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地理学科高考复习疑难问题研究与备考策略

更新时间:2023-09-24 07:13: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近几年地理学科高考复习 疑难问题研究与备考策略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要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更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而解题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担负着巩固、深化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任务。那么在高考复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呢?下面就来谈谈部分疑难问题的分析思路以及高考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一、在地里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部分疑难问题 首先,来看自然地理部分的个别问题。 1、气温折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利用

这类图最重要的在于它是用来表示某地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的,我们地理最讲时空分布,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用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来表示,而时间分布就用这类图了,下面是一组典型的气温降水图:

首先先

看每张图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横坐标是12个月,纵坐标左侧为气温数值,单位为摄氏度,右侧为降水量数值,单位为毫米。如果要有两幅图的话,一定先要看单位是否一致,往往由于单位不同造成判断错误折掉好多学生,切记。

其次说说气温折线图的建立和使用。既然时间是12个月,所以气温为月均温,1月和7月月均气温的地理意义极大,我们要重视,尤其是1月月均温,则更加的重要。一点点慢慢说。第一如果7月数值高,1月数值低,折线呈正抛物线形式,则代表所在地区为北半球,相反则代表南半球(如东方站。)第二最高温和最低温之差,就是年较差,如果年较差大,抛物线比较陡,(如北京、莫斯科);如果年较差小,则比较平缓,(如伊基托斯、孟买)。影响气温年较差大小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低纬和高纬年较差较小,中纬度较大;其次是距海远近,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沿海地区年较差小,内陆地区年较差大。第三最冷月均温地理意义,记住一定要强调最冷月,或者1月、7月,这点很重要,不过还要说一句常说的“1月不一定是冬季(最冷月)”,如果最冷月均温大于15℃,代表分布于热带,大于0℃分布于亚热带,小于0℃分布于温带。

最后是降水量,降水量是用柱状图表示的,代表每个月的降水量总和,我们能够很容易的判断出降水的季节分布,这里需要强调几点,第一有降水量图,一定要计算降水总量,没办法12个月相加,但是应该都是整数,很好加,得出总和,如果大于800毫米我们可以说降水量大,如果小于400,我们则可以判断降水量少;第二由于分月份清晰显示,所以降水的季节分布一定要表述清楚,这里要用到气候四季的划分,差一个月也不行,不如5月到9月降水多,你不能说夏季降水多,而是春、夏、秋三季降水多。

2

当然可以直接用月份表述,5月至9月降水多,10月至来年的2月降水少。第三降水没有7月最多,1月最少的分布规律,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所以会经常出一些题目,冒出某个月数值异常,问原因,只要用影响降水的因素再结合资料就应该能够解决。 当然了,两者一结合就能判断出某地的气候类型,这是基本功,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2、结合情景和材料判断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它们每时每刻都在雕塑着地表。 地貌虽然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则是以某种作用为主;而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主导的外力作用不同。一般在内力作用造就的地表形态的骨架上,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所以解决此类问题时应通过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

例如: 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读图,完成(1)~(2)题。 (1)分布在石灰岩地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干旱环境下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溶蚀桥”顾名思义说明其成因与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石灰岩是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的沉积岩,受流水侵蚀、溶蚀等外力作用影响大。第(2)题,干旱环境以风力作用为主,四地中唯有蘑菇石是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答案: (1)C (2)D

其次,再来呈现一个人文地理方面出现的疑难点 3、城市化图形的判读不准

城市化图形的看法是本考点中的疑难点,也是对于图形和识图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对该方法掌握不准,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分析此类问题。

例如: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完成下两题。 (1)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3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 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2)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答案(1)C (2)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第(1)题,直接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模式高速公路从城区穿过,A错;乙模式高速公路从城市建成区外经过,B错;对比两幅图可知D错。选C。第(2)题,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一般不直接穿过城市建成区,以避免其对城市内部交通及环境带来不利影响。随着城市面积扩大,高速公路部分被城市包围,形成乙模式向甲模式的转变。

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以下几方面:以城市化的城市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该类型题目的切入点;以30%和70作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的区分点;结合图形定出该国或该地区为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然后在分析各国的城市化问题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

最后,再来探讨一下有关区域地理部分的疑难点。 4、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掌握不够,读图识图能力不高

区域地理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所以区域地理也往往成为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命题的切入点,近年来,区域地理一直是高考文综试题命题的重要内容。考生区域地理试题方面失分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因为某一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导致\全题覆没\。所以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要具体做到:

①、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的训练:选用典型试题如高考试题训练区域定位;通过经纬线训练区域定位。必须主学生知道重要经纬线经过的地区。

②、区域对比训练: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的异同,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正确掌握各地理区域的不同特点。运用比较法首先要确定比较的内容,其次是要将同类地理事物之间进行比较,第三要将比较的内容逐项对比说明,不要把互不相关的内容各说各的。如云贵高原与德干高原的对比,非洲的热带草原和南亚的热带季风比较,世界各大洲地形的比较。英国和日本地理事物的比较等。

4

③、正确处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复习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时,不能脱离区域地理而复习系统地理,如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时,联系美国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如,在复习第二单元\大气\中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首先理清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气候形成因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基础理论,再结合初中世界地理中的具体国家、中国地理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通过上面的一些粗浅分析,我们知道在地理高考复习中几乎每个模块里都有疑难问题,因此在复习前期应做好复习计划,拟定复习目标,具体:

二、复习目标

重视基础,稳扎稳打,不放过知识点的细枝末节,系统复习一遍;全面、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所有知识点。一轮复习保证懂、会、准。

1、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建议更多的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可以运用图形知识的结构,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此外还要精讲精练,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2、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内容多。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统领人文地理知识;结合区域特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拓展知识面,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加强逻辑推理,学会科学表达。

3、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地球模型,有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的模型。区域地理的复习使得学生不仅要关注地表的自然要素,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矿产、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问题从此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应当做到当一个经纬坐标点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关于这一点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

高考是一场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考试,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成绩,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奋战,而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作用,通过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拟定更有效的备考策略。具体有:

三、备考策略

1、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查漏补缺,答题训练,给予心理辅导,考试指导.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f0d.html

Top