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2-07 00: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菊与刀》认识到的中国与日本文化模

式的差异

本尼迪克特从菊花所象征的日本人内心情感和日本刀所象征的社会责任感入手,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无意识性,找到了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菊与刀》从对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和教育孩子学习传统。

《菊与刀》生动、细腻地描述了日本人内心中的所想,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家庭观和个人的好恶,而这些都是通过对平常生活中对普通琐事的分析得出的,而这些却描绘出日本人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全貌。本尼迪克特还在这些分析事实的基础上,推导出关于日本文化基本的,对整体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主特征。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日本学者西岛定生提出日本受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大领域: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国家、佛教。通过读《菊与刀》更加清楚中国和日本的文化相同点,而更重要的是书中明示的日本与西方、中国文明的不同模式。 在菊与刀第三章“各守本分中”,作者写了日本人在历史上如何从中国那里学来了社会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的事实,并且讲述了日本人又如何将这些东西改变成与所学对象中国原有内涵不同的制度方面的两个实例。第一个为“孝道”概念的引入与“重铸”。从表面上看,“孝道”作为人品道德受到重视似乎可以称为东洋的一种美德,但从

具体内容来看,他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却与天壤之别。“孝道”在具体表现上形成与中国的差异是由日本人“重铸”的结果,我认为这是反映了日本文化的类型。关于日本人如何重铸孝道,我认为作者的要点是“如何对待在家庭内部直接相处的上辈的一个问题”,和这些人们之间在如何摆正“于己相符的位置”的问题上有着“极其严密的规则”这两点上。而这两点也是中国人关于“孝道”的观念中所没有包括的,他是日本人在重铸过程中,逐渐添加进去的。在这个期间,日本人把上述两点及与它相互矛盾的宗族和与其相关的制度舍弃了。而且,被舍弃的不仅宗族这一方面。因为“仁义”的思想屡屡与其所规定的“相符的位置”之规则发生冲突,最终他也被抛弃了。

第二个实例依然是日本人将古代从中国等学到的东西加以性质上的改造有关,主要列举了行政上官职方面的情况。作者写道:“世袭身份制度在日本是有史以来贯穿如一的生活原理日本在公元七世纪时,就从当时尚无等级制的中国借鉴了社会生活方式使之与日本固有的等级制相适应。??然而,日本最初还无法把没有世袭制的中国社会体制原封不动地照搬适用。日本采用的官职,在中国原本是授予通过了相当国家考试的科举会考的行政官员,日本则是授予了世袭贵族或封建领主。??日本也没有采取中国的世俗皇帝思想。日语里有一个表达皇室成员这一意思的词语,叫做‘住在云上的人们’,只有这一干人才能继承皇位。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屡屡发生王朝更迭的事件,而在日本则没有发生过一次。天皇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天皇的身体也是神圣的。”直到今天日本国的宪法里明确写着天皇的地位是世袭

的。日本人如同在公元七八世纪前后的历史变革期没有采用中国世俗的皇帝思想一样,当面临20世纪大变革的时候,他们也只是部分的采纳了美国的自由、平等的精神。不仅如此,在这两个变革之间的千余年里,武士的力量多次有废除天皇的机会,但最终都没有付诸行动。每当这种机遇降临之时,日本人都选择了无意识的选择基准,保存了世袭的天皇地位。本尼迪克特注意到了这种选择基准,他将此理由之一归结为对等级制社会秩序的信仰与信赖。历史上,日本把从中国引入的“孝道”进行重铸,对“仁义”的舍弃,对中国官制的再定义,体现了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第三章开头的地方强调的所谓“对日本等级制的信赖”。

在读到《菊与刀》的第四章“明治维新”时,不可避免的会想到中国的“戊戌变法”。这两次变法,都是落后的东方封建国家面对近代西方列强的挑战,而采取的自立、自强的变革。日本的变革成功了,中国的变革失败了。关于这一成一败,许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我关注的是这两次变法的不同点,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有四点:一,两国改革的侧重点不同,明治维新侧重政权改革和建设,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相对广泛。二,两国改革的社会基础虽均是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派力量和正在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但明治维新的骨干力量是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他们已足以和中央对抗的强藩为依托,且与富农富商和工商业者有密切联系;而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是缺乏政治实践的知识分子的官僚。三,两国的领导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精神状态方面有所不同。明治维新的领导人久

经政治风浪考验,长于韬略,精明强干,而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对政治的残酷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缺乏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四,国际上,英美对二者的态度不一,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对中国则压制打击。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在日本方面给我们分析了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面对诸多不满,是谁支持维新政府推行这些强硬、不得人心的改革呢?是封建时代就已形成的下层武士和商人阶级的‘特殊联盟’。这些武士作为大名的心腹,熟知国策,又经营过封建垄断企业,如矿山、纺织、造纸等。商人们则购买了武士身份,并在武士阶层汇总传播了生产技术知识。这种武士商人联盟迅速的把自信的官员推向前台,他们为明治政府制订了新的政策并组织实施。??他们根本没有把这项事业看做观念上的革新,而只是一项工作。他们施政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不可估量的日本。他们并不是破坏偶像者,他们用厚禄引诱封建势力,是他们最后转而支持新政府。”这使我更进一步接近了关于这两次变法其成与败的密码。

曾经看过日本电影《失乐园》,这部电影曾在日本引起过轰动,是日本电影史上用最少时间受到最多人欢迎的影片,是1997年度日本最受欢迎的影片。我看的时候对里面的大量色情镜头感到很不适应,因为我看过中西方的不少电影,还没有看过像这样的包含大量性经历的影片。我对影片的主题也不了解:日本人真的为了性,竟然什么都能放弃?事业、家庭乃至生命这些在一般中国人看来比性重要的多的东西,对他们来说,真的没有性重要?

现在,通过读《菊与刀》我多少能理解一点了。因为在日本,性被人认为是圣洁的、快乐的,它是维持生存的超越的人类本性。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日本人都有着开放的性观念。还有,在日本人的观念里有这样一个等式:死亡=悲哀=美,死的一刹那就是美的极致,如樱花飘落般,让人震撼和难忘。当相爱的男女抛弃了对尘世的眷恋,双双相拥而死的一瞬间,灵魂和肉体相结合,重新回归人类最初的伊甸乐园。

我认为在《菊与刀》的十三个章节中最能概括整本书灵魂的是第十二章“儿童的教育”。在这一章中,作者论述了日本人自出生到成年期间所经历的各种事物中,作者从人的性格形成的角度观察,认为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作者写道:“一切西方人所描写日本人关于性格的矛盾都可以从日本人教养孩子的方法中得到解释。这种教养方法在他们的人生观中产生两重性,两个方面得任何一面都不可忽视。他们从幼儿期的特权与心境自在的体验中保留了他们‘不知耻辱之时’较为舒畅的生活记忆,经历了人生稍后阶段的各种训练之后这种记忆仍不可磨灭。他们不必描绘未来的天堂;他们在过去曾有过天堂。他们把自己的童年改头换面的写进了关于人性本善,关于神灵慈悲和关于日本人最称心如意的理论之中。幼儿期的经验使得他们易于将自己的伦理置于人人身身上有‘佛性’,个个死后都成为神这样一种极端性解释的基础上,这给他们以决断和某种自信。正是因为以此无为思想基础,他们才经常主动承担任何工作,哪怕是远远超过其能力的工作。??长到六七岁之后,慎重与知耻辱的责任便被逐渐的加在他

们的身上,并由最严厉的约束力加以维持;他们如有过失,他们自己的家庭就会摈斥他们。??这些早期经验造就了孩子,是他在听说‘世人’会嘲笑他和摈弃他是便会接受加与他的巨大约束。它压制自己早期生活中会随便表现的冲动,并不是因为这些行为邪恶,而是因为他们已不合时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hg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