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校园规划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2 08: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矿业大学校园规划

前言:中国矿业大学由徐州翟山本部与北京校区组成。北京校区多年来已基本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生院;徐州翟山校本部占地1536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无发展空间,不能满足教育产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拓展办学空间,满足社会需求,中国矿业大学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协商,决定在徐州市云龙湖南湖景区建设新校区。南湖校区距翟山校本部4.5公里,距市中心彭城广场6.5公里,地域环境十分优越,四周青山环抱,绿水荡漾,是理想的建校地址。

一、 规划范围

新校区规划用地191公顷,建筑面积6700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约11.52亿元,建设工期8年。

二、 规划背景、建设必要性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业日趋激烈。如何顺应形势,趋利避害,在激烈的竞争中壮大自己,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上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已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国矿业大学已有九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于1978年从四川迁至徐州。中国矿业大学现占地1536.15亩,校园内有二龙山和文昌山,山地约651亩,实际建设用地为885.15亩。1978年建校时,规划的学生规模为4600人,目前各类在校全日制学生已达到19796人,其中研究生1665人,本科生16561人,专科生1510人及留学生60人。此外,学校有全日制成人教育学生3444人,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十一”项校舍面积指标,学校应有校舍面积为61.4万平方米,而目前学校实际校舍面积为36.6万平方米,教学、实验等设施已经严重不足,道路交通非常拥挤。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十五”发展规划,到2005年,中国矿业大学全日制本专科生规模为25000人,研究生为4000人。校园现有的校舍规模无法满足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中国矿业大学现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7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点和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这些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所需的空间也已受到极大的限制,迫切要求拓展办学空间。

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新建南湖校区,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江苏省是全国经济大省,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拥有19个城市、17万平方公里的淮海经济区内,中国矿业大学是全国重点理工科大学。近年来,学校为地方培养了大量高级经济建设人才,本科生招生江苏生源数量一般占到45%左右,专科生招生江苏生源占60%以上;学校还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培养了不少硕士生、博士生,同时举办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政策咨询等方面,学校在本地区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矿业大学作为江苏省和淮海经济区各类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二是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艰苦行业的迫切需要。中国矿业大学的采矿、地质等专业属于国家经济建设所必须的艰苦专业。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视察中国矿业大学时指出,对关系国计民生及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艰苦特殊专业,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力促学校加快建设和发展。所以中国矿业大学能列入全国首批“211”工程,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是“科技兴国”的战略需要,是增强国力、“与时俱进”的需要。

三是提升徐州形象的需要。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苏的能源基地,悠久的历史给古城徐州留下了璀璨的文化,也积淀下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徐州对江苏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象一场淮海战役一样,具有磐石奠基之功德。在徐州建设一流的高等院校,将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是宣传徐州、展示徐州风采的需要,也是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需要,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三、前期规划解读 1、规划设计理念

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的变化,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规划本着立意新、起点高、超前式、留有发展余地的指导思想,通过科学的、现实的、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校园的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特色。设计力求使用功能合理准确、各项公用工程到位和服务设施齐全,以适应教育、科研、文体、生活等不断提高的需要。设计理念科学、先进。

2、新老校区功能互补、资源共享

南湖校区的建设,势必对原有的学校功能进行整合、调整,南湖校区建成后,作为普通本科教育基地,同时成为江苏省、淮海经济区及江苏第三大都市圈各类人才培养基地;而翟山校区则以研究生和工科生培养为主,作为留学生教育和科研基地,同时发挥淮海经济区高新技术孵化和对国内、国际交流中心之功能。两大校区构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密切联系的校园体系,建校条件十分优越。

3、突显地域文化特点

校园建设结合徐州地域文化之特点,又区别于传统书院式和中小型校园“五官不分”的弊端,建设成复合式的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生活完全融合又开放的新世纪高等学府,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交通、山湖、小溪等自然条件与大学校园自身功能有机结合,适当引进江南水乡特色“枕山、环水、面屏”、“小桥、流水、亭阁”的生态校园,既符合徐州城市发展规划,又充分利用了本市基础设施条件,既节约了建校投资,又美化了徐州城市,建设资源又明显优势。

4、开发容量

规划主要经济指标表

序 号 1 2 3 3.1 3.2 3.3 名 称 在校生人数 总占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一期工程 二期工程 三期工程 25000人 191公顷(2858亩) 670000平方米 200000平方米 250000平方米 220000平方米 主 要 指 标 4 5 6 主要建筑层数 5-6层 建设期 项目总投资 8年 11.52亿元 四、规划方案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位于徐州市南郊,北临三环南路,与小南湖隔路相邻,东临新茶路,与规划公园、泉山风景区相接,西至拉犁山脚下,南面为发展用地,这里有山有水,具有典型的水乡环境特色。总占地面积191公顷(2858亩),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宽约1200米,呈不规则长方形。新校区规模在校生:25000人。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单位已委托设计院提供,该方案有以下特点:

a.规划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充分把握未来大学模式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

采用新的聚合形式作为校园总体规划的新理念。新校园较好地体现出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信息化的特点。

b.对校园基地环境特性有着创造性地把握,与徐州形象相适应。 c.方案与一流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特点相适应。 基于大学校园趋向采用复合型多功能的发展趋势,建议原方案于校区西南角的体育运动区改在东北角,紧靠三环南路和新茶路,作为临近城市道路的对外开放的集中体育运动区,体现现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见附图)。另外应把一些运动区分散(如小球场)复合入学生生活区,方便学生的日常锻炼。

原方案中教师生活区及其住宅建筑似乎过于偏小,建议适当扩大为好(如图示)。

教学区也似乎略有偏小,可适当扩大自由空间。实验区适当缩小或略向北移,使东大门入口也适当北移。

现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日趋显著。建议总体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工厂实验、生产建筑用地,并服务于社会。

教育建筑应有其固有的特点,现代大学的建筑设计中,不应追求市场时髦,单体设计应结合教育建筑的要求,努力创新,使中国矿业大学校园具有其鲜明的个性,不要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受。

五、项目研究的依据

a.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苏计社会发(2003)151号《关于中国矿业大学新建南湖校区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b.徐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第14号《市政府关于矿大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第一次会议纪要》;

c.中共徐州市委办公室文件徐委办(2002)49号“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区建设问题会商纪要》的通知;

d.徐州市规划局徐规选20030016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e.中国矿业大学提供的有关资料。

六、选址方案

徐州古称彭城,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较大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权。全市幅员面积11258平方公里,人口902万,其中市区面积963平方公里,人口163万。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716亿元。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与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紧临,是亚欧大陆

桥东端第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我国实行沿海、沿江、沿线开放开发战略中,处于东部沿海开放带和中西部的交汇处,也是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同时又是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及淮海经济区(18个地市、17.6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的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商贸都会。

徐州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是全国13个公路枢纽之一,有国道5条,省道20条,正在建设的京沪、霍连高速公路通过徐州。京杭运河穿境而过,沿岸建有四个内河大港。国家民航一级干线机场——徐州观音机场已开通北京、广州、深圳、沈阳、大连、哈尔滨、成都、昆明等地的航线,架起了徐州通往外界的空中桥梁。徐州又是华东输油管道中心。近几年来徐州市先后投资兴建了彭城电厂、坑口电厂、热电工程、煤气工程、水厂、邮政枢纽、移动通讯、道路工程等,使徐州市的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投资环境更为优越。

徐州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食品、工程机械和建材工业基地。形成了以食品、机械、电子、化工、建材工业为支柱,煤炭、冶金、纺织、丝绸、轻工、皮革等行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体系。拥有国家级大中型骨干企业138家。其中5家跨入全国工业500强行列。徐州号称“百里煤海”,煤炭储量36亿吨。

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址,经三年的精心选址,得到了教育部、省政府的关心和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领导明确提出,办好矿业大学有利于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省教育厅领导希望矿业大学立足江苏,并指出:矿大位于具有战略发展区域的徐州(江苏省正在建设的三大都市圈的特大城市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厅将积极支持教育部与江苏省合作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并将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以多种形式支持中国矿业大学建设新校园;徐州市委、市政府也表示,积极参与部、省合作建设中国矿业大学,最终决定以风景秀丽的云龙湖南岸开阔地作新校址的建设地址。

拟建场址东临体育公园,距徐州图书馆和文化城4公里,西至拉犁山脚下,南接教育发展用地,北临规划中的南湖渡假运动中心(即高尔夫球场)。

场址现有2个村庄,其余为农田,建设区域内场地平坦、地势开阔,便于建设;场地属山前冲击地貌单元,表土厚5-15m,土层以Q3粘土为主,Ⅱ类建筑地基,地下水条件简单,无不良地质现象,地质条件良好,适宜于进行工程建设。

七、功能结构

1校舍

拟建设的南湖校区校舍近期工程规模见下表:

校舍名称 教室 实验室 图书馆 风雨操场 科学会堂 面积(平方米) 100000 200000 40000 15000 22000 学生宿舍 学生食堂 其它附属用房(包括校医院、培训中心等) 总 计

分期建设校舍规模如下:

a.一期工程建筑规模200000平方米。 一期工程 面积(平方米) 数量(幢)

b.二期工程建筑规模250000平方米。 二期工程 面积(平方米) 数量(幢)

c.三期工程建筑规模220000平方米。

实验楼 教学楼 30000 3 学生 宿舍 学生 食堂 教学楼 60000 4 学生宿舍 92000 11 200000 33000 60000 670000 学生食堂 18000 1 实验楼 30000 4 图书馆 实验楼 80000 5 体育及其它附属用房 25000 待定 60000 15000 40000 11 2 1 三期工程 教学楼 会堂 风雨操场 宿舍楼 生活福利用房及其它 35000 待定 面积(平方米) 数量(座) 2 体育设施

10000 2 22000 1 15000 1 90000 48000 10 8

拟建设的体育设施见下表:

体育设施名称 体育馆 游泳池 400米标准田径场 篮球场 排球场 网球场 羽毛球场 其他附属用房

3 基础设施建设

拟建设的基础设施见下表: 基础设施名称 大门及围墙 道路 建设内容 主大门1个,次门3个,围墙5600米 校园主干道3500米,次干道2500米 电力增容22552KVA以及相应的电力线路铺设,供电系统 兴建高压开闭所2个以及23个变配电房 给水干管5800 米,下水干管 5000 米,10给排水系统 座加压水泵房 供热系统 校园宽带网 环保系统 园林景观 污水处理厂1个,300平方米垃圾转运站1个 校园绿化与小品 数量 1座 1座 3个 30个 30个 10个 45个 30 个 八、道路交通及交通规划

列为徐州市重点工程之一的“中山南路延长段”,将于近期动工兴建。路线沿新茶公路走向,该路的修建,将现有的中山南路进一步南延,形成了市区南北向的交通大动脉,对三环南路以南地区的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它还连接了徐州市区和铜山新区,对构筑徐州市特大城市框架起到中轴线的作用。

拟建场址东临新茶公路,北靠三环南路,距翟山校本部4.5公里,三环南路将新老校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流、物流畅通,交通十分便捷。

校园的交通流线分为人流、自行车流、机动车流三个级别。 车行——以环型校园主干道组织机动车流,并通过东西南北四个校门与城市干道相连。校内主要车行道15米宽,长度约3500米,校内次要车行道9米宽,长度约2500米。沿教学区和生活区外围设置主环路,可高效快捷地联系各区,同时避免了机动车对各区的干扰,保证了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人行——曲水景观步行带,以及学术轴和生活交往轴在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内部组成了舒适、流畅的步行流线,又相互联成一体,形成完善的步行网络。

停车场——校园内机动车集中停放,在主要出入口附近及对外功能为主的建筑物周边设置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分散布置,结合教学区、宿舍区的底层架空和外围集中停放来解决。教职工生活区则通过底层架空来解决机动车停放的问题。

九、景观绿化

校园景观设计以营造良好的环境为目标,以外部空间的多层次园林化处理为核心,组织空间与景观,突出学校氛围、学术氛围和艺术氛围,创造融园林、景观、建筑为一体的优美教书育人环境。

校园内一泓清澈的湖水,倒影着沿岸葱郁的树林,林荫间掩映着典雅的校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景观设计的主题。 1 第一层次园林空间(校园整体的大环境布局)

校园整体的大环境布局以水面作主体,结合驳岸和绿岛布置附水体及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形成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手法,将规则严谨的建筑群体与自由开放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强烈对比。 2 第二层次园林空间(建筑群体间的街道空间和广场空间)

建筑群体间的空间和广场空间布局借鉴江南水乡古镇的街道空间处理方法,利用相似的街道尺度和收放节奏,营造富有诗意环境的空间景观。主轴线空间序列借鉴中国皇家宫园的主轴线处理手法,形成校门、入口、广场、景观长堤以及主教学楼的层层迭进及收放有致的空间。 3 第三层次园林空间(建筑物内部的园林空间)

建筑物内部的园林空间通过中庭、天井、室内绿化、空中花园、交往平台等建筑内部的生态空间处理,达到“天人合一”的建筑与园林的完美融合。

十、基础设施条件

徐州市发展总体战略是“东进南移”,南部城区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

而南部良好的基础条件也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徐州市人民政府于2002年7月11日召开了“市政府关于矿大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提出:新校区外部所有管线配套设施,包括:电力、电信、给排水、燃气、热力、有线电视由各管线单位负责建设;矿大新校区内部基础设施由矿大自己建设。

徐州市政府及各有关单位的有力支持,为中国矿业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创造了优越的外部条件,可满足项目建设及使用要求。

十一、地形、地貌、水文及气象条件

1 地形、地貌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其地形、地貌属侵蚀平原。建址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建址无不良地质现象。 2 气象条件

徐州位居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候区,雨热同季,四季分明,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冰、霜、雹。

雨雪:

a.年均降水量:796.7mm 其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b.年最大降水量:1194mm(1963年) c.年最小降水量:507mm(1988年) d.最大日降水量:315.4mm(1997.7.17) e.年均径流深:187mm 折合地表径流21亿m3 f.年均蒸发量: 1798.9mm g.最大积雪深度:250mm h.基本雪压值:SO=0.30KN/M2 气温:

a.年均气温:14.2℃

b.历年最高气温:40.6℃(1972.6.11) c.历年最低气温:-22.6℃(1969.2.6) d.最高月均气温:27℃ e.最低月均气温:-0.8℃ f.最大冻土深度:240mm g.无霜期:216天

i.年均日照:2445hr 风向风速: a.年均风速:3.2m/s b.年最大风速:24 m/s c.基本风压值:WO=0.35KN/M2

d.春季主导风向:ENE、E、ESE(频率11%) e.冬季主导风向:EN(频率13%) f.全年主导风向:ENE(频率12%) 水位:

a.黄海高程:33.2-33.7m b.历史最高洪水位:33.61 m

c.历史最大洪峰流量:30000-33000m3/s(1730年)

d.河流湖泊:徐州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历史上出现过1730年的沂、沭、泗特大洪水,最大洪峰达30000-33000m3/s。徐州军民世代治污抗灾,实现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故黄河斜穿东西;京杭运河纵横南北;云龙湖坐镇中心;东有沂河、沭河、骆马湖;西有复新河、大沙河、昭阳湖;南有徐洪河、徐沙河、安庆库,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0%,有骨干防洪排涝河道50余条,泄洪能力20年一遇标准。自2000年以来,徐州军民正在实施50年一遇的工程建设。 3 地震烈度

根据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建址属于地震设防烈度七度远震区。

十二、功能布局

在对基地的环境及周边关系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功能布局,使新校区能很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更好地发挥高教基地的各项社会功能。

整个校园以生态交往带为主体,布置了教学区、生活区、体育区等几个部分。 1 校前区

包括主校门、绿化大道、行政办公楼及由此围合而成的行

政广场。这一组空间中轴对称、布局严谨,是学校的礼仪性空间,显得明朗、庄重而严肃。

大面积的停车场可控制车流穿入校区。 2 教学和实验区

教学和实验区位于基地东侧,自北向南布置,与学生生活区、校前区直接相联。教学、实验建筑布置理性而整齐,一条几何曲折的学术交往轴,把南北两个区联系在一起。北区主要为10多个学院实验楼、专业实验室、电子实验中心、CAD实验中心、培训中心等;南区主要为公共教学楼及院系教学行政办公楼。

3 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位于基地的西面,西达拉犁山麓,与教学区隔水相望,两者平行布置。区内建筑呈指状布置,使拉犁山的景色渗入校园内,并与校内生态交往带融为一体。 4 生态共享区

由碧水、绿岛、广场形成的生态共享区,位于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的中间,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在设计中应立足于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系,采用江南园林的处理手法,在场地中间挖土堆山,形成一泓蜿蜒曲折的水面。

曲水的西岸接学生生活区,岸线自由灵活,设计采用自然的处理手法,蜿蜒的小径穿行于苍郁的绿树之间,水面上的片片绿岛与河岸若即若离、生机盎然。

水面东岸是教学区,以硬质铺装为主,岸边有规律地组织了大量的亲水平台与广场,这是师生们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每隔一定距离便有跨河而建的步行桥联系着东西两岸的活动,把中央生态区分隔成一系列明朗或曲折延绵的空间。 5 体育运动区

体育运动区分南北两个区。南区是主要运动区域,布置在基地的西南角,这里设有游泳馆、体育馆、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等,并有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便于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北体育区在两宿舍区中间,便于学生使用。

体育场地包括:3个400米标准田径场、30个篮球场、30个排球场、10个网球场、45个羽毛球场等。

详见建设内容章节“体育设施一览表”。 6 预留用地

预留用地位于基地的东南角,靠近新茶公路,这样便于与社会联系,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不会破坏原有的规划格局。

十三、给排水设计

1 给水

从市政给水管路上引入水源。教学区和生活区分别由市政管网各引入2路DN200管至储水池,并分区形成各自的环网。用水量按25000人住校生、1500人教职工及家属计算,综合用水指标按500升/人日计,由此计算出日用水量为5000M3,最大时用水量为512.5为M3。

一至三层用水由室外管网压力直接供给;四层至六层由校区水泵房加压供水;高层建筑单独加压分区供水。

供水设备采用全流量高效变频设备。校区加压泵房储水容量1200 M3。 校区动力站房供应热媒水,在各学生公寓内换热后供沐浴用水。热水系统同时考虑食堂用水。

学生公寓饮用水采用电开水或饮水机供水。 2 排水

采用雨污分流排放的方式。污水排量按用水量的80%计算,校园设独立的排污水系统(Φ1000),与市政排污管网相接。

在校区内建雨水收集及处理系统,供绿化浇洒、冲厕所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用水以及校内水体的补水。

根据景观要求,采取上下游设闸门或低坝,以控制枯水期的景观水位。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3 消防给水

同一时间内,按灭火次数一次设计。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 30L/S 延续时间2小时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 30L/S 延续时间2小时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 27.8L/S 延续时间1小时 一次灭火用水量532M3

泵房设集中消防加压设备,供各建筑物消防用水,各建筑物设直接启动消防

绿化分析图

道路分析图

校园立面1

校园立面2

校园立面3

建筑立面

综合体育场俯视图

总体效果图

总体鸟瞰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hh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