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规十五条

更新时间:2023-10-11 16: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佛规十五条

一、尊敬仙佛 二、尊前提后 三、斋庄中正 四、循规蹈矩 五、责任负起 六、重圣轻凡 七、谦恭和蔼 八、勿弃圣训 九、莫着形象 十、手续必清 十一、出告反面 十二、不乱系统 十三、爱惜公物 十四、活泼应事 十五、谨言慎行

仙佛慈悲:规戒如良师,可以指示方向;规戒如轨道,可以规范进退、引导行事;规戒如明灯,可以照亮光明前程、看清前途;规戒像璎珞,可以庄严法身。仙佛又云:佛规乃是天戒律,不遵焉能故家归。

守戒规,可以让道场平安、人事有序。皇母明订此十五条佛规,作为修道的规诫,以免不明理路者,误入左道旁门,或贡高自大、自立门户,不但自误前途,

而且误导众生、耽误三曹之伟业,不可不慎。

第一条 尊敬仙佛

尊敬仙佛要从“明理”开始做起,你明理了,自能成于中、行于外,自然流露内在的诚敬,无须免而行之。 一、善维护自性佛 ◆独处不亏心

莫因仙佛没临坛、或人不在佛堂、没看到庄严的佛像,就放荡身心,为所欲为。举凡吃饭、穿衣、工作、睡觉、看电视,不论行、住、坐、卧都要有道,无亏于良心,便是尊敬仙佛。 ◆时忏悔感恩

对身心、言行要时时反省、忏悔,以感恩的心去面对所有的人、事、物,则不易犯过、造恶、染著,如此,才能做到“内不离自性,外不离佛行。”才算是尊重仙佛。

二、速参辞接送驾 ◆不忘参辞驾

开法会时,有诸天仙佛护法,平时亦有镇殿元帅、镇殿将军、及报事灵童在,故当我们进入佛堂时,应先参驾后才做其它的事;离开佛堂时,要辞驾后才离开。向仙佛行参辞驾礼时,更应以叩拜的方式行之,切勿因懒惰而以鞠躬代替。 ◆即时接送驾

当仙佛临坛报佛号时,应即刻起立;仙佛参辞驾时,应当紧接着给仙佛接送驾,动作不可疏缓、怠慢,一则可看出对天的诚敬程度,一则借以带动道气,以身示

1

道。

三、聆训示须恭敬 ◆恭听不串行

仙佛临坛是很殊胜、难得的机缘,应好好把握,战战兢兢;所有在场的人,除了有要事须即时办理外,皆不得任意喧哗或串行,应保持肃静,恭听仙佛慈示。 ◆有问必答

仙佛问话时,不论是知或不知,均应大声回答 ◆即时做笔记

聆听仙佛慈示时,除了谨记在心外,应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以作为修道办道中随时复习与惕励的座右铭。 四、珍惜仙佛慈训 ◆致力广宣传

用心体悟并致力宣传仙佛所批示的妙意奥旨,并常说给周遭的人听,切莫拿了圣训往抽屉一摆,任其蒙上灰尘,污蔑及辜负上天的慈意,甚或犯了匿道不现的过。

◆勿污损丢弃

仙佛的圣训,应小心爱护,保持净洁完整,切勿损毁或弄脏,弄湿,甚至将其丢掷垃圾桶,当垃圾回收,若有损毁不堪之训文,可于专门烧圣训文的筒子焚毁。 ◆勿臵于卧室

训文应臵于清净的佛桌或客厅、书房,切勿放在卧室、夫妻房,更勿压在枕头下,或随便塞在棉被里面。 ◆勿躺着读训

读训、研究训文或讲解训文时,应坐正或立正恭读,不宜躺着、趴着读训,或在上厕所时赏读。 ◆ 反复读体会

每次体会圣训的意境,会随着办道的历练,用心程度有所不

同,故圣训不能只看过一遍就算了,有空就多读,多看,可增加智慧、领悟力、信心。

五、保持佛堂洁净 ◆有形佛堂

佛堂开法会、请坛、办道时,仙佛都会临坛护法,就算没开班时,仙佛也有可能降临佛堂,所以我们要随时保持佛堂清洁,勿令其脏、乱、吵杂。厨房有灶君,不论炉灶、水槽都要保持清洁,也是对仙佛的一种尊敬。 ◆无形佛堂

自性佛堂若沾染了贪嗔痴、七情六欲,要随时扫除干净,才是尊敬自性佛的表现。

六、水果先供佛前 ◆买新鲜水果

供佛的水果、供品,不一定要贵,但亦不宜买不新鲜、烂掉的水果。 ◆ 供佛后再吃

若买了水果,第一个念头要先想到“先供佛”,若是贪口欲买了先吃,从来也没想到供佛,或先拿一颗吃、吃一些,其余的才拿来供仙佛,仙佛当然不会怪罪我们,但我们的诚敬心就没有。 七、尊敬启圣师、前贤

2

启圣师、开荒舍身办道人才都是舍己为众的菩萨化身,是上天传道的工具,尊敬、礼敬、照顾他们,等同礼敬仙佛。

没有前贤,就没有后学,纵然前贤不比自己出色、贤能,也要感恩他们的引进与成全,因此不论启圣师、前贤,我们都要心存感恩,说:“感恩前贤慈悲,都是前贤的苦心”并常提及前贤、启圣师的苦心与牺牲奉献事迹。

关心体谅启圣师、前贤,因为道场人多、事多、问题也多,不比启圣师的宽度,多体谅启圣师的决定,应主动关心是否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若有不了解的地方应主动请示,以免误解启圣师的用意与苦心。或有其他道亲误解启圣师,应挺身而出,即时给予解说,做一个圆满道场的桥梁。启圣师的左、右手,所以一定要谨言慎行。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又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言多必失。”都是告诉我们谨言慎行的道理,如果名为“修道人”的我们,在言行上被人批评了,又如何代天宣话、渡人、成全人,又如何做到言行相顾,便是当前的功课。

第二条 尊前提后

尊前,乃遵守前贤之领导;提后,乃启未来之秀。活佛恩师说:“我们是苦海与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座桥梁。”可见,不论是新道亲或老道亲,都是上天的工具、众生的导师,我们要互相尊重、提携、照顾。 一、 遵前之注意事项 ◆事前请示

前贤有多年的修办经验,身为后学的人,纵然已承担道务要责,也不可因前贤没意见、好商量,就忘记先“请示”,以免造下错误,误了大事;尤其不可以老前贤自居、妄自尊大,以为自己对道务、人事比前贤还清楚,就漠视前贤的存在,先策划好道务再请示前贤!我们要先让前贤决定大方向后,才可进行策划。所谓“无命不敢专,有命不敢违,未命不敢先,既命不敢后。”便是指一个真修行的“尊师重道”精神。 ◆事后回报

不论是法会的成果、道务的执行、出国办道回来、成全道亲、联络事务及联络班员开班等的任务完成后,应当亲自面见前贤,呈书面报告并口述说明;若一时无法面见,亦应以电话、传真等回报,好让前贤知道结果。 ◆虚心受教

在前贤指导、训诫后学时,一定有他的经验与智慧,甚至前贤决定的事情,也一定有其立场与原因,此时应把握机会,虚心受教,请求指导;前贤找事情让我们了愿,要勤快、耐劳,切勿推拖,若因自大自满而停不下前贤的一句话,那损失的是自己。 ◆勿逾本位

想出国舍办或有下情欲上达时,若你的前面尚有前贤在,应先向前贤报告,再由其引领进见的前贤或前人,切勿为经前贤之引见就自行进见前贤,此乃彼此的尊重。

◆学习承担

若遇到不顺利、不愉快的人事,身为后学,能承担的就自己承担,或找同修一起解决,除非是自己无法决定、解决的难题,才要麻烦前贤亲自出马,否则,应尽量不要累及前贤,也尽量报喜不报忧。 ◆下情上达

3

道务、道亲出来问题,若无法解决,应立即上呈前贤处理,切勿拖延、隐瞒实情或盲人摸象,如此不但耽误大事,尚可能因启圣师不知情,而造成道亲的误解。 ◆补上不足

启圣师要一人面对大众,日理万机,难免有疏忽之处,况且一人难称众人意,再怎么用心,还是会有不满意的人。因此,身为后学的人,更应随时关心启圣师、提醒启圣师,并且多体谅启圣师的辛苦,主动补启圣师的不足。因为启圣师所做的是,既不为己,也不为某人,全是为老天、为众生,圆满启圣师,便是圆满道场、圆满道亲,因此我们要有一片天心,当仁不让、勇于护卫。 ◆报告人才

不定期向启圣师报告发心的道亲及人才,好让启圣师了解道亲的情况,以便启圣师可适时成全鼓励,同时也可衬托出启圣师的德行。 ◆感恩布德

没有前贤,就没有后学,纵然前贤不比自己出色、贤能,也要感恩前贤的引进与成全;因此,不论前贤、贤佐或启圣师,我们都要心存感恩,说:“感谢前贤慈悲,都是前贤的苦心。”并常提及前贤、启圣师的苦心与牺牲奉献事迹。 ◆关心体谅

启圣师领导全体道亲修办道,因为人多事多,必须考虑的问题也多,吾们的立场与观点,不比启圣师的宽广,要多体谅启圣师的决定,甚至应主动关心是否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若有不了解的地方,应主动请示,以免误解启圣师的用意与苦心;或有其他道亲误解启圣师时,应挺身而出,即时给予解说,做一个圆满道亲(场)的桥梁、启圣师的左右手。 ◆不攀人情

我们是对前贤感恩布德,关心体谅,而非以人情攀缘前贤,谄媚阿谀,以取宠于启圣师。

二、提后之注意事项 ◆关照解惑

提供后进者现阶段所需要的道学、道场资讯、了愿机会,解其疑惑、困难,甚至道亲病、丧(事)时,都要即时给予关怀、协助。 ◆推举人才 活佛恩师说:“道场要好,要老顾小。”因此,平常要主动接近、关心道亲,安排工作让他了愿,以了解道亲的专长、兴趣,激励其发心。譬如:他写字工整,就请他抄写板书;他喜欢唱歌,就请他带唱圣歌;他擅长做菜,就请他于法会时做菜给班员享用;他人缘好,热心肠,就约他一起出去渡人;他能默默勤快工作,就请他帮忙打扫佛堂…等等,都是身为前贤者要细心观察的地方,以免埋没人才。制造道亲的“了愿机会”就是重视每一位道亲,让道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鼓励赞叹

多讲鼓励、赞叹人的话,道亲一受鼓励,信心十足。对后进的发心与成长,要深表喜悦,替他加油,切不可忌才。我们宁可让机会给初发心的人才,自己退居幕后,做一个尽心负责的顾问,默默给后进指导、关心,陪伴他成长,也不要老占着一席之地,事事揽在自己身上!不但自己累了,别人也没学习、了愿的机会。 ◆褒贬有方

当人才把事情做得很好,要即时给予嘉赏;当事情做坏了,也要给予正确的指正,尤其在进行过程中,更要给予适当的引导、指正,才不致一步错步步错。尽

4

量以鼓励代替责备,以纠正代替抱怨,道场才不会是怨言与是非。 ◆以身作则

初发心的道亲很单纯,他们的学习方式,不是照单全收,便是冷眼旁观、一目了然。因此,不论贤佐引导后学,或讲师、任苑都应以身作则,例如:勿于道亲面前推卸责任、勿批评他人、 勿说道场或某前贤的是非、勿在外面做不会于道的事情等,以免后学有样学样,一盲引众盲。 ◆包容耐心

前贤指导后学时,要循循善诱,不可躁进。包容后学的无心之过,勿与之计较,才能以德感化后进,使后学心服口服。 ◆一视同仁

居上位之前贤,要站在制高点,以平等心疼惜爱护后学,切勿有偏爱的行为,才不会令后学心生不平,造成后学们彼此的嫉妒,不论后学是智是愚,都要同等看待,用心提携,前后和睦了,才能免遭魔考,使道务顺利、道场平安。

第三条 斋庄中正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莫现于隐,莫现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是说明“斋庄”要身心清净,“中正”要不离中道。人无斋,则心不清;人无庄,则身不为;人无中,则行偏倚;人无正,则做事颠倒。能做到斋庄中正的人,就像三变的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一、 忏悔净心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时时忏悔身、口、意,是否有不正之念、不当之言、侵犯人之行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纵已犯过,若能勇于认错、改过,就不会累积错误的身、口、意,身心才能得到明朗清净、光明坦荡,大中至正。 ◆摄心一处意守玄关 运用三宝的修持,经常做收心的工作,让心灵得到专注与澄净,心定静则神清,神清则身心中正。 ◆恬淡寡欲常清常静

修道要学一个“淡”字、学一个“愚”字。不贪浓味辛辣、不逞强好胜、不辨不争,守得住清净,便得大自在、大解脱。 二、守住五戒 ◆不杀生

不轻易杀害蚊蚁、蟑螂,不随便喷洒农药于果树上面,以免杀害生灵,更勿食众生肉。 ◆不偷盗

非己之物,就算不值钱的物品,未经同意,都不可私自拿走。例:佛堂法会剩余之饭菜、爱心伞、干粮、纸笔、香…等,若需取用,皆应经过佛堂负责人的同意,才可取用。 ◆不淫乱

不思色情情境、不看色情刊物网站、不欺他人妻女、不到色情场所。 ◆不妄言

不言一句损人之言、不讲大话、不造谣。 ◆不饮酒

不饮酒、不贪一滴炒菜的酒香、不恋补酒、不品水果酒。 三、举止合宜

5

◆不边走边吃

不论在外面或佛堂,都不宜边走边吃,或端着碗边走边吃饭、喝汤。 ◆不边吃边说

吃饭、喝水时,都不宜同时说话,以免饭、菜、水喷出。 ◆不勾肩搭背

行走或站立时,不宜搂腰、勾肩、搭背或东张西望,应挺腰、平视前方。若有长者同行,则行于长者之右后方,以为保护;若需带路,则行在长者前面;若上楼梯,则在长者后面,下楼梯,则在长者前面,作为保护。 ◆不大声喧哗

佛堂圣地,乃宣讲道德仁义、仙佛护法之处,而非交友、聚会之场所,不宜大声喧哗、放荡身心;吾人既来之,应确认来佛堂之宗旨,以免忘失来时意。 ◆不翘脚靠墙

与人交谈或聆听启圣师慈悲时,应挺身、双手自然垂放,两眼平视恭听,切勿将身体靠在墙壁,或将双脚交叉成跛倚状、双手交叠于胸前,都是不端正文雅的姿势。

◆不到花场所

卡拉OK、舞厅、酒吧、电动游戏玩具场、赌场、是非场所…等,修道人都应尽量避免去。 四、仪容端庄 ◆妆扮适得其所

什么样的年龄、场所,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应恰如其分,一般道亲勿穿启圣师之道服,办事人员以上者勿穿花俏衣服;献供排班时勿穿牛仔裤。新求道之道亲入佛堂,应穿素雅有领有袖服装;办事人员以上者,则穿佛堂制服(白衣、蓝黑裙或裤);排班献供时,则穿办道服(有的道场穿佛堂制服)。 ◆勿穿奇装异服

不只在佛堂时不穿奇装异服,纵使在非佛堂场所或到道亲家拜访,亦应留意穿着妆扮,要端庄。新道亲对道的评语,刚开始时,都是看老道亲的行为,老道亲在外的言行若不好,被新道亲认出来,便会影响新道亲对道的看法。 ◆仪容切勿邋遢

发勿蓬乱、遮额,脸勿浓妆艳抹,身不多装饰品,以高雅朴素为主,乾道头发不可过长,坤道头发不宜过短,若为长发,则应梳理整齐。 ◆切勿板着脸色

要让众生喜欢回来佛堂,就要经常保持笑容可掬的脸色,谦恭诚恳的态度,若过于庄严(阎君脸)或眉头深锁(苦瓜脸),如何让道亲喜欢回来佛堂呢?因此,亲切的笑容是很重要的。 ◆礼貌应当适中 多说:“谢谢、对不起、感谢天恩师德、功德无量、辛苦了”少说唯唯诺诺、虚情假意、阿谀奉承的话。过于客气,反而与道亲的距离生疏了;不拘小节,又容易出小差错,进退之间,但看一点“真诚。”

第四条 循规蹈矩

规者,圆融十方;矩者,正正当当。心念要正,待人要圆融,才能随方就圆、事事圆满。人无规矩,则精神萎靡、懈怠,由方便而随便,再由随缘而开缘,如此放荡身心,任你功高无边大,亦难抵前功后过的损失,终至徒劳而返,岂不可惜!

6

一、 不标新立异 ◆遵守规定

每一个团体,都有其长时间因人、事、地、时,而调整、修正出来的团体规则,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入境随俗、遵守规则;若不配合团体而一意孤行,最后可能成为害群之马,甚至揽权霸世、称师做主。 ◆不涉政治

道无关政治,更无人事团体,只论修身养性,若涉及政治,则有利害是非,道场则不得清净,背离道之宗旨。因此,不论讲课、渡人都应避免涉及政治问题,更不宜将佛堂借政治人物当宣传场所、从事政治活动。 ◆ 不著奇装

尤其是站在人前的讲师、任苑,更不可以「修道不重形象」为论述,而我行我素。例如:该穿裙子上台讲课的时候,就不要说:「过膝裙看起来很老土,不要穿!」该穿白色衬衫时,就不要说:「我只有灰色衬衫,穿什么颜色都无所谓。」你总是故意与众不同,上行则下效,如何带人? 二、不怪力乱神 ◆ 不仰赖神通

神通再广大,亦抵不过业力,唯有修道、行功立德才能抵业力。在你勤于渡人办道行功的同时,若得了重病、重大事故,那时你是要去问神?问通灵者?还是请师父作法解厄消灾?有些长年诚心修办的人就因此对道失去信心,因为「我这么牺牲奉献,为何还……?」这便是心有所住、着相修行的结果。 ◆不强调显化

仙佛的显化都有其因时制宜的因缘,可遇不可求,渡人、成全人若过于仰赖显化照片或讲述显化事迹,有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不带动练气

修道乃为了超生了死,而非练气强身、长寿百岁,若因此而舍弃修办道,便是本末倒臵。 ◆不讲究风水

一命二运三风水,是指宿命的影响力比运气与风水还强,但宿命再难改,亦抵不过道德功德的力量。若一看到房子、床位、大门方位不对,就希望别人改方位,便颠倒了修道的方针,而心理上又会多一层顾虑、执着、障碍。 ◆不刻意改名

有些人改名字,是因为父母亲取的名字不好听,或有谐音惹人取笑,所以改名字;而有些人是认为名字与八字不成吉祥数,或因遇倒霉事连连而改名字。无论如何自己私下改名字,尚不至影响他人,但若于道场上到处建议他人改名字,这就有影响人心、偏离修道方向之嫌。 三、不逾越本位 ◆素位而行

热心帮助他人固然是美德,但若本分事不做去管他人的事,便是本末倒臵了;尤其以老前贤自居、以才华自恃,去安排前贤、指使道亲做事,便是越礼犯分。例:打毛巾时,就不要插管厨房的事务;讲课的人,就不要过问启圣师所决策的事。若有疑问或建议,应以不碍本分事为原则,而进行请教或谏言。 ◆恪尽职守

除了要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外,尚须恪尽职责,尽心尽力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才是要务。

7

四、守二十四条佛规 ◆入堂整衣 道佛堂,乾道要穿白色有领有袖衬衫、黑或蓝色长裤、黑或蓝色外套、黑色皮鞋、短发;坤道要穿白色有领有袖衬衫、黑或蓝色过膝裙子、黑色皮鞋或办道鞋(不空前绝后)、发不过于短(长发则须束起,发不遮额头)。 ◆来参去辞

进了佛堂净手后第一件事,便是先参驾,参完驾后才做其它的事,切勿先聊天、做事后才参驾;离开佛堂之前,要先辞驾。不论参辞驾,皆应尽量以叩首方式为主,莫以简单之三鞠躬行礼,以示诚敬。 ◆先乾后坤

若乾坤都要参(辞)驾,应乾先坤后,除非同时有启圣师也要参(辞)驾,则以启圣师为主,乾道启圣师参(辞)驾时,则乾道道亲跟着一起参(辞)驾,反之亦然。 ◆男女分班

不论坐着听课,或站立听启圣师慈悲、叩首、用餐等,都应乾坤分班。 ◆举步要轻

上课时间若须离位,或上课了才进入佛堂,皆应轻步行走,勿发出拖地的声音;亦勿因下课了,就跑、跳、大声走路,随时都应保持佛堂的肃静,使心不乱、不外放。

◆不准乱窜

上课时间,不宜在课堂上随意走来走去,或在佛堂附近游荡。不宜到处串堂,并非不可以去,而是应先请示本堂启圣师,启圣师会在不与道务时间冲突的情况下,联络了彼处启圣师或负责人之后让我们去,这是一种礼貌与责任,而我们本身亦应斟酌自己道务不冲突的情况下才去请示启圣师,否则造成启圣师的为难,也是我们没有体谅的心。 ◆出入肃静

不论进出佛堂,或下课时间,勿因久未谋面太高兴了,就大声喧哗嬉笑;更勿因毕班了就大声喧嚷,或在佛堂外面大声讲话而干扰到左邻右舍之安宁。 ◆按规勿乱

遵守佛堂所有的规定,勿要特力独行或故意唱反调,只要配合团体运作、入境随俗,或依照操办者之口令行事,就不会乱了团体秩序。 ◆敬畏精神

不做亏心事、敬神如神在;不因某人较关心你、多成全你,就对他好,反之则漠视他;更勿因道亲是初学、长相不起眼、能力不及人,就瞧不起他,吾们应平等相待。若经过佛桌前、人前时,亦应低身(微低头)而过,切勿趾高气扬状。 ◆禁谈俗事

在佛堂不谈个人私事,更忌谈他人是非,以免干扰自己和他人清净之心,或混淆来佛堂的目的;要把握来佛堂的时间,多请教同修、前贤的修办心得,多谈道论玄,多讲正面的话。若有人问你谈论是非,则应以正面言语引导或化解之,切勿与之附会、谈论。 ◆言语要低

在佛堂讲话音量要低、语气要柔、语意要正,不讲非理、绮语、妄语、强辞夺理之话题。 ◆接物待人

8

启圣师讲吾们协助佛事,勿推拖怠慢;待人要诚信,最忌虚情造作;道亲、同修应互助互谅,诚信以待、谦恭和蔼,举动不可骄傲粗暴。 ◆招呼道亲

道亲一进佛堂,应立即递上毛巾让他净手,再引进参驾,并引导行至启圣师面前行礼、向大家问好;之后再拿椅子请道亲坐,端上茶水、水果,并成全道意、听课或教导简单的佛规礼节,或为其介绍佛堂环境、认识佛堂道亲;须引见给启圣师时,则先报告启圣师后才引见。道亲回去时,亦须引导辞驾,再行至启圣师面前行礼辞驾;道亲欲离开佛堂时,须送至大门口或车上,并鞠躬挥手说再见,到道亲上车关上门、离开时,我们才可进入佛堂;最忌道亲都还没离开,办事人员就先离开了,让道亲感觉佛堂的人不够真诚。 ◆教导礼节

道亲不明白为何要拜这么多礼节?佛桌上为何要摆那些佛像?为何要那种拜法?该如何参拜?参拜后为何要另向启圣师一叩首?这些都是佛堂办事人员以上者要主动教导的。 ◆讲解劝化

道亲至佛堂还不认识其他的人,觉得很陌生,不知如何是好!更不知道这个佛堂是在做些什么事?吾们都要主动上前去打招呼,继而成全、开示道义;而讲解时,切勿教条式的讲法,应以互动方式,使对方轻松进入情境。 ◆入坐端正

当道亲听课翘脚、斜躺椅背或打盹时,应悄悄示意请其挺腰端坐,或于入坐之前即告之坐姿,以免好不容易来了一趟佛堂,却精神萎靡,课题也没听进去,下回可能就不想再来佛堂了。 ◆低心下气

不论对前贤、启圣师或同修、一般道亲,都应低心下气待之,因为山再高都有更高的山,若轻视后学、漠视学识、口才能力比自己低的前贤或启圣师、对道亲有亲疏之分,都是因为没有低心下气之故,久之,不但造成不良示范,还障碍自己的修行。 ◆上立下起

仙佛、前人、启圣师讲话时,吾们要起身恭立倾听,仙佛、前辈示意请坐时方坐下;启圣师未坐,吾们则立,启圣师请吾们坐,吾们不应怠慢扭捏不坐。 ◆起身立正

启圣师经过吾们身边时,吾们纵然正在做事,亦应暂时起身向启圣师示意问好,待启圣师离开才坐下;若正忙于要事不便起身,则向启圣师示意后,便可坐下。仙佛开沙训时,吾们应立正恭听,不宜走来走去,或交头接耳,立正时应挺腰,不靠墙而立;任何人登台演讲,大众应听口令:(一)起立、(二)鞠躬问好、(三)坐下,以表敬意,演讲者讲完下台时亦同。 ◆不准谈笑

於佛堂中乾坤不宜在一起嬉闹,上课仙佛慈示、启圣师慈悲办佛事时,皆不宜谈笑,应收心专注。 ◆听讲噤声

不论听讲师讲课,或聆听仙佛、启圣师慈示,皆不宜在一旁大声讲话或交头接耳;纵使仙佛、启圣师不是在对你讲话,只要你在其附近,皆应保持肃静、全心护持。

◆非问勿言

9

若仙佛、启圣师问其他道亲话,一旁的吾们不可抢答话、代答或与别人聊天。总之,应共同护持仙佛或启圣师,一衬托其慈悲德行,及成全道亲,使其明理与发心。

◆有问必答

若仙佛或启圣师问话,应起身大声回答,切勿话含口中或不回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皆须应答。 ◆不分贫富

成全、接待道亲,或与同修相处,不可视其贫富、地位、学历、长相、智愚,而予以不同待遇,吾们应一视同仁、诚恳待之。

第五条 责任负起

中庸云:「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是说,所做不好、不圆满的地方,就一定要勉强自己做到圆满;若已做到比说的还圆满了,也不敢自傲、得意忘形。这是一个修行者言行相顾、负责任应有的态度。曾子也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便是修身养德的态度。 一、渡化亲朋为己任 ◆勿留遗憾

只要一有机会,就要留意在你身边的人还有谁是可以渡化的?当你一动力要渡化他的念头,就要赶快完成,不要因拖拉、犹豫、畏缩而造成遗憾。曾有位道亲,原本受其大哥之托,要去渡大哥的朋友,但此道亲又怕被别人批评他们兄妹俩是金光党骗人钱财(求道要收功德费),于是找尽借口说等有空才去,没想到才隔两天,那位大哥的朋友竟然因为早上起来吃了一颗汤圆就哽住喉咙---死了!所以才说要即时渡人,是为责任负起。 ◆家人早渡

纵然让你渡了一千个朋友求道,而自己的家人一个也渡不起来或没去渡,都会落人口舌!家人若不即早渡化,等到你自己发心了,有一天到晚往佛堂跑,以致家人抱怨你不照顾家只会照顾佛堂,那就张口结舌,没理由辩解了。所以说,家人要愈早渡化愈好,你与家人的因缘能善了,也算了了这辈子的责任。 二、守信守时不含糊 ◆如期完成

启圣师、前贤交付的事,若是答应了,就要确实做到,绝不拖延时间,再艰难都要想办法如期完成。 ◆绝不含糊

回答启圣师或前贤、道亲的话,切勿模棱两可说:「再看看!再说!」这样回答一次可以,启圣师、前贤会认为你真的有困难而不勉强你,若次数多了,就会让人无法信任,如何交付责任给你呢?因此而失去了愿的机会,岂不可惜! ◆绝不寡信

做不到的事,就千万别轻易答应,或说大话、保证说:「没问题」每次都很爽快回答:「没问题」到后来都有问题。个人事小,但众生的事大啊!不但耽误众生,其九玄七祖亦会因延误大事、沾不到光而怨你,这岂非不负责任的做法! 三、有始有终责始成 ◆出告反面

承接启圣师指派的任务,应于出发前亲自向启圣师报告出发及回返日期,回返时还要即时面见启圣师,并回报结果、叩谢。

10

◆确实回报

统筹法会人数者,应向上回报确实可以参加的人数,及无法参加者的原因;而被通知的班员能参加法会与否,应给予确实的答案,切勿模棱两可,或临时不去也不说,导致炊事者多做了很多菜而浪费公款,甚至让交通接送的人久等,及耽误大家抵佛堂的时间。 ◆物归原处

负责法会之各项事务的人,于法会结束后,要将自己所负责的物品清洗干净并归还原位后才可回去。例:清洗毛巾并晾干、文具用品归位、收拾班员遗留的纸笔书、整理所有的垃圾、发送剩余的饭菜、归放麦克风椅子及道袍、粉笔……等。 四、大体为重忘私我 ◆抛开利害

为己是凡,为人事圣。只要是为道场好、对大体好的,该言则言、该做则做,秉持一片天心、抛开人我利害问题,再苦再累再委屈,都要承担起来,才算责任负起。

◆听师调遣

启圣师要我们去做的事,必然是道场、众生的事,绝无个人的私事,若非情非得已,启圣师是不轻易麻烦人的!因此,身为后学的我们,若接到启圣师所交付的任务,应听师调遣,切勿犹豫怀疑、推托怠慢,启圣师的决定若有误,那是他个人要承担的事与我们无关,但当我们要负起责任而没有去完成时,那便是我们的过错了。 ◆每班必到

不论研究班、法会,就算牺牲个人休息时间,身为办事人员者,都要主动到班护持,以加强班程道气,并让班员有倍受重视、关心的感觉而愿意回来参班,这便是一种责任。 ◆幕后天使

一个成功的法会,幕后天使是不可没的功臣,不论扫厕所、环境清洁、炊事、策划讨论、事务安排、善后整理…等,都应认真、细心完成。 ◆忍辱负重

因为关心启圣师、前贤的健康而照顾照顾启圣师,却被误会是谗媚的行为;或因承担道务的责任多而被误会揽权、爱现…等,都要忍辱负重、不办不怨,认定使命、目标,只要是对的、利益众生的,再委屈、再莫须有之名,都要承受。 ◆牺牲享受

为了渡人及承办道务,都可以牺牲与家人相聚及个人休息的时间,例如:过年过节的家庭团聚、下班时间、半夜紧急有事…等。 ◆放下主观

为了道务的大体着想,当需要放下个人的主观想法、经验时,就要配合大体运作,这也是一种责任。 五、各负其责了己愿 ◆素位而行

白阳戏生旦净丑各扮各的样,演什么就要像什么。例如:打毛巾时,就不插管别人为何没去厨房帮忙挑菜;执礼当下,就不要跑来跑去管别人的事。管好自己,就是管好全体;若想帮别人做事,就不可顾此失彼,以免制造混乱。 ◆请求支援

既然承担责任,不论启圣师、前贤所交付之事,或自己主动承担的事,若中途

11

遇困难,应设法解决,或向上报告。请求支援,让前贤或启圣师想办法即时解决,以免耽误大事。 ◆十项全能

办道不可只会单样技能,必须全方位的学习与承担。但众生、启圣师需要你时,你都能像个百货公司予取予求,否则如何应付得了三曹大事?例如:不可只会讲课,不会写表文、执礼;不可只会煮饭做菜,不会打毛巾、排班献供;不可只愿意渡人求道,不愿意承担道务责任…等。不论任何性质之道务,皆应尽心学习、欢喜付出,才能成为上天传道渡众的桥梁。

第六条 重圣轻凡

重圣轻凡,乃重理轻情。理为天理,融于人间,是公义之流行,乃儒家不偏不倚之中庸大道,今谓之重圣;轻情,是舍凡情之私欲,是儒家克己复礼,今谓之轻凡。举凡一心利众、舍凡情私欲,以渡化众生为己志,便是重圣轻凡。 一、念念下化众生 ◆先渡最亲家人

世间最亲的众生,莫过于父母、兄弟姊妹、夫妻,若家人不渡,却积极渡化外面的朋友或热忱地帮道亲渡人,就显得舍本逐末;相反地,亦不能因家人渡不上,就不去渡化朋友,要时时关心每天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求道、修道。

◆在行善中渡人

要将在社会上所做的善义之举,当成是渡人的桥梁,随时不忘借机渡化,一直达到修道、办道、了道,才算完成。 ◆随时配合渡人

当道亲或启圣师请我们一起去渡人或借助道气之时,不论多晚、多累、多忙,都要抽空配合,欢喜参与,给自己锻炼耐力与慈悲心。 ◆主动协办道务

道场上的事务,除了配合帮办以外,还要有“主动找事做,主动关心参与”的热忱,及“承担道务责任”的使命感,修办道的心才能保持积极与乐观。 ◆时时关心道亲

除了渡人与帮办道务外,道亲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疑问,我们也要随时关心询问,不怕麻烦、吃亏、劳累,给予协助,便是重圣轻凡。 二、念念上求佛道 ◆舍凡情寡私欲

个人生活事小,只要过的去就好,不贪图口腹、财富、名位、情爱,时时守本真心,念念不离自性,舍凡情,谈私欲,便是重圣轻凡。 ◆立愿当要了愿

不论立了何愿,应随时谨记在心,想办法完成,以成就“诚信”的内德,及佛道的基础,才是重圣轻凡。 ◆不执著功德相

纵然做了很多圣事、善事,若执著于“渡了多少人,他们都是我的后学,这道场是我苦心成全出来的,我是启圣师、讲师、任苑”这便是妄想执著,我们应过化存神,不留痕迹,不求回报的上求佛道,才是真正的重圣轻凡。 ◆牺牲奉献耐苦

你若一天能办两小时的道,还怕不成道吗?前贤、启圣师请你办圣事,你若能不推不拖、不畏劳苦、勇于承担、乐于付出,不因凡事绕身旁而畏难退缩、懈怠、

12

偷懒、借口推拖,再苦、再忙再累、再委屈都能不厌其烦,此心即是圣。

第七条 谦恭和蔼

古明训:对长辈谦恭是应该,对平辈谦恭是君子,对晚辈谦恭是高贵,对众生、小人谦恭是安全,可知谦(卑)恭的好处。俗语亦云:谦能受益,满则招损,和气生财,气会折寿。纵有天时与地利,若无人和则万事难成。谦逊得人之教,恭敬可得人之敬,和睦可得人之亲,蔼亲能得人之服,谦恭可得上之教诲、下之尊敬,和蔼可得上之看重、下之敬仰,可见谦恭和蔼的重要性。道场最可怕的是“倚老卖老”,满则溢,溢则招愆。自满的人犹如井底蛙、半桶水,永远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殊不知,学然后可以知不足,亦惟有知其不足,深恐身心堕落、造业、轮回不能回天,才会发奋图强、力争上游。 一、谦逊自己 ◆虚心求教 莫因是前贤、是长者,就觉得向后学、晚辈请教问题很没面子,而不愿意请教。圣人无常师,人人是师,欲学无上道,唯放下身段、自尊,不耻下问,虚其心,空其腹,以能问於不能,不执著於固有的经验、习惯,不倚老卖老,才能受益无穷。

◆谦称后学

不论你是否比他人早求道,在道场一律谦称“后学”,而不自称“我”“本人”,以学习谦下的涵养。 ◆推功揽过

当你渡到人,事情圆满完成,法会成全不少人,或道亲对你说“功德无量”时,勿回说:“哪里!哪里!”这是承受了他人的歌功颂德,应说:“这都是天恩师德,前贤的切慈悲苦心。”相反的,若事情办得不圆满或做错了,不可以逃避,推卸责任要承担起来,认错后再想办法改进。 二、恭敬他人 ◆不欺己

不讲虚伪应付的好话,不做迎合讨好的事,不起私我揽权的坏心。举凡承办一切道务上的事,都应向上呈报,向下宣达,绝不隐瞒事实,先斩后奏,心可对天,言无不可说,心无不可告,诚心敬意的对待每一个人,才算做到“恭敬”二字。 ◆尊为前贤

不论启圣师、前贤、贤佐的才学、外貌如何,都是我们的前贤,都是我们感恩学习的对象,若没有他们的牺牲奉献,就没有如今的我们。就算后学比我们晚求道,晚发心,譬如:自己渡的人已晋升为启圣师、讲师,而自己仍是办事人员,我们绝不能起嫉妒心。 三、和睦人群 ◆人和为贵

道场乃大家聚在一起修行了愿的场所,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维护道场的祥和之光。凡事皆应以“和”为贵,切忌对道亲没耐性,嗔言苛责、怒色(气)以对,任你再会办道、讲课、渡人,若无法以人和为贵,都会被你的态度毁于一旦。 ◆放下我执

新道亲有新道亲的主观想法,老道亲有老道亲的经验模式,道场要和就要彼此调整,不要过于坚持个人的主观意识,多听别人的想法,静观事情的变化,不急躁、不偏袒,才能在合理中不失合群。 四、蔼亲不争

13

◆提携后进

道场若没有新人才上来,道务就等于停摆。身为前贤的人,要一心一意为后学着想,如何引导、成全、提携,才能让他们明理、发心、上进,而不是看到后学发心大、学习快、付出多、表现突出,就心生嫉妒,这是阻人前程,阻碍道务。人才发心大,身为前贤的要向上禀报,人才有疑难要为其解难,一步步引导、提携,使上下合成一气。 ◆大体为重 在研讨道务、提拔人才时,要不计前嫌,不能因人废事,把与某人之间的恩怨,跟道务混为一谈,或延续之前的情绪来办道。既要为道付出、了愿、了业,就要放得下人我对待,以道务为重,以免公私混淆。

第八条 勿弃圣训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圣训即圣人之言。仙佛临坛所批示的慈训,乃因人因时因地,应机启发。因人说法是千载难逢之机缘,我们得受上天教化,更应拳拳服膺,体而行之。 一、珍惜勿污损 ◆印制勿过量

负责印刷圣训的人,应依所需之份数,需多少,印多少,勿过量。过量了不但浪费众生的钱财,若搁臵没人看,还辜负仙佛的慈悲训示。 ◆不看勿乱丢

圣训勿到处乱放,或弃于垃圾桶,与报章杂志一起回收,应放在书柜、佛桌上或抽屉里,若已毁损,就臵于专门烧圣训文的铁桶里焚毁。 ◆不臵夫妻房

圣训、经典,不宜摆在夫妻房,应放在清净的客厅,或佛桌上。 二、体训、遵训行 ◆广为宣传

圣训切勿藏在储藏室不研读,以免辜负仙佛苦心,亦勿只体念仙佛的慈意,而不加以讲说、劝化,广为流传。 ◆知行合一

领会仙佛的慈意后,应恪遵仙佛之教诲,效法圣贤仙佛的脚步,将仙佛慈意彻底落实,存佛心、说佛话、做佛事,才是体训遵训行。 三、不执亦不舍 ◆不执鸾训

仙佛所批示的圣训,乃初级之门,是要让我们借相明理,我们不可专持鸾训修道。否则一旦仙佛不临坛批训了,就觉得淡然无味,过于依赖仙佛的圣训,可能会惹来有心人在圣训上断章取义,利用圣训来标榜自己,甚至称师作祖。若一味的愚忠,不识真理的人,或成道之心过急,意志不坚,在道场中失意、思想偏激、着相修道、欲见祖师心切者,都会落入魔圈中,到时前功尽弃,不就冤枉修道一辈子吗?我们应认理实修,纵不遇仙佛显相临坛,仍需精进不懈,方不负上天苦心设鸾、临坛批训。 ◆不舍一法

虽不执著于仙佛的乩窍,亦勿因噎废食,故意排斥,只要契机心不染着,都是最上乘法,你处处排斥仙佛的乩窍,亦有藐视、自大之意。 四、躺卧不读训 ◆斋戒沐浴

14

古人读经典圣训时,都要先斋戒沐浴点香于书房,坐正、静心后才恭读,我们应该如何恭读圣训呢?至少不可以边吃荤食边看圣训,或边骂人边读,边猜忌人边读圣训。总之,当郑重其事、清净身心后,才研究(读)较适当。 ◆正襟危坐

读圣训时,亦不宜躺着、趴着研读,应端坐后再读,更不宜在厕所或卧房读训或经典。

第九条 莫著形相

形相,乃方便之法,借相可明理,亦可执著,诚如水之可载舟亦可覆舟。相不执人,人心执相,但看其心无碍否。中庸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金刚经亦云:一切有为法入梦幻泡影,入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仙佛亦云:仙佛借窍乃情非得已!相之由心生,亦可有心灭!其生灭之间,不过一念尔,岂不慎乎! 一、不奢求旁门左道 ◆勿求术流动静

不要好奇於通灵算命、卜卦、预言,也不要依赖显化、感应、借窍、天机、观音流、放光、印心,你有求于这些外相,就会在意相上变化,好的就喜欢执著,不好的就烦恼、恐惧。何必自找麻烦呢?修道不认理实修,终至飞蛾扑火,自陷囹圄。

◆勿陷运转周天

修道本是平凡平淡之事,该来则来,该去则去,无有挂碍,无须为长寿找秘诀,不必为金丹找口诀,枯心坐禅,认假作真,金丹本在自性上,不污染便是,何须运转周天! ◆勿无诚敲念唱

若成道心重,功德念多,私心作用,烦恼不断,只求念佛能上西天,那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二、不仰赖人情名相 ◆勿依人情冷暖

前贤器重我,我不因此才发心;前贤忽视我,亦不因此退道,刚开始时,可从人情着手,但应浅尝辄止,若过于仰赖,而背离修办方针。 ◆勿随前贤去留

追随一条线,必须认理实修,才能上行下效,前贤若做错了,身为后学的人不可跟着错,前贤糊涂了,身为后学的人更不可唯唯诺诺,前贤叫你去一起称师作祖,你要有智慧辨别是非,一味的愚诚,是陷前贤于不义,而非忠诚。 ◆勿著功德名相

若是为了回天、功德、名位、成就道场大、后学多、躲灾难、天职高低,才来修办道的,纵然在道场牺牲奉献、劳苦功高,仍是跳出彼坑入此坑,不得解脱,岂不冤枉修办一生。

第十条 手续必清

仙佛谕録:“於道手续必明详,道亲若交功德费,一分一文记明详,来清去白手续明,步步而升规律章。”又云:“佛规视此一文银,比之须弥山之王,妄用公款罪极大,滥用公金天牢藏,故而失慎亦勿可,日夜思察於明光。”修道功夫,首重人格清廉,对于所经办的公事,或是他人委托之事,须办得清清白白,便是手续必清。活佛恩师云:末后了,名利财色关难过,做人贵在清白,修道人更要人格清廉,才有道气、道格、道范。

15

一、来清去明 ◆账目要逐笔登记

不论道亲的助道费、印善书款、法会开销等费用,皆应细心登帐,若有差错,必核对至现金与帐薄吻合,借贷平衡为止。 ◆联络工作要清楚

通知班员来开班时,要明确告之法会的时间、地点、交通之后再将参加的确切人数回报给上面的负责人,切勿大约估计总人数,就往上报告,或未向班员明确告之开班主旨,集合搭车的时间,开班时间或地点,以致班员觉得不是很重要,便不来参加法会了。 ◆回报消息要确切

被通知开班会的人,若无法去,要说“不能去”,能去要肯定说“会去”,最忌说“再看看再说”,结果原本不去的突然到了,要去的人又没到,导致负责炊事的人无法备餐,交通接送的人等不到人或超载,这都是回报不确实的原故。 ◆宣达事项要透明 不管是承办道务、收支佛堂公款,宣达的人与承办者,都应秉持公正清明的心,适时向上禀报,或向大众公开。最忌是道务有事要叫大家帮办、财施,负责人却怕麻烦到人,干脆自己来,自己承包了!这不是慈悲体谅,而是剥夺他人行功了愿的机会,犯了“匿道不现”之过。 二、依愿完成 ◆勿转移他用

道亲欲行功的项目,应依其心愿完成,勿未经同意,就自作主张,将其行功之钱财转作其他用途,道务上若急需大笔款项支援,须借其他专款转用暂用时,须应先请示启圣师,启圣师会在询问行功者的意愿后才执行,负责出纳的人不可以随便转为他用。 ◆勿存放过久

布施者欲行功的钱,负责人不能将其存放太久,以致耽误其了愿的心或机会,若布施者适巧发生意外无法再行功,就耽误了他的功德。 三、不贪不取 ◆不占为己有

负责财务的人,存心若贪妄,将行功者的财务转为己有,即是悖道逆理、手续不清,将来必要自食恶果。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又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便是廉洁清明的涵养。 ◆不借为己用

纵然是暂借会还,也不能借佛家的公款!你私自借去了,就是耽误他人“及时行功”的机会,若刚好道场正需要财务,而你一时又还不起,忘了还,岂不来世要披毛戴角还?

第十一条 出告返面

出告返面,乃人伦大道之表现,为人子,出不告於亲,返不告於亲,令父母担心挂虑则失孝,为人晚辈或年幼者,出入不告上则失悌,为人臣出入不告则失忠,无孝、无悌、无忠,怎称得上万物之灵?既於修道,应重礼守钜,进出应相告知,才算得上一个圆满的修道人。 一、请示才出

虽然有人想出国开荒办道,若无启圣师安排,亦不能自己先安排好了,才

16

去向启圣师报告,这叫“先斩后奏”,但亦毋须因此而畏缩不敢向启圣师表达心愿,而是要先向启圣师表达自己的心愿,再由启圣师安排去处,除非己有因缘成熟的地方,便可以向启圣师说明这样的机会,启圣师便会视情况做计划。请示,是为了获得前贤、启圣师的经验指导,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启圣师有事交办时,才不会找不到人。仙佛临坛亦是领老母的命,才降临的,这是“礼”的表现。 二、游必有方

住坛的舍办人员及讲师等,若欲往较远的地方去办事、办道,或出国开荒办道,都须于出门前,亲自或由前贤、贤佐带领去向启圣师报告去的地方、出返时间、地址、电话,以便随时联络。 三、入则面告

当承办的事完成以后,回来的时间若还早,应当天参见启圣师或与前贤联系,回报结果,若回来的时间较晚,则应于隔天一早就去参见启圣师并回报承办结果。参见启圣师之前,应先致电请示何时可过去?以免打扰启圣师的时间。切勿打了电话却隔了很久不去,或去了马虎回报,禀报时最好呈上书面报告,将需要请启圣师亲自解决的事或道亲的发心、道务的进展等详细报告。启圣师、前贤有他们的办道经验,回报若详实,不论好或坏的情况,都可得到他们的指点,以增进咱们修办的经验和智慧。 四、廻光返照

随时将放出的心收回,作静心观照的功课,时时反省,起心动念皆能自觉,亦属出告返面。因所有的办道渡众都是为了完成“自觉觉他”,内修功课若不做,尽行外功,便失去了修办道的意义。 五、愿了返乡

九六佛子领母命下凡,治理世间,我们理应精勤修办道、立愿了愿、了愿还乡、交旨面见老母,才是出告返面的终极意义。

第十二条 不乱系统

《弥勒救苦真经》云:休听邪人胡说话,牢拴意马念无生。活佛恩师也说:“左道之人来访,闭门谢客。”白杨末后道场层层,七二假祖师,三六假弓长,皆出来考道,各显神通,引人入陷阱,以假乱真,以邪乱正,修道人必须有智慧,不贪不取,守住本心,切勿让有野心的考道者入侵,尤其任苑、人才等,更是自立门户领导人所注目的明显目标,若你稍起贪心邪念、不平怨气,左道旁门的人,便趁机来访,心虚则魔入侵,岂可不慎! 一、不到处乱窜

修道不是凑热闹或到他坛去表现自己的才华,哪里热闹、宏展、邀请,就去哪里!去观摩学习固然是好事,若是持不平心态,嫌弃自己道场不如别人的道场大,人才不比别人的道场多,制度不比别人道场的健全,经典没有他人的道场讲的精彩,而游走各道场,如此滚动的石头如何长得出青苔,到处窜坛谈论是非、听是非,不但自己的心不平静,还可能为道场带来麻烦,让启圣师为难。并非不能到处参访,而是要看自己是否持平常心?若欲参访外道场,尽量配合承上启下的礼节,先请示启圣师,经同意后再成行,较为圆满。 二、不自闭门户

虽说不随便闯堂,但亦勿自闭门户,固步自封,除了自己不与外道场的人往来外,还严格禁止本道场之道亲与他道场之道亲往来,这是自筑高墙,闭门造车的做法。我们本来自同一母,若是将道亲视为自己的财产,限制他们互相学习的机会,这是碍人道程,是要担过的。不但他们不会成长,连带他们的祖先也会怨

17

你,我们不要只欢迎外道场的人进来,而不愿自己的道亲到外道场学习,这是跋扈的做法,也失去修办道的意义。 三、不贪心著相

修道没有速成班,只有一个脚步一个印。勿要一味追求显化、神通、卜卦、预言等。尤其末法时期佛魔并降,三六假弓长,七二假弥勒皆出来考道,若不能明是非,辩真假,脚踏实地,守佛堂清规,一旦起了贪念,以为到别人的道场就可很快的当上启圣师,给他们钱就可买天上果位,最后受假祖师的诱惑,入旁门左道,甚至自立门户。称师作祖,这不是痴心妄想,入了魔圈,断送慧命吗?所以要以平实的心,做本分上的事,守住道场清规,以免午时成道巳时堕。 四、不好高骛远,

修道要认理实修,平常心才是道,离此而一味追求玄妙经典、心法境界,不屑一般的常理、方便法门,逞口才、不愿付出、不忏悔反省,以为这样便是“空”的境界,殊不知,此乃“顽空”,反之,则执著于功德名相——这是我的道场、我度的人、我的…等。对凡事都看不顺眼,最后自创风格,以致称师作祖,乱了道场系统。 五、勿倚老卖老

修道最可怕的是以老道自居,自以为是。所谓“求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修道只论德行,不比才华、年资。当长江后浪推前浪时,身为前贤的,若不知随时精进,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此时的老前贤就不可以为自己经验丰富,资历深,就要后学们凡事听从于你,尤其道场大,人才多了,分工就越精细,愈专业,已不像过去人才少,一人独挡一面的情形。当老前贤的工作被新人取代时,老前贤应乐见新秀的发心与表现,而非吃不到葡萄说酸,或不敢放手给新人做事,事事掌权,以致在不知不觉中“以下犯上”或“以上压下”。这是乱了伦理系统。 六、不强制接线

不要以为自己的金线才是“真金”的、唯一的,别人的组线是“K金”该质疑的!道无真假,人心有异。勿要求求道很久而没回佛堂的道亲,一定要在本堂重新接线求道,才可以在本堂参班,以为到本道场“接线”才是“安全人物”,而规定自己道亲到远地工作,若忘了三宝时,不能在其他道场求道、参班,才不会“走歪了”。我们应该对求道人的三宝,若无误便可以了,何必非得勉强外道场的道亲一定要再求一次道呢?! 七、协办他坛要先请示

若有他坛或外道场邀请你去帮忙讲课或帮办道务,应告之对方:“请前贤先请示本坛之启圣师,於本坛启圣师同意并接到本坛启圣师的通知后,后学就可以去了。”更勿彼此先讲好了,再让对方来请示本坛的启圣师,这是“先斩后奏”有“藐视前人” 之嫌。 八、护持道场和谐平安

当有人在道场上挑拨道亲与道亲之间、启圣师与道务负责人之间的是非时,应及时做中间桥梁,抉圆补缺,化解其间的误解或是非,以免因此而致上下互相存疑、隔阂,混乱人心。

第十三条 爱惜公物

举凡众生所布施之财务,及舍办之办事人员、启圣师皆是上天之公物,我们都应加以爱惜、关照。爱惜公物,应视如己有,也等于爱惜众生的慧命、众生学道的资源;众生了愿、学道的资源越丰富,成道了道的机会就较高,也等于是替上天照顾人才。

18

一、物归原处 ◆恢复原状

举凡向佛堂借用之物品,应保持其完整,切勿轻易毁损、污秽,使用后应清洗干净,恢复原状。例:毛巾要清洗干净、晾干;餐具要洗干净、擦干,放回橱柜;黑板要擦净、板擦要拍掉白粉;音响要关掉,麦克风要将里面的电池取出。若将佛堂物品损毁、遗弃了,就应买新的补回,才不会一边捕鱼一边漏网,白忙一场。 ◆归还原位

凡是佛堂任何物品,使用后皆应归还原处,以免后来使用者找不到又要花钱重买,浪费佛家钱财。 二、切勿毁损 ◆定期维修

请专人负责定期或临时之维修工作,不要让很多人维修,以免因不了解其性质而提早毁坏,而每次维修后亦当做记录及做清款工作。 ◆专人负责

佛堂公物要有专人保管或负责,若有人要使用,应告之注意事项,并作交还点清的手续。 ◆使用规则

以简明文字注明“使用方法及规则”并张贴于此物品之附近位臵。 ◆借用登记

制作借用登记簿,内容:日期、地点、时间、用途、借用人签名,便于作为记录。

三、物尽其用 ◆流通道亲布施款

佛堂公物虽需爱护珍惜,但亦勿为了保护而不敢使用,将之收藏起来,久久没发挥作用。例:勿将道亲布施善款放进定期存款或长期存放而不及时用。 ◆提拔发心之人才

可以提拔的人要及时提拔,切勿因怕他发心、进步的太快而不予提拔,如此便耽误了未来菩萨的成长。 ◆提供了愿之机会

需要请道亲协力办道务时,应即时告之、邀请,切勿因怕麻烦别人,就干脆自己来,出钱出力都是自己,那就是挡了别人了愿的机会,我们都有见道成道的义务,撮合如何人了愿的因缘,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 ◆善用佛堂之物质

不论佛堂之功德车、冷气、音响、投影、电脑、讲课场所、文具用品、厨房用品、办道用品等,勿因怕用坏,就不敢开放使用。当法会、办道、成全道亲须用到佛堂任何资源时,只要在管理上能完善,都应尽量供应,才叫物尽其用。 四、节约开销 ◆随手关水电

养成随手关水电,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例:以省水水龙头洗手,开关次数不要过多,将洗手水流到水桶再使用。 ◆使用纸背面

将用过的纸留下来,再度使用背面,勿用了单面就丢掉。 ◆节用厨房物

法会炊事用的调料要用完才可丢,勿因剩一点就丢掉或摆着不用,以致坏掉。

19

挑菜时,除了枯黄烂掉的部分,其余包括小菜 、叶都应保留,勿随便丢弃,需丢弃的菜叶,亦应汇集到馊水桶,或拿去做堆肥,法会之饭菜勿备过量,以免让人过于饱食或强迫赠送,尽量避免使用免洗餐具,以影响环保,吃不完的饭菜要臵冰箱或赠送道亲,勿任其馊坏。 ◆圣训要适量

圣训因依实际人数印制,切勿过多,以致堆放库存,亦勿印了不发,只存在图书室,都是没有爱惜公物。 ◆供果要善用

供果不要放到烂了才收,应适时作为赠送道亲结缘,成全之用途。洗供果时,应主敬存诚,以免掉在地上,糟蹋了行功者的布施。 五、照顾人才

◆关心开荒者的家人

不管是启圣师、开荒舍办人才、三才等,我们都要关心照顾,照顾他们,也是为老天照顾人才。例:开荒人员出国办道时,留守国内的任苑、讲师等应相约带个礼物一起去拜访,关心开荒人员的家人,尤其舍办者之家有事时,更应义不容辞的相助,以彰显道情。 ◆替启圣师分忧解劳

不要随便将芝麻小事劳烦启圣师,更勿将道亲之是非说给启圣师听,让启圣师忧烦,有了弟子服其劳,除非需启圣师亲自处理,否则应代为分忧解劳。 ◆关怀舍办前贤身心

在佛堂帮办、舍办的前贤,若身体不适或遇考,应当仁不让,率同道亲备慰问金给予关怀协助、鼓励,切勿因他们都是老前辈,都舍办那么久了,就认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人心的起落,也是一种成长过程,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用同修心关怀,否则一般被冷落的大半是老前贤,没有了老前贤的经验分享,后进新秀的修办过程就会更辛苦了。

第十四条 活泼应事

活泼应事乃智慧成熟的表现,为的是突破困难,把道办得更好,让道场更祥和,一切以道务、众生为重,而非以个人的喜好、情绪而随时做变化的。佛规礼节之所以名为“暂定佛规”便是因时制宜的权设,我们应以不离宗旨,应机设教,来开阐劝化。 一、活泼而不随便

◆勿轻易以鞠躬代替叩首

在特定的情况下,不一定要“叩首礼”参拜。例:有人坐着时,就以鞠躬代替叩首。但是明明能叩首,却因懒惰而以鞠躬代替叩首。这是以随便当做方便,不符合活泼应事的理应。 ◆勿以先顾肚子而忘佛祖

虽然人道要尽才能达天道,有凡才有圣,但若因贪恋凡业,以先顾肚子为由而耽搁圣业,忘了顾佛祖,便是随波逐流的凡夫俗子。 ◆勿以成全为由而乱乾坤

虽然要随缘渡化,但亦要遵守“三清四正”中的“男女清”,切勿为了要积极成全异性道亲而忘了乾坤道亲之间应保持的距离,言语轻佻、眼神不正,或彼此倾吐内心语,将随便当成活泼,尺度放宽后,便会出问题。 ◆勿因彼此熟悉而无礼节 有时启圣师为了成全我们,经常找机会接近我们。身为后学的我们是否因与启

20

(4)喜氣迎人,上和下自睦,以正道來啟發,一道同風。則分枝別派,道內不和的災禍,將消除於無形之中。

(八)勿棄聖訓

(1)勿棄聖訓者,不要捨棄聖神之訓誠也,真經正法,雖不在文字書冊,而其大意如無文字書冊之流傳,只憑口傳,則大道難以普傳,須賴聖賢之書冊為橋樑,進而悟行實踐,而後可靠口授心印大法而達道。

(2)此規戒,在聖言之流傳,其意義有二,其一是只知保惜聖訓書冊,不敢污損,不敢隨便放置,此雖名勿棄堅訓,但對修道無益也。其二是除保惜堅訓書冊外,對於聖賢先佛之訓示,能拳拳服膺,敬而道之,步聖賢仙佛之後塵,揚古道之堅理,誠於天理,誠於人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能從容中道。此請勿棄聖訓。 (3)另對鸞訓須有正確的認識,始能得其益,鸞訓是初機之門,不可專恃鸞訓修道,否則一朝離鸞,則道味即淡乏無味,蓋平時不知回心覓道,但向心外形色觀察而尋道也,一旦向外無有顯異可視,無有仙佛可近,則迷茫而無路可行也。 (4)故凡善用鸞訓者,必教人回歸自性以會自家仙佛,必導人心由正宗以同遊自家神境,一旦鸞訓不有,眾生亦可憑自力皈依自性而修道也。

(5)扶鸞揮訓,天才心靈之正邪,主持人之正邪,有決定之作用,正則感召正道仙佛,邪者感召邪道仙佛,阿修羅負責考道,亦托生人間,所辦邪道,亦可揮鸞,當然感召同類,假無極或仙佛之名著訓揮鸞其訓文,不言真理,不聞經典之意,一味找人來尋師拜祖。天道之中只知誠心,不識真理之輩;或成道之心過急,意志不堅之輩;或道中失意,思想偏激之輩,或著相修道,欲見祖師之心過切之輩,統統人此廣圍之中,前功盡棄,自墮阿鼻也。

(6)天才能燈心靜慮,主持人能誠心為道,所揮出之訓文,在闡發五教經典,大道真理,引導采生改過向善,則是正文,故觀訓文,須以智慧分析,是理則進,非理則退,不可一律運從,以免遭受文字考驗。

(7)故不可完全以鸞修道也,須自問鸞訓,啟開你多少智慧,體會了多少真理,能否不持鸞訓,不遇仙佛,仍能自修不懈,精進不已,若不能,則當知此病在鸞訓,而心神外放也,必要收心而回,並請悟之:「道在靈台,不在鸞台!」庶幾不人於迷昧之途,不負上天苦心設鸞之意。

(九)莫著形相

(1)「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即是無臭,又是無聲,有何形相可著,人生自幼,生於形相界內,所見者非形則相,故以此相作真,不知此形相是假,故著於此界,生生死死,不能超此凡界,輪轉不息,認假作真,故修道者,對於有形無形之認識,須悟之掃之。

(2)凡夫只知物不知理,賢人只知理不達理,聖人知理達理,物則有形,理則無形。

26

(3)何謂著相修道,縱心坐禪,認假作真,無誠念唱,見物隨錄,成道念重,功德念多,自私心大,此皆謂著形修道。

(4)聖賢倒裝迷於形著於相,同淪為凡;凡夫遇境不著,遇相不執,而不被境所迷,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吉,則是聖賢。 (5)修道者,知此世間名利相,既破之,卻又著了修道之功果及人我之相,是破彼相,著此相。

(6)故形與相,是人間之迷境,著於此則人間,不執於此則天堂,既不著相又不頑空,萬象如如,無聲無臭,上天之載也。

(十)手續必清

(1)修道之士須先清廉自己的人格,方能邁進修道旅程。

(2)何謂手續必清,乃指一個人對於所經辦的公事,或是他人之事,或對自己所承擔要做之事,辦得清清白白,謂之手續必清。

(3)修道子必是超世人之修為,所行所作,應從天性所出,如此者定能清清白白,清正公道。如不從天心所發,心存貪妄曖昧所為者,即是悖道道理,是手續不清,種下來的惡果。

(4)修道者,處事應至公無私,切莫貪取不義之財,該得者可得,不該者莫染。如手續不清,皆是修道浩然正氣不足,故動之於心,而不能為道,故孟子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修道不能為大丈夫,枉生三期。孟子日:「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興,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一。

(5)佛規諭錄日:「於道手續必明詳,道親若交功德費,一分一文記明章,來清去白手續明,步步而升規律長」「佛家視此一文銀,比之須彌山之王,妄用公款罪極大,濫用公金天牢藏,故而失慎亦勿可,日夜思察放明光。」

(十一)出告反面

(1)天有天律,人有規矩,無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春去夏來,夏盡秋到,秋過冬臨,冬至春回,一定規律,故人豈可一去不反面,故出門必告於長,回必稟於上,才有圓滿之交代,乃是人生之規律,是禮之部份也,故出告反面,乃人倫大道上不可缺少之一部份。

(2)出告反面有如「孝」字,為人子出不告於親,反不告於親,被父母擔心掛慮則失孝,「悌」者為人後,出人不告則失悌,忠者為人臣出人不告則失忠,為人下出人不告長則失信,則失裡,則失義,則失廉,則失恥何謂也,人生之事,失信,怎能言義,無義怎可談廉,廉不能談,則無恥也。故修道應重禮守矩,出門進入應相告,方能獲得圓滿交代。

(3)天造宇寰必有其意,天生人體必有所任,人生下世,佛子乘願下凡,應做佛事,

27

渡盡九六,返回原鄉,此出有告,反必有面,方是佛子至大之出告反面。 (4)孔夫子日:「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此於修道而吉,則云吾人既知有皇中則不可遠遊,遠遊是離道之義,因為道與中同在,不遠遊則與道同在之義,如是遠遊,則必有方,此乃下凡之「遠遊」,「有方」是廣度眾之方也。

(十二)不亂系統

(1)真理獨一無二,不可好高騖遠,貪心著相,以致人旁門,混亂了系統,斷了師尊師母所傳之金線大道。

(2)守住清規,方免失足,倘若不道清規,隨意修道,樹高立頂招風,登得高跌得愈重,若能照真理步步進,則朝夕可保安然。

(3)七二假祖師,三六假弓長,出來考道,各顯各人神通本領,引人人殼,以假亂真,以邪亂正,修道者須防備,勿讓邪廣侵人,尤以壇主人才,為邪廣所注目的最明顯目標,乘你不慎而至,若見左道之人來訪,閉門謝客,勿為其言語所感動,否則隨便聽其言語,一一依從,自然惑亂了大道正統體系,自絕於金線,性命難以保全,自廢萬八偉業,墜落地獄。

(4)考道在選聖賢,信心未定便人牢寵,若是認道真確,心志堅定,就能日日精進,達到功游果就的境界。 (十三)愛惜公物

(1)人間以物質而謂,故日物質世界,物質以稀為貴,以多為殘,形成世間之醜陋與高尚,一切之鬥爭多從物質而起。老子日:「不責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固有貴於貨,而起惜私棄公之心,此皆非人之本來天心也,故「愛惜公物」,乃修道當中不可輕視之條目。

(2)為人不可自私缺乏公德之心,何況修道者。對於公物之愛惜,應視如己有,保養其美才是愛惜公物。若是泯滅公德心,隨意破壞公物,不能得以完整,珍惜護愛,何能達到真實修行之徑,如此者是自私自利之作為,豈可談及修道。 (3)愛惜公物之道,本乃天性之美德,如對於公物,不加珍惜,棄公重私,隨意議其毀壞,則積小過成大過,自墜深淵也。

(十四)活潑應事

(1)活潑應事乃是處事敏捷,不留後遺缺點也,此皆以智慧而出之精益辦事也,辦道之事,皆以此才能圓滿而不缺也。

(2)修道者,應須提足精神,精益求精,應付諸事敏捷,絕無敷衍了事,如修道之過程中,若遇挫折或考廣之事,應貫集精神,風雨無阻,活活潑潑應付,絕不動搖分心,應知該做即做,各負其責,做得盡善盡美,若是遇事困難即意志消沈,精神萎靡不振,不能克服困難,不能活潑做到圓滿,即應事無方,不能謂之活潑應事也。

28

(3)現白陽修道,修道者在家修行,事務持煩且多,如無活潑應付者,修道即不能圓融達到目的也。

(4)活潑應事之道,本乃自性所發之智慧,不經造作而能合於此道者,才是真正活潑應事。

(5)道隨機而應萬變,辦道亦須隨機而應變萵法,方合天理之流行。

(十五)謹言慎行

(1)謹言者口語小心,吉滿天下無口過;慎行者品德注意,行淪天下無怨惡也,修道之士,口不擇吉,身無揮行,成何修道。

(2)修道皆知,禍從口出,言多必失,故宜口心清淨,無由之言絕勿輕易說出,不吉利之言亦不輕易出口,惹厄災之害,亦勿輕易說出,妨害他人之言絕勿說出,不責之言,粗語惡口,違法違紀,污言,非人之言絕勿說出,天機不談,國家機密不說,出口成章,言出是理,則是謹言也。

(3)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不做非理事,不起非理念,不去非理地,奉公守法則是值行也。

(4)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故行必篤敬,方能取信於人,故日言顧行,行顧言,絕勿輕於此,則道立矣。

(5)修道之事,言善利人,合於口德;言不善害人,則失於口德。行於道利人合於德;行不善害人,則失身德。絕不可謗道,或品行不慎,毀及大道名譽,故修道者須謹言慎行,切勿疏忽。

29

圣师很熟了,就讲话态度也变得随便了?在道亲面前便不经意的现出“以下指挥上”,甚至没大没小的态度。这不代表身为后学的活泼玲珑,而是给后学们错误的示范。

二、随缘还要不变

◆虽方便法门,但需保持原则

在新开荒地区或国家,由于人才资源不足,时间有限,为了节省人力、开销,偶会发生“把道贱卖”的情形。例:为了成全当地的翻译人才,而以付费用的方式邀请人才来佛堂翻译,最后导致要看他的脸色,为了不让新开荒地区的人认为来传道的人在骗他们的钱,就不要他们缴求道的功德费,甚至每餐都煮饭请当地人(不一定有求道)回来佛堂吃饭,导致去开荒办道的人,每天只忙于做饭,没时间渡人,或让当地人以为来开荒的人很有钱,煮饭给他们吃是应该的。方便法门虽可通行,但亦不能过之,以免远离原本的宗旨而徒劳无功。 ◆虽应机说教,但要不离真理

我们渡化成全人时,不能只为了要把他渡来求道,就歪理、强词夺理、随声付会、什么话都说得出口,纵然他被你渡来求道,你可知他心里对你是什么想法?对道是怎样的评语?因为,人代表道嘛!你的活泼太偏离真理了。 ◆虽人人都好,但要不离天心

我们固然要圆融众生,做众生的桥梁,但亦不能因此而应付人情,虚情造作,远离天心本性。 三、不变还要随缘

◆虽然契理,但莫忘契机

无论开道务会议、渡化成全人、办道,虽然要有一定的原则、理论基础,但不代表一成不变的绝对性。例:渡人时,不一定非得把道讲得天花乱坠不可,或非得有法会的时候,才请他来佛堂,你平时就要去关心他、帮助他、请他喝茶、聊天、为他排难解疑…等,也是渡人、成全人的方法,可避免初次来佛堂时无趣、严肃感。

◆虽然有理,但莫忘圆融

为了要成全不同程度的众生,理直不一定要气壮!我们要先放下身段、主观、经验模式,再因材施教,才是一个真正懂得活泼应事的智者。例:开道务会议时,勿为了坚持主观意见、旧的模式,而使会议气氛僵窒或充满火药味,不妨听听他人的想法,就算一时派不上用场,也可作为往后执行道务的参考。 ◆既不适用,则勇于改变

既然接纳了谏言,合理、适用的就应采取自我改变,勇于认错,即使改善,勿为了面子、身份而固步自封、畏难退缩,让道务处于停滞的状态。

第十五条 谨言慎行

古人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又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言多必失。都是告诉我们谨言慎行的道理。如果连名为“修道人”的我们在言行上都被人批评了,又如何代天宣化,渡人成全人?故如何做到言行相顾,便是当前的功课。

一、是秘密就不说

既是秘密就绝口不提,就算最好的朋友,也不与之讨论。你说出来虽然舒服,却给好友带来麻烦,你岂知好友的心没有挂碍?他听了这些是非,当时是没有问题,往后若心情起伏时,不难保证他不会想起以前你所提起的是非而扰乱修办道的心志!若每个人都向他的好友说:“我跟你讲,你不要和别人讲。”

21

那这个是非,就会成为公开的秘密,道场的平安就会受到威胁,这样的罪过是承担不起的。

二、在人后不说人

要论人之前,先论自己,他人的长短自有上天论断,说的人承担。我们切勿於背后说:“我现在是依理来讲,我是对人不对事。”借理来说人,是最要不得的事,若真看不过去,忍不住一句话,就找个适当的机会,去找当事人说个明白。 三、绝口不论是非

六祖坛经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在;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就算对方已是大众所公认的罪人,我们也不必加入讨论、评论的行列,个人过错个人担,你若讨论了,那是因为你的心也充满了是非,才会在意别人的是非,你无端的又造下口过,何必?哪个人没佛性,又哪个人没犯错?我们既会原谅自己的错,当然更要衷心期许别人有重新做人、成佛解脱的机会,所以要“绝口”不论人是非。 四、化解耳边私语

是非到你耳朵里,就要化掉。你的耳朵必须是个焚化炉,是非到了你耳里,立即烟消云散,不但听的当时不会动心,还要衷心婉劝讲是非的人,停止讨论,并当个和事佬,化解纷争于无形。 五、不揣测是非

与其化心思去揣测别人的是非,莫若用点时间关照自己的心的起伏,你心若是虚空,怎会担心别人是否在谈论你的是非?心正、行正自无暗鬼疑云,别人的言谈对你来说,只是过眼云烟。 六、天机语不好谈

尤其对于天时、预言、天机、国家机密的话题,修道人更不需要追问,你既要扫三心去四相,又何必去谈那些未发生的事呢?除非是对自己没信心,烦恼妄想、脾气毛病忧苦身心,所以才冀望透过探讨天机、预言、通灵等感应,来填补自己不安的心,你若对天机好奇,不免也引人著想,心生恐惧,真是一盲引众盲啊!

七、不谤道、不谤佛

不论你丧气,遇挫折时,都要为大体着想,绝对不讲任何一句有损于道场的话,更不可开口批评仙佛借窍的真或假,尤其是老道亲更不可谤道、谤佛,因为你的一句话,不但影响一个发心菩萨的进退,还累其祖先无法沾光,尤其当我们起了谤道、谤佛的真气时,亦容易招惹外魔的加持,影响的层面更宽更远,岂不可慎!

八、义当正、辞当婉

谨言并非指畏畏缩缩的不敢言,而是该言而言,言的时候,要义正辞婉、理直气和,既不耽误时效,将要表达的话即时讲出来,还要能顾及对方的心情、接受度,运用恰到的方法讲得圆满,才不失言,而不该言则止,到不适合开口的时候,要吞德下一句话,就算是知音、好友,也闭口不谈才不失人,这都是修行的功课。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讲话时要委婉而有重点,和气而能真言,最忌偏执一边,不是讲好太冲,就是隔靴瘙痒,光做表面功夫,便不是谨言慎行的真义。 九、慎独处勿亏心

修道人在社会大众的眼光中,是被高度期许的,若稍有差错,即被指点,尤其在道场修办的人很多,你不认识道亲,有可能道亲认识你,你在外的言行如果不检点,被道亲看到了,他批评的不只是你个人,还批评到道场,甚至还影响

22

到他个人不愿意修得了,这便是你的过错,所以才说慎独的功夫是不分场合(所)与时间的。例:不应在道场以外的场所就穿著奇装异服、大放厥词、男女勾肩搭背、去不正当场所、看色情影片、购物斤斤计较、一个人叩首时随便叩叩…等等。 十、停听看谨慎做

避免在情绪激动时讲话,做事或作出决定,你若是个无法掌控情绪的人,就应该学习“吸一口气、停一下”,然后多听多想多看,才不会常因冲动而起懊恼。例:须细细思考的时候,就要逛角度的思考,多为别人设想,多讲对众生有益、放诸四海皆准的话,不讲对人不利、不实在、无理、不吉利、粗语、恶口、绮语、政治话题、有碍道场和谐的负面话。慎,是指真心,也就是行事都要守住真心、道心。举凡常出问题、常惹是非、有危险的地方都不去。例:酒吧、赌场、舞厅等。慎行并非指拘谨、顾虑、不敢做,而是秉持良心、慈心、悲愿,该做则做,当仁不让于师,一言一行都是般若行、菩萨行。 十一、避免声东击西

最好不要在台上将人事问题,借比喻、讲道理的方式声东击西,纵然你希望借此以制止某事、警戒某人言行。但有可能因此而引起更大的反弹。若真有必要处理此事,最好以诚恳的态度亲自找当事人谈论,否则就绝口不提,以免节外生枝。

【莊嚴內外道場--佛規內涵】 莊嚴內外道場--佛規內涵 / 師尊

佛規禮節雖是束縛,卻也是雕塑、造就每一個人的上乘佛法,一定要遵守,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將之表現得宜,才是道的顯露與實踐。

各事各物,皆有一定準則,行海航空,亦各有一定的航線,倘無線路,難以達到目的地,道乃萬乘主宰,至草至貴,皇中早定佛規十五條,以使修道者,有此規矩方圓之則,免混攙左道致道累劫之墜,又因浩劫溺世,欲行大道扶危濟困,必先洞悉其明路,以佛規為重,佛規若曉,行道容易,否則末識佛規真義,致生遲怠,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上下相謬,前後破裂,將耽誤三曹之偉業,自棄前途,不可不慎也。以下轉載十五條佛規之真義。

(一)尊敬仙佛

(1)學道聞性理,必賴明師傳授,若無真明師,怎能授真傳,仙佛本來就是站在師位的先覺者,修這必賴仙佛幫助護佑,怎能不虔誠尊敬仙佛呢?故尊敬仙佛之事列為修道第一步,是修道士信仰的中心思想與力量

(2)尊敬仙佛,是尊其愛護采生的大宏願,是敬服其對一切生靈的無限慈悲心,仙佛之慈悲,由衷尊敬。應跡履仙佛後塵,聽從仙佛啟示去故

(3)尊敬仙佛,就如仙佛常在四周,不可違背天理良心,時存戒懼,不敢稍起一切不正之邪念,久之自然天理純全,心正身修。仙佛受敬心無喜,受毀心無怨,乃取泉生一點真誠之心而己,待以時日采生真誠之心,必可進至「至誠無妄」,此為尊敬仙佛真正意義與結果。

23

(4)故內不離自性,外不離佛行,道一切天理而行,才合平真正的尊敬仙彿。

(二)遵前提後

(1)遵守前資領導,而啟未來之秀也,修道無此,師生道絕,道無以繼,故此者列為得道進修,成仙成佛,必圓必融之第二步驟。

(2)做後學要有謙虛的態度,平和的心情,不可自高自大,懇求前賢指導,誠敬受教,殷勤行持,不可放鬆,應自悟至道之玄妙,以報師恩大德。

(3)做為前輩者,必須寬容謙恭,指導後學,先知先覺者猶如燈塔,引導後學,學習正理,循循善誘,以身作則,上下一貫,大德化眾。

(4)居上位為前資,應惜護後學,不可欺凌輕視,居下位為後學,要誠心學習修持,勿以人情攀援前賢,諂媚阿諛,以取寵信虛榮。前資後學,同心同德,體天行道,人人提攜,前後和睦,個個同心,免遭廣考,聖事易辦。

(三)齋莊中正

(1)以齋戒規範自己,持齋戒殺,免造因果,潔淨身心,嚴省其行,無欲無邪,不偏不倚,無背理之事。

(2)修道者需內心齋而戒之,不亂不患,外形莊嚴而中正,誠於中形於外,認清真理,堅心定志,責地做去,不可受世俗之迷惑,迷真逐妄,輕易的動搖心志。人無齋而不清,人無莊而身不為,人無中而行偏倚,人無正而做事顛倒,故齋莊中正,亦可為世人修身之本。

(3)做為領導者,為人師表前賢者,應當謹慎,心存正理,己立立人,引導後學,能有正確的行持。

(4)做為前賢者,是為後學者的表率,如自己不能心正身修,怎能指導後學,如有偏差,後學追隨效法,一人墮下萬人落,豈無罪過纏身旁。故凡修道者一切之心與行,必不離此齋莊中正,方能步入聖道之基,基礎堅固,則修道有方矣。 (四)循規蹈矩

(1)遵循規矩,實地而行,事事皆可完善,規矩比如明路、天律、法律、家規也,如無規矩,做事難以完整。

(2)天生蒸民,有一定的法則,眾生秉受天理的本性來出生,就含有天理一樣的美好德性,故循此法則與德行,是其本份之事。

(3)在這末劫年,人類己湮沒正氣,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原則,行此大道,須明白的覺悟,要循規蹈矩,先守住做人之原則,不能離開法則,今茲在茲,立定沖天大志,而後行道,方能建自性功德,否則難免被邪迷所染,而致前功盡棄。 (4)大道化世,若無規矩的約束,日久自然就有精神萎縮懈惰的情形發生,違背了此規矩,任爾佈施如恆河沙數,亦無功德可言,故在十五條佛規內,條條皆不可疏漏,方能圓滿成道。

24

(五)責任負起

(1)真理天道,失傳已久,沉淪在苦海的眾生,到那裏去尋找?世道人心風俗,也己頹敗到極點,挽救迷昧眾生的責任,就在立志行大道濟世的修道者身上。 (2)自領袖點傳,壇主人才到各道親,各人都有各人的責任,應完成各人的任務,建立功德,以沾天恩。

(3)修道者必認明目標,堅立心柱,體行天心,宣理度采,引迷人悟,使眾登岸,挽轉頹風,拯救娑婆,成就佛國的大任。振發百挫不撓的精神,才能盡到修行的責任,以身作則,正己化人,方能妙玄中成就真道

(4)吾人降世人間,應知各人之責任,無責任不成人,故當做之事,必做得圓滿無缺,方是責任之負起,白陽三期,仙佛倒裝下凡為人,其目的在於普渡眾生,是生於有象之凡界,形形色色,而被境之所轉,則脫離了仙怫倒裝之責任也。應速覺悟責任負起。

(六)重聖輕凡

(1)重堅輕凡者重理輕情之義,理為天理,融於人間,是公義之流行,乃儒家不偏不倚之中庸大道,今言之謂重聖,輕情是捨凡情之私欲,是儒家之克己復禮,今言之謂輕凡,釋家之應如是住,應如是降服其心,亦同此義,故重堅輕凡是修圓本性之基本要件。

(2)堅事或凡事可說一心之分,不論處境在何,一心是理即重聖輕凡,一心為利即重凡輕聖。

(3)聖凡並行之時,修道須在人與人之間行於道,士農工商之間行於道,社會國家之間行於道,家庭父子兄弟、伯叔之問行於道,夫婦之間戚友之間行於道,此之謂重聖輕凡。

(4)形雖聖,而心不正,重於功果,不棄妄想之欲,雖形重於聖,即非聖也,所形所作,雖非辦道,而實是益群利索之事,一心是理,所形是德,雖見平庸,而責是天理之流行,此非重聖而何?

(5)若有聖事待爾作,勿因凡事繞身旁,聖事大我故宜重,凡事宜輕乃小我,應破一切牽纏障:水作道中大楝樑,此亦重聖輕凡也。

(七)謙恭和藹

(1)謙恭者謙遜自己,恭敬他人,和藹者和睦人群,藹親而不爭,謙遜可得人之教,恭敬可得人之服,此立身處世之本也。

(2)謙恭可得上之教誨,亦可得下之尊敬,和藹可得上之看重,亦可得下之敬仰。 (3)辦道要使索生明徹頁義,自發虔誠,若以暴燥,瞋怒對待後學,後學易生異念,行道一旦失去人和,單靠一木,難以撐掌大區。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in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