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5篇)

更新时间:2024-05-18 09: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全省县级领导干部环保专题培训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09-03-30

同志们:

按照省委组织部2009年培训计划,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班,这是今年省委确定的29个专题培训班之一,目的是进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县级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水平和环保监管能力,为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环境保护、治污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是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污染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已经成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近期与长远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省上下一心、开拓进取、狠抓落实,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在全省经济保持12%以上增速的情况下,COD削减了5.73%,SO2削减了7.15%,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2008年初确定的COD、SO2分别下降4%的减排目标。全省2006—2008年三年累计COD下降了11.86%,SO2下降了15.53%,完成率分别达到国家下达“十一五”削减任务的79.6%和77.65%,实现了污染物的大幅削减和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在国务院淮河检查中,2006年、2007年我省连续两年取得第一。在完成全省污染减排工作中,在座的各位都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我代表省委组织部向大家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结构性污染仍较突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为应对金融危机,今年我省提出了1.8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庞大的投资规模必将带来新污染物排放的大量增加;环境污染风险加大,突发性环境事故及由此可能引发的环境信访案件进入高发期,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全省总量减排工作进展不平衡,特别是部分市、县(市、区)总量减排任务非常重;有的企业重效益、轻环保,偷排和超排现象时有发生,环保监管还不完全适应环保任务的需要,有的河流和城区污染还比较严重,治理的任务很艰巨。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之年,环境保护要以科发展观为指导,以污染减排为中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我省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切实抓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搞好城市扬尘、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治理,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近海海域污染防治。全面落实对污染减排工作的考核监管,不断完善环保法规体系,认真落实减排责任制,严格执行污染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县级政府是抓好环保工作落实的重要前沿阵地,新的环保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环保工作监管模式,都需要

县(市、区)分管环保工作的领导同志及时了解、积极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同时,面对日益繁重的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任务,更需要通过培训,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座的各位县(市、区)长们平时的工作任务都很重,难得抽出一周时间进行环保专题培训,希望大家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进一步领会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结合当前市、县(市、区)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研究治污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圆满完成今年的环保工作任务。

未来几年,是我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的战略机遇期。面对环保工作难得的发展机遇、重大的责任、繁重的任务、复杂的情况、众多的困难,我们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作为、真抓实干,切实把环保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会儿,徐刚局长还要作学习辅导。请大家认真听讲,深刻领会。预祝培训班圆满成功!祝大家学习、生活愉快!

在全市计生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二○○九年八月三十一日)

市委组织部、市人口计生局、市委党校联合举办全市计划生育与科学发展专题培训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和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计生干部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切实做好新时期的人口计生工作。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较大范围内进行了干部调整,乡镇(街道)的计生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调整面比较大,许多同志以前没有参加过系统的计生业务培训,对开展工作不利。希望参加培训的各位同志能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认真听、认真学、认真思考、认真消化,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工作打好基础。借此机会,我下面谈三点想法,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要科学理解人口计生工作的“大道理”和“小道理”,切实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

对乡镇(街道)的同志来说,谈起当前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什么,有些同志可能会认为太简单,作为乡镇一级,大家最关心就是要确保完成人口计生目标责任制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样理解也没有什么错,但对于乡镇(街道)分管计生的领导和计生办主任来说,停留于这样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因为你们承担着领导和指导基层计生工作的重任,需要做大量的争取、协调和群众工作,需要讲得出“大道理”和“小道理”。这个问题我不展开谈,对当前我省、杭州市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这次培训班上将请杭州市人口计生局的蒋建安书记来给我们讲课,这很好。简单地讲,所谓“大道理”就是人口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

键问题,没有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口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要通过发展才能根本解决;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根本手段,是人口发展自身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协调可持续的基础,是人类生育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等等。所谓“小道理”就是:计划生育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党员干部要带头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计生工作是基层党委、政府响应国策号召的重要公共事务,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任务,是基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的关键在基层、重点在农村和社区等等。对这些大道理、小道理,我们不能简单从人口数量问题来理解,而必须把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流动、分布等问题统筹起来加以理解,必须把人口问题放在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中去加以理解。

为了真正做到对人口计生工作在认识上科学、在行动上自觉、在工作上主动、在实践上有为,我们还必须在理解这些大道理、小道理的基础上,学会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国家、省、杭州市对人口计生工作在关注什么。二是我们市里对人口计生工作要求什么。三是对本地人口计生工作该做什么。这次培训班就是要教会大家考虑这三个问题,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

今年上半年,市委中心理论学习组专门邀请省人口计生委章文彪主任来富阳作专题报告,反响非常好。这里我向大家转述一下章主任在报告中强调的对当前人口计生领域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我相信对大家会有启发。具体讲是“四个三”:一是全省每年依法处罚了3万左右的违法生育对象,长期累积必将影响社会和谐,如何将工作真正做前做细做到位,同时促进政策法规合理调整,缩小违法生育人群;二是全省每年产生了3万左右的缺陷婴儿,长此下去对人口素质、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如何真正发挥人口计生的职能作用,在政府领导下,扎扎实实推进优生工程,全面落实干预措施;三是普查摸底数据显示近30%农村育龄妇女患有各种妇科疾病,人口计生部门有责任高度关注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四是全省近300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如何在享受国家基本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享受各项优惠社会政策,尤其是农村通过“村规民约”的利导政策,最终实现优先优惠,进而较彻底的解除后顾之忧。这“四个三”就是省人口计生委近年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要清醒认识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背景变化,坚持与时俱进、争创一流

通过这次培训班,我们大家不仅要学习系统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全面了解当前我市人口计生工作所处的背景变化、情况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做到与时俱进、争创一流。与前几年相比,当前我市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背景发生了四个领域的重大变化:

(一)科学发展观的背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提出“一化带四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战略举措以及建设“富裕阳光之城”、“运动休闲之城”的战略目标,人口计生工作要主动融入全市的发展战略、服务于全市的战略目标。

(二)人口计生任务、要求变化的背景。首先从任务变化看,根据国家关于推进“两大统筹”的战略思路(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口长期

均衡发展),在今年 4月10日的省人口计生领导小组会议上,吕省长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当前人口计生两件大事必须抓好,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另一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此带动方方面面。为此,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优生“两免”政策,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优生“四免”政策;其次从工作要求看,根据国家对东部地区人口计生工作的要求,我省人口计生优质服务要实现提质提速、率先发展。对此,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必须作出响应。

(三)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的背景。经过几年来努力,我市人口计生工作有了很大创新发展,整体水平已迈入杭州市五县(市)前列,于去年成功创建国家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2006、2007、2008连续三年获杭州市政府人口计生目标责任制考核“优胜奖”,对此,我市人口计生工作面临巩固创优成果和杭州市五县市先进行列的重任。

(四)人口计生工作自身因素的背景。就人口计生工作自身因素而言,主要发生4个方面变化:一是人口形态出现了新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和工业集聚区的流动人口急剧增加,人员与户口相对分离,给计生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二是群众生育观念发生了新变化。虽然我们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通过这几年的扎实开展,计划生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生育两孩的愿望渐成主流,特别是名人、富人的违法生育情况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一定的倒退。三是计生工作方式发生了新变化。随着民主法制体系的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计生措施知情选择、计生优质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强制性、指标性的工作办法已不合时宜。四是对计生工作的认识发生了新变化。这几年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稳扎稳打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计生率也一直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导致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和计生干部盲目乐观,对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认识不足,有放松迹象。这些新变化,对人口和计生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在上述背景变化下,我市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着几个方面的重要课题需要深入研究,需要我们全市干部集中智慧、认真思考:一是我市优质服务如何提质提速。二是工作任务调整后措施如何跟上、方法如何调整。三是如何处理好巩固和发展的关系。四是我市今后人口计生工作的创新着力点应在哪里。当然有些问题需要杭州市的层面来统一思考,但我市作为一个有较好工作基础的县级层面,要把眼光放到更高层次,向全国、全省先进地区学习,努力争创全省一流甚至全国一流水平。

三、要正确把握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几个关键点,促进转型发展、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我认为,我市人口计生工作要确保处在杭州市五县市前列甚至全市、全省先进水平,必须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开创新的工作局面。为此,我们大家要正确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一)理念思路要适时调整。要按照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适时调整人口计生工作的理念、思路和方法。一是工作理念上要从单纯满足于完成责任制目标, 转变到兼顾满足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需求和维权需求,提高群众满意程度;二是工作方法上要从依赖强制性执法,转变到依法行政、利益导向、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做到“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利益引导、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

注重宣传倡导;三是工作任务要从单纯控制人口增长,转变到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一起抓,促进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四是工作机制要从单纯围绕控制计划外生育,转变到建立包括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内的综合性工作机制,促进管理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等等。

(二)基础工作要保持常态。人口计生工作思路不管如何调整,有一点千万不能变:就是基础工作始终不能松,要保持常态、不搞突击。这些基础工作包括经常性的宣传教育、科学的统计管理、规范的行政执法、常规的技术服务、严格的责任制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考评以及系统的干部队伍建设和村级基础管理等。

(三)难点问题要力争突破。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人口计生工作的难点问题依然是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征收社会抚养费。这两个方面,我市曾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得到了上级人口计生部门的肯定,但现实当中困难还很多,要在部门合作、上下联动、信息共享上寻求新的突破,以此推动面上的人口计生工作。 (四)创新亮点要不断探索。“创新”永远是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对基层来讲,主要就是要适应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变化,围绕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方法和工作载体,培育工作亮点,使人口计生工作在本地能起示范、导向作用,在融入全局、服务全局中提升整体效益。目前,我市在利用“计生通”信息平台提升综合管理服务水平、依托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推进优质服务提质速、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生育文化建设以及围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优孕、优生、优育、优教咨询指导服务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

以上想法供大家参考。参加这次培训的各位同志都是计生一线的“骨干”。可以说,你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决定着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这次,对大家进行为期三天的“脱产”培训,两天实地考察,机会很好。希望大家以这次培训为契机,切实增强学习和实践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开创我市人口计生工作的新局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全省县级分管领导人口与计划生育理论研修班上的讲话

幸福人家网 2006-11-24 9:41:38 【字体:大 小】

同志们:

首先,让我代表省计生委向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我委学习的各位党政分管领导及同志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向长期以来对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省委组织部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第一年,也是国家计生委更名为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履行新职责的第一年。省委组织部、省计生委联合举办这期县级分管领导人口与计划生育理论研修班,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利用这次机会,认真学习、了解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增加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理性认识,以便更好地担负起领导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为了便于大家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讨论问题,借此机会,我将全省计划生育工作的情况向大家作个简单介绍。

下面讲三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清醒认识我省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工作形势

我省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全体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及广大群众的参与配合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1997年以来,全省每年出生人口在75万至80万之间,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2‰左右,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基本保持在1.65左右,应该说是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不仅提高了我省GDP人均占有量,而且减轻了就业、入学、就医、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国家计生委在“九五”期末分析全国人口形势,评价各省工作时对湖南给予了充分肯定:“湖南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为稳定全国的低生育水平作出了贡献。”在湖南省计生委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湖南省计生委与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联合进行了《湖南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课题研究。研究表明从1971—2002年的32年间,全省因实行计划生育累计少出生2948.25万人,少出生的人口相当于4个海南省的总人口。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我省目前的总人口将高达9400万左右。1978—2002年,全省对计划生育事业的总投入为90亿元,而累计节省的孩子抚养费为6826亿元,计划生育投入—产出比为75.84,即每投入1元,就可节省孩子抚养费75.84元。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成功实践,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是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计生系统工作重心逐步下移。目前,有80%左右的村能够独立完成计生工作任务,以怀化市为主的一批村级计生协会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基层基础建设包括宣传教育阵地、技术服务阵地、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省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众所周知,防非典时,农村外出打工返回的人员比较多,怎样将全国流动人口的情况上报到国务院?卫生系统没有这类网站,所以当时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国家人口计生委。而我省计划生育信息中心的阵地建设、信息化建设,在全国计生系统来说,是比较早的,各个乡镇基本上都装备了计算机,只有少数乡镇没有装备好。所以国家人口计生委就利用我们的这个网站,作为防非典的专用网站。我省计划生育信息中心接到任务

后仅用3天时间就成功地研制出全国计生系统防非典数据上报专用网站,并及时地将收集到的全国防非典的最新数据,上报到国家防非典指挥中心,得到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张维庆主任的表扬。省计生委在国家人口计生委召开的全国计生系统两手抓(抓防非典、抓计生工作两不误)电视电话会上作了典型发言。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在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指导下,我们又成功研制出全国流动人口管理信息交换平台,为全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受到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表扬及各省市区计生委的好评。

三是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近两年,国家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以及《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之后,过去我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就不适用了,按照下位法必须服从上位法的原则,我们对我省原来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改后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使我省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更加完善。同时,今年省政府还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了《湖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批转了省财政厅、省计生委联合制定的《湖南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地推广了邵阳隆回等地的经验,规范了计划生育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同时省计生委出台了计划生育收费“六必须六不准”的规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四查四到位”活动,重点清查和处理了一批超生的党员干部。近几年来,全省没有因为计划生育违法行政而引发恶性案件。

四是优质服务进一步深化。我们是97年开始在全省部分先进地方推行优质服务的。当时,全省就有29个较先进的县市区进入了优质服务行列,接着又有几个县进入了优质服务行列。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在优质服务都不同程度的在全省各县市区开展。全省计生系统依托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加强了服务站的建设,给113个县配置了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可以巡回乡村,更好地为群众开展服务,效果非常好。同时,全省广泛开展了“生育、节育、不育”服务,全面实行了“三查一治”的孕环情查访制度,象石门县的优育早教工作就开展得非常好,他们一方面开展计划生育节育的服务,另一方面在生育上进行胎教早教工作,很有成效。象浏阳市包括石门县,都为不孕症的妇女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请外省、本省和本地的专家,为符合生育政策但是多年不孕的妇女查病治病,帮助她们恢复生育能力,石门县有100多对不孕症妇女,现已有30多对怀了孕,群众特别高兴。全省实施了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为重点的“三大工程”,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我省是从96年开始装备遗传优生检测设备的,全省所有的县市现在都配备了。这项工作在全国来说也是做得比较早的,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肯定。各地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上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作了大量的工作,象怀化靖州的乡镇计生办,就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站,为群众今年的柑橘销售在网上发布信息,一改往年柑橘滞销的局面,并在价格上也有大幅攀升,

极大地改善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与育龄群众的关系,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拥护。全省还推广了以凤凰县“计生绿卡”制度为代表的独生子女和两女结扎户家庭的子女义务教育免费入学奖励政策。省计生委投入400余万元为全省实行绝育手术的育龄群众办理绝育手术保险,安排了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独生子女特困户的补助,这些工作的开展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

五是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近年来,我们全省的计生系统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省计生委机关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工作。盛茂林主任今年3月到省计生委主持工作后,迄今已经到50多个县视察计划生育工作。省计生委的党组成员,每人包几个县,经常下到联系点,进行面对面的重点指导。市县计生委的同志也都是一年到头在乡村检查。很多新上任的计生局长,都说比原来的工作累得多,一是压力大,二是工作辛苦。全省大多数的县(市、区)计生委在民意测评或行风评议中成为满意率最高的单位之一或被评为双文明单位、优秀领导班子、人民满意公仆。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满意率在逐步提高,过去计生工作者和育龄群众的对立情绪在逐步消失。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广大计划生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理解参与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是值得我们很好地珍惜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计划生育工作也遇到了过去不曾有过的困难,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难”:

一是低生育水平稳定难。我省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采取行政手段换来的,是长期高压态势下取得的,并非群众生育观念转变的结果。“多子多福、男尊女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旧的传统生育观念在群众中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任何政策的偏差、工作的失误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人口出生的严重反弹,因此必须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二是出生人口素质提高难。现在全省每年出生的70多万婴儿中,有2万多名是肉眼可见的残疾人,加上在0-7岁之间,还将逐步显现的痴呆、弱智儿童等,大约2万人,这表明每年将有4万名左右弱智、痴呆、残疾婴儿出生。要减少出生缺陷、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是人口结构协调发展难。人口结构,包括地域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等。近几年,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大大高于正常范围值,而且呈现出孩次越高,性别比越高的趋势。出生性别比长期严重偏高,将会给婚姻、家庭、社会等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四是特殊人群管理到位难。人户分离、下岗分流、离婚再婚、流动人口逐渐增多,这部分人员中存在极大的超生漏洞。如何加强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管理是今后乃至更

长一段时间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难点、重点,这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

五是政策推动利益导向难。计划生育工作难点在政策推动,如何通过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推动,来引导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真正使广大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政治上光荣、经济上实惠、生活上宽裕,这是我们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计划生育是一个长远和总体利益,需要群众做出牺牲和贡献,但我们也必须通过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给群众以适当的补偿,如独生子女的优惠政策等。然而各级财政都有不同的困难,所以部分地方事业经费投入到位难。账面上投入到位了,但实际投入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上述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否则,必将严重影响我省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已经取得的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也不能得到稳定和巩固。

二、努力抓好新时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首先要完善工作机制,推进计生综合改革。要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当前特别是注意在城市抓社区、农村抓村组,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对流动人口、离岗、下岗等特殊人群的管理:在城市,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单位人要逐步向社会人转变,所以他们的管理要逐步转向由社区管理为主;在农村,要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村(居)民自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计划生育村务公开和村(居)民代表议事制度;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继续深入开展“两为两争”活动,逐步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其次,坚持依法行政,贯彻“一法三规”。要以贯彻落实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法三规”(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与管理、流动人口管理、技术服务)及我省的一“条例”两“办法”为契机,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法制意识,提高行政水平,维护群众权益。

第三,深化优质服务,满足群众合理需求。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学习培民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中想着人民,装着人民,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当前要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如:在生育方面,怎样指导群众生育一个健康、聪明、活泼的孩子;在节育方面,怎样使群众落实一项安全、有效、简便的节育措施,尽量减少意外妊娠,保护妇女的身体健康;在不育方面,怎样为患不孕症的育龄夫妇查病治病,帮助他们摆脱不孕带来的痛苦。要切实加大投入,为人民群众提供比较好的服务设施和条件。要认真转变作风,为人民群众提供满腔热情的服务;要提高技术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

第四,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生殖健康产业。生殖健康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因此特别要注重发挥县、乡服务站所的作用,实现两个效益。要加快科技创新,一方面,要加快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导,以信息资源利用为核心,以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加快计划生育“三网一库”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人员比重,加大计生科技的投入,提高计生科技装备水平;加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更多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难题。另一方面,要加快计划生育系统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新机制;加快发展生殖健康产业、生育文化产业的步伐,做到以事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事业。

第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要加快计划生育系统人事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计生队伍建设,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是按照“机构合法、人数合适、结构合理、素质合格”的要求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第二是按照“依法执业,限额拨款,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要求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第三是按照“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的要求加强基层计生协会队伍的建设。同时,要按照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切实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计划生育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计划生育工作不是唯一重要的工作,但是一项足以影响全局的工作,要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计划生育工作抓得好不好,关键在于领导。只要领导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计划生育工作就好抓得多,抓计划生育工作的障碍也少一些。借这个机会,我从分管领导的角度出发,提几点建议给在座的各位参考,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积极地为计划生育工作创造条件,真正地发挥好分管领导的强有力的作用。

1、抓一票否决,确保领导责任到位。“一票否决”虽然是得罪人的事情,但必须要抓,是一个有效的措施。今年舍不得否决一个乡镇,将会有更多的乡镇被否决。“一票否决”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杀手锏、主心骨、尚方宝剑。“一票否决”是领导责任的集中体现。没有“一票否决”的领导责任是空的,是假的,是软的。该“一票否决”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折扣、不能手软。越是一票否决坚决的地方,各级各部门的担子就担得越硬,责任就落实得越好,到头来受处分的干部也越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毫不动摇,督促抓好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的落实。否决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在否决的同时要注意抓班子建设,要注意把责任心强能办事的人放到计生岗位,同时要多关心计生干部的成长。

2、抓财政投入,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必要的经费保障是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

必要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对计划生育工作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强化经费保障,促进各级计生经费投入及时、足额到位。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投入不到位,放水养鱼、挪用合同保证金、计生“三乱”等现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到头来还是影响党和政府的工作,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安定团结的局面。计生投入,对一个县的财政并不构成太大的压力,投入不到位,对一个县的各方面影响远远不是几十万元、百把万元的事情。这一点,作为党政领导要有足够的认识。

3、抓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局面。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系统工程,单靠计划生育系统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各部门的力量来实行综合治理,计生部门要主动协调,积极汇报,党政领导要积极出面,所以我们常说,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综合治理。如果各部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计划生育工作就很难开展甚至无法开展了。

4、抓利益导向,树立良好生育观念。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就是要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在生活上有保障、在经济上有实惠,要使违背生育政策的家庭在制度上有处理,在经济上有处罚,在生活上有压力。抓利益导向就是要使群众能够享受到计划生育的一些优惠政策,这样来促进群众转变生育观念,树立良好的生育观念,走有计划的生育之路,现在全省各地都在结合本地的实际积极推广凤凰县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成员单位的职责,制定并落实相关的政策。

以上这四个方面的工作,计生部门自身是难以解决的,需要党委政府重视,需要党政领导出面,特别是需要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下决心、拍硬板、动真格,才有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所以,希望在座的各位把重视计划生育工作真正放在解决一些计划生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上,放在真正的行动上和工作中。只有领导重视,我们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才有希望,才有前途,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我希望大家在分管计划生育的工作实践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更加实在的典型和经验,为我省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人口环境做出贡献。

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谢谢各位!

二○○三年十月二十二日

在第三期全省分管劳动保障工作县(市、区)长研讨班上的讲话

发文时间:2008-11-06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傅文才厅长在第三期全省分管劳动保障工作县(市、区)长研讨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省劳动保障厅党组对各位长期以来对劳动保障工作的关心、指导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全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分管劳动保障工作的县(市、区)长一起学习研讨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问题、形势、任务,交流各地劳动保障工作的体会和经验,意义深远。这次研讨班我们邀请了长期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领导同志、专家学者授课,并将组织大家到部分县(市)现场学习考察。下面,我着重介绍一下当前全省劳动保障工作的基本情况,谈一点对劳动保障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并就当前的工作谈一些看法,供同志们在学习研讨中参考。

一、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在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保障工作,简要概括就是要使大家都有活干、伤病失业时及年老以后有保障,包括促进就业、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权益三个方面。(1)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是人们获取收入的主要手段,也是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基本方式。就业局势不稳,社会难以稳定,其它就无从谈起。十七大报告把就业作为国家战略提出,这是前所未有的。(2)社会保障是民安所系,是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3)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劳动关系不和谐,则社会不和谐;劳动关系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其中作为其重要方面的职工收入分配被称之为民富之源,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

劳动保障在宏观经济和民生建设领域都占有重要位置,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宏观上讲,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率、物价涨幅、国际收支并列为宏观调控的四项主要指标,职工收入分配则直接影响消费,关系经济顺畅运行。从民生建设上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民生建设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五有”之中,有“三个”是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的要求。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从战略的层面看,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中央全会,无不对劳动保障工作做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列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新要求之一,充分说明了劳动保障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工作部署上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就业方面,2002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对就业工作做出专题研究和部署,确立了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框架。2005年,国务院又对原有就业再就业政策进行延续、扩展、调整和充实。2007年,全国人大在总结近年来行之有效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基础上,制订颁布了《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障方面,2003年出台了《工伤保险条例》,全面推开了工伤保险制度;2005年出台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规范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2007年在全国大面积开展了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

省委、省政府对劳动保障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多次专门研究和部署劳动保障工作,多项劳动保障工作列入了省委、省政府的年度工作要点,就业再就业工作已连续五年列为“十项民心工程”的首位。省六次党代会以来,历次省委全会都对劳动保障工作做出部署,其中,省委六届八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和谐河北若干重要问题的指导意见》,对劳动保障作了详细的论述;省委七届三次全会明确指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自觉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省政府近年来连续出台政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去年,连续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保障企业职工合法报酬权益,促进工资收入增长的意见》、《关于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河北省城镇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关注的程度,也充分说明了劳动保障在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当前我省劳动保障的基本情况

(一)就业方面,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体系。2002年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的一系列部署,我省不断补充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经过2003年、2006年两轮制定和完善政策,我省基本形成了具有河北特色,以“五大支柱、六个领域和十三个方面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五大支柱”即通过经济拉动、政策扶持、市场服务、政府调控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六个领域”即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灵活就业和加强劳务输出增加就业岗位;“十三个方面政策”即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互动、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与岗位补贴、主辅分离、就业援助、就业与创业服务、财政投入、下岗向失业保险并轨、社会保障、企业裁员、社区平台建设、职业培训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等)。2007年,重点在发展就业性战略产业、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推动全民创业、扩大劳务输出、实施困难群体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纵观我省的积极就业政策,可分为普惠性政策、优惠性政策和特殊性政策。普惠性政策主要是指公共就业服务政策,包括免费就业咨询服务等;优惠性政策主要是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给予的政策性鼓励,促进全民创业等等;特殊性政策主要是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政策,比如,对“4050”人员安排公益性岗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等。二是投入力度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形成了制度性安排。省政府明确要求,省、市、县(区)财政部门要按照不低于一般财政收入1%的比例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并根据本级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加大投入,保证各级推进就业再

就业工作需要。2003年以来,全省共筹集就业专项资金95.8亿元,年均增长为18.6%。其中:争取中央财政补助44.4亿元。省本级预算逐年大幅度增加,2003年安排0.6亿元、2004年为0.84亿元、2005年为0.96亿元、2006年为1.86亿元、2007年为1.9亿元。2007年,全省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10.1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9.3亿元;支出就业专项资金19亿元,其中: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社会保险、岗位补贴等五项补贴9.54亿元,劳动力市场建设1.06亿元,特定政策补助7.17亿元,其他支出1.27亿元。三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整合健全了省、市、县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在街道(乡镇)、社区普遍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站),基本形成了覆盖市、县(区)、街道(乡镇)及社区的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以11个设区市劳动力市场为骨干,以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站)为基础,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就业服务体系。四是面向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逐步完善。在继续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的基础上,2007年7月开始,在全省开展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同年,启动实施了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资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特困家庭中符合条件的学生免费上技工院校,去年第一批招收了1820名资助生,今年扩大到5000人。这将从根本上帮助这些家庭摆脱困境,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五是职业教育培训得到加强。从2004年起,实施了“三年二万五千新技师培养计划”。2007年启动实施了“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今年我厅与财政厅又一起出台了《河北省“燕赵金蓝领培训计划”实施办法》,启动了燕赵金牌技师评选活动,加强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技工教育供需两旺,近几年在大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技校学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省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就业率达到95%以上。2007年底,全省技工院校达到161所,在校学生突破20万人。六是统筹城乡就业取得进展,对农民和农民工培训投入力度加大。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累计投入培训资金4.36亿元(包括中央财政投入1.77亿元),培训农村劳动力635.7万人。2007年我省劳务输出规模已达到595万人。

近五年,全省每年城镇新增就业40多万人,累计新增就业213万人,有121.6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比较平稳地化解了体制转轨人员分流的难题。

(二)社会保障方面,初步建立起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险体系框架。目前,我省已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保险制度。目前,我省已建立起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一些地区探索建立起了农村(含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基金基本为县(市)统筹,部分省、市属企业单位由省、市统筹。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我省1985年开始对国有企业实行养老金社会统筹改革试点,1992年,国有企业职工全面实行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制度。1996年,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全面实行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为防止企业欠发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开始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改革。1998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了适用于各类劳动者的统一制度,统一待遇标准、统一保险费率、统一管理、统一基金调剂使用,并全部实行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2006

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我省出台了《河北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意见》。主要内容是:(1)扩大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要求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调整了参保缴费政策。企业按照上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个人按照本人上月实发工资的8%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计入个人账户;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以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个人缴纳8%,雇主缴纳12%。这次改革,完善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统一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建立了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参保人数达到795.61万人,其中职工585.40万人(其中,缴费职工504万人),离退休人员178.80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筹层次低,目前我省还是县级统筹,由于基金分布不平衡、基金调剂能力弱,省级基金支付压力很大;参保面窄,民营企业参保不多,有的只为企业骨干参保;征缴率偏低,一些地方缴费人数占参保人数的比例不足70%。

企业养老金待遇稳步提高,是企业离退休人员得到实惠最多的几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05-2007年我省连续三年调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前几年我省企业养老保险金水平偏低,2005年月人均水平低于全国65元,2006年低21元。为缩小与全国及周边省市的差距,2007年调待时省政府确定了在基金承受范围内尽量多调的原则,月人均增加128元,达到925元,在全国居第14位。2008年到2010年,国家决定再连续三年调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今年我省调整后,国家公布的今年上半年调整后人月均养老金我省为1103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元。为调动各地推动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积极性,去年省里出台了激励办法,将养老基金调剂与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基金征缴收入挂起钩来,多征的省里不向上调剂、转移支付不少给,完不成任务的由地方财政补足。各地一定要加大扩面征缴力度。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1995年,我省首先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的养老保险统筹,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统筹范围。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及驻冀部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已纳入统筹范围,部分市、县(区)已覆盖至机关人员。2007年底,参保人员为141.89万人,其中职工110.49万人,离退休人员31.4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参照机关事业在职职工工资进行调整。机关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没有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支持不足,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难以运行下去的问题,请各地一定要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

农村养老保险。有三块组成,一是老农保。1992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93、94年由民政部门启动了农保工作,全省172个县(市、区)有148个县(市、区)开展了农保业务。1997年农村养老保险作为农民负担被列入清理之列,基本停止。老农保按照“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养老保险费基本上全部由农民自己负担,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二是新型农保。所谓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针对1992年启动的老农保而言的。新农保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的新型筹资办法。目前,我省迁安市、唐海县、

涉县、邯郸县启动了新型农保试点工作,沧州青县开展了农村合作养老。三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这项保险2003年开始试点,2005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意见》后在全省推开。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按照个人缴纳一部分、集体补助一部分、政府承担一部分的原则筹集,筹资额度按参保人达到退休年龄后养老金待遇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筹资比例按个人缴纳部分不超过筹资额的30%,集体补助部分不低于筹资额的40%,政府承担部分不低于筹资额的30%分担。同时,各级政府从土地出让纯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风险基金。目前,11个设区市和绝大多数县(市)政府都出台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实施意见或办法,以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

基本医疗保险。目前,我省根据不同人群实行三种医疗保险制度,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第一项从制度上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的险种。其中,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从1999年开始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统筹方式以县级统筹为主,省直、市区单独统筹,保险基金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覆盖范围为城镇职工(包括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比例,各地方稍有不同,一般为,企业单位交纳职工工资的6%,个人交纳工资的2%,8个百分点中,3.8个百分点记入个人帐户,4.2个百分点记入统筹帐户(公务员还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11%)。到2005年,省直、11个设区市和164个统筹县(市)全部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底,参保人数达到686.27万人。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市开始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今年列入试点的5个市实施方案已经批准,正在陆续组织实施。邯郸市正在由新城合向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并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各地筹资水平不同,最高的为380元,最低的150元,关键是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先建立起制度。另外衡水、邢台两市明年启动。到2009年,全省将初步实现国家确定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目标。

失业保险。从1986年开始起步,1999年我省出台《失业保险条例》,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在全省推开。缴费比例为企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费,职工个人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费,领取标准为当地最地工资标准的75%。到2007年底,全省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473.3万人,全省失业保险节余约40亿元。从去年开始,还对困难家庭应届高校毕业生当年底未就业并已进行失业登记的,从第二年开始纳入失业保险范围,每月给予不低于当地城镇低保标准的失业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工伤保险。1992年开始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试点,1993年在全省推开。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进行了调整规范,实行设区市统筹(省直单独统筹),覆盖范围为城乡各类企事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雇工、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伤保险按照工伤发生密度实行差别费率,一般为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缴费。职工伤残津贴,按照职工伤残等级核定发放。到2007底参保职工人数达到481.26万人。伤残职工受伤前都是家庭的支柱,现在成了抚养的对象,是社会中最弱的群体,只

要基金有支撑能力,就应该适当提高。去年11月我省调整了一次工伤待遇标准,平均月增加280元;今年经省政府同意,再次进行了调整,平均月增加130元,从2008年元月1日开始实施,两次调整幅度达到了30%。

生育保险。从1988开始改革试点,1994年原劳动保障部出台《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我省逐步开始在全省推开。2007年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城镇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对生育保险政策进行了规范。生育保险的统筹层次、范围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一致。企事业单位缴费,个人不缴费,比例为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0.4%,其他用人单位不超过1%。到2007年底,全省有9个市建立了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338.46万人。

(三)劳动关系方面,积极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起了三方协调机制和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调控的政策体系。近年来,我省积极适应新时期劳动用工和劳动关系特点,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途径和办法。一是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以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关系。到2007年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劳动合同签约率达到96%,非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约率也有较大幅度提高。集体合同签订率84%。二是省、市、县三级分别建立了由企业、工会、政府三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并逐步向乡镇、街道延伸,初步形成起了多层次的劳动关系协调组织体系。三是初步建立起了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调控的法规政策体系。工资分配是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目前调控企业职工工资的主要手段和措施有:建立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指导市场确定合理的岗位工资;发布年度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指导企业增加职工工资;建立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生产岗位高技能人才技术津贴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引导企业建立职工工资合理增长的机制等等。今年上半年,省政府出台了提高企业职工工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上半年全省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0484元,同比增长21.77%,高于今年调控目标1.77个百分点,政策措施的效应已初步显现。

由于企业改制遗留下来一些问题,加上劳动侵权产生的问题,劳动保障部门是各部门中接受上访量最多的部门,维护社会稳定还有不小的压力。

总的看,近年来我省劳动保障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这是我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劳动保障系统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当前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省人口众多,城乡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加之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等原因,劳动保障领域的矛盾和问题还很突出。

(一)就业压力巨大,就业服务能力亟待加强。一是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据测算,“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各类人员约有110万人,其中:大中专技校毕业生约40万人,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约7万人,军队转业复退军人约3万人,实施政策性破产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安置职工约15万人,登记失业人员约30万人,结转的下岗人员约5万人。而“十一五”期间,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45万个左右,算上退休自然减员腾出的岗位,供求缺口仍在50万左右。另

外,还有失地又失业农民49万人,约7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者技能水平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许多行业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三是就业服务需进一步加强。一些地方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县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薄弱,全省尚有54个乡镇、207个社区没有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站),一些工作人员工资还达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社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的问题,一是社会保险覆盖面窄。初步测算,目前城镇私营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20%左右,其它几个险种还低于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农村养老保险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二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养老保险基金积累不足,一些地方当期收不抵支,特别是随着养老金待遇水平的不断提高,基金支付压力加大。三是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工资收入水平总体偏低。主要表现生产与分配不协调,工资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去年,我省采取多种措施,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达到17.5%,略高于全国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7%的水平,但由于我省基数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2007年,我省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19989元,居全国第24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57元,比2006年还退后了一位。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在全国排第29位。这与我省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水平的位次不相适应。

(四)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及劳动争议增多。有的企业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拖欠职工工资、作业环境恶劣、劳动保护不足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劳动力供过于求,劳动者很难做到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或主动举报。而我省劳动保障监察力量薄弱,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难以根本遏制。全省劳动保障部门受理的争议仲裁案件近年来年均增幅达到20%以上。

近些年来,尽管我省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先后启动,相互衔接不够,地区之间转移也还有一定困难,与广大人民的热切期盼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快速分化的情况下,人民群众还不够满意。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全国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河北不是西部地区,应该实现全覆盖。河北环绕京津的地理位置,客观上也要求必须提前实现全覆盖。从现在起到2020年,仅有12年的时间,我省劳动保障事业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

四、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实现新突破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劳动保障服务需求,让更多的人工作有着落、生活有保障,是劳动保障事业担负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探索。

(一)要切实把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促进就业和控制失业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检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业促进法》确立了促进就业的基本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我们应切实履行促进就业的职责,加

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把出台的促进就业政策落实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就很难做好。当前,我省就业资金还有不小的节余,部省领导都很关注。造成就业资金节余的原因,不是因为钱多了,而是因为没有把政策落实好,使钱没有及时花出去。去年6月份,省政府印发了冀政〔2007〕58号文件,出台了多项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最近,省政府关于落实国务院5号文件的意见很快也要印发,请大家一并抓好落实。

其次,要高度关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就业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际工作中,公共就业服务不到位、不规范、无保障等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特别是街道(乡镇)、社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要在编制、经费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第三,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抓住了扩大就业的关键。去年,省里将鼓励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进行了调整,将个人贷款额度由2万元提高到5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贷款期限由2年延长到3年;对符合贷款条件从事个体经营的个人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在贷款期限内均给予全额贴息;将进城创业农村劳动者、完全失地农民、大学生纳入贷款范围。可以说政策的力度,贷款的范围、额度、期限等,在全国都是最优惠的。请大家认真地做一些调查研究,改进程序和服务,用足用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第四,建立健全面向所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对弱势群体,各地要努力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工作。当前,尤其要加快解决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城乡特困家庭的就业问题,切实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积极探索,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权益,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目前,我省老龄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8.9%,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老龄人口数量将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养老和医疗保障的压力将越来越大。我们要共同努力,争取在解决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上有较大的突破。

第一、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不仅影响到未参保人年老后的养老,也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更是直接影响到今后两年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待遇问题。“扩大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是我省“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今年是实行养老保险扩面挂钩机制的第一年,省里将按照年初的规定进行考核,希望扩面征缴进度慢的县(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扩面任务。

第二、要积极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总的来说主动权在地方,经济状况好的地方,标准可以高一些;经济状况一般的地方,标准可以低一些。看了一些地方探索的情况,我感觉,就目前我省各县(市)经济发展的状况,中等发展水平的地方,现在都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河北不是西部地区,没有理由不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目前,今年启动的五个试点市都正在开展城镇居医疗保险试点。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抓紧完善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在方便群众参保、就医、报销等环节上下工夫,力争实现当年参保率达到50%的目标。已经开展起来的地方,要努力提高参保率,确保达到70%以上。没有开展试点的县区可提前做些调研准备工作。

(三)着力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针对当前劳动关系方面的突出问题,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要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劳动合同制度,是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制基础。《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最近也已发布,对一些法律界定不清晰及操作层面的内容做了具体规定,为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法制环境。各地要以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为契机,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努力推动各类企业普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劳动合同的签订来规范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要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由于强资本、弱劳动的原因,老百姓在劳动保障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敢主动争取,政府应该加强监察,为老百姓说话。现在的突出问题是,劳动保障监察力量薄弱,按照国家规定的,劳动保障监察员按照1:8000个职工的比例配备,我省差距还很大。各地要在监察装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发挥现有劳动保障监察人员的作用。对强迫用工或者变相强迫用工的现象,各地要坚决予以查处。很快就到年底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可能会集中显现,各地要给予高度重视,保证农民工年底能够拿到应得的报酬。

第三、加快探索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今年上半年,省政府连续出台了提高企业职工工资的一系列政策,省劳动保障厅也出台了一些配套措施,力促我省企业工资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将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不低于20%。二是提高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水平。工资增长下线由4.5%提高到8%,中线由14.5%提高到20%,上线适当放开。三是今年2月和7月两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平均达到29.3%,同时加大了对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或变相违反最低工资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四是建立生产岗位高技能人才技术津贴制度。五是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引导企业建立职工工资合理增长的机制。六是鼓励企业完善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政策。对职工平均工资达不到全省平均工资水平的,经营者收入不得超过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三倍,不得参评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等各类荣誉称号;企业不得参加评先评优。这些措施,请各地一定抓好落实,努力使企业职工工资有一个比较快的增长。

(四)要力争在劳动保障能力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基层劳动保障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目前的情况看,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管理方式都还不适应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不能较好地满足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必须整合机构、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管理方式,并根据管理服务对象不断增加、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希望各地要在确保工作上下衔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走出一条改革发展的路子。

以上是我的一些意见,下来可以再深入交流。对劳动保障厅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大家提出来,也欢迎大家到厅里去沟通交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i4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