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复习练

更新时间:2024-07-04 15: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

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复习练案 岳麓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6·淄博)1918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我并不幻想,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观点( B )

A.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做出说明 B.认为应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C.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 D.认为俄国缺乏到达社会主义的条件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18年,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于1921年,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说明苏联应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1918年刚刚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进行总结,故C项错误;材料重在强调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不是说明俄国缺乏到达社会主义的条件,故D项错误。

2.(2016·无锡)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导学号 42442236( B )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解析] 未考虑农民口粮,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项正确;并非“一直延续”,后被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没有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

3.(2017·安徽师大附中)1922年3月“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了,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这实质上表明( B )

A.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B.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

C.新经济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D.列宁鼓励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材料中并未说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重点的转移,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实质上说明列宁仅仅把新经济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临时性措施,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不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斗争,不是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故D项错误,故选B。

4.(2016·成都)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这表明当时苏联导学号 42442237( C )

A.放弃了意识形态的纷争 B.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C.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D.首创了国际合作机制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纷争,且美苏冷战时期,一直存在意识形态纷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据材料“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可知苏联的发展得益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帮助,表明苏联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故C项正确;苏联与欧美国家的合作不能说成首创,故D项错误。

5.(2016·河南中原名校学术联盟)“使国家面临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政权得以巩固;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一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其突出特点是( B )

A.由落后的帝国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B.借助资本主义发展要素恢复和发展经济 C.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D.借助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挽救经济大危机

[解析] 根据材料“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政权得以巩固;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等信息可以判断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正确;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模式应该是指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计划经济模式是斯大林时期,且主要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不是强调挽救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6.(2016·赣州)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村产生了很多富农,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了。要搞大农业,必须消灭富农的庄园,而且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化”,各方面、各个地区都集体化。据此分析,斯大林意在导学号 42442238( A )

A.调整农村阶级关系 C.优先保护农民利益

B.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 D.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析] 按照材料意思,“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化’”,言下之意是要把富农阶层全部消灭,把他们所代表的剥削性质的私有制全部发展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集体化,故A项正确;材料是针对农村中的部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的内容,不是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故B项错误;从广义上分析,富农也是农民的一部分,按材料中的做法,显然不是保护,故C项错误;集体化的本质是公有化,而农民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故D项错误。

7.(2016·太原)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联导学号 42442239( C )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苏联政府压低小麦的价格而提高面粉的销售价格,这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差来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欧洲国家对苏联实行封锁政策,排除A项,B、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8.(2016·南京)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导学号 42442240( C )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 C.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解析] 二战后苏联改革主要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不是加强工业部门的管理体制,故A项错误;租借、租让工业企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得出是企图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避免“对资本主义的恐

惧”,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用市场管理经济的方式,故D项错误。

9.(2016·淄博)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法( D )

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 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解析] 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领域,并未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一些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通过现金、劳动报酬和放权给集体农庄的方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10.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自留地占全国耕地的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这说明当时( A )

A.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 B.个体农业是苏联农业产量的支柱 C.苏联政府仍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 D.苏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

[解析] 自留地是农户个体经营的土地,材料反映了苏联的自留地少,但产量却很高,从反面说明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

11. 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导学号 42442241( B )

A.着重于解决苏联存在的根本问题 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可以解读出: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主义,只是批评了斯大林。所以答案选B项。

12.(2017·益阳)学者王听伟指出:“摒弃了试图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构想,使得俄国的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缓和了民众和苏维埃政府的矛盾,顺利渡

过了这次‘危机’。这是社会主义第一次伟大而成功的改革。”这一“成功的改革”是指( C )

A.赫鲁晓夫改革 C.实施新经济政策

B.勃列日涅夫改革 D.实行农业集体化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盲目种植玉米,导致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尤其是军事工业,后期导致经济下滑,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然后列宁摒弃该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经济稳步发展,顺利度过了危机,故C项正确;实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过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据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800人,其中美国工程师约有1 700名……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1)依据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条件? 材料二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莫里森:《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是什么?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效果”?

材料三 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 000多顾客。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

——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

(3)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答案](1)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

(2)智慧:制定了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了经济建设五年计划。成效: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或:1937年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3)普通劳动者工资待遇低;物质奇缺,不能满足群众需要。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认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不仅会使该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追加新投资获得新收入,致使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若干倍于最初那笔投资。他进一步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与宏观调控经济的必要性,认为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并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以宏观指导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30年代中、苏经济发展为例,评析凯恩斯的观点。(要求:任选一个国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观点:凯恩斯认为政府应扩大投资,加强经济干预与宏观指导,推动经济迅速增长。 态度:赞同。

论证: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中央及地方政府经济建设计划,白银收归国有,发行法币,投资发展工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宏观指导。结果使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并带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示例二

观点:凯恩斯认为政府应扩大投资,加强经济干预与宏观指导,推动经济迅速增长。 态度:不赞同。

论证:苏联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政策,投资新建大量工矿企业,排斥市场调节,强调政府干预。结果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缺乏活力;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解析] 首先分析总结材料中凯恩斯的观点,然后结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或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从赞同或反对中任选一角度论证凯恩斯的观点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f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