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启示

更新时间:2023-09-12 16: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启示

作者:姜峰波

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2年第05期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进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要回归生活,就必须重视儿童的价值,儿童有他们自身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和特点,若不从这种需要与特点出发,教育几乎不可能进行。因此,教育唯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有效实施真实的教育。我们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从儿童的世界出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促进学生在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中发展。

如教学《远离诱惑》时,有一名学生深受迷恋游戏的毒害,常常偷家里的钱,骗老师或同学的钱,经常迟到、旷课。通过小组交流,他自己认识到迷恋游戏的危害,表示不仅自己以后不再进游戏厅了,还要制止别人,笔者及时表扬鼓励,该同学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见,只有依靠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才能回归生活,才能体现生活的价值。 二、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

一个人要想成为社会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养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认识和实践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把道德从人们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了,割裂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道德是由个体生命的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不断生成的。因此,德育必须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活,道德教育是为了生活,道德教育应存在于儿童全部生活之中。 1.道德教育要伴随学生现实生活

个体的品德,作为生命的灵魂和核心,关键在于心灵感应,感应只有发生在真实生活中和具体情境中。例如,笔者在教《生活需要消费》时,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了解父母经济收入、工作情况。教学时通过学生的调查情况,进行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对生活中有关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和社会家庭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由于道德内化是学生主体的心理过程,因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关键。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对道德准则不单纯是理解掌握,还必须上升到认同、执行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ij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