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格局纲要

更新时间:2024-06-20 17: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际战略格局讲课纲要

潘京苏

目的要求:了解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类型和历史演变 过程,把握当今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特点 和发展趋势,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主要内容: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和类型 二、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三、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和趋势 四、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大国关系

教学重点: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教学时间:3课时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和类型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

国际战略格局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军事格局三个部分,也称“国际格局”。

1、国际格局的力量结构:美欧俄中日印

国家综合国力,包括有形的硬实力和无形的软实力 硬实力:

自然条件:人口与国土面积等因素在过去与未来的力量对比中仍具重要作用。

经济实力:近500 年世界上大国的兴衰,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力量,如英国是最早成为的“世界工厂”,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期崛起,战后日本的经济腾飞,使这些国家先后成为国际战略力量。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中说:“在一场大国间(通常是联盟间)的长期战争中,胜利往往属于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的一方,或属于最后仍有财源的一方??正因为5个世纪以来大国的国力与经济力量相辅相成,弄清目前经济与技术发展趋势对当前力量对比可能产生的影响才有意义。”

军事力量:军事力量的强弱在现代国家战略力量对比中举足轻重

科技力量:科技力量是影响国际战略力量对比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软实力:包括社会文化、民族性与凝聚力、政府体制与管理效率、领导者决策管理能力 一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其国力强弱的表现,同时也会影响这个国的综合国力

2、国际格局中的大国战略关系

国际格局形成实际上是大国战略关系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过程充满了竞争和斗争。国际战略格局在形成过程中遵循着三条规律:

第一条,国家的强弱和实力的大小,决定着这个国家在新的格局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利益分配。

第二条,在新的格局形成过程中,根据这个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大小决定回报。 第三条,在新格局中,主要角色间经过讨价还价达到一种和国家力量相适应的利益均衡。 3、国际格局中的国际秩序

国际格局反映的是国际基本力量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模式和态势,而国际秩序更多地研究相对稳定的国际态势的基本运作机制与位次顺序。

美国凭借其超一流的实力,构架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构成,从而形成了战后国际经济秩序。

美国力图操纵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政治组织与集体,构筑了以西方大国为中心的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各国在处理相互关系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规矩,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和制度。这些准则、制度,主要是由在国际格局下充当重要角色的那些国家制定的,它是大国意志的反映。

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的转型与演进,为世界大国与未来世界大国改变其国际地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邓小平在苏联解体后曾指出:现在的国际政治出现了新的情况,由对抗转到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看来应该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问题了。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在其《日本的构想》一书中也认为:“随着世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个新时代开始出现。现在我们正处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转折点。” 美国前总统布什在海湾战争期间提到,现在正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机会”。

(二)世界历史上的国际战略格局类型

1、单极格局

所谓单极格局,是指由某一个主要的大国(霸权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着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但并不能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 单极格局中和平的主要特征是世界体系中只有一家世界性支配者,它具有超群的实力(以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基础)和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制定和维持符合其利益的国际规则,并能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范围内迫使其他国家服从自己的统治和支配。

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种单极格局,古代有过“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近代19世纪初英国联合俄、奥等国,打败了拿破仑,成了世界上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英国海军成为海洋霸主,“不列颠统治下的和平”保持了将近一个世纪。在现代,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正在寻求“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大部分的美国学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美国著名学者布热津斯基曾经说:在我的超级大国定义中,这种国家应当在经济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技术上占优势,有文化扩张的作用,军事上能影响到全球。只有这四种因素聚于一身的国家才有权得到这种地位。

尽管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超级大国,在各个权力层次上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仍然有许多重要的安全、经济和政治目标仅仅靠美国自身实力是无法达到的。事实上,2008年华尔街次贷危机引发美国经济衰败后,美国维持其世界领袖地位的能力变得越来越有限。

2、两极格局

所谓两极格局,是指由两个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格局中,两个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形成一种势力均衡的状态,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影响国际事务,主导国际进程。冷战时期美苏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是这种两极对抗格局的很好注脚。

二战结束不久,美苏开始了冷战。在美国一方有其西方盟国和北约集团,在苏联一方有其东欧盟国和华约、经互会。在每个阵营内部,有一个中心国家,下面有一些听从中心国安排的小国或盟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之间的斗争从两种制度、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转变为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形成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特征的两极格局。

3、多极格局

多极格局也叫均势格局,是指在某一国际体系中多个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在国际事务中各自对立,大体平等,相互间不存在结盟或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就是这样类似情况。多极格局的形成的条件是,必须有一系列的力量上大体平衡的国家存在,他们的利益相互矛盾,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但从整体上看,这种多极格局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体系内存在着一种自发的维持这种国际格局的力量。

多极格局与西方学者所说的“均势”模式基本相同。均势结构在世界历史上最初以“欧洲均势”的形态出现。均势原则促使世界近现代史出现四次均势格局,即威斯特伐利亚格局、维也纳格局、凡尔赛格局、雅尔塔格局。

多极格局的基本特征有三点:第一,体系内联横合纵不断,秘密外交、损人利己为国际关系的常态。第二,因为在体系内扩张受到限制,所以各个国家都存在向体系外扩张的持久压力,如在18世纪的欧洲。第三,在这种多极格局条件下,国际关系动荡不定,冲突不断,各国间存在着一种激励的军备竞赛。

二、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国际战略格局是一个历史范畴,当人类发展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形成了全球性的政治经济联系,才出现国际战略格局的问题。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态势已经经历了以下几次重大变化。

1、维也纳格局(1815—1865年)

严格意义上的“世界格局”形成于19世纪初。1814年滑铁卢战役后,反法同盟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最后形成英、俄、普、法、奥等列强在欧洲相对均势的格局。

2、欧美列强瓜分世界的殖民掠夺格局(19世纪末—1914年)

美国的南北战争、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战争、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些重大事件改变了维也纳格局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尤其是美、日等北美、亚洲国家也上升为世界列强,全世界被英、法、德、日、意等列强瓜分完毕,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世界格局显现出欧美日列强多极共存的态势。

3、两大欧洲军事同盟瓜分世界的战争格局(1914—1917)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使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按资本与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于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与后起帝国主义国家便组成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意为另一方的同盟国集团相互抗争格局,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集团之间的战争格局(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中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瓜分战败的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的遗产,帝国主义列强召开了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以战胜国主导的国际联盟,形成了多极格局。同时,战争引起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并成为世界战略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英国和法国开始衰落,德国暂时削弱,美国开始崛起并加入了争夺世界的行列。

而战败国德国、后起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以及意大利为了推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成法西斯阵营,发动空前规模的世界性侵略战争。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两个集团对抗的世界格局中,德、意、日作为法西斯集团主要角色,英、美、苏、中为反法西斯

阵营主要代表。

5、社会制度不同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

二战后,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苏联和英国先后召开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着手安排战后世界政治秩序。以雅尔塔会议为基础,形成了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案,故称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实质上是按美苏两大国实力对欧亚两洲进行势力范围划分的体制,这个体制最终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战略格局。在欧洲,东欧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西欧则被美国所控制,德国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后分裂为东、西两个德国;在远东,雅尔塔秘密协定大体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苏联承认美国对日本的控制及在中国的利益,美国则满足了苏联收回库叶岛、占领千岛群岛等要求。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对峙确定了基本的政治框架。

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传统的欧洲强国退居二线;霸权地位和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新崛起的强国手中。战后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欧、亚、拉美一些国家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马歇尔计划与“北约”两条链条的束缚下,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和苏联根本对立;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双方完全不同;在军事上,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峙。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即在政治上对抗、经济上封锁与军事上遏制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遏制战略。两大阵营形成的过程,也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它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全球争夺划分了势力范围,确立了实力基础,并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6、三个世界格局 20世纪60年代世界进入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时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走上争霸道路,成为第一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反对美苏争霸的旗帜下,放弃政治制度的差异,走上不结盟运动的道路,形成第三世界。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发达国家,则与美苏两霸既有矛盾又有联系,成为第二世界。争霸与反霸的矛盾斗争,成了这一时期世界主要矛盾,并构成三个世界格局。

7、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 1989—1990年,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导致雅尔塔体制崩溃,两极格局基本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彻底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同时存在着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几个对其有一定制约力、并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相对独立的战略力量,但又不具备与超级大国均等的实力和能力。

在新旧格局转换与动荡时期,各国专家学者纷纷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单极世界论、一超多强论和向多极过渡论。

(1)单极世界论。持这种观点的是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布热津斯基和亨廷顿。他们认为,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现在世界尚无一国的综合国力能与美国抗衡。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只可能是单极格局。

(2)一超多强论。冷战后,美国9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使美国走下坡路的经济又得到恢复与较大的加强。但一些重要国家与国家群体的实力也有较大提升。在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美国一枝独秀,但在国际政治与军事领域、世界经济等任何一个领域,美国无力一家说了算,而不得不与一些重要国家或国家群体进行磋商,共同处理相关国际事务。一超多强论反映了这种客观存在。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持这种观点。

(3)向多极过渡论。此论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学者基辛格、沃勒斯坦等人。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呈现了由两极向多极转化过渡的态势。两极瓦解后,就综合国力竞争而言,完整意义上的多极格局尚未形成。但是美国也无力在任何领域独自主导国际事务,这表明单极格局并非客观存在。一超的相对优势正在缩小,多强的相对弱势正在转化。多极化是一个过程,这一趋势已无法扭转。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指出,未来的世界是多极的世界,“世界

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么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

1、美国推行单边主义,谋求建立单极世界 20世纪90 年代初,老布什总统提出了美国的“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已从西方的领袖变成世界的领袖;美国的价值观是新的世界秩序的基石,它将在全球开花结果;美国要做好准备,当地区强国或地区冲突威胁到美国战略利益时,必须使用武力,消除威胁,维持秩序。

克林顿上台后继续加强单极世界的构建,他向世界宣布:“要使世界免遭过去的灾难,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领导”,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

小布什政府在国际问题上单边主义色彩更浓。在“国家导弹防御”问题上态度十分强硬,不顾国际舆论的普遍反对,废除《反弹道导弹条约》,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为了实现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美国现在已制订并实行了一整套战略措施。在政治上,极力推行以美国为模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在经济上,倚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以进行经济制裁为手段,迫使别国无限度地开放市场,利用高科技和不等价交换等手段剥削发展中国家;在军事上,保持庞大的“防务”开支,努力发展高、新、尖武器,在世界各地部署军事力量并建立军事联盟,插手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在全球战略上,既联合又试图控制欧洲;既利用又要制约日本;以北约东扩为手段,进一步挤压,削弱俄罗斯;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向台出售武器升级。不顾欧洲国家的强烈反对,拒绝接受《京都议定书》,谋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的企图不断膨胀。

“9?11”事件之后,美国经济开始出现衰退迹象。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增大,贸易逆差逐年攀升,美元不断贬值。特别是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导致美国经济陷入危机。一些权威机构已经下调美国主权信用等级。与此同时,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冷战后美国图谋建立单极世界,在当今世界上,约有五分之一的国家有美国的基地,有四分之一的国家有美军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军事行动,这势必造成其力量的分散使用和过度消耗。

2、欧盟势力影响日益扩大

目前欧盟拥有东、西欧27个国家,面积达到43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5亿,GDP约达10万亿美元,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区域经济集团。

欧盟明确主张世界多极化,对建立单极世界的主张持反对态度。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说过:“只有一种主导力量的世界是危险的,这就是我为什么支持一个多极化世界,欧洲也必将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萨科齐指出:“在未来三四十年,我们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在政治、经济领域日益崛起,俄罗斯逐渐恢复元气,为形成一个新的大国合唱的多极世界创造了条件,欧盟只要有政治意愿就可以在多极世界中成为最活跃的极之一。”

3、俄罗斯意欲重振大国地位

俄罗斯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军事强国,是目前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大国。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后,俄罗斯走上了复兴之路。当前俄罗斯政府倡导主权民主,政治上否定全盘“西化”,经济上对能源等战略行业加强控制,将国家资本主义视为俄现阶段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国家权威构建俄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法律条件和市场经济因素,并依靠能源优势和军事实力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威望。其中“主权民主”是普京在2005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来的,其实质是维护国家主权、奉行独立政策、不照搬西方模式、走俄式发展道路的治国思想。

2007年针对美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俄恢复战略轰炸机远程巡逻、频繁试验新式武器。

2008年8月8日爆发的俄格军事冲突,显示了俄罗斯保卫它的地缘战略利益的决心,稳定了高加索方向和中亚的战略局势,打击了西方压迫俄罗斯的气势。随着近年来欧美经济陷入债务危机,美国“世界政治、经济中心”、欧洲“世界文化中心”这些传统西方自认为优越的东西也受到了更多挑战,这会使俄罗斯在今后更加坚定地走“俄罗斯道路”。

4、日本走向政治军事大国步伐加快 政治上,21世纪初日本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和亚洲领头雁的角色。军事上,日本积极扩展实力,防卫机构升级,自卫队升格为自卫军,日益突破它的防卫范围与性质界限。

新一轮日美同盟转型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日美同盟从“周边有事型”向“预防冲突型”转变。 第二, 美承诺继续对日“核保护”,保持“美主日从”框架。 第三, 导弹防御系统进入加速部署阶段。

第四, 将驻日美军基地打造为“战斗力展开据点”。 第五, 日本加紧自我松绑,力争与美“并肩作战”。

5、中国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政治上,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是发展中国家里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已处于世界前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无论是按市场汇率还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均首次超过美国;

军事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成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具备了在信息化条件下打赢局部战争的能力。

外交上,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6、地区大国不断壮大

进入21世纪以来,亚非拉的印度、巴西、南非等国正在崛起,经济持续强劲发展,外交空前活跃,努力争当联合国安理会新的常任理事国。2007年,这些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态势更加凸显。巴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万亿美元,进入世界经济体10强的行列。印度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首次超过美国,与中、俄、巴西共同进入世界经济10强行列的态势日趋明显。南非经济加快发展,成为南部非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不但加强了其在相关地区的龙头地位,而且将促进世界战略力量的调整和重组,成为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的重要新因素。

7、区域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势头同样澎湃。在地区层面,为了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次区域合作组织机制建设,强化了联合自强、走区域一体化道路的势头。

俄罗斯和中国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签署《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保障国际信息安全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了该组织的安全合作机制建设。

巴西、阿根廷等国推动成立南方银行、南方共同市场议会,与委内瑞拉等国共同发表《玛格丽塔宣言》,宣布成立南美能源理事会及南美天然气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同时酝酿将南美国家共同体改为“南美国家联盟”,全方位推进拉美地区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印度对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态度转趋积极,推动南盟设立“帮后进”机制,并首先承诺在2007年年底前向经济最不发达的南盟成员国开放市场,免除其产品的进口关税并放宽人员签证审批。

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中小新兴经济体经济参与和推动东盟组织机制建设,各成员国签署《东盟宪章》、《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东盟环境可持续发展宣言》等文件,力争在

2015年使东盟形成类似欧盟的单一市场,使东盟摆脱松散机制,向具有约束力的区域性组织转变。

总之,两极格局解体的结果,并未形成一个超级大国独霸世界的局面,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只是各种力量还未能建立起新的平衡,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现在还处于过渡时期,但世界格局多极化,却是必然无疑的。

(二)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将继续呈现总体和平与局部冲突、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总体发展与局部混乱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与21世纪国际体系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

1、国际战略格局继续由一超多强向多极演变

美国以外的各主要战略力量积极主张或支持多极化,反对美国的单极化和单边主义,有利于推动多极化的发展。

欧盟随着不断扩大和联合,独立性进一步增强。欧盟的经济总量已经和美国相当。2007年1月已经成为一个总人口超过4.8亿、GDP高达12万亿美元的强大国家联合体。欧盟与美国之间在全球治理和治世理念上存在较大分歧,一个与美国并行而价值理念不同的欧盟将会出现,美欧之间的竞争有可能加剧,从而较大地改变目前的国际战略格局。

俄罗斯的发展势头和崛起,力量不可小觑。2006年中期以来,因石油财富的剧增,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很快。随着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加上其强大的军事制造能力和军事优势,将使俄罗斯成为21世纪和美国争雄的最强大力量之一。冷战后的历史使俄罗斯意识到,俄罗斯必须走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以不妥协的姿势迎击对俄罗斯的安全威胁。俄美欧之争将会呈现继续演进之势。

新兴国家较强的发展潜力,成为制约单极霸权的力量。在其他发展中的大国中,中国、印度、巴西等国都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将成为21世纪制约美国霸权的力量。

2、国际战略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作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新的表现,美国极力推行“新干涉主义”、“新炮舰政策”和新经济殖民主义。计划用10年时间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军事部署,完善全球军事基地体系,提高全球投送和干预能力。美国还提出“先发制人”理论,对未来国际安全体系和国际秩序将造成巨大冲击。

3、全球反恐形势仍然严峻 恐怖主义已经发生了变异,新的恐怖主义与伊拉克战争的不合法性与战争破坏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容易与地区矛盾融为一体,由此形成的新恐怖中心比原有的恐怖中心更具生命力,更难从物理上加以清除。“基地”组织加快了裂变的步伐,与新的地区恐怖主义中心联为一体,向多中心结构转化。全球恐怖势力新的联盟时代已经到来,而现有的军事手段难以遏制恐怖组织的全球化进程。然而,恐怖组织在变,国际反恐模式也在相应改变。一方面,美国领导的反恐联盟与基地组织陷入长期消耗战之中。另一方面,中国首倡的上海合作组织主导下反恐斗争,将重点从合作打击“三股势力”转入合作预防期,进一步削弱“三股势力”的社会基础,巩固反恐形势。

4、热点问题将会持续升温

传统世界热点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加以解决,新的热点问题可能会爆发,如核不扩散问题、意识形态较量、领土和宗教纠纷、能源与环境问题等,有的热点问题则是掺杂了几种矛盾和冲突。鉴于21世纪国际竞争的特点,对热点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控制水平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所以,重视和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是新世纪各国的重要议题。

四、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大国关系 1、保持“总体稳定”。 2、“逐利竞争”激烈。

3、“因时谋势”多变。

4、“新老互动”明显。 5、“区域合作”活跃。 6、“多边协调”增强。

总的看来,当前大国关系的特点是良性互动,如能保持这一态势,热点问题的处理就不会失控,大国会更加冷静地应对相互间的矛盾和分歧,不致激化。协调、妥协、合作,将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主要趋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fm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