而弄虚作假。 发薪日的混乱场面。

经营者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 工人们对药物治疗一窍不通。 福利院对病人生命的漠视。

一位病人的感受:担心下一个死去的就是自己。 3第三次的报道包括三篇文章。 ○

其中第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普遍存在于私人福利院的违规现象,比如为了骗取政府为精神病患者提供的医疗辅助计划补助金而让病人介绍他们根本不需要的手术,篡改记录等,而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并不完善,无法有效改善福利院系统的状况。

第二篇属于后续报道:名叫“海港庄园”的私人福利院被关闭之后,精神病患者到了其他看起来好不了多少的福利院。

第三篇则是披露消息:近年来,纽约的数百名病人从州精神病院遣散之后被锁藏在私人疗养所独立的楼层中,在那里,他们被禁止单独外出,几乎与他人完全失去联络,并且没有能力质疑现状

4第四次的报道属于追踪报道:○纽约输出精神病患者,转嫁负担到其他州。

4月28号、29号和30号连发三组,然后在11月17号追加一组,可见该组文章基本上属于调查结束之后才开始写作的报道方式。因此从写作方式上来看,该组文章的写作就比较从容,整体结构也更为清晰:先是报道私人福利院系统最严重的问题——很高的死亡率,然后以个案进行分析,接着报道私人福利院系统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经营者的问题,最后是一组追踪报道。

36

结束语

和传媒发达的美国相比,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历史较短。

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的调查性报道缘起于电视。1995年前后,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为代表,调查性报道开始引起我国观众以及新闻界的重视。之后,期刊和报纸开始跟进。

进入21世纪以后,调查性报道这一体裁被越来越多的媒体采用,并产生了日益广泛的社会效果。

2001年8月,《财经》杂志发表了其记者凌华薇和王烁经过一年的调查采访而成文的封面文章《银广夏陷阱》,认为银广夏股价过去两年暴涨都是作假作出来的。这篇写得扎扎实实的文章报道效果显著:银广夏停牌,中国证监会开始严肃整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2001年中秋前夕,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记者陈琳等经过一年多的采访、等待、又采访,对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一事进行了报道。该报道的效果是:改变了月饼市场上曾经大家心知肚明的“规矩”——用陈馅做新馅,也改善了我们中国人中秋节的生活质量。

2001年7月31日15时,在广西南丹透水事故的传闻在网上传播4天之后,人民网突破当地政府设臵的重重障碍,刊发了第一篇自采稿件——《广西南丹矿区事故扑朔迷离》。接着,人民网记者深入实地跟踪采访,先后发出了100多篇有关南丹事故的稿件。其中,《南丹事故12个死难者名单》彻底捅出了被当地政府“成功”隐瞒了15天的南丹“7〃17”重大透水事故,其独立调查被政府掩盖的事件真

6 相的勇气和做法,在我国新闻史上是极为鲜见的。○

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发期间,我国的调查性报道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当年4月,非典型肺炎已经在广州和北京等地肆虐多时,可是一般老百姓还几乎完全不知情,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杂志刊发了组稿《危险来自何方》,国内第一个全面报道了非典的病源病因、疫情发展、国内外反应、科研状况等情况。这时的媒体真正起到了环境监测的功能。

目前,调查性报道已经成为我国纸质媒体尤其是刊期较长的报纸和期刊经常使用的体裁。比较典型的是,《南方周末》始终把调查性报道作为吸引眼球的主打,《财经》杂志则经常把调查性报道作为重量级的封面文章。这两家媒体甚至已经开始在细节上和国际接轨,比

37

如文末已经出现了“某某亦对本文的写作做出了贡献”这样直接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编辑用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非常必要的。更何况,我国的调查性报道虽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比如说,和美国相比,我国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明显不足,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不够,记者们投入的精力不够多等等,尤其是,我国的记者还没有真正树立职业的新闻理念,也缺乏足够好的调查能力和写作技巧。

希望本文的写作能够为我国的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38

注释:

1普利策新闻奖官方网站○(www.pulitzer.org)1995年-2004年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之引言部分 2 ○本文不加引号的楷体部分都是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汉语译文 3 ○《现代汉语词典》第340页,1978年第一版,商务印书馆出版 4紫金网○(www.zijin.net)之《媒介生态视野中的普利策奖》,曹刚,发表于2003年1月1日 52004年2月《中国记者》○,第53页

6上述三件事入围《南方周末》2001年底评选的“2001十大传播突○

破奖”

参考文献:

1、普利策新闻奖官方网站(www.pulitzer.org)1995年-2004年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英文原文及1999年-2003年作品的汉语译文 2、《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展江主编,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3、《新闻写作教程》,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华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4、《新闻与揭丑——美国黑幕揭发报道经典作品集》,展江、万胜主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周海燕,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6、1999年第2期《国际新闻界》 7、《美国新闻史》(第八版),美国迈克尔〃埃默里等著,展江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版

8、中华传媒网(www.mediachina.net)之传媒学术网 9、紫金网(www.zijin.net)

10、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Context and Practice ,Hugo de Burgh , Routledge of London ,first published in 2000

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in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